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品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当前,小学生品德现状令人担忧,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改进教育方式充满着紧迫感,倍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使命之重、责任之大。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策略
1.社会团体组织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要时时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文明现象,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宁静祥和。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言行,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制止,耐心教诲引导,并向教育机关和学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小学生走向健康、文明的人生之路。
2.政府教育部门要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
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抓好德育工作的根本,而“重视”并不能单靠自觉性来实现,还必须借助政府和教育机关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从而保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的真正落实。因此,在建立对德育工作实施管理约束机制下,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强化各级(特别是农村)教育基地建设,让优良教育软硬件设施相互作用与支持,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为深入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家庭策略
1.家庭各成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家长要改变传统的长辈作风,不能再以高姿态的角色在生活中展现,要与子女平等尊重,相互沟通,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各成员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帮助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在紧抓、注重子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子女品德的优良品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子女长远健康地成长,在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
3.家庭各成员应注重言传身教,在品德上起到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兴趣爱好、品行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多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子女的健康向上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家庭教育应该参与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当中去,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
家庭要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身的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一方面,家庭应加强与社会现实环境的接触,让子女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开阔视野,多方面汲取社会道德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学校在对子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配合学校为培养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努力。只要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洛松泽措.浅析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实践与探索,2011(05).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孩子幼小的心灵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更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理想的蓝图。
一、利用语文课固有的思想性较强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现行教材《锄禾》、《英雄》、《蓝色的树叶》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更精彩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导之以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感受源于深刻地认识,而认识和情感的进一步迁移就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引导行为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立足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起学生道德动机,规范道德行为,因而能提高导行效果。例如:适时地播放一些关于饭前洗手,饭后刷牙的正确方法和不要偏食、不要吃零食等内容的教学录像或幻灯片,并加以点拨。这样学生就不难知道为什么要爱清洁,讲卫生和怎样爱清洁、讲卫生了,并马上行动起来力争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学生。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画面,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以其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共鸣,创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得到启迪,真可谓事半功倍。
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把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习惯恰如其分地引入课堂,生动感人,既可增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可以把部分学生的家庭生活引入课堂,使他们受到爱家、爱父母的思想教育。又如我在讲“如何战胜困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家庭生活中曾遇到的困难,遇到后又是如何面对困难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但面对困难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不畏惧、不气,要靠智慧和意志寻求战胜困难的方法。上述教学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回报家庭,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四、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积极向上、向往英雄人物,这都是有利的因素,榜样具有形象、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感情和行为,这些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正面教育的好方式,英雄模范人物可以作为榜样,学生中的一些优秀典型也可以作为榜样,他们的思想和言行都具有具体的示范作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作为教师则要充分运用教材、报刊、文学作品及实际生活中的先进形象来教育帮助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榜样。
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行动策略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工程”“希望工程”,也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工程”“实事工程”。面对这样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结合我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规划以及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以下行动策略。
立足行为习惯教育,行为塑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在传授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基础上,从学生外显的行为习惯培养出发,落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通过演讲赛、社会调查等形式,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学校与每个教师签订“一岗双责”承诺书,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育人责任,让教书育人成为每个老师的自觉行动。
