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与防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质灾害与防治

第1篇

1.1地质灾害

1.1.1 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壳活动灾害;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地面变形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水库灾害;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等。

1.1.2 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频发,大致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局部极端气象异常;地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造成地质变化剧烈;另外,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不正确开采与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造成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1.1.3 地质灾害的特点

从近几年的灾害发生情况来看,我国的地质灾害有三大特点: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往往感觉不到灾害发生的先兆,而后地质灾害突然发生,使人们措手不及,大量地毁坏建筑物、农田、工厂、公路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这些特点都使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难上加难,同时说明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1.1.4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依然可以做到:及时周密地部署,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灾后抗战,领导深入灾区进行指导,尽量减轻灾害影响;健全应急支撑体系,应急反应迅速,出台很多相应的灾害防治条例,稳步快速进行防治工作;预警能力提高,预案启动坚决,减少损失,降低人员伤亡率;开展隐患防治工作,我国已经认识到灾害防治工作重在“防”上,重点突出资金安排,技术给予支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等。

1.2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同地理环境一词,指由岩石、水和大气物质组成的体系。狭义的概念仅指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亿万年来,岩石圈与水圈、岩石圈与大气圈,以及大气圈与水圈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建立了地球物质的相对平衡体系。在地球演化的后期出现了生命。人类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在最近一次造山运动与最近一次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地质环境与其周围的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之间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地质环境也遭受地球表面各个圈层中各种作用的影响,所以,地质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地质环境变化的方式一般表现为缓变或渐变,渐变发展为突变或灾变,然后进入下一个渐变阶段,因此地质环境变化常表现为一定的周期性, 一定地域在一定时间段完成一个渐变到突变过程,从而破坏地质环境,产生地质灾害,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地带性、突发性与准周期性。

2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2.1 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2.2 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2.3 搬迁治理工程体系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2.4 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2.5 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3.1 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评价

从区域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规划的战略性出发,环境地质研究的目标应该是追求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工作任务是开展不同尺度的调查评价,包括重大工程区、人类聚集区和搬迁避让集中安置区的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变化,评价其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和考虑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划分区域功能,甚至包括提出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影响区预留避震空地或缓冲带的基本要求。

3.2 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性主要是指地质环境区域内与工程或人居环境安全相关的地质成分、地质结构、工程性质、外部形态、区域内外动力作用特点和突发超常干扰因素作用的敏感程度(可变性或抗灾变的能力)以及形成灾害的可能性或风险性等。超常外来因素既会破坏工程对象,也会改变原来的区域环境态势,要调查研究其作用范围、强度、持续时间和危害对象的脆弱性或易损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是避免乃至消除工程对象的远程地质灾害风险,指导防洪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包含有足够的防灾减灾对策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也是相关法规落到实处的保证。

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

0.前言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文明发展的基础,而地质灾害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当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的频发与地质环境的日渐恶化,都不同程度的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刻不容缓,有效的防治措施亟待采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1.地址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1.1地质灾害频发原因

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作用常超出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使地质环境恶化,最终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地质灾害。可以看出,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1.2地质灾害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频度、程度上都大大加强,进而导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频发的地质灾害和恶化的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2.1人类活动使地质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对自然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在利用地质环境的同时,其活动作为一种日益强大的动力因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越演越烈。水土流失,土地砂化,土地盐碱化,冻融,地震等现象发生频繁。地质环境质量日趋下降,自然资源损失严重,人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整个地质环境向紊乱、衰退的演替趋势发展。再加上“三废”抛掷无度等等一系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2.2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具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盛名的地质遗迹。但由于保护不得力,开发利用粗放,管理滞后,破坏地质遗迹现象屡有发生。例如,嘉荫龙骨山的恐龙化石有的被风化破坏,有的被江水冲走;五大连池火山地貌被开辟为采石场,碎石成堆;勃力硅化木被推土机推出,弃之如粪土。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几乎省内的每个地质遗迹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质遗迹的破坏不仅使地质环境改变了,同时也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增强保护地质环境意识刻不容缓,所有公民都有义务参与其中。

2.3矿产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矿山地质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矿山整体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天然植被覆盖面积降低,岩石增加,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降低了整体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开发建设构成威胁,严重制约矿山地区的发展[1]。另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又是发展中国家,资源需求量极大,出现掠夺式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的现象。尤其省内许多不登记的集体和个体企业技术落后,装备差,回采率低,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3.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措施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建设需要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评价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动态趋势,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2],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改善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恶化和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忽视甚至违背自然规律而对环境进行的不恰当的过分干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人类的基本观念,增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新环境文明。建立同步发展观,即应该追求人、社会、经济和环境同步发展的观念;建立整体效益观,即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因为惟其如此,人类的整体生活质量与其所处的环境质量才会得以保障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提高,消除了地质灾害滋生的土壤,从根源上抑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3.3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灾害发生平率

自然界承受人类活动的冲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地质空间里,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同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中[3]。然而,地质环境系统供给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和自净力也不是无限的。地球上资源和环境有限的客观存在,迫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资源和环境无限的传统看法,改变掠夺式开采资源和利用环境的方式,必须有节制性,合理性地利用资源和环境,这样才能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统一,逐步改善已被人类破坏了的地质环境,从而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程度。另外,对于地质遗迹也要进行合理利用,并加大保护力度。

4.结语

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人类长期以来自私地只为自身利益而不顾身边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务必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不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翟伟峰,等.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减轻地质灾害策略分析[J].灾害学,2004,19(4):30-35.

