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7:39: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第1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89-02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而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最关键之举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是未来县域经济的主体。

1 发展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民营经济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民营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宽,规模逐渐壮大,占县域经济成分比重逐步增大。从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一个县域经济的民营经济成分的多少、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民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培育龙头,而很多民营企业起源于农村又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提升县域工业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实行了保重点的投融资体制,县域经济的投资主体落到了民众头上,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县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弱。所以,县域经济要推进工业化必须依靠民营工业,一方面是依靠现有的民营工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是依靠民营增量资金,投资于工业,扩大工业的总量。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解决县域城镇化的问题。城镇化首先应该是产业的城市化即要发展城市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有能力进行投资的主体就是民间力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也是民营经济。随着经济发展和自身的需要,民营企业更加向城镇集中,并形成工业小区,进而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所以,民营经济就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内在活力。

(2)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两大难题的根本途径。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较为明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县乡财政脱困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使农民在未脱离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县乡财政困难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振兴县乡财政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借此培育县乡财源,做大县乡经济和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增强县乡经济发展后劲。

(3)民营经济是增加县域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而民营企业可以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城镇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主要场所。因为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绝大部分属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规模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在劳动力素质短期内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便于安排那些城镇下岗职工及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的就业群体,也容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就业渠道就越多。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提高就业率,起到稳定社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只有全方位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才能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所以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1)不断改善和优化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要扫除观念障碍,优化舆论环境。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消除偏见和歧视。通过舆论倡导、树立典型,促进企业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执法环境。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管理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在提供方便、协助立足、促进发展三大方向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要坚决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一些必要的收费,实行归口管理,统一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要加强宏观指导,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要放宽民营经济从业对象、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企业冠名等限制,不断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从而促进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中小民营企业借贷难问题,成为制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大发展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要构建金融支持体系。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表现为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重构后的县域金融组织架构应该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运作有效的完整体系。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

二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民营企业要拿到贷款,必须有担保机构愿意担保,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民营企业自身要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征集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定企业信用评级的统一标准,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明确省财政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信用支持,鼓励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积极引导和提高县域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水平。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养、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家到高等院校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外地参观、考察,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企业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

二要依靠技术创新做优民营经济。当前县域民营企业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广泛吸引和利用各类科技人才,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形成优势产品,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要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规模是基础,产权多元是核心,人才建设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最终目标是实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产权结构由单一化向股份化转变,企业决策由个人化向民主化转变,企业班子由家族化向专业化转变,员工管理由雇佣化向人性化转变,企业经营由作坊化向规模化转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跳出任人唯亲、家族式管理的圈子,实行“能人战略”。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民营企业注重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搞好诚信建设,强化企业信誉。

参考文献:

[1]陈文伟.突破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困境的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41.

第2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PEST分析;荔浦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71-02

1 引 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和腹地,相对独立,功能齐备的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后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2 荔浦工业发展的PEST 分析

2.1 荔浦县概况

荔浦地处广西东北部、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南面,是桂林市所辖县。全县总面积1758.62平方千米,辖十镇三乡,人口37.85万,居住着壮、汉、苗、瑶等15个民族。

荔浦县是桂林市工业强县,堪称桂林县域工业的典范。截至2009年年底,该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00多家,工业总产值完成69.8亿元,财政收入已突破4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63元。荔浦工业重点是食品、木制品、纸业、制药、小五金、包装印刷六大行业。

2.2 PEST分析法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PEST分析法。如下图所示。

2.3 荔浦工业发展的PEST 分析

(1)政治与政策环境

多年来,荔浦县政府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宗旨,坚持把优化投资软环境,创一流服务视为“立身之本”、“强县之道”。为投资商进行“全过程、全领域、全天候”的投资服务已经融入到每一位干部的意识中,效率服务和诚信服务已形成制度,全县上下“亲商、安商、富商”越做越好。

(2)经济环境

2010年以来,荔浦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工业建设、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风貌建设”为重点的四大建设大会战,推进“工业名城、山水名城、创业名城”建设,特别是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80亿元,同比增长14.8 %,工业增加值完成26.6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60亿元,同比增长30 %。工业投入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技术改造完成19.3亿元,同比增长33.2 %。节能减排各项指标数据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可以认为,自2010年开始,荔浦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正在进入深入发展期。然而,荔浦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

①劳动力匮乏是首当其冲的严峻问题:目前,荔浦大部分企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量大。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用工荒”问题。

