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与医学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病例引导;生物化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67-02
现阶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主要是采用基础教学、临床实践以及实习三个阶段的阶段教学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固然存在其优点,例如:学生在临床实践之前就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然而,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质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并且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对于临床医学这门专业的教学要以实践性,实用性为主。而生物化学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内容较为烦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容易对所学知识和将来所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产生质疑,因此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很难就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情绪,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新时代的临床医学教育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教授基础类课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简单的临床病例柔化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本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我们积极实践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提出的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尤其能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以病例引导型为主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在此将该方法的具体实践情况和体会进行汇总,以期进一步与各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们对“病例引导型”的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探讨。
一、病例引导型教学的优点
病例引导型教学(Case Based Study,CBS)[2],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临床病例的一种新的、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①建立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②以临床生动的案例克服基础知识学习中的枯燥感,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临床案例中创造的虚拟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欲及解决问题的渴望,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1.明确学习的目标。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内容由之前的十几门变成几十门,而且由于现在许多大学的授课方式多为使用投影仪、多媒体授课,授课手段多样化的同时,授课的内容也大大增加,有的时候甚至出现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的内容,此外还可能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学习方式也更多地以自习为主,而不像中学时期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对于这些学习上的变化,很多新生会由刚进校时的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新鲜感,转变为对所学课程实用性的质疑,最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生物化学这门课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对于医学基础知识的架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概念抽象使它又有异于其他较为生动的临床其他课程。因此,在课堂上融入实际的临床案例,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坚定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上代谢之前,我们先让学生看几张血液化验单,问题围绕什么是三高,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由此展开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最后学习调节各物质平衡的来源及去路,具体到每步代谢反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础知识的学多是枯燥而乏味的,许多知识点和名词都需要死记硬背。但是如果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学习的效率将会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蛋白质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引入镰刀型贫血症这一遗传疾病,具体说明一个基因的突变导致一个氨基酸的突变,导致一个蛋白结构的变化,导致功能改变从而个体异常或死亡这样一个线索。建立学生对于从核酸到蛋白再到蛋白结构和功能,最后和疾病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加深了这一系列过程涉及的概念。又例如,在生物氧化一章中,我们通过介绍新生儿硬肿症,说明婴儿和成人脂肪构成的差异,引入棕色脂肪线粒体的解偶联蛋白的作用机制(此处强调呼吸链的位置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强调了呼吸链的作用,从而对呼吸链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和巩固。既克服了重复知识点的枯燥感,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自身职业定位临床案例的引入,无形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面对问题。例如在介绍磷酸戊糖途径时,引入蚕豆病。由急性溶血的临床特征推测是红细胞膜被破坏,说明NADPH起重要的还原力的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推测病因。再根据病因制定相关的治疗策略。在这样一个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些病例的好奇感伴随着探究欲被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强烈的成就感,继而升华为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从而明确并更加坚定了自身的职业定位。
二、需要克服的问题
虽然“病例引导型”的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着以上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很好地实施“病例引导型”的教学方式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师能力的要求。由于“病例引导型”教学方式不仅涉及到生物化学的内容,还要求教师巧妙地融入临床案例,因此对教师的能力和专业背景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对生物化学的内容非常熟悉之外,还必须不断地学习临床案例,要求对案例中疾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诊断及依据、治疗用药等细节都有所钻研。此外,还要求教师紧跟国内外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和论点带到课堂中去。
2.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要求。对于病例的选择,首先,病例要与生物化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强,要能影射出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的病例,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病例的选择不易过难也不易过于简单,太过于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太难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应当循序渐进,由简单、单一的病例着手,个别难度较大的病例分析可以作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
3.结合传统教育模式“病例引导型”教学方式固然存在其优越性,但并不是万灵药,重点的突出教学,知识点的重点记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这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手段仍然要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学到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因此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不要放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稳定、系统的优点。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呈现于课堂之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21-03
