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酒店管理专业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

第1篇

关键词:淡工旺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训模式;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34-03

为适应我国酒店业的国际化进程及酒店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创办了“黑龙江世纪金旅游商务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金酒店)作为学院校外培训基地,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践,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及中国饭店协会准职业人培训理念及课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一系列以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能、创业意识等培养为核心的“淡工旺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一、“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设置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1.社会背景。中国改革经济发展是以区域化有针对性地递进,从而形成了特区、沿海等地区先行进入经济变革和并轨。相对而言东北上有广阔无垠的资源处在待开发中。如土地、重工业、商贸等。为此,可预言在未来的10~20年中“东北”将是投资大鳄们慧眼识金的标靶。高端专业服务技能型人才资源、具有实战管理能力的优秀职业经理人等复合型的职业人将是这个潮流中的主力军。

2.行业背景。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充满神秘、魅力、激情的独特的异域国度,世界上很多国家无不崇敬中国的艺术、文化、历史和地理景观。中国近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吸引大规模商业旅游国体和闲散旅游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中国旅游业的前景一片大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旅游观光和接待业的现在和过去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总是一个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行业。因此,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不仅需要积极地宣传良好的观光环境资源,还需要对总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整理,以专业的职业素养、技能、运营、管理的实施能力服务于旅游者和投资者。

二、“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培训课程体系的结构。(1)课程结构:知识类课程占20%,能力类课程占80%。(2)课程内容:原理占50%,实战案例占50%。(3)教学方式:讲授占40%,研讨、调研、见习、操作占60%。(4)教学手段:电教化(多媒体、资料片、情景模拟)。(5)教材:国内占40%,引进占60%。

2.培训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分析)。(1)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的目标是瞄准未来和现在的从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即注重超前培养和成人教育。(2)基本思路。第一,从实际出发,搜集整理和传授来自实业界的信息和知识。为此,建立了由实际专业人员组成的社会系统,包括企业和行业协会。第二,从行业发展出发,搜集和传授能改善专业实践的各有关行业的信息和知识。第三,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专业设置坚持“厚基础、宽科学、重实践、高素质”的原则,建起综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科学结构。

三、“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设置的培训模式

1.培训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1)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的培养目标定位由饭店协会起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饭店业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条件》(GB/TI19481-2004)是我国饭店业借鉴国际惯例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中国第一个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体系,针对专科学生培养、制定酒店业经营管理人才目标的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规定,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及我院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而定位在准职业经理人、初级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及认定。(2)人才规格:大专院校毕业生(含往届毕业生);系统学习了旅游、酒店管理相关专业课程,有学校出据的各科成绩合格单;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热爱酒店行业工作;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和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合格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1~2门外语的听、读、说、写、译技能,具有较强的双语表述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能符合饭店及旅游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

2.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1)课程设置。酒店管理专业“淡工旺学、工学结合”的培训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三模块。模块一:酒店管理基本知识;模块二:实施酒店管理的领导艺术、财务管理、现代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现代酒店房务管理、现代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管理的能力及操作技能;模块三:实施酒店运营、策划、协调各部门的管理、思维能力与扩展。(2)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由三部分组成:课堂教学、岗位见习、独立顶岗工作;鉴于酒店业对实践操作能力的特殊要求,每期接受封闭培训的学员都要根据训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测评,制定和实施培训。在“世纪金酒店”要完成336学时56学分的培训课程;核心专业课程10门:职业经理人的基本条件和国标要求、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现代酒店经营、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代酒店的市场营销、现代酒店的工程管理、现代酒店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现代酒店的餐饮管理、现代客房管理、现代酒店品牌管理。占总学分30%即100.8学时、16.8学分。能力与技能培训课程为五个模块:酒店智能、服务实施与操作技能、管理实施技巧与艺术、运营的策划与掌控、员工培训与督导。占总学分30%即134.4学时、16.8学分。见习顶岗共计各五个职能部门32个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实践。占总学分40%即134.4学时、22.4学分。

以上课程全部在我院的校外培训基地“世纪金酒店”完成,并根据每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量体裁衣式的实施培训。

四、“淡工旺学、工学结合”培训课程设置实践结果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我院的教育主体已从单一的校内教学转变为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共同构成的双元主体。我院所属的“世纪金酒店”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2012年中国饭店业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各自所长,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体系构建为桥梁,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淡工旺学”的优势,提高了我院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能及创业意识,在2010~2012年分别与英国“洲际酒店管理集团”,美国的“喜达屋酒店管理集团”、万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德国“凯宾斯基酒店管理集团”及“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合作成立英才学院和订单班,为行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2]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3]饭店业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条件(GB/TI19481—2004)[EB/OL].中国饭店协会网.

