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柔性化生产 柔性集聚 区域竞争力
一、企业柔性集聚的相关探讨
1.企业柔性化生产的内涵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推进,许多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许多产业部门中,从福特制(以大批量、标准化和垂直一体化为特征)向后福特制(以柔性技术和组织以及复杂的生产为特点)转变。这里所说的后福特制就是柔性化生产的代名词。柔性化生产是指随着生产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以满足顾客需求进行的生产。根据Malecki (1997) 的观点,在当前生产组织的发展形式中,“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内部生产与管理方式柔性化。企业内部的柔性化特征可以为六个方面:(1)高度灵活性,以适应不同顾客定做的要求;(2)对新的技术和观念的快速吸纳;(3)对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快速反应;(4)零仓储和超额的生产能力;(5)柔性价格和商业谈判的关系;(6)智力和体力工作活动的一体化。所以,柔性化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实现生产成本与管理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产品创新速率和多样性, 增强了企业内部管理灵活性,有效地实现了范围经济。
二是企业之间关系的柔性化。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和客商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或交易关系的变化。在后福特制,企业在市场中与客商可以随时联系,了解顾客的满意程度和要求, 获取更明确、更直接的需求信息,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也为企业的产品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之间关系的柔性化,进而使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也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三是新的柔性劳动的采用。柔性化的企业中,学习型工人和兼职劳动力大量出现。不仅R & D人员、工程师的比例增加,而且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多为学习型工人,更多的参与到产品的改进和创新的活动中去。
2.企业的柔性集聚以及特征
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企业的集聚被称为企业的柔性集聚。企业柔性集聚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在集聚体内部,存在广泛的劳动分工和不断增加的小型专业化生产企业。(2)集聚体包括几个相关部门的企业以及其他行为主体如大学、机构及其他公共组织机构等,它们通力合作,协同创新,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创新活动的价值增值。(3)由于企业的不断衍生和快速增长,要求本地的劳动力高度集中,劳动力市场充裕, 市场中的劳动力在本地企业之间相互流动性强。
二、企业的柔性集聚与区域竞争力提升
1.企业集聚发展与区域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区域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控制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争夺力,是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激励效应与晕轮效应等,最终将综合体现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即一个地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会有效地组合区域内的经济与资源,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1)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有助于区域生产要素条件的改善
第一,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专门服务的共享。在企业集聚区内,众多企业共享基础设施,有效节约了建设基础设施的费用,并使其利用效率得以提高。第二,区域企业集群形成的企业网络中,基于网络的信任机制,增加了各企业的社会资本,使企业融资的渠道多样化。第三,区域企业集群中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资本,提高了人力资本的质量。
(2)企业集群与区域企业竞争的空间环境变化
企业集群是根植于区域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强化了企业同政府、研究机构、民间组织、中介组织、机构等之间的关系,优化了企业发展的区域空间环境。在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各企业展开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促进了区域的创新活动,使区域企业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和竞争战略,不断升级演化,成为区域竞争优势的不绝源泉。
(3)企业集群的网络效应与区域需求条件变化
企业集群使企业在特定区域聚集结网,成为企业网络,这种企业网络会形成一种极强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有双重涵义,一是直接的网络外部化,二是间接的网络外部化。从直接的网络外部化来看,企业集群能产生市场资源的协同效应,扩大区域的市场需求。比如,我们在谈论某一名牌商品时,总是会牢牢记住它的产地,对这一产品的信任会扩大到对这一区域中其他产品的信任。从间接的网络外部化来看,在集群中,相关产业的产品或者说互补性产品门类齐全,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随机性的需求。可见,小企业集群形成的网络效应,改变了区域产业分散时的需求条件,随着集群的扩展,集群的声誉的传递,能使这种需求向区域外乃至全球扩展,从而取得区域竞争优势。
(4)集群的创新能力与区域新产业的衍生
企业家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的能力与关系资源的结合,使其成为区域创新的核心力量。企业集群的形成,不但能不断吸引当地企业家,而且外地的企业家通常也会迁移进入。同时,由于有着共同的区域文化背景,企业家精神能深深根植于区域环境之中,并融合于区域之中,不仅培育着更多企业家资源,更孕育着区域创新的精神与动力,成为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2.企业柔性集聚更具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优势
区域竞争力又可以从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三方面进行上的解析。
(1)柔性集聚体内交易成本降低
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通过缩短联系的距离以降低成本。产业在柔性集聚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而在柔性集聚体内,企业的经济活动是植根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度较高,地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拥有良好的信任基础,从而促使交易双方很快达成并履行合约,地方社会网络还可以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与成本。
(2)柔性集聚体的外部经济获得
“外部经济”最初由马歇尔提出,它是由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而产生的,并为区域内部的企业所共享。在产业柔性集聚体内实现的这种外部经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对市场的及时反馈。对于柔性企业来说,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可以及时获得产品供应并及时向客户提品,还可以比较方便地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②促进专业化,提高生产率。在柔性集聚体内,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聚一地,使得区内通过分工与协作, 实现规模生产。而逐渐增强的专业化水平,也使得柔性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③实现对劳动力的柔性需求。柔性集聚体出现在传统区之外,这里很容易吸引自由劳动力,形成规模较大的自由劳动力市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需要及时调节工人的数量,减少了管理成本和工人保障方面的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劳动力市场多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客观上,劳动力的高流动率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并增加了创新的机会。
(3)柔性集聚体内的创新活动发生与增值
