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产品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基金项目:德州市软科学“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德州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日
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从产地收购之后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转入消费者手中,将其始终保持在规定的温度下,以保证品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供应链系统。德州市农产品经济比较发达,为克服运输过程中的严重腐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全面分析德州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议,对德州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德州冷链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随着农产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冷链农产品的消费逐年递增,前景光明。总体上看,德州市冷链物流的发展呈以下特点: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粮棉果菜畜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蔬菜常年播种面积210万亩以上,总产量650多万吨以上;果品面积80万亩以上,常年产量62万吨,其中乐陵金丝小枣枣粮间作面积百万亩以上,年产小枣15万吨;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市发展各种畜禽规模养殖厂和小区3,700个。2012年,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1,200家,实现销售收入947亿元。其中,速冻食品、蔬菜、水果、肉禽、乳制品都需先入冷库预冷或冷藏冷冻,再通过冷链物流配送至各农贸批发市场、超市及其他地区。因此,德州市食品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比较大,而且随着德州市经济的增长,人口规模的扩大,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作用渐显。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200家,农民合作社7,000多家,物流企业达到1,100多家,其中有能力提供冷链物流配送企业有90多家。尽管具备冷链物流服务企业不多,但一些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如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椒英潮辣业有限公司、德州华商冷藏物流等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以齐河美东农业科技公司为例。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资金投入5,000多万元,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实现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温度控制。为了保证蔬菜的品质,该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了“蔬菜生产及采后冷链物流保鲜项目”,建起了3,5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蔬菜加工车间及2,000吨的预冷、储藏库,购置了5辆冷藏车,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实现了对蔬菜的全程低温控制。2013年,该园区投入使用了10,000m2的冷链物流区,冷藏保鲜蔬菜达2,000吨。该公司还引进蔬菜智能分拣设备,可根据蔬菜颜色、质量进行自动分级、分拣。目前,该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同比实现翻番。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德州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既缺乏高效、实用、节能、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大大限制了农产品的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采后损失达农产品生产总量的20%~30%,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经济效益。而现如今,德州农产品采后预冷已初步建立,传统的储藏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出经济实惠又操作简单的预冷方法。农产品采摘后的流通冷链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州市已在着力引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减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涂膜保鲜等保鲜技术和湿冷预冷技术、真空预冷技术等先进的现代贮藏保鲜技术。
二、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配套设施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现阶段德州农产品尚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完整的冷链体系包括冷链产品从冷链产品的养殖、收获、加工、储存、运输,最终到消费者手中。如果冷链中任何环节欠缺,就将破坏整个冷链保藏系统的完整性。目前,德州市只有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冷链物流,其他农产品冷链大多被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节点衔接不畅,“断链”现象严重,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大大影响了整个冷链系统的运作效率。
良好的冷链物流配套设施是发展冷链物流良好的保证。目前德州农产品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八十年代的水平。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占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远远高于国际通用标准的50%。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技术保证。但是德州的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有限,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缺少统一规范的设备。从对83家物流企业抽样调查来看,使用GPS与GIS的34家,占了41%,使用EOS和EDI的分别为42家与16家,占了51%与19%,而对于先进的RFID、ASS都仅8家,比例仅为10%。
(二)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短缺。德州农产品销售部分的物流配送业务大多由自营物流或经销商完成,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德州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含自营)有几十家,但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拥有一定功能规模且布局合理的自有冷库、有较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很少。几乎没有物流供应商能够保证对整个冷链进行温度控制,而绝大多数从传统的冷藏运输商演变而来的冷链物流供应商一般只能提供冷冻储存和冷藏运输服务,而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市场程度低进而竞争缺乏,还会导致冷链物流服务不完善以及较高的服务费用。
(三)冷链物流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制约德州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是人才。冷链物流的运作管理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包括食品学、物流供应链、冷冻工艺学、物流运输与配送等,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这些专业知识的人才。德州物流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目前,德州市物流从业人员约有10万人,仅占德州市总人口的1.7%,与物流产业需求不对等,并且物流从业人员中,大部分从事的是运输、保管等初级业务操作,冷链技术人才更少。物流人才培养、培训及引进工作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加剧了物流人才的需求。
三、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一)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鼓励采用先进管理信息技术。完善配送仓储基础设施,以保证在配送、仓储环节能保障生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减少产品的损耗。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推进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对田间的农产品进行产地加工、包装时,要实行预冷技术,这样能快速地消除田间热,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要加快低温自动化冷库的建设,实现低温加工。在运输大量大批的生鲜活农产品时要采用冷藏集装箱的多式联运,这样不仅能减少损耗、实现门对门服务,还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让物流企业使用条码技术来获取农产品的具体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从而使货物的信息能顺利地流到下一环节,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产品状况。物流企业的运输车辆要配备GPS系统,通过GPS的车辆分布、当前位置、连续监控等功能,能实现对农产品的在途情况及时掌控,能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防止造成更大地损失,从而降低货损成本。条码技术、EDI、GPS的应用将是物流管理实现现代化、标准化的技术手段。
(二)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外包。冷藏物流过程是一个需要完整设备和技术的系统工程,德州传统的配送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物流形式的要求。从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根据德州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横向整合冷链资源的方式,以形成规模效应。实施虚拟化经营战略联盟,通过集中大型农业和商贸企业的自营物流优势资源,与第三方物流核心企业进行整合,突破单个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资源先天不足的障碍和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行政壁垒,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冷链物流链,实现第三方物流的规模化和网络化。
