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预算的管理

预算的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预算的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预算的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预算编制;销售观起点论模式;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预算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搞好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预算编制的起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并运用的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都表现出很大局限性,应通过利润观(或每股收益)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加以改进。

一、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局限性

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模式是指以销售预算的结果为起点,分别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等的一种预算编制模式。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基点,适应市场状况,得到普遍采用。然而,这种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存在以下致命缺陷,不能达到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提高公司价值的预算管理目标。

(一)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依据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性

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隐含的两个假设是:(1)预算编制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其唯一限制是销售;(2)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化具有一致性(于增彪,2002)。现代公司制度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契约、公司利润内涵都内生地决定了这两个假设都没有存在的现实土壤。

现代公司制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有者关心的是投资的回报,而经营者则关心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如报酬、社会薪金、隐利等),一旦两者发生冲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理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就有可能发生。在预算编制上,公司所有者处于直接生产经营之外,经营者编制预算并执行;所有者当然追求利润,而经营者就不一定像所有者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去追求利润,他往往从自身当前利益出发进行管理决策。或者不计成本和风险,片面追求销售的增长,不正常扩大市场而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本;或者在可以开拓市场增加利润时,极端保守,怕冒风险有损当前稳定报酬而对市场机会视而不见。可见,作为预算编制者的经营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将销售视为利润的唯一限制也不合理,至少利润目标须考虑销售与成本两方面因素。

公司利润的内涵内生地决定了销售与利润增减变化并非简单的一致性关系。从数量上看,利润=(销售)收入-成本,收入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利润的增长,须考虑对应的成本变化情况,过分追逐销售,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开发,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会因经营风险过大而陷入困境。山东秦池酒厂通过夺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迅速占领国内白酒市场,但2亿元的广告成本却压得它销声匿迹。从质量上看,利润是否会带来净现金流量的流入是关键,否则,利润增加往往成为呆账、坏账,造成虚假繁荣的陷阱。最后,从利润与公司战略关系看,需要考虑不同的战略类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利润的影响,如市场竞争程度、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等,不仅仅是销售的问题。

(二)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反映的经营观念的落后性

公司经营观念经历了产品经营和市场经营两个阶段,正处于向资产经营转变的时期。资产经营是指把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集中等方式进行有效地运转,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它强调要考虑资产的机会成本,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产产能配置,使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市场化,达到整体资产收益最大化。销售量决定生产数量的预算编制思路,使得公司内部在是否生产(或外包,公司产能转移),如何生产,生产多少决策上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从本部门资产实际产能出发,结合公司目标利润(或每股收益)进行成本效益考核和模拟市场核算,决定本部门资产收益最优化生产预算。

(三)销售观起点论的核算模式可分析的视角具有狭隘性

首先,这种预算模式与公司财务指标体系相分离,仅反映销售及相关的计划的执行情况,不能运用财务指标进行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及时信息,提高管理、决策质量。其次,这种预算基本上没考虑外部信息使用者,既不能通过预算信号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发出企业现时和未来价值的信息,又不能通过外部相关市场的对管理者经营的施加约束,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治理困境。

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优越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就是以目标每股收益或利润水平为起点,分别编制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进行反复平衡,直到实现目标利润为止的预算编制模式。这种预算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公司计划和控制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来影响公司股价,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且有利于解决公司委托问题,提高信息披露的有用性。

(一)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将所有者利益与公司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将预算与企业的战略衔接起来追求利润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目的之一,公司战略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持或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的利润追求不一定是管理当局的目的和方向;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在目标一致的最大可能限度内保障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对公司战略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所有者的利益。

(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强化公司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

按照杜邦分析法的思路,每股收益综合而详细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实际上,在杜邦分析法下给出的是投资报酬率,增加负债率就可以得到权益资本报酬率,进而得到每股收益数据;反之,从每股收益推出投资报酬率,该指标经过杜邦分析法的层层分解后,各指标所组成的体系就与公司经营的各方面息息相关,通过控制每股收益就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财务指标体系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可及时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反馈信息。

(三)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顺应资产经营的趋势

以每股利润为预算的起点,内在地强调公司经营结果必须达到资产提供者最低投资报酬率(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的要求,否则,所有者就会采取各种形式撤走资本。

(四)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委托困境

在我国,公司的财务预算由董事会编制,由股东大会批准,由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当局负责执行。预算管理涉及三方主体,且三方的利益考虑和掌握的信息都不同,管理当局有更大的管理内部信息,董事会次之。如何通过预算管理降低信息不对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提供了通过每股收益借助市场力量的思路。每股收益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股票价格的变动直接反映着公司执行预算,加强经营管理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对其造成外在的压力,促使其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勤勉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当局也有通过每股收益引致股票价格变化表明良好经营的动机,这都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困境。

