首页 优秀范文 婴幼儿的护理培训

婴幼儿的护理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婴幼儿的护理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婴幼儿的护理培训

第1篇

【关键词】 婴幼儿; 喂养指导; 影响因素; 进展

doi:10.14033/ki.cfmr.2017.14.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162-03

婴幼儿在第一年生长速度最为迅速,且大部分幼儿可经历液状-泥状-固体食物的交替。有研究统计发现,我国部分婴幼儿哺乳方式为奶粉喂养,从而导致我国婴幼儿发病率逐渐上升,且研究表明大部分经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均表现为抵抗力低下等。为此应加强临床宣教,告知各大家庭母乳喂养的优势,从而提高婴幼儿抵抗力,增加母子感情,利于婴幼儿面部肌肉的发育,降低临床患病率[1]。而本文中针对婴幼儿喂养指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

1 婴幼儿喂养的影响因素

1.1 早期婴幼儿接受事物的心理

婴幼儿需从乳汁物品逐渐过度至成人固体食物,在此过程中,任何食物对婴幼儿而言,均为新颖的,但部分婴幼儿可表现出拒绝、恐惧等现象,其可称之为厌新。婴幼儿常表现出对以往食物的偏爱,拒绝新口感和新口味,部分婴幼儿在进食后,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而大部分母亲在此时,认为婴幼儿不能吃、不爱吃,从而停止添加此类食物,最终导致婴幼儿失去学习尝试新食物的机会。但临床有研究报道表明,小部分婴幼儿通过长期反复新口感、新口味的喂养,最终可发展为接受,因此临床学者认为婴幼儿对新食物存在一种适应,而通过耐心的喂养,可增强婴幼儿摄取食物的独立性和主动性[2]。

1.2 味觉发育对换乳期的影响

婴儿从纯母乳转换至混合食物时,可发生味觉的改变,正常情况下,味觉敏感期可在2~7个月内并发。而在4~6个月时,给予不同味觉食物的喂养,可刺激婴幼儿味觉,促使其逐渐适应,否则相反[3]。早期婴幼儿的味觉与偏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母乳期和母孕期的饮食习惯,可改变婴幼儿和胎儿的味觉发育。正常情况下,胎儿在24周的时候,便在宫内出现了吞咽羊水习惯(每日量为1 L)。而羊水内含有产妇所吃的香料、食物的混合液,从而导致胎儿在宫内便已接触了各种杂物的味道[4]。当胎儿7~8周时便可出现味蕾,14~15周时可形成微绒毛,而微绒毛可接触羊水中味觉刺激,体验到孕妇每日食用的食物味道。

1.3 婴儿进食行为

婴幼儿进食问题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有关。婴幼儿进食问题除了进食现象异常外,还可因为智能发育落后和口腔解剖结构异常引起。因此纠正婴幼儿进食的主要关键问题在于异常进食行为[5]。而异常进食问题最常见的为婴幼儿拒绝新食物、挑食、偏食,以上婴幼儿均存在单爱好几种食物现象,其主要是食物质地细腻和流质的原因。由于粗糙食物或固体食物对婴幼儿而言较难咀嚼,需长时间含在口中,导致食物味道散失,最终导致婴幼儿出现拒食现象。而胗锥长期的单品种进食,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抵抗力下降,出现营养失调现象[6]。

1.4 喂养方式的影响

大部分婴幼儿的进食行为和父母喂养方式、态度存在较大关系,也与文化背景有关。有研究统计发现,若婴幼儿进餐时间不定,比如每日超过10次,且实施强迫、骗、哄等方式,可导致婴幼儿出现厌食现象,而在婴幼儿进食期间,实施进食乐趣、进食技巧,比如实施赞扬、鼓励等话语,促使婴幼儿进食,同时可经常改变食物性状和味道,多加留意婴幼儿“过饱”“过饿”信号,防止婴幼儿营养量过度或缺乏现象发生,从而增加婴幼儿体质量,提高婴幼儿摄入量[7]。

1.5 神经系统发育

大部分儿童在1.5岁时,脑神经可发生髓鞘化,而常规的喂养方式,可导致婴幼儿出现抵抗,同时在喂养人明显压力、饮食结构变化、不良喂养姿势、婴幼儿听力下降等综合作用下,可导致婴幼儿早期交流能力受限,从而整体影响认知、语言的发展[8]。

2 合理喂养的重要性

婴幼儿早期最理想的食品为母乳,其属于天然食品,能够满足0~6月龄的婴幼儿营养需求,早期给予婴幼儿纯母乳喂养,具有较多好处,比如减少由牛奶或其他食品引起的过敏反应,降低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率和腹泻率,同时对于产妇而言,可减少子宫出血量,促进子宫收缩的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加快产妇体重恢复原本体重,且可降低产妇卵巢癌和更年期乳腺癌发生率。目前临床上有多项报道表明,母乳喂养的优势,早期除了母乳喂养外,不宜添加任何维生素,比如维生素K、维生素D等。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可采用母乳代用品,比如婴儿配方奶粉、婴儿配方奶等。在婴幼儿出生半小时后,便可诱导新生儿吸吮,从而保证母乳喂养成功,促进母亲泌乳,必要时,可在院内开展母乳喂养技能培训和社区行动培训[9]。

虽然大部分母亲已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势,且开始给予婴幼儿母乳喂养,但临床学者发现,42%的母亲在婴幼儿6个月龄后,仍坚持纯母乳喂养,对此还需加强各大医院妇产科喂养正确方式宣教。确保婴幼儿在各个时间段内机体能够补充到充足的能量和营养量。

