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道德教育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17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是由学经验丰富且参与了新教材编写的孙民老师、徐文达老师和张冬芝老师给我们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块:课程标准解读、教科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
培训中,我在孙老师的讲解下对新课标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课标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德育回归了生活。它强调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产生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道德。在不一样的地区,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人群,对于道德就应该有不一样的标准。教学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易感知的生活实际去进行教育,不可一味地用自己的思想实际去臆想和构建孩子的实际生活。课上学习尽量舒服化,并非要让学生“站如松、坐如钟”,因为学习姿势越自在,听课效果越高效。
新教材内容的编写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张老师和徐老师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通过张老师、徐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三位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 企业外语培训; 网络教学; 网络辅导教师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17-02
自中国进入WTO以来,培养能够适应企业全球化经营战略而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兴未艾。就我国目前来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企业网络外语培训,是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和可行的经济途径。网络教育的自身独特优势决定了它在企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外语培训中,网络教学及学员的特点
近年来,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试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均对英语的网络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事实上,英语教学远程化在我国已进行较早,这主要体现在电视大学的教学模式中。但由于九十年代以前广播电视单向传输的局限性,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面授辅导,英语辅导教师需要如主讲教师一样,对整个教学环节和内容要进行讲解。因此主讲与面授课的比例通常为1∶1。造成学员或只听主讲课或只听面授课,教学效率较低,时间浪费极大主讲课采用电视录像教学,主讲课堂无法让学员参与配合,主讲教师按预定的教案讲解重点难点语言点,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实时交互和反馈。
同时采用全国学计划,由于学员基础的差异,对主讲课的反映不一。往往形成主讲教师电视上讲课,学员在下开小会的状况。除了疲于应付考试,学员在电大英语学习阶段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无明显提高。
网络英语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并以此为其主要特征。其优势在于,英语学习者能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直接接触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优秀教师和英语母语者,同时可以享用到大量原声音视资料。这给学习者带来一种“不是本土,胜似本土”的文化氛围。英语学习者普遍感到网络英语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拓宽视野,由于大量原声音视资料的引入,学习者的语音语调均受到良好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式”英语教学的弱点。
但“这种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带来了“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造成培训教师控制的先天不足,弱化了教学管理,使得网络教育过于依赖学习者主动参与和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在没有教学管理压力的环境下,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者,很难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无文字记录的英语听力、口语练习,普遍反映出“有任务无实作”。对于目前把外语培训多当作业余时间充电的企业员工来说,工作日程表已经安排得满满的,如果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尽管技术上已使师生实时交互成为可能,由于主讲教师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员,主讲教师要与每个学员交流,并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及时修订教学计划的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有电子邮件、论坛、作业批阅、语音信箱、QQ等交互系统,但一个主讲教师要针对所有学员进行作业批改、答疑也极费时费力。因此,网络教育中,英语辅导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外语培训中网络辅导教师的作用