第2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国外的酒店管理职业教育各有特色

国外研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着不少的成功典范,比如德国称为“双元制”模式,美国习惯性采用“合作教育”模式,“洛桑模式”是瑞士常用的人才培训模式,HOSPITALITY专业培训包模式是澳大利亚人士的首选,“三明治”模式深受英国的喜爱, “教学生产联合体”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上,具有领先优势,被全世界所公认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瑞士的“洛桑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HOSPITALITY专业培训包开发模式。

(二)国内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占主导

为适应我国酒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不断地探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园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园酒店的创建、“三步走”人才培养模式到“三课堂一体化”模式的提升,粗放型、松散型的“2+1”模式、 集约型“订单式培养”,等全部是国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总而言之,以上的各种模式经过专家和业内人士的鉴定后,可以用“工学结合”或者“半工半读”来概括。现阶段该模式的主要类型有 :订单培养式、工学交替式、校企融合式、顶岗实习式。

二、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教育整体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教育体制与机制不够完善

尽管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迅速扩展期。但面临的困难与迷茫也是无法避免的,如高等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目前仍然定位在专科,;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不高;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理念不清晰、办学不规范、专业特色不显著、投入无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无法真正做到与市场无缝对接等一系列的劣势因素,依然禁锢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改革外部压力缺乏

由于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尽管深谙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与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有差距,也不愿意主动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缺乏外部压力,导致高职酒店专业的内驱动力不足。

(三)专业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基本上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方面是行业的专家能手,但是往往这类业界精英大多是以兼职教师的身份任教,,所占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则是 “科班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短板,即:他们被传统的专注理论教学的思维方式所捆绑,理论与实践脱节,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四)酒店方参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缺失

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关注的重心是酒店员工的聘用以及酒店自身的经济效益,缺乏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识,政府与行业目前尚无利益政策导向。政府指导下的对酒店有制约性质的政策、酒店方与校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建立,酒店对于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意识淡薄是能够理解的,这样间接导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程度上与市场实际需要结合不紧密。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

学生的课程考核以笔试作为期末考试的主要形式是很司空见惯的。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尽管在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上有一定的效用,但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却被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技能水平很难通过笔试成绩得到准确评估。同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对自己今后将要实习以及就业的岗位认识不清,加之校内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响应平平。

三、创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增添新元素

(一)明晰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开发要关注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定位清晰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应该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学生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的技能培训,而应该始终贯彻“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职业教育,将酒店行业员工的岗位职责、内容与任务转化为日常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设置形式各异的项目任务,给学生创造工作情境或模拟情境的环境,帮助学生们顺利开展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实训条件的标准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学生的实践条件与运用标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能为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为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借力技大赛,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组延伸式课程体系是关键

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借助技能大赛的示范教学作用,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的素养与技能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进行体系重组,构建出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职业能力养成为补充的延展性课程体系,以此形成创新能力多培养、技能训练不松懈、延伸理论多强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并将其作为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背景的前提下,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大刀阔斧改革的新引擎。

(四)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的眼界拓宽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短板现象,即:实践能力不足、眼界不够开阔。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似乎不能走在蓬勃而要迅猛发展的酒店行业的前沿,对很多行业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趋势闻所未闻,因此不能完全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只有让专业教师多深入都酒店行业内部,了解这个行业的服务变化和最新技术,才能培养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五)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中渗透着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一旦学生参加比赛成绩合格,将会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一机制充分发挥了资源有限性和学生专业技能的竞争效应,同时在技能大赛中失利以及技能大赛前夕在拔尖选手挑选过程中落选的学生而未能最终参加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们通过赛前强化训练和实践历练,往往具备职业资格标准考核的要求。这就能有效地激发整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借助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将有效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就业岗位上的磨合期。

(六)加入“双语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元素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品牌酒店、连锁酒店进驻中国市场,以及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日益增多和普遍化,酒店业的员工要想在酒店行业实现较快的发展和晋升,其英语水平的高低实制约他们的瓶颈,因此关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元素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本论文结合现阶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对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可注入的新型元素进行了大胆假设与创新。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多层次、多视角、多方面发掘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彰显有效动能的举措与方法,以此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达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不断提升,适应专业发展,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目标。