3 婴幼儿喂养指导方法

3.1 母乳喂养

在婴幼儿出生后,应首选母乳喂养,其可及时补充婴幼儿机体需要量、营养素,降低婴幼儿患病率,同时还可减少婴幼儿过敏发生率。母乳中含有微量元素及各种抗感染免疫因子,但缺乏锌、铁等元素,虽然能够补充婴幼儿生长发育中的需求。但在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每日需要铁含量为6~10 mg,而母乳中仅为1 mg,早期无明显要求,而当婴幼儿4~6个月龄时,需要量逐渐增加,对此应从不同途径维持婴幼儿机体需求,比如辅食,但需保持半流质状,给予婴幼儿一个过渡形式[10]。

3.2 引入食物时间

至今为止,食物引入时间有两种指导建议,一是根据喂养指导原则进行:若以纯母乳方式连续喂养婴幼儿6个月,应在婴幼儿6个月龄时,适当添加辅食,而辅食应以泥糊状为主。二是根据儿童指导中心建议和人群膳食指南,在婴幼儿4~6个月龄,给予其他食物喂养。目前喂养方式尚未得到有效的统一,但添加食物年龄不宜过早,正常情况下,均为4~6个月龄。而实际的辅食量应与婴幼儿头围、身长、体质量相符,从而避免营养过量,出现肥胖症状。当婴幼儿体质量>6 kg时,每日摄乳量为800 ml,而当婴幼儿出现咀嚼或咬手现象时,则提示需添加适量的辅食[11]。

3.3 添加微量营养素和食物能量

在婴儿期,儿童对能量的需求高于各个年龄段,若能量的摄入不足,可导致肥胖、营养不良的发生,严重时可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在中国营养学中提到,婴幼儿每日正常能量需求量为95 kcal/(kg・d),而根据总能量消耗情况,可将8~12个月的婴幼儿能量需求控制在80.8 kcal/(kg・d)、77.0 kcal/(kg・d)、77.5 kcal/(kg・d)左右,婴幼儿在食物转化过程中,极易出现营养素缺乏,对此应在转换食物期间,加强营养素喂养,包括维生素B、维生素A、铁、锌等,当婴幼儿生长至9~11个月时,则每日需要72%的钙、86%的锌、97%的铁,然而由于强化食品摄入量的个体差异,难以补充机体具体需要量,对此应加强各类微量营养素片剂的添加,从而提高婴幼儿维生素E、核黄素、锌、铁的营养素,从而降低贫血的发生,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12]。

3.4 添加食物的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主要是指每克食物所含的热量(kcal),婴幼儿引入的食物中营养素和食物中能量密度及膳食纤维、水分含量有关,若食物能量或脂肪含量高,则表明水分含量较低。当婴幼儿为6~8个月龄时,机体能量控制在0.6 kcal/(kg・d),12~22个月龄时,控制在1.0 kcal/(kg・d)。同时有研究报道,若发现6~8个月龄的婴幼儿结构不合理或膳食种类不全,可导致营养缺乏,而在期间加强脂肪、蛋白的摄入,可补充机体各方面的能量,比如在婴幼儿6个月龄后,添加肉泥、肝泥、血泥等,从而保证能量的摄入,维持机体正常需要量[13-14]。

3.5 食物多样化

婴儿添加辅食的第一种食物为谷类食物,其中以强化铁的谷类食物为首选,在各大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已强调了此项。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在6~18月龄时,属于缺铁性贫血高发期,若婴幼儿6个月龄后还未添加辅食,可导致并发缺铁性贫血,因此大部分国家开始给予婴幼儿强化铁米粉。当婴幼儿进食谷类食物一段时间后,便可逐渐添加鱼类、家禽、肉、水果、蔬菜等食物。食物的质地和营养素的种类对婴幼儿健康、营养均较为重要,因此在给予婴幼儿辅食过程中,不仅需保证能量的充足,还需考虑营养量[15-16]。单一的蔬菜泥或水果泥,虽能够保证营养量,但缺乏能量密度,对此应将多种蔬菜、水果混合制作,从而补充婴幼儿能量和营养素。当婴儿24周后,便可适应多种食物,但尽可能从颗粒状食物或泥糊状食物过渡至小块状食物[17-18]。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对婴幼儿健康尤其重要,但仅表现于早期,通过早期的母乳喂养,能够提高婴幼儿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但当婴幼儿在4~6个月龄时,若仍持续母乳喂养,可导致婴幼儿体内能量不足、营养素不足,从而出现贫血、瘦小、体弱等症状,对此应在婴幼儿期加强营养喂养的宣教,从而确保每位产妇熟知喂养方式[19-22]。婴幼儿早期喂养问题主要表现为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包括婴幼儿味觉的发育、乳母期乳汁对胎儿的影响、母孕期羊水的影响、婴幼儿自身口腔结构、味觉发育、心理因素、遗传体质等,对此应根据婴幼儿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喂养方式,从而确保喂养知识的科学性。除此之外,家属的精神状态、亲子互动,可调动婴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婴幼儿机体需要量。但目前婴幼儿喂养方式尚未统一,且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的指导方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从而确保婴幼儿及时补充能量,提高机体抵抗力和营养,防止患病率。

参考文献

[1]刘建丽,张琪,惠敏,等.早期喂养指导和辅食添加对婴儿微量元素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10):1301-1303.