(三)建全冷链物流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在职人员素质。根据德州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相关鼓励政策,建立有效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机制,在安家落户、医疗保障等方面为冷链物流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以提高物流人员整体技能水平为目标,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与考核方案。一要鼓励员工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和作业技能,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研讨活动来增强作业人员现代化物流意识,切实提高各学员工作能力;二要进一步加强职称资格认证,利用考试鼓励员工努力学习现代物流理论,以便提高整体专业技能。
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诸多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应摒弃自身发展的不足、吸收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德州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红菊.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J].物流技术,2009.28.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问题;分析
0引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农业投入,但是大部分投入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生产阶段,而忽略了农产品物流环节中运输、储存、包装加工及信息收集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卖粮难、卖果蔬难的现象。
1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浙江省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和诸多问题。
1.1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水平低
农产品受其自身特性影响(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物流过程的要求远高于工业品。目前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多由一些小型物流企业承担,相关物流技术大多十分落后,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极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损耗一般控制在5%以下,浙江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远高于这一数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损耗甚至达到25%-30%。使得优质农产品常常因为物流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2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和设备落后
随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大多物流企业主要从事商贸储运活动,农产品领域很少涉及。导致商贸领域大量物流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仓库、车辆、铁路专用线等利用率低;农产品物流却极度缺乏。
农产品储运设施简陋,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少,缺乏专业储存、冷藏、保鲜和运输设备,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现象相当突出。另外虽然公路“村村通”工程已开展多年,但是农村公路还是存在着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等突出问题。
1.3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落后
农产品在供需两方面都存在着信息瓶颈问题,由于农村整体信息服务水平比较低,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工作严重滞后,市场信息难以快速地被采集与传递,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1.4物流环节多、成本高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一般要经过生产者、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价格因过多的程序环节,逐步转手抬价,往往会翻两三番,严重损害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1.5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各大专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是针对商贸和工业品物流行业,全面掌握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技能的人才少之又少。缺乏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从业者,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运作和管理,这已成为制约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发展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2.1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第三方物流
应该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的扶持,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改变现有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服务单一的现状,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规划,大力发展城市郊区、市县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集中检验、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作业,由物流中心直接将农产品分送到城市各个集贸市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开发
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各种形式,鼓励政府、企业、个人投资。发展专用农产品运输、冷藏车(船)、集装箱;改造和完善现有农产品储备库,扩大储存能力,全面实现农产品运输和仓储作业机械化;改进农产品包装,采用分级分类包装,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鼓励建设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对地区农产品进行统一分类、包装和加工等作业,使农产品更加新鲜、卫生、美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方便物流,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
2.3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鼓励建设农产品信息采集机构,收集农户供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市场,实现农业内部、城乡之间信息资源的传输、交互与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将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农产品区域需求等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构筑全方位的信息网络,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2.4加大专业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
鼓励各大高校培养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加快培养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产品专业物流人才,学校可以考虑设立农产品物流专业,或者在物流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物流课程,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农产品物流知识。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更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农产品物流有关的工作。
3小结
农产品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对激活和拓展农产品市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胡翠红.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35-5936.
[2] 涂扬晟,吴高华,饶波,徐毅,汪建敏,龚荣景.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研究——关于构建湖北省十堰山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526-527.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现代物流;长丰县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
收录日期:2015年4月6日
21世纪以来,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物流产业便是其中之一。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与企业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城市率先发展了物流产业,带动了其他省市的物流产业发展。安徽省合肥市的物流产业也发展迅速,合肥市长丰县的农业物流发展尤其突出。该县农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人才匮乏、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缓慢,严重抑制了农产品市场的活力,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急需政府、企业和农户去发展长丰县的农产品物流。
一、农产品物流的内涵
(一)农产品物流的定义。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理性流动,即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质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
(二)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种类多、规模大。进入21世纪,农产品的种类也特别繁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广大农户已经不止满足于自给,更多的想将自己的农产品通过深加工流向市场,从而赚取利润,增加收入,同时也能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2、农产品物流对物流技术要求高。大部分的农产品极易腐烂、损坏,不容易保存,对进入市场后的正常交易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这就对农产品物流在包装、运输、仓储等环节的物流技术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3、农产品需要进行深加工。初级农产品价格比较低廉,经过深加工后,不仅可以减少运输中的损失,延长存放时间,从而减少物流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二、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一)长丰县农产品资源。长丰县地处淮河南岸,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西瓜、草莓等,主要栽培模式为麦-稻、油-稻模式,果蔬面积特别是草莓面积发展较快,畜禽养殖业也有较快的发展。近年来,栽种水稻(单季中稻)约5.33万公顷,小麦约2.33万公顷,油菜约2.67公顷,棉花约0.53万公顷,玉米约0.33万公顷,西瓜约0.20万公顷,甜瓜约0.07万公顷,草莓约0.40万公顷,蔬菜约0.87万公顷,大豆约0.33万公顷,花生约0.33万公顷,甘薯约0.13万公顷,其他杂粮约0.13万公顷,另有蔺草、青饲料等作物。农产品资源丰富,但都是初级农产品,尚未进行深加工。
