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洪涝灾害防治

洪涝灾害防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洪涝灾害防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洪涝灾害防治

第1篇

关键词:非参数检验;分布拟合;洪涝判定

中图分类号:P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16-02

1 概述

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且有时是难以避免的。进入21世纪,我国洪涝灾害频发,造成损失严重。仅2012年洪涝灾害致死673人,直接损失2675亿元。因此如何应对洪涝灾害以减轻财产损失是我们不得轻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处理郑州多年降雨量数据建立洪涝灾害判定模型,得出21世纪以来郑州洪涝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概率分布来量化郑州洪涝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多发月份等信息,以便为该地区农业灾害保险定价、农业生产和洪涝灾害防治等方面提供依据。

2 理论与概念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截取郑州站点2000~2012年降雨量日值数据为研究对象。依据气象学中我国气象部门采用的爆雨强度标准,大暴雨是指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特大暴雨指是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

2.2 降雨形成洪涝模型

洪涝灾害主要是由降雨引起的,当降雨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过大,降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就会引起洪涝灾害。假设降雨速度为v(t)mm/d,而最大排水速度为V,实时排水速度为v0mm/d。则,该地区在t-t0时间段

内雨水累积量为:

(1)

显然当日降雨量较小时,降雨可以及时地通过土壤渗透以及河流排水排出,即v(t)-v0=0时不存在积水情况,更不会存在洪涝灾害的隐患。但当日降雨量非常大或者持续高强度降水时亦即v(t)非常大或者持续较大时,就会发生洪涝灾害。

在t-t0这段时期内,可以把从下雨整个连续多水期分为潜伏、蓄水和排水三阶段。在潜伏阶段(t0~t1),v(t)=v0,不会形成积水;到了蓄水阶段(t1~t2),v(t)>v0,会开始形成积水,且积水的多

少与Δt=(t1~t2)的大小直接呈正相关,积水大于一定值时判定为洪涝,此阶段持续时期越长则发生洪涝灾害越严重;进入排水阶段后降水速度减少至C以下(t2~t3),v0=C,此时期长短则与前期的积水量正相关,直到t3时刻排水结束,积水V=0。

则(1)式可以展开为:

(2)

从(2)式可看出t2时刻V(t)达到最大为:

(3)

于是可以参照此时的积水量Vm来判断洪涝发生的时间和强度。假设观测区排水速度恒为100mm/d,即与大暴雨的速度相当。当积水超过50mm时判定为洪涝,洪涝强度与积水深度有关。求得12年来洪涝灾害发生的结果,见表1。

2.3 分布检验方法

在总体分布情况不明或有些分组数据一端或两端为不确定数值时,用非参数检验。本文选用K-S检验、A-D检验和卡方检验三种常见的非参检验方法。三种检验的值都是越小,实际分布越接近理论分布。

3 关于郑州洪涝灾害的描述

一般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每次发生的强度、发生频率等遵循某种特殊分布。我们试图以某种分布函数来描述这种规律,并通过非参数检验来判断拟合优度。

3.1 洪涝发生频率描述

通过每年灾害发生次数的时序图,可知郑州历年灾害数之间的影响不大。根据郑州2000~2012年洪涝发生次数的原始数据,可知郑州洪涝发生次数的样本原点矩8.923,大暴雨发生次数的样本原点矩18.615。分别运用参数λ=8.92和λ=18.6的泊松分布对洪涝及大暴雨发生的次数进行非参数检验。

洪涝和大暴雨的K-S检验值分别为0.179和0.142,均小于置信水平95%时的临界值0.36,通过检验;二者A-D检验值分别为0.51和0.31,小于置信水平95%时的临界值2.5。因此可认为郑州洪涝灾害及大暴雨发生的次数都服从泊松分布。大暴雨年发生次数X~π(18.6)。洪涝灾害年发生次数Y~π(8.9)。

3.2 暴雨发生月份描述

通过观察大暴雨发生的月份可发现大暴雨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用常见的有界分布对其经验分布进行拟合都不理想,其中Gen.Extreme Value拟合度最优,K-S检验值0.125,A-D检验值7.74,仍拒绝原假设。故只能通过频数分析来描述大暴雨平均发生次数与月份的关系,详见表2。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处理易得的降雨量数据,得出郑州13年间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强度等信息。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并长期持续以大约每年9次的速度发生洪涝灾害,7、8、9三个月份是大暴雨频发月份。因此每年这三个月要特别注意洪涝灾害的防治。

本文对郑州洪涝灾害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洪涝灾害的发生时间与强度可能会有某种联系,但本文只分别检验各自的统计规律,而这两者很有可能服从某种联合分布;本文只针对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其他自然灾害的概率描述也会对农业防灾和保险赔付领域有深刻的价值,所以针对不足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俊华,史培军,方伟华,等.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3):409-414.