[2]彩霞.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3):87-89.

[3]唐鹤,蒋竞雄,宫丽敏,等.城市婴幼儿喂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7):695-698.

[4]陈伟平.婴幼儿喂养与影响喂养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86-2988.

[5]刘月芬.兰州市6~24月龄儿童喂养问题聚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59-161.

[6]刘爱珍,王建宁,鲍梦婕,等.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65-667.

[7]陈宏达,郝波,康晓平,等.中国西部两县6~36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与生长发育的多重对应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39-346.

[8]刘汉芹.社区医生在婴幼儿腹泻病防治及母乳喂养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90-391.

[9]段如菲,李燕,李静,等.云南省HIV感染女性所生婴幼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432-3434,3477.

[10]张琪,吴庆红,刘建丽,等.正确辅食添加对婴幼儿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影响的观察[J].河北医药,2014,46(15):2360-2362.

[11]鲍雪梅,陈建华,倪钰飞,等.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特点分析及其对婴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0):1581-1583.

[12]马丽萍,钱兴国,苏宜香,等.广东省0~18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6):711-713.

[13]陈欢.社区儿童保健医生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1):320-321.

[14]李智,忽丽莎.云南15个少数民族0~23月龄农村婴幼儿喂养情况现状调查及干预策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2):130-132,136.

[15]余卉.0~3岁婴幼儿喂养技术干预与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13-314.

[16]颜凤加.浅谈20例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99.

[17]黎海芪.提升基层医师指导婴幼儿喂养的能力[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81-882.

[18]金春华.婴幼儿喂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1):815-817.

[19]《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83-890.

[20]梁友芳,朱丹,梁绍莲,等.喂养行为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分析[J].广西医学,2013,35(11):1527-1529.

[21]卫培培,孟娣娟.辅食添加时间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9):779-781.

第2篇

关键词:婴幼儿;输液渗漏;原因及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婴幼儿对口服给药不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1]。但由于门诊输液患儿流动性大,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小儿血管细,穿刺难度大,哭闹易动,输液环境嘈杂等原因易发生输液渗漏,不仅影响患儿治疗,增加患儿痛苦,增加护士工作量,同时也容易引起护理纠纷。

1 总结分析造成输液渗漏的原因

1.1护理技术原因 由于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对血管情况不熟悉,穿刺技术不成熟,在静脉穿刺时刚见有回血便不敢再进针少许,怕再进针会刺破血管便匆匆固定,实际上,针尖才刚进血管,这样在输液过程中极易滑出和渗漏:选择血管不恰当,有的护士认为关节处血管粗,弹性好,选择在关节处穿刺,而小儿天性好动,这样在输液过程中针头极易刺破血管引起渗漏:输液部位固定方法不正确及固定不牢,小儿天性好动,哭闹时头部又容易出汗,致使头皮胶布固定松脱,针头易刺破血管或脱出引起渗漏。或未使用留置针,对同一条血管反复多次穿刺等。另外,家属因患儿生病哭闹心情焦急,对护士的期望值高,要求"一针见血"无形中给护士穿刺带来压力,影响操作。

1.2患儿哭闹不配合 婴幼儿本身易哭闹,加上身体不适,陌生的环境,周围的哭声,说话声,易引起恐惧感。再加上穿刺带来的疼痛使其更加不配合。另外,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时间长,而小儿天性好动,容易碰到针头,使针头穿破血管或滑出血管外而引起渗漏。

1.3家属缺乏护理知识 有些家长是首次看护患儿输液,不知道应该如何护理;看护人大意,没有及时看护,在处理婴幼儿大小便或患儿上厕所时疏忽或不小心碰撞患儿,更换衣服时牵扯肢体碰到针头。另外家属对患儿过分宠爱,不加约束或领着患儿随意到处走动,以及看护人之间替换不小心碰撞患儿等导致液体外渗。

1.4留置针使用率低 家长缺乏对留置针的认识,不清楚留置针的用处及优点:部分家长认为门诊只是短时输液不需要使用留置针或认为门诊只能用钢针不能使用留置针;有些家长缺乏对留置针的护理知识,认为自己不能护理好留置针害怕出现意外及认为留置针放在身上会让患儿不舒服和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留置针成本高,家长不能接受。

1.5环境嘈杂 输液室人员流动性大,人员多,环境嘈杂使患儿哭闹,家长心情烦闷。输液区生活垃圾多,卫生差。温、湿度控制不适宜,患儿输液时都集中在输液大厅内,输液处的气味难闻导致家属抱患儿走出输液区,针头脱出血管外而致渗漏。

2 预防对策

2.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应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的约束,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对新入科的护士及初学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护士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培训。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由静脉穿刺技术精湛的护师进行实地的言传身教,从而提高整体穿刺技术水平。

2.2加强输液知识教育 在输液大厅及走廊醒目处张贴宣传画和提醒标语,如留置针的优点及护理要点、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不能外出输液,因为在太阳下输液,会使药效减低或失效以及当发生输液反应时不能及时抢救:不能自行换药及回插输液器等宣教知识。在输液前及输液中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告知家长输液的目的及顺利完成输液应注意的问题,消除其过分紧张的心理,并指导家长根据患儿输液部位选择合适的抱孩姿势,及孩子应处于的。输液时和家长交代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护士[2]。输液后,指导家长正确按压穿刺点,应用干棉签沿血管走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5min,按压的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正确的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2.3弹性排班、加强责任心。根据春冬两季患者就诊较晚,夏季小晚班患者较多等人流量规律合理排班,在输液患者高峰时多排人员,排班时老中轻合理搭配。输液室加派巡回护士,加强巡视。因婴幼儿其特定的病理及生理特点,不能够或不能很好的表达及交流,当他们输液出现不适时,往往表现出哭闹,但有些婴幼儿在正常输液时也哭闹,这给护士的观察带来困难。因此,要求护士在巡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仔细观察。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多与家长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会家属保护和观察静脉输液部位。