②融资难题亟待破解:资金是荔浦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目前,荔浦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为“自有资金”与“银行贷款”。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接近一半的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但食品企业、木衣架、小五金类企业,多希望通过银行借贷来扩大投资。

③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烈:调查表明,无论是衣架企业还是食品企业,均将面临着原材料涨价、市场价格混乱的问题。

(3)社会文化环境

荔浦民营企业发展具广西之首,培养了一批民营企业家,使荔浦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和结构形成了荔浦特色,营造了一种大家都愿意创业的氛围。荔浦县重视工业发展,为工业发展创造一切便利条件的社会文化环境,获得广泛认同。

①荔浦人民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荔浦企业家向来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荔浦企业家多属土生土长的荔浦人,有着强烈的创业欲望。民营企业在荔浦经济发展中“唱主角”,上缴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5%以上,是全区县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县区之一。

②鼓励企业创业和城乡居民自主创业。荔浦历届县委县政府鼓励企业创业和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全县政府部门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抓好服务工作,贯彻落实好县内无乡镇界、税收目标管理等县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动帮助解决,大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技术环境

近几年来,荔浦县科技局把科技项目工作当做本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科研项目责任制,形成了全局上下齐抓共管科技项目的工作格局。但是,由于先天不足,荔浦技术环境尚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更多技术创新型企业落地、开花、结果,也需要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落户荔浦。

①技术创新迫在眉睫。荔浦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偏低的企业。工业高新、前沿技术少、产业创新力度不到位,产业发展规模小而全、私营企业占主体合作共享能力差,企业的核心技术少,发展后劲不足。技术创新,将提高荔浦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量。

②生物科技为技术创新带来曙光。2008年3月,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桂林微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酶工程生产魔芋甘露低聚糖产业化项目在长水岭工业园开工,标志着荔浦突破了原有的传统产业模式,填补了荔浦县工业高科技产业的空白。以创新技术领军的产业(如生物科技),更将可能带来整个荔浦工业的效益提升、价值提升。

③大学与科研单位合作亟待强化。目前,荔浦企业与广西大学等15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是,目前产学研合作,还存在层次不高、深度不够等问题。如何借助大学与科研单位的力量,转化科技成果,值得探索。

3 对荔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荔浦县工业发展现状的PEST分析,我们看到了荔浦工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想使县域工业长期发展并在产业中战胜竞争对手,必须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竞争战略。下面是对荔浦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同类产品,同类企业,初具规模后,要走集约化、集团化道路。这样,在采购原材料,产品加工与销售上,不至于互相排挤甚至在价格上“ 自相残杀”。形成集团化后,抗风险能力更强,产品标准化更好,抢占市场更具优势。

(2)走科技强县道路。从荔浦县的民营企业看,基本上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工具及设备原始、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无形中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增加科技含量,增添自动化流水作业设备,引进科技人才,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

(3)加快工业园区化建设。目前,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作坊式生产、家庭式加工,场地狭小,没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实行工业园区化后,可以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

(4)经济转型刻不容缓。打破现有产业格局,利用现有条件,面对东盟市场。荔浦区位没有优势,目前没有高速公路、码头、铁路,得不到大城市的辐射,应当向新能源、新产品、新技术方向发展;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结构优化升级。

(5)调整、优化现有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应合理拓展与调整。有些产品附加值太低,要设法提高附加值,改变低效益现状,拓展应以提升附加值为目标。如竹木衣架,要考虑拓展方向、原料怎么取代、如何用最少的原料做最多的产量。

第3篇

关键词:罗田;中职;招生;经费保障;校企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14-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基础性技能型人才。但随着市场化改革以及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大规模扩张,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招生进入窘境。而中职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借此次调研中职招生课题机会,笔者选取地方经济对中职招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经济状况影响中职招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予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政策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于大中城市,县域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农业和初级产品的加工业发达,需要的人才也就不同于大中城市里的高端技术人才,因此对各类职业技术操作性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县级职业教育学校将担任起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责任。国家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对县级职教也给出了经济支持。

1、职业教育附加费

根据《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合理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农村贫困地区不低于50%。

2、职业教师免费培训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保证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省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基地,组织职业教育教师到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免费培训。

二、罗田理工的经费保障促进了招生工作的开展

罗田理工中专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找到了适合该校的改革模式,成为了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在相对落后的县城能办成一个获国家殊荣的中职院校实属不易,其经费保障主要来自于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努力。