(二)长丰县物流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产品物流来说,交通运输网络甚至具有决定作用。长丰县从2011年开始,大力发展本地的水路、铁路、公路、航空交通网络,希望通过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来促进长丰县经济的发展。在铁路方面,2012年长丰县水家湖火车站开始了货运业务;在公路方面,长丰县计划建设“六纵十六横”的主干道公路网格局,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道为支线,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2、物流园快速建设中。近几年,长丰县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合肥市着力打造多个物流园,包括肥西县的华南城物流园、肥东县撮镇的合肥商贸物流园和长丰县的宝湾国际物流中心,其中宝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成代表着合肥第一个5A级物流园的诞生。物流园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汇集全国各地的物流服务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且集聚效应能有效降低成本,促进发展。
三、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且规划布局不合理。由于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缺乏足够的重视和长期的规划,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落后,规划布局不合理,不仅农产品的种类过度集中在受政府重视的草莓品种上,而且各个不同乡镇之间的农产品物流发展也存在不平衡问题,阻碍了农产品在市场的有效流通。这种品种失衡、区域失衡现象不利于农产品物流产业的长久发展。
(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近年来,虽然长丰县政府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总体上物流建设还不够完善和先进。目前长丰县的农产品运输方式主要集中在小型或者中型的车辆上,而铁路运输、高速公路这些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较少使用,导致物流运输成本较高;同时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比较缓慢。总的来说,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冷链物流发展缓慢。冷链物流是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它能够减少运输过程的损耗,延长保质期。而长丰县的冷链物流发展落后,导致了蔬菜、水果、花卉等农副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大量损失,造成了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
(四)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加之农户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集聚地,导致运输成本、加工成本、储存成本等物流成本越来越高,农民收入减少,使得部分农户放弃农产品的种植或者是放弃远距离销售。
(五)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滞后。先进的信息平台能有效协调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沟通成本。虽然长丰县政府大力发展信息平台的建设,但毕竟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地区居多,短时间内进展较慢,物流信息化道路还比较漫长。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长丰县的宽带用户只有25万户,这只占长丰县全部农户的4.9%。
(六)物流人才匮乏。由于长丰县长期贫穷落后,缺乏对物流人才的吸引力,当地农户的知识水平也较低,人才的匮乏极大阻碍了长丰县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四、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
(一)建立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是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进入市场销售的保障。长丰县的各级政府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学习国内外农产品物流领域成功的经验;在政策上和财政上加大对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协调控制辖区内的农产品市场,积极地促进农产品市场体制的改革创新;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设施,加强对物流系统建设的重视;推进农产品物流系统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使农产品在进城的过程中做到产品质量标准化、物流水平专业化、市场销售制度化;长丰县各级政府应切实负责地深入基层,指导基层工作得到落实;鼓励长丰县内实力较为雄厚的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企业对零散的小企业进行收购吞并,以提高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水平,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二)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长丰县各级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和财政上大力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乡村公路、桥梁、铁路线路,拓宽农产品运输渠道,确保农产品能够快速、便捷地通过物流系统输送到消费市场;另外,长丰县各级政府要重视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招商引资,在辖区内建立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配送基地,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前打好基础;尤其要加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使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在长丰县成为现实。
(三)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一方面长丰县需要调节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大幅度地提升农业发展水平,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业技术,在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生产出高品质、为大众所喜爱的农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现有的物流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经验,在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整合优化,以此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并逐步打造属于长丰县自己的农产品优质品牌,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奠定基础。
(四)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建设在物流整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信息网络的覆盖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在2013年1月,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选取了长丰县县城周围的几个村子进行了走访,共调查了40户家庭,而拥有电脑的家庭只有两户。经过调查发现,长丰县由于地广人稀,信息网络普及难度大,覆盖率低。加之农村家庭网络终端使用量少,大部分村民家中无电脑设备或网络手机,这加大了村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难度。物流信息平台可以为农户提供市场农产品销售和需求信息,农户据此分析行情以调节生产,尽量使市场达到均衡状态,鉴于信息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地方政府应作出相应措施,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农户综合素质,并置办网络设备,增强区域信息化应用能力,建立高效实用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五)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以专业化的人才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面对长丰县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已是时代的需求。长丰县应组织现有的物流企业,让从业人员定期到专业的物流培训基地接受相应的知识培训,对物流专业大学生采取政策鼓励的方式,支持刚毕业大学生深入基层,为长丰县物流产业发展做贡献;对于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需要相关部门组织物流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物流知识科普,使农业生产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农产品物流知识,认识到长丰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发展长丰县农产品物流的积极性;对于长丰县目前的农产品物流情况,在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将其合适的融入到现实生产中,为长丰县开辟一条高效、合理、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发展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杰.哈尔滨哈达农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鲍崇晔.索普集团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7.
[3]连茜平.降低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对策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4]李道明.长丰县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
[5]李敏.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长丰县土地整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5.
[6]Charles C.Poirier,Stephen E.Reiter.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Building the Strongest Total Business Network.Pub Group West,2012.5.
[7]慕艳芬.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及策略思考[J].物流技术,2012.12.