基金项目: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教学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5B06)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谌莲莲. 基于职业经理人目标的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3篇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下 酒店英语 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2-02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现代人对于观光、商旅和休闲的需求与日俱增,使得酒店业成为21世纪全球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作为人力密集型的产业,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对酒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酒店英语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酒店英语职业教育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酒店英语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与国际酒店发展水平的差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全球商务旅游、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人数飞速发展,国际酒店业的规模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酒店业投入日益加大,设备更加完善。香格里拉、希尔顿等全球知名酒店不断在世界各地扩大其网络,同时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对部分客房和餐饮娱乐场所重新装修,突出奢华与高端,以迎接更多客户。(2)市场细分更加具体,高端酒店继续增加。自迪拜帆船酒店作为全球唯一的七星级酒店扬名天下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建的高端酒店都开始主打奢华的品牌。此外,酒店业按照不同的侧重点分别主打商旅会议和休闲度假的市场。高、中、低档酒店界限日益清晰。例如,Crown plaza专门针对客户需求设计会议设施。在中国近年来,如家、汉庭等连锁式酒店飞速发展,迎合了中端商旅客户的需求。(3)对服务品质的要求更高。酒店业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单纯的住宿的特性,而是更多地强调服务的功能,主张给客户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会议、商务、健身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因而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酒店业的这些趋势,国外酒店人才培训业也飞速发展,一些先进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学习。(1)瑞士模式。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第一所专门的酒店管理高等学校,是举世公认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意根据酒店业的特点和最新动向因材施教,注重产、学、研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全球一流酒店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可以达到酒店人才的各项技能要求。(2)澳大利亚HOSPITALITY专业培训包模式。澳大利亚拥有全球领先的职业培训教育,HOSPITALITY专业培训包是澳大利亚为酒店业专门订制的培训课程。其内容涵盖了酒店经营的方方面面,为全球一流酒店输送了大量人才。(3)韩国模式。韩国和中国一样,都是英语非母语的国家。韩国对于酒店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其主管部门韩国观光公社提出提出酒店英语的教学的目标为:(1)培养学生熟悉外国人平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具备会听、会说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外语的基本文法,具备会读、会写的能力;(3)让学生掌握用外语介绍韩国文化的基本功;(4)通过外语学习增进学生对外国的了解。

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酒店英语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我国酒店英语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与国际酒店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课程方面来看,酒店英语的学术性较弱,实用性较强。既应该涉及到酒店日常工作中的常用英语词汇,还应该体现酒店行业的相关技能与服务要求,其课程体系与结构应该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中国酒店管理方面的教育起步较晚,部分内容落后于时代要求,因此,应该大力加强酒店英语教育的课程与行业最新发展的结合力度。例如,近年来,酒店业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通过网络订房的国内外客户日益增加。因此,酒店英语教育也应加强培养学生与商旅网站接口的实用技能,包括网上订房的专用词汇等等。从教材方面来看,我国酒店英语教育的教材内容相对比较肤浅,而且不够生动活泼,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我国酒店英语教育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酒店英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与酒店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跨学科知识技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和实习的机会。此外,由于国际化的酒店接触的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文化冲突是每天都会遇到的课题。应该加强学生跨文化方面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客户的和风俗习惯。

2 国际化视野下的酒店英语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在此背景下,加强我国酒店英语职业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从实际出发,完善我国酒店英语教育的教材和课程体系

根据Dick&Carey教学设计理论,完善我国酒店英语教育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确认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从需求分析衍生而来。酒店英语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国际化酒店管理需求的实用性人才。(2)教学分析。确认教学目标后,分析教学目标,以确认出学生为达成目标所具备的附属技能。酒店英语职业教育的技能则包括语言和技能两个方面。(3)发展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将包含了教学前的活动与信息的陈述,实施方式、回馈、测验,以及整个过程中的活动。(4)发展与选择教材。酒店英语职业教育的教材应该更加贴近酒店业实际的工作与生活。

2.2 注重培养酒店英语人才的实用技能

在酒店英语教育过程中,应该突出酒店业的特色和要求,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减少学术性的教育环节,代之以更多实用性的听力、对话训练和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酒店日常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此外,还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迅速进入角色。此外,还应该加强国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和大型酒店发展历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使学生更加专业。

2.3 加强跨文化交流水平的教育和训练

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而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水平决定了学生与国外客户沟通的成效,而这方面也是我国酒店英语职业教育目前的薄弱环节之一。酒店英语职业教育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喜好和禁忌。例如,伊斯兰教在全球信众众多,伊斯兰教国家的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很多禁忌,包括禁食猪肉、妇女穿戴黑纱等等。了解了这些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应用英语与这些国家的客户沟通。

3 结语

全球酒店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酒店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酒店英语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些要求,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智强.澳大利亚TAFE模式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1(36):90-91.

[2] 唐红梅.高职教育酒店英语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9):114-115.

第4篇

1设置酒店管理优质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1整合专业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涉及面较广,涉及餐饮服务与管理等管理类课程,又有酒店财务等经济类课程,还有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营养学课程。如何将这些门类不同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树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专业教学理念,对当前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形成了以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市场定位必须准确,高职要锁定岗位所需,整合专业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高校要在第一时间把握国家课程政策变化趋势,根据最新要求和资源来调整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各高校应根据各自办学定位来开设相关课程。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非常强,其涉及面广,包含历史发展、名人故事、语言习俗、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专业内涵而言,酒店管理是在与顾客打交道,有些人认为酒店行业与销售行业类似。但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其对入行人员各种知识有着较高要求,酒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高,熟悉各方面知识。

