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技术变革

互联网技术变革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互联网技术变革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互联网技术变革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互联网;技术革命;社会进步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使得现在的高中生不仅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了更多的便捷,而且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信息时代的进步。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搜寻知识或是直接进行学习。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转变,使数字化的生产逐渐走向未来。

1生产方面

互联网技术变革,就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将数字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联系,进而产生的“互联网+”形式。这种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高中生的角度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相应的动力主体也开始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所有生产力的输出,可以不再单单依靠人类来进行,对应的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出现,依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变得更加快速,高效,节省了人工的劳动力支出,减小了因为失误而造成的生产经济损失,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行业的进步。例如: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档案进行输入,促进档案的准确性,而且这样也可以对档案进行保存,不存在时间限制,促进这项工作的进展,且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社会的政策方针,将档案管理做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档案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它的进步,自然会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2生活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高中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订餐,体验便捷的上门服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验随叫随到的滴滴打车。这些都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互联网技术变革,促进数据化的发展,能够将生活中的很多数据进行存储,使得人们将互联网应用于生活中,并随处可见。例如:户口的网络化,户籍管理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对现住居民的户籍情况的掌握,不仅能够在发生重大犯罪事件的时候,方便寻找嫌疑人,也能够促进民警对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即使的追踪,对黑户进行控制。可以说户籍管理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极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人数较多,户籍较多,使得这样管理工作并不容易进行,而且涉及的数据较大。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发展,民警可以在工作中利用它,将所在管理地区的户籍信息输入进去,计算机就会将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存储,形成备份,然后能够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根据输入的词条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处理,给出结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户籍管理工作方面,不仅可以促进民警的工作准确性,而且能够在发生事情的情况下,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3学习方面

对于高中生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也是他们的根本任务。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大部分取决于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它不仅关乎着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素质,而且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国家建设的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促进了学习形式的改变,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开拓出学习平台和新型的互联网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效果的进步,进而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多种新型产品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却也为学习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形式。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网络平台得以出现,一些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课件做好讲解录制,然后放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下载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技术得以发展,例如:学习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它能够将一些学习数据进行存储,也能够通过一些系统的机体设计,形成一定扫描系统。高中生在利用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互联网,将自己不会的题目进行扫描,学习机可以将它进行识别,寻找解题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高中生的学习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行本身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提高了国家的教育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结语

对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国家教育教学水平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方方面面上使高中生的生活得到了改变。

参考文献

[1]速继明.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J].教学与研究,2016(07):29-35.

[2]田彬.互联网技术革命视域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变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第2篇

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技术对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影响,进而探寻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探索破解公共图书馆的运营管理,基于O2O电商模式的移动APP应用情况,对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互联网;手机APP;O2O电商模式

1引言

截至2015年我国网民已达7亿,半数国民都在使用互联网,而手机上网也超过85%。企业O2O电商应用如雨后春笋,极大的促进了包括“全民阅读”在内的本地生活化O2O服务的业态发展。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转型必然导致图书馆的转型,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图书馆的转型和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图书馆管理方法转型的一种表现。物联网是指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互联网波及到整个社会中,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意识到:作为代表先进文化的公共图书馆,必须适应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技术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融合,增强公共图书馆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意识。

2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2.1互联网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的影响

在互联网新的信息环境下,互联网对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冲击和变革是必须的,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将由过去的封闭型服务转化为开放,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提供方便可行的途径,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员员除了需要具备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素质和意识,还要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提高各类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作者通过实地观察和调研发现,与往年同期相比,到馆的读者人数非减即增.在对该问题进行综合、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管理者应站在图书情报技术前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图书馆场所进行创新管理。

2.2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发展方向

2.2.1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以大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中心,利用智能检索以电子商务的模式进行管理,用宽带高速网络进行传输,进而将多媒体信息传递出去。数字图书馆是新一代图书馆的一种信息管理系统。

