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资产管理成效

资产管理成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7:40: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产管理成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产管理成效

第1篇

1980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拜杜法案,明确政府经费补助的研发成果所有权归属于政府签署协议的大学,而不是发明者自身或政府本身。我国2007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明确规定,高校作为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的承担单位,享有财政资助科技项目中知识产权的所有权,高校科技成果在取得产权后其本身以及转化生产力后的经济效益依然属于国有资产范畴。因此将科技成果以及转化工作纳入国有资产的管理范畴,符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益于建成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科技成果及转化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以科研项目来源为依据的分类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关系多头,存在管理盲区。

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分类,主管部门将科技成果视为一般性国有资产,相关工作应归属于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科研经费来源和项目分类体系来设置相应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而是将其纳入科研管理的大范畴,附属于科研院或科技处,具体的工作则交由技术转移中心或应用技术研究院之类的机构。由于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关系是并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竖向垂直为主,缺少横向的协调和合作,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多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和管理盲区,整体工作效率偏低。

(2)对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造成科技成果的低效利用或流失。

由于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属性认识模糊,相应的资产及产权的概念也属于混沌不明的状态,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创造、认知和保护的体制尚需完善。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核心是要将科技成果资源化、商品化,在资源的产权不清、属性不明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隐患:转化工作没有法律保障,科技成果面临着被侵权、占用、流失的风险;缺乏系统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使得科技成果的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优质的科技成果往往被低估价值;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策略而不能很好地在后续的开发实现研发成本的增值,科技成果收益低或无收益甚至亏损;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多、方式多样,在老师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各地研究院承担的与政府、企业之间等的合作中,科研人员或技术持有者自办科技企业,利用国家或政府扶持政策取得科技成果等等都会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由于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性、创新成果交易合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科技成果的资产属性及价值得不到明确,从而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平衡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关系,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由于科研项目投资的多元化等因素,关于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始终未形成统一意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照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执行。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体现,各参与者享有的权、利不统一;学校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相对有限;学校科研人员、教师的绩效激励机制主要以科研提成为主与成果转化的关联性不大;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享有的收益比例偏低,且无统一规定、操作性不强、执行难;成果转化的主体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给隐形转化提供了空间。

(4)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

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变为有竞争的商品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从创新研究到产业化需要完整的资金链,科技成果的熟化、中试、孵化以及商业的策划也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科技成果还具有时效性,资金介入不及时,也会影响转化实现。从资产和资本的融合角度,按照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办法和规律有效的利用金融手段,激活资源价值,将资金与技术成果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1985年我国出台第一个风险投资国家政策,到1991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后,相关制度滞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金融融合度远远不够,手段相对简单。

2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角度的解决路径

2.1明确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性质,依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多表现为无形资产,一些科技成果虽然也有实物形态但实物价值与其作为科技成果的价值没有关联,因此必须树立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转化过程即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过程的概念。广泛宣传,改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轻视无形资产管理现象,强化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的概念,纳入国有资产清查和财务账目。

2.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纳入资产管理体系

建立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体系,全过程地统筹考虑,将科技成果的评价、申请、保护等贯穿于授权许可、作价入股、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交易、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避免目前管理机构设置的叠加和盲区现象。

2.3减政放权,提高效率,确定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利益和地位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应进一步赋予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自主经营权,允许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合理处置科技成果权益。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应给予发明主体人更大的收益权,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深度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2.4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价值实现不确定性、高收益性、时效性等,其保值、增值的形式表现为产权保护、持续研发、产业化等等,因此不能照搬照套有形资产管理办法。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制定产权确权、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系列制度、建立独立的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工作人员聘用、激励、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促使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

2.5推行资产标准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优质资产筛选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就是一种优质资产。通过专业的、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优质资产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升值。从科研立项开始,将先进性、成熟度、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等纳入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以高收益、产业化可行性等指标作为优质资产的最终评定目标。对于科技成果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技术成熟度、产业可行性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筛选,建立优质资产资源库,引导资金投入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对于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不旺盛、产业前景不明但有较大发展空间或潜在贡献的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通过储备进行保护,进一步的包装和熟化等。

2.6树立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要以资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按照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资产原值采取商业手段取得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要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有效地实现产业化,需要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1)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转化,成了闲置资产,围绕科研成果的转化链完善资金链。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理调配,盘活这些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发挥其最大效益。

(2)通过设立技术期权或股权,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3)针对科技成果时效性、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借鉴资产报废理念,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健全宽容成果转移转化失败的国资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允许技术股权因技术、市场、团队等原因导致资产的价值损失。

第2篇

【关键词】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资产效益

【分类号】:F426.91;F283

一、必要性

(一)综合利用水利工程资产形成和效益发挥具有不可分割性

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全寿命周期一般包括前期工作(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建设实施(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和运行维护三个阶段,各阶段之间联系密切。当前对水利工程资产效益发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水利工程建成交付后运行维护阶段,忽视了前期设计及建设实施阶段对水利工程资产效益发挥的影响,割裂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联系。如因设计和建设形成工程“先天不足”。