1.2拓宽课程门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酒店管理专业的价值绝不只是培养懂技术的“酒店员工”,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在专业建设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酒店管理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避免这一弊端,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时,高职要努力寻找落脚点,设法寻求发展突破点,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理念,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发展高职学生潜能,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和机遇。在保证专业课程基础上,高校要大力开展必要选修课。例如,传统文化课程、哲学、文学课程等,借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树立服务意识的思想高度。各高职院校在建设酒店管理专业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仅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领域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文化底蕴的汲取力度。作为服务行业,酒店管理专业要加强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2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例,将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程

2.1注重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实践属性

实践课程是酒店管理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小组式的探究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实践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显而易见,高校必须增加实践课程比例,使实践类课程其成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为增强实践类课程的实效性,高职应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进行分类:其一是课程内实践,课程内实践注重模拟环境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其二是固定周实践,固定周实践就是针对教学计划设定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去自由发挥,培养自己技能运用能力。其三是毕业前实习,毕业前实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走出校园前真正体会社会工作,让其提前适应并且进行必要的总结,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从而提升其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其专业竞争力。

2.2完善顶岗实习,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要推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高校要强调人才培养继华中“练”的环节。高职院校要重点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练”的环节,大力倡导实践教学,把“实践训练”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酒店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很多高职在专业建设时,与当地酒店集团开展了深度合作,这些校外酒店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平台。目前顶岗实习问题很多。一方面,从酒店方面而言,其不能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相关权益“,廉价劳动力”成为顶岗实习学生的代名词,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很多酒店将实习学生当作临时工应急。企业抱有这种心态,未能将实习生与正式员工平等对待,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酒店安排给实习生的工作基本上是技术含量低的工种,与其他专业而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时,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但学生的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对酒店专业的实习兴趣不大,笔者针对高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表明:72%的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只是为了完成专业学习计划,40%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实质性帮助。为此,高职须将顶岗实习不断完善,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唯有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顶岗实习的功效。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创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3.1打造双师型团队,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据笔者针对安徽、浙江等地几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调查表明:当前52%的教师是直接从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高职院校任教,30%的专业教师没有任何行业工作经验。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机会,使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能参与各种专业培训,让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高职应为酒店管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样才能完善“双师型”师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增加外聘教师的数量,聘请企业专业能手为学校指导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高职院校要打造“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从个人而言,每位专任教师都是双师;从整体而言,校外师资队伍不断扩充双师队伍。唯有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才能有所提高。

3.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

当前的酒店管理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职学生不擅长理论学习,而酒店管理专业对实践的技能要求较强,因而高职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作为专业知识的培育基地,高职要建立模拟实践工作室或者模拟实验基地,让学生都能在课外有效地接触专业。学生在这里能够进行模拟实践,参与小组研究型交流。例如,小组进行模拟旅行,有人扮演酒店管理者,也有人扮演顾客,设置一些状况来考验酒店管理者的紧急状况处理能力,之后全小组成员来共同探讨在这个模拟中,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亮点与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并进行总结,在下次模拟中多加注意、改善、进步。

4总结

第5篇

1.递进式的实习实践路径是关键

根据酒店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国际酒店对人才的要求,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一种从服务到管理、从基层到高层、从国内到国外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路径模式。由酒店管理学院主抓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实习实践课程组长、专兼职实习实践课程教师和实践教学秘书等共同确保各类实习实践课程的落实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由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认知实习、培养学生酒店各岗位服务能力的操作实习、培养学生酒店管理岗位管理能力的管理实习、培养学生国际酒店工作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的国外见习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确保。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通过以下实践环节,实现递进式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1)认知实习。学生带问题自主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操作实习。基于酒店主要服务岗位的课程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酒店现场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酒店基层岗位的服务能力,掌握各主要服务岗位的服务流程和标准。

(3)管理实习。基于酒店主要管理岗位的课程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酒店现场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酒店管理岗位的素养和工作能力,掌握各主要管理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4)国外见习实习。国外短期带薪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语言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全球酒店工作的能力。

(5)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实习,在高星级酒店的某一具体管理岗位真正独当一面,从事具体的管理工作。

(6)高位就业。学生完全跨出学校走进社会,实现高位就业目标。所谓高位就业,一是高职位就业,毕业生在酒店短暂试用期结束后,即能完全胜任酒店中、高级及以上管理岗位工作;二是高薪资待遇就业,工资待遇反映着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价值,高薪资反映人才的高能力和对酒店的高贡献,毕业生在酒店短暂试用期结束后,虽未担任中、高级及以上管理职务,但凭借其语言能力或其他业务专长,工资待遇能达到该酒店中、高级管理岗位平均薪资水平,则毕业生同样实现了高位就业。

2.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单纯的实践型教师和单纯的理论型教师不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却非常紧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国际上酒店管理专业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教学实习酒店,工学紧密结合的模式。新加坡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上午在教室上课,下午在教学实习酒店指导学生实习,上午身份是教师,下午身份是经理。我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采取内建外引的策略,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权威机构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国际通用的酒店职业培训导师等资格,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到酒店企业挂职;另一方面从酒店企业聘请有高校教学经验、擅长手口并用的人员,或聘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并取得国际饭店高级培训导师、认证酒店培训师等资格的人员来校兼课。

