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21: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科常见护理项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

第1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44-02

为了适应社会对医疗护理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以儿科护理学教学为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如下。

1.教学方法更新

1.1启发式教学法。例如对新生儿黄疸,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和学生复习胆红素的代谢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各种病因,是之后讲授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的铺垫。复习胆红素代谢后,接下来再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围绕胆红素代谢这一过程主动地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具体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代谢示意图启发式教学讲授病因,在介绍各种病因时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胆红素代谢的哪一环节出现问题,然后带出临床表现,这样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再如:讲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评估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轻重"感冒"的症状,然后提出问题:症状来自那些器官,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就能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是鼻咽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婴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并伴有高热、惊厥、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与成人不同,这些内容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2采用病例分析的方法。病例分析的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评估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如讲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时,可举出这样的病例:一个1岁患儿,自幼皮肤青紫。现发热、咳嗽3日,晨起哭闹后突然出现抽搐入院。体温38.5度,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可闻及心脏杂音,指端发绀明显。胸部线检查:靴型心。可带领学生分析病情,此患儿临床特点为皮肤青紫、感染,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抽搐。再引导学生给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出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及潜在并发症),由于该患儿剧烈哭闹导致脑缺氧而出现抽搐。最后经过讨论为该患儿制订出一系列的护理措施。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可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授课过程中也给一些反面案例,例如由于护士疏忽导致重大医疗事故等案例,让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立体,并借此给学生敲响警钟,使他们增强责任感[1]。

1.3实训教学力推复合教学法。为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教学更注重实效性,以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的是操作演示、临床见习、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及以上各法复合使用,在实训课多是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效果显著,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意识,而且还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效果显著。例如演示法的运用,操作课前,让学生使用视频和电教资料的先对流程了解。教师在演示开始时,先迅速地将全过程示范一遍,使学生对整个技术有更进一步印象,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演示后,让学生即刻练习,自己动手才能把他们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给教师,由此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接下来由小组组长带领练习,学生分组比赛、互做评委,这样可以快速增进学生的熟练程度,对知识有更立体的认识。又如模拟教学法,其目的是为使学生涉足于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方面,设身处地去体验生活。在护理学中,例如对心脏停搏病人的处置,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模拟病房,一张病床和"病人",一辆抢救车,记录卡等等组织模拟现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每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护士,家属等。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最好配以录像,摄像等辅助教具,角色扮演时间一般为lO一15分钟,表演结束后,一定要进行小组讨论,并不是评论表演者的演技如何,而是讨论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操作项目的熟练程度,以及有哪些漏洞和错误,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快学习的速度,动手能力也在提升。

1.4充分运用技能比赛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校内外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能比赛带动儿科护理学技能竞赛深入到常态教学中,课堂上以练习项目为主进行竞赛,比如开展小儿体格检查项目、小儿体液溶液的配制等比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授深课效率;课外以检验成果为主旨进行学生挑战赛,树立典型,展出优秀作品。通过技能竞赛拓展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通过技能比赛打造新型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真正实现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引导学生创新式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1.5参观法。是组织学生在病房、门诊、社区医院等场所直接感知学习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巩固知识、扩大视野的最好方法,也可称之为临床见习式观摩。此方法有很多种形式,如观摩病房,参加查病房,对典型病例进行检查、询问,或对病例进行讨论、讲解、分析等。如:对新生儿特点的教学通常采用参观法,即在病房中通过体检就能很直观地掌握新生儿的特点及相应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教材建设

2.1试行校本教材。改革前我校护理生使用的儿科教材以人卫版为主,内容抽象有深度,现在使用的是结合人卫版、科学出版社的优点,由我校儿科教师和附院护士长等参与编写一本适合护的校本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学生可以较快与临床实际接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调整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保健措施越来越重要,我们增加了儿科学总论的内容、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增加儿科常见症状和体征的内容,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根据儿科常见的住院病例,结合内科所学的知识要求缩短儿科学的有关章节课时安排,如小儿贫血、肾炎和肾病、脑炎和脑膜炎等[2]。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

3.增强实习前上岗培训

3.1加强临床见习内容。为了增强动手能力,尽快过渡到实习阶段,我们在实习前实行"强化培训"。首先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分学习小组,每组6人;细化培训教师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心电监护仪、蓝光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微量输液泵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对儿科一些特有的疾病,如果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形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加深课堂的记忆,并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深受学生的欢迎。

