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道德教育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28-02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特殊教育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品质的总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劳动实践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功能。
一、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人格的高尚性。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撞击中国本土文化,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那些教育对象是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是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比较高,而他们的教育对象非常的特殊,有些残疾学生甚至终生不能康复,终生不能生活自理,因此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目的的明确性。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即“授业”;一种是“人师”,即教学生怎样做人的问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要求教师真正做到“经师”和“人师”。而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也需要完成教师的这两种人格。现在残疾人犯罪率也日渐升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受教育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教师对残疾学生推行素质教育也已成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3.行为的示范性。道德行为是指道德主体遵循一定的道德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活动。道德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与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有着更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因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广大年龄层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是,残疾学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父母而生活的,特殊教育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每个特殊教育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深刻地印在残疾学生的心里。可见,特殊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4.内容的全面性。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越发丰富,涉及教师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性。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同样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特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还体现在特殊教育教师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既要拥有普通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还需要有较强、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例如,康复学的基本知识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给特殊儿童做诊断评估的时候,需要注意较多的用语智慧等。
5.影响的深远性。现代社会接受残疾人的融入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对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残疾学生都必然选择接受教育,而他们的教育大多数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完成的,因此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更为深远的要求。其深远性表现在特殊教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心灵的塑造,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处”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残疾学生以后的人生,进而影响残疾学生的未来。
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只有遵循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我,才能正确处理特殊教育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与学生、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担负好一位教师的职责,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在特殊教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是指通过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潜能,使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素养的提高,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职业道德不但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时刻影响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与热爱,从而形成出色完成任务的动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普通教师职业道德功能从总的内容上来说是相似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动力功能表现为:(1)塑造特殊教育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2)强化理想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人格的精神力量;(3)成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自觉行为。
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是指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自身职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另一方面是通^特殊教育教师将职业道德变为职业理念,成为自身的一种人格品质。这种人格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对障碍学生起着教育影响的作用。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示范性的特点,残疾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教师的各种行为,所以优良的特殊教育教师品质,能给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从而发挥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功能。这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特殊教育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性;(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集体性。
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是指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言行,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协调功能表现为:(1)通过外界舆论的监督和评价,使特殊教育教师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纠正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2)当特殊教育教师的外在需求转化为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时,通过道德标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使教师采用正确态度和方法,调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行为。
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是指各个社会媒介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去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各项行为,并把它作为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评价者则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标准之一来衡量特殊教育教师的这些具体职业行为是否遵循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项判断,分析原因,达到评价的目的。这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功能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1)社会各界舆论的道德评价;(2)特殊教育教师自我道德评价;(3)特殊教育教师与社会成员的互动评价。