柔性集聚体的创新功能增强以及内部的创新活动发生与增值,可以从两方面来: 一是集聚体内知识、信息的“累积效应”产生以及快速流动;二是通过集聚体内新企业的产生与成长,实现更有效的资源组合与配置。①集聚体内知识的累积与传递、扩散。首先,占据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创新极为重要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 knowledge) 。这类知识主要蕴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大脑之中, 一般很难用语言表达,地理、文化和机构的接近便于企业之间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之间的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 从而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其次,绝大部分对创新起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常常来自于非正式渠道, 往往局限于相关产业的聚集地。除了以上的优越条件,真正促使企业创新的动力还在于企业自身。大量同行业企业集聚一地常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表面化,迫使企业利用这些优越条件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以获得市场竞争力,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②柔性集聚体内的新企业快速衍生与成长。发达的柔性集聚体以较多的市场机遇、较低的运作成本和较小的风险等有利条件促进新企业的生成,并增强集聚体自身竞争能力。第一,集聚导致外部经济的产生, 外部经济成为企业进一步集聚的动力,集聚规模扩大后,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这又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遇,促进新企业的诞生与成长。第二,由于集聚体内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较好,专业化分工较强,新企业创建所必需的资产、技能和人员往往很容易在区域内部得到解决。因此,新企业进入到产业协作链中的障碍比别处低得多,有利于新企业的创立。第三,新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风险进一步降低。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加之集聚体内企业员工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空隙,并可以利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创办自己的企业,从而更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创业风险。
[1] (美) 迈克尔·E·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庄晋财.区域要素整合与小企业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6.
[4] 袁莉.集聚效应与西部竞争优势的培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一、深圳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深圳高新区始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11.5平方公里。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01.74亿元(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139.28亿元)、工业增加值326.7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51.65亿元、出口创汇74.5亿美元、累计实现税收330亿元,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出口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做法是:
一是整合规范,依法管理。1996年5月,深圳市政府针对工业园区无序发展、互不相属、各自为政等问题,报国家科技部批准,以科技工业园为基础,整合中国科技开发院、京山民间科技工业村、深圳市高新技术工业村、深圳国家电子技术应用工业性试验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园,成立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盲目走向理性和规范。1998年,深圳市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规定》。随后又陆续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五计划”》、《高新技术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有力地保障和促进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凝聚发展合力。为寻求适合高新区发展的管理体制,深圳市从20多个有关委办局抽调了43位专家组成规划班子,对园区的定位、体制、政策、方向、产业、土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谋划,开创出一种开放式管理、三级管理的新模式,即深圳高新区由市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不中断政府各部门的审批链条和程序,不改变政府各部门现有职权管辖范围,不把高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单列;实行三级管理,决策层(高新区领导小组)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有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方针、政策,管理层(高新办)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服务层(服务中心)为企业和科研教育提供服务。这种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了建设发展高新区的合力。
三是建设服务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技创新源不足的“短板”,深圳高新区着力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由48所海内外知名院校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在深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2万余人,创办企业304家,成果产业化项目236个,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区现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6个、技术中心24个、重点实验室3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3个。由政府兴办的深圳软件园、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国家电子工试中心、生物孵化器;由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虚拟大学园创办的院校孵化器;由政府、留学生协会共同兴办的留学生创业园,构建了全国独有的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孵化器群,目前在孵企业达600余家,由政府、海内外、民间资本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正在为孵化企业提供强大的风险投资支持。完善的创新平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目前,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出自企业。至2006年年底,区内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12804项,其中发明专利934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比超过50%,一些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销售额的10%。完善的创新平台也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新区已形成了通讯产业群、计算机产业群、软件产业群、医药产业群,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十亿甚至百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四是三态合一,营造和谐的综合发展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深圳高新区很快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营造最优的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上来。除了注重营造良好的政策、法治环境外,始终将创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高度和谐统一的环境作为努力的目标。在建设用地奇缺的情况下,仍把一半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以内,用作自然生态用地,保持了生态环境良好。同时,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搭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际互动、思想互动与商务互动的交流平台,创建的创新总裁俱乐部已发展会员90余家,每年举办各类沙龙、座谈会、论坛多达18次。
二、广州市花都区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花都区位于广州北部,是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原名花县,1993年撤县改为花都市,2000年撤市设区。花都区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汽车、空港经济、皮革皮具、珠宝四大产业集群,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广州市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60.3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25.85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96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170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机遇,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2003年,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落户花都,花都区及时把汽车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确立了“发展第一、经济第一、工业第一、汽车第一”的“四个第一”发展战略,制定了汽车城总体规划,成立了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的汽车城管委会,全面负责汽车城的开发和管理,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四统一”,有力促进了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花都汽车城规划总面积50平方公里、预计年产值1000亿元,已完成首期15平方公里的开发,共引进项目123个,投资总额150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优尼冲压、万宝井、日立优喜雅等9家,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9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个。