重视自我保护教育,自主立人。初中生处在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学会自我管理能力相对重要。我们学校注重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学校21世纪初倡导和建立“警校共建”制度,每个学期都要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警察律师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让学生形成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加强心理教育与辅导,心理强人。帮助教师初步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干预手段,提升教育的效度。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要求心理老师和班主任与相关学生个别谈话,每周至少一人次,做好谈话记录,学校心理咨询室存档。建设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营造舒适的谈心空间,激励学生主动谈论成长的烦恼。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境界育人。利用“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机会,我校联合省内5地市40多所中小学校,领衔申报了“关于5・12地震灾区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调查”省级重点课题。重点推进了班级文化建设,创新学校社团活动,开展助你成才献爱心活动、科技创新暑期实践活动、体育艺术节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活动为平台和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优化社区和家庭教育,联合育人。从培养下一代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好青少年一代。加强“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校讯通等平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形式多样的家长会,有效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关键词:技校思想品德策略
随着近些年我国政策的调整,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很多企业对中高级技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这就给各类技工学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由于生源质量不高,再受到其它各方面的影响,技校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着着诸多的不足,这和企业和单位的要求有着不小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技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中的不足,深入讨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高技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从而满足社会对技校学生的需求。
一、技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1,、生活习惯懒散。因为来选择技校学习的学生,很多都是因为中考或高考落榜的学生,所以他们当中很多人就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来参与日常学习。很多人都以个人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没有集体观念。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虚荣心强,抽烟、喝酒几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有的还通宵上网,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
2、缺乏学习动力。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很多技校学生是因为成绩不好才被迫选择技校,他们的内心往往都比较自卑,有的学生来技校甚至是被家人逼着来的,所以他们在技校学习的时候,不是抱着学到一门技术和手艺来的,而是抱着混一个毕业证。缺乏学习动力是很多学生的现实生态。
3、依赖性强。技校的很多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娇生惯养让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不会打扫卫生等等,独立生活能力很差,这些不仅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变,同时给学校的统一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技校中有一些学生的性格孤僻,不爱和人交流,这些人往往都是出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当中,他们有的人甚至和老师对着干,逆反心理比较强。
二、技校学生思想品德不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原因。责人先责己。学生固然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他是生活在我们学校,学习在我们学校的,我们有责任来教导他们,感化他们。但很多技校的活动场地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的安排,所以课程设计就比较简单,加之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经验,这也影响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学生自身原因。自暴自弃是学生典型的心理状态。缺乏上进心,思想懒惰,行为不端,胸无大志,一句话,天生我才没有用。
3、家庭原因。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所以来自家庭的父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修养,甚至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大打出手,不能和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或者有的想去和孩子交流但是没有正确的方法,这些都导致了孩子性格上的孤僻和缺陷。
4、社会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给我们的精神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任何的提速。去年发生在广东的小月月事件,电视报道中的“伤不起”、“付不起”事件,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都是思想道德的缺失,都是人性价格直观的扭曲,给技校学生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技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应对策
第一,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发展核心的教学策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单位对技校学生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在教学上进行有针对的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背景,去挖掘他们的不安因素。不断地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听取学生的建议,要让他们感受到校园是温暖的,老师是重视他们的。
第二,加强入学教育,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对他们加强“新生活、新起点”的教育。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的管理,实现个人生活的独立管理。完善学生的性格,自强自立,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对明天的信心。教师要对所有的新生都一视同仁,让他们明白,技校的学习对他们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所有的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以前我们是什么样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今后的学习,一定要帮学生重塑积极向上的信心。
第三,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建设。加强技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教育重点。以军队的高标准来要求和规范学生,以军人的精神来教育学生,以军人的风采来感染学生,帮助学生以军队的生活和制度以及内务整理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行为规范进行修正。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69-02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很强,而家庭是除学校之外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辞海》中写到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教育也强调“互动”,家庭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父母或年长者教育子女,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进行的教育。本文提到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偏重讲家长和长辈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标准仅仅就是学习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就是“龙”、就是“凤”。这种用成绩好坏来衡量孩子好坏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对孩子智力的重视,往往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及其培养。一味强调成绩,看重分数,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当然是好事,但是若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同样是失败的教育。