(五)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有利于与财务报告体系衔接,增强信息有用性

随着所有者对公司经营信息需求的增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规范,财务预算的披露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均做盈利预测披露的情况下,对财务预算的信息需求不迫切;随着监督规范仅要求在配发、增发、发行可转债时强制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财务预算的披露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监管部门要求,凡在股东大会上提及财务预算的,也必须在股东大会决议中披露,这导致只在董事会上讨论财务预算成了普遍做法。我们认为,将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公开披露,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明细化,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外部决策者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在期初编制的预算报告中的三张预算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显然有助于对公司年度经营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分析股票价格,决定是否购买或持有。在期中,将定期或适时取得的预算实际进度报告或实际的三张报表与预算比较,确认差异并予以公开披露,为实现预算提供了保障,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基于期初预算所做的决策的修正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这种预算的数据结构与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一致的,每一层次的单位或个人都对应着一定的明确数据,与其权利和责任相联系,从而使财务报告明细化。

三、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可行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盛行,它给了决策者更大的决策空间和视角,有助于协调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关系,促使公司经营活动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相一致。在我国,一般是以销售为预算起点,且大都不太成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模式将更有适用性。实际上,邯钢经验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成功运用。邯钢经验可概括为“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运用到推法确定目标成本,即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市场价格-目标利润);在市价外在确定前提下,首先确定目标利润才可确定单位目标成本,在预算编制上实际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预算编制从选择投资报酬率、利润水平或每股收益开始,且这种选择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别进行,通过既定的程序协调决定,增强其可执行性。经营者依据协调后的指标计算成本总额和产品数量,拓展为包括成本预算在内的利润预算,与现金预算、资本预算一起构成全面预算。

参考文献: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公告盈利企业分部报告[M].1976.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1号公告企业分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M].1997.

[3]陈毓圭。财务学术前沿课题[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余绪缨等。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苏寿堂。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管理;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和财务管理中心地位的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管理方式的选择中,预算管理以其在企业经营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和合理应用。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并且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将预算管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为企业的经营服务。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控制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它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三超”现象起着关键作用。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制约体制,使工程预算管理工作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一、工程预算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预算是施工企业保障成本控制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关健所在。在编制施工作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形象进度和施工顺序,还要有工程预算工作量和工料消耗。同时,工程预算又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依据,更保证了施工组织设计的高效、科学合理,使任务按期或提前完成。另外,工程预算确定工程的预算造价,反映施工企业产品的预算成本,同时工程预算又与施工定额相关,因此是成本管理依据,能使施工企业认真备工备料,对人工、材料定额限量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因其政策性、经济性强,能帮助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标准,为企业准确进行财务核算、成本控制等提供详细资料及依据。

二、目前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预算管理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意识。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大多是处于联合阶段性的管理工作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招标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和较少勘察施工现场,导致设计不准确、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按原图施工,以至于发生大量的变更,结算价偏离概预算,重新调概。

在施工招投标阶段,投标限价不超概。但是很多实际情况是,概算还未审批完,已进入招标阶段,虽然有施工图预算,但是设计不完善处尽有。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和投标限价不准确,会导致流标或者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成本管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同时由于贷利息不断增加,致使原本紧缺的资金在恶性循环中运行,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工程预算定额尚不健全。预算编制过程中,常遇到借用定额的现象。如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需借用部颁标准,房屋建筑工程需参照工民建定额等。这类定额的借用,势必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工程、不同施工技术水平的企业造成一系列不合理的影响。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趋于完整的定额体系。建议依据地域差异和工程实际施工水平的不同,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定额进行调整,即在基础定额之上,增加相应的难易系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

另外,需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实所涉及到的定额及时地总结、汇总、补充,防止部分工程造价失控,以利于工程投资的控制和管理。

3、工程预算确定方法滞后。由于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编制预算时,需要经常进行定额换算。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并且新增补的定额往往缺少代表性,造成了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

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同水平的承包商依据同一定额编制不同工程的价格,无法区别承包单位在不同地点、不同工程上的价格差异。

4、有些预算管理人员素质偏差,不能适应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工程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其主要业务大多是依靠定额进行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其人员往往只具有从事概预算工作的资格。

因此在推行预算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适应现代造价管理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技术素质差,不能独闰果断地处理复杂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投资预控能力差,大量的工作仍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二是不能组织协调工程项目各主体间的关系;三是缺乏经济和法律知识,处理索赔能力差,尤其是缺乏对国际工程管理中的FIDIC合同条件的理解。