目前,拥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3家,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100多家。2006年,花都区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大关,达到20.17万辆;汽车工业产值345.13亿元,占比41.79%;零部件产值55.55亿元,同比增长71.15%。其中,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产销达20万辆,产值345亿元,利税136亿元,东风日产27万辆扩能工程、投资30亿元产能36万台的发动机项目、投资3.3亿元的研发中心(日产海外第三个汽车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花都已形成了整车生产、发动机生产、底盘冲压、零部件生产、汽车研发、汽车人才聚集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被业界称为“汽车产业链最完整、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200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国家火炬计划广州花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二是抓服务,积极打造空港产业集群。花都积极依托和服务白云国际机场,着力发展空港经济。已引进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深圳航空、海南航空广州基地、广州亿太网络通讯工程公司、华钜君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和新加坡新科宇飞机维修项目也即将落户。通过强化服务,空港经济正蓄势待发,将成为花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是抓引导,集群发展皮革皮具产业。皮革皮具产业是花都特有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花都因势利导,改坊设厂、引厂入园、集行成市,实现了产业和市场由点到线到面的“三级跳”。2000年建成了占地780亩的狮岭皮革皮具城。通过“聚凤成群”、招商引资,完成了简单生产到贴牌生产到自主研发的转变,形成了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目前,狮岭拥有皮具生产和经销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值100亿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皮具生产销售中心和皮具原材料集散地。
四是抓培植,促进珠宝产业集群发展。珠宝产业是花都着力培植的新兴支柱产业。自2002年首家黄金企业落户以来,花都区及时捕捉商机,建立了占地5000亩的珠宝城,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产业开发。目前,珠宝城已吸引香港、台湾、土耳其、波兰、美国等国家或地区的珠宝生产加工企业86家,知名品牌企业有石头记、阿塔赛、欧陆之星等,珠宝首饰产品产值和出口值年均增长50%以上,预计企业全部投产后,能吸纳3万人就业,年产值达40亿元。珠宝城已成为我国金银珠宝行业最集中、配套服务最完善,集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授予为“中华珠宝之都”,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定为“中国珠宝玉石特色产业基地”。
三、启示和思考
深圳、花都与十堰在国家政策扶持、区位条件、发展阶段等方面不可比拟,他们走过的道路以及许多做法,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生搬硬套。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花都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改革开放、创新精神,以及积累起来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深思、学习和借鉴。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圳和花都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靠的就是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靠的是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靠的是大胆创新、永不言败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考察中,我们触动最大、感受最深的是,他们上上下下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落实在抢抓机遇上、落实在思路创新上,处处抢抓发展机遇,事事搏得发展先机,实现了更高起点上的加快发展、更高水平上的统筹发展。对照深圳、花都,审视十堰,不难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少是叶公好龙,只停留在嘴上,落实不够;定性要求多,定量考核少。是否真正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只须看看发展速度,看看发展后劲,看看发展氛围,看看干部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看看百姓的满意程度,很快就能检验和鉴别真假。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以事实来检验和鉴别真假。
(二)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创新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无论在深圳还是广州花都,自主创新环境令人折服,自主创新精神令人钦佩,自主创新企业比比皆是,自主创新产品随处可见。特别是深圳,创新是全方位的。深圳有几句典型口号可以印证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梦想有多大,就能做多大;以特别之为,争特区之位。创新已演变为深圳人的自觉行动,内化为深圳的城市精神,转化为深圳最大的优势。十堰在这方面还十分薄弱,创新氛围不浓,创新精神不足,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慢、质量不高,区域创新能力差。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包括政策、投融资、科技中介服务、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文化等在内的整套支持服务体系,营造宽松的创业创新氛围,鼓励企业和市民大胆创新、积极创业。特别是要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尽快建立以财政拨款为引导、以风险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辅、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持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供血功能。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化孵化器,尝试发展虚拟孵化器,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成本和风险。
(三)经济发展要坚持双源并进。深圳、花都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在重视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源性经济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和公共资源放在优化发展环境上,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挖掘内源性经济发展潜力,形成了外源性经济和内源性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目前,不管是内源性经济还是外源性经济,十堰都存在发展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要学习借鉴珠三角地区的先进经验,坚持双源并进。一是要坚持大开放工作思路不动摇,积极招商引资,努力承接先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源性经济。特别是要注重从产业聚集配套、资源配置、服务体系、行政效能等方面,打造综合竞争优势,提高招商引资效率。要切实做好这次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办工作,促使资金尽快到位,巩固招商引资活动成果。要建立十堰籍乡友的人脉资源资料数据库,促使小分队招商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二是要积极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平等进入和公平竞争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壮大内源性经济实力。
品牌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竞争力因素
有人曾说过,如果一夜之间麦当劳全部被烧毁,仍会有人花900亿美元买下它的商标。这绝非耸人之言。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正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因素。调查表明,目前国内20%的强势品牌占有的市场份额达到80%,而80%的弱势品牌却仅分到20%的市场份额。因而,对于企业来讲,是否拥有知名品牌已成为其能否决胜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同样,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品牌知名度的大少、知名品牌的多少,都直接显示着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品牌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强弱的代言人。
我们xxx镇是绍兴县经济强镇,2002年综合经济实力在浙江省百强镇乡镇中位居第五,全镇共有企业350余家,其中国家大型企业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县50强企业7家,行业主要涉及印染、金银饰品、人造制革、纺织、家私、热电和羽绒七大门类,经过几年努力,日月集团的“明牌”首饰、无名集团的“金皇后”、花为媒集团的“花为媒”、县第二羽绒厂的“斗寒”四只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富强集团的富强牌服饰面料,富得利木业的富得利牌实木榫接地板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