(一)同任何一门远程教学学科的辅导教师一样,网络辅导教师“首先必须重视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习者舒解心理压力,降低心理负担,减轻心理负荷,增强学习者的心理承载力,使之成为心智健康的人”。使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普遍有较强的认识。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基础较差、方法不当等使学员对英语学习有一种畏难心理。英语辅导教师应积极帮助学员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倾听并鼓励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另外,英语网络辅导教师与学员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和精神激励。”
(二)英语网络辅导教师对学员的听、说、读、写、译的水平有极大的影响。对每项技巧的训练可采用专门的辅导方法。
听力:听力是英语学习中重要却难以提高的一部分。网络听力教学一般采用主讲教师播放录音录像,正常播放,慢速播放,讲解生词及难句,教师自问自答或对主讲课堂学员提问的形式。由于缺乏师生的实时交互,学员可能会对主讲课堂的内容失去兴趣,听力课成为催眠课。
因此,听力的辅导教师可以提前了解主讲课程,取得最新的听力资料,在辅导课上有效组织提问、讲评;对学员的听力结果进行考核评价。组织督促学员按时收听相关的听力资料,定期提供有关文化背景、文字材料。
学员在接触听力的初期,遇到的困难往往是:
■ 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历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沿革,教师培训模式经历了以下三种变化。
第一种是经验模式。经验模式又称“学徒”模式,是一种比较早的专业教育模式。它好比是师傅带徒弟,培养的关键在于有经验的指导者。年轻受训者通过模仿“专家”的手艺技术,遵循他的指导和建议来学习。由此我们看出:培训者是这种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培训者的才干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这种模式忽视了理论的重要作用。
第二种是理论模式。这种模式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使实践更加合理化,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而实践知识仅为验证理论而存在,专业实践在本质上仅仅起到帮助的作用。培训者热衷于理论,陶醉于理论的完美,而不去考虑实践的因素,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种培训模式的弊端在于,专家、学者躲在大学、学院中,几乎不到实际的课堂中,大学的教育系和师范学院与中小学也是分离的。许多一线教师看不懂学术论文,而理论家也瞧不起一线教师,认为一线教师从不学理论,而一线教师又认为理论家是“教室的逃兵”。在这种模式中,培训内容是最重要的要素,培训内容侧重理论,缺少实践对理论的回应。于是,人们开始期待一种新模式的诞生。
第三种是反思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理论模式提出的。实际的教学工作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每天要进行数以千次的交往,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一个能准确无误地照搬典型,学员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他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判断,即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现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变成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适应了具体的情境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目的性,知识本身才能得到发展。反思模式符合“实践―理论―实践”架构,反思模式是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反思模式中以“培训目标”为核心要素,培训的内容、培训的环节设计都是以目标的最终实现为核心的,我们将它称为目标导向培训模式,它是反思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 目标导向模式的结构与实践机制
1.目标导向培训模式的建立
目标导向培训模式是以培训要素中培训目标为导向,有效协调与组织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式。
培训模式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层层解构方法:首先确定培训目标,根据总目标分解细化成子目标,为每一个子目标的达成,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并确定培训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地考虑培训者的需求,对于培训具备的诸要素没有很好的认知;另一种思考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分析学员的特点,根据学员的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设计培训的各环节,此种方式也有明显的不足,即学员的显性需求未必是他的真需求,课程设置是针对需求的,而不是针对目标的,造成目标的确定与最终培训结果的偏离。
目标导向培训模式是上述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该模式依据的培训理论是教师发展的生态理论和文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特定的文化环境、组织环境下的产物,教师的发展经历“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性指导与实践反思的结合,这种模式不受学科的限制,重在实践层面的理性升华,更适合于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的实践机制
下面以中学专家型教师研修项目(以下简称高研班)为例,介绍该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一步培训目标的制定。高研班培训总目标是通过双导师专家指导、研究式培训,帮助参训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使他们向首都教育家迈进。
第二步培训学员的选择。温总理提出教育家的三条标准:第一,尊重敬畏教育价值和规律;第二,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和系统的理论;第三,热爱教育事业并长期植根于一线。依据这个标准,项目组制定遴选细则,采用北师大蔡永红教授的选拔试题进行筛选测试,由于目标设定在为骨干教师提炼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的主题上,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互补性,更有利于经验提炼,因此将遴选范围圈定在8个学科,最终圈定21人成为正式学员。这些学员都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上面的三条标准相比在系统的理论方面较欠缺。