[8]姚茜.基于AHP法的食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J].中国储运,2010.7.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陕西略阳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288-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个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起居,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从以往的吃饱转变成要吃得健康,因此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随着食品不安全问题的增多,政府、社会开始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因此,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意义重大。
1 略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增加,农产品生产数量安全得到了解决。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有了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
1.1 农产品产地安全隐患多
略阳县属于工业县,农业生产基础差,生态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厂矿多,有钢厂、电厂、水泥厂,还有几十家采矿企业,工业污染源也多,工业废水、废气、烟尘、重金属等污染较重,给生产安全的农产品设置了天然障碍。生产出的农产品受到水气烟尘的污染和重金属铅、砷汞镉等有害物质污染,通过人们的日常饮食而进入人体并长期蓄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各种危害。
1.2 农业投入品被大量盲目使用
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和生长激素的大量使用,为人们生产出高残留农药和含激素的农产品等;兽药抗生素、激素的泛滥,造成人为二次污染,使畜产品激素、抗生素大量积累,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很多的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被添加了大量的化学添加剂,导致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如部分农民为使农产品早熟,就大量使用催熟剂、包心灵,为了黄瓜长、大、直而使用垂直灵等激素,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特别是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季节栽培,对土地的掠夺式使用,过量施用肥料、农药和激素,土壤中留存更多的残留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
1.3 不具备监控手段
作为基层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没有进行检测的先进仪器,目前仅有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仅作简单的农药残留分析,无法进一步定量分析。
1.4 缺乏实施检测的人才
由于检测站人员以前主要从事农技推广,缺乏监测专业知识和检测手段,检查主要还是眼睛看、嘴巴说,不能对受检对象提供定量定性分析材料,导致该工作开展难,推广更难。
1.5 多头监管缺乏合力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多个部门,责任不明确,导致谁都在管谁也没有管,只能在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时各部门才会集体拥上,解决问题,造成了食品安全疏忽。农业部门主要是负责对农业初级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监督,但是该部门无规范地执法制度,导致只有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才进行大规模的检查,未能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让农产品安全监测成为一种常态,且贯穿农产品生产的始终。
1.6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生产者普遍追求经济效益,追求产量,无视农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消费者只顾产品的外表和价格,不重视优质优价,更不考虑安全等问题,只是在媒体等环节有反映时才一窝蜂地抗拒盲目消费。
2 存在的问题
2.1 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
略阳县农业发展条件差,对农业本身的重视度也不够,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存在盲区。生产者只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安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农民不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太多,90%的种植户放弃了农家肥,仅仅依靠化肥补充地力,部分农户盲目施用高毒农药等,只求效益,不考虑质量安全。
2.2 分散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由于现有的农产品生产不统一,大部分农户都是以一家一户的方式生产,而且农产品生产之后未采取统一的销售、经营措施,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查工作复杂化。只有从生产、管理、施肥、收获、包装方面进行统一标准,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口感好的优良农作物。但是由于农村个体户太多,很难统一所有的生产、经营个体,造成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都无法统一,更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降低了略阳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该县经济的快速发展[1]。
2.3 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户在生产、加工农产品时不注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此外,由于没有专门的、处罚力度较大的制度来约束有害农产品的生产,导致从事有害农产品的人们无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为只要是能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就行,未将农产品安全意识灌输给生产者,让其自觉进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2]。
2.4 产前跟踪服务和监督工作无法开展
农产品生产由各家各户自主生产,缺少规模生产和经营,管理随意性很大,整个生产过程监督、追踪服务欠缺而且难度很大,进入消费环节出现问题后也难以追溯,难以明确责任。
2.5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础较差,检测设施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
县级已经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但是还没有相应的检测仪器和基层网络,无法进行追踪服务,管理机构的运营能力和人员素质等综合要素有待于提高。
2.6 缺乏农产品安全知识,也缺乏了解渠道
随着近几年的宣传和报道,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会变得人心惶惶,加之缺乏安全知识,也没有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往往导致恐慌或出现抵制和拒绝消费的情况。如毒香蕉和打针西瓜等,造成工作被动并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
一是从农产品生产主体入手,让其充分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利用干部联乡包村和入户技术指导,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产业发展趋势、现代农业发展概况、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生产销售不安全农产品的危害以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引导群众自觉生产安全的农产品。二是引导消费者认识不安全农产品危害,进行理性消费,优质优价,促进生产者提供优质农产品以获得更高收益,让农产品生产趋于良性发展。三是加强科技知识宣传普及和培训推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进行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普及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对采用优良农业生产技术规范生产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2 推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农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生产者有食品安全意识,自觉进行标准化生产。具体生产过程中:应选择安全生产基地,选择没有污染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定期监测土壤、水质、大气等环境条件,从源头上确保食品产地的安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高毒农药;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统一配送,统一使用,确保安全使用;产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基地和基地负责人的各项责任,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二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生产[3-5]。
3.3 推行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
重点对生产基地和种植专业户及专业合作社的生产产品实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认证和市场准入,不合格产品严禁进入市场。建立通识通查的质量可追溯系统,实现从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落实。同时对自由进出农贸市场的零散生产经营者加强质量监控,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点,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二是加强源头管理,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信誉管理档案,进行跟踪管理;三是对农产品实施售前检测,凭检测合格证明进入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区;四是加大对流通市场的检验力度,曝光不合格产品;五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卖网点,严格履行质量承诺[6],满足市场需要。
3.4 加强产前宣传和技术指导
由于略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薄弱,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在产前做好宣传培训,要求生产者严格按照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进行生产。避免在入市检查中出现不合格产品时以宣传和技术指导及未预先告知等工作缺位导致市场监测工作被动。
3.5 强化市场监测和管理
尽快完善监测设施和人员配置,发挥检测功能。目前略阳县也在开展市场监管,但主要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入手,从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自律做起,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检验监测,对各项标准所规定的技术指标缺乏完善的检测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分析手段。因此,在完善检测设施的同时,一是从农、兽药速测技术入手,配备一批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操作方便的设备用于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净化农资市场。建立农药经营许可证审批制度,严格按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药和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的管理,实行严格登记管理,明确来源和使用,分清责任。及时公布生产者和经营者农产品安全状况,进行责任追溯。三是加强产地环境的监督和检测,防止大气、水源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等,确保农产品在安全的大环境下生产。
3.6 依托科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依靠科技。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从投入品使用、种养殖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追溯、产地环境标准制定、检验检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用科技手段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鼓励采用有益于环境和食物安全性的生产技术。加强环保型技术的研究。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研究,对农产品危害因子进行定量评价,特别是农产品中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危害因子的研究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及时查找风险隐患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建立高效的食物安全预警系统,禁止有害化学物质的滥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数据交换、通识通查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生产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降低追溯标签、标志成本,推进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
3.7 理顺职能分工,推行责任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建立联动机制,建立服务监管共享平台,协同作战。农业部门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职责,从源头上完善农产品的检测、质量监督和市场准入制度。
4 参考文献
[1] 翟洪凯,尹树红,窦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J].吉林农业,2008(3):8-9.
