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7:40: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应该承认,对任何一名教师而言,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确有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毕竟,时间与精力总是一定的,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科研势必受到影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受到影响。那么,教师眼中的教学与科研的这种现实冲突性,在大学校长那里能否得到化解呢?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柯杨
现在确实有一种倾向,很多高校变成研究性大学之后,重科研、轻教学。特别当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应用了之后,促进了科研的发展,教学却有所滑坡。以至于近些年,当中国的大学在量、科研设施等方面紧追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社会上却对高校提出了“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的揶揄和质问。
当下,教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偏离了大学的使命。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研究成果的指标更容易量化、容易计算,而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则是比较软性、不太好掌握的,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激励教学方面是需要改革的。目前的问题是,如果再像过去那样用计算“课时量”来激励教师关注教育,已经不够了。
因此,高校的教改过程中就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样量化、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教改,而不像过去那样按照课时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北大正在不断地摸索中,希望在教改的过程当中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里面。这些鼓励措施包括在职称晋升体系里,关注教师投入教学的情况,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考察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怎样等。
另外,我们也特别鼓励做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去教学。实际上,这种带着问题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在前沿领域的发展,其实更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高校承担科研与培养人才不对立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光宪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是人才培养,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科研活动跟人才培养、课堂教育可以结合得很好,并不对立。
进一步说,怎么样保障好担任科研任务的教授、老师的教学,这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跟上。允许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做科研项目助理,这有助于改进现在大学人事管理制度,也有助于缓解教学和科研的一个矛盾。因为有这样一支专职科研队伍,并且源源不断地进行,可以保证教授能尽好职责、上好课,同时不耽误国家重大的科研研究。
在国外,研究性大学通过科研项目聘任专职的科研队伍人数可以超过学校在职教职人员的数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应寓教于研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大学是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在国家科技竞争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寓教于研,在大气稳重的氛围中凝神聚力,多产生基础性、原创性和战略性成果,更多地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转化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大学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在对国家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中体现自身价值。这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这种参与和合作中,大学需要厘清和树立一些契合自身定位和价值的理念,以体现大学的大气和凝重。
首先,大学的科研一定要寓教于研。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是出思想和出人才的地方,最大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学校依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过程,形成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包括核心技术的攻关、一些重大项目参与、同企业的合作等,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大学只有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产生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其次,大学的科研需要凝神静气。科教结合要求教授和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满怀热情、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育人的规律。同样,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有些专家学者付出毕生的努力,“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才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应该培养和赞赏这种精神。现在我国大学的一些考核和评价过于急功近利和量化,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克服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科教体制评价的管理需要细化和分类,甚至实现完全个性化的管理。只有细化分类、遵循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科教人员远离浮躁,心无旁骛地潜心育人和研究。
再次,大学不宜在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中争当牵头者。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参与和合作中做好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更符合大学的特点。事实上,这些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规模特征都使得大学不适合去做牵头者,因为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使命、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更符合这些项目的要求。大学一定要大气,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想法,而是在参与及合作中,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以便更好地对接和服务这种需求,避免迷失方向。
最后,大学要善于与企业协同创新。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不与企业争利益,企业能做的事大学不要去做,大学只做企业不能做的事,从而实现可持续合作和共赢发展。国家明确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新型产学联盟。这就明确了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必然是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收益的主体。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做好技术、平台和人才的支持,并且把转化科研成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
链接
哈佛女校长呼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风气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科研学府,哈佛大学数十年来一直注重学术成就,教授们努力在学术领域创新,强调做前沿性研究,并以此来获得续聘、薪酬、声望等。但是,偏重科研忽视教学的现象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与州立机构都在敦促学校改变忽视教学的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在新任女校长和临时校长德里克・伯克的支持下,9名教授组成的小组发表报告,呼吁校方重新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该小组的牵头人、社会学家斯科波尔说,有些学生读完4年大学后,竟然不认识任何一名优秀的教授,以至于推荐信都无法拿到;哈佛大学有相当数量的杰出教师,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教学才能而受到奖励。为了获得续聘,一些年轻的教员不得不努力从事科研,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报告援引一名助教的话说:“我的每篇论文和学术成就都为我赢得了高额奖励,而我的每个教学成就带给我的则是警告,那就是我不应该偏离科研领域。”
不过,9人教授小组指出,他们发表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要降低科研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学校更加关注教学。“我们不会聘用非学者型的教师,我们需要的是这两方面都擅长的人才。”
各大高校都在调整。事实上,除了哈佛外,目前美国各个领先的研究性大学都在寻找方法,来更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以做到教研结合、相互促进。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毋庸置疑,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至今来说,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手段可以代替教学去传授知识,培养学生。
首先,的认识论中说:“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科研是一种由实践上升到认识的过程。教学实践能使教师(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虽然所教授的知识以前已经学过、研究过。但是在教给学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也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个时候也许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被激发出来,此刻就会作更多、更细致的思考。那么就会对自己的科研提供更多、更完善的信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论文也是做科研的一种体现,但是没有教师系统的讲授,学生无从下手,所以科研要依赖教学。高等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研究是为了适应社会,应用于学校,最终还是反映在学生的身上。学生是最跟随时代的发展,离教育现实最近的群体,所以科研人员有必要通过教学和学生交流信息,既可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增长学识,学生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再次,教学是使科学研究进行参与、推广和转化的手段。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研究出来的新理论新知识需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教学中去证实其可行性,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反馈。教学过程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通过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使教师在科研领域里不断创新,有所发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对科研具有促进作用,是科研的源头。同时也是师生互动,互相激发灵感,促进科学研究的手段。
2 科研提升教学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科学研究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其地位也不断升高。自19世纪初德国威廉·冯·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以来,近代大学一般均有教学与科研职能。他倡导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这一理念对于提升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对于推动科研的进步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研是教学发展和提高的关键,科研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直接渗透,成为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一般来说,科研出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优秀。