2.2.2虚拟图书馆

虚拟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空间把本地常用的馆藏与网络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及商业性信息结合起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以数字形式在网络上高速传输,以大数据建立一种大规模的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系统,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2.2.3网站图书馆

网站图书馆是根据单位或地区用户的某些特定需要,将互联网上存在的信息资源与馆藏特定的文献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站点或节点。读者可以利用网站图书馆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相关资源的检索、打印等,有效利用了图书资源。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发展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公共图书馆实体店与互联网网上在线、网站、虚拟的图书馆相结合,组成庞大数据库,极大满足了用户的阅读需求,也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提高公共图书馆图书的有效利用率。

2.3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3.1公共图书馆O2O电商服务模式

O2O(OnlineToOffline),又称为线上线下电子商务,不同于电子商务的传统模式,O2O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在线上进行消费活动,线下在商店提取货物或享受服务。O2O通过提供各种服务信息,传递给互联网用户,将线上用户转化为线下客户,以此来扩大市场范围。适合必须到实体店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同样适合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公共图书馆的O2O电商模式是通过创建手机APP,将线上的消费活动与线下服务结合。主要功能包括:24小时移动自助借书、自助缴费、图书续借、文献检索、借阅网点地图定位引导、互动咨询服务等。这项服务的实施通过互联网技术落实财政部和文化部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的行动,推动了我国全民阅读事业的迅猛发展,有效解决了市民“无处看书,无书可看”的困境,改变图书馆的闲置状态,增加公共图书馆的有效利用。

2.3.2移动APP在国内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少数发达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移动APP服务,但功能比较单薄,主要为读者提供文献查阅、新闻公告、借阅信息、新书通知查询等服务。国内公共图书馆移动APP应用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单体图书馆的移动APP服务,主要以图书馆自身庞大的数字资源为基础开发。例如国家图书馆APP功能包括:条码、二维码识别并检索图书馆的馆藏信息、对读者卡用户提供图书借阅、续借、图书及豆瓣书评等服务。二是众多图书馆群的集成移动APP服务。超星移动图书馆联合数十个图书馆制作移动阅读平台,用户在移动设备上完成个人的阅读、续借、查询、搜索。方便快捷,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3总结

公共图书馆事业依托互联网来做贴心服务,让图书馆服务更接地气,互联网缩短了公共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动态和非线性,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指尖上的权利,这也就要求我们应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主动适应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是开展全民阅读的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的文化产业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图书馆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的一个重大标准,是与时俱进的,公共图书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变革,未来具有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任凤鹏.图书馆与互联网的矛盾与互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06:95-97

[2]冯国权.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变革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5,02:25-30+16.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互联网技术 人力资源配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金融服务从实体网点服务扩展到以互联网为中介金融服务,并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金融服务形式,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服务模式,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就人力资源配置而言,互联网技术给传统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应对挑战,创新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中持续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削弱人工网点的基础作用,减少传统柜员数量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带来了电子支付和移动网络支付市场的高速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人们也已经习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金融活动,人工网点的基础作用不断削弱。因此,商业银行对传统柜员的需求持续下降。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银行网点采用自助设备来取代人工劳动,这也进一步减少了对于传统柜员的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挑战,人力资源投入将呈下降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抢占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导致传统银行业务的竞争压力加大,营业收入持续下滑。首先,互联网金融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使商业银行在储蓄存款方面的业务受到影响,并且这还会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削弱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模式和人们的贷款习惯,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信用功能造成损害。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两个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业务。二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过高,导致盈利能力不强。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商业银行要承担营业场所、网点运营等费用,总成本较高,不利于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也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影响。而人力资源成本是商业银行成本的重要部分,通常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甚至高达60%。因此,人力资源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控制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这必然会造成对人力资源投入的下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达不到市场发展要求。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导致了大量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诞生,同时,一些小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也积极的运用互联网技术,将线下业务和线上业务结合起来,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打破了银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平衡,互联网金融机构不断抢占市场份额,而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占比不断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在白热化竞争的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然而,现阶段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还比较低,人均净利润和人均产出比都出现下降趋势,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对策