为支持企业积极创立自己的品牌,镇党委政府从各个方面对企业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一是及时引导。对镇内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评估,筛选出基本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动员、指导。二是政策激励。若镇内企业“当年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的奖1万元,省著名商标的奖5000元,市著名商标的奖2000元。”“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名牌产品的奖1万元,省级名牌产品的奖5000元,市级名牌产品的奖2000元”;“凡使用境外自有商标的商品,并出口到注册国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3000元”。三是提供服务。安排专门人员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代办手续,跟踪服务。
面对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xxx镇要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广阔的视野,脚踏实地、持之不懈地做好品牌这篇文章。只有创立了品牌,企业才能不断做强做大,xxx的区域经济才能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迈进。
关键词: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强区域对资源的吸引能力,成为各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在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研究省、市层次的区域竞争力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是一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甚至存在逐渐拉大的趋势。因此,对山东各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各地级市区域竞争力的合理定位,了解各地级市发展的优劣势,为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提供。
一、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及算法步骤
本文以山东省17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思路是:先求出原始p个指标的q个主成分,然后选取少数几个主成分代替原始指标,再将所选取的主成分进行综合,就得到综合评价指标,然后依据综合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比较。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步骤为:
(一)构建指标体系矩阵。设n为样本,m为指标数,有:
X=x11x12x13…x1mx12x22x23…x2m………………………xn1xn2xn3…xnm
其中,xij为第j个变量在第i个样本的观察值,(i=1,2,…n;j=1,2,…m)。
(二)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统一,为消除变量之间量纲上的不同,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若指标体系中有逆指标要转化为正指标,本文采用Xik**=的方法将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采用的标准化公式:Xik**=(Xik-)/SK,其中Xik**为Xik的倒数,Xik*为Xk中第i个观察值Xik的标准值;为变量Xk中观察值的平均值;SK为变量Xk的标准差;i为第i时期;k为第k个变量。
(三)计算各变量数值之间的相关矩阵R。
R=(rjk)m×m
式中,xij与Xik*分别为变量j、k的观察值;rjk为变量j、k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矩阵反映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四)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 R-?姿I、特征向量矩阵U=(uij)m×m,计算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完成原指标到各成分的转换,把原指标合成为各成分,再合成为总评价的权数。
(五)构造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将q个主成分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数Zt,反映该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水平。
Zt=w1F1+w2F2+…+wqFq
Fi(i=1,2,…q)代表了该区域在某方面的竞争力水平,wi(i=1,2,…q)是这q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即某个主成分构成该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Zt的权重。
二、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区域竞争力。数据来源于2006~2009年山东统计信息网、山东统计年鉴等,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具体分析过程为:
(一)分析出主成分。对变量为44,样本容量为17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选取6个主要成分,它们解释了总方差的91.888%(累积方差贡献率)。在旋转前因子载荷矩阵中,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产值利税率等因子含义不明确。从原始变量载荷矩阵中不能很好的用6个主成分代表44个变量,因此需要利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进行处理,消除因子含义不明确的现象。
(二)各主因子的含义。因子分析是为了了解每个主因子所代表的含义,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对于公因子F1反映2009年各个地级市经济总量发展水平的个指标具有较大载荷,包括地区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对于公因子F2人均GDP、人均地区财政收入等变量有较大的载荷。在公因子F3上,变量近3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率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具有较大载荷。对于公因子F4变量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税率等具有较大载荷,反映了各地级市的企业效益状况。在公因子F5上变量产品销售率和经济外贸依存度具有较大的载荷。在公因子F6上反映山东省各地级市近三年存贷款余额的平均增长率的变量具有较大载荷。
三、实证结果
(一)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因子得分。计算出山东省17个地市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成分得分,见表1。(表1)
(二)山东各地级市综合竞争力得分Zj,可计算得山东各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得分,见表1。由表1得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的竞争力指数有部分值为负值,如枣庄(-0.39484)、泰安(-0.23489)、威海(-0.15899)等,负值只说明该地级市在山东省17个地市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平均水平之下;得分为正值,说明在17个地级市中,被评估地市的综合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
四、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得,各地级市6个主成分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排名。(表2)从表2可知:在山东省各地级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济南、烟台,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别是莱芜、滨州、菏泽。青岛市和莱芜市的区域竞争力得分差距为2.159。可见,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差异较大。
(一)区域综合竞争力第一的青岛市在反映各地级市经济总量的主成分F1和反映居民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的F6上具有较大优势。但青岛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相对较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
(二)区域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的济南市的经济总量竞争力在17个地市中居第三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方面在17个地市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表明济南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旺盛,第三产业发展良好。但在区域综合竞争力中,济南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增长率也比较低。
(三)区域竞争力综合排名处于第三位的烟台市,其经济总量竞争力仅次于青岛市,在17个地市中处于第二位,但烟台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等在17个地市中处于比较弱的位置。
(四)排名处于区域综合竞争力最后三位的分别是莱芜、滨州和菏泽。莱芜市仅仅在人均平均量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滨州市居民近三年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相对较高;对于菏泽市而言,企业效益状况相对于其他主成分而言要好。
主要:
[1]赵修卫.区域竞争力基础的多元化及其思考.中国软科学,2003.12.
