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24: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技术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运行机制,提出了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农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密切相连,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涉农企业不仅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应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主体,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仅是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是涉农企业新技术形成、转化和应用的保障和途径。笔者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机制,并提出了完善此运行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是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涉农企业以技术创新获得技术优势,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以及技术秘密等形式获得法定的专有权利,进而产生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涉农企业的技术能力与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密不可分,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涉农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1.1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农业的自然状态,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自然和经济的交互过程,与季节、气候、地域等客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赖性较强,受生态条件、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大,地域性强;农业科研对象的生物性、研究环境的多样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推广大都要在室外进行,极易扩散和流失,农业科技成果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制约,属长期性研究,效益周期短,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可控性差,通用性强,保密性弱。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过程和最终结果的产生及推广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的立项、研发和产出等环节全程控制,对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障碍、专利和技术壁垒提出预警,紧密跟踪农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能有效提高研发起点。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把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产权化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使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垄断利益成为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报酬扒制,刺激创新成果的产出。涉农企业动态跟踪知识产权在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等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管理组织、项目风险管理程序进行风险管理决策,从而降低和规避农业知识产权移转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1. 2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协调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是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但是,农业技术创新周期长、环节多,涵盖了从产出、供给到推广的全过程,参与创新过程的角色多,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不易协调的复杂关系。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是其知识产权效益的基础,离不开技术成果前沿参与者和应用的终端用户—农民。由于农民对新技术认知、掌握的局限性,同时,农业技术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地域因素的严格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及收益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会造成农业知识产权供求的矛盾,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收益率。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及时跟踪、预测市场信息,引导创新主体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建立科研、生产、营销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的宏观管理与运行机制。同时,在知识产权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过程中,能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属,有效规范新技术研究开发者、投资者、应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整技术转移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形成一定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保持主体的创新动力。
1. 3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
农业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创新主体、技术信息、市场能力、资金支持、资源条件等一系列要素。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分散,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每万农业人口科研人员只有0. 65人,其中种植业占68%。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每年约10万人,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仅有1人。我国的农业投人有限,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情报交流不畅。“一家一户”的农业承包经营方式,加大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成果进人市场的成本。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察赋先天不足决定了涉农企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搭建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资源信息平台,综合分析、跟踪预测农业技术动态和市场走向,传播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技术创新情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使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管理、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便捷、准确、规范的全方位引导,在便捷、高效中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降低研发成本,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知识产权产出、转化、应用和传播,从而加大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步伐。
2、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关联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机结合、循环转化,是农业技术创新链的良险机制,把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运作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提高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涉农企业高效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并在经济系统中保持良好运行的必要前提。
2.1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新制度
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两者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两者都呈现出路线依赖性的特征”。知识产权制度以产权效益产生的利益激励机制促成了创新主体持续创新的热情,同时保障了技术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技术创新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降低了新收人流的成本,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潜在利润,成为为知识产权产生的动力和源泉,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保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
2. 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是从技术构想到研究开发并获得实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既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又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市场化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农业技术创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和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因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融人农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呈现全方位、系统化的特征。