1、补助政策解决贫困生学费问题,为招生困难扫清学费障碍

县域地区经济不发达,企业少,经济效益不高,一些家庭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 ,不少学生缴不起学费,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无法继续上学读书,甚至有些学生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在生源逐年递减的形势下,缴费难问题也成为了中职学校招生难的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学校同时出台了经济政策予以应对。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在2007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为每生每年提供1500元助学金,这样,所有农村户籍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全日制中职学生在校两年共能获得3000元资助。此外,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籍一、二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实施免除学费政策,免学费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因此大部分罗田理工的学生都能享受双重优惠政策,最大程度的减轻了学费对家庭经济的压力,这也确保了罗田理工的学费收入。

同时,学校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为特困生另外再减免5%-6%的学杂费,进一步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学校的以人为本,也为罗田理工的招生宣传增加了亮点。

来自于国家和学校的这两块学费补助政策消除了家长的顾虑,减轻了家长的压力,更有利于家长放心的将孩子送到学校继续就读,充分解决了因交不起学费而不读书的问题,克服了由于经济原因而形成的招生难题。

2、基金会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成为了招生亮点

2000年,华夏基金会投入10万美金援建学校计算机专业,使得该专业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全省首批品牌专业、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2011年,华夏基金会再次拿出10万美金,帮助学校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另外一个基金会――华博拿出15万元充当种子基金,资助学校基地建设,解决了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训条件,还帮助罗田理工联系到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数控加工教学技术指导,举行数控技术操作知识讲座,带领学校数控教师在企业一线,进行业务培训。

基金会的投入以满足实训需要,大大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加强了教学设备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硬件优势,可作为罗田理工的教学优势在招生中得以宣传。

3、校企一体化改革,作为办学特色在招生中得以宣传

2008年罗田理工争取到国家数控实训基地项目,并将华博数控加工中心和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合并,组建了新的罗田理工中专数控实训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校企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实践,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充足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巴顿轴承、光启照明等4家企业,并采用创新股份合作、租赁承包、自主经营三种合作模式,保障了实训过程中的费用来源。同时,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和学校实行利润分成,增加了学校的财政收入。通过凭借这些优势,学校争创到湖北省首批示范中职学校,并将“校企一体化”办学经验在全省推广。2010年,学校还争取到国家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1000万元资金的援助,为教学硬件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罗田经济发展状况对招生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1、工业化水平不高,不能吸引和容纳更多的学生实现家门口就业

罗田县虽然已经有不少企业,但整体规模还不太大,就业岗位不多,薪资待遇不高,不能吸引本地的中职生就业,无法让当地百姓直接看到职业教育的成果,自然就影响了中职招生。

2、地方经济欠发达,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高

罗田县是革命老区,以2007-2009年3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基本依据,该县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本地中职招生。由于农村信息闭塞,百姓对信息的采纳敏锐性有限,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对升学政策不了解,一直以为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教育”,所以大部分人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这样也会影响中职招生。

县域经济不发达,无法做到技能水平评估和薪资挂钩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之后还会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以此来证明从事该专业技能的资格。在发达城市的正规企业中,对于持有技能证的员工企业会给予高于无证员工工资的待遇,但在欠发达地区,是否有证没有受到关注,所以罗田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薪资待遇与技能证无关,这样就让很多人觉得读完初中去打工和读完中专再去打工没有什么区别,无法体现出中职生的优越性,使招生工作的宣传没有说服力。

四、几点建议

1、加大中职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国家扶持政策

根据《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合理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罗田县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切实做好政策以内的经济支持工作。

2、根据当地经济特点与规律制定学校专业方向,实现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最大化

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为中职教育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中职教育就要紧紧扣住这一目标,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开设等方面都应该紧贴着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有了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模式就更能吸引学生去中职院校就读。

3、大力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带动其他产业逐步发展,以扩大中职毕业生当地就业率

在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今天,县域优秀劳动力的缺失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要留住优秀人才就必须扩大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待遇,通过当地企业的蓬勃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使中职生的毕业归属感增强,有了高质量的就业保障,学生自然愿意选择中职学校去学习技术和手艺。

4、规范市场用人制度,对一线员工是否拥有职业技能证进行严格把关

在逐渐实行持证上岗的今天,职业技能证也应该像教师资格证或从医证一样成为是否能胜任岗位的基本条件,即使不能在短期内实行所有人持证上岗,也应该通过不同薪级待遇区分持证上岗和无证上岗,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有了硬性条件的限制,没有上高中的学生就必须得参加职业教育才能出去打工,这样就把招生工作由学校进家门的宣传模式变成了学生进校门的咨询模式。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 存在问题 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