其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发明。教师在研究所承担的课题任务的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共同研究,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一方面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一方面在加入了老师的科研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因此,科研(下转第25页)(上接第7页)可以使教师在教学阶段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作型、复合型人才。
再次,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现在学校的课本知识几乎长年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想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要搞科研。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学研究是使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高学教学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如果仅仅是教师站在学术最前沿却不能引导学生站到最前沿去,高校也不成为高校了。
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实施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积极地把科研、教学和学生融入到一块,可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3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随着国家对教育愈加重视,各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对自身做了一些定位。大致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等几大类。这样的定位只是一个侧重点的不同,不可能说“教学型大学”只会给学生上课不去发展科研,更不可能说“研究型大学”就只是纯粹地搞科研而不教学。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所高校要想发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求学者,就要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不能相分离。
表面看来,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因为受时间和精力限制,如果一个教师花费很大精力去教学的话就会占用科研的时间,反之亦然。其实则不然,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学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在高校中,学生上课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头脑。从事科研的老师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资讯,如果他们去授课的话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遇到有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也可以自己去探讨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这样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教师自身来讲,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知识增长的过程。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科技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而不从事科学研究,那么可想而知他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落后;没有丰富的科研理论做积淀,他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乏味、空洞。那么怎么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教学要与科研相互渗透,尽量走出一条“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的互道路。
薛天祥教授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学》这本书中提到:新的教学观要树立“两个中心,一个根本”是思想。教学与科研必然成为学校工作的两个中心,重点高校尤其如此,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学校发展的趋势。“一个根本”就是把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作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的社会职能。他所说的并不是贬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而是要把科研切实当作提高学科水平、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主要渠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正如“对立统一”规律一样,教学与科研也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所以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要采取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到科教一体。
科研不仅是高校职能的拓展,更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亦或学生,都必须重视科研在学校与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管理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放松,既不能让教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研究所,也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纯粹的“教书匠”。把学术进步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224.
[2]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3-256.
[3]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8-19.
[4] 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敬泽.教学与科研关系初探[J].theory learning(学理论),200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动物解剖课程 实习教学 实训中心 建设与管理
当前,我国有许多院校动物解剖课程在实习教学项目配备上、管理规范化、提高型实习教学项目和研究创新型实习教学项目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在动物解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不够重视,甚至部分人认为实践教学需要较多的经费、精力和时间、实践操作比较麻烦、劳动强度大等,实训基地和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均欠佳,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不够理想、学生动手能力差、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用人单位不满意等现象。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实践指导教师由于实训教学存在工作环境差、时间长、强度大、实验教师不愿从事实践教学,使得实训教学的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实训教学教师中兼职教师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条件不足而迅速扩招,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不规范,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欠佳,双师型教师缺乏等。过去存在的许多问题要能够解决,必须引起高职教育战线同仁们的重视。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依托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以设施、设备、管理等条件较好的实训中心进行建设,它充分体现了实习教学的示范性和导向性。通过加大对实训中心建设力度、投资力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力度的建立,使得实训中心建设对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深化实训中心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发展都具有着深远地现实意义。我国高职院校动物解剖课实训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学示范作用的高层次实训中心,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动物解剖课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建设和管理的层次水平,为培养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农牧业类实用人才创造条件。
一、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教材的制订
(一)制定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
高职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教材要有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材,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大纲的制定应体现实习教学改革,实验实训项目和内容的选定应与课程和专业的发展相适应。精选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技能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大纲应明确实验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通过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应达到目的、要求、验证和掌握的基本理论,训练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掌握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等内容;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特点、学时分配等。
(二)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材的制订
实验实训教材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训过程的依据。凡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必须配有相应的统编实验实训教材或自编实验实训讲义,并配备实验实训参考书、实验实训指导书,以及必要的图表、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等。以模型、标本、实物解剖、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和网上第二课堂等多层面进行立体化现代实习教学。认真开展动物解剖课实训中心的实训教材建设,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以弥补以前教材不足,以前的教材多以马、牛、猪、羊等大家畜解剖为主,及时调整教学教材内容,增加当前热点的中小动物犬、猫、兔、禽类解剖内容,把解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适时地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单元中。撰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纸质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编写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学习辅导材料。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动物解剖校本课程教材中要做到“知识点突出,通俗易懂,少而精”。 努力进行动物解剖实践教学教材的开发,实习教材表述精炼、直观易懂、突出实践性和适用性。
二、实习教学教具开发