5.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功能是指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为其自身修养所起到的指明正确目标的行为或方式,从而起到实现目标的作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的客观层次的要求,它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行为的重要依据,而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社会标准层次的约束;(2)他律与自律的转化;(3)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于残疾儿童本身,而且对于残疾人家庭,甚至是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发展,使每个残疾儿童都能得到最大的康复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教音乐 源流 特点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其凝聚于整个民族快速发展的土地上,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道教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学说的产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宗教形成与沉淀的结果。其中,在道教形成的初期,它广泛吸收了古代宗教、民间巫术、传统方术、老庄哲学、黄老之学、儒家理论、阴阳五行思想、古代医学等等多种思想和经验。同时,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还吸收了佛教思想[1]。因此,从某一种程度上讲,在道教发起之时,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合体。通过全面分析整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道教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道教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便需要深入了解道教。然而,道教音乐又是道教文化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了解道教音乐,对了解道教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都紧密相连。
一、道教音乐的源流
在中国土生土长形成的宗教中,道教是其中一种。道教不仅糅杂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巫术、方士之说,而且还吸收了各路神仙灵鬼、道家医学、导引和养生等多种理论所形成的。道教作为完整的宗教类型,其创建于东汉顺帝年间,至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分析道教音乐的起点,却可以直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其中,道教音乐发源是原始社会中巫教里所涉及的降神歌舞。一个“巫”字,在最开始就象征着以舞降神的人物形象。
在周代时期,“师巫而舞雩、恒舞于室”便成为了整个社会非常普遍的风尚。直到道教正式成立之时,其音乐歌曲也主要是用于祈祷神灵[2]。
道教音乐从东汉时期开始,便逐渐与斋醮仪式有效结合了起来,并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独特风格。其中,在东汉时期所形成的《太平经》,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道教音乐理论。这个理论内容主张音乐能够与阴阳结合,通天地之灵气,开导神明,并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万物、确定四时五行的作用。因此,道教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取悦灵神的手段,并被赋予了较强的神圣性,逐步发展成为了当前维系道教礼仪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正是受到这种理论的引导,道教在吸收佛教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具有自己独特性的音诵仪轨。
道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便发展得较为成熟。其中,道教的经典、斋仪两方面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的系统。道教音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通过从道教音乐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在这个阶段中发生了下列几件大事:一件是北魏明元帝神瑞年间,嵩山一位道士直接将道教的直诵法改成为乐诵法,也就是将诵经文音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道教的感染力;第二件是这个时期产生了与仪式能够相互结合的《步虚声》。在歌唱《步虚声》的过程中,斋人必须坚持“以次左行,旋绕香炉三匝”,让传诵的声音能够直接打到太上道君的高台。这种仪式传诵方法一直被传承到现在;第三件事则是南朝时期的刘宋道士吸收了儒、佛两家的礼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斋戒仪范。同时,根据陆修静的一些说法,便需要在行斋的过程中吟诵《步虚辞》[3]。
道教在宋代之后,一直是承袭唐制,稳步发展。其中,在宋代编制的《玉音法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属于道教的歌唱曲谱。这种曲谱主要是采用“声曲折”的方式来进行记音,并非常强调四声,准确标明了唱和的规则。统一将钟磬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其制度可以直接追溯到唐朝之前[4]。
道教音乐发展到明代,其曲谱演变得更加规范化。道教音乐的曲谱主要是以工尺谱号来进行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音乐仪式中。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逐渐朝着俗乐化的趋势发展。俗乐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昆曲和粗细十番的锣鼓组合成为了江南正乙教道士的斋醮音乐的重要内容”。
二、道教音乐的特点
道教音乐虽然属于宗教音乐的范畴,但是却依然根植于民间音乐。道教音乐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无法割舍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民间器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传统深厚,且演奏过程中的形式、曲目、演奏风格都非常丰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现象,逐步成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器乐在发展过程中与道教音乐逐渐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5]。尤其是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玄妙观道乐同苏南吹打是一脉相承的,其上海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台湾中南部的道乐则深深受到福建南音的影响;河北巨鹿道教音乐与河北吹歌、西安城隍庙鼓乐与西安鼓乐等,从本质上说明了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是一种水融的关系。二是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各类素材,并逐步将民间音乐的曲词、曲调的形式变得更加宗教化、形式化。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道教在明代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承袭唐朝、宋朝、元朝的旧音乐,并吸收勒南北朝中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还合理引入了一部分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变地花”等。各种曲调都被道教音乐所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道教音乐特色;三是道教音乐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6]。道教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所呈现出的风格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道教音乐与地方音乐的深度融合。其中,在开展不同的法事中,所采用的同一种绚丽的音乐,常音乐各个地区的行腔、旋律装饰等都呈现出本地区的音乐特点。在开展的同一个法事之中的同一首词,各个地区所配的音调曲目均不相同。正是因为道教音乐主要是根植于民间,所以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由器乐和声乐两个部分组合而成。道教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涉及到独唱、齐唱、吹打和合奏等多项内容。器乐一般是应用各类法事的开头、过门、结尾等歌曲伴奏之中,而声乐则是民间斋醮音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诵、赞、颂、偈等多种形式。各种声乐器乐在应用的过程中配合相对灵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法事仪轨的需求。当开办的法事不同时,其音乐组合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不同的道乐曲调形式主要分为了“阳韵”和“阴韵”。“阳韵”主要是应用于各种早坛功课和祥祈性的法事;“阴韵”则主要是应用于晚纭的功课和超度法事[7]。
道教音乐的类型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有赞美神仙的颂歌,而且还涉及到曲调优美恬静的音乐。不同的道教音乐风格的音韵不同,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缥缈飞翔,呈现出超然的飘逸状态;有的雄浑威武,呈现出一种紧张肃杀的氛围;有的则表现出欢快、热烈、雄壮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总之,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象征性。合理地将道教音乐与斋蘸仪式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凸显出宗教仪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道教音乐除了曲调之外,还涉及到曲词,两者相互影响,逐步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通过全面分析曲词与曲调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宗教的一部分内容,而后者则是主要的音乐形式。通过全面分析诵、赞、颂和谐等多种内容,并通过谱曲来形成一首歌曲。
当然,天上仙境也只能源于人们的幻想,就好比抽象的音乐旋律,因有相应的歌词才显得较为具体。当然天上的仙境是人们幻想的一种产物,但是抽象的音乐旋律与歌词相比要具体得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神仙”逐步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内容之一。超然脱俗是人们心中对神仙的印象。
结论
总而言之,道教音乐里的“移情”在产生的过程中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分不开,一个对宗教没有任何情感的人,或者对宗教感到非常陌生的人,是难以受到宗教音乐氛围的感染的。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宗教来讲,庄严、神圣和神秘的氛围都是信徒的真实际遇。通过以氛围为媒介,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快速升华,逐步融入到宗教境界中。道教音乐就是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产生的。道教作为宗教中的一种,其音乐形式与其他宗教音乐存在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刘红.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下)[J].中国道教,2014,01:16-23.