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

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

(1)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

(2)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那些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应逐步交给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政府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法规监督、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上,积极推动农村群团组织职能转型,使其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同时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实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部门登记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简化登记管理程序,鼓励发展各类合作经济、合作金融、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等民间组织。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事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

第5篇

关键词: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8-0078-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22

一、“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既有外在动力,又有内生动力,势在必行

金融服务“三农”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长期以来,县域金融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和改革措施,均未实现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实力,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愿望。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总体要求,随后,农行全面推开了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及“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1]。被外界解读为是响应中央文件的被动行为,通过评估分析,认为“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主要动因有三:一是国家改革政策的效应。国家出台的财税政策、监管费减免政策、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三农”事业部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农业银行诸城市支行进一步壮大经营实力,提升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人民银行和相关部门在货币政策、金融创新、金融基础服务等方面都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支农力度,为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供了外在动力。二是逐利行为。资金朝着回报率更高的地方流动,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是做了成本利益比较之后的选择,农村市场是有利可图的,关键是设计和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也就是说三农事业部改革,既有本身发展布局的需要,更是看重了农村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以诸城市为例,近年来,社会经济态势良好,“十一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5.6%,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财政总收入51.5亿元,全市工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539元,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之一,名列第35位①。广阔的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都将吸引着金融资源的集聚,有效地增加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内生动力。三是农行解决了服务下沉问题。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问题,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但由于缺乏整体协调,未实现预期目标。加之,上世纪末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控制金融风险的考虑,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县域以下网点撤出。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县域金融服务中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作为长期服务“三农”的农行,具有服务县域专业的独特优势,率先在服务与机制上解决服务下沉问题,较大限度地满足了县域农村经济的需要[3]。

二、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改革架构及变化

为了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农业银行对县域“三农”金融服务,在组织架构上建立了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事业部管理体制,“三级督导”在事业部内部实现了纵向的上下级垂直化、专业化管理体制。“一级经营”管理体制,主要是为了提升了信贷支农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对人力资源重新配置。改革后,农业银行诸城市支行内设部门由原来的6个缩减到5个,在岗员工由2008年的265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273人,其中前台人员217人,中后台人员占比由2008年的24.15%减少到15%,提高了全行直接面向客户的前台营销人员比例,支行的整个管理机制实现了由“管理主导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①。

在服务“三农”的模式上,认真贯彻了“六个单独”的运行机制。试点后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刚性约束。在资本管理方面,二级分行对县支行实行经济资本的单独配置,逐笔配置到客户、项目,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资本对业务发展的刚性约束[2]。在核定限额时,加大向县域支行配置力度,2010年,二级分行配置诸城农行经济资本,较2009年增加989万元,占全部县域支行的22.29%,增长2.46%;经济增加值12121万元,比2009年增加了1573万元②。

2.在资金管理方面,农业银行诸城市支行事业部已纳入省分行全额资金管理体系,以省分行为中心,实行收支分离、全额计价、集中调控的管理和统一的资金转移定价。二级分行为出台措施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对县支行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

3.在信贷资金管理方面,坚持“三农”信贷优先原则,对信贷政策制度、授权等进行了大幅改进,一是对法人信贷,审批额度大幅度提高。法人还旧借新业务由原来的0.5亿元提高到2亿元;小企业由原来的1000万元提高到1500万元;个人客户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③。二是贷款规模管理上,对支行实行规模专管,单独配置规模和经济资本,且农户小额贷款不受信贷规模限制。三是适度转授信贷权限。实行管理下沉,向支行派驻了独立审批人和风险经理,实现了县域办理农户贷款网上作业,审批“不过夜”,让“三农”客户贷得快。四是在担保方式上,针对“三农”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增加了林权抵押、排污权抵押、“龙头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农户多户联保、农户担保公司、行业性担保公司保证担保等新型担保方式,有效缓解了“三农”客户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4.在会计核算方面,建立了单独的三农事业部(县域)财务核算体系,对事业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对主要涉农产品和客户进行了财务敏感性分析。

5.在拨备与核销方面,改革后,诸城农行三农事业部单独足额计提减值准备金和单独核销不良资产,在依靠合理的贷款定价覆盖风险的基础上,坚持审慎认定三农贷款形态,按规定提足三农贷款拨备。

6.在考评激励约束方面,上级行制定了单独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支行综合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了三农业务发展与县域支行领导班子绩效进行挂钩考核办法,构建起专项激励考核体系。