[2] 吕巧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4):10-13.
[3] 陈天福.新形势下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19-220.
[4] 段艳丽.关于济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思考[J].河南农业,2009(7):29.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理论研究;综述
物流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进入中国,将物流视为一项产业进行研究和推动是从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的,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物流产业发展缺乏成熟的市场环境,相应的物流研究没有真正深入的开展起来。直到90年代后期,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物流产业的发展逐渐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关注。如今,物流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呈现了旺盛的发展势头,物流研究逐渐成为经济研究的热门领域。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农户分散等原因,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农产品物流的关注和研究开始逐渐增多。从国内文献来看,农产品物流研究虽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还比较落后。与农产品物流研究相关的成果从2002年开始逐渐出现,并在近两年呈激增趋势,理论成果日趋丰富。
近期,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宏观上对农产品物流领域现存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应用和指导价值。代表性的有:
侧重于物流政策方面的研究:杨军在对现代农产品物流主体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运行中的行为,并据此分析了推动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政策取向,得出了要使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尽速建成并高效运行,政府在政策取向上要倾向于采取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的结论(杨军[1],2010);周帮扬等认为目前中国农产品物流法律制度的缺失与滞后,已成为阻碍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通过对农产品物流法律制度的分析,展现法律的调控和指引作用,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农产品法律制度的建议。(周帮扬等[2],2012)
侧重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王慧超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重点抓好若干基础性公共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制定物流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各项基础建设,建立鲜活农产品身份证制度等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对策,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王慧超[3],2011);侯涛等在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特点的基础上,将工作流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建立了基于工作流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给出了系统多层体系结构和设计关键(侯涛等[4],2011);赵海鹏等从陕西省农产品的供应现状及趋势、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出发,分别论证了当前我国政府、农民、渠道商三个农产品物流相关主体急需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的初步方案。(赵海鹏等,2012)。王晓平等将果蔬类农产品的物流过程与信息追溯相结合,分析了对果蔬类农产品进行信息追溯的可行性,对果蔬类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的系统构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案(王晓平等[5],2011)。
侧重于农产品物流系统建设与优化方面的研究:杨剑英等通过对我国区域生鲜农产品几种典型的物流配送组织模式现状进行调研,从交易费用视角分析了各种典型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对策,为我国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构建提供了借鉴(杨剑英等[6],2010)。侯文英等在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结构要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通过对相关矩阵进行层级分解和按级排列,建构了农产品物流网络的解释结构模型,最后说明了该模型的基本功能(侯文英等,2012)。
二、对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机理和发展模式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侧重于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
侧重于结合供应链理论,对现存的物流企业按照供应链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或改组方面的研究:甄杰对影响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把动力机制分解成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认为宏观结构包括制度环境、物流技术,微观结构包括供应链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利益等,并分别分析各因素对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推动作用(甄杰[7],2011);徐杰等以海南热带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档案和电子标签编码、冷链温湿度监控、车辆运输定位、XMLWeb服务的数据交互和角色控制的权限动态分配,构建了多层次多用户多权限的热带农产品物流跟踪管理系统(徐杰等[8],2010);曾明星认为准时农产品物流按照物流主体及物流的整合程度,可分为四种典型的运行模式,即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合一模式、自营物流——物流与商流分离模式、第三方物流——越库模式、第三方物流——直通模式(曾明星[9],2010)。
侧重于农产品物流新模式积极探索方面的研究:蔡媛媛等研究了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探讨了农超对接模式中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等发展策略(蔡媛媛等[10],2011);高振娟研究了基于价值增值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改进,以张夏玉杏作为研究对象,对济南市张夏镇万亩杏园的实地调查,研究了当地现有的物流运作模式(高振娟[11],2010)。李南洁等研究了基于土地流转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构建,基于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构建以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第三方物流组织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李南洁等,2012);任连娣等研究了基于物流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模式,对农产品物流监管主体、产销主体、消费主体以及交易方式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任连娣等[12],2012);查伟华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及策略,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依据,对循环经济下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供应链角度的循环经济新型物流模式(查伟华,2011)。
侧重于结合区域经济进行针对性分析方面的研究:杨蕾等在因子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国际性物流枢纽—区域性物流中心—地区性物流节点”三层物流节点布局模型,提出“天鹅星座型”空间结构布局,并将其功能定位为“中心带动、两线并举、内外兼顾、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出应从宏观上对同一功能区内各城市之间、3个功能区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现象。(杨蕾等[13],2012);张博等运用SWOT、PEST分析方法,深刻剖析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内部优势及劣势,分析其外部威胁和机遇,并对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政治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技术因子)等各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张博等[14],2010;张博[15],2010)。庞燕等结合湖南新农村建设实践,对农产品物流网络规划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阐述,对农产品现代物流网络优化方法进行了分析(庞燕等[16],2010)。
三、其他领域理论及方法在农产品物流的应用研究
侧重于其他理论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借鉴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张阐军等认为现代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了精益农产品物流价值管理发展思路,提出价值化工程思想,构建了其价值化工程体系结构。最后,结合武汉城市圈对价值化管理在精益农产品物流管理中的实施与应用进行了分析(张阐军等[17],2011);王新利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产品物流预测模型(王新利[18],2010)。
侧重于物流规划技术方面的研究:钟聪儿等分析了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建立配送中心选址的数学模型,研究免疫算法与GIS技术求解选址模型的方法,并以福州市晋安区农产品物流配送相关数据为基础,提出研究区域内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实际模型,采用免疫算法求解模型,运用VB编写相应的程序,提高了选址决策的效率和精度(钟聪儿等[19],2011);邱荣祖分析了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对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进行描述,建立有时限的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应用GIS和禁忌搜索集成技术求解该模型,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系统,并以晋安区农产品物流配送技术数据为范例,进行系统的初步应用研究(邱荣祖[20],2011)
四、国外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经验介绍、借鉴及趋势研究
侧重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启示的研究:杨希玲借鉴国外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加快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步伐,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保值、增值,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保障农民增收。(杨希玲[21],2012)。边胜勇、樊非等也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进行了介绍。
侧重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与国外的差距问题:以及如何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等问题研究:何龙斌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流通损耗率、流通增值率与美国有很大差距。(何龙斌[22],2011);曹冰冰对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为鉴,提出了发展中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和建议(曹冰冰,2010)。
五、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大量文献查阅表明,国外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基本上已从概念探索、宏观研究逐渐过渡到微观、实证,大量成果集中在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对农产品物流和区域物流等领域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都比较少,研究成果不够系统和深入。总体来说,对农产品物流领域的全国宏观性研究较多,地方实证性研究较少;研究问题的较多,探寻根源的较少;实证研究显得更为薄弱,特别缺乏对农产品物流产业布局与发展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探究还是结合实际具体应用都需要补充。
参考文献:
[1]杨军.现代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行为分析及政策取向[J].江苏商论,2010(3).