规范化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的建设,首先,师生互动完成设计性实验项目作品,由老师指导让学生自选题目,学生自己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进行归纳后形成题目,再将实验的名称、目的、所需仪器及实验所需解决的问题等写出具体方案,进行分步实施,然后提交实验要求,教师根据实训中心具体情况,从可行性方面加以把关,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完成创作。实验过程完全是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结束后不是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作为衡量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而是侧重实验过程,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学生都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创作实验,学生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进行动物标本制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努力进行动物解剖教具与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创新实验教学[2]环境,研究取代传统甲醛教具污染环境、伤身体、教学质量差等缺陷的动物教具干制方法,研制各种各类教学标本、教学模型器具、教学挂图、教学幻灯片、教学录像和教学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先进教学教具,采用动物图像与多媒体互动进行实习教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建立教学标本陈列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把多媒体引进实训中心,将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结合起来,师生共同研制动物实习干式标本广泛应用于校内外实践教学,既节省了巨额实习费用,又低碳环保,形成很强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实习教学体系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调整讲授内容和侧重点,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本着专业知识“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选取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有关解剖知识;又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要不断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保证为学生今后自学提高、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动物解剖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职业生产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际需要,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思想和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为学生就业与创业、甚至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验实习教学中对常见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对动物有机体实际解剖、观察、认知,让学生综合运用系统解剖学知识,理解掌握动物有机体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认知动物标本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尽量选用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配套的优秀高职教材,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讲义,形成具有本课程特色的教材体系。近年来,教师先后制作动物解剖陈列教学标本1300余件,购置了二套教学录相带和教学系列碟片,制作了动物解剖课程实训教学多媒体课件、实践教学录像、教案、讲义、习题集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实习教学资料齐全,为提高教学质量、逐步为实训中心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突出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采用讲与练结合和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讲解与不同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章节重点、难点、框架和思路,引进前沿进展。学生可以通过校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以及与教师互动系统进行课后学习,增加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在动物解剖理论教学的间隙穿插实习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验,使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讲解紧紧围绕实验展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通过演、讲、练的教学方法,即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实习技能训练,严格规范实习实训操作强化实习技能训练。在强化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动作技能的训练,又要加强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比如在解剖组织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使得一些神奇的变化呈现眼前,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动手积极性,再加以规范化的操作引导,很好地达到动作技能训练的目标。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实习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采用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转换、现场教学、集中教学实习等多种形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效率,建立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实训中心实习教学平台,大量开发适用的多媒体实习教学课件,实现实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人性化。扩大实训中心的开放,这是实习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即学生经过一定的方式,自行选择时间进行实验;二是实验内容、手段、方法的开放,即只要符合实训中心管理规章,学生就可以自行选定实验内容与方法到实训中心做实验。要真正把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及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一体化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实验、实训三者融为一体,边讲、边做、边练; 岗位教学,即将学生分别安排到专业对口的生产工作岗位上学习,教师和技术员给学生讲述理论、示范技能,学生训练操作,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四)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和鼓励探索的多元实习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应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动物解剖实习技能考核采取随机分组抽签的办法,每位学生根据抽签的结果临时决定考核项目,每组由两名监考老师,有统一的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实验课程的学习成绩,由理论、技能、平时成绩三方面组成。按照平时成绩 10%,实践考核成绩 70%,理论成绩 20%,每一个考核项目均根据难易不同确定不同分值。在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中,采取项目过关法教学,寓考核于教学之中,考中有教,教中有考,考教结合。课内实验采取理论 60%,实践 30%,平时占 10% 比例进行。有些学生不重视实习操作过程,甚至出现抄袭实践报告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训中心实习教学考核由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践操作、实践记录的整理、实践结果的分析直至实践报告的撰写等.实践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践成绩的10%、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实践成绩的 30% 和实践报告占实践成绩的 60%组成。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加强,考试过程体现规范化、客观化与标准化。完善独立的实习教学评价监控体系。采取教师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分学院领导听课及督导听课四级听课机制,每学期对实训中心实习教学的体制、实验项目、实验队伍、教风与学风、实验管理、实习教学改革、实验条件、教学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估。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邀请行业企业专业专家参与实践考核,同时,实训中心采取学校督导、教学委员会、教师不定期实习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把好人才出口关,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一)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动物解剖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有奉献精神、热心教改的实习教学和管理队伍,实训中心主任由各相关学科高级职称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组建一支由技术骨干组成的专职实验人员队伍,以及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动物解剖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课程,因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教好这门基础课程实验室建设[3]。我们鼓励团队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锻炼。经常外出参加课程建设相关培训。加强以老带新工作,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加强团队师德、师风教育,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通过导师制“,以老带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到相关生产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获取双师素质证书,解决“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较低的问题。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数量,扩大“双师型”和“双证型”教师在实践教学队伍中的比例,双师型教师需达到 70% 以上。
(二)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习人员职业技能体系[4]培养,采取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参与技术承包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轮训,安排他们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引进一些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担任技能训练教师,培养和引进高学历且实验技术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把校外实习基地的骨干人员吸纳到本科生指导队伍,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努力建成一支能保证完成实习教学、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训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定期考核,在职称晋升、津贴发放等方面充分考虑考核结果。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出规范的实验实训教案,同时做好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材料的准备,检查安全和环境设施,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实习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实训中心应加强现代实习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习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习教学环境建设和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建设。实训中心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或参与实训中心建设和实习教学工作;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使实习教学队伍的知识、技术不断得到更新、提高,形成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热爱实习教学,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实训中心管理与实习教学团队。
五、实训中心的建设
(一)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