三、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已取得的成效

纵观几年试点历程,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不仅激励了县支行的经营活力,而且也提高了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也推动了各项业务的长足发展。

1.经营活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三年来,农业银行诸城市支行存款市场占比分别为22.09%、22.48%和22.09%,辖内同业排名保持第二,县域辖内四大行排名稳居第一;贷款市场占比分别为20.1%、22.34%和23.93%,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2010年同业排名由2009年的第三提升至第二,四大行排名由第二提升至第一。2010年贷款比为96.93%,分别比2008年和2009年提高18.9和11.83个百分点;增量贷存比为192.01%,分别比2008年和2009年提高140.59和90.6个百分点④。

2.解决了农贷“担保难”难问题,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明显增强。农业银行诸城市支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着眼于支持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采取”三户联保“、“公司+农户”、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等多种方式,有效缓解了“三农”“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2010年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92.63%,涉农贷款市场占比2008年至2010年分别为27.09%、29.84%和29.14%,农户贷款余额2010年比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加10.59亿元和4.82亿元⑤。

3.为农民提供了以惠农卡为载体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改革三年来,农业银行诸城市支行以惠农卡为载体,以电子渠道等现代化金融手段为平台,将支付结算延伸致到社区,实现了卡到户、机到村、钱到账。三年来,农业银行诸城市支行共发放惠农卡5.67万户,覆盖面占全市农户的21%,通过惠农卡的农户授信户和通过惠农卡的农户贷款户2010年末分别为20246户和11528户,分别是2008年的24.4倍和14.4倍;2010年通过惠农卡的农户贷款余额比2008年、2009年分别增加45860万元和10263万元⑥。

4.实现了“双赢”目标。总的看,诸城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增加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2010年,农业银行诸城市支行实现营业收入比2008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39.22%和16.33%;上缴营业税分别增长21.53%和17.49%;实现拨备后利润分别增加6528.8万元和171万元①。

四、问题与对策

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国家税收减免政策和省政府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没有落实到位,农户贷款存在风险管控压力大,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较往年不降反增等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议政府、财政、税务等部门尽快落实对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的相关扶持政策。继续出台针对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在贷款利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专项优惠政策,平衡金融机构收益,达到收益覆盖风险。激励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以实现政府政策惠农和银行贷款支农之间的高度契合,以及政策性目标与商业性运作之间的有机统一。

2.加强农村地区信用机制建设,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议人民银行关注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议政府、上级行、保险等多方合作,拓宽服务三农业务保障渠道,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为农业银行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

3.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盈利水平。从账面利差看,农户贷款利差高于县域大客户和其他个贷产品,但农户贷款面广、额小、投入成本较高,且业务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因此,试点支行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做好三农类产品的收益分析。要加大费用资源的配置力度,对三农金融业务营销专项配置费用,并提高比例。

4.加强农户信贷资产管理,降低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针对2010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不降反增的现状,深刻剖析农业贷款质量下降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人民银行及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符合“三农”服务的制度和服务模式,形成监管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银行总行.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报告[N].金融时报,2011-04-06.

第6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野渡”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拟稿人 张娅)根据县委办《关于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澄城县金融中心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部分民营企业,重点对“十三五”期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调研,下面浅谈全县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县金融业发展现状

我县金融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十三五”期间,县域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紧密。通过定期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支持了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拓展了适合“三农”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满足了“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加大了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为贴近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各金融机构针对县域企业及农户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邮储银行推出“助保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行推广“云税贷”、“抵押快贷”等信贷产品,联社针对经营良好且仍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客户、有实体但抵押物不足的企业分别推出“诚税贷”、“无还本续贷”及“融资性担保公司贷款”等产品,农行推出“网捷贷”、“惠农e贷”,长安银行推出“优税e贷”等,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创新信贷产品,以“最多跑一次”为改革统领,全面简化融资手续、压缩办贷时间、降低获贷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三农”群体解决融资需求。

3.培育挂牌上市企业逐步推进。“十三五”期间,省市明确了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标准,为推动县域企业挂牌上市,我县积极组织资质较好的企业,参加市上举办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训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挂牌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并根据企业意向,建立了拟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并成功上市挂牌企业1户。