医学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服务。在社会和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较为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普遍淡漠了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1]。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课程,实验教学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操作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二次习得,才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实验课中,学生的基础医学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锻炼。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具备直观性和客观性,有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理解理论课程中的抽象繁复的知识点及复杂的结构,是生物化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地结合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甚至于初步影响他们未来的医德,这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创新,并影响了实验课内容、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个人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主义、多元主义的价值观念被推崇到越来越高的地位,新的价值观念以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为核心[2],而且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原有的就业政策、分配政策等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导致目前个别学生因个人利益和道德感缺失而发生社会惨剧,让人惋惜的同时也为造成的严重后果痛心。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方面的要求,确定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3]。这7个最低要求,可以分为两类,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属于职业道德类别;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属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类别。IIME的规则说明,只有道德和专业的结合,才能培养出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4]。
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主要是理论课、实验课及临床实习结合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涉及道德伦理的教育仅依靠一门《医学伦理学》理论课程来完成,在实验课及临床实习课中,道德教育却鲜有提及。这使得临床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范畴的知识严重缺乏认识,长期以往将会使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IIME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和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理论课教学中,更需要融入到实验课教学中,利用开放、师生对等的实验环境,共同完成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技能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充满向往和好奇,他们渴望尽早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尽受医院临床一线的气氛,同时却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素质和技能懵懂无知。在这个时候,他们接触到的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它既为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分析推开了大门,也为他们将来医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所以此时对学生进行系统严谨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能为他们建立起最初的临床认识和医德素质。
1.实验课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教育,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模范示范作用才能实现,在课堂中适时合情地融入道德教育内容,能在学生操作实验和沟通交流中自然地实现道德教育。例如,在学生依次使用仪器和试剂时,提醒他们使用完毕物归原位,便于下一位使用者使用,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的习惯;在涉及有关核酸性质的知识点时,会提到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在实验室辛勤工作和互相支持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合作、互助和团结的重要性;在实验涉及到有毒试剂时,向学生反复强调使用方法及禁忌,并引入近期发生的试剂投毒事件,利用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给学生敲响警钟;在实验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时,给学生讲解动物福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并建立起尊重生命的概念。在实验课的内容上,为学生详细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设计思路;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操作顺序和细节,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思路还是操作,都必须经过认真科学的思考和细心的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态度和操作的严谨性,进而树立起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严谨态度,也为他们将来的科学思维打下基础。学生在实验课开放、师生对等的环境下听课,能快速掌握知识,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主动地认同道德教育、接受道德教育。我们的生物化学实验课,不仅讲授了生化实验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在避免传统说教的老套形式下,传递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这两项共同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两个核心。
2.实验课安全教育。除了实验课中穿插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也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生实验操作不当引发的危险事故频发,不规范操作和欠缺安全意识都是事故原因。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实验安全教育。在第一堂生物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向学生仔细讲解了实验室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室守则等规定,对实验试剂和药品的使用特别做出说明,并强调实验试剂和药品严禁带出实验室、严禁用于除实验外的用途等规定。当课程中使用有毒试剂时,每次都反复强调安全操作的知识。课程中涉及的特殊仪器(如高压灭菌锅、水浴锅等),在首次教授示范使用时都规范操作,为学生仔细讲解使用程序和养护要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操作规范,避免不规范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
三、实验教材的准备和创新
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重点。本教研室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借鉴其经验,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临床需求,精心编写自己的教材,建设与生物化学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系列教材;同时也精心准备合适课程的道德教育素材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精心挑选的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原理与方法技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即将要操作的实验的基本原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通过实验教材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并将经典的实验设计原理和思维在课堂中侧重地介绍给学生,使其初步获得实验的概念及目的。例如,我们使用医院生化化验单的幻灯片来引入碱性磷酸酶的生化和临床意义,即病例引导型教学[5](Case Based Study,CBS),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想象自己已是医生,进入到看到化验单要进行诊断的角色中,在营造出生动的虚拟氛围后,开始讲解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测定的实验。在这样一个引导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感伴随探究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强烈的成就感,继而升华为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从而明确了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再例如,我们采用p53野生型小鼠和p53突变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s,MEF)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的实验。从这个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在镜下观察正常细胞与癌化细胞的形态,并通过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操作来观察不同细胞的衰老程度。实验结果是,p53野生型小鼠的细胞在体外培养7代后,衰老染色有明显的阳性现象;而p53突变型小鼠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在同样的7代时,经过衰老染色却没有出现明显的阳性现象。观察到实验结果,并结合染色原理分析结果,可使学生对正常细胞核肿瘤细胞的特性上有直观的认识,在基础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相关的肿瘤知识,极大地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第二部分为基本实验操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中,涉及到仪器使用方法步骤和个人动手操作锻炼,这些基础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连续几次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仪器和操作要点的讲解上,要尤为耐心和细致,在第一次,即树立良好正确的操作规范,预估到学生易犯的错误并提前告知并讲解,降低实际操作训练中的犯错率,让学生练习几次即可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克服学习中的枯燥感和失败带来的厌烦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灌输仪器药品使用完毕放回原位、贵重仪器细心操作及共享物品正确使用等为他人考虑的实验素质;另外,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强调并重复性地为学生树立实验室药品正确使用的观念。