3.2社区医院幼儿园见习。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实习前下社区幼儿园2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市人民医院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总之,上述方法不应固定或单一使用,而应穿插运行,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医护教育改革中,我们应不断创新,启迪学生智能,培养出新型的"应用型"医疗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走进市一医院儿科门诊和急诊区,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片拥挤和喧闹。市一儿科一直处于病人量多而医师相对不足的状态,医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300个上、下午都起码拖班半小时,疾病高发期甚至要连班,匆忙扒几口冷饭接着上下一班是儿科门诊医师常有的事情。一名儿科医师每天平均要诊治70多名门诊患儿,秋冬季疾病高峰时甚至需为90多名患儿服务。年儿科全年门诊人次达257215人。

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儿科门急诊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医师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开设夜间业余门诊、夜间专家业余门诊和日间专家业余门诊,以满足白天无暇就诊的家长和小病人需要。实行错时上班,根据不同时期患儿就诊高峰时间不同,医生随时调整上班时间,冬天增加中午上班医生人数,夏天早晨提前上班。科室还自己编制《市一儿科就诊指南》,指南中包括就诊须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家庭护理等,既方便患者家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又适时进行了医学常识的宣教。

市一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市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科主任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儿科制度执行得分率始终名列全院前茅。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多年来,儿科投诉率在全院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为了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每逢节假日儿科走廊都会悬挂各种饰物,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并为每一位患儿准备小蛋糕和小礼品一份。“六·一”儿童节还开展了猜谜得奖等游戏活动,让小朋友开开心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网页上,科室及时宣传开展的新工作,及时更改儿科网页内容,以便市民充分了解儿科医疗状况;在院刊、报纸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宣传儿科常识;无论是儿科门诊还是病房,墙面都张贴着儿科开展新医疗项目和基础常识的资料。年起儿科还成立了“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班,讲授哮喘防治常识和进展;开设“儿童生长发育家长培训讲座”;针对儿科特点,护理人员还制定了《儿科陪客须知》、《儿科健康宣教规范》、《儿科健康宣教手册》等。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儿科还鼓励年轻医护人员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医师申报硕士学习,专科毕业护士申报本科学习。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科研和教学。年以来,儿科新增小儿呼吸专科、小儿内分泌、儿童保健等特色门诊,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小儿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诊断技术、儿童智力和行为评定技术、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等新技术项目。年儿科又增设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使临床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儿科是一个团结向上、充满爱心的集体,科内任何一位同志都能感受到集体关爱的温暖。科室有一位30多岁女医师因颅内出血偏瘫3年,然而每到过年过节,她都能得到一笔充满爱心的捐助款,捐款虽不多但代表了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滚烫的心。此外,团结互作精神也早已深入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的内心,帮助兄弟科室完成小儿静脉留置、静脉采血,配合兄弟科室完成儿童相关疾病诊治,一直是儿科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3篇

【关键词】儿科;护患纠纷;防范

1儿科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

1.1护士方面的原因

1.1.1 护士工作压力大儿科病人多,床位周转快,患儿所需服务项目多,患儿病情变化快,需勤观察、勤处理、勤记录;且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紧张,护士还需耐心解释,大量的工作导致护士值班时精力高度集中,心理压力尤重,如超过承受能力极易发生护患纠纷。

1.1.2 一些社会偏见易致护士心理失衡目前,社会对护士的认识仍然存在偏见。多数人缺乏对护士职业的了解和尊重,认为护士的职责只是打针发药,是侍候人的工作,当患儿疾病治愈或好转时,护士的成绩常常被忽略;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个别医院不注重护士应有的福利待遇,不注重给护士减压。这些因素易导致护士情绪低落和心理失衡,容易将不满发泄于患儿及家属,由此引发护患纠纷。

1.1.3 护士服务态度差个别护士服务意识欠佳,工作责任性差,粗心大意,引起患儿家属反感,是引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1.1.4 护士“三基”水平有待提高儿科护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护理工作难度大,儿科护士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尤其应懂得儿童心理学。如小儿静脉穿刺是工作中的难点,若不能“一针见血”,或对家属所提出的与疾病相关的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等,极易引发护患纠纷。

1.1.5 医药费用的问题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家长对某些项目的合理收费不理解,得不到满意的解释,就容易发生矛盾冲突。

1.1.6 护理差错、事故由于护士违反诊疗护理常规,忽视三查七对,责任心不强,出现医疗过失造成患儿人身损害,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引起护患纠纷,这种情况虽少见,但在每个医院都可能发生。