(二)项目前期及建设影响资产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较为突出,亟待解决

水利工程设计涉及多个目标及利益群体,其设计质量出现问题或造成建设或运行成本加大,或造成设计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必将影响工程建成后功能和效益的发挥。筹资方案设计缺陷问题。多数水利工程具有多种效益并存的特性,根据规定需筹集一定的配套资金或贷款进行建设。但由于前期筹资方案设计不科学等原因,致使配套资金和贷款不能足额到位的问题较为普遍,有些项目批复伊始,配套资金就注定无法落实。资金不到位导致工程配套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完成,工程不能按期交付,影响工程效益发挥。这类工程交付运行后,不但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增加大量的运行维护费用,而且由于项目的收益水平达不到设计要求,又要承担巨额的还款压力,容易工程运行出现困难、资产效益难以发挥的被动局面。造价控制的协作机制有待形成。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而当前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普遍存在技术与经济相分离的问题。技术人员往往把降低造价视为把它视为与已无关,而财会及概预算人员往往不熟悉工程知识,致便难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项目法人只考虑如何便于建设管理和工程施工,将总投资控制在概算内,在优化设计变更、优化施工组织等投资控制方面缺乏积极性,工程功能在建设过程很难再次得到提升;运行维护人员不能提前介入工程建设,即使项目建设与管理均由一个机构实施也存在此类问题,导致工程项目移交后,不能及时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相关理论及概念

(一)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是指注重于功能分析,力求用最低的成本产出在功能上能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从而获得最大效益的有组织的活动。其价值是评价某一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的功能与实现这一功能所耗费用之比合理程度的尺度。

(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源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它以资产为管理对象,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统筹考虑、系统优化资产生命周期内各个环节,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从而实现资产综合效益价值最大化的科学方法,是效能管理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有机结合。资产效能主要为特定资产在实现管理目标所显示的能力和所获得的管理效率、效果、效益的综合反映,涉及价值工程的“功能”和“价值”。功能的发挥是实现价值的基础,实现价值是效能管理的目标。在一般情况下,资产效能管理目标与资产综合效益价值最大化的内涵是一致的。在工程建设管理领域,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又称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其目标是在保证设计功能可靠性基础上,实现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它通过对设计、建设、运行等阶段生命周期的造价分析和管理,对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通盘考虑,不断选择优化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和运营维护方案等,实现对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成本的主动控制,确保实现全生命周期造价最小化目标。

案例:

我们选择湖北省某水库为实例,对该水库工程管理现代化状况进行分析。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备防洪、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大(Ⅱ)型水库,水域面积12km2,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副坝、溢洪道、输水隧洞、电站组成。水库管理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该水库建有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洪水调度自动化系统、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系统,工程管理水平在湖北省内处于中上等。

根据该水库实际情况,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准则层与指标层各指标权重。通过与专家反复讨论后分析计算,确定各指标的目标水平及评价值,计算出改水库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89.3%,其中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经济管理4项子目标现代化水平的实现程度分别为89.4%、95.4%、86.1%、93.5%。对该水库的评价结果分析后可看出,该指标体系基本能够反映该水库现阶段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能为改进现有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结果中,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稍低,这反映出该水库管理机构的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同时应重点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提高管理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

运行管理是水库管理机构的核心工作,运行管理现代化现状评价得分较低,一方面需要规范工程维修养护和安全监测工作的开展,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应对现有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不断引进、推广使用管理新技术,着力提升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虽然目前该水库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和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现状评价得分较高,部分评价指标实现程度较好,但为了适应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在这些目前现代化水平实现程度较高的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全寿命周期管理与资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三、相关措施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积极推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

以实现水利工程全寿命周期资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建立水利工程全寿命周期建设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全寿命周期资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通过努力,逐步改变“重建轻管”的思想,通过优化功能设计、主动控制造价、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保证水利工程各项设计效益的发挥。

(二)抓住关键,强化前期工作管理

前期工作对水利工程的功能设计、造价控制和建设施工均产生重大影响,是影响水利工程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分析表明,前期工作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95%。建议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强化前期工作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资产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统筹考虑,实现三个手段的结合

全寿命周期管理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这是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属性决定的。实现水利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有效发挥资产效益,其关键是将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有机结合,从组织、技术、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克服手段措施单打一、各干各的问题。如:从组织上可采取明确项目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从技术上可采取严格审查监督设计方案、从经济可采取对节约投资的有力奖励等措施。

(四)夯实基础,加强水利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快速、完整、透明的传递,有利于参建各方及时发现偏差、纠正错误,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有利于参建各方之间和公众之间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加强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水利工程的资产效益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功. 全面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N]. 2013-01-15001.

[2]刘靖波. 浅谈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J]. 科技信息,2012,26:91-92.