第3篇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形态存在多变性、地层岩性以及复杂性,我国水文地质呈现复杂特点,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水文地质灾害,随后研究其预测与防治技术,目的是降低灾害危害性,减轻水文地质灾害对人与社会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水文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技术

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一半以上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都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不合理。水文地质灾害具有广阔性、危害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点,必须针对其实施预测与防治。

1灾害概述

我国国土广阔,水文地质灾害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呈现出种类繁多的分布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地形条件特殊,早期发展时过度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因此水文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常见灾害可以分为十二类,四十八种,例如地震及火山喷发等地壳运动灾害、滑坡及泥石流等土体运动灾害、地面沉降与开裂等地面秉性灾害、水土流失及土体盐碱化等土体退化灾害、河水漏失及地下含水层输干等水源枯竭灾害、膨胀土胀缩及砂土液化等特殊岩土灾害。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在水文地质灾害中死亡的人员数量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经济损失过百亿,水文地质灾害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对预测和防治水文地质灾害要求逐渐提高。

2预测与防治技术

2.1预测技术

(1)3S技术。就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一称呼,其在水利监管、水土保持以及气象监测等领域已然实现广泛应用。利用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预测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实时获取并更新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心系统对数据实施综合集成与空间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依据。在3S技术支撑下,技术人员可以建设灾害评估预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主要分为专题和基础地理信息两类,前者包括对策分析数据和预防设施数据,后者包括了致灾因子信息和灾害具体运载环境数据。

(2)3S技术的应用。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分析灾害中的危险性,具体说明3S技术如何应用。首先技术人员需要使用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灾害相关数据和信息,处理每一个灾害因子,建立灾害数据库,使用统计方法确定灾害因子在滑坡与泥石流中的“贡献”,最后建立灾害危险评价模型并计算危险值。对于滑坡而言,其灾害发生因素主要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和地质等,可以利用公式A=Σni=1Wi×Pi计算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数。灾害易损性就是指特定区域与时间内灾害发生致使人、财与物受到潜在最大损失,其设定前提是灾害处于最大危险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社会、环境、物质与经济的易损性实施评价。使用3S技术收集特定区域内的财产、房屋以及土地等数据,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在此基础上制作价值分布等值的线形图,对其实施相关分析与评价。评价破坏性就是以特定区域中灾害的基础条件、激发条件以及活动规律为评价中心,计算分析其中存在的可能危害程度和灾害活动频率,S=f×Q是危害强度和灾害期望损失间的函数,利用D=Σni=1di×ri预测灾害发育程度,公示结果包括四种发育类型,分别是加速、减速、衰竭以及停止。技术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灾害发展趋势的详细预测评价图。

2.2防治技术

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减灾,基本途径是控制灾害源、增强抵抗力,基本措施是受灾体防护、降低灾害活动强度、灾害避让以及监测预报这四个方面,依旧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具体分析防治技术:

(1)防治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灾害,可以采取固底技术和工程措施。在具有顺直沟道和坡度均匀的天然泥石流沟里,泥石流上游沟槽处坡度较大,致使泥石流流速快,出现下切侵蚀,因此防治泥石流,必须采取固底技术,利用坚硬岩块石实施镶面,块石直径需要比泥石流流速可以撬动的固体颗粒最大直径大,只有这样,才能阻碍泥石流冲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具有使用年限,因此必须注意时间。在救灾过程中,通常使用导流排放方法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泥石流灾害的流速结构一般由上凹弧形的横纵断面速流槽和八字形状汇流槽组成,其中,纵剖面线型常见类型为正弦线、螺旋线、圆弧线以及抛物线等。为保泥石流沟槽的斜坡结构稳定,避免其崩塌,必须修建防护工程拦挡土石,也就是选择利用拦碴坝固定沟槽。为了减少洪峰以及固体物下泄量,施工人员可以在沟内修建低坝拦截,同时选择淤积物保护岸坡、以防其再次受到泥石流侧蚀,实现抑制泥石流发展的最终目的。

(2)防治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排除地表与地下水、减重与加载两种方法防治滑坡灾害。地表和地下水与滑坡灾害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防止地表水流入滑体,减少其冲蚀以及地下水浮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体稳定性、增强滑带土自身抗剪强度。排除地表水工程可以分为截水沟与排水沟两种,排除地下水需要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实际类型,经过拦截建筑物、降低地下水位以及疏干地下水等方法降低其对滑坡体的负面影响。通过改变滑体本身的力学平衡条件,预防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护坡技术加固滑坡坡面,利用混凝土材料方格骨架或浆砌护坡的方法改变平衡条件,这种方法可以在防冲刷的同时实现绿化效果;与此同时,可以采用抗滑桩方法,将大尺寸锚固桩打入滑体与滑床间,将二者连为一体,实现抗滑作用。

3结语

人类过渡开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直接影响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水文地质灾害不但破坏地区环境、威胁人类财产与生命安全,还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为了降低灾害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技术预测灾区,预防灾害,一旦灾害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急救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周.矿山建设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2).