1.2患儿方面的原因

1.2.1 患儿家属缺乏医疗常识患儿入院后,随着病情的发展或药物副作用的产生,会出现一些原来没有的不适症状,家属因缺乏医疗常识,将正常的诊疗或药物副作用归咎于护士操作不当或医生用药不当。

1.2.2 静脉穿刺易使患儿产生强烈的反抗行为,家长焦虑、心疼患儿,要求“一针见血”。

1.2.3 患儿家属不配合诊疗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临床工作中,许多患儿家属重医嘱轻护嘱,对护士交待的一些注意事项不予理会,在休息、饮食、睡眠方面随心所欲,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发生意外。如肾炎患儿本应卧床休息,应给予低盐或低钠食物,而家属心疼患儿,任其自由,结果影响治疗效果。却一味追究护士在管理和治疗上的责任,导致护患纠纷。

1.2.4 患方由于经济原因,不愿接受某些治疗、护理方案,如拒做各种检查,以至延误诊断和治疗,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5 患儿家属对治疗护理期望值过高家长总是希望药到病除,而对于有些病情特殊的患儿,以现在的医学技术水平,医护人员尽最大努力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家属却不能充分理解。

2防范措施

2.1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改进服务态度、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护理人员行为,从根本上改善服务态度。

2.2深化管理体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员

面对儿科护理巨大的工作量,为儿科病房增加护士编制,平时多了解护士的思想动态,关心护士的生活。

2.3加强“三基”训练,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

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技术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条件,是防范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护士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儿科护理人才,通过提高护理水平,保证好的护理质量,以便减少因技术问题引起的护患纠纷。

2.4提高道德修养,强化服务观念

护士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提供温馨服务,即亲切文明的语言、温文尔雅的表情会给病人带来亲切感、信任感,这一切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同时护士还应树立廉洁服务的观念,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抵制不正之风,加强道德修养,在病员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形象。

2.5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防差错事故

医院应经常开展医疗卫生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要求广大护士增强法制意识,尊重患儿的生命权、健康权和监护人的自以及患方的知情权。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谨慎从事技术操作,遵守“三查七对”原则,严防护患差错、事故的发生。

2.6加强护患沟通,密切护患关系

第4篇

[关键词]风险防范;儿科护理;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儿科患者通常年龄较小,不具备较高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在治疗的过程中隐含着比较大的护理风险[1]。儿科疾病通常情况下具有变化快、发病急等特点,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具有较大的护理难度。此外,部分患儿依从性较低,无法遵守医护人员的嘱咐,易发生临床不良事件[2]。风险防范式护理是对具有高风险的患儿予以全面分析,并针对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该文择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做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该院儿科收治的94例患儿,根据患儿及其家属的个人意愿划分为防范组和常规组,每组47例。常规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范围1~12岁,平均年龄(5.21±0.24)岁,防范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范围1~13岁,平均年龄(5.23±0.27)岁。两组患儿及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且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风险护理:①心理护理;②环境护理;③用药护理;④饮食护理;⑤机体锻炼;⑥风险管理:在患儿入院后对其进行宣教,促进患儿的遵医行为,治疗后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测,在患儿出院前告知其监护人相关注意事项。防范组患儿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风险防范护理主要是从制定预防措施、强化药品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相较于常规风险护理的单纯处理风险,在源头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避免出现风险。(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构成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要对近几年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调查,查找原因和发现风险,评估每个护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2)科学排班,强化重点:风险的高发时期就是患儿患病高峰期、夜班时段和节假日等,因此应当在这些时段加强风险防范。在护理中,要安排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监督和指导新护士,避免出现临床不良事件;(3)规范制度建设: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查对制度进行强化,保证各项操作能够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有序进行。定期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方法、风险防范方法等,根据风险防范守则全面排查常见的护理风险。若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风险,要及时制定紧急预案;(4)药品强化管理:在儿科的治疗中会涉及多种药品,患儿因其年龄较小,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极易出现医疗事故,因此要强化药物管理工作,降低每个环节的药物风险。在日常护理中增加用药管理环节,避免出现用药差错。对于常用的儿科药物,要及时补充、更新,避免药物过期。定期对药物进行核对,如药物的品名、有效期、数量和厂家等,在存放药物处安置警示牌,发放药品时要将相关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告知患儿家属,保证用药安全。(5)风险管理:制定预防护理措施:①保证患儿安全,一名护理人员对应一名患儿,保证治疗的全程安全和病床安全性,预防患儿出现坠床现象,密切关注患儿的体征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在患儿进食时要避免患儿出现呛咳现象,全面评估存在的风险,制定对应方案;②健康教育,及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进行疾病健康宣教,对患儿及其家属施以心理辅导,体现人文关怀,缓解其负性情绪如紧张和焦虑等。帮助患儿家属树立治愈信心,并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及早期康复训练指导。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例数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我院自制评分量表,共4个项目: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以及治疗性护理,每个项目0~100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佳;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非常+一般,使用该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共10个问题,分别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应急能力、定时进行病房巡查、注意事项解读、病区相关内容介绍、辅助治疗、疾病相关内容介绍、沟通情况、病房环境、饮食介绍,每个问题10分,总分91~100分为非常满意、71~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1.4统计方法该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用[n(%)]、(x±s)表示,行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防范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院的科室中,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临床依从性较差且发病较急,隐含着较大的护理风险,因此患儿家属也较容易产生不满意的情绪[3]。护理工作就是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进行有效维护,护理风险指的是患者在接受护理时出现的不安全事件,这也是导致医患、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4]。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就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内容,近几年我国医疗业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也逐渐加强[5]。风险防范护理也因此成为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相关文献报道[6],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为缺乏护理知识、技术不熟练、沟通不畅、意识薄弱、药品管理不严等,所以在防范护理中要准确评估风险,最大程度地避免不良事件。该研究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与曾倩[7]和周文娟[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风险防范护理中的弹性排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压力,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相较于常规风险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娟.团队协作联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4):290-293.