(二)家庭环境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一个好的环境是何等重要。家庭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另一种是不良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提升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父母能够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深懂得自身的一言一行对于自己孩子的影响。家长会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尽量成为子女的好榜样。同时,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温馨的、是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家庭中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必定能体会到幸福生活的美好,美好的事物总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必然也是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爱而有度的。”家庭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相助互爱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还是今后工作中与同事相处都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不同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成为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绊脚石。
(三)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之一。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等等,其中一些家庭教育方式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与专制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表现得比较强势,就像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不管子女的想法、意愿就强迫子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从而阻碍子女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包办型教育方式看似为子女好,但其实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一)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过时,应该淘汰,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观念是不可取的。中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逆反心理也比较强。如果依然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子女,非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助长子女的逆反情绪,甚至可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很重要。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尊重是前提,更多地要采用说服教育。家长应与子女交流,了解其内心,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式的教育,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教育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见。但不能过度地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要教孩子学会爱别人,学会付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具有热爱集体、热爱同学的良好品德。
(二)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
树立良好的家长榜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家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用自身的行动感染和带动学生,激发子女对于知识的渴求。当子女在家学习、做作业时,父母不应在旁进行类似于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因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子女学习。我们提倡的是建立学习型的家庭,使家庭中充满学习的气氛。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多与子女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活动,增进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家长不能经常在子女面前争吵,让子女产生厌恶家庭的感觉。对待子女要奖惩得当,子女做得好的地方就应该奖励和表扬,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及时指正。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家长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做到公正合理,子女才会从内心接受。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一句标语、一幅图画可能就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职业道德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发挥出主导作用,把握好课堂进度和方向;当学生得出结论时及时予以更正;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甚至每周都出现“5+2=0”的现象,使得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校可以组建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先受教育,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时常与学校教师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教育积极配合。不管学校、家庭如何保护,中学生始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中形形的事情都会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出版以及媒体影音的监管,防止不良内容对中学生的毒害;社会人员不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如禁止未满十八周岁的学生进入网吧等。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共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一、 感化机制。
这一教育机制要求教师以真情实感对待学生,用真挚温暖的爱心去感动,转化学生的德育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决定新时代的儿童不要“师道尊严”,而渴求教师既为良师,也是益友,可以遵循仰仗的模范,也可以倾吐心声的港湾。由此,教师的德育方法必须倾以真挚的爱心,把任重道远的工作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酝酿,发酵,以至达到预期目的。
曾有一名叫黄晓斌的学生,原活泼伶俐,谈笑风生,没想到第二学期伊始,便发现他郁闷不乐,常在教室发呆,少与他人搭讪,谈笑,一反上学期的表现,着实令人不解。更令人意外的是,开学二周后的他竟无故逃学。家访之余,方知他母亲刚去世,父亲借酒消愁,家庭环境骤变。这就是黄晓斌同学变得孤独乃至逃课的症结所在。我体会到母爱的失去使他缺乏温暖,父亲的酗酒更使他消极厌学。于是,我主动多次与他促膝谈心,列举一些孤儿成才的故事,课余时间多给他补课,让他的成绩提高起来;给他购买学习用品,假日甚至为他浆洗衣服……,真情的付出没有白费,他把我当成朋友,当成姐姐,敢于把心里的悲与苦说给我听,一改孤苦无依的表现,他又变得聪明活泼,谈笑风生了,学业成绩也蒸蒸日上。
二、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指用激发,奖励的手段促进中后层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转化工作。多数中后进生在为人处事上,对待学业上,都存在瞻前顾后,畏手缩脚的心理,甚至有自卑,自弃的思想倾向。教师如果未能采用良好的诱导方法,为学生打气加油,帮学生制订奋斗目标,使他们奋发向上的话,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前面所列举的情况。因此,有计划地激发学生自强自信心理,合理采用奖励手段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机制。
一名叫黄洵的六年级同学,就因为心理上存在很大压力,唯恐自己脑瓜不如人,升中考不如意而灰心消极,顾虑重重,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愁闷,彷徨。在获悉其内心世界的同时,本人即刻导以语重心长的谈话,把她学习勤奋,肯动脑筋等“闪光点”说给她自己知道,树立她的自信心,让她明白只要多努力一定能行的事理。进而,本人帮她制订了学习计划,传授一些适合她的学习方法,用阶段性的进步为目标,用“红花少年”,“进步奖”等奖励手段为激发因素。从此,黄洵同学发愤图强,不懂就问,扎实坚毅地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阶段性的进步她都达标了,每一种奖励她都获得了。看着她手捧奖状的甜甜笑容,看着她孜孜不倦的认真劲儿。本人也会心地笑了,奖励机制产生效用啦!