[2] 张俊香,黄崇福,乔森,等.自然灾害概率风险区划与软风险区划的比较[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C].2006:1-5.

第2篇

结合我国水环境、水资源、水务设施、河湖管控以及水环境管理等工作现状,加强互联网、遥感、卫星、遥测等技术的利用,进行智能感知系统的构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形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税务监测网络体系。

2加快水利信息传输网络建设

将互联网、通讯网等公共网络设施作为载体,在已有的信息传输网络基础上,对水利信息网络进行不断的扩充和完善,形成具有较大覆盖面积的信息局域网络。局域网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进行系统内各项信息的传输、交流以及共享[1]。基于已完成建设的局域网络,将全国范围内的水利局域网进行有效连接,全面实现信息共享。

3加强水利信息数据储存体系的建设

在已有水利信息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将水利部门已经掌握的基础水文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水务工程数据、税务普查数据、防汛抗旱数据、水资源数据以及水土保持数据等相关数据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并且对我国各种水环境水资源数据库、水清数据库以及历史洪水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储存体系进行不断建设和完善。

4加强水利云数据中心建设

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将数据资源共享作为切入点,对我国各项水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我国水利数据实现集中采集、储存、使用以及管理,对水力资源应用系统与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体化解决,为我国水利业务、智慧水利建设的健康良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

5加强水利信息云平台的建设

在水利信息云平台中,将已经具备的各项硬件设施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硬件资源虚拟化,进行运行环境、开发环境的统一搭建,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基础设施以及业务应用系统等各项资源,进行水利信息化云服务体系建设。对信息支持和接口支持进行不断拓展,将各项应用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实现水利信息云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建设成满足水利数据应用、管理、交换、储存以及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决策平台,最后,在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基础上,建成县、市、省明确分级管理的多层次、一门户的水务协同平台。

6城市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发生过洪涝灾害的城市超过70%,市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以及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和影响,因此,加强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城市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重中之重,随着智慧水利理念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将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融入到城市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中,可以实现准确判断洪涝灾害的目的,对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第3篇

关键词:防洪标准 自然条件 规划设计 防汛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洪涝灾害显著特点之一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积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对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 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 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并采取非工程措施, 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 发生超标准洪水时, 应有预案对策, 以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与生产不发生大的动荡,使各类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是采取工程与非工程及社会综合性防洪排涝减灾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规范与指导人类的社会活动, 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 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损失。

2 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

2.1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 在遭遇大洪水时,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2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 土地硬化程度提高, 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 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 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 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 加大了排水负荷。

2.3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 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 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2.4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 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 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 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 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2.5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 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 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3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3.1假设暴雨计算。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

3.2产流计算方式。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3.3汇流计算模型。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4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4.1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目前, 我国多数城市排涝标准偏低,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的不断增加, 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我国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4.2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应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 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4.3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从实际出发, 制定和完善防御超标准洪涝水、风、潮预案, 制定相应的防洪排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 如绘制城市防洪风险图、界定风险区、引进风险管理, 加强洪水预报、调度、警报, 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4.4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 洪涝灾害风险征兆识别、预报与预警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特别是预报结果的传播和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健全预警制度, 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 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 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 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涝灾害, 又可以避免公众的盲目恐慌和各种谣言的流传。

4.5建立和完善雨洪利用管理体系。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不仅是水务部门和城建部门的任务, 同时还牵涉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其他众多部门, 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节水、建筑设计、环保和园林等许多部门通力合作。要有效推广城市雨洪资源利用, 必须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 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与配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问题, 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监督。

4.6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 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 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4.7增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必须按照防洪规划逐步完善和提高, 鉴于洪水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因此要防止大灾大投入、小灾小投入、无灾不投入的被动局面。不少地方对防汛抢险舍得投入, 但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则往往投入不足; 对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可以按计划安排投资, 而对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则往往重视不够, 缺乏资金保证。国家在考虑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时, 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 更须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 充分考虑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

4.8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参考文献:

[1] 吕旭东,刘磊.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1) .