[3]李晓燕,马玉兰.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8):187.

[4]薛庆凡.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228-229.

[6]张艳华.细节管理与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0):1476-1479.

[7]曾倩,刘经飘,曾秋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7):3471-3473.

第5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33

作者单位:215600张家港市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儿科

沈彩琴: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儿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和一般住院患者有很大的不同,其接受对象多为患儿的父母,但因患儿家长平时缺乏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在患儿生病时又由于家庭护理和处置的不当加重患儿病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患儿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则家长更加容易惊慌失措,由于人为因素而加重的现象较常见。良好的健康教育手段不仅有助于预防此不良后果,而且可以改善医护患关系。近年来,各种即时通讯软件应用越来越广泛,使人们交流变得愈加方便和快捷。我科2013年6月开始在儿科患者中采用微信平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及延续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微信群的建立和应用

1.1微信群建立的背景在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已成为普遍手段,利用方便经济快捷的网络服务应是未来开展延续护理的最佳方式之一[1]。微信是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应用程序(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其受众主要为40岁以下的人群,2012年3月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人[2]。儿科住院患儿的家长年龄段多在25~40岁之间,是微信的主要使用人群,据我们前期调查,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家长中80%以上使用或经常使用微信,其中60%属于微信活跃用户(每天在线时间>2 h或关注次数>5次)。因此使用微信作为平台具有较好的患者基础。

1.2微信群建立的目的微信为用户提供了点对点或者点对群服务,患儿家长对手机普遍存在明显的粘着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儿,特别是在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两方面提供特色服务,我科建立起护理官方微信(天使爱花朵)。

1.3微信群的管理和应用每月指定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作为当月微信群管理员,保管科室专用病员随访手机及每天中午11∶30~12∶00及下午定时16∶00~17∶00登录“天使爱花朵”微信,接受咨询等服务。在我院护士站醒目位置提供群号码及扫描用二维码,供新入院患儿家长加入群中。群内主要提供的服务有:(1)每周专家门诊信息。指导患者使用预约门诊服务(预约门诊由“张家港市卫生信息网”提供平台支持),在专家因故停诊时提前在微信朋友圈内通知,避免部分患儿家长在复诊时反复奔波。(2)宣传科室形象,医院相关活动消息,如“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等,并宣传我院中医儿科如“冬病夏治、中医外治”等特色诊疗手段。(3)在季节性传染病高发季节,针对性健康教育内容。(4)以图片、视频、文档等多样化形式,提供各种儿科常见疾病的科普宣传课件,提供科学理念,服务广大患儿家长。(5)提供延续护理和家庭随访。利用微信平台为出院患儿提供个性化的出院后延续护理服务,包括用药指导、病情访视等。和传统的电话随访比较,微信平台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手段,甚至能达到上门访视的效果,其节约时间、空间和人力成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2微信群使用的效果

2013年6月~2014年3月,我院儿科共有出院患儿1200例次,加我科微信“天使爱心”为好友的家长达600余人次,接受在线咨询人数稳定在每日20~30人次,通过微信朋友圈功能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00余份。电话随访出院患儿满意度调查持续稳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微信群的患儿家长对出院随访方式的满意度达100%,对延续护理的满意度在98%以上。