扩大实训范围我们不仅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而且还要对学生开放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的场地和机会。常见动物的骨骼、肌肉等标本及各系统挂图等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边看边记忆边思考,有利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实训中心管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的认知标本过程中也可以全程的给予指导。学生还可以大胆设计生理试验,观察各种现象,找出产生的原因。动物解剖开放性实训中心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5]要以高职院校组织团队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的动物解剖实训中心建设专家组,负责对本单位实训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管理体制,如: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实验技术队伍庞杂,工作效率低下,教学资源不能实现共享。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实训中心的建设和实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随着高职实训教学的地位逐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应运而生。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于实训室,也不同于行业企业,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本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为标准,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一致,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为原则,加大实训基地经费投入,重点办好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实行产学研结合,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6]办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显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克服实践教学基地相对较少,畜牧专业学生局限在实习教室里养‘猪牛羊禽’,兽医专业学生局限在实习教室治“猪牛羊禽”病缺陷。探索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学院先后建立了“校外宠物繁育基地”、 “校外畜牧科技养殖场”、 “校内宠物美容保健医院” 、“校内动物实习牧场”和“校内动物兽医院”五个校内实训基地,学院本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为标准,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一致,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为原则,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7]提供了理论支柱。实训基地是专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实施工学结合场所。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规划,并可将行业企业的培训、相关技能鉴定以及社会技术服务等纳入统筹项目。校内实训基地能发挥实施实践教学,不断开发生产经营、科学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方面作用。
六、实训设备的管理
设立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完善的实训基地,通过改革,使教学仪器、设备设施、实训中心、实训场地等建设更完善,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框架下,必须打破原有的以专业为单位管理实训中心的模式,在对校内实验资源进行必要整合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明确校、院、学科在实践教学中的各自职责、权力和义务。各级实习教学机构负责人要实行相应的聘任制,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对校外的一些实习环节,实行双向管理方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环节,在实习单位给学生同样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健全制度,校内实验实训科学管理[8]基地应形成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验实训工作情境化模式,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要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建立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制度间要相互衔接,不能相互干涉,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利用率。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实验教学实训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由于实习教学实训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具有示范实训作用,同时实现实训中心之间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保障。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是实习教学实训中心对实训开放、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管理等教学评教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严格监控,科学评价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层面,通过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院校加强和改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工作,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继东.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
[2]胡体玲.浅谈高校中创新性实验教学开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84.
[3]雷炜.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2):120.
[4]陈伟芬.科学发展观下高校行政人员培养体系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09,(7).
[5]陈大鹏.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2):15-17.
[6]田建敏等.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人才途径[J].北京大学生学报,2001,15(S4):70.
[7]王晓江等.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思考[J].陕西工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校课堂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7-01
前言:课堂是语文教学实施的主要场地,因此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师活动及学生学习的关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教育界也成为热议的话题。现如今,随着我国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教学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文化内涵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通过构建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来实现,并且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提升。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途径多样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总体方向是朝着更加高效、多样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深化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方法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我国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善,不仅对学生有利,而且对于各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往长远看,这对我国培养人才的工作意义深远。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初中语文的教学途径越来越多,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够通过网络等现代化信息途径接触到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这一改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且对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1]。
2.教学情况改善
由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科技为我们所带来的便利。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师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学,丰富了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极大的改善了语文教学“一片死寂”的现状[2]。
3.仍然存在不足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教育事业上的发展及改革都是过程是无止境的,伴随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面临着种种新的考验,它将经历无数的挫折,不断陈旧的教学思想,革新新的教学理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扫清一切障碍。从现在初中语文教育来看,在某些具体的教育领域还有不足之处依然存在,例如,写作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同时也阻碍了语文教学的进步[3]。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策略
1.结合网络教学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网络的应用已经非常的普遍,网络所带给我们的丰富知识,以及它简单操作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欢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减少教学中的枯燥乏味,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一部分的片段,通过动态视频的播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是保证高效语文阅读教学要做的一项基本工作,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能够让学生主动阅读,进而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保持学习热情。
2.推荐阅读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阅读的内容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学习课外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该起到帮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该阶段学习的读物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在课外多多阅读有利于自身学习发展的读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做好课堂笔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巩固学习知识,增强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对于其他语文领域的学习来讲,也将会起到带动作用。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长远发展。
三、结论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要将激发学习学习兴趣作为教师的教学主要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把握教学目标的相互协调和。并且要构建三维教学体系,均衡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对其他好的方法策略不断采纳,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不断变换和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题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雅洁.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 学周刊,2016,25:179-180.