(1)优化商业银行实体网点布局,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实体网点布局,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耗费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对商业银行重合交叉服务网点进行整合,提高单个网点的服务范围,改变传统商业银行网点小而乱的状况。其次,要优化低效商业银行实体网点。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电子设备的运用,用自助设备来取代部分人工操作,甚至是将商业银行的实体网点改造成自助式银行的形式,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科学规划用工总量,强化人均成本效益理念。主要分为两点:一是要以盈利能力为导向规划用工总量。对于能快速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能达到较高的盈利水平的商业银行或网点,可以适当的增加其用工人数,并将引进的人才配置到新兴市场中去,实现商业银行的“开源”,促进非利息收入的增长,进一步促进其盈利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发展缓慢,不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要求的商业银行或网点,要严格控制人员规模,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放在对现有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上,实现现有人员的优化配置。二是不仅要关注商业银行的总体效益,更要重视人均效益。在用工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每名员工所创造的价值。因此,商业银行要强化人均成本效益理念,在绩效考评中加大人均效益指标所占的比重,并将其与人均成本结合起来,以实现人员向效益较好的方面倾斜,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互联网技术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支撑作用。首先,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对员工进行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方面的分析,提高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要积极借鉴成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数据挖掘和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推进商业银行自身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应用,便于商业银行管理者了解其网点、人员总量和经营情况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管理者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三、总结

总之,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打破了银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和变革,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万建华.金融e时代 [M].中信出版社,2013.

[2] 程瑛.试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12).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工业自动化 智能化 网络化

1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变革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对工业自动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能够使供应链管理中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在生产设备中应用数据与信号处理技术,及时采集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并在生产中利用识别技术监控原材料的消耗,能够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将传感网络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构建了全球制造业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

1.2 优化工业生产工艺

在工业生产线上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实时参数采集、材料消耗监测的自动化水平,而且还提高了生产过程监控、诊断、控制、决策、维护的智能化水平。如,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通信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加工产品温度、厚度和宽度的实时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促使生产流程不断优化。

1.3 强化环保监测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环保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能够实现对各种工业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可在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实时监控企业的排污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则可远程关闭排污口,从而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1.4 保障工业安全生产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传感设备布置到作业现场和设备中,可以建立起开放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监管平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有效控制各种作业危险的作用,通过实时了解危险环境中作业人员、生产设备以及周边环境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工业生产安全。

2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启示和创新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应当在各个环节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并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互联互通、测试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从当前技术发展前景来看,互联网化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将更加网络化、小型化、低成本化,不仅有利于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更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力。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势必会给工业自动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机遇。

2.1 控制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由最初的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使得网络化控制系统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相比较基于客户端/服务端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而言,基于多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更好的移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网络化控制中的复杂问题,使其成为了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工业控制网络要进一步融合现场总线、以太网、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多种控制网络互联技术,增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强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 工业通信无线化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通信领域中,可为实现工业通信无线化带来新契机。尤其在有线无法使用的作业现场,使用无线通信更能发挥其确定性、可靠性、实时性、兼容性的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各大供应商在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应积极引入蓝牙、GPS、WiFi、LTE、WiMax等先进技术,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和无线联网功能,推动工业通信无线化的实现。当前,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仍局限于采集和监控方面,但是随着无线技术可靠性的不断增强,势必会扩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2.3 仪器仪表智能化

当前,我国适用于工业领域的仪器仪表大多数属于中低档水平,而高档、大型的仪器设备均依赖于国外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自动化创造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新型产品研制,使仪器仪表向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仪器仪表相比,新型仪器仪表与元器件应具备微型化、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化、光电机一体化、综合自动化的特点。如,通过在仪器仪表模式识别、图像融合中引入智能感知与压缩感知技术,以增强仪器仪表的智能性。