[2]欧礼平,吴兴明,朱天.矿山整治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3]杨鸿.水文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J].大科技,2015(32).

第4篇

[关键词]煤矿 地质灾害 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09-1

1前言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慢慢的开始和环境一起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发展。煤矿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并且危害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地质灾害会给矿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然而,近几年,由于利益的驱使,这就使得许多商人的经济活动没有充分到这些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地质灾害这一问题。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质灾害起着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作用。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开煤弃石,这样会使得水土流失的现象加重;然而在煤矿中由于经常会抽水和排水,从而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以及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的情况。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以及地面开裂和沉陷的现象。

2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在我国的能源中,煤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比重,这就使得煤炭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煤矿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煤矿行业的健康发展。煤矿地质灾害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例如:2003年5月13日,发生在安徽省芦岭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河南省大平煤矿井下一掘进面的瓦斯爆炸事故,这起事故导致了56人死亡,18人受伤。瓦斯爆炸事故使得越来越多的煤矿行业开始关注井下的开掘以及安全情况。由于地质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就表明防治地质灾害势在必行。

3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3.1山体滑坡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的开采,从而会出现山体滑坡的现象。每一年由于山体滑坡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2004年6月5日下午,发生在重庆市万盛区东镇新华村胡家沟社的山体滑坡,这起事故主要是由于暴雨冲刷而引起的,该起山体滑坡事故不仅给东林煤矿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周围的村庄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2地面塌陷

在煤矿开采之后,经常会出现地面塌陷这一严重的地质灾害。地面塌陷不仅会使得矿区的土地面积出现积水的情况,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甚至会破坏了周围的耕地。2006年5月,发生在江西省瑞昌市横港镇楼下易村的地面塌陷事故,主要是由于苏家垅煤矿在开采的时候,由于透水,从而使得村庄的多处地面发生了塌陷,从而使得全村所有的房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

3.3煤与瓦斯突出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煤与瓦斯突出的事故。2006年8月4日16时,发生在忻州市宁武县西马坊乡大灰窑煤矿的有害气体涌出事故,这起事故造成了18人遇难。有害气体的涌出,会严重危害了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4矿井突水以及淹井灾害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矿井突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事故。由于煤矿突水事件会直接影响着煤矿的生产、效益以及安全。1996年1月5日,发生在肥城国家庄煤矿的煤矿突水事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的防治措施

4.1建立一个严格的地质灾害检查制度,并且生产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

相关的检查人员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的检查制度对生产环境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检查人员具体的检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良好。第二,要对危险区的气体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可以避免瓦斯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4.2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从而能够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

由于许多工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欠缺,从而对自身的安全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向工人们宣传地质灾害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工人们对地质灾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3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由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一项重大而又艰难的工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从而能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不断减少。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如下:第一,要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并且要对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区以及易发区作出标记。第二,每年要组织一些相关的专家到易发区进行实地勘察,从而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预防措施。第三,要加大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的力度,从而可以对一些严重的问题进行制裁,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4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的预报工作

对于每次发生的地质灾害,既有偶然性,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要求相关的负责人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且分析发生此次地质灾害的原因,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煤矿要不断规范自身的生产,在开采的范围进行开采,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了能够很好的防治地质灾害,这就要求煤矿要结合自身矿区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地质灾害预报制度,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5结束语

近几年,由于煤炭开采的不合理,这就会引起岩层移动,进而造成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损坏。煤炭的不断开采,这就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得地质灾害事故的不断发生。除此之外,煤炭开采形成的大量矸石堆积在地面,既占用良田,又造成环境污染。煤炭的开采对大地、空气有严重的危害。目前,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山压力显现及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这就表明预防地质灾害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这就要求煤矿行业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使得煤矿行业向着安全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廷勇,白艳萍.广西华锡集团铜坑矿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12).

[2]魏璐璐.浅析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与程序[J].民营科技,2012(10).

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技术;防治措施

所谓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人类采矿生产活动导致的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产生影响的灾害性地质作用或现象。其是地质灾害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内容。我国矿业资源比较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步提高,且矿业发展粗放式管理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很多矿山地质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一部分矿区态势不断恶化。所以,正确认识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与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

1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

1.1地球信息技术

对于地球信息技术而言,其技术类型主要分为三种。①遥感技术(RS)。其从宏观角度对大面积区域做出了解释,为比例尺不同的航卫片解译工作提供便利。通过航卫解译,因其更加直观、真实而准确,为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②定位系统(GPS)。全天候、覆盖面广、精度高是该就似乎的主要优势,通过该技术,用户可以进行无源设备工作,且其占用空间少,非常轻、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所以,该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在矿山野外环境调查工作中,利用GPS定位仪现场采集矿山所处环境的三维坐标数据。③地理信息系统(GIS)。

