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7:4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课堂的利与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使用塑料的利与弊;教学准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32-01
一、内容简析
本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教材下册第十二单元《有机合成材料》中合成塑料结束后课本上安排的一道讨论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比比皆是。从我们起床后使用的各种洗漱用品、早餐食用的餐具、到工作学习使用的文具、休息时使用的座垫、床垫,以及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的外壳,还有夜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各种造型的灯具,除了日常用品外,甚至塑料更广泛应用与航空、航天、医疗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国防、建筑等各行各业。塑料的使用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但是, 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为了我们的校园、地球更加清洁、更加环保,远离“白色污染”。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草草收兵,尚未做深层次的探讨。学生认识不够充分,因此,我把教材的讨论题设计这样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充分认识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之间的辨证关系,通过组织这样一次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研讨中升华思维,是本节课的重头戏,特别是是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深刻感受化学的价值,得到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定位
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这些知识没有对学生造成多大的障碍。而且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搜集到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认识塑料,在对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增长,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能够自觉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1、知识与技能
(1) 进一步认识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强化环保意识,学会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应变、合作学习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了解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知识,充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应变、合作学习等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辩论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价值,增强责任意识。
三、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授课方式不同于新授课,它立足于学生对知识已经较为熟悉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活动课。本节课主要采用“让学生进行辩论”的形式展开,各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辨证看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价值观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给他们提供“辩论”这个大平台,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是促进他们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着其中隐含的“竞争因素”,能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斗志”,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选拔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辩手、计时员等相关人员。
为了使活动扎实、有效,有条不紊地开展,对主持人、辩手、计时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辩论赛的规则、程序、辩论技巧等方面)。
教师对辩手进行分工,让他们准备资料(包括幻灯片的制作、视频等),并审核资料。规范辩论材料后进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辩论赛前的准备工作。以辩论为契机,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查找,是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辩论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任务,在竞争因素的驱动下的任务型的学习,学生乐于去做。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善于伟学生搭建平台,善于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善于通过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善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积极地走进学习的氛围。
环节二 情景创设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朗诵引入(用轻音乐做背景烘托)
题目 化学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
它的的身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的衣食住行、社会发展
都与它紧密相连……
今天我们学习化学
明天我们就将化学演绎成一个美丽
让化学的魅力在我们心中绽放吧
我们将因为拥有了化学而拥有健康的生活
请大家看吧,一批具有化学智慧的人才
正向我们走来
下面有请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闪亮登场。
2、主持人登场后先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开场白的精心设计,一是源于渲染辩论赛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使他们能在认真准备之后,感到这样做有价值。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设计,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情怀是连为一体,从文学的角度感受化学的魅力。三是通过轻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感官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从而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这次学习活动之中。
环节二主持人宣布本次辩论赛的程序及其相关的要求。
辩论赛的程序:
介绍评委
宣布辩题――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主持人让双方辩手进行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并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
主持人宣布辩论比赛开始(见下面的表格)按表内的程序进行。
环节 环节解释 参与辩手 时间
环节一
正方立论 正方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 正方一辩 2分钟
反方立论 反方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 反方一辩 2分钟
环节二
反方盘问 反方二辩手对正方一辩进行盘问,正方一辩只准回答,不准反问;每次提问不超过2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 反方二辩
正方一辩 总时间:3分钟
正方盘问 正方二辩手对反方一辩进行盘问,反方一辩只准回答,不准反问;每次提问不超过20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 正方二辩
反方一辩 总时间:3分钟
环节三
双方攻辩 先由正方三辩依次挑选反方三、四辩进行对话,反方三辩依次挑选正方三、四辩对话;然后再由正方四辩依次挑选反方三、四辩进行对话,反方四辩依次挑选正方三、四辩进行对话。 正方三,四辩
反方三,四辩 每位辩手各有1分30秒
总时间:12分钟
环节四
小结陈词 任意辩手对之前环节进行小结 正方任意辩手 1分30秒
小结陈词 任意辩手对之前环节进行小结 反方任意辩手 1分30秒
环节
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先发言,双方交替发言 所有辩手 各4分钟