2.4 安全生产自动化

安全生产管理一直以来是工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有效提高工业安全生产水平带来了机遇。工业安全生产主要分为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两大部分,机械安全可以通过使用安全按钮、安全门、安全传感器、安全总线、安全PLC等产品加以实现,过程安全则需要保障机械运作过程、人员操作过程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性,要求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制定和落实安全解决方案。当前,在工业生产领域所采用的安全仪表系统(SIS)就是能够确保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的重要措施。SIS网络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采集、汇总、存储生产控制系统(如PLC、DCS系统)的重要参数,使安全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准确分析生产信息,从而保障生产控制系统网络始终处于可靠运行状态,提高工业安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然而,我国生产的SIS产品获得功能安全认证的较少,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今后提高SIS网络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

2.5 通信协议标准渐近化

通信协议标准化意味着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更加良好的可操作性。众所周知,TCP/IP是互联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协议标准,分散控制系统(DCS)在控制网络中自成体系;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虽然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其种类相对较多,从而增大了选择难度;工业以太网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化的方向发展,要求通信协议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标准的水平相对较低,同时标准制定与修订的速度比较缓慢,高技术标准的缺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加快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已经势在必行。

3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工业领域中最热点的应用技术之一。为了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工业领域中充分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其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实现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最优化、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化、供应链管理高效化的目标,从而为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慧欣.物联网,自动化行业新机遇、新挑战[J].自动化博览,2013(4).

[2]孙柏林.展望“十二五”: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仪器仪表,2011(5).

[3]廖育梅.面向工业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2).

第5篇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传统教育 变革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的提出是在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在报告中首次讲述“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和政府对“互联网+”行动计划多次进行实施并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由此可见,“互联网+”计划的开展不仅仅是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新形势下时展的常态。而在“互联网+”计划的开展中,高校作为思想与知识的密集地,也迎来了巨大的历史转变,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如何应对相关的挑战,把握时展的变革机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高新信息技术推动高校的教育体系的发展,并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是高校要勇于探索的主要课题。

1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的现状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信息化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终端已经在广大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类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管理服务以及师生行为习惯等等,高校传统教育与管理理念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1.1管理理念与模式的新变革

在当前形势下,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方式的新趋势,多种应用软件在高校间广泛运用,高校管理与服务从线下转化为线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理念与模式的扁平化管理,也对高校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有着强烈的冲击。除此之外,对知识获取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依靠教师当堂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与枯燥,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低下,而在当前形势下,学生可以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共享学习资源,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的再增多,单一的依靠教师讲授来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被打破,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再者是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时间与空间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全面的发挥自身的个性化特点,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减轻了工作强度,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与时代的接轨,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1.2高等教育时空形态的新变革

通过一些相关的例子可以得知,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虚拟教学来代替实体教学,高校未来的教学方式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高校的教育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一系列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2“互联网+”时代高校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互联网行业对于各类传统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受到巨大影响的行业主要有工业、农业、金融以及教育,这四种行业是主要的创新来源,在中国国内,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但对于前三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变革程度而言,对于教育这一行业的影响程度尚很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管理者以及教师的观念理念未能跟上时展的潮流,仅仅将“互联网+”这类新模式当成一种教育手段的新形式,而不是一种发展的契机。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任意一种理念或思想的形成到广泛运用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互联网思维也是如此,尤其在高校内部,绝大多数管理者与教师都普遍习惯传统管理理念,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难以接受新模式,因此,互联网在高校的发展中非常缓慢。要想实现互联网在高校中的逐步稳定发展,就应该对传统的体制与管理理念进行变革,否则一味的依赖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就会导致互联网模式在高校变革中的缓慢与失败。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看,每一次巨大的变革能够得到成功,首先应是思维模式的改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先摒弃之前的传统思维与观念,在高校课堂的教学与管理中加入互联网思维,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过程,积极借鉴互联网模式中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构建平台化与扁平化的组织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点,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手段水平的提高。