4.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通过政府参股、控股华冠融资担保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与县域银行合作,建立了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共赢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三农”群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得率,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十三五”期间,县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合作,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在支付宝智慧县域平台为我县农户开通了普惠金融信贷申请入口。根据大数据建立的授信风控模型,农户可申请到无抵押、免担保、全天候的金融服务,整个申请流程由农户在支付宝端完成,实现了3分钟申请,一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的金融服务。“智慧县域+普惠金融”项目的落地,进一步推动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6.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十三五”期间,为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县政府建立了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澄城县网贷机构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澄城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领导小组等机构,并制定了《澄城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个文件。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各类违规违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逃废金融债务打击活动、处置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专项行动、金融领域涉黑涉恶专项斗争以及涉众型经济案(事)件风险排查等活动,切实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严厉地打击了扰乱、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全县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开展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相关监管政策,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合规经营,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县金融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金融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十三五”期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素质,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特别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未得到彻底化解,改制缓慢,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十四五”期间,提高金融企业综合竞争力显得更加重要,仍需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2.金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融资结构、信贷结构不合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缓慢,企业债券市场严重滞后。“十三五”期间,信贷资金倾斜县域重点项目的力度不够,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入过大,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和中小微企业的有效融资依然不容乐观。“三农”群体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必须把金融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调整金融组织结构、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的步伐。

3.金融风险亟待防范。“十三五”期间,尤其是疫情影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风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不确定条件多,利益诱惑大,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十三五”期间我县非法集资案件较“十二五”期间有所增多,尤其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上网跨域非法集资现象频增,稳控任务还很艰巨。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慢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防控金融风险,优化生态环境仍需加强。

三、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因国际疫情影响,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处于震荡调整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县金融必须适应新常态的发展,把握、引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挑战,实现跨越发展。

1.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建立财政性资金“存贷挂钩”考核机制,实行“多贷多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支持。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优化金融产业投向。充分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合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信贷管理模式,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推动和提升县域内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质效。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为农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内的农户、企业及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抢抓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治理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做好县域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服务工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级融资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县级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县域融资平台现状,改进授信评级机制,拓宽信息采集渠道,综合考虑贷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厘清各项收费项目,清理不规范经营行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估费、抵押登记费、担保费等收费项目;在现有债务化解过程中,凡平台公司不能一次性结账的,协调承贷金融机构,与融资平台公司协商,尽快达成新的还款计划,科学合理释缓偿债压力,不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切实防范处置风险中的风险。同时积极发挥我县融资担保公司作用,鼓励其依法依规为国有企业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担保服务,实现融资平台转型平稳过渡。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梯次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出台我县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一批企业改组改制,重点培育和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具有我县特色行业和支柱行业背景、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加强各类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新四板”挂牌融资。支持“新三板”优质挂牌企业分层或转板上市。鼓励和引导初创期创新型小微企业规范改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长板”先行挂牌,条件成熟后转“新三板”挂牌。加强与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在挂牌企业资源培育、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共享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直接融资、规范治理、价值发现等重要功能,共同推动我县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打造县域企业挂牌上市集群。

3.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加快农信社的改制步伐。农信社是我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改制组建农商行是主动深化地方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步,是促进我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政府、市场、农信社三个资源,着力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监管指标,全面加快农商行组建工作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引进先进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技术;推进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保险业创新,支持发展农村养老健康保险、扶贫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服务和保障我县农业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商业补充保险,积极发展果业、大棚蔬菜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增信作用,加强公司能力建设,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多元化投资,提高担保规模和放大倍数,做大做强我县融资担保公司,增强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增加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逐步规范民间借贷,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3)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拓展。“互联网+”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组织、新市场的引入,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业态。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会出现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股票、债券等发行和交易直接在网上实现,大大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运作。互联网金融的拓展,将开创新的金融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4)大力推进绿色金融试点。根据现阶段提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能效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积极支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项目和服务。支持传统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形成绿色新业态。

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处置,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统筹协调推进金融监管工作。完善金融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加强对辖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金融风险排查与监测,防止潜在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蔓延。

(2)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公布恶意逃废债务和“恶意脱保”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依法加大惩处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做好债务清收工作,加大金融债权案件保全、执行力度,加强金融债权案件执行争议的协调力度,充分利用司法、公证、仲裁、调解等方式预防和解决争议纠纷,提高执行效率,依法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7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政府

一、样本基本情况

2012年7至8月,本文通过随机抽样法,对湖北省26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51份,其中涉及县域中小企业114家(本次调查样本中小企业来自湖北省县、县级市的有:武穴市、汉川市、大悟县、当阳市、兴山县、蕲春县)。另外,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针对问卷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够深入的问题,又分别与30多家县域中小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访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调查问卷上所反映出来的共同问题。