5、编制的预算不符合实际,好的预算管理在于其贴近企业实际,具有可行性。但有些企业编制的预算脱离实际,执行起来难度很大,难以反映问题和进行分析,编制预算的手段和方法落后,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不足,对数据形成的原因分析不透,造成误差较大;对预算的因素考虑不周,造成重大预算项目的遗漏;没有一套科学合理、逻辑性严密的预算表,预算编制粗放,执行起来误差较大,致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6、故意造假立项,超高预算,这是目前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好多单位和部门在立项、特别是在涉及国家投资的项目时,为了套取国家投资,人为编制超高预算,致使出现很多“钓鱼工程”。而一旦工程预算确定之后,超高部分的资金没有真正用于工程,而是通过暗箱、违规、甚至违法手段进入个人腰包,最后是“钓鱼工程”变成了“豆腐渣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假预算是“豆腐渣工程”源头。

三、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若干对策

1、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造价预算管理。通过对竣工工程经济指标的测算,确定合理的工和投资估算指标和设计概算依据。通过加强投资估算管理和推行限额设计,合理确定工程的静态投资,充分预测动态投资,保证建设项目决策打足资金,不留缺口。加强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控制工作。

2、适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近几年来由于市场调节的力度越来越大,建筑材料和设备价格大幅度调整人工和机械费也有较大提高,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他行业对比,差距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行政部门研究和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由市场经济所引去的动态因素科学、合理的反映到工程造价中,使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依据、取费标准及工程造价计算程序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不断调整和改进,逐步对工程造价实现动态管理,以促进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

四结语

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控制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首要任务。总之,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融经济、技术、管理于一体的投资管理科学。它应符合我国的国情,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预算;失控原因;控制措施

工程预算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积极推广限额设计制度,严格合同条款,加大施工预算人员的管理[1]。设计人员和工程经济人员要密切配合,做好方案的技术比较,有效的控制工程预算。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园林绿化工程预算失控进行分析,就如何控制园林绿化工程预算提出一些意见。

一、预算失控的原因

1投资决策行政干预多缺乏科学性

园林绿化工程属市政公益工程,实施的好坏对园区功能和日常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长官意识作崇,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靠人脉关系取胜,一些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得不到重用。这样要做好工程预算的控制就十分困难。

2控制艺术性与投资金额的矛盾

园林绿化工程具有艺术性、多元化的特征,设计师的意图很容易因投资人的局限性受到禁锢。园林设计方案存在着不透明性,作品过度依赖投资人的观点,设计主体思想缺乏统一,导致优化、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被肢解,造成园林绿化项目投资成本的递增。

3园林绿化预算人员稀少,导致工程预算的不合理

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园林绿化投资金额相对较少,设计单位在有限的设计业务中很难在专业上进行细化。部分设计人员不熟悉本专业的概预算定额、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受市场份额和企业运作人的影响,在专业上分工不细化,存在严重缺位或配置不合理,导致设计预算控制不严或失控。园林绿化项目设计费的多少取决于工程总预算的高低和建设面积的大小,设计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工程规模和建造成本,人为地提高了工程预算[2]。

4前期调查工作不到位,导致预算成本难以控制

一是城市园林绿化多为城市配套工程建设,其城市地下管网、地质水文、周边环境、服务对象等都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成本。二是园林绿化工程是要体现一种精神意境、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必须对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二、预算控制的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的预算管理分为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施工、竣工结算等,各阶段都有管理和控制的重点[3]。

1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预算管理是控制总体预算的基本环节,在图纸未实施之前做好工程的预算管理是控制总体工程预算的基础。设计任务书中附上详细的工程预算,建设方明确园林绿化工程的投资总额,根据设计方案建立预算模块并随着方案的变化及时调整。这样设计师才能精选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出经济、观赏俱佳的方案,使工程预算在设计阶段就得到控制。

2工程招标及合同的管理

招投标、合同管理是工程预算管理的主要环节。加强招标书条款的严密性的评审,防止不平等交易发生,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重点关注合同中涉及质量、价格、工期的条款[4]。园林绿化工程还需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标准及工程计价方法。例如:同样是地面石材碎拼铺贴,应明确是自然碎拼还是机械碎拼、离缝的大小是多少等。

绿化养护期的要求。绿化养护期一般分为:种植后养护期、成活率养护期、日常养护期。提出养护要求并明确费用。

土方工程。土方工程对工程投资费用和苗木后期生长都有较大的影响。在施工前明确土方要求及计量方法。土方工程分为普通回填土、种植土。根据工程的不同情况,土方工程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原有地形标高、土质均符合设计要求,不需进、出土方,只需重新堆置地形,平衡调整土方。②原有地形标高、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要清除原土,购进种植土,重新造地形,达到设计要求。③局部土质或地形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需适当增加种植土或调整地形后,方能达到设计要求。根据工程实际区别对待,在合同中明确价格及计量方法。

苗木的价格。苗木是地域性较强的活体产品,价格差别较大。施工时间不同,苗木采购地区也有差异,其价格是随市场变化起伏的。招投标时,可通过对苗木的品种、规格等确定苗木价格。大乔木苗木最好由建设方与施工方一起到苗木产地实地选购,确定苗木价格,收取一定的起掘、运输、假植、种植等费用,减少价格风险。表1是胸径12 cm不同品种的乔木价格。