2. 2.1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筛选的导向作用。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及学科分化的特点,决定了对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确定和前期技术成果的选择的复杂性。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研发、委托研发;企业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以及部分国际技术市场的成果。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够为涉农企业制定具体的研究开发计划,跟踪农业科技动态,利用专利文献检索等最新技术信息情报资源,分析现有技术产品情况及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劣势,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预测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动态,为企业确定选题,寻找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或者为企业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提供决策支持。
2. 2. 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研发的产权定位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不仅资金投人大,而且研发周期长,环节复杂,市场需求及收益预期难以把握。因此,对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路径选择定位困难。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从项目确定、研发、试验到推广应用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专利权、新品种权、著作权、商标权及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在农业创新技术立项阶段,经过大量的信息搜集、材料归纳、市场分析、价值判断等可能形成对技术预测评估、行业竞争态势、市场赢利前景等研究报告。对于此类智力成果可以通过著作权或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于合作开发或委托研究的项目要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权属。在农业创新技术研发、试验阶段,对于非公开状态下的创新技术、配方、育种方法等,或具有较强创造性不易被仿制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作为技术秘密进行管理;对于公开状态下竞争对手多、易模仿的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及时申请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农业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及商品化阶段,市场需求量越大的创新成果被竞争对手跟踪仿制的可能性越大,此时企业应通过专利权、商标权、新品种权、著作权等多项知识产权使创新成果以产权化的形式进人市场,并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联合保护和交叉保护。同时,利用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等方式加决扔IL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及产业化速度。
2.2.3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保障作用。农业创新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户,生产环境大多是露天,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外溢性,保密性差,控制难。例如植物新品种产生后,大都需要在田间进行种植,逐步扩大品种数量和生产规模。由于持续时间长,露天作业接触人员多,种植技术容易掌握,这种特定的生产环节为技术秘密泄露提供了便利。在以竞争性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是其商品化、产权化的前提,也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保护的前提。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适时跟踪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流向,把握技术扩散的市场动态,监控和防范各种侵权行为,积极应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各种纠纷。
3、对策与建议
“运行机制是指一定制度安排下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结果就不同。”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包括2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后者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的创造,它注重把科技创新成果引人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市场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的增长。涉农企业要以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及创新资源配置的杠杆,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充分运用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3.1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私权,体现了从产权角度对人类智力成果创新的激励与保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符合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要求,结合农业技术创新高风险的特点,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一方面,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障农业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人能够通过控制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收回农业技术创造的成本,并获得必要的报酬;对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技术员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体现社会尊重、创新成就感的署名权、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另一方面,规范涉农企业与技术创新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农业知识产权转移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识产权风险报酬基金,滚动发展,让技术要素提供者参与企业分配,建立一种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分配机制,使农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效益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形成良吐的动力机制。
3. 2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的形成、利用、移转的过程中的要素进行协调,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建立涉农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人才档案库,既包括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农业技术人员,也包括在创新成果推广过程中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示范者;既包括涉农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也包括与其创新活动相关联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相关研发人员。对其研究动态、成果权属、业绩水平、技术推广能力等进行跟踪统计。加强产学研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建立合理的农业科研梯队,对于重点项目集中优质人力资源,集体攻关,实行合作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其次,建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的投人机制。涉农企业应确保农业科研经费持续、稳定地投人,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农户科技投资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户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投人。第三,搭建涉农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完善相关技术信息的储存、聚集、传递和沟通系统,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络系统和知识产权数据库,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构建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实现信息链接、检索、订单等功能。健全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登记、归档、保管、使用、转让和分配的信息管理制度。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 问题 节水技术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2.喷灌技术
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二、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三、综合节水技术措施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塑料薄膜覆盖及保护地栽培,发展设施农业,普及良种和使用抗旱保水剂。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起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管理节水措施
4.1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张力计、中子法、电阻法等监测土壤墒情,数据经分析处理后配合天气预报,对适宜灌水时间、灌水量进行预报适时适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含水量,节水、增产。
4.2节水高效灌水制度
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以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的根层储水的转化,以及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的效率。
4.3灌区优化配水技术
根据灌区各级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和灌溉农田及作物分布情况,按照水源可供水量和作物某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水分生产函数,以输配水过程中水量损失较小,而增产值较大为目标,应用系统工程手段,编制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方案,合理调配灌溉水量。
4.4灌溉自动信息系统管理技术
采用电子技术对河流水库、渠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抽水灌区的水泵运行情况等技术参数进行采集,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按照最优方案,控制各个闸门的开启度或调节水泵运行台数,实现自动化监测控制,实现最优化川水管理。