环节六
反方陈词 总结陈词 任意辩手 2分钟
正方陈词 总结陈词 任一辩手 2分钟
总时长 33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以辩论方式开展学习,不只是为了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搭建起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平台。这和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化学课程标准》是相吻合的。辩手依据辩论赛的程序,有序进行“舌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归纳的能力等。
环节三活动总结
主持人对辩手的表现进行总结。
学生评委打分,并由学生评委代表点评。
任课教师根据评委的打分,宣布比赛结果,总结活动情况。评出最佳团队、最佳的辩手并进行表彰奖励。
主持人采访辩手谈感想。
教师宣布辩论赛结束。
【设计意图】本环节既是为了总结辩论活动,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还体现教师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那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升华学生的认识高度,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处于学生世界观的建立,从而将辩论活动引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更加重视彰显语言的魅力,把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不太好的地方,及时指出,帮助学生梳理凌乱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如何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辩论的水平。
环节四、教学反思
近年来,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和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化学综合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是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对活动课的有效设计和准确把握,是彰显课程价值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不论改变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这个是一成不变。教学中教师心中始终装有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最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健康活泼的发展。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生物;课堂提问;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初中生物教学的提问艺术是我们教师应当关注的一个话题。平日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提问已使学生成为一个“机械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制。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提问观,认识到课堂的提问也应顺应课改要求,展现出全新的形态。
师生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和师生间的互动,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知识的内化。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实现与否,从而对教学效果做出适时评断,进而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一、让提问恰到好处应注意的原则
(一)把握好提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问必须具体鲜明,切忌含糊不清,让人不知其义,无法回答。例如,在对胚胎早期发育小结:一个新生命的起点和开端在哪里?这比较准确;如果换一个问法:一个新生命发生在哪里?这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和错觉。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提问题,既要符合事实,又要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性和深入探究的意义。如在学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后提出总结性问题: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谈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怎么样?学生对弊的知识比较清楚,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病毒的益处,诸如疫苗的研究、高效农药的研发等等,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感知知识点,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思考平台。
(二)把握好提问的全体性和时效性。有效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当用问题表明他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全体学生而言,他们都明白将被平等地提问,并为此作好准备。目前学校的大班化教学现状,要做到公平,对教师来讲也的确是一种挑战。提问要善于抓住时机,把握火候发问,既有知识的运用延伸,又有情感意志和理想的升华指导,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产生意想不到的提问效果。问题不宜过多或过难,要掌握好数量和难度的“度”。多则滥,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深入思考;难则畏,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丧失信心。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二、在生物课堂的提问中要注意的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成为学生求知的“导火线”。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时的提问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上《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课时,我导入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似,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讨论,各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和温度、土壤的肥沃度等条件有关。这样的提问,既点出了课题,又明确了学习目标,使用权学生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掌握提问艺术,优化提问方式。提问要注意态度、语气,要使学生感到是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信任,学生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和不同的观点。不能以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来要求学生的回答,要在辨析学生答案正确性的同时,迅速整合其中的有益信息,相应调整自己的预先答案。学会等待。有效的问题需要必要的时间等待,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时间思考的。恰当的等待时间,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及时评价,客观公正。正确的回答,及时肯定、表扬,并指出回答的关键点;如果回答失误,通过分析和递进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信心,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感氛围,它直接影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倡导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成长特点,恰如其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所采用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1.巧用视频与图片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视频与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它能够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学生由喜欢视频与图片而仔细揣摩其寓意,教师从中适当点拨、指导,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积极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透视追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一个片段和几张明星、伟人和名人的照片导入新课,很快就能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因势利导,让他们畅所欲言,介绍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同时给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明白中学生“追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无可非议;我们崇拜的明星可以是歌星影星,也可以是名人伟人。