3.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平台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应该营造浓厚的酒店氛围,提供与课程配套的学习和实习环境,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必要场所,是学生知识转化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为此,我校建有四星级功能的校内教学实习酒店,师生在学习酒店内办公和学习,教学实习酒店在主要满足教学实习功能的基础上,也开展接待性活动,以营造浓厚的酒店氛围,创造最有效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校外,与地方上有显著影响力的国内高端品牌酒店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国际著名的高端品牌酒店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校内、校外,国内、国外配套合理的人才培养实习环境和场地。除了组建定向班、为合作企业集团订单培养学生的方式外,还积极探讨学生国内外短期社会实践、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校企共用教材开发、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与研究等多种合作方式。

二、外语应用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外语应用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语言特色鲜明,能用两种以上外语从事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涉外型酒店管理人才。

(二)外语应用能力体系的实现途径

1、语言沟通能力是基础

培养学生能用两种以上外语从事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其中以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为辅助。语言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话交流能力为核心目标。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由公共英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和专业双语课程来保证。三类课程三位一体,同步渐进开出,共同实现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酒店工作的能力。公共英语课程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促进专业双语课程学习;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同步,采用酒店情景模拟表演等形式,实训式教学,听说领先,重在应用,培养学生酒店各岗位工作的英语沟通能力,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反过来,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也能促进学生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学习。小语种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之外的小语种语言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酒店对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小语种语言能力的培养由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来保证。通过基础外语的学习夯实语法基础,促进专业外语学习;专业外语学习采用情景模拟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小语种语言交流能力,能较好地使用小语种从事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

2、双语教师和酒店外语教材是保障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引进国际上公认的优质课程,目前国际上最优质的酒店管理课程为英文原版教材,因此实现国际化课程的关键是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双语教师。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双师型的双语教师队伍对于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国际化和办学国际化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酒店管理领域双师型的双语教师非常紧缺,多数学校还需依赖国际性的专业培训机构的高级培训导师等专业人员。我校需通过外引内建,尽快培养出一支双师型的双语教师团队,确保实现教师队伍国际化和课程国际化目标。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公共英语和第二外语基础课程教师不成问题,酒店英语和酒店第二外语教师也不是问题,稍加培养和锻炼即可。当今酒店外语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是缺乏酒店外语教材,特别缺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酒店外语教材,如酒店英语、酒店法语、酒店日语等,需组织外语师资力量成立学院外语专项小组,尽快编写出一套以酒店岗位语言交流能力为特色的酒店外语系列教材。

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纽带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前提,该能力由公共英语和基础外语课程保证,这些课程应使学生具备较好地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获得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定期举办英语词汇竞赛、英语口语竞赛等各种英语学科竞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运用能力由专业外语必修课、专业双语主干课、中外文化阅读选修课、国际通用的实用外语证书等来保证。中外文化阅读外语选修课程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程内容以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为背景,为主题式文化类全英文阅读教材,学生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课外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具备用英语介绍交流中国文化的能力。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举办酒店情景英语模拟竞赛、中英文酒店服务礼仪竞赛等各种专业学科竞赛。

三、综合职业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综合职业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才兼备,具有创新与成长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适应经济社会和现代饭店业发展需要的酒店职业经理人。

(二)综合职业能力体系的实现途径

1、综合能力课程是基础。依据国际饭店业对人才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综合能力需求,制定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计划,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与成长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酒店职业经理人素养与能力,开设了对应的能力课程。为学生职业操守的养成开设社区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为学生创新成长能力的养成开设形势政策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与拓展等课程,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开设中外文化阅读、酒店英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服务心理学、沟通学等课程,为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2、综合实践项目是保障。基于学生某一综合能力目标的综合实习项目,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保障。我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出认知实习、管理岗位实习、国外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四大类七个综合实践项目,各实践项目都制定具体的能力目标和考核标准。认知实习由系列职业讲座、酒店企业调研等内容构成,集中时间为1周;管理岗位综合实践项目由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岗位单项实习项目构成,集中实习时间为12周;国外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到国外集中实习,时间约3个月;毕业实习为顶岗形式,集中实习半年。

第6篇

Abstract: The high turnover rate of staff is the problem plagued the hotel manager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otel staff turnover and its impact on the hotel,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员工;流失;影响

Key words: staff;turnover;impact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01-02

0 引言

延安作为红色旅游标杆城市,酒店的整体运营水平特别关键,而员工流失当前已经成为众多酒店重大问题之一。酒店人员过高的流失将直接影响酒店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延安市酒店员工流失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对延安市酒店业的影响。

1 延安市酒店员工流失现状

近年来,随着延安红色旅游的不断升温,延安的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旅游人数猛增。延安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一批星级宾馆酒店,扶持现有星级宾馆酒店的良性发展,落实新建宾馆酒店土地优惠政策等,出台扶持住宿餐饮业发展的十二条优惠政策。