二、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国家扶持政策倾向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融资、税收、市场竞争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而县域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调查数据显示,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有的贷款资源却不超过20%,“资金不足”始终被列为县域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和多家企业的走访座谈,归纳总结出湖北省县域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特点:第一,贷款要得急、需求频率高、贷款金额小。对比大型企业,县域中小企业每次对资金的需求数额一般较少,但需求的频率高,并且每次需求时要的都很急切,这与中小企业不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企业长远计划的不明确性具有直接的联系。第二,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资信等级较低、抵押资产缺乏等特点,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现状。目前湖北县域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股东自有资金,比重占总资产的80%以上,即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远远多于外源融资。第三,民间和亲友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中小企业的各个企业家凭借自己的社会关系,与其他企业或个人相互提供融资机会,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但民间借贷中“高利贷”这种非正规借贷依然存在,这种借贷方式虽然能够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其过高的贷款利率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第四,银行贷款所占比重过低,无法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考虑到与中小企业贷款交易的风险大、成本高等诸多因素,大多数银行不愿提供贷款。银行与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增加了不小的障碍。

三、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县域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增加就业、提高人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从上面的数据显示,县域环境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融资难问题始终制约着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局面主要是由企业的自身素质、我国金融体系及国家宏观政策等多层次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企业自身整体素质的因素。我国县域中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除少量高科技创业企业外,大部分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县域中小企业在自身经营方式、管理模式、融资结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据调查,多数的县域中小企业没有建立正规的财务制度,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部门。财务资料的缺失与不完整,使银行不能获得企业准确的财务信息。金融机构,尤其是对企业信贷投放非常谨慎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审查就会更加严格。

此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也不合理,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与大企业相比,县域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有限,致使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易遭市场淘汰。尤其在经济衰退时期,县域中小企业破产的概率更高。而安全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首要原则,为避免遭受损失,他们往往不愿对县域中小企业放贷。

2、我国金融体系的因素。随着银行股分制的改革,在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条件下,银行对于贷款的条件越来越苛刻,尤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更加谨慎,中小企业想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取得贷款势必会难上加难。在调查的114家中小企业中,认为不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占77.78%。虽然,银行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对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致使信贷人员在面向中小企业信贷申请时明哲保身,普遍采取“为不错贷,宁可不贷”。

银行信贷体制的不完善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大重要原因,作为银行经营战略定位的“双大”——大城市、大企业,“四重”——重点客户、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反映出银行普遍不重视中小企业,认为放贷给大企业收益更高,风险更小。由于县级银行本身规模和资金的限制,相比省、地区环境下的中小企业,县域环境下的中小企业想从银行获得资金就更加困难。

3、国家政策的因素。县域中小企业承担着解决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持社会稳定等社会职能,政府有责任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来保障县域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也有义务为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来支持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调查的114份问卷中,问及企业在感觉获得政府扶持的问题上,有17家企业认为根本无法得到政府支持没有回答此项,在有效回答的97份问卷中,认为难和较难从政府那得到支持的有68家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0.1%;认为一般的有22家,占20.62%;其中只有一家国有企业认为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

首先,国家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体系并不完善,在实际中的操作性不强。国家大多是从宏观上去制定相应对策,对国有企业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但对县域中小企业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其次,基层政府的执行力度与国家的宏观政策不能同步,对国家相应的政策无法落实到位。由于基层政府职员素质和水平相对较低,在处理企业问题时,出发点更多的是站在自身利益或政府部门的利益,而很少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利益。在荆州市领导的组织下与十几家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时,企业家们普遍反映出一个共同问题:国家政策是好的,但“小鬼难缠”,这些小鬼就是各行政部门的基层办事人员。有的行政部门甚至为完成上级任务指标,直接向所管辖区域企业统一硬性收费,而不管企业的营利状况。

四、基于政府视角分析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解决对策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中小企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理应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面对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除开要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建设和改善我国金融体系等因素外,政府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政府职能的视角,结合湖北省县域实际情况,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机构职能,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管理和协调机制。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责无旁贷,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市场要求。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机制,我国应建立统一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管理和协调机构,综合协调中小企业各类服务工作和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各县域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服务于中小企业为宗旨,成立相应的中小企业管理委员会,专门为县域环境中的中小企业服务。

