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7:40: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1篇

关键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由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的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石.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Abstract]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is mainl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professional.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y of its graduates need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ethnic areas and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restricts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we believe that 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tourism management training plan, should take the training to fully meet the application typ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gion innovation type, composite type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Keywords] tounisn managanent specialty;the cultivation scheme

二战以后,旅游业以其特殊需求获得了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也实现了由起步到快速发展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特别是近10多年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任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包括民族院校在内各大高校几乎都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基于此,加强新时期民族院校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是实现我国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置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民族地区纷纷利用自身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几乎也都开设了各类层级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力进行该行业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开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从开始先对是比较滞后的。而当时民族地区在这方而的人才培养儿乎是一片空自,仅仅依靠于临时性的旅游职业培训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教育,没有真正形成民族地区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格局。致使民族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超常态发展,在办学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条件要求,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培养层次定位比较模糊;专业设置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落后,学生专业实践教育建设滞后,专业师资资力量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教育界和实业界人士的调查问卷,许多人士普遍认为,旅游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依次是:有效的沟通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策划能力,领份能力,乐于变革,首创精神,继续自学的能力,计算机技能,实践学习的能力,外语能力,团队观念,企业家精神,伦理适德,国际知识,与旅游业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世界与旅游地理知识。

通过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适应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更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由传统的纯理论知识被动学习向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3.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4.主干学科及相近专业

(1)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

(2)相近专业: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5.主要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学概论、服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财会基础、旅游英语、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法规、旅游文化等

6.主要实践性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导游实务、餐饮管理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实务、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实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实务等课程实践

7.主要专业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8.毕业学分要求

学生毕业需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识课程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50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6学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2学分;个性模块课程8学分,其中限选课程8学分,任选课程0学分;实践教学64学分;创新能力8学分。共计218学分。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1.培养特色

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

2.有关措施说明:

(1)构建“专业独立招生、校企联合培养”下的“5+3”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行独立招生,学生进校后,在学校的前5个学期完成旅游管理要求的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任务;后3个学期在企业完成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切实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在个性模块中,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现有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目标,设置了酒店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专业方向选项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加强学生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导游业务综合实验》、《民族文化旅游素质实训》等课程;设置了培养和提升学生旅游综合素质的“6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至少会唱一组民歌、会跳一组民族舞蹈、举办一场旅游礼仪展示与竞赛、组织一台“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歌舞节目、撰写一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调查报告,举行一场民族文化与旅游为主题的知识竞赛。通过上述相关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旅游知识与能力,使之更好的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业发展服务。

(4)加强校企联合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与恩施富源国宾、上海亚湾酒店、北京国新树人酒店、恩施旅游集团等相关旅游企业签约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外,校企双方还联合制定了学生专业实践的企业培养方案,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其中企业阶段学生学习的学分达到52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73学分,占总学分的33.4%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王孔敬,(1973―)男,重庆奉节人,副教授, 硕导,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研究。

第3篇

1.1 项目教学法的起源

项目教学法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一方式按照行动导向原则,主张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独立而具体的项目,针对这些项目设计教学方案,按照项目管理教学,不仅为学生教授理论知识,尤为注重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提升职业能力。

国内教育界出于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推崇,近年来派出了许多专家、学者去德国学习考察,而其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特别受到重视。由于这一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选择性、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励,因而有关这一教学方式、理念的实践应用已在动漫设计、物业管理、软饮料工艺、思想政治、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和农产品加工等诸多学科领域得以深入开展,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2 服务营销课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服务及服务经济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知。但是,作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服务营销的教学却未能与时俱进。目前,各个高校服务营销课程的教学主要有三种方式,填鸭式教学、案例模拟教学和校外基地实践教学。

(1)填鸭式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教学通常由老师“板擦加粉笔”、“一言堂”、“满堂灌”,把课程涉及的原理、理论等基本内容体系一五一十地教给学生,课后偶尔留下几个思考题……这种方式下,学生仅是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由老师满堂灌输的讲授,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则成了空谈。

(2)案例模拟教学。案例模拟教学是指在一个虚拟的服务情景中,针对某个决策管理主题进行模拟与分析。不同的学生扮演顾客、其他顾客、服务人员、企业主管人员及利益相关群体,模拟小规模服务流程,使学生了解、熟悉各种服务营销策略及服务管理的方式。模拟教学虽具有可重复性,应用难度较小,简便宜行等优点,但案例模拟的虚构服务情景与现实通常都有较大的差距,更多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解决现实服务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意义不大。

(3)校外基地实践教学。校外基地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到校外基地深入了解、学习相关服务企业的运作管理,通过实地考察,获得对服务营销管理的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目前,很多营销专业都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如旅游专业与知名旅游公司、旅游景区,金融专业与金融公司、物流专业与物流公司之间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以课程实习的方式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到相关公司的服务管理中。但是,由于这些基地不熟悉、不放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习中,大多数学生仅参与服务营销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热情,所以这种教学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空间不大。