第三部分为设计性问题。就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或实验思路等方面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结果等有用的实验记录,结合简明的语言和图解在实验报告中进行解答,训练学生正规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求实验报告尽量不要和实验教材已有的内容相重复,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例如画流程图等形式)重新讲述实验原理及流程,促使学生自己能把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吃透,将学到的理论、技术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因而道德是可以教授和传播的;但同时,道德还是一种情感、意志或行动。”我们创新性地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为学生传授了团结合作、尊重生命等道德知识,希望这些知识内化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意识和行动,使他们具备道德自觉的能力[1],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完备的医德,成长为医学道德和专业精神兼具的优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平昭,李云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状况与道德教育模式转变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0,11(5):8-10.
[2]沈雁霞,刘奇.浅论新时期医学院校道德教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39-40.
[3]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摘要:为培养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应用能力,结合近年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在生物大数据时代,具备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45-02
一、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必要性
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迅速,不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研发和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环境、农业等领域。掌握生物信息学这门工具,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医学院校部分专业(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开设生物信息学必选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资源缺乏。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生物信息学时间相对较晚,在教材选择中首先调研了其他院校和目前出版的教材内容情况。发现大部分生物信息学教材都包括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信息资源,基因组分析信息资源,数据库搜索软件,核酸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等软件的核心内容,除了共性的章节外,不同的教材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但是生物信息学发展迅速,除了基础内容外,大部分内容都在快速地更新,比如引物设计软件的使用等。而目前,生物信息学教学资源较匮乏,完善的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和习题等教学资源稀少。
2.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不匹配,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首先,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生物信息学课程学习前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生命科学相关知识背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深刻理解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如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非编码区、启动子等,并初步了解一些重要的生物学数据库。因此,讲解透彻该门课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然而由于医学院校学生课程门类众多,客观条件决定无法为生物信息学安排足够多的课时。目前我校教学大纲规定的授课仅为20学时,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就显得非常突出。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灌输大量内容,因此无法深入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为例,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生物信息学课程。此阶段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年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实验设计等相关实践较少,缺乏对实验细节的理解与实验设计的整体把握。而生物信息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有必要在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实验设计的理念,课程学习中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达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生物信息学的知识与不脱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对于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在现有数据库中查找想要的信息,如何通过在线程序或利用现有的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解决生物学问题。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生物信息学的数据库、分析方法、软件。但是很多医学院校教学条件有限,没有相应的计算机实训室,配套软件也相对匮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件照本宣科,并不能结合具体实例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同时,多数高校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课时。然而,生物信息学的学习,如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序列比对分析软件的应用、引物设计软件的应用等都需要学生在实践课中进行验证或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节严重,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修改理论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由于生物信息学内容繁多,应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精心挑选授课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学到最基本且重要的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目前我们选用的是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的生物信息学,结合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特点,本教学团队编写了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将重点集中于应用性较强的生物信息学实践分析技能和离线单机版生物信息学软件的使用上,具体内容包括核酸及蛋白序列数据库、序列的相似性搜索、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以及蛋白质的结构与预测和引物设计等基本内容。同时考虑生物信息学学科的前沿性和交叉性,我们又增加了蛋白质组学和非编码RNA,基因芯片、qPCR、深度测序等操作原理及流程预测等内容。为了适应生物信息学快速发展的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推荐了包括DavidW .Mount编写的《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李霞主编的生物信息学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参考教材供同学课外阅读。
2.创新教学方式,推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生物信息学的课程学习和软件使用与网络的使用紧密相关,一方面,为克服学生多,无法使每位学生实时进行电脑操作的弊端,我们利用能够接收无线网络信号的设备,实现上课时教室内有网络,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实时在线带领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如稻菘獠檠、序列提交过程、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蛋白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等重要内容,通过实时演示连贯教学内容,让学生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实践体验,加深了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学习和理解[1]。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学时(仅20学时)的限制,学生们不可能完全依赖课堂时间很好的掌握该课程,除了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之外,本团队利用搭建的“分子生物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平台,开辟了“生物信息学”专栏,提供相关文献、相关分析软件及其使用步骤等信息;并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相关领域青年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紧密联系科研,开展基于实践的问题式教学。