第三步培训课程的设定。培训课程的设计要依据目标的达成,有梯度、有层次、有结构。下面是高研班开设的部分理论课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
基础理论:知与行――与骨干教师谈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研究、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高中教师教学专长的获得与成长、关于改善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的建议、有效教学的本质内涵与实现方式。
实践理论:教育经验的自我总结、学习的科学与艺术、经验提炼为理论、教育科研方法。
第四步研修方式的确定。围绕培训目标和学员的培训需求,在确定培训内容的同时,制定了研修方式。高研班培训目标是经验总结与特色提炼,由于这些骨干教师各有特色,培训方式定位在以个性化辅导为主,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双导师制培训方式。学科指导教师在指导学员做课题的过程中,诊断学员教学特色并进行理性提升。在个性化为主的前提下,同时辅以文化游学、workshop、异地学访、实践观摩等集体研修方式。学员在培训期间分别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课题研究:概念教学研究、思维能力研究、考试研究、课堂实效研究等。
项目组针对学员的研究课题,要求学员能将课题研究内容与个人的特色提炼相结合,研究课题的过程是个人教学特色梳理提炼的过程,真正做到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第五步培训环节的制定。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细化分解到四个学期要完成的分目标,确定具体内容,并制定实施时间表。四个学期的分目标与培训内容:第一学期:通过赴美研修,开阔视野,引发思考;第二学期: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课题研究选题培训,初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诊断个人教学特色;第三学期:以所在学校为场所,采用“双导师制”进行课题研究,辅以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讲座,进行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与提炼;第四学期:通过课程论知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培训汇报展示,进行个人教学经验的再探索与形成团队领导意识。
第六步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成果。专家型教师培训目标的落点在课堂,因此要回归课堂,教师的精彩在课堂,课堂的精彩在学养,前期培训成果的显现要在课堂上检验,同时完成理论向实践转化。
对上面的结构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一条普遍性道路是:学(访)、做、导(整体个性化指导)、研、创五部曲。目标导向培训模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全部支撑。
■ 目标导向型培训模式的问题思考及应对之策
1.对高研班目标的再审视
通过对高研班设定的目标再思考,我发现高研班的目标是在经验层面徘徊的目标,而不是理论目标,也就是说,经验加以总结会形成特色,而名师的风格更多倾向于内涵素质的提升,并不是仅加工经验就能够形成的,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我认为教师对理论的需求是用理论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应该给教师五个方面的理论支撑:学科本身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哲学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知识。从这点来看高研班前期课程设置还存在问题:对学员来说,哪些是支点,哪些是发散迁移点,哪些课程对学员有深刻触动;项目组设计的不够细化,对学员的调研不够充分,因此没有对培训目标的实现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调整的方法是:可以让学员写出体会与不足,针对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在后期实践过程中做具体化的跟进指导。
一、当前基层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求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基层教育培训需求,发现和破解困扰基层教育培训工作效能提升的瓶颈问题,2009年初,新北分局在全体干部中进行了系统调研,分局机关及4个工商所分发调查问卷86份,回收78份,回收率为90.7%。在回收的78份问卷中,40岁以上的有44人,占总人数一半以上;本科学历46人,比例为59%;在职务级别方面,科员68人,科级干部9人,处级干部1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以下需求。
(一)“工学矛盾”需要化解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目前的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虽然是多项选择,但在给出的8个选项中,“工学矛盾突出”仍以71票高居榜首。按照对调查者的分析,虽然职务级别、年龄层次、文化层次都不完全相同,但显然“工学矛盾”应该是大多数人选择的问题。由此可知,基层干部对培训有强烈的需求和较高的兴趣,并且普遍认为通过培训对提高知识和工作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工学矛盾,导致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大多数人认为现有的培训模式需要调整创新。
(二)培训实效需要提升
对曾经参加过的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评价结果显示:35.9%的人认为较好,6.4%的人认为很好,46.2%的人认为一般,8.8%的人认为不好,另有-2.6%的人认为非常不好。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课程设计缺乏弹性。传统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干部自身情况的差异,在设置之初没有充分征求干部意见建议,在培训环节,干部也没有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二是教育模式机械单一。培训往往是以会议的形式出现,参训人员正襟危坐,教学双方缺少充分交流。三是培训层级过多。传统基层培训采取县级局,商所(科室)一一般干部的三层构架,容易导致培训内容在层层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和遗漏。