5.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据已有的资料,山东省冬小麦生育期间水分蒸发约为2250m,夏玉米2700m,通过农业节水措施减少这部分水分蒸发,在相同产量水平下水分生产率会大有提高。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山东省在曲阜市吴村建立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范区,就进行了果树的秸秆覆盖试验,获得成功。
6.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其效益就高。东营广饶、肥城潮泉等地成立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作用。
1 我国水利灌溉工程的现状
我国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灌溉工程,水利灌溉即是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还对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快,水利灌溉工程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其中一些水利灌溉工程中所隐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水利灌溉工程所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关乎国民生产发展与粮食安全,所以如何对水利灌溉工程加以保护和扩大至关重要。
我国现在大力提畅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水利灌溉工程正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水利灌溉工程也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重要部份,那么水利灌溉工程的好坏直接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一些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老化严重,这更对其水利灌溉工程所在的地域的环境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其当地的其他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保证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维护工作则地方经济发展,与实现国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情。
2 我国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设施不完善
我国一些水灌溉工程多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其中使用上的缺陷明显,而这些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多是农民自已投资建设的,其工程的设施简单,没有长远发展的可行性,并且也不具备科学性,所以这些工程的质量较差,而且其所使用的设备都是陈旧老化。而如今我国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也是年久失修,其赢利性也日益下降,达不到现代化的水准,尤其是国之重要水利灌溉工程水库的建设更是缺少合理的分配,在旱季达不到让其进行水利灌溉的效果,所以我国水利设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2 灌溉渠道淤积严重
农田水利作为水利灌溉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其农田水利是否具有其运行的可行性是至关重要的,其运行性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后期的灌溉效果,而其效果的好坏又直接与农民的利益挂钩,而现今农田水利的灌溉工程多是以挖一条沟,或是修一条渠作为主要的水利灌溉工程,其工程的质量与使用的年限均达不到专业化的标准,很多设施经过多年使用后,已经不能再继续进行使用,其中由于使用时雨水带进的泥沙已经将其渠道内进行淤积,年积日累后,其渠道就日益不通。
2.3 管理相对薄弱,投入相对不足
我国的水利灌溉工程具有许多管理上的缺陷,首先对于其产权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一来其水利灌盖工程的后期维护责任没有一个具体的所属问题,而且近年我国农田水利用水日益严重,而各地的降水量又达不到对其进行灌溉的标准,那么其水利灌溉工程的储水量达不到灌溉标准,而我国对于水利灌溉工程的投入也不足。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水利设施投入较大,而近几年我国由于更重视经济建设,所以对于水利灌溉工程的投资较少,所以其水利工程日渐衰落。
3 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与节水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输水过程中的节水措施
我国的水利灌溉工程多是以挖渠道为主要的手段,渠道挖成后直接投入灌溉使用,但是其简单的挖渠道式的水利灌溉工程,由于其施工工艺和其自身的特点,就造成了其对于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其中水资源有50%的被其在灌溉过程中所流失,无法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
3.2 低压管灌的具体措施
这种低压管道式的灌溉方式,主是通过管道对于农田进行灌溉,它的出现代替了传统的渠道式的灌溉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节水保护,而且其整体工程的造价也较低,在对其进行灌溉设施修建时可以有效的节省成本,其灌溉效果也比渠道式的要好,所以这种方式在发达国家受到普遍的使用,而这种低压管式的灌溉方式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应用较广,而且其普遍速度较快,得到了很多的认可。
3.3 生物技术的相关应用
我国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生物技术正在大力提畅,一些具有抗旱节水的育种项目正在进行,而这些具有抗旱节水性能的种苗也会在其后播种时有效的节水,其中抗旱节水技术栽培管理的应用,可以对我国生物循环链中的节水植物其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提高,从中可以繁育出更多的抗旱节水品种。我国对于植物抗旱的研究较多,其对于动物及微生物的抗旱节水方面较少,总结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再结合其生物与植物的技术来进行水利灌溉的共同研究,所以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对其培育出对于抗旱与节水更加有利的植物品种,这样水利工程灌溉具有更加长期的方法。
掌上“可种地、可营销、可追溯”小手机上有大农业
了解发现,第十二届农交会信息化味道浓厚:会场不仅专设智慧农业展区,还同期举行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云计算与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农业信息化相关论坛。
记者走访了40个参展团的几十家参展企业发现,摊主在给观众介绍产品之后,一般会同时塞给一份企业宣传单:“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
用手机上网就可登录这些企业网站,他们的业务可谓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托普智慧农业提供农业整体解决方案,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左岸芯慧)发展农业物联网,北京信城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搭建从田间到餐桌的“放心菜”追溯系统……“江浙一带的铁皮石斛种植大户给我们的反馈说,应用农业物联网能实时调控作物生长环境,亩均能增效20%左右。”左岸芯慧销售经理吴昊说。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今年6月份,我国共筛选出310项农业物联网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方面,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作业,有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科学化管理,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登录我们网站就能了解我们的有机茶在各阶段的监测、抽查情况,茶的质量有保障、可追溯。”广西昭平县故乡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铭殷说,公司还开设了淘宝店和微信营销,其产品已经从南国一隅远销上海等华东地区大超市。
农业部的统计显示,2013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超过500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增长快速,销售成本降低、便利便捷。
信息化“借脑开眼”提升农业统筹管理水平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农交会上提出,对农业而言,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数据收集、分析、共享,正日益有效指导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切实减少决策失误,避免市场失灵,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陈晓华说,目前,覆盖部、省、地、县的四级农业门户网站群已经基本建成,涉农网站已达4万多个。以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纽带,集语音、视频、短彩信、网站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于一体的12316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已经成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
同时,依托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国家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经初步建成,40余条部省协同信息采集渠道先后开通,一大批农业行政管理信息系统陆续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业务协同的农业信息资源采集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农业行政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此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广福德等专家介绍,通过农业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我国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精细农业资源信息,配合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提升了科学决策水平。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正逐步扩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自动监测,以及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范围和力度不断提升。
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主任王大山说,近年来,北京市建立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农机智能调度平台,农机精准作业水平大幅提高,有效增加了机手收入,加快了农作物抢收进度,促进了粮食“颗粒归仓”。
信息化已成现代农业制高点