3讨论

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是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主要实现方式之一。儿科患儿家长是网络时代最主要的参与者,利用网络平台,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工作,是护理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网上咨询已成为现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3],在微信平台上,患儿家长可通过“点对点聊天”功能和护士方便地交流互动,获得帮助,护士也能够方便地对出院患儿进行出院后随访,双方容易通过此平台获得一种超越一般护患关系的友谊感;可通过群聊功能,由管理员将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组织起来,进行相关专科知识的培训,如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家长可通过此功能建立起网上“虚拟哮喘之家”,互相交流疾病控制知识和心得,分享育儿经验,获得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4];通过“朋友圈”功能,可各种公共信息和科普知识,提高儿科各种疾病的防治知识,特别是各种儿童常见流行病的防治知识。每年春秋季节的“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等季节性传染病高发期间,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内相关教育资料,家长可获得全面的知识教育,较传统的床边宣教效果更好。

微信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利用微信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突破空间、时间、人力等限制,为更多的家长提供服务。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方式,护患双方能通过文字交流、语音交流甚至视频交流进行实时互动,一对一的聊天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可用于与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单独的沟通;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则可以进行群体解答。这一形式具有即时性、共享性、参与性、信息资源有序性、低成本、零技术障碍等良好特性[5]。其社会效益还有能带来科室社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家长对各位医师的医疗专长更加了解,对科室开展的新项目及特色项目的认可度增加等营销效应,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

作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延续护理的专门平台,微信在使用上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由于目前我科“天使爱花朵”微信好友人数众多,活跃好友人数超过200人以上,微信管理员(责任护士)在线时工作压力较大。对病情咨询,仅通过患儿症状描述提供医学建议,有可能贻误患儿病情[6],因此,我科原则上建议患儿家长采用“患儿一旦生病建议来院就诊、护士帮助预约”的模式,既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又减少了潜在的医疗风险。对用药咨询则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建议用药,对疑似药物副反应方面的咨询一律建议患儿来医院。在确保健康宣教资料质量上,我科通过专业医学网站下载、网络获取资料后再加工、药械供应商提供等多种方式获得,所有资料均经过我科高级职称医护专家审阅后才允许,力保宣教资料的客观正确。

4小结

以“微信、QQ、飞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用于医学教学中已有多篇报道[7-8],但用于患儿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随访延续护理方面报道不多。我科根据儿科患儿家长的年龄及常用交流方式特点,使用微信平台,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连续不间断的健康教育服务和延续护理服务,形成护士和患儿家长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时空交流模式,强化了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之间实时高效的信息与互动沟通,彻底实现了无论住院期间还是出院以后家长能主动地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实现了积极的护患互动模式,改善了护患关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韦性丽,魏才娟,税莉,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5-147.

[2]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3]刘于,朱娟.护理健康教育博客的构建与运行[J].中华护理教育,2008,5(5):276-277.

[4]季淑玉.“哮喘之家”护理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6):13-14.

[5]周玉凤,雷晓娟,谢振婷.QQ群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232-233.

[6]王光伟,叶锋.医疗风险防范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37-39.

[7]张震,万澎波.腾讯QQ群在医学专科教学教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6):14-15.

[8]纪家涛,韩庆奇,刘安安,等.论微信在动物外科教学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367-370.

第6篇

本溪市金山医院儿科病房,辽宁本溪 11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及观察儿科输液患儿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根据输液患儿护理方式,将我院2013年7~12月418例输液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式,对照组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成份,观察及比较两组输液所取得的实效。结果 观察组输液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满意度及信任度分别为90.83%、85.59%、93.45,而对照组分别为64.55%、72.48%、78.84两组指标进行比较P<0.05且差异显著。指标监测情况观察组及时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输液、使用敷料、敷贴更换及时率分别为84.28%、47.60%、89.52%,对照组分别为50.80%、22.22%、82.54%,经检验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结论 儿科输液患儿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保障输液工作的有效开展,值得在各级医疗单位推广。

[

关键词 ] 优质护理服务;儿科;输液;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37.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102-03