[2] 唐丽,方百寿.道教音乐与崂山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3:82-86.
[3] 胡军.论道教音乐与现代文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2:96-101+5.
[4] 金平.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与丧葬民俗[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60-64.
[5] 杨婷婷.坤道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幼儿;舞蹈;语言;特点
舞蹈教育对于幼儿的培养有很多意义,最直接的意义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可以健身,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匀称发展等。各种舞蹈风格迥异,舞蹈教师在教学时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幼儿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同样有他们的特点。舞蹈教师的前面加上了“幼儿”一词,这就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有着特定性。我观摩过很多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也亲自体会到教师课堂的效果和很多因素有关,作为教师本身而言教师语言在舞蹈教学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学对象是幼儿,在语言上应采用针对幼儿的语言,正确的引导幼儿学习和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韦氏的新世界字典中解释道:语言是通过言语来交流的能力,用来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感觉的一套声音及这些声音互相结合的系统。幼儿舞蹈教师巧妙的把握教学语言会让每一堂幼儿舞蹈课更生动。
一、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亲切性
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语言特征,教师语言的亲切能够更好的拉近教师和幼儿的距离。特别是对于刚刚认识的幼儿或者是第一次来到舞蹈课堂的幼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幼儿很不习惯,有的甚至是害怕和哭泣,拉着家长,要家长在旁边陪着等等,这些状况在课堂出现都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师亲切的语言能让幼儿更放松,慢慢的跟着教师的引导,渐渐忘记因新环境的陌生带来的不适,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教师的亲切语言给幼儿留下良好的印象,能让幼儿喜欢老师本人,再喜欢老师的教学,然后喜欢上老师的课。
二、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规范性
成长中的孩子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都是为以后做准备的,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能够更好的引导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走上正确的轨道。舞蹈的基础在舞蹈学习中非常重要,用最普通的比喻犹如建房子一样,基奠打得好后面的房子就能建的牢固。特别对于刚刚学习舞蹈的幼儿来说,教师动作名称的规范对他们的学习很有帮助;正确的认识一个动作,能够使幼儿更好的完成动作、记住动作。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先让每一位幼儿认识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如:头、眼、手、腰、胯、脚等。教师说出正确规范的部位名称,让幼儿记住或者有印象。了解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名称,这就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我把这一环节当成是最初级的舞蹈解剖学。幼儿了解身体部位名称之后所做动作的规范名称也很重要;如:手心的朝向、脚背的勾绷脚、膝盖的伸直等等这些基础动作对于以后完成更多的舞蹈动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语言的规范能够更正确的引导和教授孩子,为以后更快更好的理解教师语言打好基础;对于教师来讲也为以后更规范轻松的课堂做好准备。
三、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循序渐进
语言的表征也具有层次性。从语言的这一特点看来,幼儿舞蹈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进度一样,也有层次性、需要循序渐进。在学习一个新动作时先提出最能让学生理解和记住的动作要领,当幼儿们基本掌握了动作的要领之后再进一步的教学。用语言的渐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记住动作和完成动作;如:在教绷脚和勾脚之间有一个动作是勾绷脚,这个动作是大脚背往下绷,脚趾头勾起。教师在讲解这个动作的时候先让幼儿们学会勾脚和绷脚的动作,再让学生在做好绷脚的基础上直接只做脚趾头勾起,脚背不动。这样一步一步把幼儿带进正规的课堂训练情境,他们就能更标准的记住老师所教的动作。
四、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形象生动
幼儿舞蹈的生动形象是它的基本特征,幼儿舞蹈教师生动的教学是达到良好课堂气氛的途径之一,同时语言的形象和生动也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舞蹈基础课程比较枯燥和单一,教师语言贯穿整节课堂,如果教师的语言也平淡的没有起伏,永远保持一个调,幼儿会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一直打哈欠,即使教师一直强调要认真,幼儿也还是会提不起精神,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何使幼儿不厌倦课堂呢?每个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做出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的变化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语言的生动可以根据舞蹈动作的力度(强弱拍)变化、节奏变化、情绪变化而变化等。巧妙的运用语言的变化,使教师的语言和舞蹈音乐、舞蹈动作完美的结合。
五、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对象性
对待不同的儿童教师用不同态度的语言。舞蹈初级教育细分分为:3-4岁为一个阶段,5-6岁一个阶段。幼儿每长大一岁,他们的变化就很大,所以对待不同年龄的儿童所用的语言方式也不一样。就如区分左右方向的名称,3-4岁阶段的幼儿,他们还分不清哪边是左边,哪边是右边,教师可以以物品为参照物。5-6岁阶段的幼儿就可以直接以左右来区分方向。对年龄最小阶段的幼儿的教学语言以鼓励为主;更大年龄阶段的幼儿偶尔要加入一些正式的词和指出错误的言语。
六、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重复和提问
每一次新教一个舞蹈动作幼儿们不能一下就记住动作名称,教师要注意语言的重复加强幼儿的记忆,并且适当的运用提问和反问能够更好的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保持几分钟后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当教师反问“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的时候,幼儿就会把自己知道的或刚学会的知识讲出来,这正把握住了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爱表达的心理,适当的让幼儿在课堂说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情感,这样他们不会觉得课堂的枯燥,教师又达到了加强记忆的目的。
七、幼儿舞蹈教师语言的提示和引导
当幼儿渐渐长大,幼儿的记忆能力也渐渐的发展。教师语言的提示和引导需贯穿整节课堂,有利于加强幼儿的有意记忆。幼儿和老师一起做动作时,教师一边师范一边讲解;新学的动作在幼儿自己喊节奏或者配音乐做动作时,教师通过语言提示来引导幼儿正确完成。除此之外,在课堂互动环节当教师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疑问时,教师也可用引导的方法,提示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当幼儿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时会有很大的心里满足感,这就会让幼儿更有意识的去记。