1.2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实验法

此试验法类型比较多,对于矿山地质灾害勘察的作用不可小觑,许多数据与资料都是通过此试验获得的。在实际灾害调查中,水文地质测试试验主要包含水质、淋滤、浸泡、含水层吸附、顶板渗透试验、采矿周边地层渗透、矿山固体废弃物毒性检测、土壤污染、溶质的迁移与富集等。

2灾害类型

2.1地面与采空区的塌陷

在井巷开采作业矿山中容易出现塌陷。在采空区,如果矿柱不足,或矿柱受外力影响支撑能力缺失,使得地面出现塌陷。对于矿体掩埋较深的矿山,没有及时进行回填,采空区面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大面积塌陷。比如铜坑与高峰锡矿采矿区面积超过百万立方米,铜铅锌矿采空区也超过了150万m3,这都是采矿作业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2.2采矿场边坡出现失稳、滑坡及岩崩

这种问题原因在于开采不合理。比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太大,在露天非金属与建材等开采矿中比较常见。比如某地区磷矿山崩事故,造成307人死亡,这种灾害比较典型。

2.3矿体坑内岩爆

又可称为矿山冲击,在掘进爆破后2-3小时内,受地壳应力作用,矿坑与顶板围岩出现的压缩比较严重,一旦作业中出现自由面,岩石内应力得到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并得到释放,进而引起地质灾害。

2.4矿坑突水

这种灾害比较普遍,其突发性强、爆发规模大且造成严重后果,在开采中,如果没有准确估计矿坑涌水,老窿或暗河被打穿或穿透,大量地下水涌入井巷,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5周边环境被污染

在矿山灾害中,环境被污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采矿中形成的引麦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了环境,甚至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盐渍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采矿区环境及正常生产活动。

2.6瓦斯爆炸与火灾

由于矿井通风不良,瓦斯长期集聚而引起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损害矿井。部分硫化矿床中有这种情况,硫化物氧化产生的热量积聚到一定量,瓦斯浓度超过9.5%,就会引起爆炸,导致火灾。其危害非常大,损耗地下矿物资源,其损耗量难以估量,改变了气候环境,大量农作物与植物死亡,田地无法耕种,环境日益恶化[2]。

3矿山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3.1重点防治区

对于矿山重点防治区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边坡参数设计要合理,并加强检测,同时设置相应的防护墙,一旦开挖中出现变形开裂,就要进行专门的地质勘查。②对原有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与预防,尽可能排除因开采造成的灾害等安全隐患。③对渣场弃渣进行严格检测,边坡坡度与挡墙要设计合理,设置相应的拦渣坝,以防发生泥石流。同时提高渣场使用效率,弃渣不能随意堆放。④加强坑道支护,开采与支护同时进行,以防顶板坍塌、冒顶等安全事故,特别是有住户的区域要防控顶部地面开裂。⑤合理设计坑道排水,以免矿坑涌水引起的危害。⑥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并做好检测与分析,有效预防易发生灾害。

3.2非重点防治区

在建设矿山进场路、生活区中,存在一定的边坡与弃渣,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因此滑坡与塌方;沿线不合理弃渣也会引起水土流失,引起泥石流、滚石以及飞石等灾害。①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增强支护与加固,边坡排水沟也很关键,阻挡地表水。②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确保弃渣堆放合理,并在险要低段建设阻挡滚石与飞石的相关设施。③完成开采后,扒平弃渣场并覆盖上土层,进行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系统[3]。其中松树适应性强,存活率高,每3平米种植一颗,且树坑规格保持在0.5×0.5×0.5(m)。

3.3地质环境恢复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水土流失,恢复矿区植被与景观,必须要合理开展复垦作业,以此恢复其生态功能。切勿胡乱堆放弃渣,规划统一弃渣场区域,在开采中,针对性的选用弃渣回填采空区。弃渣场被处理后方可进行敷土、植树种草。通过这些地质环境恢复策略,降低水土流失,恢复矿区生态功能,实现和谐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与预防中,通过有效治理措施,降低水土流失,恢复其生态功能,确保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高矿产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监管力度,预防地质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重视。

参考文献:

[1]杨殿群,吴晨曦.矿山地质勘查和勘查灾害防治[J].技术与市场,2016,04:140.

[2]许玉龙.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6,14:161-162.

第6篇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防治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泥石流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特殊洪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就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环。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施工,减轻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陈家自然村泥石流是比较典型的一个泥石流,为一冲沟沟源坡面滑坡、崩塌、沟谷侵蚀等引发的沟谷型小型泥石流。

1 工程概况

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陈家自然村泥石流冲沟位于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陈家自然村,距离乾潭镇镇政府直线距离约3km,距离G320国道直线距离约1.3km,泥石流前缘有乡村道路通过。该冲沟最近一次发生泥石流时间为2011年6月19日凌晨,方量约400~600m3,根据了解,当时受灾户数达数十户,无人员伤亡。泥石流发生以后,在沟口局部段已采用了浆砌块石对沟壁进行了支护。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泥石流沟口地理位置坐标为N29°37′28.43″,E119°33′2.81″,工程区总体地形地貌属于低山、山前坡洪积地貌。泥石流冲沟山顶高程最大高程为358.99,位于工程区SE侧山顶,沟底高程约94~98m,山体自然坡度约30~50°,坡面覆盖层厚度0.5~2.5m,植被发育,属低山地貌。冲沟前缘为山前坡洪积地貌,高程70~95m,地形坡度5~10°。