[2]周帮扬,徐韬.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农产品物流法律制度[J].世界农业,2012(5).
[3]王慧超.我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2).
[4]侯涛,施艳容.基于工作流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
[5]王晓平,安玉发.果蔬类农产品物流信息追溯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3).
[6]杨剑英,谢守祥,沈正舜.我国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构建研究——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9).
[7]甄杰.供应链一体化视角下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物流科技,2011(10).
[8]徐杰,刘鹏飞,周正,张俊,杨宝祝.基于供应链的热带农产品物流跟踪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
[9]曾明星.基于供应链的准时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12).
[10]蔡媛媛,李严锋,惠春梅,曹杰,朱大鹏.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1(10).
[11]高振娟.基于价值增值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改进[J].商业时代,2010(23).
[12]任连娣,王倞.基于物流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2).
[13]杨蕾,张义珍.“天鹅星座型”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空间网络布局模型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2(4).
[14]张博,杨蕾.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6).
[15]张博.基于PEST分析的河北省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9).
[16]庞燕,王忠伟.基于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的农产品物流网络优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9).
[17]张阐军,钟生成.现代精益农产品物流管理价值化探讨[J].价值工程,2011(7).
[18]王新利,赵琨.基于神经网络的农产品物流需求预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2).
[19]钟聪儿,邱荣祖.基于免疫算法与GIS技术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20]邱荣祖,钟聪儿,修晓虎.基于GIS和禁忌搜索集成技术的农产品物流配送路径优化[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41(10).
[21]杨希玲.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启示[J].管理工程师,2012(2).
[22]何龙斌.中美发展农产品物流的比较与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河北省玉田县地处京津唐三角中心地带,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之一。全县总面积1170km2,耕地面积72000hm2,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86667hm2左右,蔬菜播种面积约33334hm2,生猪出栏140万头左右,位居全市首位。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同时,玉田县始终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抽样监测、“三品一标”认证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现状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初步建立
玉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在机构设置、人员调配、经费安排上摆在优先位置,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体系。2011年,玉田县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8个区域站分别建立了区域性检测室、在“三品”基地和农业企业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监测点5个,初步形成了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区域性检测室为骨干,自律性检测点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检验检测体系,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二是建立了全程监管体系。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2年经编委批复玉田县农牧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在区域站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在“三品”基地及农业企业设立了监管员,形成了县局、区域站、生产基地三级质量监管体系。
1.2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本着“检查与指导并举,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全县上下把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品牌作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并狠抓了落实。一是制订和修订标准。全县先后制定农作物标准化技术规程36项,制定了省地方标准2项,唐山市地方标准4项,蔬菜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8667hm2,为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标准化示范区(园)建设。按照“生态、绿色、安全”的要求,蔬菜重点打造了2个部级蔬菜标准园和1个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重点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穴盘育苗等集成技术,建立了二维码质量追溯制度等五项制度,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在粮食生产上,狠抓了陈家铺乡千亩高标准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实施了“九统一”生产经营模式(统一品种供应、统一种植样式、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深松整地、统一机播、统一机收、统一专业化病虫草害防治、统一节水灌溉,统一技术方案和技术指导),全面推行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了农产品安全。
1.3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明显进展
近几年,玉田县积极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水平,创建品牌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县有82家畜禽养殖场通过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21家畜禽养殖场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蔬菜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面积8334hm2,蔬菜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3个,面积467hm2,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建设农业部蔬菜标准园2个,河北省蔬菜标准园1个。这些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全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1.4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投入品经营秩序不断规范近几年,玉田县不断整合执法资源,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了农业综合执法,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中队,通过采取日常监管与集中整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农资市场、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规范农业生产和农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现象,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15年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相继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中秋等重要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韭菜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暑期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农资打假专项整治、“三品”农产品专项整治等活动九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2存在问题
玉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虽然有了明显进步,但从总体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矛盾依然存在。
2.1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目前,农业生产上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1],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难以实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推进也比较困难。
2.2整体安全意识不高影响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个人。但目前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仍然不高,农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增强农业从业人员乃至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目前监管工作亟需加强的方面。
2.3多种因素制约农产品品牌认证与开发,也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品牌建设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可靠保障。但是,由于县级的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品牌产品宣传、创新不足,认证产品优势、效益发挥不好。再有人们优质优价意识不强,品牌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同等的现象还很普遍,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创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第三,品牌认证、复审、续展手续繁琐,需要花费很多费用,但获证产品价格优势又不明显,部分获证企业在品牌认证到期后不愿复查换证、续展或重新申报认证,农业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不强[2]。
2.4农业投入品违法违规经销和使用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
从农资经销者来看,一些经营者唯利是图,违法经销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资;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上看,不合理、不规范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5收贮运环节监管亟待加强
收贮运环节监管是新增环节,县级相关的制度规章还不健全,收贮运环节业务知识缺乏,执法机构和人员不足。
2.6目前监管检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虽然玉田县建立了县局、区域站、生产基地三级质量监管检测体系,也落实了监管检测人员,配备了监管检测设备,县级也安排了专项资金,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人员、设备、资金不够完善,致使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无法开展。
3对策建议
3.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现场示范等各种活动,推行安全生产技术,用舆论导向和市场手段培养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强化对农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努力构建“人人讲安全、层层有责任、处处能监管”的生产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
3.2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