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视频或图片,除了注重它们的形象和生动性外,还特别注意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生事物,比如在讲授七年级《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以展示开心农场系列图片的方式导入新课,并现场调查玩“开心农场”的人数。“开心农场”是近段时间最为流行的一种网络游戏,学生一看到开心农场的图片,马上显得兴致勃勃,不少学生就开始介绍起自己或他人玩开心农场的经历来了,其中不乏一些趣闻趣事,但有的已经到了沉迷的程度,半夜闹铃起来偷菜,上课时还在惦记着有菜没来得及偷等,教师适时展示新浪网中一个相关的新闻链接:14岁的姐姐因沉迷于开心农场,有一天竟带着8岁的弟弟到附近村民的菜地偷南瓜,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过度沉迷于开心农场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做到劳逸结合,学习娱乐两不误。
2.创设互动性情境,促进学生交流协作,积极探究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环境中,在课堂中要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间的赶超。如我在《透视追星》这一课中,就“追星的利与弊”组织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追星”虽然无可非议,但程度不同,却有利弊之分,适度“追星”,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反之,则易使人迷失自我,妨碍学习,影响生活。
创设互动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途径有很多,除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辩论会外,还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体验,使他们对教材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和感悟,胜于教师“一言堂”的空洞说教。如我在讲授七年级《礼貌的力量》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微笑的作用,在生活中学会礼貌待人,我在展示了一组微笑的图片后,组织学生模拟微笑并与周围的同学微笑互致问候,然后带着微笑,怀着愉快的心情朗读《微笑》的诗歌。通过这一系列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微笑的力量,并懂得在生活中微笑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好的通行证。
3.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故事以其生活性,思考性、趣味性为特色,它能激发起兴趣,丰富想象。如在《透视追星》一课中,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讲述了阿根廷篮球运动员吉诺比利以自己的崇拜偶像为榜样,刻苦训练,终成明星的故事和疯狂“粉丝”杨丽娟痴迷追星十余载,最终酿成家破人亡的悲剧,向学生展示了适度“追星”与过度“追星”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使学生对“追星”的利与弊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在生活中能自觉做到趋利避害,健康成长。
此外,饱含真情实感的真人真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于引发他们的感悟与思考,激起情感共鸣,升华道德情操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我在讲授八年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父母的爱子之心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运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述故事《最后的母爱》。故事的大意是:在汶川地震中,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名遇难者的遗体,是一位母亲,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人们在她的身体下面找到了一个熟睡的婴儿,婴儿毫发无损,在她的小被子里还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学生被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不少孩子流下了热泪,感动之余,他们回忆起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一件件感人的事情,认识到父母之爱是无处不在的,是父母的爱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从而对父母产生了了浓浓的感恩之情,有了要孝敬父母的强烈愿望。
4.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使他们善于自主学习
如果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能开展有效的社会调查活动,那么就能引导学生在在实践中学习,生活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有助于克服书本教育的弊端,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使他们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智慧。如我在讲授七年级《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前,先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
在上课时,要求各组选派代表来介绍本组的调查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不良诱惑的危害,了解拒绝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创设符合于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中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思想品德课。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师 文化使命
一、概念界定
“使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如医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警察的使命就是维护正义,儿女的使命就是孝顺父母,教师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文化使命”是一种特定场合中的责任和义务,这个责任主要落实在教师的身上,在中小学教育中,这个沉重的担子又重点放在语文教师的肩膀上。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大任务,为何会有这样的责任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的。
二、社会因素
(一)语文教师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似血肉同构……为人类构造精神家园——陶养人性与情操、心智与灵魂,唤醒生命与智慧、主体性与创造力,从而促进生命成长与个体发展,提升人生境界,培养人生能力。”[1]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精神文化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包括语文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应该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语文教师在工作之前就应该养成学习历史、哲学、文学等知识的习惯,为保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种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和平时的言行举止传授给学生,或者是通过个人的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二)语文教师分析和传播异质文化精华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通过研究和比较,选出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学习。当今的社会是复杂多元的社会,由于信息科技发达,学生随时都有可能受社会中的不良行为习惯所影响,也有可能受异国不良文化所影响。语文教师面对此种现象,不应杜绝或屏蔽,或阻止学生关注,而应为学生介绍异国文化,为学生分析它们的利弊之处,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和批评,指导学生抱着批判的态度进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阻止不了不良风气的传播,但是,我们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如何分辨事物的利与弊。