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各种资源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大多是非经营类资产,涉及范围比较大,资产总额比较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服务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截止2012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超过14万亿,占全国国有资产的三分之一,且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其中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为了更好的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成效,财政部出台了《地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和办法,明确了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处置程序和监管要求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资产配置不当、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大量流失等,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可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合理。一直以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国有资产零散分布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都是需要某项设备才临时购买,缺乏总体上的协调和管理,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稀缺的现象同时出现。例如,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有很多空余房屋闲置或出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却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来租用办公用房;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办公设备、办公家具超标和浪费的问题,有的事业单位的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严重陈旧,急需得到改善;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承担一次专项任务,就申报一次国有资产采购专项经费,资源重复购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2.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弥补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经费的不足,行政事业单位将本单位多余的办公资源用于经营性业务。例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招待所经过装修后,不仅用于办公需要,而且对外营业,所得收入用于发放员工福利和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然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行使的公共职能,又缺乏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意识和动力,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量国有资产开始流失。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通过资产评估部门的评估,就擅自低价将国有资产转让给私人,或供其无偿使用,甚至随意报废尚有相当使用价值的设备;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用于经营性业务的收入,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而是存入单位的小金库或者违规发放员工福利。尽管在国家严令禁止下这一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仍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导致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3.账实不相符。根据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账实相符、账账相符。然而,现实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账实不一的问题,普遍没有设置资产的明细账和国有资产卡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来源有多种渠道,有的是自有专项资金购置的,有的是上级部门购置的,有的是社会捐赠的,有的是下级上缴资金购置的,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入账。然而现实中,很多事业单位只将本部门资金购入的国有资产入账,其他渠道购置的国有资产没有入账,长期游离于账本之外。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已经报废的国有资产不进行报废报损,使其长期挂账,造成账实不符的问题,也给腐败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1.转变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国有资产管理,树立正确的资产管理理念,才能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成效。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效益观念。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中心。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财政投入的,但也要将追求效益放在首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任何方案、措施等,都要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注重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系统的优化。当然,与企业不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法制观念。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要树立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观念,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范。实践证明,资产流失严重、管理混乱的行政事业单位,通常是法制意识淡薄的。2.健全管理制度。首先,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点多、面广、难度大,只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才能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成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是个系统工程,涵盖资产购置、使用、配置、处置等各个阶段,只有监督全过程,才能有效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国有资产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财务、审计和纪检等职能部门的监督责任,提高资产管理的成效。外部监督主要包括社会监督和新闻监督。为了提高外部监督的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要在不触及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让新闻媒体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曝光一些违规操作的行为,迫使国有资产的管理者不断增强管理能力。其次,完善绩效考评机制。3.重塑管理流程。首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为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管理,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通过单位自查、全面核查、资料整理、产权界定和资产划转等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家底,办理好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资产划转和权证移交手续。在做好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分批统一接收、管理、运营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对外出租或出借的房产、地产、铺面等国有资产产权。其次,重塑资产管理流程,推进精细化管理。在资产使用上,不仅要建立责任制,规范资产日常使用管理,还要建立闲置资产调剂使用制度。通过调剂不同单位之间的余缺,逐步改善资产配置不公平的现象。资产处置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行政事业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上缴国库。在资产评估上,行政事业单位在发生资产处置以及资产运营中心在拍卖、有偿转让、置换资产时,应按规定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防止评估过程中不正当行为的发生,维护资产安全。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认识,从制度建设、重塑流程、加强监督等环节入手,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成效。

作者:周焱 单位: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一一大队

参考文献:

[1]宋军发.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保值增值与路径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4).

[2]郭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2(6).

第4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资产管理;购置;预算

一、加强资产管理对消防部队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后勤保障和建设,提升消防部队战斗力

消防部队承担着国家消防安全和应急救援等重要职能,其后勤保障是否及时到位也直接影响着消防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在紧急抢险救援或消防救灾过程中,发生装备遗缺或故障将给部队完成抢险救灾任务造成极大障碍。而资产管理作为部队后勤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成效直接影响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进而影响部队战斗力。

(二)有利于增强资产管理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目前,随着消防部队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事务,财务活动内容和所处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复杂的形势下,不少消防部队并没有及时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思想上产生了松懈,盲目添购设备、资金管理支出随意等现象屡见不鲜,损害了消防部队的形象。加强资产管理,实现较少投入较高收益,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二、消防部队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消防部队由于其内部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一些消防部队领导认为部队的资产“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而部队等级观念也使得下级官兵对上级的“越界”行为不敢多言,甚至为之掩护。有些消防领导对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等不加重视,导致一些设备、器械失于管理,损毁、故障等现象屡有发生。加之当前部队人员流动快,一些资产价值大、体积小的高档物品容易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流失。此外,也有部分消防部队官兵对资产管理存在应付和侥幸心理,资产管理主观性和随意性大,缺乏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容易引发资产管理风险。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不少消防部队在资产管理上不规范,缺乏制度支撑,导致资产管理存在漏洞,给、权力寻租等不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具体表现为在以下方面。一是资产增加缺乏计划性,资产管理不严密。例如,消防部队在购买、建造或接受上级配发、地方捐赠资产后,不及时入账;营房或训练设施不及时转固;资产转移、调拨没有相应的调拨、流转单据支持;接受资产没有完整的入库手续等,再加之一些细节程序不规范,极易造成监管漏洞,或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二是资产管理方法落后,管理工作不够细致。一些部队资产管理内部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沟通和共享,难以及时监控资产信息。例如,部队在资产报废方面没有合理的制度与尺度掌握,报废也未按规定的流程进行报批,使一些未到报废年限的资产提前报废,造成了财产的浪费,又可能使一些本应报废的资产推迟了报废,给消防工作造成隐患。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是缺乏有效的事中监督机制。一些消防部队对日常监管不重视,资产管理缺乏日常例行检查和定期巡检,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问题。日常的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及专项清理检查等,往往重查会计资料、轻实物盘点,重查错纠弊、轻真实了解情况,难以及时监控和掌握资产动态和重大变化。二是未建立起有效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和问责机制,没有把资产管理纳入部队全年工作考核的内容。资产管理缺乏绩效考评,责任人责任意识淡薄;绩效考评标准不科学,未能全面反映资产管理情况,对资产管理不力的单位和领导没能及时追究责任,总结经验教训。三是审计监督的缺位。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部分消防部队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审计频次和力度不大,财务、纪检等监督部门也未能及时发挥监督作用。