(三)培训制度需要健全
一是要求建立需求分析机制。现在所实行的公务员培训主要是靠培训的主管机构制订计划、培训实施机构执行计划、受训人员服从计划的管理模式,单位对培训需求掌握不够准确。在调查中,55.1%的干部选择了“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这成为目前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二是要求建立对培训组织者的考核机制。监督执行力度的不足,制定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并没有真正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指标也并没有完全完成。三是要求健全培训激励机制。在调查中,39.7%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没有和奖励、晋升联系,激励不够”。
(四)培训绩效评估需要强化
目前的评估模式,一般是在培训结束后,以报告的形式对培训进行总结。培训结果缺乏客观科学的数据支持,在数量和效果两方面都无法衡量和检验,更无法与晋升、加薪、定级相结合。有14.1%的调查者认为培训效果评估不到位。
二、需求导向型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
需求导向型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是致力于围绕干部的实际需求,解决培训时间安排、课程设置、载体选择、层级架构、人才发展规划、成效评估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切实提升基层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一)关注解决工学矛盾、优化课程设计的需求,推出“自助式培训”
分局打破了以往教育培训“大而全”的单一思路,效仿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推出了“自助式培训”模式,把全年培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干部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对某个岗位来讲是“必修”的课程,对其他岗位可以“选修”,这种开放式的课程设计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必修课的设置上,也讲求层次丰富、知识多元,设置了“公共必修课”和“岗位必修课”两类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为全局干部必须参与的课程,邀请国内知名高校教授讲学,并需通过相应考试,取得“结业证书”,主要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岗位必修课为岗位应知应会部分,着重于温故知新,提升既有岗位技能。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将文体活动也列入选修内容,使课程设置更活泼多样,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
(二)关注强化培训实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推出“啄木鸟”工商沙龙
创新推出工商沙龙这一互动式培训机制,在沙龙上采取头脑风暴法、无领导小组讨论、实景模拟、正反方辩论、模拟法庭、历史教育等多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受到干部广泛欢迎。分局把工商沙龙明确列为岗位选修课程,以沙龙活动和正规课堂讲学1:1的比例组织开展培训。沙龙活动的常规模式为:设置一名主持人(培训导师)和若干个召集人,提前公布讨论学习课题,干部可依兴趣自由参加,由主持人引导大家在讨论中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形成较为一致或系统的见解。
(三)关注减少培训层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需求,构建“扁平式”培训框架
分局减少了培训的层级,推出“基层流动培训站”,为基层统一配置多媒体教学光盘,把全国工商系统的专家“请”到基层;统一编制培训PDT系列教材,在基层遴选培训专员进行PPT的演示和讲解,为干部提供“菜单式”培训服务。另外,分局正在准备导人一对多网络在线视频培训模式,使基层干部“足不出户”,也能实时接受培训。
(四)关注干部自身发展成长的需求,推出“人力资源开发档案”
分局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高度,重新审视、构架基层培训工作,从每个干部的职业规划、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每个干部设置人力资源开发档案,把干部的学历背景、履职经历、培训经历和培训计划、学习建议有机结合,通过精细化管理,帮助干部能力提升、个人成长。目前,分局已经着手对全局81名干部建立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开发档案”,对每个干部的知识水平、岗位技能进行系统评估。这项评估不仅有利于向干部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意见和建议,帮助干部适岗适能,也有利于领导及时了解当前全局人力资源基本状况,选贤任能,把合适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
(五)关注强化培训质量的评估考核需求,推出“学分制管理”
分局导人高校“学分制”管理模式,干部必须修满课程,并通过考核取得一定的学分,学分不达标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并需要重修和补考,补考不达标的,年度公务员考核不得评定称职以上等次。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量和质两方面都得到了真实检验。部门负责人还需要对每个干部的年度学习情况进行评定,提出来年学习的意见建议,突出学习的持续性和递进性。
(六)关注终身学习、长效培训需求,推出“局长荐书”
局长带头读书、荐书,营造“好学求进”的团队学习氛围,使学习从日常工作时间延伸到八小时以外,是实现培训长效化的现实途径。从2010年3月开始,分局坚持每个月向干部推荐几本新书、好书,使局长荐书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强化学习、提高综合素养的自觉性明显提升。
三、构建需求导向型教育培训模式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分局的需求导向型教育培训模式已初步建立,并日益显现出在提升干部综合素养和岗位技能,帮助干部成长方面的积极成效。
(一)形成了科学规范、运转有序的培训格局