2.4推广留置针的使用 由编号护士针对6个月以下、需连续注射3d以上、特殊药物者推荐使用留置针;对以上不愿使用留置针者及其他患儿在输液时由治疗护士针对血管弹性差、烦躁、好动、输液时间长的婴幼儿,进一步推荐使用留置针。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d,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减少了患儿的疼痛,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2.5优化输液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在输液大厅张贴小儿喜欢的动物卡通图片,在输液区安装空调和空气消毒机,安排保洁人员随时保持输液大厅的清洁卫生。丰富多媒体,每天播放小儿喜欢的动画卡通节目,使患儿感到温馨和舒适,以分散患儿注意力,减轻患儿的恐惧感,从而减少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哭闹,也使家长心情放松。

3 总结

在婴幼儿门诊输液室中,小儿输液患者较多,而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护理问题,这不仅增加患儿痛苦加重护理工作量,同时也易引起护理纠纷。因此,合理的选择静脉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妥善固定、加大留置针的使用率、加强巡视并重视家长的健康宣教等,能有效的降低输液渗漏率,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要】通过对75例婴幼儿肺炎接受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不良的观察,分析影响雾化吸入效果的原因,总结提高婴幼儿雾化吸入效果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婴幼儿;雾化吸入;影响因素;护理

雾化吸入以其效果快、直接达到局部、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轻、无痛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作为平喘、消炎、化痰、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既可直接作用于气道表面的药物受体而发挥疗效,又可迅速吸收,起效迅速,较全身用药安全性高,在儿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临床上常出现不配合等因素而影响治疗效果,且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我院于2005年1月~2006年6月使用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患儿中发现75例治疗效果不良,现就其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5年1月~2006年6月,75例收住我科的肺炎患儿,年龄3个月~3岁,其中3个月~18个月43例,18个月~3岁32例。采用一次性含嘴式雾化器,将普米克令舒混和生理盐水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吸入15min。

2 原因分析

2.1 生理特点:婴幼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认知能力差,对其强行的制动有着本能的反抗心理,而且对雾化器产生烟雾这一现象存在恐惧,常常不易配合。

2.2 选择雾化吸入时机不合理:上午8~9点通常是医生查房时间,患儿开始接受静脉输液,同时多项操作,患儿哭闹不配合,照顾者产生厌烦心理,导致操作方法不正确。

2.3 照顾者文化差异:对雾化吸入操作认识不够,导致雾化吸入治疗效果不良或无效。

2.4 护士无正确掌握吸入技术:如护士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没有检查雾化器是否产生烟雾良好,护士工作量大不能亲自操作均交给家属执行,指导不到位,为求工作方便先拍背后雾化吸入等原因造成雾化吸入效果不良。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患儿烦躁、恐惧、哭闹,反射性引起咳嗽和刺激迷走神经而加重支气管痉挛,不利于药液吸入。因此较大幼儿多给予鼓励、表扬或奖励、示范操作等,解除恐惧心理,使患儿乐于接受。向家属讲解雾化吸入治疗好处和重要性使其增强信心,配合操作。

3.2 认真做好宣教与指导:耐心教会家属如何操作及过程中注意事项等;加强责任心,常巡视随时纠正不正确操作方法。

3.3 加强护士培训,掌握正确操作方法

3.3.1 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前应教会家长怎样配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3.2 吸入时间的选择:早上6点、晚上9点各雾化吸入1次,严重者可用3~4次/d;避免多项检查治疗同时进行。选择在进食前进行以免哭吵时引起恶心呕吐,极不配合的患儿采用睡眠后雾化治疗。

3.3.3 的选择:进行雾化吸入时选择坐位或半坐卧位,增加潮气量有利于吸入药液沉积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3.3.4 吸入时的护理:检查氧气雾化器装置确保产生正常烟雾,氧流量6~8L/min,雾化器含嘴贴近鼻前庭或含入口腔,同时注意防止雾化药液喷向患儿眼部以免对眼结膜损伤;患儿舌头阻塞含嘴,烟雾无法进入气道。雾化器与地面垂直,防止药液外漏,确保吸入时间。观察患儿有何不适,如烦躁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3.3.5 吸入后的护理:用温水毛巾擦拭脸部及漱口或清洁口腔黏膜,以防雾化液(普米克令舒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皮肤损伤。婴幼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每次雾化结束后均予拍背,以帮助排痰。

3.3.6 一次性雾化器一人一套,每次用后清洗晾干备用,防止污染。

【参考文献】

第4篇

今年是第XX个世界人口日,为促进家庭健康和谐,迎接党的十顺利召开,紧紧围绕“让家庭健康、和谐”这一活动主题,结合我办事处实际情况,安排布署,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 7.11 世界人口日”活动,为引导全社会支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帮助家庭创业,促进和谐家庭的发展,号召全民对家庭要“人人尽一份心、尽一份力,人人都有贡献”形成有利于家庭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现将 “ 7.11世界人口日”活动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我办事处制定了7月11日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方案,对活动的具体任务及分工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借用辖区医疗部门的优势为本次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期间还利用人口学校等宣传服务阵地,广泛宣传计生法律法规、晚婚晚育、关爱女孩、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知识。