3,施工阶段的预算管理

施工阶段预算管理的重点是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以及工程预算的管理。在园林绿化施工中设计变更较多,变更费用也较大。工程预算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合同办事,加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做好各项资料和隐蔽工程的记录,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随时掌握项目费用的额度,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力求把工程预算控制在投资总额范围内。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6]。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内容,必须征得设计师、建设方、监理方的确认;现场签证应严肃认真,不允许追加投资,若不符合设计标准则要重新调整方案后再进行施工。

4,竣工结算阶段的预算管理

工程竣工结算是预算管理的最后一关,工程预算人员要认真、细致、尊重实际。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身信誉,保证“量”与“价”的准确合理。在园林绿化工程结算审核中,还需关注以下工作:①对隐蔽工程签证内容的复核,需审核施工验收记录和竣工图中的内容是否一致,实际施工是否按图施工。②因为造型需要,面层装饰往往是不规则的,应对面层装饰项目实地复核,是否与竣工图中的内容一致。③对苗木数量、规格、品种需实地复核,是否与竣工图中的内容一致[7]。④工程单价的审核。将结算项目的各分项与原投标单价进行对比,审核规格、型号是否一致,按合同条款进行核定单价。

第4篇

1.企业全面预算编制环节的基本程序包括:目标确定与下达、预算编制与上报、预算审查与平衡、预算审议批准等。这一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有:1.1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业务部门参与度较低,可能导致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就会使得财务预算编制不准确,失去预算的指导作用。1.2预算编制方法选择不当,或强调采用单一的方法,可能导致预算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1.3预算目标及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预算管理在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促进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2.全面预算编制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侧重以下方面。首先,全面性控制。一是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预算编制责任;二是将企业经营、投资、财务等各项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纳入预算编制范围,形成先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后财务预算。其次,编制依据和基础控制。一是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并依据战略规划制定年度经营目标和计划,作为制定预算目标的首要依据,确保预算编制真正成为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年度具体行动方案。第三,编制程序控制。企业应当按照“分级管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综合平衡”的方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第四,编制方法控制。企业应当充分考虑符合企业自身经济业务特点,选择或综合运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相结合编制预算。第五,完善预算指标的编制。一要深入贯彻大预算管理,将投资、成本、效益和薪酬等要素全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统筹平衡、整体优化;二是强化业绩驱动导向,突出效益优先原则,推行完全成本核算管理理念,真实反映各预算单位经营效益,鼓励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本回报水平;三要修订完善成本费用标准,细化预算指标分解;四要推行资产有偿使用和资金有偿占用的政策,增强有效使用资产和合理配置资源的意识。

二、全面预算执行与监控的主要风险及其管理

1.企业预算的执行与监控环节包括预算的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与反馈等,这一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有。第一,缺乏严格的预算执行授权审批制度。第二,预算审批权限及程序混乱。第三,缺乏健全有效的预算反馈和报告体系。2.全面预算的有效执行是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引导与约束功能有效发挥的关键。全面预算执行与监控的风险主要管理措施有。首先,以现金流量指标为核心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统筹规划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科学制定融资策略,合理确定现金收支预算规模,增强资金保障能力;以偿债指标为核心加强债务风险管理,加强债务风险监测与预警,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引发的财务危机;以营运类指标为核心加强对资产质量的预算管理。其次,严格资金支付业务的审批控制,及时制止不符合预算目标的经济行为,确保各项业务和活动都在授权的范围内运行。企业应当就涉及资金支付的预算内事项、超预算事项、预算外事项建立规范的授权批准制度和程序,避免越权审批、违规审批、重复审批现象的出现。对于预算内非常规或金额较大事项,应经过较高的授权批准层(如总经理)审批。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事项,应当实行严格、特殊的审批程序,一般须报经总经理办公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预算执行单位提出超预算或预算外资金支付申请,应当提供有关发生超预算或预算外支付的原因、依据、金额测算等资料。第三,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监控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向预算委员会或公司办公会提供全面预算分析报告,对各级预算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由纪检监察部适时开展审计监督工作。第四,全面预算经批准下达后,各级预算单位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与综合平衡计分卡、EVA等管理创新工具融合,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上将预算执行、控制、报告的责任落实到各单位、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执行与监控责任体系。第五,各级预算单位要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信息对接,建立预算执行统计台账,提高预算执行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及时预警分析与定期财务报表偏差较大的项目、指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预算目标实现。第六,全面预算执行应做到“先算后花,先算后干”,没有预算就不允许发生,特殊情况必须先按程序申请预算调整,经批准后纳入预算外项目发生。第七,公司实行全面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制度。一是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与监督,对预算执行中的偏差,要认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二是完善预算监督预警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严肃预算考核纪律,强化刚性预算指标,及时通报完成情况并兑现;三是强化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加大激励约束力度,探索建立预算执行与公司各层次人员薪酬挂钩的机制。