3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与政府正大力的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大量的硬件设施服务于各类教育手段,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新趋势,但在国内,没有一套明确的制度以及标准,在国内率先开展的信息化建设的高校数量较少,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的体现方面为,一是重视硬件方面的管理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为什么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于信息化建设该如何达成则没有一个共同的意识,重视的方面主要是在技术层面,没有对理论基础进行重视,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建设,在高校实现高效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高校应该注重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高校需要什么,按照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各个模块进行分割,并保证每个阶段都有人进行规划与实施,大多数高校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对各类资源的规划与使用不合理,整合程度不够,导致信息资源的重复,其次是忽视的用于的需求与体验,在高校的教学中能否实现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是应用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在目前的高校信息化(下转第34页)(上接第32页)建设中,主要以应用平台的建设与技术的运用为主体,忽视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最后是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定的教育特色,在高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比较注重技术标准,没有考虑到人文环境与教育特点,学校的特征以及形成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没有得到体现。因此,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要打破自身的自建自用,重管理轻教学的老旧思想,引进市场发展机制,积极利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构建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的高校运营管理机制。

4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新措施

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主要转变的是实现智能化建设,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主要方向,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在校园内建立相关的校园无线与有限,实现校园内部一体化的各类应用,确保各类信息的高校运用和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信息管理水平,治理内部的发展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思路的规划

由于在高校内部,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管理并促进其教学水平与效率的提高是一项周期性长、复杂的工程,而应对这种情况,首先要结合高校发展的现代以及相关需求,以及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最新情况,明确发展思路,规划好各个步骤,并进行分类推进。首先要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其目标进行总体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对高校信息化现状与用户需求有全面的认识并组织具有先进水平的管理模式与方案。

4.2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的平台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应用支撑平台,一个是基础设施平台,一个是统一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以及云平台,统一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对用户身份信息门户平台,以及数据库平台,通过对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高校的各类具体应用提供基础数据,而针对每个高校的侧重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建设。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一般包括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财务管理系统并以及学工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等等。

4.3总体架构

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的构建要全面,主要的架构建构有感知层面以及基础设施的构造,数据中心平台,以及应用层面等等。

5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教育行业也正在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冲击与发展,“互联网+”的模式不仅仅是时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我国高等学校在教育方面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教育让传统行业的发展更加的充实与有效。在高校的发展中,“互联网+”的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推进高校教学发展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曹晔华.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与高校创新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第6篇

互联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并介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商业模式、交易方式、管理活动等许多重大变革,同样也对会计行业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在职能拓展方面,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核算模式,实现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的同步集成,会计监督、内部控制与业务流程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促进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的实时反映和有效监控,更好地为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提供决策支持。在核算技术方面,互联网技术解决了电子信息在单位之间的快速传递,电子合同、电子银行回单、电子发票等电子凭证将逐步取代纸质凭证,会计工作将逐步实现无纸化。在组织形式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在物理空间上的适度分离,依托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和通讯技术,使会计工作从分散式的独立核算模式向集中式的财务共享模式转变。在服务模式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会计服务机构将线下业务与线上业务有机结合,打破了会计服务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实时记账和实时财务咨询。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会计管理部门的政务公开、电子政务、互动交流等服务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了会计管理部门管理服务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在观念更新方面,“互联网+”需要会计行业突破传统思维、传统模式的禁锢,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知识结构、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调整。在标准建设方面,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所出现的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交易工具、业务活动,必然要求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制度适应发展要求,进一步规范会计活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系统集成方面,不同会计核算系统之间、会计核算系统与相关业务系统之间、行业监管平台之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以利于会计数据的跨平台传递和有效利用。在信息安全方面,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云技术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新载体的大量采用,会计信息系统将面临被外部攻击的风险,如何防范会计数据被截取、篡改、损坏、丢失、泄露等风险,是各单位和政府监管部门都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会计管理部门应当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第一,进一步加强标准制度建设,特别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及时完善相关规范,包括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同时,应从政策层面上支持会计服务创新,积极打造“互联网+会计”众创空间,推动会计服务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第二,积极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着力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形态、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影响,以推广应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标准为抓手,加强部门协调,推动监管部门积极应用;研究制定各类单位会计数据标准以及相关业务数据交换标准,加强会计数据的深度利用;适时出台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规范,指导各单位积极应对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类风险。第三,努力推进会计工作转型升级。加强政策指导,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会计管理转型升级。第四,大力培养会计领军人才。改进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够较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同时,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会计人员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第五,继续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会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平台,搞好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工作,促进会计管理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增强会计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度,努力为行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据《中国会计报》)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1引言