(三)语文教师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宽容和尊重
文化精神是一种多元复合的结构系统,具有多种复杂的内质特性。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国门敞开着,异国文化纷纷涌入国内,我们的思维不断受到影响,我们的行为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改变。并且,语文教育是综合了本国和异国的风俗民情,体现了不同国度的文化风貌。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此情此景,不是抱着排斥的态度,而是大大方方地为学生介绍本国和他国的不同现象,如中国的教育和外国的教育,中国的节日和外国的节日,中国人的性格和外国人的性格等。语文教师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宽容和尊重,这种开放的教学内容也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宽容和尊重的意识。
(四)语文教师创生新的时代文化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2]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活动的直接引导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语文教师不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还应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服务。然而,语文教师在传授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传播者,他们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发扬自主探究的精神,在平时坚持不断学习的情况下又创生了新的时代文化。语文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
三、学生因素
(一)语文教师养成并提升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则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进生命成长的摇篮。”[3]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如何听、说、读、写,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斯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4]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时通过与文化的交流、感悟和体验,建构人格与灵魂,使学生养成文化主体性意识。
(二)语文教师构建并丰富学生的文化内容体系
“语文是文化厚重的积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民族智慧的凝结。”[5]语文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把丰富的精神文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课堂中享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得语文知识,还学得生命知识、情感知识、审美知识;不仅在课堂中学得语文智慧,还学得做人的道理;不仅在课堂中学得中国历史,还学得外国历史;不仅在课堂中吸收了本国文化,也吸收了外国文化。
(三)语文教师奠基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层位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是一个鱼目混杂的时代,各种混合着杂质的流行元素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播到学生的面前。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判断事物是否健康的时候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很容易走上歧途。语文教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风景,如何批判新生事物。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自身素养,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
(四)语文教师培养并巩固学生的文化行为习惯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是靠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不是靠单一的言传讲授,还要靠教师的身教。教师本身做好榜样,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然后使学生产生模仿之心。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我们要及时地批评指正,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改正。在引导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心理,采用民主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良好文化行为习惯。
四、结语
中职语文教师的文化使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设立的,因为中职学生的文化底子薄弱,人文素质较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如何教书,又要懂得如何育人。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把学生教养成有知识的人,还要把学生教养成有文化的技术型人才。
注释:
[1][2][3][5]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第23页,第32页,第34页。
[4]吴式颖主编:《外国现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页。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本体与阐释:语文教育的文化建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2]姜凌.创生型教师文化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 应用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69-01
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引进历史教学,使抽象历史形象化,文字材料音像化,复杂历史简单化。它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优越性不断地征服着我们每一位学生和老师。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以激发兴趣,发挥主体作用。
可以激活思维,提升能力。
可以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感受历史,陶冶情操。
……
在网络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方式之初,我的感觉是终于可以把琐碎枯燥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鲜活了,基于这样一种心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搜集材料和制作课件上了,力求精美细致大容量,否则不能展现我对广博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不能展现我比较高水平的课件制作水平。 学生在经历了单调传统的历史课堂后,很期待、很有兴致,看起来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心想或许历史课堂应该就是这样吧,历史课堂因技术而精彩!在经历了最初的期待激动之后,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老师好像一个不熟练的“电影放映员”,放完了课件就是完成了一节课,而学生好像一个个看客和观众,这是我理想中的历史课堂吗?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多媒体在视觉上“利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和视频技术使抽象、深奥的信息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多媒体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课堂效果会增强,用不好,学生的思维、想象、探究能力都会被弱化”。因此要利剑善用,莫让技术成桎梏。
1.注重最大化还是最优化
“衡量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看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是否触及了学生的灵魂。就是看多媒体的使用对学生生成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既然如此,多媒体使用功能的发挥就不必追求最大化,而应追求最优化。多媒体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统一与结合。”
2.注重现代和传统有机结合