“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制高点。”陈晓华说,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工作将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取得突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关键词:农业技术市场;四要素;内容形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016-1
1 农业技术市场的四个基本要素
1.1 技术商品
这是农业技术市场的主体,是指在生产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能够为采用者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可用来交换的技术成果,如良种、良法、配方、程序、图纸、设计、方案等硬件和软件的信息形态的产品。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既同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如:技术商品价值不可比性、独创性、先进适用、成熟、经济效益好;技术商品交易后,其活动远未终止,须进行咨询、培训、指导,直至技术商品转化为有形商品;技术商品寿命周期由新旧技术对比和有形磨损等来决定。
1.2 卖方
即农业技术商品的生产者,主要是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也包括持有农业技术商品的个人,卖方的基本作用是给市场提供技术商品。
1.3 买方
即农业技术商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农业生产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农村个体户、农户家庭等,买方的基本作用是完成技术商品交流来实现生产的最终目的。
1.4 中介
即农业技术市场经营机构,它包括常设性科技市场、技术商店以及各种农业科技咨询公司、科技开发公司、科技服务公司、科技信息公司等。中介的基本作用是:沟通买卖双方,促进技术商品流通;集中和扩散农业技术商品;提供科技信息;组织、协调技术市场活动;进行技术市场预测和有关方针政策宣传和监督等。
2 农业技术市场的经营内容和形式
2.1 农业技术市场的经营内容
是指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流通的技术商品的种类,它包括农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一切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产品质量和数量,降低生产成本所开发的新品种、新农艺、新机械、新材料、新农药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农业技术,均可以在农业技术市场上经营。
2.2 农业技术市场经营的形式
有如下几种:直接交易,指农业技术商品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即农业科技部门直接与农业生产单位(农户、乡镇农业)挂钩,联系有偿转让科技成果,进行技术服务;中介交易,指以技术中介机构牵线的方式介绍技术商品的供需双方见面成交。这种经营形式较普遍,效果最佳。中介机构一方面广泛搜集技术信息向生产单位;另一方面根据生产单位的技术需要向科研单位提供情报,促进技术贸易。中介机构在农业技术交易过程中能为买卖双方提供全面、系统优质的服务;联营交易,指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与相关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成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经营;推广交易,指通过科技成果展览、示范、试验、赶集等形式,以实现农业技术商品买卖双方成交。如有的地方举办的科技兴农成果展览会、科技赶集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成果流通与转轨。
3 农业技术市场的管理
3.1 农业技术市场管理的内容
农业技术商品的管理:指对进入市场的技术商品种类和质量进行管理,即进入农业技术市场的技术商品种类要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其种类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引进等。进入技术市场的新技术、新成果等技术商品质量上要有鉴定证明和成果说明书,技术要成熟、可靠、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商品交易活动管理:指对技术商品交易活动的多个环节的管理,包括技术商品交易活动的组织、监督、协调等;农业技术信息的管理:技术市场要有专人负责农业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和交流等工作。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也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提供农业科技信息管理必要的物质和手段;农业技术市场经营机构与人员管理:技术市场经营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市场调查与分析,提供交易场所,提供农业技术商品的广告和宣传等条件,沟通技术商品买卖双方的联系、协调技术商品买卖双方的利益关系,最终促成技术贸易成交等级。
3.2 农业技术市场管理的手段
在农业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应当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机械的应用,以此来改变农业生产现状,促进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但从相关工作落实情况来看,确定诸多因素影响着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导致一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应用。由此看来,正确认识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要性,加强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的推广很是必要。
1 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不足
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公路、水利工程等,意在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但是,当下一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农村机械化基础建设,如农村机耕道、水渠网路等,导致农业机械难以有效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难以带动农业生产,推动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1]。所以,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不足是当下推广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2 缺乏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
农业生产是一项作业量较大的工作,在具体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但切实有效的应用农业机械则可以代替劳动力,进行农耕农作,同时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充分说明,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而通过对诸多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不高。明知农业机械有效应用可以缓解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却没有积极引用,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与农业机械缺乏创新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目前推出的很多农业机械根本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生产的需求[2]。
1.3 精确的农业技术有限
精确的农业技术是当下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但是,深入分析我国农业技术及其应用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农业技术的技术含量不高,其或多或少均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导致精确的农业技术有限,如此即便有效的利用农业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也会是农业生产存在一些问题,或种子浪费、或病虫害防控不佳、或农田管理不到位等。所以,正确认识精确的农业技术有限这一问题很是必要,如此才能使我国加大农业技术研究力度,为推出更为有效的农业技术创造条件。
2 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的有效措施
2.1 构建健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管理制度
鉴于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构建健全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便切实有效的管控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使之符合农民农民农耕农作的需求。当然,要想构建健全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管理制度,应当加强以下两方面,即:
其一,明确区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机构。为了切实有效规范和控制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各个方面,需要构建专门的推广机构,负责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一切事宜,如此可以有效的处理功利化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情况,使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切合实际[3]。
其二,合理构建管理制度。出于规范化、标准化、有效化推广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考虑,应当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为目标,详细分析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实际情况,明确其存在的不足,进而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管理制度。
2.2 构建优秀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人才队伍
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的工作,在具体落实此项工作的过程中,要求推广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等,以便其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系统的、详细的讲解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使农民群众能够对农业技术有一定了解。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就需要构建优秀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人才队伍。具体的做法是:1)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教育讲座等,想推广人员传授农业技术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及政策等。2)建立公平公正的惩罚制度,规范在职的推广人员的工作行为,同时激励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恪尽职守的工作[4]。
2.3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来及时及时更新农业技术