通过构建需求导向型培训体系,加强了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关问题的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与新“三定”方案、基层工商职能转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章可循。
(二)推进了基层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创新
紧紧围绕打造“忠诚、勤廉、效能、和谐”干部队伍目标,拓宽培训思路,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立足于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切实提升。分局的“啄木鸟”工商沙龙已经举办了11期专题研讨式培训活动,获得常州市法制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在全系统推广。
(三)推进了学习型干部、学习型机关建设
需求导向型培训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干部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带动和促进整个团队的学习,推动了学习型干部和学习型机关的建设。
四、创新基层教育培训模式的思考
基层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从教育学、管理学的科学角度不断审视、改进,更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
(一)要从关注“学”向关注“教”延伸
以往所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方面,对于“教”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判解决,最终实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一方面要围绕“谁来教”,尝试建立“需求导向型师资库”。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由高层次、多学科师资组成的师资库。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选聘系统内外干部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政府工作人员、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作为师资库,实行开放式、滚动式管理。另一方面,要围绕“教得怎么样”,建立星级课程评定制度。每年对培训课程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含: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教学水平、培训效果等方面。对培训项目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分局组织开展的培训课程评定“星级”,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评定一批“五星”级课程,以提升培训课程的质量和培训效果。
(二)要从关注“知”向关注“行”递进
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时,应该分为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面。首先是反应。培训中的愉快和培训后表现出的积极参与性都能体现参训者满意度。其次是学习。对其进行培训前后的测试比较,就可以了解参训者是否获得了进步。再次是行为。行为的变化体现了培训的直接效果。如果参训者积极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培训的内容,培训就是成功的。最后是结果。通过看工作效率提高了多少来检测培训效果。需求导向型培训模式的效果评估,也要逐步从对反应和学习的评估向对行为和结果的评估转变。
诚如二十世纪英国最知名的作家萨默塞特·毛姆所说:“自有历史以来,人们就聚集在篝火旁或市井处听讲故事”,“叙事普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媒介内容的不断丰富,媒介本身对于故事讲述过程中叙事的语法是否符合其媒介本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影视编导类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媒介的本体特征以及与其相符的相关语法规则。基于此,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影像观念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视听思维,早已成为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影视编导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的重中之重,而且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视听思维为目的的相关课程和实践也几乎贯穿于所有院校影视编导类专业教学规划的全程。
聚焦本属于摄影词汇,荷兰叙事学者米克·巴尔将其移植于叙事理论范畴,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 focalization)”,后经诸多叙事学者于文学、尤其是小说叙述研究中广泛应用,成为叙事研究的重要词汇。由于聚焦理论所展示出来的对视觉和关系的重视,恰与影像叙事的本体特质不谋而合,聚焦理论作为一种“最为重要、最为透彻、最为精细的操作方式”,似乎更能将存在于摄影机书写机制中的影像叙事聚焦实况予以贴切入微的解剖。
一 摄影机书写机制中的影像叙事聚焦
一项崭新技术的发明往往能够终结一个旧时代,开启一种新文明。没有摄影机的发明,就肯定不会有“读图时代”、“视觉文化”的异彩纷呈,我们不妨再次聆听麦克鲁汉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摄影技术不仅满足人类个体精神“永恒与不朽”原初欲望,也解放了人的感官,扩大了人的视野,确定了一种独特的书写机制,开启了一种崭新的读解文明。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进行过这样的阐述:“印刷术的发明使人的面部表情逐渐减少,许多事情都可以从书本上读到,所以靠面部来表情达意的方法便渐归淘汰”,Ls地还说“心理的和逻辑的分析说明,语言文字并不只是表达我们思想情感的形象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反而主要是一种约束思想情感的形式”,而“摄影机作为一种新的发现,或者说一种新的机器,正在努力使人们恢复对视觉文化的注意,并且设法给予人们新的面部表情方法”,影像书写通过“创造性的摄影机”让影像叙事“成为一种全新的独立艺术”。我们暂且不论巴拉兹对文字叙事的认知是否心存偏颇,但他对摄影机的书写机制创造的视觉文化的评说却是言必有中、刀刀见血。