随着经济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因此,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已成为当今护理服务的新领域,研究的一项新课题。儿科作为医院特殊的科室必然离不开优质护理服务,尤其是静脉输液。有研究表明,由于患儿对输液的恐惧出现的紧张、哭闹等会严重影响静脉输液穿刺的成功率,有时会造成相关的并发症产生[1]。笔者为了寻求最佳的输液护理方式,特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到儿科输液患儿中,为患儿提供最佳最优质的护理,降低各种不良风险。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7~12月418例输液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的方式。对照组189例,男性101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4.19±1.98)岁,输液平均时间(1.58±0.25)h/例·d,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4例,下呼吸道感染39例,感染性腹泻58例,支气管哮喘25例,心肌炎6例,其他7例;观察组229例,男性124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4.32±2.05)岁,输液平均时间(1.44±0.37)h/例·d,其中上呼吸道63例,下呼吸道50例,感染性腹泻72例,支气管哮喘28例,心肌炎8例,其他,8例。两组输液患儿发生的疾病均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患儿性别、年龄、疾病谱及输液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输液患儿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于治疗室内将药液准备齐全及核对后,带至患儿床旁,进行穿刺成功后调节滴速,固定,整理好物品,记录输液时间、输注药物等相关信息。观察组输液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方式,包括:①输液前,首先,护理人员应为患儿创造优越舒适的输液环境,保证室内空气清新、空间宽敞明亮。其次,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患儿,采取鼓励、体贴、循序善诱等不同的方式,逐渐分散其注意力,患儿信任后及时进行处置及输液。哭闹的患儿,通过对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家属配合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输液。②输液中,护理人员要语言温和,面带微笑;穿刺时动作要迅速、及时、准确。适当调整输液速度,定时巡视,观察其不适及不良反应等[2]。③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拔针时要分散患儿注意力,动作轻柔。针头拔出后,叮嘱家属用棉签压住穿刺部位足够长的时间,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1.3 观察的项目及指标

自制表格及自行设计问卷,其内容包括输液患儿基本情况、护士巡查次数、敷贴的更换次数、家属的满意度及信任度等,并计算穿刺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记录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液患儿满意度及信任度等情况比较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两组指标两两比较,其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输液患儿监测情况比较

两组输液患儿监测数据进行比较,观察组输液记录情况、敷料的及时使用及敷贴的及时更换均要好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儿科患者是个特殊群体,儿童的情绪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和刺激,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患儿在步入医院及输液环境时经常会产生恐惧、哭闹的情绪后,刺激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造成血管收缩,从而加大静脉穿刺的难度[3]。此外,医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儿科输液环境较差,人员较多,噪音大,家属及患儿在此环境下容易烦躁,这样也会给护理工作增加一定难度。所以,在患儿进行输液前、输液时给予患儿一定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增加患儿及家属的满意,还能够得到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患儿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及处置,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有效地满足了患儿及家属的要求[4]。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后,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信任度及穿刺成功率分别达到了90.83%、85.59%、93.45%,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儿童患者中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患儿输液及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陈清对儿科输液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进行研究,发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期患者满意度高达93%,而笔者此次研究患者满意度为90.83%,基本与陈清的研究相一致[5]。此外,在患儿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对输液情况、敷料的使用及敷贴更换的及时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是输液记录情况及敷贴的及时更换其率值达到了84.28%、89.52%,而对照组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记录患者输液情况,巡视次数明显下降,输液期间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以至出现事故及纠纷。因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改善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加护理人员同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次数,保证了护理人员巡视次数,增加了护理人员观察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起到了协同效应,有利于患儿的积极治疗。根据儿科输液的特点,结合患儿的需要,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之上增加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最大限度的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度及满意度,促进医院健康持续的发展[6-7]。因此,儿科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符合医疗发展的需要,前景广阔,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 王春香.静脉输液患儿的心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1033-1034.

[2] 陶丽蓉.儿科输液患儿100例舒适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21-22.

[3] 尚银鸽.小儿输液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0):2667-2668.

[4] 吴玲.对儿科输液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1(1):72-73.

[5] 陈清.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1):103-104.

[6] 张宏玲,张彦.人性化护理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9):212-214.