黄善明.论区域核心竞争力演变的生产力基础.云南社会科学,2004.4.
严于龙.我国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1998.4.
潘丽柳.我国区域竞争力评价.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2.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竞争力作用机理提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而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却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低的一系列问题。为此,克服产业发展中的“五低”障碍,从理论上认清产业集群的本质尤其是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对于区域经济管理层的公共经济政策选择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区域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概念,是由区域内产业的资源、技术、管理、机制等一系列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主导优势。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从作用机理上看,产业集群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1.竞争合作途径。在一个产业集群中,大量相关企业间存在着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竞争能提升集群成员的竞争力和整个集群的效率。同时,集群企业间又开展着如联合研发、联合采购、联手建设区域品牌、联合开拓市场、联合融资、共同打造产业链的各种层次的合作。
2.规模经济途径。规模经济的实现过程中总会遇到以下两种挑战:其一,规模不经济问题,即企业规模有一个合理的内部边界,若超越这一边界,往往因规模过大导致组织失灵、管理成本上升;其二,遭遇法律壁垒问题。而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一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可以在避开上述壁垒的同时获取规模效益,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
3.创新激励途径。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效果显著。一方面,集群企业的独立创新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的集体创新,可以通过联合各自的研发力量与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工作,成员企业的研发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有效配置,减少重复性投入,共担研发成本与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4.区域品牌途径。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区域品牌的辨识促销效应,一旦建立了知名的区域品牌,就有利于购买者对该产品的辨识,区域品牌产品就可以凭借良好的品牌认知来扩张市场,由此可以明显节约营销成本;二是区域品牌的品牌伞效应,一旦区域品牌建立起来,群内企业就可以以这一品牌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壮大集群产品队伍,丰满优势产品线,甚至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新产品就可以在区域品牌的大伞荫蔽之下减少市场开拓的成本投入与可能风险
5.资源集聚途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资源集聚效应。一旦集群形成,以集群的早期发端企业为核心,就会吸引群外与产业有直接联系的高等要素如资本、技术、企业家等加入到集群中,壮大集群实力。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产业集群思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对策。
1.明确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国内外成功的集群实践表明,完全靠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无法保证集群的健康成长,适度的政府参与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尊重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以“引导、扶持、服务”为己任,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来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制度与政策安排,支持集群中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动作用;与成员企业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创造品牌资产;提供质量监管、信用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以促进集群成员间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信用担保、组织会展、市场信息、咨询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学校与企业广泛合作;引导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2.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很难做到产业发展上的均衡,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在刺激自发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我国区域产业布局中主导产业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因此,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还应注重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增加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同时,要注重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4.明确产业集群战略在区域经济政策的应有地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在于区域产业的低成本或差异化优势,而这种低成本与差异化要持久就必须依仗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与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力。因而,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产业价值链,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地区应将产业集群战略放在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地位,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此引导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依靠传统产业政策无法解决的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Nie Ruihua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太原 030006)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tatistical College,Taiyuan 030006,China)
摘要: 文章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2009年的相关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各市间的经济实力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深入分析和政策建议。
Abstract: Select related economic index of 11 cities of Shanxi province in 2009 as object, and compare economic strength between 11 cities with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n analysis and suggestion are given.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017-01
1指标的选取