二、具体活动实施

1、加大组宣传员培训力度。为了更好地完成宣传活动,深刻挖掘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创新思想和业务能力,推动全办事处人口宣传工作整体上水平,我们联合辖区医疗部门组织各社区宣传员进行了主题知识培训, 此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培训、家庭护理、婴幼儿早期教育等相关生活知识,结合我办事处人口计生工作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给基层提供更多的业务指导和帮助。

2、针对性地开展居民讲座、设立咨询台。我办事处联合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新婚夫妇、0-3岁婴幼儿父母开展针对性的讲座,发放《保健护理小常识》。深入到居民聚集的地方设立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护理、婴幼儿早期教育、药具等咨询台,社区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热情接待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义诊服务并回答她们有关生殖保健、家庭护理等方面的问题。

第5篇

(一)中职护生就业观念陈旧

1.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是目前中职护生的主要就业方式。学生大多通过学校推荐、亲朋好友介绍等实现就业,大部分学生都有“坐、靠、等”的依赖思想,不敢主动出击。

2.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心态两极分化中职护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自身定位不准确。一部分学生严重自卑,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毫无市场竞争力;另一部分学生则目空一切,自视甚高,心里眼中只有大城市、大医院、公立医院,最终“高不成、低不就”。

3.就业形势适应不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护生大多认识不足、判断不明、适应不良,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一步到位”、“从一而终”。因为就业期望值偏高,常常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

(二)中职学校就业指导落后

1.就业指导教师匮乏大多由非专业教师兼任,可能对就业指导工作一知半解,且缺少实践经验,只能“纸上谈兵”。

2.就业指导能力不足中职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职业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学校大多实习前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且停留在解读就业政策、人才信息、召开供需见面会等的“产品推销”阶段,极易忽视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二、中职护生就业对策

(一)中职护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主动摒弃“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就好业、再创业”的现代就业观,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转变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的思想择业时应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改变就业思路,明确就业定位,学会审时度势,理性择业,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优化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掌握“一专多能”、“精技多证”,优化综合素质,积累就业资本,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学校应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就业指导专业人才,统一设计就业指导方案,提高就业指导能力,从新生人校到毕业贯穿始终。

2.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主动与医院、社区、母婴机构、养老机构、家政中心等单位合作,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契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3.拓展就业渠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育婴师、营养师、美容师等职业培训与认证,拓展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育婴师

(一)育婴师概述

育婴师是用现代教育观念和科学方法,为0-3岁婴幼儿的综合发展,提供包括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教育等全方位指导和服务的专业人员。

育婴师不仅是“聪明和忠诚的母亲”,也是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保健护士,还是婴幼儿的守护者和启蒙教师。需要掌握教育学、营养学、生物医学、遗传学、脑科学、心理行为学、儿童保健、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专家强调:育婴师还必须具备一项更为重要的素质,它将超越所有技术层面上的素养,那就是“心中有爱”――爱心。

(二)育婴师现状

1.育婴师数量供不应求据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8000多万0~3岁婴幼儿,其中生活在城市的不少于2000万。而我国的学前教育对象不包括0~3岁婴幼儿,3岁前的入托率也很低,90%以上的城市家庭需要聘请育婴师,其中49.8%的家庭需要聘请专业育婴师。按最保守估算,社会需要近1000万名育婴师,但目前真正合格的高素质育婴师不足20万,市场缺口巨大,供不应求。

2.育婴师质量良莠不齐育婴机构现有从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法制意识淡薄,基本未经系统科学的育婴师培训,也不具备执业资格。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等难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三)育婴师现状分析

国内育婴师队伍如此状况,究其原因有三:

1.陈腐习惯使然因为遵从中国传统习俗,人们往往习惯于上一代照顾下一代,只重“养”不重“教”,更不懂科学教养。

2.家庭经济条件制约前些年,我国经济尚不发达,每个家庭有多个孩子,没有能力没有条件聘请专业育婴师。

3.正规培训机构缺乏国内的学历教育机构目前尚未开设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的学前教育专业,导致0-3岁阶段的专业育婴人才断层;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的育婴师培训也只注重教育,不懂预防保健与护理;社会培训机构则因为资金、时间、场地、设施、师资等原因,无法保证培训质量。

四、小结

第6篇

关键词母乳喂养;现状;提高;母乳喂养率

1母乳喂养现状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倡导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为最佳的喂养方式。美国“2010健康人”制定的母乳喂养目标是,6月龄婴儿的母乳喂养率应达到75%[1]。但目前,美国、加拿大等科技、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母乳喂养都没有达到“2010健康人”中提出的标准,且母乳喂养率随产后时间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据统计[2],美国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只有14%。我国母乳喂养现状也不容乐观,各地区的婴儿6个月内的母乳喂养率普遍较低[3]。将纯母乳喂养行为坚持到4个月的产妇仅为16 .5%,而4月龄婴儿母乳喂养率为45.3% ~61.0 %,到6个月时母乳喂养率下降到21.6%[4]。但都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2001至2010年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产后4~6个月母乳喂养率应达到85% 的目标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5-6],提高母乳喂养率工作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在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中,帮助母亲在产后半小时内开奶、新生儿娩出后半小时内进行皮肤接触、早吸吮,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很难很好落实。其一,当婴儿吸吮母亲的,不能获得乳汁时会哭闹拒吸。其二,产后疲劳、伤口疼痛、产妇不愿意、家属也无耐心让婴儿吸吮母亲,且不少医院由于产科人员缺乏,不能配备专门的护理人员落实好这项护理工作,只得仍然采取人工补奶[7]。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粉墨登场,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奶品商都大力宣传、积极赞助、免费馈赠及廉价销售各自的奶制品,加上奶粉销售商对配方奶的大力宣传,强化了孕产妇人工喂养的意识,使母乳喂养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乳汁分泌量,缩短纯母乳喂养时间,是爱婴医院护理人员考虑的主要问题。