第7篇

[关键词] 病例式教学;中专;中西医结合儿科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58-02

随着临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探索,运用临床病案进行辅助教学已成为众多医学高等院校临床课教学的手段之一[1]。该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的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临床医学生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应关注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参考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刘艳明等[2]对该校2001级临床医学专业儿科临床见习课的教学过程部分采用的模拟病案教学方法,加以变通,应用于我校中专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试验组为2008级三年制中专中西医结合(1)班80名学生,在讲授第二章常见疾病时加入病例式教学法;对照组为2008级三年制中专中西医结合(2)班75名学生,在讲授第二章常见疾病时仍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案讨论的实施步骤

1.2.1 编写病案教师精选儿科中常见的标准病案,以起到示范和指导的作用。以门诊病历形式,主要内容包括一般项目、主诉、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各方面的情况,及必须做的辅助检查,中医与西医的诊断,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方案。

1.2.2 学生讨论对照组与试验组都是同一个讲师任课,两组总课时相同。对照组以传统的讲授加上多媒体,试验组以传统的讲授加上多媒体再加上病例式教学。病例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为:试验组每4人一组。讨论方式依据教师提供病例情况可分为:①教师只提供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患儿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中医与西医的症状与体征),必须做的辅助检查,必须鉴别的疾病,中医与西医的治疗原则。②教师只提供一般项目(如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个别症状与个别体征,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患儿可能的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可能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包括中医与西医),必须做的辅助检查,必须鉴别的疾病,中医与西医的治疗原则。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课后查资料,并将其记录整理。

1.2.3 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某组学生,其他各组进行补充、讨论。教师对病案及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教师强调该病例的重点与难点,关于该病例最新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让学生反复训练、思考、讨论、查资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深刻认识某种疾病,而且学会一些临床思维方法。最后,带教老师对病案及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2.0软件分析,经U检验,P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结果

两组都采用同一试卷,教考分离,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为选择题30条,占30分;填空题10条,占10分;是非题10条,占10分;名词解释4条,占12分;问答题3条,占18分;病例分析题2条,占20分。试验组平均分为(87.50±12.30)分,对照组为(81.60±16.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病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理论测试结果比较(x±s,分)

表2 病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理论测试中病例分析题得分比较(x±s,分)

2.2 学生反馈意见

在教学结束后,即实习前发放教学反馈意见调查表,发放80份,回收80份(采用不记名的形式),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对病例式教学法意见调查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该教学方式,认为该方式比传统方式灵活生动,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典型病例的讨论,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

3.1 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情况

中专学生总体初中基础知识较差,年龄小,理解力较差,学习欠积极主动,喜欢新鲜事物。

3.2 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儿科学的特点

该专业学生只有一年就要完成中西医的医学基础学科,困难很大。第二年就直接学习临床学科,儿科学内容多,包括儿科学基础知识、常见病症、时行疾病及新生儿病症。涉及疾病时都有中西医的病理,中西医的治疗。儿科学作为临床学科,实践性强,而学生又没有见习机会。第三年进入实习期,又包括内、外、妇、儿、急诊等科。所以儿科实习时间很短,儿科疾病季节性很强,学生碰到的病种更少。

3.3 中专传统教学的特点

学生没有见习机会,学生由2年的理论学习直接进入第三年的实习。教学以讲授加上多媒体为主,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一言堂,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教学效果差。

3.4 实行病例式教学的意义

通过病例式教学能解决上述弊端。通过实践和调查,病例教学法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缓解大量学生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笔者也从实践中证实,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弥补了其实习时病种少的情况。所用病例是经过精心编写的,通过模拟能够像接触真实患者那样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模拟病案,将学生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积极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学[4-7],特别在实践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此种方法比单纯讲授教学有更大的收获。通过教师提供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讨论,课后查资料,使学生边实践边思考,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利用所得资料作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需做的辅助检查及进一步处理的计划。这种训练方式从实践需要出发,与日后医师的日常临床实践要求完全一致。由于选择的病种均为各系统疾病要求的重点内容,极具代表性。因此,可以与单纯课堂教学互相呼应,使学生学得更牢固,提高了教学质量。无论是从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或从个别症状与个别体征开始讨论,都要求学生运用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连贯思维,使学生早期就接受严谨、科学的临床训练,为日后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笔者认为,病例式教学法的确是一种临床技能与思维训练并重的新型教学方法,但因首次应用和尝试,故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丽玲,杨志洪,吕翔,等.儿科病案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1):985-986.

[2]刘艳明,农光民,韦文英.模拟病案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134.

[3]周水生,余启支,高卉,等.“案例学导式”教学法的初步探讨[J].医学教育,1994,(6):31-34.

[4]袁义厘,耿桂灵.运用发展性教学方式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28-29.

[5]孙雪洁,柳翠凤,王晓思.模拟病案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30-31.

[6]王丽君,张月.案例式教学在临床护理学中应用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1-422.