农业投入品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也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的监管。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经营资格审核,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单位,给予警告并要求限期改正,限期不改正的,结合市场管理部门坚决取消其经营资格[4]。二是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加大对投入品市场日常执法检查的力度。督促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等制度,规范投入品生产经营行为。尤其要加大对禁限用药物的清缴力度,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保证农资监管不留死角。三是强化对农业投入品违法案件的查处。要实施检打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加强与各部门协作,对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
3.3加强监管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监管检测体系,落实人员、经费,配备仪器设备,力争村村有安全监管员,实现真正的监管全覆盖。同时要加强对监管检测人员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提升监管水平和检验检测能力。
3.4积极开展品牌认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牌认证,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根本措施。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5]。二是推进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确保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安全。
3.5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投入
玉田县要加大对基层监管检测、执法等经费的投入,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建议加大对产品认证、品牌申报及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作者:章丽娜 单位:河北省玉田县农牧局
参考文献:
[1]张树秋,董燕婕,赵善仓,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安丘模式”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6):63-66.
[2]王芳.清苑县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CD].基层农技推广,2015,(3):61-63.
[3]杨玲,盛松华,温少辉,等.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4):18-21.
关键词: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现状;SWOT
随着商品经济、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也在不断发生转型与变革,由传统的流通渠道逐步向超市化经营转变,尤其是在大中城市较为明显。人们日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营养等各个方面,而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渠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人们这些新的需求,这加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要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流通渠道,发展十分迅速,它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海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纯收入的64%来自农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市场、渠道、规模、加工、销售等问题的制约而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如何应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海南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和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含义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关系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产品、林业产品、渔业产品等。超市化经营则是社会进步之下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商品零售方式。所谓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是指农产品通过超市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一种交易过程。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露天市场和农贸市场,前者目前在城市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主要存在于一些较落后的农村,而农贸市场则仍是当前中小城市、乡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二、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现状及SWOT分析
在我国,超市化经营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来的一种商品流通渠道,近年来超市在农产品零售额中比例越来越大。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以超市为平台,有固定的场所及现代化的销售设施,能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创造出宽广、明亮、舒适、自由的购物环境,让消费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享受购物带来的乐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服务优于传统流通渠道,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超市化经营的农产品更安全。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相较于传统的流通渠道,其发展速度更快、成长空间更大,并必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的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而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一)海南消费者超市购买农产品现状调研
据调研,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这两市经济发展较好、消费能力较高。消费者是否选择到超市购买农产品,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见图1)。调研发现到超市购买蔬菜等农产品的消费者的特征是:收入较高、年龄不大、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较忙的人。对超市中的速冻食品、鱼肉制品及水果、粮食的购买比例较高,节假日往往出现购物高峰。
同时,海口市还存在着大量农贸市场、以及少量的露天市场,根据调研估算,海口市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约占农产品总消费的15%左右。
(二)海南消费者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期望调研
在对海口市家乐福、大润发超市的100名消费者的问卷调研中,涉及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感受和期望时,根据消费者选择次数的多少,发现消费者期望最高的是降低价格,然后是农产品的安全性好、质量高,经营的农产品品种要更丰富,服务意识强,以及货架的合理布局(见图2)。
(三)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供应链分析
以海口市家乐福、大润发超市为例,其经营的农产品主要供应链是:产地收购商销地市场超市供应商超市。超市里经营的农产品产地主要分为海南岛内产地和大陆产地,经过较多的中转环节后,农产品新鲜度不是很高,特别是那些对新鲜度要求较高的蔬菜类农产品。而且每经过一个中转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和利润,层层加码后进入超市,最终导致了海南超市经营的农产品价格较高。而一般的家庭农户,则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难以形成规模,并且生产经营技术落后,物流水平落后等原因,其农产品难以符合超市准入标准,从而很难成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供应链的一部分。
(四)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SWOT分析
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海南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成为我国宝贵的热带农业基地,同时海南又是一个农业省份,全省GDP中农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一直都在30-40%,农民纯收入的64%以上来自农业。因此,海南农业的基础地位明显,大力发展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能增加农产品出路,有效促进海南农业的发展。
1、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优势。海南具有热带海洋气候特征,常年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拥有丰富的海产品,海南农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岛内基础交通条件良好,并且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岛内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物流成本较低,有利于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海南具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基础。如海南农垦系统就是海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生产规模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特点;罗牛山、椰树等海南农产品龙头公司,积极推动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此外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农业公司大量介入,产业化经营也初见端倪,为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提供了越来越强的支持。海南农产品的商品率高,海南大部分农产品面向省外市场。全省农产品的商品率平均80%以上,热带作物产品几乎100%用于出售。2007年海南省GDP为1229.6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为384.9亿元,占31.3%。2007年农产品出口突破4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44%。这些客观上提高了海南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等,对海南发展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具有较大的拉动力。
2、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劣势。目前海南总体经济水平还不高,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虽然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环境,具有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生态条件,但由于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农产品都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先进的科技难以采用,规范化生产难以实现,因此除了龙头企业和一些大型专业户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高外,大部分农产品档次较低,质量不高,难以进入超市、高档宾馆,更不用说出口。此外,海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较弱,精加工很少,产品规模较小,农产品的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并且大部分人收入水平不高,相应的消费能力也不高。
3、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机遇。从对海口家乐福、大润发超市的100名消费者的调查来看,有73%的被调查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表示比较担心或非常担心,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应比例达到82%。64%的被调查消费者选择超市作为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的地点,超市经营无公害农产品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目前形成购买无公害农产品习惯的消费者不多,大多数属于尝试性购买阶段,但94%的被调查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无公害农产品。由于目前市场上无公害农产品经营不规范,消费者愿意为无公害农产品支付的额外支出并不高。愿意支付较高额外支出的消费者是对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示担忧,对农产品价格不太在意以及具有无公害农产品购买经验的人群。因此,随着城市居民农产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迎来了发展机遇。