为了全面、合理地反映出山西各地级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本文选择了以下8个能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建立相关统计指标体系[1]。X1:GDP(万元)X2: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X3:规上工业企业煤炭销售量(万吨)X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X5:财政总收入(万元)X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万美元)X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万元)X8:居民总消费水平(元/人)。
2实证检验
2.1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
2.1.1 相关性检验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进行相关性检验前先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s 的球形度检验来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的检验结果为0.560>0.5,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为0.000
2.1.2 因子分析过程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2个公因子来经行解释,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经达到89.958%(见表1),前两个因子可以基本包含所有变量的信息,所以只需要提取前两个因子。
由表2可以看出,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后,第一个公共因子9(F1)在指标X1、X2、X5、X6、X7、X8上有较大载荷,说明这6个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它们都属于社会宏观经济指标,因此可称为经济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F2)在X3、X4上有较大载荷,且都与生产有关,可称为生产因子[2]。
2.1.3 计算综合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公因子得分,并且根据各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加权计算其综合因子得分(F)[3],其计算公式为:F=0.65804*F1+0.24153*F2结果见表3。
2.2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能将属于不同类别的样本点尽可能地区分开来的多元统计统计方法。
运用SPSS软件对11个市的指标样本使用K均值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1个地级市被分为3类。第一类只包括太原,太原的综合经济排名是第一位,是全省的经济龙头市。第二类包括大同、长治、晋城、晋中、运城、临汾、吕梁7个地级市,这一类的总排名均靠前,属于全省较发达地区。第三类包括阳泉、朔州、忻州3各市,它们的综合经济排名靠后,属于全省欠发达地区。
3结果讨论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我们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综合实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省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太原市以极大的优势领跑全省,长治、晋城、大同、运城、晋中、临汾、吕梁等市的经济综合实力较强,相互间的差距不大,而阳泉、朔州、忻州需要加快经济发展节奏。
具体来看,太原的经济实力远超其他各市。作为省会城市,太原集合了全省的各方面优势充分发展自己,为其他各市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朔州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4,但却被划分到第三类,究其原因,我们看到,它的经济因子排名第9,生产因子排名第1,可见,其经济过于依赖煤炭等产业,这不利于其长远的、科学的发展。
运城的综合经济实力仅排在第11位,它的经济因子排在第5,说明它的经济总量还是很靠前的,但它的生产因子则拍到第11位,这也是运城综合排名底的原因,再进一步巩固经济因子的同时,生产因子应该得到重视。
忻州综合排名第10,但考虑到运城的经济因子排名,忻州的经济实力为全省最差,因此改变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忻州来说,是当前的头等大事。阳泉的经济因子排名第10,可见当地的经济构架仍然需要花大力气去构建。晋城、大同、晋中、临汾四市的经济实力相当,在全省属于靠前位置,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进一步追赶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是这几个市应该考虑的事情。
长治的表现非常抢眼,它的发展模式非常值得其他市来学习,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并在2004年当选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长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注意环境建设,对于山西这个煤矿大省来说是极其少见的。
4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全省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各市要紧紧抓好经济转型的大好形势,把握好山西经济特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发展自己。但应该注意,各市应尽量减少对资源开采的依赖,挖掘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省来说,要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加大对发展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增进各市之间的经验交流,紧紧把握好山西省被批准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历史机遇,更好的带领全省人民共赴小康。
参考文献:
永福镇位于福建的东南部,处于新罗、南靖,华安三县交界的海拔7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间,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适应各种花卉生长,素有“高山花园”美称。改革开放以来,漳平市历届党政班子十分重视花卉产业的发展,花卉生产、科研和销售得到较快的发展,先后成立了花卉研究所,各种花卉生产公司和花卉联合体,不断涌现出种花大户、营销专业户,花卉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商品化。1999年9月漳平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漳平首届花卉节”,从而掀起了新一轮花卉发展的热潮,花卉生产由永福镇向全市扩张,同时吸引了一批外商和国内客商到漳平投资兴办花卉产业。
目前,永福镇专职或兼职花卉营销大军活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浦滩头、珠江之畔,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建有基地和营销网点,其中杜鹃花占北京杜鹃花销量的70%以上。永福花卉发展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政府在大力抓好传统品种种植的同时,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发挥本地地理气候优势,组织力量进行栽培试验,成功对比利时杜鹃进行引种、示范推广,以比利时杜鹃为主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2年种植花卉7133亩,比 1982年120亩增长近59倍。2003年永福又利用山地开发种植花卉近千亩,同时永福花农走出永福到漳平市区及广州、成都、重夫等地开辟新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市区其他乡镇种植1300多亩,在漳平境外种植3228亩。种植规模由家家户户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现有12家花卉生产企业,种植面积近600亩。
(二)品种结构日趋合理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结构,永福花卉经历了起步、发展、衰落再发展的历程,品种结构日趋合理。体现在:1. 发展市场看好的常规品种,如茶花、瑞香、兰花等;2. 及时引进新品种,如西洋杜鹃、高山杜鹃、小叶铁红杜鹃、虎石红、富贵籽、大花惠兰。美国茶花及鲜切花;3. 收集、驯化开发野生花卉建立资源基因库,为开发新品种贮备种源。目前全镇拥有各类花卉资源100多类,1200多个品种。
二、花卉产业发展经验和做法