为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咨询、管理培训、融资服务、技术支持等网络管理服务。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安全、快捷、方便的服务平台。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管理,提升行政人员的素质素养,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总之,政府应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网络平台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尽快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协调机制。

2、发挥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中小企业标准,各种经济成分中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不平等,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行为的法律也不规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明显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这些都是政府应尽快解决的问题。为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颁布各种针对性的法律。

从国外经验看,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欧洲议会通过《欧洲小企业》等,专门以法律的形式扶持中小企业。美国制定了《公平信贷机会法》、《小企业法》等20多部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法律。日本以《中小企业法》为核心,建立了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的法律达30多部。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可以根据我国的特色社会性质,分类出台有关的法律政策制度,规范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的责任范围和保障措施,使中小企业融资走上法制化轨道。

3、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目前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除了官方的金融市场和融资渠道外,还存在一个非正式的金融融资。这些非正式的融资方式一般都存在于民间,其数量巨大,对我国金融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间借贷体系尚未构成之前,政府应合理引导民间的借贷体系,让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疏通民间资本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政府可以出资成立非盈利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资金支持,鼓励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并明确合理的担保费用,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比照国际经验,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形成了一套以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机构为核心,政策性担保机构、证券化市场和风险投资基金相配合的多层次、多元化融资体系。表5列示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国家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情况。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来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4、政府加大宣传、监督、执行力度,协同银行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我国政府在近几年为中小企业制定了不少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据调查显示,许多中小企业并不知道国家的相应政策方针,更谈不上从中受惠。政策制定后必须作用于政策对象之中,不仅要让政策对象知晓,更要不定期调查获取政策对象的反馈意见。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政府网站和政府公报等方式公示政策内容,然后监督政策实施的过程,保证这些优惠政策落实到中小企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彦英、董登新:县域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0(9).

[2] 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J].金融研究,2005(5).

[3] 徐洪才: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J].经济管理,2009(3).

[4] 朱明喆、赵洪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11).

[5] 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 周月书、杨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因素分析——来自江苏吴江和常熟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第8篇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2014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户,主营业务收入210亿元,在全市排名第7位,对于财政总收入在全市列第一方阵的县来说工业经济的总量偏小,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不大。

二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结构单一,资源型、粗放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对铁、煤、钨、水泥的依赖性过大,新型产业虽已形成,但未能起到主导作用。

三是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制约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县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中心每年发放了几千万元,加上“财园信贷通”政策,为园区企业增加了贷款额,但由于商业银行受贷款审批权的授权控制(2014年我县商业银行存贷比为37%,全市倒数第2),再加上我县企业规模小、个别企业诚信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企业融资困难。

四是平台建设有待完善。园区的基础功能配套还不完善,各种生产性、生活性设施缺失较多,尚无医院、小学、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平台。

五是企业人才匮乏。我县园区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财务的人员不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研力量不强。

为加快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抓产业做大总量。为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做大工业总量:一是要持之以恒地培育壮大液压机电、绿色食品、电子信息三大产业,突出三大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按照机电产业重补链,电子产业重升级的思路,填平补齐产业链,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上下配套,抱团发展,着力打造百亿产业群。二是突出招商重点,开展专业招商、产业招商、补链招商和中介招商,特别要充分发挥好唯冠油压、海能电子、开元食品以及新引进的中广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三是在企业帮扶方面出新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优惠政策,营造安商亲商良好氛围,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的园区企业,在资金、用地、用工等方面给予“一企一策”扶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和信用记录良好的的企业,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予以大力支持,逐年逐步的提升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比重。

二、促转型提质升级。为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痛下决心走企业转型升级之路。一要制定实施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规划,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培育壮大基础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要强化引导服务。针对企业主不知向哪转、怎么转的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应通过加强引导,组织相关企业和人员到升级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参观学习,汲取他们的经念和教训,并协助企业结合本身的实际,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使企业准确定位,少走弯路,树立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三要加快组织实施。对铁、煤、钨等矿产品、木竹等林产品引导企业由卖原料转为粗加工再向深加工转型;对来料加工的电子企业向进料加工转型;对高耗能企业向低耗能企业转型;对粗放型经营企业向深加工企业转型,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技术化、品牌化发展。

三、强平善功能。园区平台建设是服务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县财政每年投入上亿元用于园区基础实施建设,园区设施日臻完善,但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仍滞后于园区企业的发展,如员工就医、子女上学、娱乐消费,特别是金融和物流方面与园区企业的发展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要始终贯彻“把园区当城区建”的理念,统筹、细化、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加大园区文化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