在酒店发展良性启动的同时,酒店员工流失却一直是困扰酒店管理者的难题。据延安市旅游局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延安市13家2-4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的一项调查显示,近3年酒店业员工流动率高达32.67%,随着酒店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

2 酒店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基于延安市旅游局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调查数据分析,本地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有“工资福利”、“个人发展”、“成就感”、“人际关系”四个方面。

2.1 工资福利 目前延安市大多数酒店工资起价较低,月工资水平基本为服务员1200-1400元、领班1500元左右、主管2500元左右、经理3000元以上。普通员工多为职高、技校生,一般年龄在18-23岁,刚毕业看重眼前利益,年纪小,处理自己事情还存在着盲目性。因外界工资较高或高薪聘用或给职务,导致有些员工流向其他酒店和行业。近年来,酒店效益均不如以前,使流失加快。

2.2 个人发展 酒店行业虽然起薪不高,但是一旦有机会得到发展,实现员工的个人才华,实现他们的愿望,纵使从基层做起,多数酒店员工也会有毅力和耐心度过基层阶段,事实也表明,有些人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可暂时放弃较高的报酬。然而延安市很多酒店很难给员工提供实质上的发展空间,酒店方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明确的培养和使用目标,抱着“来了就让干活,走了再重新找人”的思想,致使刚招进来的员工还没有来得及展示自己的才华就又匆匆走人了。

2.3 成就感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将在酒店工作错误理解为伺候人的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缺乏工作满足感和荣誉感。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酒店员工无法专心工作,总想另谋高就。而随着城市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提高,这种职业观念就更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念,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将酒店工作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2.4 人际关系 酒店员工人际关系复杂,包括了员工与员工、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与顾客、部门与部门、酒店与股东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员工的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而人际关系一旦不和谐,人员之间相互攀比拆台,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就会导致服务水平下降。在现实中,存在一些员工会因为酒店人员关系复杂,人际关系过于紧张,从而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工作环境而跳槽,去寻求更轻松的工作环境。

3 人员流失对酒店发展的影响

3.1 经营成本增加 酒店在招聘、培训人才时,都要进行人才资本的投资,这些投资会随着员工的流失而流出酒店,而流入到其他酒店或其他行业。酒店为了维护正常的经营活动,在原有人才流失后,需要重新招聘合适的人才来填补空缺职位,从而需要支付一定的更替成本。

3.2 酒店客源的流失 酒店的员工,特别是酒店的销售人员他们在接受了酒店的培训和一段时间的工作后,都有了很多固定的客源,在平时的接待中也不乏会与一些客人建立起不错的私交,这些员工的出走很可能影响客源的数量,这必然给酒店的经营带来极大的竞争威胁。

3.3 服务质量下降 酒店员工尤其是一些工作时间较长,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他们的职业素质较高,职业经验丰富,能够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一旦他们离开酒店,而新员工又无法适应岗位需要,势必会对酒店的服务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不利于酒店的长远发展。

3.4 员工士气低落 酒店员工流失还会对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酒店团队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企业员工由于长期处于一个共同的工作环境,彼此间的行为举止都会影响着对方,一旦出现员工离职,势必会影响其他人的选择,很多人都是在看到他人离职后才选择跳槽。酒店员工流失的持续蔓延,势必会造成员工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

4 针对延安酒店员工流失的对策

4.1 坚持“以人文本”,创建酒店文化 当前我国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管理质量,就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因此,延安酒店要积极创建酒店特色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需求,积极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4.2 协调分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机制 酒店要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酒店内部的人员管理工作,完善员工服务机制。协调分工,保证员工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

4.3 完善酒店用人机制 酒店在用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慎重选人。酒店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情况,包括其学历、特长、兴趣等。②以岗定人。酒店可以制定相应的人员招聘方案,要根据员工的兴趣和特长安排岗位。③酒店要真实的招聘信息,一旦作出承诺要及时兑现,避免因诚信问题和员工发生摩擦和矛盾。④签订劳动合同,适当加强赔偿力度。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减少员工离职。

4.4 建立健全员工培训机制 ①根据酒店实际需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机制。②按照员工的年龄、学历、岗位特点和实际经营情况组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专业培训。如服务人员培训、厨师培训、管理培训等。③定期进行培训考核,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进一步巩固培训成果,酒店可以引入培训考核机制,及时检验培训情况,督促和引导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同时,酒店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考核结果及时纠正培训中出现的偏差,改进培训机制。④酒店要加强与社会专业培训组织和机构的联系。酒店要积极丰富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趋势也日益激烈,而伴随着职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员工流失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对企业而言,员工流失不仅会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本浪费,还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本文以延安酒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员工流失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了员工流失给酒店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艾弗森.饭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9:35-50.

[2]定琦.酒店专业大学生人才流失现象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6:3-5.