三、全面预算调整的主要风险及其管理措施

全面预算调整的主要风险是:预算调整依据不充分、方案不合理、审批程序不严格,可能导致预算调整随意、频繁,预算失去严肃性。全面预算调整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侧重以下方面:第一,明确全面预算调整总体要求。调整事项不能偏离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预算目标。第二,全面预算调整条件。经批准下达的全面预算,一般情况下不予调整。由于内外部条件重大变化导致预算基础不成立或执行结果有重大偏差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全面预算调整。第三,规范预算调整程序,严格审批。

四、全面预算考评的主要风险及其管理措施

第5篇

高校作为特殊的非盈利组织,使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同时满足学术需求,高校的发展战略是综合性的。高校预算管理是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工具,也是高校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普遍存在重编制轻执行、重分配轻监督、重花钱轻效益等现象,预算管理工作各环节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1.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高校的将预算工作停留在资金分配工作,预算工作很少与责任、效益挂钩,缺乏对预算管理的考核、监督及评价机制,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刚性不足,监督力度不够。并且预算一经分配给校内各部门,经费的所有权也同时由学校转给各部门,预算支出计划很容易失控,预算执行的结果与绩效考核缺乏有机结合。考评机制缺少相应的奖惩配套措施,起不到激励作用,奖惩机制流于形式。

2.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很少与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相联系,仅考虑预算年度相关事项,较为短势。各高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由连续的短期目标所构成,实现每个目标所对应的每项工作最终都会落实到经济反映中,然而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时,却只保证预算年度收支平衡,很少将以后年度大额资本性支出或者工程性支出也纳入考虑范围而做出预留以后年度资金。

3.预算分配环节不够科学、精密。首先,分配标准的不够合理。主管单位在对各高校分配生均定额拨款时,主要考虑学科差异而制定不同的分配标准,并没有考虑因地域等其他差异造成的各高校办学成本的巨大差异。高校进行校内预算分配时,也有类似的问题,造成了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的分配方式。

其次,预算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往对二级单位的实际业务了解甚少,重点关注金额,而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等因能力范围有限则很难进行有效审核。

4.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进度普遍缺乏跟踪,只关注关键时点预算执行进度,很少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各高校普遍重点关注预算执行率,对预算实际的支出结构、支出范围和支出效益等缺少关注。对支出科目的控制,也停留在总数控制阶段,很少对支出结构进行分析,没有强调资金使用效益性。

三、加强预算管理,提升高校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1.高校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将预算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大预算宣传力度,树立全员预算管理观念,加强各部门的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工作依赖于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重视,预算编制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以及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都不是预算编制部门一家单位所能掌控的。

(2)增强预算透明性,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分别承担预算编制工作、监督和评价工作。预算下拨后的实际执行由财务部门负责,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由审计部门等担任。以此保证学校内部各部门又相互制衡,预算编制相对独立,同时又能统一预算编制方法和口径,使数据可比、连续。

2.实施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引入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奖惩有别。

(1)建立责任中心,实行问责制。各部门的收入和直接费用自己控制,学校的间接费用依据各部门所占用学校的资源比例分配到各部门。高校向各部门征收房屋占用费、物业管理费、水电费、设备使用折旧费等间接费用,使各部门的行政运行成本变得可计量,便于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

(2)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预算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预算管理各阶段的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进行考核和考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运用分层分析法、平衡计分卡等建立起适合自身管理发展所需的指标。指标应当既有定量指标,又应当定性指标。通过对各个指标的综合解读,应可以反映出高校在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方面的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理想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不但可以应用于预算绩效的综合评价,还可以依据基本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能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价结果,全面的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为学校战略发展决策提供依据,也为学校当前的工作改进提供重要参考。

(3)预算执行过程全程监控。在预算执行年度定期和不定期的随时对预算执行进度和执行质量进行监控分析,发现问题马上将信息反馈决策部门,与相关部门沟通予以纠正,以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3. 预算编制规范化。

(1)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化。建立完善全面的预算分配指标,同时预算编制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不仅要发挥审核作用,更要充分论证,实地的研究预算项目的可行性,有些时候可以参考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所编制的预算不仅应数据准确,更应保障支出内容与工作计划相一致。以行为为导向编制预算,将财务预算和业务计划二者有机融为一体,从财务预算就可以读出业务计划。

(2)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引导性作用,早计划早编制,将预算管理工作同中长期发展目标都相结合。尽量在预算年度开始之前编制预算,约束并规范预算年度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使预算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避免在预算年度期中编制预算,对一些已经发生的项目控制失效。关注中长期战略,树立节约意识,为学校战略目标实现提供资金保障,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应该作为高校治理的有效工具,目前高校预算存在一些共性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高校预算应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与学校下一年度和中长期目标相匹配,合理调度资源,统筹安排资金,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以此推进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保障高校事业计划的完成,促进高校的发展。

高校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和适应自主办学、自求发展的形势,必须重视并改进预算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精细的预算编制,规范、高效的预算执行,合理、客观的预算评价,实时、有效的预算监督,及时、有力的预算反馈,提升高校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Anranik Tagian.2004.Re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budgets with respect to the status quo.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rch.157:409-428.