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新生产物,其进步性与优越性无可置疑,而传统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是中国教育几千年发展的结晶,是经过实践检验与发展的,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高效传递信息,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而传统教学是满品味、细咀嚼、助消化,可以降低学生视觉、听觉的疲劳,留意到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还原两者本来的面貌:多媒体教学应该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完善、升华,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精彩的课堂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3.注重传统黑板板书
课堂教学中为省时省力,机械将黑板搬上屏幕,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就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学生也不能系统地构建知识;传统黑板板书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堂的变化灵活调整、是完善的预设与即时生成的和谐统一,可以随手而来,记录下瞬间的精彩和灵感,具有即时、灵活的讯息补充功能,易于随时归纳总结、师生讨论。
4.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逼真、形声具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较强的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可使一些极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但过度直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高中阶段是培养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的重要阶段,必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历史老师应当利用多媒体创设新的材料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5.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采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多媒体功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要让课件“绑架”了课堂,教师成为放映员,学生成为观众。多媒体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大方向,才能释放多媒体教学的巨大能量。
6.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言不断地与学生沟通,教师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时时接受和分析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对讲课作相应的调整。而多媒体教学尽管在师生交流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师生情感交融度仍有差距,师生关系和人格示范作用受到限制,教学的教育性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约束力减小。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的教师,犹如一名机械程式化的程序操作员,课堂教学总缺少那么一点应有的灵动和意蕴。
7.注重集体智慧和个体特色结合
在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学的常态下,要制作细致优质的课件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组成课件制作小组,钻研教材,搜集整理素材,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在课件的使用中,考虑班级差异,随时修改课件,调整教学流程。
8.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多媒体知识及制作技术。教师首先应注意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并分析哪些内容适于采用多媒体技术及该用何种方式呈现,同时还要把握好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制作的课件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师、学生等构成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再好的手段也是为目的服务的,莫让技术成桎梏,让课堂因技术而精彩!我们在努力……
参考文献:
[1]司志高、翟红生.漫谈多媒体教学利与弊.科技资讯,2006,4.
[2]付东宏.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湖北教育,2006,10.
[3]颜进雄.论板书在现代多媒体课堂中的应用优势与展望.花莲大学教育学报,2006,25.
关键词:课堂;互动;趣味;实验;问题;美丽
[关于教师]
我希望老师不要希望我像他们希望的那么聪明,他们老是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
我希望老师教的都是容易懂的知识,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变得容易懂;
希望老师比我自己更了解我;
希望老师……
[关于上课]
希望老师不要总是叫我们闭上嘴巴,坐端正;
希望老师能够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关心,也希望老师能够把我们当作个性各异的少年看待,而不把我当作一群呆鸭子中的一只;
我也希望能够自己表演;
希望老师……
以上是某学校对部分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得到的信息,虽然对象范围相对狭窄,但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同学们渴望的是一种“和风细雨”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是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互动式课堂。
下面我仅以自己的教学体验谈生物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趣味引“动”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生物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具体措施如下。
(一)巧用诗词、故事,激发探究兴趣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比如,在讲述营养生殖及意义时,引用白居易的诗《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草“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再如,在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我讲了《捧着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并且,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谜语等资料,在搜集过程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引入生产、生活,注重应用实际
在学习植物的生活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拔起的植株很容易遭日晒而干枯死亡,而正在生长的植株即使在烈日下,也安然无恙?施肥要结合松土,松土能提高肥效的道理是什么?制泡菜时,为什么坛口要密封?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会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生物很重要,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三)介绍新知、热点,展现科技魅力
在学到“病毒”时,教师向学生介绍爱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在学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向学生介绍克隆羊是怎么回事,克隆技术的利与弊,以及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对大熊猫的克隆情况。通过介绍这些最新的生物科技,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魅力,也让学生看到生物学美好发展前景,激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热情。
二、问题激“动”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动起来的“导火索”。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再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进入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
三、实验带“动”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生物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例如,在做“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时,学生发现“装片移动的方向和物像移动的方向不一样”“物像与实物的位置发生了调换”等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选择班级文化特色