2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①母乳是婴儿天然的最佳食品。母乳成分与热量适宜,易消化吸收,母乳的质与量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以适应婴儿的需要。分娩后最初2~4天内的乳汁为初乳,初乳稠色黄、脂肪含量较少,球蛋白含量较多,产后5~10天内所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过渡乳含脂肪量较高,蛋白质与矿物质逐渐减少,产后l0天所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所含蛋白质较低,而脂肪乳糖高。 ②母乳喂养降低了婴儿患病率。从母乳营养成分分析,母乳中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富含球蛋白及抗体,母乳喂养能提高婴儿的免疫力,降低婴儿的患病率。③母乳喂养降低了死亡率,减少后代谢疾病。④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子感情,对母子双方都有利,母子频繁接触,有利于婴儿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发育,还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婴儿吸吮的刺激可促进产妇子宫复旧、避孕,对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等有重要意义。⑤母乳新鲜无污染,温度适宜,经济方便,节省家庭开支。

3如何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措施

①开展对产科、儿科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以宣传母乳喂养的新知识和方法。Jones DA等研究已经证明[8],医务人员对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宣教指导和行为干预能显著提高母乳喂养率。同时应扩大母乳喂养宣教覆盖面,家属也应知晓有关母乳喂养知识以加强产妇的家庭支持。②在宣传母乳喂养优越性的同时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和保健知识。③纠正或改善异常,按摩;增加喂奶次数,按需哺乳促进乳汁分泌。④淡化人工喂养意识,通过报纸、电视、因特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知识。⑤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及有关人员,应加强业务培训,尤其是知识的更新。⑥保证产妇休息好,精神愉快;保证合理、科学的饮食。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倡导的最佳喂养方式,优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等其他喂养方式已是被科学证明的事实。母乳喂养不仅有益于孕产妇的身心健康,更是对婴幼儿的心理、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以及增强母婴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探讨方便、有效、可行、易于接受的干预措施以增强相关人群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增进母婴健康,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ealthy people 2010.Washington,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Public Health Service,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Health,2000.

[2] Sheehan D,Watt S,Krueger P,Sword W.The impact of a new universal postpartum program on breastfeeding outcomes[J].J Hum an I actation,2006,22(4):308-408.

[3] 许厚琴、金辉、朱丽萍.上海市母乳喂养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3):183-184.

[4] 张文坤、郝波、王临虹.中国部分城市社区婴幼儿母乳喂养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14-16.

[5] 赵耀、黄磊、张 正 等.2002年北京市2岁以内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状况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1):46~49.

[6] 刘一心、黄荣彬、江海萍 等.深圳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74-576.

[7] 叶桂香、黄帼英、黄彦清、翁丽、林燕芬.喂哺用具的改革与预防新生儿错觉的临床研究.2004(4):300-301.

[8] Jones DA,West RR.Efect of a lactation nurse on the succcess of breasfeeding a randomized Controldtriol.JE -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86,40:45.

第7篇

[关键词] 婴幼儿;维生素D;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a)-0156-04

Application of vitamin D preparation of infant in Shunyi district and influence factor

LIU Ya-jing

Department of Child Health,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in Shunyi District of Beijing City,Beijing 101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vitamin D preparation for infant aged 0-3 in Shunyi district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e factor. Methods 311 infants given health examination in child healthcare clinic were selected from October 2013 to April 2014 in the case of informed consent.Self-mad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vitamin D preparation for mainly foster person. Results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vitamin D preparation of infant in Shunyi district was 61.1%.After

[Key words] Infant;Vitamin D;Influence factor

众所周知,维生素D是一种常见的脂溶性维生素,对于调节机体钙磷代谢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独立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呼吸道感染以及过敏性疾病[1]等。有资料[2]表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且日益严重。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儿童的佝偻病和成年人的骨质疏松。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对于广大婴幼儿来说,合理添加维生素D制剂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调查本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添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指导维生素D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4月来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0~3岁婴幼儿。纳入标准:①本地区居住的健康婴幼儿;②外埠来本地区居住满6个月以上健康婴幼儿。排除标准:患有影响维生素D代谢的感染、内分泌等相关疾病的婴幼儿予以剔除。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共选取311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8例,平均月龄(15.6±11.7)个月,女153例,平均月龄(15.1±10.6)个月。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对婴幼儿的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婴幼儿和家长的一般情况、孕期情况、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情况(包括添加频率、剂量、剂型等)及影响因素、婴幼儿家长添加维生素D的信息来源等。

1.3 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调查人员,统一指导语,调查过程由调查人员完成,不由家长自填。调查过程一次性完成,不得反复修改。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双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的应用情况