[3]德村志成.中国集团大饭店改善经营策略的探讨[J].旅游学刊,1999,06:75-90.

[4]论文帝国.酒店管理论文库.酒店管理方式的合约特点分析.

第7篇

[关键词] 市场 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人才

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中国酒店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整个旅游酒店产业的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因此,旅游酒店业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匮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中国酒店市场上具有较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供不应求。高职院校作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然要迎合市场需求,加快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加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之所以要以市场为导向,是由酒店的实际需求及酒店专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其一,酒店业呼唤酒店专业走向实际。酒店业竞争激烈,而高校酒店专业却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没有投人市场竞争中,而毕业生学的也多是空洞的理论,缺乏实际能力,不能满足酒店业实际需要。因此,酒店业盼望着酒店专业能够走向实际,也就是说酒店专业办学要走进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因此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能预测到酒店业需求趋势,使专业生命力相对久长;其二,酒店专业自身特点之一是实用性强,这就要求学生既要重视系统理论学习,更要重视自身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实际能力不可能在教室里培养出来,只能在市场磨砺中得到。所以,酒店专业结合市场去办学;其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酒店专业良性循环。所谓良性循环,指专业生源充足,学生知识底蕴厚实,技术技能熟练,毕业生就业顺利,并且有发展潜力,学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这是循环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高素质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高满意度,给酒店专业树立良好口碑,从而促进生源的丰裕与专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并带来规模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会促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中锻炼出很强的实际能力,从而提高就业能力;二是可在市场中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树立目标发奋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与阅历,做到可持续发展;三是由市场化运作建立起来的专业、毕业生与酒店市场的交换系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增强了酒店专业与酒店业的交换,促进了酒店专业的办学能力。这几方面,都是酒店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十年多来,各类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了100多万名专业人才,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促进我国旅游酒店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高职酒店管理教育主要是为我国旅游酒店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2004年,中国政府己经作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加快高职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显然,以此为契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也应审时度势,针对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确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突出实践性教学,进一步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要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改革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办学改革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要形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另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编制结构规范,内容科学、先进、突出高职特色的教学大纲和实践性大纲,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相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社会技术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修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合原有课程设置,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保证全部开出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应用性: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作用,实施“优质课程、优质课(含实训课)、优质多媒体课件”等系列“优质教学工程”;改革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察力度,保证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严格毕业论文质量、增加课堂信息量等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注重不同教学风格与方式的引进,逐步形成教学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

2.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新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要树立以产学研为核心,突出产教特色,开发校企联合,面向社会以及行业提供多方位技术支持与服务的产学研建设思路。据有关资料显示,酒店中高级管理者是现在比较抢手的旅游人才。市场对这类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精通管理,把握市场动态、有丰富的经验和流利的外语对话水平等条件。而实际上,很多高职毕业生达不到这种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重新考虑实践性教学方式、方法。

一方面,可以借鉴国际旅游学院的经验,通过建设校内专业实践基地,将教学与经营相结合,实行“教学一经营”一体化,将专业教学与校内专业实践基地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以教带产,以产促教、产教结合的目的。探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一经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素质酒店人才。

另一方面,是在产教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学校专业人才优势,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拓宽对外合作方式,根据社会以及行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在抓好教学管理的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形成产学研综合发展,全面提升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遵循“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最终应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较高的专业教学队伍,以适应高职旅游教育的需要。

4.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酒店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必要场所,是确保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应以管理规范,社会声誉好的知名酒店企业为主,合作双方应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运行良好、关系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为确保实习效果,还应制定详细的实习实训计划,成立校企联合实习指导小组,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并做出鉴定意见以保证不断提高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质量与水平。

5.建立高职酒店专业建设发展领导机构和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为了确保高职酒店专业建设发展的成效性,应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教学管理部门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小组,具体负责专业建设方案的制定、修改、组织实施以及检查等各项工作。同时,还应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教授,以及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保障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质量。

6.多方支持实习。要求酒店加大实习生培训、实习生加强业务练习的同时,还要呼吁社会、呼吁消费者给予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更多的机会。实习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本人认为,实习涉及多个利益群体。学校通过实习将旅游教育从院校直接延伸至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考核,也通过实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教育与实践的差距从而调整课程或是课堂内容,完善旅游院校教育管理的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更贴近现实;通过实习,酒店可以发掘酒店管理潜在人才,将其纳入计划培养的名单之内,利于酒店储蓄大量的、更为优秀的人才,增强自身的人力资源实力。对于学生来说,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考虑,通过实习期选择职业比真正工作后再进行转换的成本要低的多,实习对于学生意义非凡。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习是提升实践教学的环节;对于酒店而言,实习是输送人才的桥梁;对于学生而言,实习是择业的试金石。实习体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方利益。通过学校、酒店、学生、政府、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在社会上营造一种“理解实习、尊重实习、鼓励实习、保护实习”的良好氛围,推动实习进入良性循环,不断健全学生实习的社会机制,实现学生就业、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三赢”。