上述可知,在服务营销的传统教学中,不仅忽视了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职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应有的关注,这些方法要么缺乏真实性,要么简单乏味,探索服务营销教学方式的创新已经刻不容缓。

2 契合的依据

2.1 项目教学法的内在要求

项目教学法是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把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师生共同实施这些项目,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

注重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教学项目的选择主要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师生共同实施某一完整项目,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而老师主要从旁协助指导推动,如此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能增强彼此间的沟通协调能力。

2.2 服务营销课程的内容结构特点

在服务营销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者们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断从经济学、管理学、心里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吸取养分,使得服务营销理论众多,各种理论互相渗透,又保持相对独立。在国外,主要有北欧以克里斯丁?格罗鲁斯(Christian .Gronroos)为代表北欧学派,以及北美以洛伍劳克(Christopher .H .Lovelock)为代表的北美学派。从内容看,形成了服务质量说、服务特性说、关系营销说及综合管理说等四种体系。众多理论流派、理论体系的存在,表明当前服务营销管理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导致教学内容体系条块化特征明显。因此针对服务特性、服务质量、关系营销等基础内容的教学,分设不同的教学项目是完善教学大纲的不二选择。

此外,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服务及服务经济的大发展也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服务营销课的教学实践仅停留在传播服务营销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针对服务过程的不同环节及不同的服务策略,倡导学生亲自参与,启发学生处理各种服务营销难题的潜能,在实践中积累学生的服务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本身也是应用性学科性质的要求。

3 契合的路径

结合服务营销学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借鉴其他学科应用项目教学法的经验,本文提出在服务营销教学中试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如下图,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构思项目,学生分组。

在服务营销课上课之初,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体系,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而每一项目组内的同学,则结合自己的兴趣,或选择A行业或B行业,或选择某种服务流程的不同阶段,构思不同的项目,实施进一步分工,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小组成员间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在老师概述各个项目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兴趣,构思自己的项目,做好准备。例如,针对服务特性项目组,老师讲述基本理论之后,则可由项目成员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便利,选择不同服务行业,或是同一行业不同服务项目,深入对照现实,进而思考不同服务特性所导致的营销困境。

第二,项目选择,确定任务。

如前述,各项目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了相关项目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各小组均可构思出有关这一项目的许多细分项目,小组内的再次分工,使得每个同学组在组内其他同学的协助下明确自己所选的项目及其任务。例如,针对服务特性项目组,组内同学针对不同的服务特性,或选择无形性(intangibility),或选择差异性(heterogeneity),或选择易失性或者不可存储性(perishability),或选择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inseparability)或选择服务所有权不可分离性,或选择顾客参与、时间要素的重要性,进一步细化项目。当各个同学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之后,则可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系,洽谈相关事宜,根据企业实际,深入参与到不同企业的不同服务之中,去挖掘这些特性对相关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这不但检验各小组同学对于服务营销基础内容的掌握领悟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与校外人员沟通能力,使学生初次尝试走向社会、获得认可的过程。

第三,项目计划,项目实施。

在每个小组、组内每个同学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后,老师应指导他们如何查阅相关企业、行业的数据、运营资料,学生自主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项目实施的进程及内容安排。对某些特定时期产生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聘请相关企业或行业有经验的业务和管理人员与学生座淡,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社会同步成长,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对企业、对职能的感性认识。例如,针对医疗服务中的医患纠纷,旅游、金融服务中的顾客投诉,物流服务中成本、安全问题,餐饮服务中质量问题等。其间,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向老师请教,获得老师的帮助。为了确保各个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首次实施时,教师选择某个同学的子项目作为示范项目,引导学生如何独立完成项目;也可把过往同学的学习过程制作成文本案例,分发给各个项目小组。

第四,项目评价,口头答辩。

在服务营销的相关教学项目计划确定以后,为了更加有效地组织和管理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首先指导各个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内部自评,由同学们自己给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估;然后老师和各个小组组长共同组成评委,根据各小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参与主动性、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文本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各小组答辩等综合情况给每个小组作出客观评价。通过项目评价和各组的口头答辩,师生共同来发现问题并探索成因,同时找出各个小组的优点与缺点,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此外,教师应针对不同项目组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给予指导,指导的深度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而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以后,也要和老师积极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第五,项目总结,应用检验。

项目评价、口头答辩之后,项目小组的学习并未结束。各个小组要在本组项目的学习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项目总结,其中的某些部分应该反馈到现实中经营的企业,项目组作为企业经营的参谋形式,给出自己小组对该企业服务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通过与企业进行沟通和持续跟踪,由企业对项目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再检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