(四)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资产管理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然而,现行的管理体制是,资产基本上都是由排长管理,排长干满2年升任指导员或中队长后由新来的排长接管资产,排长基本熟悉资产业务又由新手接管,如此周而复始,导致资产管理始终处于摸索过程之中。一直以来,或多或少地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思想使得部队在招收人才时过分注重对作战素质和科技能力的考察,而忽视对资产管理人才的选拔,使得部队内部资产管理人才匮乏,缺乏专业的资产管理技能,很难胜任资产管理职能,遑论促进部队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了。

三、强化消防部队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建立资产管理责任体系

消防系统各级单位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资产管理对确保后勤保障能力、增强部队战斗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各大队主管在上任伊始就必须掌握单位所属资产,明确责任,建立起支队、大队、中队、班、个人的“五级”管理网络和责任链。同时,应在单位内部加强对官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官兵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资产管理的责任来。各级单位应积极构建矩阵式资产管理体系,明确岗位和分工,将资产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定期登记资产与对账,确保部队资产“物物有人管,人人主动管”。

(二)健全资产配置标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1.建立规范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充分考虑部队建设需求,按照“业务部门拟制、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汇总、党委研究审批”的程序,建立资产编配标准,有效避免资产重复购建和闲置浪费,在全面权衡内部实际和人员情况等的基础上,依据业务实际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又要照顾到不同部门的特殊性。在具体实施上,应在权衡部门实际与人员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出勤量,参照军地现有标准制定相关资产配置标准。同时,考虑其使用年限与报废标准,结合资产性能、技术周期与使用特点掌握资产的最低更新年限。对涵盖土地房屋建筑物、消防装备、设备器材、库存物资、其他资产等5大类48项资产明细制定本单位的资产配置。

2.健全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完善资产的购置、调剂、登记、库存管理、维修、处置等管理措施,完善风险评估,健全规章制度和权限审批体系,确立第一责任人。其次,部队单位应加强对资产的核对登记和评估,规范资产核算,统筹资产调配,盘活闲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再次,将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实行“先审后报、先批后用”,分轻重缓急,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优先购置急需装备,做到能不买的坚决不买,能调剂的坚决调剂,合理控制库存资产,使资产标准和资产预算真正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杠杆,实现动态管理。最后,推进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消防系统应以省级单位为主体,以“武警部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为依据,全面推进,不留死角,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和交流,对资产信息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

(三)强化资产审计,建立资产监督体系

管好用好资产是消防部队建设的一件大事。《武警消防部队资产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各级应当对所属单位和部门资产管理工作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首先,应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加强日常例行检查和定期巡检并不定期开展随机抽查,加强资产监督力度。检查应采取书面检查和实地勘查相结合的方式,核对账实。其次,健全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和问责机制。部队应明确资产管理考核标准和责任单位,定期对各资产管理单位进行考核评比,加强绩效评价分析,制定奖惩机制和激励措施。最后,加强资产审计,构建共同监督防御体系。消防部队应健全内部审计,加强资产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财务、纪检、审计等部门也应加强对资产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构建全面的监督体系。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部队应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标准,完善人才类别和标准,避免人才的单一化。部队应根据需要引进专门型人才,充实部队人才队伍。同时,应加强部队专家库建设,做好资产管理专家的引进和后勤保障工作。其次,加强对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选派进修、集中开班授课、远程教育、脱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资产管理团队,或者资产管理交由具备发展潜力的装备技师担任。

四、结论

资产管理成效关乎消防部队的履职尽责能力,不容轻视。全体消防官兵一定要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转变认识,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资产管理方法,实现资产的优化管理,完善值勤备勤条件,促进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议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06).

第5篇

关键词:条形码 资产管理系统 成效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80-02

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资产管理工作,可以促进企业资产的合理使用,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八院院部(以下简称院部)在推进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运营总部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资产管理能力。2011年以来,院部在推进资产管理工作方面,引入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创新了资产管理的工作方法,提高了院部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1 院部资产管理状况

资产管理具有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等特点,管理难度大。目前,很多单位仍然依赖手工记账的落后管理方式,工作繁重、效率低下、耗费人力。多年来,院部资产管理工作也同样面临着管理资产繁多、事物琐碎、历史跨度过长、人员短缺、制度欠缺、手段落后、账物不清等困难和问题,管理水平较低。

2 资产管理前沿模式

“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是当前资产管理领域的前沿管理模式。该系统将条形码技术和资产管理软件相结合,采用条形码对资产进行标识,利用手持数据采集终端准确高效的完成资产的日常管理和清查工作,可极大的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

3 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简介

3.1 系统组成

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硬件包括服务器、客户端电脑、条形码打印机、针式打印机、手持数据采集终端、条形码阅读器等。软件由Windows操作系统、数据库、资产管理软件、条形码生成软件、条形码盘点软件等组成。

3.2 主要功能

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资产日常操作管理功能、打印条形码功能、盘点功能、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月报、固定资产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等功能。

3.3 管理方式

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通过成熟的条形码技术对资产实物进行标识,并利用手持数据采集终端对实物资产进行现场的数据采集、信息录入和状态更改,完成准确高效的日常管理和清查工作,从而高效地实现了资产从购置、领用、归还、盘点、清理到报废等资产生命周期和使用状态的全程跟踪和监管,实现了对资产日常管理、资产盘点、报表管理、统计分析、标签制作等工作的有机衔接。

3.4 系统特点

条形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以实物管理为特点,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以“快捷”、“精准”和功能全面为优势的管理类系统。

4 院部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引入过程

为了提升资产管理水平,院部于2011年引入了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4.1 完善了院部资产管理办法,促进资产的规范化管理