八、适度把握表扬、批评与鼓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体现出越来越强的自尊心;在课堂上越来越喜欢表扬,喜欢老师夸奖自己。而教师过多的表扬反而是促成幼儿任性的有力武器,长时间的表扬在幼儿的心中渐渐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得到表扬是应该的,幼儿也不会为了表现好而努力;当他们在闹情绪的时候,教师的表扬不仅失去了作用,还加重幼儿的抵触情绪。幼儿舞蹈教师要因人而异,适当的在幼儿分心的时候批评,幼儿便会暂时停止自己所进行的与课堂无关的动作,跟着教师的引导;渐渐的幼儿就会渐渐明白课堂的规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鼓励的话在课堂上也很受用,当幼儿出现一点点困难要退缩时,教师鼓励的话就能让幼儿有所坚持。刚开始接触舞蹈的幼儿对产生疼痛感的拉伸动作很害怕,如:压腿。天生韧带比较硬的幼儿根本就不能坚持两秒,这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鼓励幼儿,幼儿听明白了鼓励的话会按照老师的话坚持下去。记得一次在压前腰练习时,让幼儿抱前腰,我看见一位幼儿做得很吃力于是问她痛不痛,她回答我说“痛……我要坚持……”周围的幼儿也跟着说要坚持,当时我听了真感动。所以鼓励的语言对于幼儿的作用也是很有益的,教师在舞蹈课堂上表扬、批评和鼓励都要恰当。
九、课后、课间的语言沟通
课堂上的时间是短暂和宝贵的,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位幼儿的状态和往常不一样,在课间休息时间或者是课后用谈话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相信他会做得更好的鼓励方式来让他提高自己的信心。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时候幼儿也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
幼儿舞蹈教师的语言在每一堂课中各个环节相互使用,互相配合。循序渐进教学中语言规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提示和引导;亲切教学适当运用表扬和批评;用巧妙的运用好课堂的语言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起美好的桥梁,让幼儿和教师共同上好每一堂舞蹈课。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黄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对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对“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律意识较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按人均教育成本收取学费的政策,这使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费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一般来说,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长的娇宠和呵护使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便陷入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定时、学习无目标、花钱无节制的混乱境地。
(二)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一般家境较好,不少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受到较好的引导。学生见多识广,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特别是在文体、书画、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等方面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但相对于母体高校学生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绩多数为中等或中等偏下,生源质量不高,入学起点偏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三)自我意识较强,自信心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非常关心自身的权利,强调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张扬个性,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关注。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特别是降分录取的学生,更是感到“底气不足”,常常迷惘、困惑、怀疑自己。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四)学习目标远大,意志力不强
多数学生都满怀信心来到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雪“前耻”,有着远大的事业抱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入学后,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事都想做。但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失误与不足,使得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束手无策。一旦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继而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或中途退学等现象。
二、增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对策新思路
“基础”课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又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灌输,更需要实践参与。这些特殊性要求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课必须面对大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基础课”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入门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作为既教书又育人的“基础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各院校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基础课”教学,并确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各院校各部门的领导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基础课”是一门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门课程,又要在具体行动上落实到位,即在人、财、物的安排上,保证“基础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
“基础课”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课程,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法律、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困惑,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为此,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为了确实做到上课具有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上课前不仅要专研教材,熟悉教材,更为重要的应是了解、熟悉教学对象(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实际困难、实际需要,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同时“针对新生适应能力差、依赖性较强这一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教会学生确立:独立生活;虚心求教,细心观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等意识”。只有熟悉教材,钻研学生,了解学生,切切实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人格的温暖和伟大,然后才能自然而然的融入新的环境,融入大学的新生活,适应大学的新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教师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的理论业务素质。时代的变化发展,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论,系统地学习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自己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