三、跟踪机制。
顾名思义,这种机制指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方式,专门“对付”那些反复无常的后进生,顽劣生。
特殊的年龄赋予小学生反复的心理特点,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社会舆论所左右,在旁鹜、徘徊之时也很容易步入歧途。但他们都是可塑造之才,教师不能因为差生的反复而灰心丧气,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认定学生“无可救药”,相反,更应该尝试改变教法,另辟蹊径,重臻佳境。对此,跟踪机制不失为有力的一着。
在跟踪机制中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掌握跟踪档案。
教师对容易反复的后进生应分门别类,把他们的心里特征,容易犯的毛病,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家庭情况等内容写成资料,制成档案,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对学生的反复有先见先知的预算,争取防患于未然,才能事半功倍。
(二)建立跟踪卡。
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品德档案后,应因人而异,建立对应跟踪卡,定期对学生行为,思想动向进行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反复苗头,紧抓不放,适时教诲,防微杜渐。当然,跟踪卡上绝对少不了学生进步的表现,转化的兆头,这些尤为重要,要教师能及时表扬,促其上进,使德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检测跟踪信息。
学生的表现,思想观念的改变这些跟踪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教师亲自观察到的;教师听说到的。虽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之说,但事物的真理往往会被它隐蔽的外相所歪曲,看到的,听到的都有可能不是真实,这决定了跟踪信息的难度。教师应不厌其烦,永远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变化,不要让道听途说所欺骗,也不能为学生一时的好表现所蒙蔽,应该用真情实感去对待他们,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真实世界,反复变化难以捉摸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真实的,学生的进步与否的评价才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跟踪机制需要恒心与毅力,教师应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活用教育机智,才能立竿见影。
四、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检验学生德育表现的又一有力方式。它可以通过班级中的成员,班干部的评价获悉,还可以通过学生家长的评价了解,使教师心中有数,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其中,家访是必要的一环,它能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起来,结成一条多元化的桥梁,能多层次,多方位地选择教育学生的途径。
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叫锐鑫,他在班中是骨干,学科的带头人,乐于帮助后进生,积极参加各科文体活动。可以说,这样的学生似乎无可挑剔。可是一家访,家长却道出他在家庭的表现。养尊处优的锐鑫从不帮忙家务活,哪怕是力所能及的小活,对父母的态度比较粗鲁,动不动撒娇耍赖,好大一个“淘气包”。这样的反馈信息跟该生在校的表现大相径庭,对此,本人又须与该生促膝谈心,晓以情理,教育他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必须是个好儿子,长大才能成为社会一名好青年的道理,要求他改变对父母的态度,发扬在校的优良作风,帮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等。的确,锐鑫同学在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相互教育下,他进步了,成为一名真正“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好孩子。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72-02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今天社会的不和谐,是昨天教育惹的祸;明天社会的不和谐,就是今天教育惹的祸。”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中的重要作用,也变相指出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学校的职责。这项职责的宗旨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而在教育中需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有强烈的责任感,并能忠诚地履行社会责任,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崇尚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近几年来,我们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符合儿童特点的教育途径,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工作中,我们做到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和把握小学生成长的规律。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思路,重视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要求各科任教师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有机地融于教学之中,扎实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落实管理职责
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从长期的角度出发,把工作落实到位。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在此基础上明确责任,把这项工作写进制度,写进每学期的学校工作安排里,并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二是要研究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问题,如举行“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等,了解教师们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苦恼,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选好班主任,强化少先队作用
选派思想道德素质好,奉献精神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强化榜样作用和工作效率,起到从人格魅力上影响学生的作用。加强少先队和班主任工作,把这项工作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要求上好班队会课,利用好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这两个平台,在学生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的作用,把德育工作抓紧抓好。
三、加强学科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在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础上,抓好语文、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术专题教育、健康等学科的教学,利用文本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重视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知晓“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的含义。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从而健康成长。
四、精心设计旗下讲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和周五的降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遵纪守法、交通安全、用电常识、尊老爱幼、同学间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等多方面的教育,将升旗仪式进行得更有意义。
五、利用墙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多媒体等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各班内部要做好教室内的文化建设,精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优秀书法、绘画、习作等,对表现良好的同学(好人好事)适时予以表扬,激励先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
六、有效开展教育活动,让思想品德教育在活动中潜移默化
我校在教学中开展的“同伴互助”活动就很有意义。这项活动不设目标,不做要求,只是让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一些学习基础差一些的同学组成互助小组,他们之间互相帮助。这样,成绩好一些的同学便想真心帮一帮同伴,而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很感激,在学习上帮不上忙,想方设法在其他方面帮一帮同伴,展现自己的一技之长。另外,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开展了“帮助老年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活动。鼓励学生在家多做家务,做“孝子贤孙”,这样,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技能,便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帮助寨邻中的有困难的老人做一些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德行。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七、加强对学生的关心
由学校工会、少先队组织对“孤独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外来学生”进行关爱和教育活动,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专心学习。
八、整顿校园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