院部对原有的、分散的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整合和完善,细化了管理职责与权限,深化了全寿命周期管理,加强了表格化和流程化管控,实现了固定资产和非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制定了资产管理问责和追责的措施,修订并建立了《院部实物资产管理办法》,为院部实物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规范化的管理依据。

4.2 引入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信息动态管理

院部引入了用友资产管理软件系统和条形码资产管理技术,采购了手持数据采集终端和条形码打印机等设备,设计并制作了条形码资产标贴,进行了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的调试和试运行等工作。经过两年多的使用,该系统运行正常,完全满足院部资产管理工作的需求。

4.3 开展了院部资产盘点工作,确保资产信息详实准确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院部资产管理无法形成准确的资产清单。而建立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必须有一套完整、准确、全面的资产清单。为此,院部从2011年6月份开始,按照“见物就点、逐项核对”的盘点原则开始盘点工作,实现了实物资产账与物的统一,为各部门和员工提供了一份准确的实物资产清单,为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的实施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5 “创新提效”做法

5.1 管理模式创新

院部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已经过两年多的正常运行。该系统为院部资产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作平台,解决了院部在资产管理方面多年来面临的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跨越。

5.2 制度完善创新

制度完善点:

(1)深化了全寿命周期管理

该制度对实物资产的购置预算、申请、采购、验收、交接、记账、付款等工作,以及实物资产的借用、归还、盘点、调拨、维修、报废等环节均作了详细的规定,深化了院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活动。

(2)细化了管理职责与权限

为防止各部门管理职责的交叉或缺失,院部对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各部门涉及的管理环节逐一进行了细化,形成了明确的、细化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3)加强了表格和流程管理

在该制度中,各个管理环节均编制了相应的操作表格和管理流程,强化了表格化和流程化管理。表格和流程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项管理因素,做到了管理“不缺位,不繁琐”。

制度创新点:

(1)实现了资产的全面管理

该制度将各种资产纳入统一管理,统称为实物资产,并按财务规定将实物资产划分为固定资产(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形资产,入财务账)和非固定资产(不包括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不入财务账)两类。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资产的全面管理。

(2)制定了追责管理的措施

该制度对于由个人原因造成院部实物资产流失和损坏的情况,规定由责任人按照一定比例的额度进行赔偿的原则,为实物资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问责和追责依据。

5.3 编码规则创新

实施条形码资产管理必须制定符合相关规则的资产编码。考虑到今后八院各单位资产统一规范管理的趋势,提出了“单位代码+八七码+四位序列号”的新编码规则,适应于全院资产编码的统一管理和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的运用。

5.4 盘点工作创新

(1)引入了亚银条形码资产标签

经过调研,院部选用了具有防水、防油污、防撕裂等功能的亚银条形码标签纸,保证了固定资产标签的长期保存和清晰,方便了手持条形码数据采集终端进行资产的现场管理。

(2)设计了资产代码标识分类表

为方便现场盘点,减少现场数据记录量,院部对每一类资产按照型号规格的不同编制了简易的资产代码标识分类记录表,方便了现场盘点,提高了事后数据整理工作的效率。

(3)实行了盘点结果会签确认制

对已完成盘点核对的实物资产清单,院部实行了部门和个人的盘点结果会签确认制,为施行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提供了准确的数据。

5.5 梳理工作创新

(1)化繁琐为简洁,促进院部实物资产标准化管理

院部实物资产种类多、数量大、使用地点分散,为便于管理,院部重新确定了实物资产分级分类的标准,形成了六大资产类别,为实物资产后续的维护、保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化整体为个体,深化院部实物资产精细化管理

院部早期实物资产管理比较粗放,大多以“套”、“系统”进行管理,无法满足实物资产流动性大的要求,为将资产管理到位,避免资产流失,院部对以“套”、“系统”进行管理的资产细化为以“件”进行管理的模式,有效提高了实物资产调配和维护的效率。

5.6 监管措施创新

(1)完善制度,规范入口

制度是确保资产“管得住”的依据。新制度对各部门配置资产进行了明确规定,即充分满足合理配置需求,又明确规定“未经审批各部门不允许自行购置实物资产”,为控制资产入口提供了制度依据。

(2)加强盘点,理清账物

盘点是确保资产“管得清”的抓手。盘点工作可以发现各部门是否存在违规增加或流失院部资产的现象,为落实相关管理措施提供佐证,降低了个别部门自行采购资产不被发现的可能性。

(3)明确指标,量化考核

考核是确保资产“管得好”的手段。以考核促管理是院部资产管理工作真正起作用的保障。院部将“未经审批自行购置实物资产”作为考核指标,为加强资产入口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5.7 管理细节创新

(1)建立各部门实物资产管理队伍

为加强院部实物资产的管理,院部组建了各部门专门的资产管理队伍,强化了部门管理职责,壮大了资产管理队伍。

(2)强化借用归还管理的职责问题

为加强院部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防止资产在领取借用时因代签而引起的资产管理责任混乱的问题,院部明确代替他人签字领取的资产责任人为代签人,防止了有关责任不清问题的发生。

(3)推行提高管理效率的简化措施

院部采取了许多简化资产管理的措施。如对显示器单独分配资产编号,解决了显示器与主机因统一编码而在分别故障损坏时,不能单独进行报废和财务销账的问题。对于椅子等易于移动的资产,则通过标明责任人和使用地点的标贴解决相关问题,提高了资产管理效率。

6 取得的成效

6.1 夯实了院部实物资产管理的基础

通过两年多的工作,院部理清了资产的状态和数量,解决了院部多年来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资产账物不符”的难题,为今后对院部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2 建立了院部资产全面管控的机制