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的人格素质。人格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课“教师的人格素质作为人格健全的个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直接关系到“基础课”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基础课”是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中国古代先哲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说过:“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遗,同学生建(上接第96页)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
三、以“一充二改二加强”促进“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充实教学环节,以“实”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在坚持“基础”课指导思想的
同时,“基础”课教学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教学环节的“实”字上下功夫,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第一,强调以情感人,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课堂案例讲演、小组辩论、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庆、社团等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交往、协作、口头表达和活动组织的实际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地方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追忆烈士们的人生道路,提高自我道德风范和人格标准。第四,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公开审判。使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活生生的法制教育,亲身体验法庭和法律的尊严,从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参加社区公益服务、到工厂企业学习参观、到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的活动等,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改进教学方法,以“活”增强教育互动性
“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增强灵活性和科学性,用活泼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可教师独立开课,可多人专题式教;可上大课,可上小课;可教师讲授,可学生讨论;可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可撰写报告,可口头演讲;特别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第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特长,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和网络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资料、Web课件等不仅有利于教师讲深讲透,加强师生的交流,而且延伸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深入,摆脱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增加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加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扭转其学科化的偏向,充分保障“基础”课德育功能的实现。
(三)改革考试方法,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制度和办法对“基础”课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恰当的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为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基础”课的考核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一张试卷定成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现实表现。第二,在考核环节中,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强化“学习过程”的考试,将“知识记忆”的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的考核。把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和小论文、心得体会等相结合,同时增大平常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的考核分值,按百分比计入“基础”课的成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四)加强教学研究,以“真”促进课程建设“基础”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切合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需求以及大学生活实际,必须加强课程建设,真正开展起务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第一,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课程管理,整合教师团队,强化教学组织,安排教学过程,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教师必须教好,学生必须学好,领导必须管好。第二,开展教研活动,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以及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讨论,使教学内容得到贯彻实施。建立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观摩及评价等制度,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完善知识结构提供平台。第三,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引导热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选择一些具有实用性,富有时代感的案例、影视素材,以拓展学生视野,熏陶学生情操。
(五)加强教师情感投入,以“深”促使教师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和谐一致、感情上交流融合、互相尊重信任,才能把“基础”课的理与情有机结合,也才能使“基础”课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深的情和爱,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第一,教师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注重自我发展和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知识,成为“基础”课的“经师”。第二,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对待教学工作,热爱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工作,用自己正确的职业取向和个人魅力,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热爱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教书又育人,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当前,“基础”课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使“基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个根本任务来进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提高“基础”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增强“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万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175.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34.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2.