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以及深入推动和落实,使得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行业已经实现了深度的融合,并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相应的技术基础。即便“互联网+”战略的推行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但一些中小企业在这个环节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就使其管理模式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时代化变革,这对于中小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竞争和持续发展也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制约作用。对中小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2“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出现的发展新特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个企业的深度融合,使其出现了如下发展特征:第一,虚拟化经营的诞生以及拓展。在“互联网+”背景下,业务经营模式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之一便是虚拟化经营。这种经营模式能够在突破业务时空限制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空间最大化的目标。中小企业的业务虚拟经营模式是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构建了包含虚拟和实体在内的经营形式体系,并且这2种形式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相互转化,能够在有效利用企业内外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1]。第二,竞争的速度化。互联网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使其经营管理环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部分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就能够进入龙头企业之列,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竞争模式的一种改进。简单而言,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上对于竞争的需求逐渐从之前的决策竞争转变为速度竞争。第三,经济从生产者规模转移到消费者规模。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实现实时交流,换言之,顾客能够对企业产品及其有关服务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掌握和了解,并提供相应的反馈。

3“互联网+”和中小企业管理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1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机遇

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而言,“互联网+”背景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为其带来了如下机遇:第一,竞争的公平性。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中小企业能够与大中型企业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平的竞争,不但能够得到对等的信息资源支持,同时,也能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平台上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不会受到来自大企业的不公平对待,能够在有效分析所处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针对自身的发展战略作出合理优化和调整。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中小企业与其目标客户群体之间的联系得以进一步加强,能够在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竞争市场的透明化发展。第二,需求的有效创造。在“互联网+”深入影响的前提下,固有的行业限制被完全打破,中小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中开展业务活动并不会受到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换言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及市场需求,使用一切合理合法的手段提升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实力。

3.2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同样也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发展带来了如下挑战:第一,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生产和服务方式,在“互联网+”背景的深入影响下全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如果中小企业仍旧沿用传统的选人方式以及理念,就会使其内部管理民主化发展陷入停滞,继而出现管理人员思想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最终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开展,这对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第二,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中小企业本身是以资源和劳动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及竞争优势,这也就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体系中,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较大。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科学技术革命的持续推进,使得这些初级产品的价格受到进一步的影响,甚至逐步退出市场,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将会产生强烈的成本优势方面的冲击。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最终带来的就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无法获得持续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

4“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4.1管理理念的创新

理念是企业任何经营活动得以转变和落实的重要基础,在“互联网+”背景下想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变革,则必须从其管理理念的革新入手。

4.1.1经营理念创新中小企业在之前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一直依靠着劳动力廉价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以此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但在我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市场需求也呈现出一种动态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特征,这些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发展的具体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须摒弃之前的重生产降成本的经营理念,确保能够在满足企业日常经营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其创新意识。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建立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与大企业进行深度的交互,获得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也就要求企业必须对传统的重生产轻研发的经营理念彻底摒弃,做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创新意识水平。