(二)地层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区内出露的第四系(Q)有:① 泥石流堆积(Q4sef)

岩性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块石直径一般10~30cm,可见最大块径0.6m,含量20~30%,碎石含量15~30%,厚度0.3~1.5m不等,结构松散。主要分布于冲沟内高程94~143m冲沟表层;② 滑坡堆积体(Q4del):岩性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块石直径一般1~20cm,含量10~20%,堆积厚度0.5~1.0m不等,碎石含量10~20%,结构松散。主要分布在物源区滑坡体表层及滑坡前缘冲沟表层;③ 全新统冲洪积(Q4al-pl):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0.5~1.2m,主要分布在冲沟内112~122m高程:④残坡积层(Q el -dl):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0.5~2.5m不等,结构松散。主要分布在山体表层:⑤ 上更新统坡洪积(Q3dl-pl):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碎石含量10~20%,厚度大于2m,主要分布在工程区西侧坡洪积地貌单元区。出露的前第四系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岩性为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岩体呈块状,冲沟内以中风化岩体为主,沟口附近见有强风化层,厚度2~3m。

(三)水文地质

工程区位于低山丘陵区,据野外调查及边坡岩性揭示,根据其地下水埋藏、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动力特征,地下水类型可分为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1)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残坡积及坡洪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层中,水量较为贫乏,其动态完全决定于大气降水,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2)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上统黄尖组基岩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风化裂隙中,含水量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风化程度及地质构造发育程度、植被等多种因素控制,一般富水性贫乏。基岩裂隙水接受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大气降水渗入补给。

3泥石流基本工程地质特征

该泥石流冲沟位于建德市乾潭镇幸福村,冲沟主沟全长约547m,沟口高程94m,主沟沟源高程325m,支沟1沟源高程258m,主沟河床平均纵坡降约420‰(图1),沟谷流域汇水面积约0.084km2。

图1主沟沟谷纵坡降图

3.1泥石流物源区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冲沟沟源崩塌、滑坡发育,崩塌主要分布在主沟沟源,滑坡主要分布在支沟1内,沟内泥石流物源主要由沟谷两侧补给,沟床内基岩。

(一)崩塌

崩塌点分布于主沟沟源300m以上,高程冲沟两侧山体自然地形坡度35~45°,植被发育,以灌木杂草等为主。表层残坡积层厚度0.5~1.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冲沟内基岩,基岩岩性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层面产状为N80°ESE∠20°。主要发育的节理有:①N20°WNE∠75°,间距15~30cm,延伸2~3m,微张;②N60°ENW∠65°,间距10~15cm,延伸短;③EWN∠30~40°,间距10~20cm,延伸短。

该崩塌点主要由上部残坡积层在降雨及自重影响下及岩体在结构面与层面相互切割形成碎块石向沟内产生移动所致,其已产生崩塌方量约300~400m3,主要为一小型土质崩塌,现状该崩塌稳定性较差,在降雨及自重影响下有再次发生崩塌的可能,是主沟中主要的泥石流物质来源。

(2)滑坡

在支沟1高程220~255m山体边坡上发育有一滑坡地质灾害(HP1),见图2,滑坡前缘长约7m,斜长约38m,高差约25m,主滑动方向为S72°W,已产生滑坡方量约300~400m3,为一小型土质滑坡地质灾害。滑坡地质灾害点后缘山体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等。滑坡顶部见有高约1~1.2m的陡坎,残坡积层厚度1~1.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坡堆体岩性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为主,滑坡前缘位于冲沟内,沟内见有滑坡堆积物,厚度1~1.5m不等。该滑坡形成机制为上部残坡积层在降雨及自重因素影响下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由于边坡坡度较陡(35~40°)且边坡表部分布有滑坡堆积物,在降雨及自重影响下滑坡堆积物及顶部和两侧有可能继续产生滑动,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图2HP1工程地质平剖面图

在支沟1高程190~215m山体边坡上发育有滑坡(HP2)地质灾害,见图3,滑坡前缘长约7m,斜长约24m,高差约25m,主滑动方向为S88°W,已产生滑坡方量约150~200m3,为一小型土质滑坡地质灾害。滑坡地质灾害点后缘山体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等。滑坡顶部见有高约1~1.5m的陡坎,残坡积层厚度1~1.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坡堆体岩性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为主,滑坡前缘位于冲沟内,沟内见有滑坡堆积物,厚度1~1.5m不等。该滑坡形成机制为上部残坡积层在降雨及自重因素影响下沿基岩面产生滑动,由于边坡坡度较陡(35~40°)且边坡表部分布有滑坡堆积物,在降雨及自重影响下滑坡堆积物及顶部和两侧有可能继续产生滑动,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来源。

图3HP1工程地质平剖面图

3.2泥石流流通区特征

泥石流流通区位于高程105~200m高程之间,流通区分布在主沟和支沟内,总长约345m(含支沟),坡降200‰。沟谷两侧山体自然地形坡度40~45°,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等。残坡积层厚度0.5~2.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为主。沟内基岩多,局部沟段见有第四系冲洪积堆积物。