用市场创新策略打造花卉产业竞争力是漳平市的主要做法。尽快壮大实力,立足高起点,增强竞争优势成为漳平发展花卉产业的经营理念。广大花农深刻认识到市场创新是影响和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动力源泉。以市场为导向,走集约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加强营造环境,技术创新,营销方式的更新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市花卉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花卉产业建设,尤其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精神,把花卉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加以扶持和培育,先后出台了《漳平市花卉产业"十五"发展规划》、《关于建立花卉产业发展机制的通知》、《漳平市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制定了信贷、税收,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土地、招商引资,植物检疫、运输业等方面优惠政策,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广告宣传和企业产品参展工作。
(二)树立创新理念
创新始终贯穿花卉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开发新品种。永福花卉经历了“茶花、兰花、瑞香、铁树到杜鹃花”等多种类花卉发展的过程。目前永福已开发杜鹃花品种20多种,并在花卉造型上有所突破,如开发种植宝塔杜鹃,准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展出。二是创新技术优势。“永福花卉研究所”等龙头企业带头对新品种进行驯化、繁殖栽培,目前已突破关键瓶颈,成功掌握杜鹃花花期调控、无土栽培技术,同时掌握了虎舌红这一观叶观果植物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并实现了批量生产。目前还开展温湿度控制技术、组织培养、自动喷灌等技术研究。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永福花农结束了既抓花卉种植又搞花卉营销的历史,形成了新的分工,分化出一批具有丰富的养花经验的营销人员1000多人。这些花农出身的花商无疑对永福花卉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大大增强了广大客户的消费信心。把基地建到销售地。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永福花农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花卉基地61家,开辟花卉销售窗口,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三、花卉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技术支撑体系
花卉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建立。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粗放管理的模式,花农质量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没有建立花卉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标准,培育技术不规范,植物检疫手段落后,流于形式。虽然漳平市花协于2001年制定了西洋杜鹃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但至今仍未按制定的规程进行花卉的栽培和营销,花卉产销处于自由分散的状态。
(二)资金投入不足
1. 资金需求较大,花农贷款困难。花卉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相应的资金扶持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据调查,种植一亩西洋杜鹃周期为2至3年,需投入1.8万元左右,永福镇 6000多亩西洋杜鹃需超亿元的资金投入,而永福农村信用社每年投放花卉生产贷款1500万元左右,仅三分之一用于花卉种植,近三年来累计贷款近5000万元,实际用于花卉种植生产1500万元左右,引进境外资金1150万元,这样,花卉种植成本投入缺口 7000多万元。从中看出,花农种花的投入基本上源于自筹资金,农业贷款规模与花卉产业的巨大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花农自筹资金的不足,主要靠民间借贷来弥补,而民间借款利息大大高于信用社(月息至少二分以上),加大了花卉的生产成本。
2. 吸引境外资金比例偏低,花卉产业难以实现大的跨越。花卉产业如果仅依靠有限的银行信贷投入及花农自筹资金,就难以做大做强,尽管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致力改善交通环境吸引外商投资花卉产业,但成效不大。截止2002年底,境外来永福投资花卉的资金仅1150万元,种植面积仅占全镇花卉总面积的 6%左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漳平区位劣势、群众配合程度较差、政府的服务功能不完善。
四、花卉产业化发展对策与思路
(一)建立健全花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花卉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对花卉市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要求较高。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花卉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花卉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不用说参与国际竞争,就是国内市场份额也会丧失。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花卉科技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尤其重要,要依靠当地近百名的种植大户和营销大户及龙头企业,他们直接联结生产和市场,具有信息灵通、科技及设备水平较高,资金雄厚等优势,依托行业协会组成一支相对松散却又结合紧密的花卉科技队伍。通过总结他们实践中的种植经验,形成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理论,由花卉协会每季度组织科技人员在信息、技术、良种、设备等方面的交流,编印《花卉科技简报》分发给花农,不定期进行实地指导,及时为花农提供技术咨询、种苗等方面的服务。并通过他们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协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品质量标准和标准化技术规程的实施,引导花卉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以经验理论指导生产,从而提高整个花卉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花卉市场体系
近几年,国内花卉市场竞争激烈,国外花卉产品冲击较大,影响了整个花卉产业链的正常运营。目前,花卉业最大的弊端就是低层次的恶性竞争,品牌效应无法发挥,要尽快改变低层次竞争局面,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我们必须抓紧建立健全花卉市场体系,消除花卉产业无序竞争的局面,加大花卉市场秩序的整治力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
加快花卉专业市场建设,形成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的共生耦合,逐步完善市场交易、产品展示,信息等功能。如永福要利用多元化投资方式,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资金,利用“十里花街”建立“前店后场”的花卉专业批发市场,按质论价进行销售,承接境外花卉专业市场,延长花卉产业链。同时,通过组建花卉企业集团,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完善市场主渠道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地和龙头企业决定着市场的份额和产业的层次,通过企业集团统一品牌,统一标准,增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连接,有效扩大市场销售网络,提高花卉市场占有率。
(三)完善花卉产业政策和组织扶持体系