通过近两年的工作,院部建立了对资产的全面管控机制,解决了“院部资产长期管控不严”的难题。

6.3 实现了资产管理模式两代的跨越

引入条形码资产管理系统使院部资产管理方法从粗放式管理跨越过了早期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方式,跃升为以“条形码技术”加“资产管理软件”的条形码资产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模式的两代跨越。

6.4 强化了员工资产管理职责和意识

通过强化资产管理工作,增强了院部各部门和员工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加强了院部员工爱护资产、保护资产的观念。

第6篇

论文摘要: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要素之一。无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其固定资产结构、状况及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长期投资,特别是企业的房地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必须不断优化其结构,减少因管理不当而导致其收益率的减少。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特点

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管理做一个具体明确的定义。有些只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进行了定义,也有从固定资产的对象出发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义,例如郝净、高卉在《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就是以固定资产为对象,面向资产增加、变动、减少全寿命周期,以保证既有资产安全、完整。笔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更主要的是一种过程,因此在本文中,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

其具有以下特点:长期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贯穿于在企业生产活动的始终,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到报废等环节;广泛性。固定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企业房产、地产、设备等多种内容,牵涉到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广泛,包括生产、经营、会计等部门;多样性。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方法较多,如日常监督、定期维护、评估等。

本文重点对企业房地产、设备等的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此类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使其在企业的各项生产过程中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二、对企业房地产的管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就要求企业房地产管理能及时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保证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正常进行,同时使企业掌握的房地产能保值并能尽可能地不断增值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建立起企业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房地产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如各宗房地产的市场价格、面积用途、利用率、购入价或租赁费、更新改造投资、租约更新日期、运营开支记录、房产税等)和外部信息(如各宗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和出租价格等)、这些信息在各宗房地产一购入或一租到就应立即建立档案,并随时予以更新。根据企业房地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及企业决策层决策的需要还应按时提供相应的房地产业务月报和房地产财产报告(半年或一年)。

企业房地产管理并不终止于通过租约或购买得到房地产,接踵而至的还有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对现有的房地产进行合理分配、使用,控制房地产税收及其运营开支、修理、维护控制,辨明没有充分利用的房地产,以及如何再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或多余的房地产等多项管理工作。

(二)建立企业的房地产管理部门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将企业的房地产管理部门视为一个利润中心,即将企业所有的房地产都置于房地产中心的管理领导之下企业中其他各业务部门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以市场价格或以略低于市场价格向中心租用房地产,这样就能使各业务部门精打细算,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中心可以将多余的房地产出售或出租出去以使企业能从中获利。这样,企业房地产及其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就能以量化的形式加以核算、评估。

当企业的规模较小时,则可以将企业房地产管理部门视为一个成本中心,由它对企业的与房地产有关的业务提供咨询,按企业生产、运营的需要提供房地产,并对其进行维护、控制。它的工作与企业的财务业务运营、法律、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等工作都密切相关,所以该部门可置于企业分管业务运营或分管财务的副总裁领导。

(三)对企业房地产的再开发

如果由于企业停止某项业务或是其他原因,致使企业的某部分房地产被认定是多余的,则企业房地产管理部门就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处置即再开发,以防止企业的利润由于无效率的资源利用而减少。

企业房地产再开发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企业内部再利用

将该宗房地产照原样出售或出租

将该宗房地产更新、改造后再出售或出租

一般而言,经过更新,改造后的房地产可以增值,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果在出售某宗(特别是大面积的)房地产有困难时,则可以先将其租赁出去也可以将其先分割成多宗较小的房地产,这样都将有助于它的出售。在这些方案的分析比较过程中还要考虑时间因素,要保证所选方案的财务净现值NPV值是最大的。

三、提高企业设备综合效益的设备管理方法

(一)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关键。设计选型时既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因素,又要考虑到厂情。尽量同原有的设备系列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设备后续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传统的设备一生管理中,由于各环节都是以行政单位为界,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的现象,有时候设备刚投运。就出现改善、改造情况,既影响生产又增加了投资,因此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精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二)建立设备管理状态评审制度,维护设备资产的使用价值

设备是物化了的资本金,同时存在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设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就设备工作本身而言反映在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上。

设备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价值管理,就是对设备投入方式、投入的回收和投入后创出最大限度的效益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设备使用价值管理,设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管理手段和措施,减少设备的功能损失,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功能性。设备使用价值的保值在生产活动中主要靠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等手段来实现。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宏观调控、监舒和增强约束机制,就是对设备使用价值情况进行评审考核,为此,建立了设备评审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监察制度,以状态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动态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各单位设备的管理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控制设备运行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设备风险控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1.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为了免除风险的威胁,采取企图使损失发生概率等于零的措施。

2.冗余储备。冗余储备是指备用设备或备用计划的准备。当原有设各等失效时,这些备用措施就可立即起作用。

3.风险分散。风险分散的目的是降低设备对特定事物或人的依赖程度。分离是将某事物或作业程序区分成好几个部分。

4.风险转嫁。风险转嫁的途径有两个:一个为通过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另一个为通过非保险契约转嫁出去。常见的形态有四种;买卖契约、出租契约、外包契约、辩护(或免贵)协议。将运行阶段的设备管理工作通过外包契约转嫁给承包人就是风险转嫁的一种形式。

5.风险自留。即企业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如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对一些风险制定风险发生时的应急计划,或当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大局时而将损失列为企业的一种费用。