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研究也道出了语言天生的“非等同”性缺陷,即语言的非等同原理,说的是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的诗真切地描绘了言语标记的任意约定性所导致的语言功能的流失。也正因为此,与动态流程中的影像叙事聚焦相比,文学叙事聚焦的静态局限常常显示出修辞无力。而摄影机书写机制中,直观呈现的纪录特征是摄影机与生俱来的绝佳品质,它直接决定了影像表述语言的具象陈述、直观展现的书写实效。正如米克·巴尔所说,影像叙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呈现在我们心灵之眼面前的东西”。的确,影像叙事文体的弱表意性强叙事性,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语言文字到心理图景的制式转换,视觉中的声、光、色、构图、节奏、聚焦调度等,都以最直观的清晰不过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另外,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研究结论表明:语言的自身反映原理,即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语言的非全原理,即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文学叙事的读者根据抽象的语言记号的约定性链接对文本意义进行还原,由于文学语言本身天生具有的抽象、非全的劣势,读者不乏在读解过程中,同于意义还原的模糊、不准确的困窘当中,导致意义建构的失真。而影像叙事语言表述系统则从一定程度上克服文字语言本身抽象和非全的缺点,从而让事物得以形象直观地展现。摄影机独特的信息出纳特质,同样导致了影像叙事聚焦流程中各元素均存在具象直观的特点:聚焦主客体、聚焦方位与视距、聚焦眼神以及聚焦眼光与声音等大都呈现出直观、形象的审美表达实效,在影像叙事的过程中,影像表述的语言准确性能大大提高,从一定程度上讲,只有影像叙事才能达到用最准确语言来还原出最直观的意义的效果。
二 多语共举的影像叙事聚焦
由于“影像本身的‘物象性’修辞方式所带来的暖昧与多义,使得电影修辞更多地打上‘不确定性’的能指滑动特征”,导致摄影机书写除具备直观呈现的优势之外,影像叙事也存在着议论和判断能力弱的修辞劣势。影像叙事的语言体系的这一特点,恰恰能够区隔专业影像叙事者与非专业影像叙事者,专业的影像叙事者能够调用更加丰富的视听表达策略,很好地利用物象的多义性,通过恰当的视听元素的组合,充满诗性和张力地完成影像叙事任务。基于此,在影像叙事教学的体系中,让学生“摒弃”文字和语言、单纯地依靠形象完成叙事表达,是很多影视院校对学生进行视听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电影感的基本方法,通过一学期到两学期的训练,学生大多能够初步完成文学思维向影像思维的转向。但由于训练过程对于视听元素的过于重视,很多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实践和表达中也常常出现对于视听的过于迷恋,而忽视影像叙事进程中的其他叙事元素的重要价值,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矫枉过正”的情况,我们也需要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文学、戏剧等其他修辞体系在影像叙事中的重要功用:
由于影像叙事在历时态的媒介发展所形成的滚雪球式的传播现局中,呈现出对文学、绘画、音乐、语言等诸多艺术媒介的超强兼容性和极大整合力,尤其是在大众传播平台上运行的影像叙事机制,如果能够有效地开掘文学、绘画、音乐、语言等诸多元素的叙事价值,通过多种修辞体系的综合运作,往往能够大大提高影像叙事的修辞实效,同时也帮助观众高效的理解编导的表达意图。另外,中国电影发展至今已经有110年的历史,110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视听思维的认识和观念也几经变化:早期从默片到有声片,电影人不得不面对声音在视听表达中的重要功能而完成一次影像思维制式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向。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一批知名电影学者高举“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的旗帜,号召电影应该脱离戏剧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本体语言。不得不承认的是,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创作的确在视听探索层面有骄人的表现,但也呈现出对于电影的戏剧性的忽视。新世纪以来,在类型特征突出、商业氛围浓厚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依然一味地追求电影的视听价值而忽视戏剧、文学等其他媒介对于电影叙事价值建构的功用的话,电影人、电影作品必将面临被市场、被观众抛弃的尴尬和危险。基于此,影像叙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既要重视影像表达的视听性,也要关注文学、语言、戏剧、音乐等传统修辞体系在影像叙事中的功用。
首先,驾训机构必须特别注重理论教育培训工作,在拥有雄厚的理论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发挥理论教员的作用,努力将本单位的教练员培育成既能在教学中做好驾驶操作示范动作,还能讲解操作要领、操作规程及其理论根据。
其次,驾训机构应当统一安排有教练员陪读的新学员上理论课,把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汽车机械常识,汽车安全驾驶操作规程等基本原理,较为系统且有目的性地灌输给学员。要丰富理论课的形式和内容,比如阐述汽车给人们带来的便捷、舒适,会让学员对学习驾驶产生兴趣,反之告诫汽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祸害,会让学员提高安全防患意识。通过挂图讲解车辆是由哪些最基本的部件组成、车辆的动力来源和动力转换以及车辆各部件的构造和功能,让学员好学好动。
再次,驾训机构应当把理论教学和复习备考理论及术科考试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和教练员术科施教有机结合,促使学员理论指导实际,及早地悟出驾驶原理,尽快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各个科目的考试合格率。
从学员应试的角度来分析,术科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测试学员的交通法律意识、交通安全观念及其操作规程。可以断言,接受过专题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的,能将汽车理论和交通法律法规贯彻指导场地操作学习及其路面驾驶学习的学员,在接受术科考试过程中,必将更能从容应试,考试合格机率也必将更大。