4、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挑战。海南农产品大多是由个体农户独立生产经营的,对质量、品牌、信息、标准化的意识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大型的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的比例很小,而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标准要求较高,同时超市化采购的规模较大,这些导致了目前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供应链严重失衡。因此,农产品超市化经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促进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海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政府部门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各渠道的支农资金,建成一批如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建设等重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提高海南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积极吸引外资,为海南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二)建立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提高海南农民组织化程度
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要求具有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政府给予一定的组织指导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超市+供应商或加工企业+农户”或“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超市按照销售情况向供应商下定购计划,供应商按照超市的计划去组织农户生产。供应商执行超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随着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建立,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产品标准的建立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唯有如此,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才会越来越多地进入超市。
(三)健全海南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健全海南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是突破农产品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因此,根据农产品的国际标准,制订海南农产品的商品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产品标准检测机构,加强对农产品标准达标生产方式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技能的培训,逐步全面强化对农产品标准的认证和检测,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市场准入淘汰制度,形成农产品生产、认证、检测的标准化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海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海南农产品大量、快速地流通,为符合超市准入标准打下基础。
(四)加强农产品区域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
超市化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较严,同时注重品牌影响力。根据海南不同区位的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战略,建立相应区域化、基地化的农产品品牌。如传统的“文昌鸡”品牌。把传统的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方式向公司加基地的生产方式转化,发挥公司在技术、生产、流通和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基地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加快科技进步,形成品牌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完善相关配套行业。改变海南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品质不高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从整个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海南农产品竞争力,为海南农产品能够进入超市服务。
(五)加强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中人才队伍的培养
针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日益发展,应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加工、储存、物流、销售等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并积极依靠科技与教育,培训一大批懂市场、懂技术的新型农户,使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高速发展拥有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屈云波.营销方法[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江泽林.海南省区域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农产品市场准入指南[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43-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有毒有害食品如“瘦肉精”“毒豆芽”“毒奶粉”等时有曝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博兴县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在农产品尤其是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由于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直接面对一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其是实施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的基础环节。目前,根据中央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要求,山东省已基本建成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1]。但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检测机构投入不足、基层管理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监督对象面广量大且成分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等,亟须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农产品只有经过严格的监管才能确保“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质量安全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农业快速发展的近几十年,农业投入品急剧增加,每年投入量为200万t。在对山东省农产品检测后发现,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现象严重,20%左右的农产品被检测出有农药残留量超标。现代医药学研究证明,在致癌因素中,农药有机化学污染占8%左右,由此说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2.1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我国农业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平稳上升,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在数量已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品种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成为当下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减少“毒大米”“染色茶”“硫磺姜”等问题农产品流入市场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首要工作[2]。
2.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今后农业的发展一定要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实情,对农产品的质量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才能提高居民的收入,真正做到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真正建成小康社会。
2.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适应国际市场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为适应国际市场更加开放的需要,就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残留和检测标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的两大制约因素。必须着手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出来[3]。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
目前,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各镇工作人员为2~3名。在编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应壮大监管队伍并提高队伍执政水平,对全市农产品质量进行定期检测,并研究和推广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3.2 开展农产品检测,控制农产品质量
鼓励并扶持建设蔬菜生产基地,提倡有机绿色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这些蔬菜基地农残检测为重点,全年进行监管检测。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完成对农贸市场、超市果蔬进行农残检测。按时完成例行监测工作任务,及时汇报例行检测样品合格率。尤其是一些镇街道基层单位切实负好责任,确保县、镇二级都能按月完成检测和数据上报工作。
3.3 加强种植基地日常监管,规范生产和经营行为
对种植基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每周定期、不定期对监管对象进行巡查,规范基地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园市守法和树立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节假日期间加强监管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检查农资经营网点销售产品标签标注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规范性,以及是否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及销售台账记录等情况[4]。同时,深入各生产基地,加强对源头农产品的采样检测,尽量确保不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4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检查,整顿市场秩序
加大检查力度,加强执法责任制。对农资经营门店分区划片,实行承包责任制,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执法人员,确保责任区内的农资经营者不经营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假冒伪劣农药、种子。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流动经营农资和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做到有报必接、有报必查[5]。
4 结语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乡镇监管站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为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再上新台阶,为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邹强,郭健,刘芳,等.新《食品安全法》下抓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6):287-288.
[2] 雷扬.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7):15-17.
[3] 牟少飞.当前我国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思路探讨[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