[4]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对广大任课教师的几点希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24.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6.
[6]卡尔.罗杰斯.促进学习中的人际关系[A].转引自: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151.
[7]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76.
[8]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5.
[9]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35.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青年项目基金(课题编号:2012KYQN65)。
作者简介: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关键词: 体育舞蹈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策略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一批符合市场定位的、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的专业。体育舞蹈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专业,目前这一专业在全国很多综合型大学和体育院校都已普及,然而对于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和其他专业学生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体育院系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高校辅导员和舞蹈专业课教师应以体育舞蹈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特点为根据,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恰当的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1.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与原因
当前,大多数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向上的,学生的政治观念比较成熟,具备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党爱国,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大局观,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本认同。这一结果与、教育部和团中央在全国八省74所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但体育舞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1.1学生重业务轻德育。
由于就业压力大,不少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出现了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自身德育的情况。他们功利思想严重,认为只有专业技能高才有助于将来就业。学生大多承认德育的重要性,只是在就业的压力下提高求职竞争力而纷纷报考各种辅导班。这种情况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不理想。
1.2体育舞蹈学生以女生为主,有不同程度的迷茫与厌学情绪。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因而思想和性格略有差异。处于多元文化中,面临各种社会思潮、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女同学爱美爱攀比,虚荣心较强,学习动机不强,甚至有厌学情绪,很多学生处于迷茫状态。有些学生对较严格的学生管理产生排斥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1]
1.3在学习上缺少自己的目标,不懂得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
体育艺术类,生源的基本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学习上缺少自己的目标,不懂得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体育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属于体育与艺术所固有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他们活泼好动,爱好广泛,舞台感强,在学习生活中表现欲比较突出。高校管理上常常脱离体育舞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大众化的思想教育,忽略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个体差异。
2.加强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通过上面对体育舞蹈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梳理,我们发现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纪律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辅导员的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导引策略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等方面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2]
2.1发挥班干部和党员作用,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学生干部是师生联系的桥梁,应组织和倡导各项具体学生活动、思想政治活动。站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这个平台上了解同学、贴近同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党员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作为管理者,加强师生感情、保证无障碍沟通,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等是学生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保障。
2.2培养政治意识。
大学教育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政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理念,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有益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生活,促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摒弃功利思想,培养良好的政治意识。[3]
2.3促进个性发展。
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和个性化教育,突出教育内容的个性化。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很深的研究价值。了解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特点,有效地改进工作方式和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且有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地提高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4强化制度建设。