第8篇

【关键词】 儿内科;护患纠纷;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249-01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家庭的焦点。加上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当孩子生病住院时,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虽然近几年医院管理更加人性化,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大幅度提高,但儿科由于住院人数多,病人流动快,患儿年龄小,家长担忧急躁等特点,当出现疑问而得不到合适的解答和诊疗时,就容易导致矛盾的发生。为防止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患纠纷的出现,现将儿科护患纠纷常见原因及预防策略简述如下:

1 护患纠纷常见原因

1.1 医院方面

1.1.1 医疗费用:患者家属对医院的一些检查费用,监护费用等收取不够理解,一些患儿的家长,特别是慢性病的患者家长,由于长时间住院而没看到明显疗效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导致矛盾的产生。

1.1.2 医院环境:由于儿内科人员众多,环境嘈杂,家长心情焦虑,认为患儿住院期间不宜吹风,不让开窗换气,故导致病房空气污浊,气味难闻,这样会导致患儿家长心情烦躁,当护士要求开窗通风时,极容易导致矛盾的发生。

1.2 护理人员方面

1.2.1 观念陈旧:近几年各医院不断加强服务质量,因服务态度不好而导致的护患矛盾已经明显减少,但是仍然有些护理人员没能真正转变观念,依旧认为患者来就诊是有求于自己,所以服务态度欠佳,没有真正领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少数护士甚至对医院的一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工作马虎,查对不严,巡视不周而导致一些错误的发生,这常常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丧失家长对其的信任,从而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2.2 技术欠佳:患儿住院期间家长都想自己的孩子能快速康复,治疗及护理过程必须快速有效,由于对孩子的爱护,有的家长甚至无理的要求必须“一针见血”,当护士在为患儿做静脉穿刺时不能够一次成功,往往会使家属不满。在患儿住院期间,如果因为护士技术欠佳导致操作失误,延误治疗,甚至引起病情恶化的时候,往往会爆发严重的护患纠纷。

1.2.3 意识淡薄: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人员很少有人熟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护士条例》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病人及家属有权了解疾病相关的诊治、治疗、护理及病情预后等情况。有权要求医务人员向其解释清楚。而在工作中,一些护士由于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等原因而拒绝回答患者家属所提的问题,使其存有疑问,感觉被冷落,也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3 家长方面: 由于现在各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当孩子生病后,他们往往觉得恐惧和焦虑。部分家长由于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对正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不理解,对必要的操作项目过多干涉,不配合,甚至拒绝接受[1]。而部分家长对医务人员过高的期望,当住院期间出现一些不符合自己所想的程序时,或者患儿病情恶化时,家长往往容易失去理智,产生强烈的情绪变化,迁怒与医务人员,导致冲突的发生。

2 护患纠纷的预防策略

2.1 改善环境,增加收费透明度:

医院应该从领导层面去改善住院环境。应该根据儿内科的特点在病房墙壁,走廊等位置绘上彩色动画,并贴上温馨的标语,使用印花的卡通床单,使病房不再一片白色,而如同儿童乐园一样,减轻患儿恐惧感,也使家长心情放松[2]。并且做好知识宣教,使病房保持整洁安静,并且使家长能够理解和配合经常通风换气,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收费工作,严格按照物价局规定收费,同时要做好各项收费的解释工作,让家属清楚每一分钱的用处。注意催缴费用的方式和态度,应当在催缴费用前先通知家长,要给与足够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应当适当减免费用。

2.2 转变观念,增强职业素质: 护士应尽快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模式中走出来,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儿内科的护理人员由于面对的患者比较特殊,这就要求他们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更具爱心,耐心,责任心和同情心,要能理解家长的爱子心切的心情,要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家长的挑剔,能耐心的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加强沟通避免正面冲突,对一些无理要求要冷静面对,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儿内科的护士要时刻不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由于小儿生长发育都未成熟,各项组织结构与成人都有很大差距,故对儿科的护士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应该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培养良好工作素质,做到仪表大方,礼貌接待,让患儿和家长从内心产生安全信任感[3]。只有精湛、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减轻患儿的痛苦,才能让家属放心满意,对护士产生信赖,才能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4 调节心态,加强护患沟通:

儿内科病房的特点是人员嘈杂,患儿众多,事情繁琐,加上患儿住院时间短,出入院频繁等,往往使儿内科的护士感觉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很大。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护士必须注重自身心理的调节,要能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要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保持良好的情绪,态度和蔼,举止优雅。在与患儿家属沟通的过程中要细心,耐心,在遇到问题时要冷静对待,不卑不亢的处理。这样才会赢得患者家属的信任,才能更好的配合诊疗过程,从而尽快的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巫香球.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的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