参考文献

[1] 姜伯昊.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 郝净,高卉,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标识码系统及其开发[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8)

第7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问题;症结;对策

国有资产可分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成效明显。相比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根据实践经验,笔者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资产清查发现,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固定资产和资金往来的管理上。核心问题是,要么是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要么是有制度,但落实不到位。其结果,导致资产形成、使用、处置各环节基础薄弱,出现管理盲区。

1.资产存量底数不清

多数单位将注意力放在争取资金、分配资金,而本单位资产真正有多少不清楚,不去关心,也不去了解和掌握。盲目购置,较少关注挖潜、盘活和用好现有资产,对资产使用效益顾及少。

2.资产账目核算不清楚、入账不规范

不少单位在构建固定资产时,只反映资金支出,不进行实物登记,经常出现错登或漏登。有些资产入账时,前后脱节、登记方式随意,计量不规范,口径不一致,时间一久,造成混乱。

3.资产形成、使用、处置随意

一方面,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形成资产构建方式多样化,有捐赠、上级业务部门配置和调拨等。因而,一些单位在取得资产时往往未及时按规定入账,久而久之,出现“账外”资产。另一方面,资产使用没有章程,未经审批任意进行资产出租、出借。清产发现,主管部门借用下属单位资产时有发生,同一单位的部门之间随意调配,增加管理难度。有些单位甚至违反国家财物制度,不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擅自作主处置国有资产,随意进行调拨、变卖、转让、贱价处理。

4.账务处理不及时,长年挂账现象普遍

在资产清查中发现,一些单位的资产,规定的报废年限早已超出,并且有些资产已淘汰或毁损不能使用,却长期堆放在仓库,既不清理也不申请报废,有些实物早已处置,但不进行账务处理,长期挂账。对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不及时调账,已房改的房屋不按时调减资产,造成账物不实。

5.由专项资金形成的资金脱离监督

由于资金性质和核算方式不同,各单位对在部门预算中购置的资产管理比较规范,而对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实际过程中,专项资金列支有绝大多数资金购置设备,方式上采取政府采购或上级部门集中采购。在这一过程中,因资金支付主体不同,交货与入账核算的时间差拉长,有些还以资产调拨划转方式进行设备等配置,这样容易出现漏登,使不少资产变成“账外”资产。

6.土地作为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

由于土地只有使用权,各单位的土地基本上由国家无偿划拨,不进行价值核算。事实上,土地资源因其特殊的稀缺性,已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由于会计账目不反映土地资产,如果土地一旦出租或投资,转为经营资产,易造成资产和收益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症结

面对数额巨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管理过程中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

在实际编制部门预算时,安排资产购置计划很少考虑现有资产使用状况,缺乏配置依据,使在配置量和配置标准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只重视货币资金的使用管理,却忽视实物资产的使用管理。

2.管理意识不强、重视不够

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病,也是普遍性的问题。因行政事业单位不核算成本、不考核效益,所以自上而下始终摆脱不了重投入、轻管理的怪圈。对资产管理认识不清,导致工作不到位,敷衍了事,能推则推,实在推不了了,凑合着干,应付着做。用这种工作作风管资产,不言而喻,管不好。财会人员仅局限于账目平衡,该入账的入账,至于谁使用、谁管理、什么时间报废、怎样处置无人关心。待到资产清查盘点,追问的时候,谁都不清楚,或者人员已经调离岗位,无法追究也不愿意追究。久而久之,推诿扯皮之事不断发生。

3.制度落实不到位,职责不清

国家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方面出台过相关制度和规定,但一直未形成一套便于操作的制度体系。突出表现在三个环节;一是资产购置无计划、配置标准不明,导致资产浪费、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产处置报批制度得不到很好落实,导致擅自处置、随意调拨资产;三是资产使用未落实到人,离岗移交手续制度不健全,导致资产流失。这三个环节的制度落实,是管好国有资产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规范管理程序,完善规章制度

要从整体上明晰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侧重资产使用效益。着眼长远、把握重点,狠抓多层面、多形式的资产商业化运营。完善制度是管理资产的客观要求,也是管好资产的基本要求,鉴于当前实际,及时制定出台单位具体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资产配置标准、资产处置程序。制定资产定期清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制度,严格履行资产购置审批手续和资产报废、转让、出售等处置的报批程序。

2.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资产使用责任制

主管部门应落实机构或专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使用责任制度,将部门使用的资产直接落实到每一个人。职工因退休、调离及岗位变动,务必办理资产移交手续,需经资产使用部门负责人、资产专管人员和财务部门的签字,人事部门方可办理离岗手续。

3.加大国有资产预算控制力度

建立科学合理与规范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亦是解决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根本出路。一个单位需要购置那些资产、如何配置、何种渠道,应分析其存量资产的现状及履行工作职能的需要,将其进行科学配置并纳入单位的部门预算,做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4.实施产权管理,建立资产保全制度

实施产权管理是加强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方面。通过产权界定、产权登记等形式,明确单位的资产占有、使用权。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实物账、卡,全面反映资产存量状况,严格管理制度,健全手续,明确责任,建立统计报告制度,随时掌握资产使用和增减变动情况,及时解决管理中发生的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高度重视土地资产的管理,必须办理土地使用产权登记证书,如土地变动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盘活土地存量,严格土地使用审批程序,保全土地资产不受损失,发挥最大效益。

5.加强专项资金所形成资产的管理

当前要加强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监督管理,探索用专项资金购置资产的计划、审批和运行方式,找准管理的突破口,将全部资产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范围。强化专项资金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使用管理,严格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防止“账外”资产的发生。