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打破应试考核方式,本教学团队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问题式教学方式引导。一方面,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而将生物信息学技术渗入日常教学环节中;另一方面,面向全校招募相关领域青年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并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目前创新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学生在解决科研问题时逐步学会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如文献查阅、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取、基因序列的分析方法等,提高了学生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理解力。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和载体[2],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医学院校生物信息课程的改革可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医学特色,培养适用于现代精准医疗的创新型生物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生物与免疫学试卷分析教学改革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许多临床课的基础,尤其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为了衡量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范围,进一步发现教学上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对2008级护理专业部分班级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为本学科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供相关材料。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2008-200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随机抽取三个班级,共162份试卷进行分析。由任课教师出题,教研室主任综合审校后形成两套试题,教务处随机抽取其一作为试卷,卷面90分。命题严格依据教学大纲,重点掌握的内容占69.1%,熟悉内容占20.8%,了解内容占10.1%。
1.2方法在严格的监考下完成答卷,按统一标准流水批改。借助计算机Excel表等对试卷成绩、难度、区分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2结果
2.1答题时间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
2.2学生成绩分布最高分86,最低分26,平均分64.18,标准差11.42,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具体数据见表2
2.3试题难度与区分度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难度值在0.4~0.7,大于0.7试题偏易,小于0.4认为试题偏难[1]。但在普通中专学科考试时,难度水平的确定要考虑及格率,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试题难度分布及区分度分布
2.4各类型题得分情况最低的是单项选择题,平均59%,最高的是名词解释占85%,判断题76%,问答题占74%,填空题占73%。
3讨论
3.1试卷质量分析试题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基本覆盖各章掌握及熟悉内容,题型结构合理,题量适宜。难度0.73,区分度0.29,平均分64.18,成绩接近正态分布。比较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
3.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及格率89.5%,大部分集中于63-72分数段,占46.9%,反映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面的掌握情况较好。各类型题得分率分析,最高的是名词解释,主要与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有关。最低的是选择题,原因之一是试题灵活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综合分析及推理能力。原因之二是免疫学内容相对较多新晨
3.3对今后教学改革的指导理论联系实践:例如从学生在生活中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出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知识,课后要求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宣传防治乙肝的知识并行成书面材料作为作业。学生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更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热爱学科的思想。学法指导:与学生及时沟通,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给予相应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知识理解的方法,不断巩固学习效果。改革教法: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尤其在免疫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促进知识的理解。打破学科界限,把本学科与生理、病理、临床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这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也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1.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护理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缺乏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学大纲没有特意安排相关内容和学习时间,实验课时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生物安全,对实验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一些样本,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观察,护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新鲜,但是对于其观察的样本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意识淡薄。观察完后,有的没有洗手,就翻书、拿手机、摸头发,甚至有个别同学在教室吃东西等不符合生物安全的一些行为习惯,这些都可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加上护理专业学生多,每届大约有30个班级,1000多人,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使用该实验室,因此人员相对比较集中,流动性也非常大,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
1.2护理专业的特殊性
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护理专业的学生不管是在见习、实习还是以后工作,其对象是病人,并经常直接接触,还要经常采集、收集、运送一些感染性标本,如果不注意生物安全,其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工作特点之一是:医疗操作多,要求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严格的无菌观念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消毒灭菌要求严格,要求护理专业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而且必须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这些工作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如果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要求和危害了解不全面,在面临危险因素时就会缺乏有效、完善的对应措施,这就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因此,学生在进入医院见习、实习前就应具备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就是树立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最好时机。
1.3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在1983年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并在2004年更新推出了第3版。自2003年SARS暴发以来,国务院相继颁发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将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些法规的颁布及实施,有利于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
2护理专业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对策
2.1强化教师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要求每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师熟练掌握卫生部颁发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教师从根本上高度重视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