一、关于体育教学冲突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个性在渐渐张扬,他们在肯定自己学生身份的同时在积极的要求教学中合理的尊重。但是,由于年龄、心理、社会实践经验等因素,青少年必然在要求教学合理尊重的同时,对一些发生在自身或他人身上的现象或行为表现为不理性或过激反应。学校体育改革在步步深入,教学工作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人们仍然习惯于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传习式的教学为主要方法,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远未打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教学实践仍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致使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这一教学原理仅仅停留在教学理论的层面上。因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冲突的调查
1.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黑龙江工程学院2007级、2008级学生;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部教师。
向学生发行问卷12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15份;向教师发行问卷35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1份。
2.调查结果
从收回有效学生问卷中可以明显看出:曾在体育课中与老师发生各种形式的冲突的学生达到83.5%,以言语冲突为主:其中男生占大多数,达63.1%,女生占少数,为20.4%,大一新生与老师发生冲突的较少,为32.8%,大二学生为与老师发生冲突的主群体,达50.7%,55.8%的学生认为足球课更容易发生师生冲突,96.2%认为应改善师生关系。从收回有效教师问卷中可以看出:男教师更容易发生师生冲突,53.7达%,其中教龄5年及以下的教师居多,79.8%认为应改善师生关系。
3.调查结果分析
近来,学生的行为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课,其中足球课,更由于其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使得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冲突行为也相应地增加。在现代体育运动中,足球以其较低的成本为优势,吸引了大部分体育爱好者以一种较无组织、无教导的形式,从较低年龄层次上向青少年持续进行开展着。这就造成青少年在进入普通高校选择足球项目进行学习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足球运动习惯、运动风格与风气。而高校又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园地,它的所在使命在于促使青少年从纯粹的吸收知识的学生向步入社会的工作者进行转变。它的意义为大多数青少年所熟知。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进入高校等于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了出来,同时意味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带着略显少年气的冲劲与冲动,要求尊重的同时又对一些事情或行为不能平静接受。足球的特点和高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普通高校足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这个事实已通过大量的教育事实表明了。美国学者沃勒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常有希望与欲望的冲突,无论这种冲突的程度如何隐而不见,它总是存在的。”
①教师与学生社会评价标准及价值观念的差异性而导致师生冲突的产生
在普通高校足球课中,教师所传授的文化,是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筛选出来的,是处于一定专业知识层面的,是具有一定标准的,是一种主观的理想的文化。而学生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他们在选择、吸收专业知识与技术时,有与教师不同的方式和特点,是向往自由的,是向往无压力的,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正是由于师生间这种“相对的”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经验等差异,使双方之间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从而产生了分歧、对立和冲突。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影响着学生的评价标准,不断扩大着学生评价个性特征的价值标准和取向。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社会形象越来越模糊和疏远,师生之间的交往产生鸿沟。
②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和观念与教师的权力主义的对立,加剧了师生冲突
转型时期的学生崇尚民主、平等、自由和公开竞争,要求展示个性,张扬个性,并且强烈要求受到教师的尊重。如果教师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表现出一些不尊重,一些个性强的学生就会进行反抗,从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消极的、不可调和的,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足球教学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隐性客观存在,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足球教学中的冲突具有二面性,它既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但也促进教师改善教学过程,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因而它具有积极意义。
2.建议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调查问卷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足球体育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彼此尊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行为结果必然是学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师生冲突。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才能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
(2)加强师生冲突的预防。①形成正确的体育教师形象意识。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足球体育要具备高超的职业素质,注意言谈举止文明,专业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处处注意显示体育教师的风度,在学生面前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②树立师生平等意识。确立这种意识,当学生练习任务没完成或无意识地违反了纪律要求,教师才会将其处理问题的方式控制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③有意识影响、培养学生足球运动风格、风气。
关键词:地方高校 科研管理 现状 途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发展机遇,如何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在科研管理改革中寻找科研发展的途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建校时间短,师资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缺点,面临越来越激烈的高校竞争,表现出力不从心,往往是或重视科研丢了教学,或重视教学荒废了科研。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现状的分析,对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进行理性思考,找出一条适合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道路。
1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地方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明
地方高校往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有人认为地方高校从事科研活动会冲淡教学这个中心还有人认为地方高校不要和重点大学在科研上攀比,造成师资力量的分散,成为研究型大学的翻版。这些思想阻碍了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增加了地方高校发展的难度。因此,要想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必须首先明确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中的作用。
1.2 地方高校在科研管理中走人了重“论文”、轻“实践”的歧路
科学研究包括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而地方高校由于科研实力不足,在基础性研究上没有优势,而在应用性研究以及和地方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地方高校往往也采用重点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重视论文的发表而轻视应用性研究,这就导致了优势不能发挥,使得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走入歧途。
1.3 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
地方高校本身科研能力较弱,如果科研管理引导不到位就会造成科研成果的低水平重复。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会造成地方高校的科研工作流于形式。因此,科研管理必须能够起到引领科研工作的目的。
2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定位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科研与教学关系上存在诸多问题,究竟应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一般说,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但不同的高校侧重点不同。全国性的重点大学可以成为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而地方高校,则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定位自身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重点考虑如下几点:
2.1 地方高校也要从事科研