[2]Depillis,E.G..2001.The Long-Term Impact of University Budget Cuts:A Mathematical Model,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33:851-876.

[3]Pamela Kinnear.2001.Modern University Governance.The Australia Institute and Mannung Clark House, September.

[4]Paul M. Collier.2001.The power of accounting: a field study of local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a police force.12:465-486.

[5]刘跃,惠美玲.2011.基于现代大学治理的高校财务治理模式浅析.会计之友.4:24-26.

[6]杨松令,刘超.2009.美国高校预算分配方法的启示.会计之友.1:72-73.

[7]李柏生.2009.中美高校预算管理比较及启示.会计之友.22:105-106.

[8]徐宁.2011.中国香港地区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和启示.中国轻工教育.3:94-96.

[9]王.2011.浅议美、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特点及启示.企业导报.13:85-86.

第6篇

【关键词】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预算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以整体的最优目标为依据而选择最优方案,以此达到工程概预算控制的整体最优目标。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本

文讲问题提出出来,尽量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一、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概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足。(1)由于建设单位不了解项目所涉及的专业是否是编制单位强项而选择错误的单位,或是所选单位正确,而该单位抽不出技术骨干来承担,只能由业务不够熟练的人员来完成,且没有人进行把关或把关不严,这些都影响可研报告编制质量、水平及工作进度。(2)建设单位对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委托内容要求不明确。有的委托内容过于复杂,直接影响了编制单位对方案的优化工作。如委托单位将重要的技术参数,如管道管径、压力或走向等都明确的较细,致使编制单位在大方案上没办法细化,只能将委托内容完善了事。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建筑工程设计规范中的具体作法抄录太多,没有起到优化方案的作用。(3)建设提供的编制经费有的比较少。由于建设单位给的经费过于少,使编制单位投入的技术人员力量不够或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不够,收集、掌握和拥有的资料信息不足或陈旧,影响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果的质量水平。

2.建筑工程设计不足。建筑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的重要阶段。建筑工程设计文件是建筑安装施工的依据,设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和造价的控制。建筑工程建成后,能否达到满意的经济效果,除了项目决策之外,设计工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许多建设单位为了缩短投资的回收期,所以设计周期被大大缩短,建筑工程勘察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导致建筑工程勘察深度不够,资料不足,使设计基础资料失真。设计人员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敷衍了事,以及设计水平不高,审查制度不严等使设计漏项,结果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补列建设内容,因此增加了投资。其次不按国家标准设计,或对

某项具体设计方案缺乏比较导致设计变更增加了概预算投资。

3.项目管理混乱。项目管理是一套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的技术方法,它会按时、按概预算、依据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项目管理的作用是在一定的标准内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地用于完成一定的目标。要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十个方面:项目成本管理、明确项目管理任务、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计划、目标管理和计划的监督执行、风险管理、业务参与、文档化管理、项目组人员组织和安排、激励机制。有些建筑工程项目没有严格遵循项目管理程序,甚至有的项目不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擅自扩大规模,导致最后出现无法控制的现象。

4.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由于工程建筑所需要的材料种类比较多,再加上同一规格的材料材质、价格也多种多样,一旦预算与工程建设差别比较大,就势必会影响到采购人员的决策。因此,概预算编制人员是否能够掌握真实的原材价格,并据此作出原材料价格的变动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绝大多的工程来说,由于概预算涉及到的设备、原材料的价格体现的概预算编制时间的价格,这种滞后性对于工程的造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施工期限比较长的项目来说,事先预订的价格可能仅有参考的价值了。由于工程竣工进行决算时,才是整个工程造价的成本,但由于这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对工程造价的各项指标能否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建筑合同中涉及到的工程进度、建筑质量以及整个造价进行有效控制,事关工程能否顺利的实施。

5.对概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不够。企业应注重对编制人员的能力培训,企业应该重点对概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法规政策、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工艺以及投资产出进行详细分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概预算编制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通过对概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培训,可以使他们孰知建筑工程的设计。企业在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时,编制人员应该孰知各个定额手册的详细说明、相关规定,并能够根据工程的设计图纸、说明进行准确地对。