2.2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我们作为老师应有的责任。由于护理专业实验课时少,没有专门的生物安全实验课,因此实验室安全问题要贯穿到每次实验课中,尤其是第一次课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规则,一定要重点强调生物安全问题。比如: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离室脱下反折,经常清洗消毒;实验完后消毒洗手;不必要的物品不带入室内,必要的物品放在指定的地方;禁止吸烟、吃食物;在室内不允许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物品要归原,保持桌面干净整洁,传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内;如有菌材料溅出,应报告老师及时做出适当处理;合理使用实验器材,对实验用品不准随意抛掷;对潜在的带有生物危害的标本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处理。一定要严格按照生物安全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在以后的每次实验课中也都贯穿相关生物安全的知识。比如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检查,正常人体皮肤、咽喉部细菌检查;紫外线杀菌、高压蒸汽灭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皮肤消毒实验、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消毒;细菌的生长现象观察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2.3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语法意识 语用意识 语法能力 语用能力 相关关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技巧、跨文化交际及语用能力的培养等。研究绝大部分是理论性和思辨性的,实证性研究很少。李民和陈新仁曾在2007年调查过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目前国内尚无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英语专业学习者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习得情况怎样? 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2. 调查对象
参与调查的是安徽省某省属新建本科院校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大一的60名学生。
3. 调查工具
本调查涉及的调查问卷为 Bardovi-Harlig & Dornyei (1998)[设计的旨在测试外语学习者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包含20 道测试题目。
4. 数据收集与处理
调查问卷由精读任课教师在课上发放给学生,要求课上完成,以便保证答题效果。问卷收上来以后由作者对两份问卷进行赋值,并把数值输入SPSS 14.0 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讨论
1. 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习得情况
国外学者Bardovi-Harlig & Dornyei(1998)发现外语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能力分别高于其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但差异没达到显著性。而本研究结果与他们的发现相反。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发展水平不高,但语法意识(1.6605),低于语用意识(2.3921)且差异达到显著性 (t= -5.910,p= 0.000);语法能力(0.5487)低于语用能力(0.8066), 差异达到显著性(t= -9.518, p= 0.000)。本研究结果与李民和陈新仁(2007)对山东省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49名英语本科生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调查的发现一致。
2. 语法、语用意识及能力关系
李民 和 陈新仁 (2007) 的研究还证明:语法意识和语法能力之间、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之间显著相关;语法意识和语用用意识之间、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语用发展先于语法发展。本研究结果与李民和陈新仁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从表2可以看出: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四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不可的分割的,语法和语用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可能是同时进行的。
四、小结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语法、语用意识和能力的习得情况并探讨了它们的关系。结果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能力较低,其分别显著低于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 但四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果有如下启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教学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语法意识、语法能力和语用意识及语用能力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语法意识和能力不提高,语用意识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Bardovi-Harlig, K. & Z. Dornyei. Do 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 violations? Pragmatic versus grammatical 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 learning [J]. TESOL Quarterly, 1998, 32 (2): 233-262.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27-02
新世纪以来,基因组测序、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快速发展,生物技术与工程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也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专业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和班级急剧增加,各类专科院校如医学、轻工类院校纷纷上马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同时,“9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流,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传统的专业学风建设模式和负责班级学风建设的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班级学风的现状
结合与领导和同行的交流,从学生工作者工作实际和经验总结出发,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生除了“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外还有很多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特有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专业目标或者专业目标不端正,认为考上大学目标就实现了,不能进一步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对自己进行清晰的定位。少数学生虽然学习目的明确但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将学习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不注重专业基础学习,考过就忘。
2.学习兴趣缺乏。受社会大环境和舆论宣传的影响,加上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发展的特点,生物技术与工程类本科毕业学生多在企业生产一线开始自己的工作生涯。因此,生物专业成为高校学生眼中的“冷门”专业或者说“垃圾”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认为是走错了门、入错了行从而产生消极怠工心理。
3.创新实践意识薄弱。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重视在实验实践过程中体会知识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受大学考试方式的影响,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实践的意向不强烈。此外,对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内容上设置不足、管理措施不完善、评价体系和配套条件缺乏,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机会较少。
二、影响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
任何事务的发生发展都是在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下进行的,造成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很多,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社会因素。随着互联风的普及,社会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潮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高校中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学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功利心强、对学习不重视,认为学习好坏都没关系依靠社会关系或权钱交易也能有好的前途,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在学习上付出艰苦劳动。
2.专业因素。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发展非常迅猛,许多高校看中了这一前景好人才需求旺盛的专业,急速扩大招生规模。但由于专业建设和产业需求对接错位,目前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产业对只接受专业基础理论训练的本科生需求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各大媒体和新闻门户网站也对这一现象反复报导,给学生造成很大心理压力。
3.学生自身因素。首先,挫折感压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人才荟萃在大学里竞争非常激烈,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表现和理想的学习成绩。其次,心理不成熟困扰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处于情感需求旺盛的阶段,情绪波动大、思想易偏激、心绪纷乱、心思难定。再次,当前大学生所处时间资讯异常丰富,学生兴趣点易转移,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三、生物技术与工程类专业学风建设措施
班级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工作者应准确把握大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良学风表现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引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以“专业教育”进行引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才会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促进良好学风的建立。请学校学院领导、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和已毕业学生对同学们进行专业教育,提高专业认识、明确专业前途,对未来有良好的规划,树立正确的专业目标。