地方高校不能放弃科研,是因为:首先,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的教育是创新性很强的教育,如果教师不能在科研活动中提高自己,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科研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2.2 科研要围绕教学展开
科研工作围绕教学展开不会削弱科研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作为教学研究型地方高校来讲,教学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任务,因此,科研围绕教学展开有利于大学责任的实现。另外,实践也屡次证明,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反过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2.3 科研要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展开
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教师通过涉及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提高自身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可以培养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研究型高水平人才。
3 提高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3.1端正思想,加强对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导
地方高校从事科研工作,首先必须抛弃“科研无用论”和“科研万能论”,真正地从理性上理顺科研和教学的关系,防止对教学工作轻视,对科研工作盲目崇拜的思想。其次,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影响。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的发展目标也不一样,有一些地方高校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走科研的道路,这时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如果学校教师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三,认识到教学研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树立教学研究也是科研工作的意识。教学研究是对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或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提倡教学人员从事该项研究,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科研工作,将一切科研工作理解成创新,将所有的创新看成是科研,这样就避免了“教学”和“科研”谁是中心的问题,让广大地方高校的教师明白,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也是科研工作,而科研则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这样就化解了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矛盾。
3.2 挖掘科研管理的潜力,提高管理效能
就高等教育而言,教学、科研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者的素质,科研管理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科研资源的开发和成果的优劣,所以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扮演好科研管理的“组织者”。要组织好科研资源必须要做到对本校教师科研信息了如指掌,建立一套动态的科研信息资源库,对各学科,各部门每个教师的科研论文撰写、科技创新进展、成果转化情况做到紧密跟踪,这样才能从中发现一些与地方发展结合紧密的科研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成长一批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发展势头良好的群体或个人,及时组织和支持一些结合自身实际,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利用课题立项和组织项目的机会,注意组织和引导单干的研究者形成学术群体,形成相对集中的学术梯队,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水平。
3.3 调整科研管理体系
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首先,要减少传统垂直管理组织体制的中间层次,使基层的业务人员具有充分的决策权,信息处理权,自主地进行横向协调,自由共享知识和信息。其次,科研管理机构要引导应用科研机构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实现高校“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第三,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组织体制也要创新,要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机构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第四,实行课题制管理,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组成,课题负责人以固定人员为主,流动人员由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
3.4 突出地方高校的科研特色
摘要:本文在分析教学与科研这两种大学基本职能关系间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教学对科研的推动作用、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条件,提出了教学与科研在相互融合方面的策略、方法和机制,对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的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目前,在我国1470多所高校中,有630多所为全日制本科院校。按照学校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能,自然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类,其中国家“985”建设的35所高校、“211”建设的60所高校为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的400多所高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众多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关系,大多数教学研究型高校过于重视科研,而对处于学校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关注不够。就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本科教学,其基本职能是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教学的中心地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培养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是办学的目标,科研工作应当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但是,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没有很好的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将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办学理念照搬过来,希望通过强化科研、引进人才以及分配制度的调控、片面强调高层次课题,在短时间内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冒进发展。这种求大、求全、求高的办学心理,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无法协调和同步发展,而且教学与科研矛盾日益激化。这种脱离实际的办学定位使学校的发展丢掉特色、教学一线的教师严重不足、教学水平低下、培养的学生能力低下。对于科研来说,部分教师又违背了科学研究的规律,陷入科研误区,出现了只求出版的“形式科研”、只求利益的“效益科研”和只求速度的“泡沫科研”。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过高,是造成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高校对教学与科研的评价机制问题,是引起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另一原因。在一些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了获得更多的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政策导向和评价机制上,对科研实行的大力倾斜,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为学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保证。在教师的奖励政策、职称的评定以及对教师能力的评价方面,把教师发表的论文、承担的项目、获得的奖励作为主要的依据并加以量化。由于对科研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对科研功能价值的极力倾斜,使许多教师在现实面前放任教师教学的天职,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使教学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开始以另一极端割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激化了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3) 社会评价和利益驱动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影响问题,是造成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另一原因。目前,我国对于高等院校的社会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一所大学的社会声誉如何,就是看你有多少个博士、硕士授权点,有多少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多少国家级项目,获得多少国家级奖励,发表多少SCI收录的论文,拥有多少知名的院士、教授。当然,这些因素确实是高校实力的具体体现,但是,却丢失了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这一最核心的职能评价。高校科研的功能作用,将为学校带来很好的社会声望,赢得优秀的本科生源,创造更多的获取科研课题的机会和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而教学的功能作用,是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它是靠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能力认可,学校才能得到社会声誉和评价。在这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大形势下,一些高校的发展必然倾向于科研而放松教学,从而在高校内部引起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失衡。