3.3泥石流堆积区特征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泥石流堆积区高程在83~105m之间段,其中83~95m高程为沟口前缘道路高程,长约100m,高程95~105m段为冲沟段,长度约70m,坡降120‰。沟谷两侧山体自然地形坡度30~40°,植被发育,主要为灌木及杂草等。冲沟两侧残坡积层厚度1.0~2.5m不等,岩性为含碎石粉质粘土,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黄尖组(J3h)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中等风化为主,在沟口附近见有强风化,风化厚度一般小于3m。沟内现状无泥石流堆积物堆积,据了解已经被清除。沟口段现状局部段已采用浆砌块石护坡,并采用直径约1.2m的排水涵管。据调查了解,去年发生的泥石流堆积物已堆积至距离现状沟口下游约70m处,堆积厚度0.5~1.0m,泥浆则冲至下游。其方量约400~600m3左右。

4泥石流形成机制、历史泥石流发生情况及流速计算

(一)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根据调查,本次爆发的泥石流冲沟汇水面积较小,平常没有水流,只有强降雨时有水流,一般流量较小,雨停后即干枯,冲沟纵坡降较大,沟道顺直,沟谷相对狭窄,沟内一般滑坡发育,冲沟内松散固体物质主要分布于沟床和沟谷两侧坡底,松散固体物质由松散覆盖层及强风化破碎块石、碎石土组成,结构较松散,由于沟谷坡降大,在暴雨季节,洪水迅猛,沟床和沟谷两侧被流水冲刷、淘蚀,从而与洪水汇集形成泥石流。

(二)历史泥石流发生情况

根据野外调查和访问,工程区曾于2011年6月19日凌晨爆发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图4),该泥石流主要是由连续降雨激发。根据收集到的资料,2011年6月19日前已连续多日发生降雨,而在19日凌晨2点~5点三小时累计降水量达160mm左右,降雨持续时间短、集中且强度大。由于冲沟沟床坡降较大、洪水迅猛,导致沟内松散物源被洪水携带形成当时泥石流。据了解,当时受灾村民达数十户,无人员伤亡。

图4泥石流曾经发生情况

(注:资料来源于建德新闻网)

(三)泥石流流速的计算

对泥石流流速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计算方法,在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一般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目前有关泥石流流速的计算公式很多,本次采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科学研究所研究东川泥石流后推荐的流速改进公式:

(式5-1)

(式5-2)

式中:――泥石流流速,m/s;

――泥石流容重(t/m3);

――泥石流中固体颗粒容重(t/m3);

――巴克诺夫糙率系数,具体取值见表1;

R――水力半径(m),R=/P,―过流断面面积(m2),P―湿周(m);

I――泥石流水面坡度或沟床纵坡,‰;

――泥石流阻力系数,;

――泥砂修正数,。

利用前面的计算公式,取泥石流容重为1.31t/m3,冲沟内岩体为熔结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为2.68t/m3,流域在山区河槽,河槽经过块石、碎石土河床,部分沟床内基岩出露,中小粒径固体物质能完全滚动的物质组成,河槽阻塞轻微,河岸有草木及木本植物,沟底降落较均匀,取9.8。根据野外地质测绘实测过水断面,水力半径R约为0.60m,水面比降计算时采用沟床纵比降代替。冲沟泥石流流速计算参数及结果如表1。

表1冲沟泥石流流速计算表

I(‰) (t/m3) (t/m3) R

9.8 420 1.31 2.68 1.41 0.37 0.60

Vc(m/s) 3.56

计算结果显示,泥石流流速为3.56m/s。

5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设计

(一)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跨越工程、穿过工程、防护工程、排导工程、拦挡工程。(2)生物措施主要是在泥石流流域内,植树种草,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以及合理耕植、放牧。(3)防止人为破坏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4)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二)防治工程设计

经过详细的地质灾害勘查,查明了泥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水源、物源条件,以及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率、规模、形成过程、成灾范围及成灾害情况;分析诱发因素,评价易发程度和灾情等级,预测危害程度;根据已有防治工程基本情况、防治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拟设治理工程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治理工程方案为以“拦”为主,拦排结合,整体方案为“5座拦挡坝+1条导流堤”。拦挡坝的主要作用:(1)控制泥石流强度拦截泥沙,降低泥石流的浓度,改变输沙条件,减少输沙粒径,调节输沙量,使泥沙输沙形态有泥石流向水流输沙转化;(2)降低河床坡降,减缓泥石流运动速度并防止河道纵向侵蚀和横向侵蚀;(3)充分利用回淤效益,稳坡固谷。设计拦挡坝均为实体重力拦挡坝,采用M10浆砌石结构。块石应质地均匀、无裂缝、不易风化。块石厚度不小于15cm,宽度25cm-30cm,长度30cm-45cm,块石强度不低于30MPa,容重不小于20KN/m3,坝体顶部采用M10砂浆抹面2cm;针对保护对象,要求坝肩嵌进基岩深度不小于1.0m,嵌进碎石土不小于2.0m;坝基采用放坡开挖,放坡坡度以满足开挖基坑稳定为准,推荐坝肩两侧在基岩中采用1:0.1放坡开挖,坝基上下游两侧采用1:0.6放坡开挖。为顺利排泄流水或流体,在坝体上呈品字形布设孔径0.4m的排水孔,排水孔坡率3%,排水孔垂直间距2m、水平间距2m;在坝顶设矩形溢流槽。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已逐渐被破坏的事实。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环境是自然资源的状态,是人类利用了自然资源以后,自然资源状态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产生影响的状况。不要以为我们破坏自然环境不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施工,可以减轻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