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161-02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加强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效益,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在现行的管理实际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粗放、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本文拟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作初步的探讨。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由财政拨款投入形成,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购入时直接计入当期的支出。管理层受现行评价指标的约束,往往只看重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总量,过分强调规模及档次。经费一旦落实变成实物之后就退出关注的视线,不再关注其使用是否有效、管理是否到位,核算反映是否真实。

2.分类标准不统一,造成管理困难。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各单位一般也是按照这六类进行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而在2007年开展的以2006年12月31日为清查基准日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将固定资产分为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等十大类。两类标准没有相互对应或转换的说明,在单位按其中一种分类标准来管理的情况下,若上级管理部门有不同的要求,单位就得从头做起或干脆在管理中执行两类标准,由此导致既不能提高管理的成效,还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3.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1)没有统一的管理软件,管理手段参差不齐。由于上级部门没有统一规定管理软件,各单位是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自行使用一些简单或盗版的管理软件。单位规模小、资产少的甚至就用EXCEL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有时连统计数字都有困难,就更别说动态的全过程管理了。

(2)静态管理、价值管理为主,忽视了过程管理及实物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只重视两头,即资产的购进和报废。在购进后记录固定资产的购置时间、日期、规格型号以及资产价值等基础信息,报废后按程序进行核销。但对中间使用过程诸如维修保养、部门间调配、使用状态等信息基本不予关注,也不进行记录。由此导致一些贵重物品被私人长期无偿占有,更糟糕的是决策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资产的动态信息及使用状态,削弱了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造成资产重复购置、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4.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事业单位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而是由后勤部门、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兼管。多头管理,责权利不明确、不对等的结果必然是不能对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实行有效的控制、协调、检查和监督,必然是各职能部门各施其政、各行其是,遇到复杂问题相互扯皮推诿,谁也不承担责任,甚至在管理环节上出现真空。如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单位账面资产数,财务人员又仅限于对资产的价值管理,对资产使用、毁损情况也不甚了解,管理相互脱节,资产存量不实,账实不符。此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也不是专职人员,一方面不熟悉资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等专业知识就更是门外汉了。对资产是否全部到位,性能指标是否达标,是否能满足工作需要等无从提出意见供领导决策。

5.内控制度不完善,执行落实不彻底,浮于表面。大部分单位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对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主要有以下表现:

(1)固定资产的购进决策、执行、验收等不相容岗位没有做到有效分离,容易形成账外资产等舞弊事件。

(2)资产使用部门及人员发生变动后,不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固定资产购入后管理人员按最初分配方案确定了使用部门及使用人并记录在案。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在部门间调剂,经常是凭领导一句话资产就从A部门到了B部门,但资产管理人员不知情,所记录的资产保管部门及人员没有做更改,长时间下来就会造成管理混乱,资产流失。有类似情况的还有资产使用人员退休、调动后不办理资产移交,或只做实物的交接但未到资产管理部门办移交手续。

(3)按发票验收,没有亲自见实物。资产购进后,资产管理人员应会同有关责任人逐一将实物对照合同验收,需要安装调试的还要进行试运转实验。但实际工作中经常是采购部门拿合同、发票等纸质材料找资产管理人员验收,管理人员也仅凭这些资料就填写验收记录,不对实物进行现场勘验。对资产是什么样,放置地点等都不清楚。往往到资产清查时就会发现资产实物与记录不符甚至盘亏的现象。

(4)待报废、闲置资产随意堆放,不办理相应手续。资产使用部门只关心有无设备使用,对待报废或闲置资产,不上报资产管理部门作报废或调剂,随意丢弃,造成资产账面价值虚增、资产闲置等不利于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的“浪费行径”。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投入日益增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只是日常管理活动的需要,更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安全完整的重要措施。管理层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

2.上级管理部门要统一并细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要求。首先,应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管理的手段要科学、可行、有效,不同的分类标准最终会对管理造成混乱。其次,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比较粗放,不像企业有一整套从购进到报废的细化操作办法,对大多数单位来说财政部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管理的依据了。但该办法过于原则性和粗线条,只具有指导意义而无可操作性。因此,建议各有关归口管理部门能统一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并细化资产管理办法。

3.构建信息平台,建立全过程的动态的监管系统。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从资产购置申请到资产处置,涵盖审批、购置、验收、使用、调剂、维修等过程的信息平台,实现固定资产存量和变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管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逐级管理分级负责。事业单位应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和业务能力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主要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政策、制定单位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检查落实、指导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员开展工作。各职能部门相应配备固定资产管理员,业务上接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员的管理和指导,负责本部门资产台账的建立及资产的动态管理。

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日常动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固定资产从投资形成、使用、管理到最后处置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首先,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制度,规范行为,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进行清理盘点。其次,管理工作不应仅局限于资产购置后的验收,而且应在设备购置事前、事中、事后都应介入其中。第三,应加强固定资产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保证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同步和一致。对购进、转让、调配、毁损、报废固定资产,经办部门必须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并履行相应的手续。

6.强化责任意识,奖惩分明。对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要明确职责权限,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权责明晰、责任到人。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实物账和卡片账,定期组织盘点,做到账实相符。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总账和明细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使用部门负责设备的安全完好及有效使用。单位要建立资产管理成效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奖惩分明,责任明确,真正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编写组编.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讲座.测绘出版社,1996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办公室编.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手册(2),资产清查相关文件及资料

3.李腾飞.资产清查工作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经济师,2009(11)

4.楼燕芬.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