历史与现实表明,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要想得到整体的发展,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学掌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认清教学对科研的作用以及科研对教学的影响并探询一种机制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是教学研究型高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2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们分析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往往注重的是科研对教学的正面推动和负面影响,很少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在高等院校这种特殊的教学科研环境下,教学目的和过程必然对科研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学能够也将必然对科研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
教学的过程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
教学是科研获取知识基础和训练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师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
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
而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有助于驱动教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向教学转化
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
科研有助于革新旧的学科,催生新的学科,提高教学的知识覆盖面
3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机制
作为教学研究型的大学要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对立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适合于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运行机制。既要明确不同办学层次下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又要确立教学与科研的科学评价机制,既要构建一套教学与科研融合的运行机制,又要遵循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运行规律。
(1) 教学与科研融合策略的层次划分
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必须确立学校的整体定位及其所属学科的分类层次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整体定位要顺应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趋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清楚自己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整体定位要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而不能一味的攀高求大。学校的整体定位必须考虑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学校的发展历史,必须考虑学校的竞争实力和办学成本。必须明确继往与开来、机遇与挑战、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数量与质量、发展与稳定的关键因素。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要明确不同学科的分类定位。对于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要以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要求高起点发展,这些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师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扩大研究生数量而相对稳定本科生数量。对于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要采取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发展策略,在加强学科与科研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创名牌。对于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基础学科,要大力提倡教学研究和提升教学水平,要在办学资源上向教学一线倾斜,教师的奖励与职称评定要强调教学成果和教学水平的评价。总之,在教学研究型大学里,要采取学科发展不均衡的战略,实行分类指导。
(2) 教学与科研融合评价机制与政策导向
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明确了各类层次的办学目标之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和政策导向来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对于科研的奖励政策和评价机制相对较完善,而教学奖励和评价机制却不太明确。一些高校的科研奖励政策不仅力度大,而且易于量化,对科研的推动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但是对于教学成果的奖励却远没有科研奖励那样明确,教学成果奖励的力度和认可的程度都没有科研那样高。这种偏差的存在,造成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所以在制定奖励政策时,一定要将教学与科研等同起来,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样对待;教学项目及论文与科研项目及论文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样对待;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比例要适当;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的设置与津贴发放比例要适当。同时,在物质奖励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的鼓励,将教学名师与知名教授对应起来,既要评审优秀科研工作者也要评审优秀教学工作者。只有这样,高校奖励政策才能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协调发展中发挥杠杆作用。另外,在高校职称评聘制度中,对于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要求也应当区别对待。可先设置教师统一参评的资格条件,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其中的硬性条件。在条件的设置中要区别教学或者科研工作量、成果的形态、数量和质量,让教师选择。在可比的情况下,公平竞争。同时,对于长期从事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师职称评审要有所倾斜。
(3) 教学与科研融合的组织形式与方法途径
教学科研型大学中要达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协调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科研的组织机制问题。传统的教研室机制是以单纯的教学组织模式构建的教学单位,其工作行政化的特点不利于科研梯队的形成和科技攻关团队的形成。所以我们认为:构建以研究所、技术中心建制的教学科研机制,是解决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有效组织形式。研究所、技术中心建制的教学科研机制有利于专业教师构建科研团队,以学术水平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梯队;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一级学科及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对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科及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经费的固化。研究所、技术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任务;承担研究生的培养教学任务;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承担学科建设、课程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这种机制的建立,在强化科学研究的同时,要构建课程建设首席负责人制度,建立课程建设的梯队来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研究的任务。同时,要跨研究所、技术中心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专业建设。这样的运行机制既推动了科研的发展又保证了教学的开展,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晔.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分类指导探讨[J]. 扬州大学学报,2004,8(6):16-18.
[2] 张清明. 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规律促进高校协调发展[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20-26.
关键词:科研间接成本 成本补偿 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35-02
目前,大多数科研项目对项目依托单位的补偿采用间接费用的形式,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不高于20%的比例核定,另外,少数项目采用管理费的形式进行补偿,一般为5%。对于高等学校而言,科研、教学两者相辅相存,大多数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从事科研工作,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设施等既有教学经费投入,也有科研经费投入。问题是,高校提供的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如何计算确定,科研项目开展是否增加了教育成本,按比例对依托单位的科研间接费用补偿金额,是否能补偿各依托单位为科研项目开展所提供的间接成本。
一、成本内涵与成本补偿理论