鉴于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与农业能否良好发展有很大关系的情况,我国政府在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之际,应当将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着重分析此项工作存在的不足,尤其是技术含量方面。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增加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资金投入,以便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研究,不断更新农业技术,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间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而在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时候,需要切实解决所存在的问题。那么,当前我国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过程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l)政府所拨放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展开,并且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从而迫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自负盈亏。
(2)专业技术人员与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比较低下,继而难以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推广手段、推广方法、以及推广内容的不完善,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无法适应现代集约型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4)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服务职能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推广被暂时搁置,进而直接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因而,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迫切需要解决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的探析
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者密切关注农业科研成果,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进程。而对于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一般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l)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推动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运行。因而迫切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整合与综合推广,并且强化对推广组织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公益性职能。同时,加大推广经费的投入,在提高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创新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2)从基层农民合作机构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在加快发展、依法管理的同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并且用现代化科技知识与经营理念来提高农民的推广意识,继而在规范运营的同时,带动农民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当中来。
(3)设置与农民合作组织密切联系的科研、推广机构,能够在指导农民的基础上,使得科研单位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中来,从而在转让科研成果的同时,有效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4)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递渠道迈入了多元化进程,所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大众传媒的沟通,也可以深化、普及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从而在各方各面的共同合作之下,规范、有序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总结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政府作用
为了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加快农业技术改革,推动使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但是现存的管理体制仍不适应当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农业技术在农村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在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难以得到保证,其根本原因使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不够强。所以要想使农业技术工作有序开展,就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力度,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加大对农业技术建设体系的扶持,使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农民的权益。
1提高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产品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为农村服务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服务的产品不存在一定的固定形态,而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多种多样且服务范围大,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的产品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农业技术推广的产品,具有易传播、易复制的特性。政府承担农业技术的主要推广工作,所以政府可以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使其可以通过特定的制度来给特定的部门进行供给,达到技术推广具有专业性,而政府可以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为其提供适合的环境以及多元化的供给方式。
2加强政府自身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职能要求
在以往的工作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不能完全展现出来。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政府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力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扩大农业技术的推广范围,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满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能够接触到新技术并且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同时也要在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农村产品标准化的检验体系,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的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安全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建设的工作效率,也能为农产品的出口提供合适的出口环境和品质保障,促进农产品的出口,保障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因此,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管理制度,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采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推广,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
3提高农村建设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
随着农业经济的提高,农村的收入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因此对技术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这就导致农业技术不仅面临着推广方向的的转变,还面临着政府对于农村技术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而在这些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推广服务,这就要求政府能够重视基层基础性的技术研究,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农业技术,使农业发展追歼趋近于信息化发展水准,提高农业发展的工作效率,保证农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4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是城乡差异较大,农村人口多,农村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科技文化素质还比较低,而且现在的农村大多都是老人和儿童,没有接触过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很多中青年都去城市打工,农村没有强大的劳动力,在接触信息技术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阻碍,不仅没有先进的技术也缺乏很多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在农业上的运用,让中国的农村的农业得不到好的发展。因此,政府要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考虑到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步伐,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进行发展,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农业上大范围投入现代化机械的使用,科学培育和养殖,依靠生化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设备等现代农业前沿高科技术来提高中国的农业产品种类和品质,保证发育的品种都是优质和高产的,把信息技术和农业相结合,让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质得提升,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对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