中职学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二、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多动、任性、自私”的特征明显,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风度气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入校第一年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第二年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第三年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酝酿,精心设计团体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两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理想是否可有可无?’、‘中职生谈恋爱是利还是弊?’、‘网络的利与弊’等大型辩论会,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四、动员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①布置教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班歌、班训、班级公约等。这类活动要尽量动员全班同学参与,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
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养成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必然需要有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新学年一开学,我就选择了得力的班干部,制定了卫生轮流责任制度、考勤制度、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及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
其次,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一个制度定出来,其正确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常规,我们先自行检查,大力表扬和鼓励先进,积极改造落后的思想,惩戒不当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落实,促成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④营造心理氛围。要营造一个具有高尚价值观念的集体氛围,并使个体受其感染而自觉认同,以此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渐进的甚至会出现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体活动仍然是最好的形式。为了矫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我们举行了“培育中学生的风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通过演讲、看专题片、调查采访社会相关的人士,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风度的,然后写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用小品演出的形式演绎什么才是真正的风度等等。学生自己设计、体验,无形之中,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体氛围逐渐形成。
五、反馈、评价与深化
关键词:全班批改;部分批改;当面批改;自己批改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特点应该是及时、准确。学生做作业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巩固、熟练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形成数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安排的一种手段。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也有多种,但目前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明显地暴露出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数学作业布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把关题的质量,要和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相吻合,最好不能游离于“目标”之外;其次,要组织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及时反馈作业的效果并做出适当的补救措施,引起学生关注。
一、数学作业全班批阅的利与弊
1.教师全班批改
批改作业既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定理或公式进一步理解、温固的过程,老师全班全部批阅能够从中得到全面信息,了解更为准确的情况。
2.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
数学课、数学作业每天都有,学生每天都在做。
人静夜深之时,在灯下批改作业的老师比比皆是。特别是批改几何作业时,教师要逐步批阅,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3.教师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
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当天知识理解、知识运用,学生出错地方等情况,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但现在初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学生就打起了歪主意,去借鉴先做好的,甚至个别学生抄袭作业。
学生做作业,教师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教师从辛辛苦苦批改的作业情况无法看出该生是否掌握知识,从而误导老师教学。
作业全班批阅,教师很辛苦,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数学作业批改方法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是素质教育的深入,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各环节效率。
二、数学作业批改方法的几点尝试
1.全班批改与部分批改相结合
全班批阅虽然耗时,但教师获得信息全面。全批工作量大,教师很难做到精批细改,学生习惯于做完后等老师去批改,上课时等老师评讲,然后抄上正确答案。这样弱化了自我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适时地使用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按组收、按列收,分层收,教师每次批改其中一组,轮流进行批改。这样由作业被批改过的学生参照自己的作业对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
事实证明,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前,要全部理解自己作业,对出错地方进行改错后,再批改别人的,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判断能力,并能从别人的作业中吸取不同解法,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教师工作量减轻,学生掌握知识更透彻,提高了学生作业的实效。
2.学生自己批改与教师当面批改相结合
学生自己批改作业是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己批改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批改,也可以是学生的独立活动。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题,在当堂完成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自己批改。
这种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知识差的学习后进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掌握也比较慢,作业常常出错。这类学生的作业,应尽可能老师当面批改,详细指出出错地方,同时指明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而且,在批改中,对学生多用鼓励性语言,表扬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批改方法,充分突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3.随堂批改作业
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做到问题不过夜。
以上各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当堂内容难易度,作业量多少,灵活运用。上述几点尝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互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