如果没有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案,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完善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举止与言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专业技能。针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而制定科学的制度,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规相互结合,从而制定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符合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特点的规章制度。
3.结语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体育舞蹈事业的未来。为此,社会和学校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针对现有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使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原.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09(06).
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区;病虫害;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36
广西桂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14.73万hm2,而在杂交水稻制种区,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约0.267万hm2,因此加强杂交水稻制种区病虫害发生特点的研究,并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杂交水稻制种区病虫害发生因素
在杂交水稻制种区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制种亲本抗性因素的影响
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制种亲本不同,会针对各类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并且大部分组织通常是父本播出一段时间后才播母本,几乎各个时期都有幼嫩叶片,大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机率。
1.2 杂交水稻中菌源数量发生变化
与普通水稻栽培生产相比,杂交水稻的制种过程相对比较特殊,其生产基地通常不会发生频繁的变化,这种相对稳定的制种条件导致制种区域病菌数量不断增加,并产生生理小种,这些生理小种致病性较强,故杂交水稻制种区发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C率也会随之增加。
1.3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条件对细菌的繁殖、真菌孢子的萌发都十分有利,且每种害虫也有适宜的繁殖温湿度,气候环境变化会对杂交水稻制种病虫害发生情况产生直接影响,比如22~26℃就是二化螟发育的适宜温度。
1.4 栽培技术的影响
杂交水稻制种栽培技术与普通水稻栽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水肥管理不当也会增加病虫害发生机率。父本栽后要采用沟施或球肥进行单独施肥,母本插后还要施肥,花期不遇时,发育进程快的一方要偏施氮肥,发育进程慢的一方要偏施钾肥等调花肥,如果肥料施撒不当,会直接影响到稻田的通风透气性,提高水稻稻瘟病及黑粉病的发生机率。
2 杂交水稻制种病虫害发生特点
2.1 杂交水稻制种病害发生特点
2.1.1 稻粒黑粉病
杂交水稻制种母本张颖角度相对较大,开花时间长,柱头外露率高,如遇到适宜的气候,在母本抽穗授粉至成熟期就会发生,对制种的产量、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广西桂北地区以y两优系列最易感病。
2.1.2 稻瘟病
稻瘟病是最常见的水稻病害之一,其可在水稻整个发育期发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对稻田造成巨大伤害的特点。其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受害时期又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颈瘟等,其中穗颈瘟为害最大。稻瘟病的发病诱因复杂,通常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率更高,广西桂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故为稻瘟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长期使用氮肥不合理、长期深灌、土壤长期干旱、日照不足等也是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2.1.3 黑条矮缩病
植株感病后会出现分蘖增多、叶片短阔、僵直等现象,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地上数节倒生须根及高节位有分蘖长出,严重者会导致病株结实不良,甚至无法抽穗。白背飞虱、灰飞虱是传播病毒的主要因素,虫体染病毒后会终身带毒。该病毒病株之间不互相传播。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且感病越早发病越重,损失越大。
2.1.4 稻曲病
稻曲病仅为害单个谷粒,使病粒无法结实,病菌侵入谷粒在颖壳内形成丝状块,后逐渐扩大露出病原菌孢子座。稻曲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随气流传播,侵害水稻花器及幼颖。抽穗扬花期如遇低温、多雨、光照不足、长期深灌等现象,都是诱发、加重稻曲病的重要条件。
2.1.5 纹枯病
纹枯病是杂交水稻制种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限制因子之一,菌种通常在土壤中越冬,故制种本田分粟盛期为高发期,会对植株的叶鞘、叶片、稻穗、茎秆等产生损害,引起植株倒伏或枯死。细菌可在水中形成菌丝,感染水稻,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会使发病率大大增加,故高温季节前后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
2.2 杂交水稻制种虫害发生特点
稻蓟马从播下父本后到抽穗扬花期均会对水稻产生危害,先吃父本,后吃母本,因此稻蓟马的防治至关重要。广西桂北地区稻飞虱主要包括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等,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为害。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稻飞虱以吸食水稻植株汁液造成为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窝。稻飞虱繁殖快,具有爆发性,还会传播病毒病,对水稻为害较大。
3 杂交水稻制种常见病虫害药物防治措施
3.1 杂交水稻制种常见病害防治措施
3.1.1 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的防治要以不伤花器、不影响商品种子的外观品质为重点,不宜大量使用含硫的多菌灵,共分4次用药,分别于母本破口前1周、母本始花期、盛花期、灌浆期,用药时间放在15:00以后,可采用30%的爱苗EC、18.7%灭黑灵WP等药物进行防治;还可以采用除硫多菌灵胶悬剂,不仅可防治稻粒黑粉病,而且不会影响种子外观色泽。注意稻粒黑粉病以重点环节为主要防控点,比如多雨、光照不足、适温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或者针对易感病品种加强防控等等。防控过程中要注重防治质量,药物喷洒要做到均匀、全面,尤其是下层穗,喷药时一定要注意喷洒,以彻底消灭病菌。如扬花期遇到大量降水,则要在降水后及时补喷药物,以控制稻粒黑粉病的发生与发展。
3.1.2 稻瘟病
稻瘟病的防治要做好浸种消毒,使种子隔离病原菌,可采用抗生素“402”液剂进行浸种,并加强苗叶疾病的防治。除402外还有其它多种药剂可用于浸种,不同的药剂所占比例也有不同,402抗生素浸种时所占比例为70%,如采用异稻瘟净乳剂浸种则所占比例为40%,采用克瘟散所占比例为40%,如采用扑霉灵则所占比例为45%。稻瘟病包括苗瘟、叶瘟、颈瘟等,要视具体情况采用防治稻瘟病的药物包括三环唑、丰登等进行防治。如田块处于破口、齐穗、扬花期等,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用药时间,尽量选择09:00前或15:00后,否则会对杂交水稻制种授粉产生一定影响。