顺义区0~3岁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应用半年以上)率为61.1%(190/311)(表1)。

表1 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的应用情况

2.2 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开始添加时间及停服时间

顺义区婴幼儿维生素D平均添加时间为生后15 d,平均停服时间为14个月(表2)。

2.3 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剂量及补充知识信息来源

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剂量为200~700 U/d,其中每日补充维生素D制剂≥400 U的婴幼儿占54.7%(170/311)。本次调查中补充最早的在生后第2天,持续时间最短为3个月,最长达3岁。补充维生素D信息来源:97.6%听从医务人员建议,2.0%是通过媒体获得、0.3%是朋友介绍。

2.4 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的相关因素分析

以婴幼儿是否补充维生素D制剂为因变量,将表1中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婴幼儿年龄、户外活动时间、母亲文化程度、健康教育、孕期补充维生素等作为自变量,在α=0.10水平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引入回归方程的有年龄、健康教育、孕期补充维生素3个因素(表3)。

表3 维生素D制剂应用情况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顺义区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现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报道[3-4],虽然推荐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制剂,但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仍然逐年升高。美国儿科学会[5]于2008年将2003年指南中维生素D补充的年龄段提前和延长,预防剂量也有所提高,包括:①自出生数日后,新生儿需补充维生素D 400 IU/d,一直持续至儿童、青少年阶段;②将预防剂量由200 IU/d增加至400 IU/d,而我国于2010年《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6]中推荐婴儿出生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 IU/d,应用时间较2008年防治指南[7]提前。本次调查显示,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率为61.1%,婴幼儿补充的剂量为200~700 U/d,其中每日补充维生素D制剂≥400 U的婴幼儿占54.7%(170/311),均显著高于国外[8]的调查结果,与国内学者[9-11]的调查接近。高危人群(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胎儿)中维生素D应用情况不符合指南建议标准,即生后补充800~1000 U/d,3个月后改为400 IU/d,而本次调查总体上维生素D制剂补充并不合理,未能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补充剂量。本研究大部分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制剂开始时间较晚(多为生后15 d开始添加),持续时间较短(多为1岁左右停服),补充最早的在生后第2天,持续时间最短为3个月,最长达3岁,远达不到国内外指南的建议、要求,应加强对家长维生素D合理应用的宣教。本次调查补充维生素D信息来源:97.6%听从医务人员建议,2.0%是通过媒体获得、0.3%是朋友介绍,说明医师在宣传及指导维生素D合理应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与国内报道[12]一致。

3.2 影响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现状的相关因素

本研究通过对0~3岁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在排除了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外,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年龄、健康教育和孕期补充维生素是本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的影响因素。

1岁以内婴儿,特别是6个月内婴儿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体内储备的维生素D不足,加之户外活动时间少,作为婴儿主要食物的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此期儿童较易出现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故应在生后数天添加维生素D。本次研究显示,本地区0~3岁婴幼儿中母乳喂养组维生素D制剂应用率为64.6%,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不合理补充情况仍然存在。1岁以后母乳摄入有所减少,而其他食物摄入不足,虽然户外活动时间增加,仍然有维生素D缺乏的可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年龄越小,维生素D制剂应用率越高,这可能与母亲休产假期能遵从医生的建议及时添加维生素D,待母亲重新工作后,婴儿的主要抚养人不能按时添加维生素D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婴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家长认为补充维生素D制剂并不需要,担心长期补充维生素D制剂会导致中毒,这些都导致年龄越大维生素D制剂应用率越低。国外学者Holick等[13]的研究认为,高浓度的维生素D对人体健康有很多益处,75 nmol/L(30 ng/ml)应为最低水平,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应保持血清25-(OH)D浓度在100~150 nmol/L(40~60 ng/ml)。吴康敏[14]认为,依照Holick等的观点,很多人群是维生素D缺乏的范围,包括任何年龄段儿童、怀孕及哺乳期妇女、肥胖人群等,因此,应大力加强对家长进行饮食和行为指导,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配合户外活动,以保证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需求。

国外有资料[15]表明,维生素D制剂的依从性与医生的建议存在正相关。Dratva等[16]的研究也表明儿科医生和保健人员的建议对于提高婴儿维生素D制剂应用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新调查[17]显示,36.4%的儿科医师常规推荐所有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31.8%建议有佝偻病倾向的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本研究显示,参加健康教育中有77.6%的家长为婴幼儿添加维生素D,而未参加健康教育仅有19.3%的家长选择添加维生素D制剂,这说明加强对父母亲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国外研究结果[18]相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母亲孕期维生素的补充率越来越普遍。本研究显示,有65.2%的母亲在孕期补充维生素制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补充维生素的母亲给子代补充维生素D制剂的应用率较高,可能与这些母亲在关注自身微量营养素摄入的同时,对子代维生素补充重视程度高有关。

综上所述,本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补充情况并不乐观,在开始添加时间和停服时间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在今后工作中,应大力加强对婴幼儿主要抚养人及广大医务人员的健康宣教,针对维生素D补充不合理现象及时指导、纠正,为儿童合理添加维生素D提供帮助。本次研究的不足在于,一方面调查范围有限,样本量偏少,另一方面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可能存在回忆性偏倚,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加样本量,对广大儿童进行深入的前瞻性研究,尽量避免回忆性偏倚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Pludowski P,Holick MF,Pilz S,et al.Vitamin D effects on musculoskeletal health,immunity,autoimmunity,cardiovascular disease,cancer,fertility,pregnancy,dementia and mortality―a review of recent evidence[J].Autoimmun Rev,2013,12(10):976-989.