从学员考取驾驶证角度来分析,学员接受过专题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考试合格后,驾驶车辆参与交通必将更能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安全、文明行车。
俗话说“一通百通”指的是做事情,学技艺首先应当掌握理论,道理通百事通。搞经济要靠理论来指导,做学问要靠公式来解题,学开车同样只有通过先了解汽车构造、基本原理、交通通行原则、操作规程及其交通安全、交通运输规则,掌握驾驶技能才能事半功倍。
我校二十一年来的教学经验充分说明了理论先导的重要性和实际收效。以近三年以来我校出炉三十岁以下的学员三个科目一次性考试作统计比较。大专院校毕业生考试合格率为95%,而高中之前辍学和高考落第的社会青年考试合格率仅为67%,比差28个百分点;参加我校理论辅导课出席率达100%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为78%,而缺席理论辅导课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仅为34%,比差44个百分点。
以我校48名教练员施教术科作比较,原来从事交通运输工作且具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教练员有14名,他们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为91%,而其他24名教练员的学员一次性考试合格率仅为42%。
上述数字表明理论先导,理论教学结合术科培训,无疑是驾驶培训的必经途径和必要方式。然而,如何展开理论先导,因人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人施教,即针对学员的特点和个性施行教学。这就需要教练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驾驶技术,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汽车理论基础知识。
在术科教习培训中,教练员应当通过做示范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及其理论根据,让学员理解和知会操作要领,并通过对学员模仿动作进行讲评,促进学员掌握驾驶技术。
因此,驾训机构可以把本单位的教练员分为两大类,一是熟知车辆机械原理学历高的师傅,称为“理论型”驾练员。二是虽曾经从事职业运输职业但学历低的师傅,称为“操练型”教练员。同时把新招收的学员以文化程度、体质技能以及年龄性别差异分为若干类别,如知识分子型,年老妇女型和青年工友型,区别特性或个性因人施教。
佐证一,某高校林教授瘦小体弱且疾病缠身,2011年秋来我校学开车,刚进入场地驾训初级阶段,因体能差顿感畏难,主动提出放弃考取驾照。经我校调整换上“理论型”的小傅师傅调教,通过小傅师傅对其汽车构造和驾驶规程讲解,示范动作结合手把手演示,分解动作结合讲评,林教授茅舍顿开,随即领悟驾驶要领,学车热情激增,二个月后程教授顺利地一次性地通过科目二、科目三考试,之后的五年林教授没有严重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记录。
佐证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硕士优秀毕业生陈某某2012年夏天来我校学开车,经我校指派“理论型”师傅小吴任术科教练,进桩考模拟场地第一天,陈硕士在观看演示和倾听讲解时提问特多,从汽车动力的转换传递到离合器分离原理,从制动迟滞时间到蝴蝶型场地几何线形和转弯弧度,无所不问,一连串的为什么,几乎把交通学校毕业从事多年驾驶培训工作兼汽车维修的小吴师傅应答不接,真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硕士仅通过三个上午练习场地,便一次通过科目二考试,且领取驾照后的驾驶技术堪称好手。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和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性机构,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图书馆必须以为读者服务和为社会服务为宗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与图书馆职能的发挥有着极大的关系。近年来,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社会上不正之风蔓延,道德伦理滑坡,有些甚至看不起服务性行业,这种思想在图书馆行业中也有所反映,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所下降。有人认为图书馆工作待遇差、地位低,是“清水衙门”,面对平凡工作,重复劳动,缺乏热情,这些都影响了图书馆职能的发挥。面对这种状况,如果图书馆盲目地开办其它业务而不务正业,都将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向。图书馆要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要以服务读者、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真正起到文明窗口的作用。必须对员工进行政治理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思想素质。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岗爱业精神
所谓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人员与本行业和岗位的社会地位、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维护社会地位的基础上,使具体的职业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相一致。同志指出:“各行各业都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坚决纠正利用职权谋私利的行业不正之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职__厂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三、实施图书馆人员教育培训的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部分图书馆将变为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文化信息中心。为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专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输入新观念,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要做好以上几点,唯一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图书馆继续教育培训。
1、接受专业知识的在职培训。
2、专业技能在职培训。
关键词:职工培训 重要性 路径 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企业培训的竞争。因此,加强职工培训已成为煤矿企业应对社会化竞争的紧迫任务。职工培训是企业在知识经济中制胜的“法宝”。