参考文献

[1]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

第7篇

关键词:GIS技术;地质灾害;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中,人们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地质灾害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其中GIS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地理空间环境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处理,让技术人员对某地区地理环境的相关问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从而为人们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使得我们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对地质灾害起到一个有效的预防作用。下面我们就对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止工作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GIS技术应用给人们广泛的应用到地质灾害研究和预防工作当中,而且人们为了使得GIS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融入到了其中。尤其是在国外发达国家中,他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GIS技术的多元化数据输出、管理和使用,并且通过专业的GIS地质灾害评价模式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来对其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处理。此外,我们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研究的时候,研究人员还要将地质灾害的研究内容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相互融合,从而是的GIS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其中国外发达国家在GIS技术中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GIS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建立空间数据库,对地质灾害数据进行管理和基本分析。

美国的相关学者在对GIS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时,已经将GIS技术应用到地质滑坡灾害的研究分析过程当中,他们主要是通过对GIS技术的数据管理功能的优化,来对其地质灾害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而在印度人们也开始对GIS技术的储存、空间结构以及网格化功能的加强,拉对地质滑坡灾害的危害性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

2 基于GIS建立专业模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特定灾害进行分析预测。

而在对山区地质灾害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国外的相关学者也开始在GIS技术空间定位的基础之上,来对地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而且在对一些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地质滑坡、泥石流等)进行测试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利用GIS技术来对其设计模式进行建立,从而使得人们对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和形态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并且获得准确的信息资料。

3 GIS与决策支持系统集成

人们运用GIS及工程数学模型建立了自然灾害及风险评估的决策支持系统。并应用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中,应用GIS建立指标因素数据库,并建立基于GIS的多个控制变量的权重关系,对泥石流、洪水、地面沉降、由风引起的火灾等灾种进行了灾害敏感性分析、脆弱性分析及风险评估,辅助政府部门作出决策。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应用GIS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研究的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但近年有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国土资源调查、地质制图、地质环境评价等方面GIS已成为比较常用的工具,开发了一些基于GIS的评价预测系统,如公路滑坡灾害评价预测、岩溶塌陷预测、公路地质环境评价系统等。目前,GIS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应用较好的有:第一,开发了基于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的功能是信息的采集与更新、信息的空间检索与查询、信息的可视化,并利用了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信息的输出等功能(研究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危岩等)。第二,基于GIS的公路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结合西部一条运营高速公路中重点地质病害路段的实际情况,利用预测预报模型及GIS的空间分析能力,评价、预测、预报了地质灾害(研究的地质灾害为滑坡与泥石流)。第三、运用GIS技术于岩溶塌陷评价中,根据塌陷影响因素,利用GIS的距离分析,标量分析,网格迭加分析,分级分组分析等功能,完成研究区塌陷危险性评价及分区。

在针对部分山区流域地理地质环境,形成了一套基于GIS的从数据采集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评价指标的选择预测评价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与区划,这样一套较为完整的山区流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的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体系和工作流程。并建立了山区流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其数量化方法。

目前,在我国地质灾害领域里,GIS的应用存在的主要不足:一是一般性应用多,开发性应用少,基于国际先进平台(ArcGIS等)的地质灾害应用模块的开发几乎是空白,大部分用户使用GIS是在其数据图形管理和简单空间分析的层次上;二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和地质灾害评价预测预警研究方面,GIS的应用程度低,缺乏系统的技术方法和可操作性的程序,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较弱,缺乏灾害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信息交流与传输手段落后。

三、基于GIS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是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立统一关系的综合体现。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应从这两个基本属性入手来寻找其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应的 ,对其防治工程方案的设计也应受制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这显然有别于传统的工程地质学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是考虑其自然属性 ,预测评价也多从内外影响因素入手 ,着重考察其形成机制与诱发条件 ,度量的指标多为稳定性系数、稳定性程度等。人类防治地质灾害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杜绝引起地质灾害的地质现象或地质事件的发生 ,而是确保这些地质现象或地质事件不对人类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所以从社会减灾防灾意义上讲 ,从社会属性方面来分析地质灾害具有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探索一条从区域地质灾害预测、中长期时间预报直至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从而为更有效的减少各类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害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另一方面 ,地质灾害的风险分析涉及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规划、社会经济学等众多领域、众多学科的交流与协作 ,这就要求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基于GIS建立起适应具体类型的地质灾害评价分析模型与方法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国外还在国内,人们都对GIS 技术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不仅可以对地质灾害的问题起到一个良好的预防作用,还有利于人对地质信息的全面的掌握。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GIS技术当中,并且将许多科学理论应用到其中,这就使得GIS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分析当中,应用得更加的广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技术 展望