[2] Adams JS,Hewison M.Update in vitamin D[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0,95(2):471-478.

[3] Ward LM,Gaboury I,Ladhani M,et al.Vitamin D-deficiency rickets among children in Canada[J].CMAJ,2007, 177(2):161-166.

[4] Gordon CM,Feldman HA,Sinclair L,et al.Prevalence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mong healthy infants and toddler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8,162(6):505-512.

[5] Wagner CL,Greer FR,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ection on Breastfeeding.Prevention of rickets and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infants,children,and adolescents[J].Pediatrics,2008,122(5):1142-1152.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7):502-509.

[7]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0.

[8] Picciano MF,Dwyer JT,Radimer KL,et al.Dietary supplement use among infants,children,and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1999-2002[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7,161(10):978-985.

[9] 衣明纪,毕晓娜,冉霓,等.维生素D补充剂在山东省婴幼儿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3):1806-1809.

[10] 张小宁.徐州市0~2 岁小儿佝偻病的现状调查及健康指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87.

[11] 龚群.上海市0-6 岁小儿佝偻病现状调查[J].中国组织研究工程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461-10463.

[12] 毕晓娜,衣明纪,冉霓.完全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8):692-694.

[13] Holick MF.Optimal vitamin D statu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Drugs Aging,2007,24(12):1017-1029.

[14] 吴康敏.儿童维生素D、钙营养合理补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3):165-169.

[15] Sherman EM,Svec RV.Barriers to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mong military physicians[J].Mil Med,2009,173(3):302-307.

[16] Dratva J,Merten S,Ackermann-Liebrich U.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in Swiss infants[J].Swiss Med Wkly,2006, 136(29-30):473-481.

[17] Taylor JA,Geyer LJ,Feldman KW.Use of supplemental vitamin D among infants breastfed for prolonged periods[J].Pediatrics,2010,125(1):105-111.

第8篇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原因,以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调查,对其母婴一般情况、产前护理、分娩方式的选择、开奶时间的迟早等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产前进行护理、阴道分娩、开奶时间早等,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母乳喂养;原因;对策

母乳是婴幼儿最合适的营养资源,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适合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所需。另外,初乳中所含抗体、核苷酸和牛磺酸对婴幼儿起到免疫保护及大脑发育所必须的,我国政府曾在二十世纪出版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求,要求到2000年以省为单位母乳喂养率达到80%[1],但就目前情况看母乳喂养率较前有大幅度滑坡,现分析原因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对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实行抽样调查,共360例,年龄22~41岁,分娩孕周37~41周,初产妇200例,经产妇160例,阴道分娩者116例,剖宫产者244例,排除因母婴健康因素影响母乳喂养者。

1.2 方法对随访的360例产妇调查,产前是否进行护理、开奶时间的迟早、分娩方式的选择。

2 结 果

2.1产前进行护理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产前进行护理纯母乳喂养率高于不进行护理,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2.2分娩方式对母乳喂养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阴道分娩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剖宫产手术者,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2.3 开奶时间对母乳分泌的影响,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开奶时间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开奶越早,奶水分泌早,奶量足,纯母乳喂养率高。

3 讨 论

3.1 产前进行护理是提高母乳喂养的关键所在,妊娠7个月后用湿毛巾擦洗,每日一次,擦洗时用力适当,不要损伤皮肤,不能用肥皂和酒精擦洗,产前经常擦洗能使乳晕皮肤坚韧,可预防喂奶时疼痛和皲裂,但有流产及早产先兆的孕妇应禁止刺激[2]。产前护理还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能使产后真正做到有效的早吸吮,对平坦及凹陷的纠正,应在妊娠37周后,纠正方法:将两拇指平行放在上下两侧,慢慢由向两侧拉开,牵拉乳晕及皮下组织,使向外凸出,然后将两拇指分别放在上下两侧,由上下纵形拉开,以上步骤可重复多次,每次持续5~10分钟,使凸出,再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轻轻向外旋转牵拉数次,促使长形成。

3.2 剖宫产母乳喂养率较低的原因(1)剖宫产术前术后限制饮食,导致产妇营养不良,影响了乳汁的分泌;(2)术后切口疼痛,影响产妇休息和睡眠,导致产妇在心理、生理上对母乳喂养的淡漠;(3)术后输液或使用某些抗生素,使产妇活动不便,或药物通过乳汁排出影响新生儿健康;(4)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的不适,不利于新生儿吸吮,常常很难做到产后30分钟内开奶,因此,加强宣教,控制剖宫产率,提高助产技术,提高顺产率,是促使母乳喂养的有效措施之一。

3.3 开奶时间的迟早也是影响乳汁分泌的重要原因,产妇开奶时间早,早接触早吸吮,可增加母亲乳汁的分泌,奶瓶、橡皮的使用也会造成新生儿错觉,使新生儿再吸吮母亲时,感觉不适,哭闹、烦躁,甚至拒乳[3],因此必须加强母乳喂养的指导,及早建立泌乳反射,早吸吮,多吸吮,禁止过早使用奶瓶。

3.4 加强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做好产妇的心里护理,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泌乳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且母乳喂养本身是社会行为,需要后天学习,成功的母乳喂养需要周围环境的支持,家庭成员的关爱、理解,经济与物质的支助,行动上的指导和帮助均可增加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妇幼司.母乳喂养咨询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