参考文献:

[1]李翔翔: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 (2)

第8篇

关键词:酒店;员工;流失;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01

一、前言

酒店员工流失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酒店基层服务人员占据绝对比重,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使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员工流失对酒店的影响

员工流失给酒店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人力成本。酒店对员工专业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要求虽然不高,但是招聘、培训及相关人员管理工作都会产生成本。首先,在招聘环节,如果员工流动频繁,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不断开展招聘工作,每一次招聘又要经过资料筛选、面试、复试等多个流程。其次,员工入职后,酒店会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即产生培训成本。如果员工短期内就发生离职,重复以上招聘环节就势必会重复培训工作,所以员工流失越少,培训成本投入越少,而且可以将节省的成本用于开发更深入的培训课程,以提升员工素养。最后,员工从办理入职手续开始,人力资源及后勤部门也会投入一定的管理成本。员工流失同样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复。因此,酒店员工流失严重将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而且重复劳动多。

而员工流失亦会间接影响酒店的品牌声誉以及人才资本积累。员工在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会带来对酒店评价的传播,如酒店内部的管理是否合理,对顾客服务情况、价格水平、员工满意度等。如果负面信息居多,将会影响到酒店的品牌声誉。而且员工在酒店工作期间接受专业培训、积累工作经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实质是为企业积累人才资本。一名在酒店工作多年的优秀员工无论是专业技术技能,还是心智的成熟,都是行业中所难得的。一旦员工流失,将会影响本企业的人才资本积累,同时又促进了同行企业人才资本的积累。在酒店业激烈的竞争中,人才资本流失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积聚。

三、酒店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

酒店员工流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作满意度不高,工作满意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决定着员工的衣食温饱。不少酒店服务人员来自偏远地区,希望通过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所以酒店能否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如按时发放工资、按时为员工缴纳保险,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满意度。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行业竞争加剧,如果同行企业薪酬福利更为理想,员工流失也不可避免。

第二,企业对员工的尊重。按照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逐渐递进的。当员工衣食温饱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后,他们希望获得企业给予的尊重。酒店服务工作比较辛苦,员工理应获得企业的尊重。如果企业对员工尊重和关心不足,片面要求员工付出,员工自然会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无法与企业建立心理契约,很有可能选择其他工作机会。

第三,个人发展前景。员工进入企业工作,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发展。酒店服务工作虽然要从基础做起,但同样拥有晋升的可能,而且只要个人付出努力,能力出众,服务人员也有机会从事管理工作。所以长期就职于一家酒店,如果晋升发展空间有限,员工也会寻求其他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四、酒店治理员工流失问题的管理对策

为提高酒店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应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从薪酬福利、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方面改进当前的管理,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协同发展。

第一,薪酬福利激励。酒店企业首先应建立公平、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将基本薪酬、奖励薪酬、年终薪酬共同作为薪酬的组成部分。基础薪酬对应员工日常额定工作量和加班工作量,如酒店服务时间的延长、临时开展庆典准备等;奖励薪酬包含员工服务顾客情况、自身学习进步、为酒店管理出谋划策等,如果员工表现优秀,酒店应给予奖励薪酬;年终薪酬则适用于鼓励员工长期任职于现在的企业,而且随员工工作年限增长、工作表现情况而增加,例如年终分红、职位晋升、旅游休假等。通过薪酬体系的丰富,员工的付出与收入形成正比,同时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鼓励。

第二,培训激励。培训是提升酒店员工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为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引发的人力成本投入过高问题,酒店可以设立阶梯培训模式。所谓阶梯培训,就是培训内容依据员工在本酒店的任职年限、职位、工作表现等递进式发展,并且以员工工作年限为首要参考因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越高,任职时间越长,将有机会参加更多的专业培训。酒店建立业内富有竞争力的培训模式,悉心栽培员工,员工也能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和关怀。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员工入职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帮助其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使员工将目光放置在更远的位置,认真对待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因此,酒店应为员工制定多重职业路径和明确的晋升制度,鼓励服务人员向管理层晋升。如果员工通过接受培训、学历进修等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积累,酒店应为员工提供晋升以及参与不同部门工作的机会,使员工发挥才能,释放工作热情。

第四,企业文化激励。为防止员工流失,酒店企业文化应充分体现对员工的关怀,将酒店作为一个大家庭,将员工视为大家庭中的成员,营造亲如一家的工作氛围。当员工生病时,领导应主动探望问候;当员工家庭遇到困难或员工面对其他难题时,领导要及时帮助员工解决,鼓励员工战胜困难,真正做到关心员工以及员工的家庭;酒店各部门员工要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环境中,酒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自然形成。

五、总结

酒店业属于服务行业,服务人员居多,准入门槛较低,因而企业内部员工流失现象非常普遍。为此,企业应制定富有吸引力的激励举措,鼓励员工,帮助员工,用真诚打动员工,从而积累人才资本,凝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