中图分类号:TG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27-01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会带来一系列恶果,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会受到严重影响。大的地质灾害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制约社会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一、地质灾害因素

铁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两种 , 一种是客观原因 , 一种是主观原因。

(一) 客观原因

首先,铁矿采矿方式一般为地下采掘或露天开采,无论进行何种方式的开采,实质都是挖掘地壳的“机体”,本来是自然平衡的地壳,因为开采会加剧地壳物质的不稳性。这是在诱发矿山地质灾害的本质原因。

因 。

その次、kI活婴窬蜻^程で、xkとub加工も含めて。kI、特にxkとubは避けられないように水と火でI理すること。だから、k山^程の必然はk生三、すなわち排水、排荨物。

其次,铁矿在采矿过程中包括选矿和冶炼加工,特别是冶炼过程中,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是无法的避免的。一旦排污数量超过了大自然自净能力,势必为社会增加治理成本,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观原因

由于铁矿矿业生产成本极低,因此,相当长的期间内,小型矿业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这些小企业为了追求片面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置安全生产与不顾。这是矿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地质灾害的种类

采矿活动的诱发地质灾害,基本包括火山地质灾害以外的全部地质灾害。主要有塌方,片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滑坡泥石流,煤气爆炸,沙漠化,盐碱、三废污染,煤层矿震等。

(一)塌方

塌方片地下开采空间桌面崩坏,是矿山开采带来的最直接的地质灾害。塌方无明显特征,具有突发性、发生频率高,常常伴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害程度极大,。

(二)二岩爆炸

岩爆对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且破坏范围极大。在这个破坏过程中,弹性变形能量突然冲击采矿作业的表面,进而造成大面积毁坏。岩爆具有突发性、剧烈性的特征。,严重的岩石爆炸会发生人员伤亡,破坏矿山山脉,是矿山开采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三)矿震

矿震属于地震的一种,所不同的是,矿山的震源浅,强度大,会造成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坏。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金属矿的地震现象不断发生,才为社会大众所关注。

(三) 地表塌陷

地表陷落是典型的地质灾害,地表陷落在矿山开采中所造成的受害最大,损失最大。地表陷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轻则道路损毁,交通中断,重则民房被埋,伤亡惨重。

(四)大面积采矿区崩塌

采用空地法,留矿法,崩落采矿法等进行地下开采,矿山井下往往会有巨大的崩陷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具有严重灾害。

(五)地质环境污染

矿山开采污染包括,残渣沉积,选矿污水排放等,长期存在地质层内,地址环境被严重污染,地表植被被破坏,严重者水土流失,山崩地裂。

三、 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综合防治

(一) 勘查阶段

铁矿矿床地质勘探报告是矿山开采设计的基本根据。报告主要涉及到铁矿矿区环境、地质条件、现状评价等,防止铁矿矿床开采后的地质环境受到影响,并依据采矿活动评价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决定是否开采。

(二)矿山设计阶段

所谓矿山开采设计,即通过铁矿矿床勘察报告,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严格而合理的采矿过程设计。该设计方案要求准确把握环境变量,降低开矿对周围居住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在源头上防止地址灾害的发生。

(三)矿山建设和生产阶段

在铁矿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严格排放比例。还需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对崩塌,泥石流等大型灾害做到提前预测,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主要技术对策

(1)改进采矿方式

预防铁矿矿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填充采矿。填充采矿对钢铁矿等金属矿山有较强的操作性。金属矿多数是带状分布,需要必要的填充材料。如果填充质量较高,可以有效阻止采矿地址灾害的发生。

(2)塌陷土地复垦

陷落地的土地复垦更为合适。塌陷深度较浅的地区,宜采用回填方式复垦。

(3)铁矿综合利用

即减少铁矿风化的可能性,降低排放气体对大气环境和水流环境的破坏程度,实现铁矿的综合利用。可以利用铁矿生产建筑材料,或者建设铁矿工厂,利用铁矿发热原理建立发电厂,并从中提取化学工业原料及稀有元素,生产矿物肥料,其他废料则用来填充凹洞,减少矿难发生频率。

(3) 闭坑矿山污染防治

闭坑铁矿地下水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控制污染的最佳方案是切断污染通道,杜绝污染源。在铁矿实践中采用高强度水泥串层从下污染井结块,切断矿坑注入水和岩溶水力,实现矿井水污染防治。

(4) 矿山地下水防治

自采矿业诞生以来,多数企业对矿山地下水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这种行为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对水资源的破坏极其严重。铁矿矿山的地下水处理方式较多,如全面注水法,供给结合法。

结语

矿山地质灾害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各级单位必须对铁矿矿山地质灾害高度重视。首先,要树立保护矿山观念,关注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机制,降低矿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程度。第三,发展矿物再生资源,杜绝盲目开发、过剩开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莫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 2005(10)

[2] 朱良峰,吴信才,殷坤龙,刘修国.基于信息量模型的中国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