3.1.3 纹枯病
纹枯病的防治要注意准确把握防治指标,通常分蘖末期穴发病率在5%、拔节至孕穗期穴发病率在10%~15%则要进行喷药防治,主要采用10%井冈霉素AS进行防治,并在分蘖期、孕穗期、破口抽穗期各喷药1次,注意喷区时要多喷父本,并用足水量,稻株基部叶片也要多喷洒药物,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3.1.4 黑条矮缩病
黑条矮缩病的防治要从5月下旬灰飞虱向秧田转移开始,直至移栽秧苗前,要对父母本秧苗连续用药,间隔4d1次;在w移高峰期则要每天用药,如虫量特别高则要每天用药2次,及时扑灭迁入田间的一代成虫及二代若虫。强化统防统治,坚持集体统一同时用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灭虫效果,注意田梗上、田间的杂草要一并用药,彻底消灭病毒。
3.1.5 稻曲病
稻曲病的防治可在破口前后进行,此时母本感染最敏感,故此地用药可达到90%的防治效果。母本破口及始穗期可用20%粉锈宁粉剂进行喷雾防治,喷药时尽量选择晴天或降水间隙,药液均匀细喷,注意下层穗要喷施。喷药时尽量选择下午15:00―16:00,以避开开花高峰,以免药液影响母本受精;如用药后24h内遇大雨冲刷则要补用药1次。
3.2 杂交水稻制种虫害的防治
稻飞虱的防治在水稻分蘖期每百窝有虫1000头、抽穗期每百窝有虫1500头即可防治。根据虫情监测和田间虫害发生发展情况,挑治、兼治虫量发生一般的田块,全面防治虫量比较高的田块,压前控后,狠治上一代,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交替选用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的10%烯啶虫胺AS、40%毒死蜱EC及速效性差持效性好的25% 吡蚜酮WP等药剂,控制危害。稻蓟马的防治要充分分析其发生规律,通常可在秧苗4叶、5叶防治灰飞虱的同时防治稻蓟马,有虫株达到15%~20%时则要及时用药,主要药物包括50%稻丰散EC、25%吡蚜酮WP、5%丁烯氟虫腈EC等内吸型农药,在第1次用药物可间隔1周再用药1次,如遇降水天气再多加1次,各种农药可交叉应用,以避免发生虫僵苗。
3.3 预防为主,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措施具有环保、成本低、效果好的优势,因此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要选择抗性好的、适宜的组合。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抗性较强的组合为首选,并进行轮番制种。注意制种过程中密切观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以提前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及时消除病虫源。及时清除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旁的杂草,不仅可以消除越冬虫源,还可以减少病菌的传播。采用强氯精对杂交种子进行浸种消毒,浸泡12h后去掉杂质,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进行催芽。浸种消毒后可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且可有效消除病菌。杂交水稻制种要选择适宜的播种品种,尽量避免播撒糯稻,不仅糯稻自身抗性差,而且糯稻秧田还会成为水稻稻瘟病的发病中心,导致其它田块其它品种受到影响;改进耕作栽培方法。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需要采取水田与旱田轮番耕作的模式,桂北地区为两系秋制,这种模式可对水稻病虫害生长发育的环境起到破坏作用,大大降低大规模发生病虫害的机率。
4 结语
病虫害已成为影响我国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掌握好杂交水稻制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适时采取防治措施,以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在实际生产中,可将将制种技术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杂交水稻的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莲,曾宜杰,徐善忠,等.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估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2016,36(4):148-151.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独立判断、自立自理、自尊自信等独立个性特点,具备竞争和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进行改革。
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相应道德教育方式、内容、途径的设计、规划、实施,深入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培养学生良好和完善的道德能力与素质。
一、施行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发展目标:
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必须要熟悉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同时还要确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然后从各个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分别设计和实施的不同教育方法。
(一)、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前提
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对小学生个性特点的进行全方位了解,组建由家长、学校和社会参与的各类道德教育活动,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二)、实施个性化道德教育需要确立正确的目标。
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个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最终目标。
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年龄特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确立德育微观具体目标,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
二、在小学道德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小学道德教育如何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道德教育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这就需要在个性化道德教育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小学生的教育个性化道德教育,要坚持针对性原则。
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发扬其优良个性,鼓励和提倡特长,修正自身缺点,养成良好习惯,因材施教教育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小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行为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
(二)、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所具有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启发小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地参与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