政府应当在花卉产业中扮演关键角色,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发展速度越快。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花卉产业政策,建立花卉组织扶持体系。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人口、技术以及政治领域的变革,城市发展环境得以重新构建,这加剧了区域内、国家之间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竞争,而城市职能是城市在高度复杂且变化快速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的关键与核心,这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全球化与区域化范围内,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职能以尽可能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是城市长期健康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以东北三省为例,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城市职能与竞争力,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 城市职能 城市竞争力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经济一体化已然成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形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区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整合地区经济并推进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基于区域分工和协作进行的,通过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流动而推动了区域经济整体以及区域内个体城市的协调与发展,对于区域内城市充分高效发挥其城市职能并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推进了区域内城市在区域之间,乃至全国、全球范围的竞争。
城市竞争的实质
竞争是一个同时产生输赢的过程,城市竞争由于各城市特定的竞争目标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但综合来说,受益于城市竞争的应该是整个城市社区,而并不只限于某个单独方面。城市在竞争中要想取得绝对优势,就需要不断丰富与扩展其内在发展潜能,并适当将其展现出来以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与外来投资,为城市发展与提高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城市参与竞争的内在发展潜能主要表现为这个城市或多或少所具有的专门化及与其相关联的产业,而这种独属于城市的专门化就是城市职能,也就是说,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充分发挥其具有工序市场的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是城市各区位因子的综合累积,包括了城市的人才、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城市商务环境与管理体系、战略供应以及城市与城市职能类型密切相关的条件等,这些都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条件。
每个城市的不同区位因子决定了城市之间经济结构的不同,不同城市的经济活动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着不同城市的专门化,也就是说,城市职能类型受城市经济活动要素的制约,不同要素组合的区位因子直接关系着城市职能表现。因此可以说,城市职能是城市参与竞争的目标。而能体现城市职能的区位因子的能力直接关系着城市职能的强度与竞争力,城市在竞争中会不断寻求新的城市个性与发展,并由此获取新的城市职能,这是城市参与竞争的绝对优势,并会产生许多正面效应,体现着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城市职能与竞争力
可以判定城市主导职能部门以及职能强度的指标即为纳尔逊指数,本文在纳尔逊指数的基础上对城市职能进行分析。东北地区的城市类型丰富且特点鲜明,能够构建成完整的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体系。因此,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并且通过电力与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与仓储及邮政业、制造业、金融房地产业、商业和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采矿业、科教文卫业这职能部门,从城市职能规模与强度入手,对从三省中选取的18个城市的城市职能进行了分析。
(一) 经济一体化框架下城市职能规模的纳尔逊指数
表1所示即为通过就业人数测算的经济一体化框架下三省18个城市8个部门职能规模的纳尔逊指数统计表,如此可见,黑龙江省的8个城市职能规模水平普遍较高,作为省会城市的哈尔滨各部门职能规模都有着较高水平以及相对平衡的产业发展规模,就是说,哈尔滨有着较高的城市职能综合实力,而其他城市也都有一至两个主导产业,并且有着较为突出的城市职能专业性,总之,黑龙江省总体的城市职能规模中,较之于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来说,第二产业较为发达。吉林省的城市职能规模水平总体较低,除省会城市长春在一些职能部门具有突出的职能规模优势外,其他各城市整体不具备鲜明的部门职能规模优势,也就是说,吉林省整体的产业发展规模较为滞后。而沈阳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城市,以及居于沿海而占地域优势且较为发达的大连,这两个城市有显著的区域性优势,因而其各部门职能规模水平较高,但其他各城市整体来说不具备鲜明的部门职能规模优势,总的来说,辽宁省第三产业职能规模较之第二产业处于劣势。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各城市中,除了三个省会城市以及较为发达的大连及齐齐哈尔以外,多数城市的城市职能规模不具备显著优势,而从整体来说,黑龙江省各城市职能规模水平较高,其城市职能规模优势也最为鲜明,而吉林省整体城市规模职能水平较低,在东北区域一体化框架下较为劣势。
(二) 经济一体化框架下城市职能强度的纳尔逊指数
表2为通过人口就业比例数据测算的经济一体化框架下三省18个城市8个部门职能强度的纳尔逊指数统计表,由此可见,若将三省18个城市按城市职能强度分为专业化城市、一般化城市以及多样化城市三类,则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和大兴安岭、吉林省的白城以及辽宁的大连为有一至两个专业化职能强度部门的专业化城市,黑龙江的鸡西与鹤岗及大庆、吉林省的长春与吉林及四平、辽宁省的沈阳与鞍山为只有一个有突出职能强度优势部门而多个有一般职能强度优势部门的一般化城市。而黑龙江的哈尔滨、吉林的辽源和通化、辽宁的抚顺与铁岭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突出职能部门的多样化城市。
结论
本文以城市职能规模和职能强度为切入点,并通过纳尔逊指数对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三省选取的18个城市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可知,东北地域的第二产业职能部门具有较为鲜明的优势,而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职能部门无论在规模还是强度方面都处于劣势,第三产业较为滞后,并且职能规模与强度不够突出,直接制约着城市职能的高效发挥,不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对第三产业的重视。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平稳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竞争的日趋激烈也是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必然现象,如何高效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适应区域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保持竞争优势,是城市健康良性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体化框架下充分发挥城市职能并提高竞争力,显然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城市发展应抓好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的机遇,有效发挥自身优势以在区域内、国家之间以及全球范围内都保有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安虎森,邹璇.相邻城市竞争、合作与双赢机制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5)
2.侯俊军,王耀中.标准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7(4)
3.谷源洋,郝忠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建立自由贸易区及其相关理论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4(2)
4.汪明峰.城市竞争、职能与竞争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02(2)
5.金春雨,张浩博,程浩.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城市职能与竞争力研究[J].经济纵横,2012(6)
6.张璐.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收敛的机制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