一、加强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1.职工培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煤炭行业正在由过去那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精密型转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必须对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
2.职工培训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工是企业最有效的投资对象。人才资源的培训与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人才是企业和社会人才的最基本的力量,企业吸取具有职业技能的生产工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不可缺失的因素。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财、物、时间,但是,只有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和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主体。
二、加强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实施路径
1.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理念。企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要着力提高人才素质,必须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解放思想,克服职工教育培训就是以安全教育为主,教育培训工作是为了经营挣钱的观点;各级领导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的大事,所以企业的创新发展首先就要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理念。
2.对培训主体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企业能有效地利用培训资源,培养关键岗位上的技术实用人才为原则,选择培训主体。选择那些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忠于企业热爱岗位、年轻有培养前途的职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企业为职工提供培训机会也体现了企业尊重知识、留住人才的技巧与方法。
3.明确培训内容。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一个企业必须掌握相关技术信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掌握技术集成能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职工培训,主要分为思想文化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思想文化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坚持讲真话,讲实道理。通过教育来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使其能够主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要抓好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工清除私心杂念,克服拜金主义,增强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职工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去,使职工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
(2)岗位技能培训。对于煤矿企业的职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生产各环节中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队伍培训建设和抓好操作层面员工的技能培训。
三、加强煤矿企业职工培训的现代价值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通过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1.有利于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就企业而言,对职工培训得越充分,对职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2.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职工培训能够促进企业与职工、管理层与职工层之间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3.有利于企业和职工达到双赢。培训能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训能够使企业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优势,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保持企业永续经营的生命力。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开发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公司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全体煤炭职工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职工培训工作必须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开拓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全员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使企业能够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凝、李建勤,浅议新形势下的职工培训[J],甘肃科技,2009,(10)。
[2]王自刚,搞好职工培训,打造创新企业[J],机械管理开发,2006,(12)。
[3]张先燕,提高职工素质培训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