4.1.2市场观念创新中小企业想要谋求健康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市场,这也就要求其具备正确的市场观念。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对其目标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深层的分析以及了解,并全面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在始终掌握市场发展机遇的前提下,生产满足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在当下电子商务快速稳定发展的情形下,企业必须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持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目标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以此为其全新的目标市场开发奠定基础,并全面摒弃之前的拾遗补阙的市场开发观念。

4.2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资源作为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需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一步创新资源管理方式,简单而言,中小企业需要建立并积极应用互联网平台,以便在拓宽自身发展渠道的同时与其他的企业进行深层合作,以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做到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对企业内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中小企业可以建立行业内部的良好企业沟通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果。中小企业在传统的客户服务过程中,只能使用线下的方式为消费者提品对应的售后服务,不但工作效果不佳,并且服务的范围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中小企业在进一步更新企业服务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宽包含线上和线下的售后服务活动体系,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高质量产品售后服务,形成消费者对中小企业的较高信任程度以及归属感,以此来进一步拓宽企业目标市场群体。

4.3人才管理的创新

人才作为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需要摒弃之前的行政式命令管理理念,转变为柔性化管理,坚持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中小企业在今后的人才管理模式中,需要全面尊重员工的需求以及人格,真正帮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成就感。此外,中小企业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到降低控制强度以及适当放权,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真正意义上将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变为网络状,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中命令传达的效率。同时,中小企业在完善薪酬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员工的薪酬待遇与其努力程度产生最为直接的关联,在体现薪酬功能性的同时,交由市场和用户对员工作出直接的考核,借此来持续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5结语

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推行,中小企业需要做到抓住机遇并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中小企业必须在合理利用其发展机遇的同时,通过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人员管理方面的积极创新,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其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衍生出依托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

由于互联网自身具备的高效便捷的通信能力和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产生了一批依托互联网庞大的消费群体而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这一类经济形态被称为“互联网经济”。狭义的互联网经济主要由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四大核心产业构成。其中以电子商务产业中的“阿里巴巴集团”发展态势最为迅猛,其创立初时资产总规模仅为1亿元人民币,此后依靠电子商务迅速扩张,2014年在美国上市时净资产总额估值已超2300亿美元。

(二)传统产业的营销模式得到了革新

美国著名学者波拉特早在1977年就准确的预见传统产业在遭遇互联网经济所产生的变革,并创造性的将社会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果不其然,当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与其他传统产业实现融合和渗透,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另一个重要特征———信息高度渗透性。以汽车电子产业、光学电子产业为例,两大产业充分融合了信息服务和基础制造,实难再以单一的产业结构学说来进行清晰划分。

二、国民经济立足于互联网金融下的发展前景

创新不仅是技术成长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过去,为了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我们采取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当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为支撑,即使用市场也换不到核心技术,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难提高。须知,单纯地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和技术移植绝不会成长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所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共同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一)将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互联网经济带领我国走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产业格局。在此环境下,国民经济发展不仅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比如,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对信息程度大、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植和资金鼓励,对于产能相对落后的“僵尸”企业提供兼并和信息化改造指导。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讯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水平上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比如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带动工业化,运用工业化提升互联网技术水平,推动传统工业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道路。

(二)将直线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产品的出口能力正逐步被削弱。经济学家认为,提升经济增长速度的第三驾“马车”就是净出口,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了提高国内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突破口之一。由此,企业可利用自动化设计和生产系统(CAD、CAM)来提高企业劳动生存率和产品质量;或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或采取业务处理系统(TPS、EDP)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又或是运用经理信息系统(EIS)向企业所有者及最高层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集合多元信息技术合力共同推进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将加快市场经济活动释放速度

互联网经济下的社会消费需求被直观的反映到了网络之中,但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却仍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正是市场活力被压抑的结果。可见,政府仍需继续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比如,逐步试行取消行政审批流程,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稳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重点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积极扩大“营改增”试点,为民间创业和企业发展松绑;放宽存贷款利率管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间融资机构和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进一步加快各自贸区金融自由化改革步伐,深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国内投资吸引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