高校的教育成本,从广义来讲,是为了让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到教育服务而耗费的各种资源价值的总和,它既包括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为高等教育服务所支出的各种资源价值的总和,也包括因高等教育资源用于教育事业而造成的损失。从狭义理解,它是高校培养每个大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用于培养大学生的费用,包括教育教学成本和科研成本等;间接成本即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学校而发生的管理及人员的费用。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D.Bruce Jonestone)1986年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本着“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学生、纳税人、学校、政府等受益主体需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是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根据各自受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校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追加。{1}按照成本的一般定义,科研成本是特定的会计主体(如高校或科研机构)为完成特定的科研任务而发生的或应该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即凝结在科研成果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表现为科研活动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2}。科研项目成本包括科研直接成本和科研间接成本,科研直接成本是发生在具体研发项目中的费用,而科研间接成本是项目依托单位提供的用于改善为科研活动投入的各种支撑条件的费用,包括科研人员工资和科研管理、图书网络及信息资料服务、基础设施和房屋、实验室、基地等其他公共条件建设费用等。科研直接成本的补偿由项目管理单位给予补助;科研间接成本一般由项目依托单位投入,项目管理单位按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20%的给予补助。
二、文献综述
周科朝等认为,在大学科研任务加重、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争”资源并危及教学质量和未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逐渐认识到充分补偿科研间接成本的作用。高校科研项目完成成本补偿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从“十二五”开始实行间接费用成本的补偿,但补偿不足{3}。赵春峰等认为,科研成本核算就是利用货币单位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耗费的计量,所以应该是核算全部成本,实施全成本核算将所有成本要素都列入科研成本{4}。刘燕认为,低比例的间接成本就不足以补偿大学人力、物力等基础条件的耗用,再加上未完全用于补偿大学的间接成本,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2}。湛毅清等认为,政府支付的科研管理费比例也远低于科研项目对于大学设施和管理资源耗用。教学活动承担大部分应由科研活动承担的间接成本。同时还补贴了科研活动相应的工资。学校争取的科研经费越多,补贴的科研间接成本以及科研工资就越多{5}。
以上研究均认为高校为科研项目提供了科研间接成本,科研间接成本应该得到补偿。而科研经费分配用于补偿学校提供的科研间接成本不足,科研活动挤占教学活动支出。
三、H大学提供的科研间接成本计算
笔者以H大学为例,计算近三年为科研活动提供的间接成本。
1.基本情况。H大学所在省政府对高校的教育成本补偿是按“标准学生因素拨款+学科因素拨款+历史及绩效因素拨款”的模式进行,没有考虑科研业务因素,也没有专门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拨款。
H大学为地方高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其教学科研工作相互交叉重叠,表现为大多数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的科研支撑条件没有计入科研成本。对科研项目直接成本进行单项核算,间接费用采用统一提取的方式,没有实际反映各项目花费的间接成本支出。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师工资及绩效由教育成本承担,在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教学经费投入购置的设备、建设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由教学和科研共享使用。
2.H大学总支出分类。我们将H大学的总支出分为公共支出、管理支出、专项支出、学院运行支出四大类,详见表1。
3.确定当量科研人数。将学校在职人员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任教师,二类是“双肩挑”教师,三类是管理人员及其他。假设科研人员均来自专任教师和“双肩挑”教师两大类中,专职从事管理工作,未经学校认定为“双肩挑”教师的人员,初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学科研辅助人员以及工勤人员,不计算当量科研人数。在教师中按以下原则测算科研当量人数:
(1)人员及归属。专任教师人事关系和专业技术岗位均在同一学院的人员,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中心担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以下简称“博导”、“硕导”)的人员,其当量科研人数计算到专业技术岗位所在学院;跨学院担任博导、硕导的人员,其当量科研人数计算到人事关系所在学院。“双肩挑”教师是指学校岗位设置签订聘用合同中约定的完成“专任教师”岗位60%的任务的人员。学院“双肩挑”教师,按人事隶属关系测算到学院,管理部门“双肩挑”教师,按业务隶属关系测算到学院。
(2)测算系数。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员1.0,副高职称人员0.6,中级职称人员0.2;兼职院士、长江学者、芙蓉学者、百人计划和神农学者等柔性引进人才,系数为1.0。“双肩挑”人员中,正高职称人员0.6,副高职称人员0.36,中级职称人员0.12。
4.计算科研间接成本。对于教学科研人数交叉的,通过当量科研人数确认科研人数;在确定的科研当量人数的基础上,再按比例计算科研间接成本。
所有支出分为:与科研不相关的支出、直接科研支出、教学与科研混合的支出、科学科研与其他混合的支出。
首先,将直接科研支出计算出来,如科研专项、科研奖励,计入科研间接成本;然后,剔除与科研不相关的支出,如离退休支出、学生支出、基建维修支出;再次,将教学科研与其他混合的按专任老师与管理人员的人数比例进行分离,如学院人员工资、学院运行支出等;最后,将教学与科研混合的经费按科研当量人数计算,得出科研间接成本(见表2)。
四、分析与建议
1.采用科研当量人数将科研间接成本从教学成本中分离出来。对于高校,特别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从人员类别来说,大多数教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交叉;从提供的支撑条件来说,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基地等设施以及其耗用的材料、水电暖费等均为教学、科研共用。那么,如何将科研项目间接成本从教学成本中分离出来,为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提供依据,本文采用了科研当量人数的计算办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对于分离科研和教学成本具有相对合理性。
2.高校科研间接成本弥补不足。H大学科研间接成本占到位科研经费的比例三年分别为:50.09%、57.03%、62.2%,其间接成本率是基本稳定的。H大学对于科研项目提取间接费用或管理费,其中纵向项目按国家规定提取间接费用,横向项目按5%提取管理费,每年平均提取间接费用或管理费的金额1500万元,提取的科研间接费用或管理费占学校提供的科研间接成本的比例三年分别为14.6%、12.5%、12.8%。也就是说,H大学还要另外贴补科研奖励、科研平台建设等科研间接成本三年分别为85.4%、87.5%、87.2%,形成科研间接成本挤占事业经费的现象,也造成了每年事务经费全部花光或略有超支,而科研项目的直接经费还有结存。
3.建立分类补偿间接成本的补偿机制。由于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组织、资源结构,比如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和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其间接成本率是不同的。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将间接成本补偿建立在直接成本的基础上,有的按比例进行计算,有的按绩效进行拨付;有的采取与直接成本捆绑的方式拨付,有的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拨付。不管是哪种形式,我国政府对所有高校的间接成本采取单一的比例加以限制的政策,在规定比例过低的情况下,各类别的依托单位是不公平的。建议按类别对科研间接成本进行补偿,有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高校按一个层次,没有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补偿比例要高于有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高校。
4.加强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的间接成本管理。
一是针对高校科研间接费挤占教学成本的现象,系统进行高校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科学界定和管理研究,有效规范科研经费的预算和使用,要建立以高校为对象的科研项目间接成本分配率的模型,促进政策部门制定加大对间接成本的补偿机制,建立项目依托单位的平均间接成本由项目管理单位和依托单位之间进行合理的机制分摊。推动高校加强对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推动高校高水平教学科研共生共荣,良性发展。
二是在提供间接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要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适当提高管理费或间接费用的提取比例,以弥补依托单位提供的间接成本。构建适应高校的科研间接成本的补偿机制,建立教学、科研老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科研进一步提升,并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释:
{1}张日新.大学的经济属性、政府角色与成本补偿[J].重庆社会科学,2011(3):104-108
{2}刘燕.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管理初探[J].齐鲁珠坛,2013(3):12-14
{3}周科朝,湛毅青等.发达国家政府科研项目完全成本资助政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31-34
{4}赵春峰.高等学校课题制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4(3):208-209
{5}湛毅青,易玄.中美高校政府科研项目完全成本资助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7):91-98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长沙 4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