6.招标工作不够完善。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是既是一种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的行为,也是通过要约和承诺机制,形成并订立一份有较强可执行力的合同,在招投标阶段如何才能保证合同具有较强的可执行力的行为。招标工作首先保证了招标人和中标人签订的合同价格是一个真实的、有效的价格;其次签署的合同对施工过程中的纠纷具备了一定约束力和法律效力;最后合同可以控制后期的建筑工程造价。目前,在我国对建筑工程量清单重视不够是建筑工程招标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招标文件的审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量清单没有进行审查或是审查不够细致,工程量清单出现的问题没有直接暴露出来,导致被投标人所利用进行不平衡报价,造成了很多的不当支出。

7.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结算管理不够力度。在我国,由于建筑工程结算的方式较为简单,所以存在建筑工程结算概念不明确、建筑工程结算目标不清、结算职责不清的现象。施工项目建筑工程结算工作一般都由各项目部自行进行,各项目部情况不同,导致时常不能按时进行结算,经常要等到建筑工程完成一段时间甚至有的建筑工程完工后几年结算工作仍未完成。项目结算经常会出现误结、重结、多结等浪费现象,造成建筑工程成本费用总额失控。结算不能按时完成导致成本核算也不能及时准确进行,以致建筑工程项目阶段成本数据失真,影响建筑工程公司的长远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业主方管理不够规范,监理单位水平普遍偏低,造成在建筑工程中计量、变更、索赔等方面存在很大偏差。要想避免上述问题出现,企业必须促进工程概预算规范化管理。

8.投资力度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已由原来的政府拨款改为企业多方面筹集资金,有的项目资金来源还没完全落实,就开始建设,边建设边筹资。往往资金

短缺,造成施工中断,工期延误,使建设费用、贷款利息增加,从而使概预算突破。

9.政府监管的力度不够。由于政府监管力度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投资管理上通常缺乏连续性,有些建筑工程项目没有严格遵循项目管理的程序施工,有的项目甚至未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就自行扩大规模,造成不良的后果。要想避免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提高建筑工程概预算质量。

10.概预算审计不严格。建设项目概预算是办理拨款和结算,控制投资支出的主要依据。如概预算投资偏高,就是增加了投资支出和工程造价,浪费了建设资金。概预算审计有利于促进加强经济核算,降低工程成本,其准确程度如何,对工程成本有很大影响,概预算审计还有利于正确制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控制基本建设规模。

参考文献

[1]曾高,如何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结算超预算,建设科技,2004。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预算是对工程项目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所做的计划。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汇总,良好的工程预算不仅能够从经济方面实现对施工单位施工行为的指导,还能够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材料选择方面有所约束,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施工浪费情况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各种客观因素的出现为工程预算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带来了影响,因此做好对工程预算工作行为的管理刻不容缓。

一、工程概预算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其实和工程造价是相同的涵义,工程的概预算编制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工程概预算以整体建筑项目为前提而展开的,是由建筑工程总概算、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工程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清单分项综合单价等构成的价格计划体系,概预算编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据资料表明,占工程建设整体费用1%的设计费,却产生了超出75%的价格影响度,所以一定要加强概预算工作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使编和管有机结合,是合理科学的降低投资,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图预算和概算承包都是属于粗放型,为了使全程施工项目处于动态管理范围内,需细化施工预算和概算,从而达到工程动态管理的目的,有效的途径就是由项目预算人员编制出分部的工程预算。在编制分部工程预算时要同时满足项目成本管理和项目施工需求两个条件,根据甲方所提供的施工图纸,做出详细的施工工料费分析和施工图预算编制。在工程项目开工前要根据合同规定结算方式和检修计划安排施工内容做出施工图预算,并将其分解为各分部的分项工程。在施工中如果施工方案和工程量发生了变化,对施工图预算做出及时的编制补充,使工程施工和预算保持在同步进行。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应根据施工图预算,将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等费用的详细内容,分解到相关的部门,由各部门根据工程计划安排和预算费用制定出详细周密的费用支出明细,并优化方案,实现对各项费用开支的压缩,来降低成本。对于当地物价管理部门所颁布的预算价格、季度月份的预算价格、相关文件等有详细的了解,这样所编制出的预算文件才是满足地方规定的。

对于工程施工合同要详细的研究,实现施工合同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配备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人员负责合同的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合同管理无人管理、无人承担的现象发生。规范合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项目合同的规章管理制度、审签程序制度、考核制度、统计归档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使合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对于施工图中设计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进行分类整理,并编制预算上报给甲方,由甲方批转后方可使用。这样经过甲方批准后,在日后结算时可避免出现分歧意见。