2.以“班级建设”为契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大学生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并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主要载体。学风建设,不能只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班级环境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学生的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很大,同学的学习态度、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班级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传递“正能量”。
3.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激发学习热情。学院为在校学生搭建创新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比赛和实验、实践活动等,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如学院组织开展的“助研”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走向社会,致力于提高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深化稳固学风建设成果。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邮件、QQ、微博、微信、飞信、轻博客等网上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随时对学风建设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应该学会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专业教育通过班级建设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主动去探究如何学好专业、如何实现自我的专业价值从而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通过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师生共同努力建设良好的学风,从而促进学业进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Clive.J.2011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1).
[2]张俊祥等.生物技术产业特性和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3]何礼健,周玉婷,左停.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能力素质; 模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88
生物化学既是一门医学检验专业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对其他课程的延续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比较重要的学科。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是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是从事医药院校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重要环节。
1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
由于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导致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院校以及部分高职高专对生化教学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但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同时阻碍了学生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并进一步影响生化对于后续课程的作用[1]。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可以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研思路。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用人单位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实践教学显示,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是事关教育质量品牌、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2]。
2 搭建平台,构建检验专业生化实践教学的新体系和新思路
2.1 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新体系,“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融合教学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一体[2],既有明确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又注重生化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衔接、知识的循序渐进、课程内容的整合,构建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提出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特别是一些基础薄弱的高职高专,更需要提高资源的共享利用。加强生化实验与相关课程交叉整合,如生化与生理学的整合,生化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健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变原有内容陈旧、方法落伍的缺点。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大力提高实验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度。
2.3 优化检验专业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在正确分析检验专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构建实验设计的依据、参照、评价标准,实现固定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向动态的、实用的模式转变,采用新型的互动式和开放型实验模式。
2.4 制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推广实践教学研究新成果。制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先导性和创新性,由检验专业向其他专业推广。
3 融入计划,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实践教学过程
建立“基础整合-分化方向-开放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室资源部分地或全部地向学生有目的地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方向。增设了多媒体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实验演示,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直观的掌握更多的实验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强了课时的有效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检验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包括化学和生物化学内容的整合,加强和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完善以教学中心为主要建制的实验室集中管理模式。实践教学计划的研究,实验课由原来占总教学时数的1/4,调整到1/3,包括具体的实践教学课时、教学形式、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删减,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增设了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专业、研究性或设计性实验3个教学层次,各层次均由指导、自主、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程、课外,必做、选做等多种形式开设。检验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包括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标准,如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施细则、技能标准等。检验专业实验教材建设,更新实验教材体系,包括加大实验教材建设,编写系列实验教材去粗取精,根据检验专业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进行相关学科内容的重组、交叉、融汇、整合,形成了一个具有紧密内在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新实验体系。理论指导,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操作、答辩、撰写小论文、完成小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4 走向应用,探索实践教学的改革模式的实践应用
以科学实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采取调查与论证、分析与综合、研究与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检验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体系、内容体系和课程整合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可进一步增加学生实验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提高综合运用理论识的能力,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查阅文献,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医学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李美宁,张悦红,常冰梅.医学七年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