三、工程预算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1、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加强工程预算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来说,通常需要较大的财务支出,当然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会是不必要的支出,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资源弃置和浪费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工程预算和控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工程预算和控制就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生产要素成本的控制,也就是我们要加强对相关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控制,生产要素指劳动力、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等。任何项目施工,不重视生产要素的科学组织和管理,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对生产要素成本控制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生产要素的使用计划,须以工程预算中的劳、材、机统计数量为基础;其次,施工过程中物资和机械设备管理,尤其对劳务队物资、设备供应控制,离不开工程预算,否则会造成施工材料或机械设备超额供应,形成隐性超付款,增加工程成本。另外,在项目施工中的资金计划和管理,也须以工程预算为依据。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材料和人力资源一定要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而按照这一规划标准来开展各项工作,把核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二,对技术管理成本实行有效控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施工现场的布置,节约开支。与此同时还需要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合理化的建议活动,尽可能扩大成本预算和控制的范围和深度。第三,进度成本预算和控制。进度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进度控制主要包括进度计划、计划执行、进度统计、进度跟踪、计划调整几个环节,所以一定要做好进度的规划和控制。对组织施工方案实行有效地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的技术纲领,它对工程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施工组织设计属于总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不同的单位工程未加以细分,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调整、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对特殊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从中优化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费用成本低、方便施工的最佳施工方案。

2、进一步的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

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来说,这一体系建设是指具体承担预算编制、调整、执行、分析和考核的主体。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创建时,主要职责在于如何设计工程预算组织体系以及运行机制。我们知道,工程预算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预算管理体系,以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工程预算流程来进行预算分析和预算管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工程预算管理的目标体系。对于工程的预算管理来说,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的管理,所以一定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目的以及相关的任务转化为有效的目标。进而通过目标的分解和管理来指导职工在具体的施工活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对此,我们的工程预算就要积极的履行职责,把预算的要求进行细化,这样一来,也就更加有利于其预算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

3、做好工程预算的监督和考核。

对于施工阶段的工程预算控制和管理来说,我们除了进行科学化的预算之外,还需要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这对于预算管理是尤为重要的。例如: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除了相关的材料供应,与此同时还会出现对机械设备的供应和补充,这对于施工阶段的管理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支出,所以为了保证施工企业在此方面的工程预算控制,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所需的各项设备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其所需的数量、所需的价位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估,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就引进和采购大批的设备。在这方面,一定要按需求进行供应,同时进行科学的预算,通过总结和分析,从而确定施工所需要的各项费用。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这些较为基础性的工作,我们也就能够保证工程预算工作的科学和有效,进而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进行工程预算管理和造价的编制还需要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对其效果做出有效的考核,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只有这样,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实现企业资产的科学化运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工程预算管理工作同其自身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相关从业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勇于尝试、大胆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陈志中.分析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工作的瓶颈及其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04).

第8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02- 01

1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合理准确。虽然零基预算编制法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目前很多单位仍然习惯使用基数法,而基数法编制预算较为笼统,很难把预算分解到各个部门去执行。另外,事业单位常常缺乏事业发展的计划,不能准确地测算出每一级科目支出的要求,这其实也是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的原因。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直以来事业单位预算观念不强,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上更是欠缺。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把关不严格,而且在项目费用的使用上太过随意;二是在使用范围上界定也很不清晰,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财务账目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呆账、坏账,而且有些事业单位拖延资金年终结算,造成在资金跨年度时资金责任不清晰;三是常常出现“专款不专用”的情况。

(3)单位财务人员的水平有限。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专业技能不强,业务素质也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有些事业单位在人才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有些单位也会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总体而言人才队伍状况改观很小,可能有很多单位的财务人员并非专业的财务人员,进入单位以后整天忙于财务事务,而培训、进修机会很少,缺乏财务知识的更新,眼界亟待开拓。

(4)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有些事业单位未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固定资产登记时太不规范,而且在资产的使用上常常出现损坏、丢失等现象,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产的购置太过随意,提高有些资产购置的预算审批虽然合格,但是后来情况有变其实并不需要购置,有些事业单位仍然按照原计划购买,不考虑是否需要,造成资产的浪费。二来是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一些事业单位财产清查制度不健全,有些单位长期没有对资产进行盘点和清理,也没有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登记,有些资产根本没有入账,形成了账外资产。

2 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1)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应该全方位落实“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财务部门内部之间,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能够很好地协调,结合单位的事业发展规律,分析可能需要的重大支出需求,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做好统筹安排。预算编制的组织工作要求做到分工合理、互相配合,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预算法》、《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制度》等,完善单位的财务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财政票据治理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从而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够真正实现有章可循,尤其是在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全面推进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更是要转变治理观念,把绩效评价制度补充到财务制度中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应该去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个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聘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论证,提高财务制度的可操作性。

(3)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全面预算的核心就是财务预算,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算管理的成败,所以提高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非常必要。首先,单位的财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培养一批与事业单位模式相适应的年轻化、专业化的财务人才,同时要对财务人员进行适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4)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应当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主要从两点着手:首先,建立计划、购置的制度,事业单位购置的所有资产都应该列入预算,并且能够及时查看,防止出现重复购置的情况;其次,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尤其是跨年度的遗留账目,或者是一些数额比较大的账目,应该及时处理,保障资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