第4篇

关键词:内涝灾害 排水规划 发展

城市内涝灾害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内排水不畅的原因造成的。而且涝灾害现象在大城市出现的比较多,人们的日常出行受到了阻碍,也影响了城市美观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该问题进行重视,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剖析

城市内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城市内涝灾害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排水系统补偿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成的。所以有关部门在对内涝灾害进行整治时,必须要了解一下内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一) 气候的变化带来了大范围的降雨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气候的稳定也伴随着大量的降雨。这些雨量通常都很大,导致了城市积水的现象。尤其是在夏天,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内涝灾害,给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大规模的降雨是导致内涝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二) 河流的蓄水能力减弱,抗洪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面积的占用率已经达到了高峰,甚至打破了环境的平衡。很多蓄水的合理沿岸都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这些建设的方式,降低了河流的蓄水能力,同时也容易给河岸的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河流的真正作用,不要盲目的建设,要注意生态的平衡。

(三) 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化的发展对破坏了原有的排水设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土地的占有率,一些城市在规划中把原有的排水设施取消了,建设了其他的基础设施,这就是使得在雨量大的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发挥充分的排水作用,导致原来的排水循环系统遭到了损坏,出现了城市内涝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城市化的建设。

(四)地表水的流向发生了变化

城市内涝形成原因中,地表水流向的改变也成为重要的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人口密集度也逐渐增大,对水资源的使用一较多。对水资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地面的沉降,原来的地表水流动的系统被打破,高处的地表水向发生沉降的地表流入,这也就使得市中心存在很多的内涝现象。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大规模的降雨也会滞后在城市中,并不会向城市两边的扩散,造成了城市的内涝灾害。

(五) 排水管网的设计不符合规范

排水系统的功能受到设计方法的制约,如果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合理,那么该城市的排水系统就很容易瘫痪,在雨季到来的时候,不能及时对雨水进行排除,造成了内涝现象。城市的排水环网的规划设计通常要考虑到城市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城市的地理结构等等,必须从全局出发,对社会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因为我国城市的排水管网的规划受到经验主义的制约,很多城市的管网规划设计都没有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给我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管网的设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产生内涝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规划的不合理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相关部门高度对城市内涝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制定了城市管网规划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城市的排水规划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准则和要求,从城市的实际发展出发,对城市的地理情况进行仔细的考察,在原有排水管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一个城市的内涝问题也说明的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不足,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没有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也明确的规定,在城市规划中必须重视对排水系统的规划,提高城市的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持城市稳定发展的步伐。

三、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规划对策

(一) 做好排水规划

城市内涝防治是系统工程,不可能孤立的、光靠“工程配合”来解决,关键要和规划用地相结合;工程不再是配合,内涝问题也不可能全靠管道泵站来解决,而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优先解决排水去向和大通道;多专业协调联动,使规划能够顺应原有的自然水体,适应原有的自然蓄水和排水条件,符合千百年来自然界水循环的机理。因此,城市规划是内涝防治的顶层设计,做好排水规划是内涝防治的关键环节。

(二)构建大排水系统

内涝防治体系模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气候特征、受纳水体、气象水文等资料,根据地形条件和规划布局,综合确定系统构建方式,靠近大江大河大海的可以直排,缺水地区应采取蓄排结合的方式。例如澳大利亚采用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相对独立的模式,香港则采取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系统一体化的模式。

(三)树立新的设计理念

低冲击开发(又称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理念起源于1990年代的美国,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低冲击开发理念、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和水敏感性设计都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使区域开发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

(四) 逐步建立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

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是进行雨洪管理的依据,为了有效地进行洪涝风险管理,需要了解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了解洪涝水灾的类型和成因、发生概率、发生范围、持续时间、深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征;同样重要的是,还要了解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方式,以及洪涝灾害发生后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以有效制定应对措施和确定措施的优先级别。

四、结语

目前排水规划面临很多难题,例如标准欠缺、城建系统和水利系统统计手段、计算方法不衔接,甚至存在概念定义不清的问题。雨水规划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技术指标、技术参数还需要进一步校核,规划到底怎么做还在探索中。面对严峻的内涝形势城市规划必须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段志华. 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22)

第5篇

关键词:水稻;洪涝;涝害;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53-02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门户,毗邻苏浙沪,境内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交通便利快捷,农业优势明显,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产粮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国家优质水稻生产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7万hm2,以单季中籼稻为主。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产粮大县”荣誉。当地农业生产特别是重头的水稻生产,2016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影响,为积极应对灾情,当地农业部门积极作为,深入受灾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帮助减轻损失并尽快恢复生产。

1 洪涝灾害发生情况

(1)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的年份,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夏季季风有时会变弱,令中国所处的季风雨带偏南。特别是2016年入梅和入汛以来,长江以南地区普遍降水量增大,极端降雨天气引发洪水、涝害。

(2)广德县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部的黄山余脉同北部的天目山余脉,环抱中部的平畈区,而县内两条主要水系,无量溪河、桐I河正好通过中部区域横贯南北,向西北经郎川河泄入南漪湖,树枝状沿干流左右分布16条和10条支流,河道多为砂卵石河床,坡度各异,整体防洪排涝能力一般,极端天气长时间大量降雨,超过河道泄洪能力,极易导致河水猛涨溢出,水库暴满,低洼畈区出现险情。

(3)境内水田主要集中在平畈区,也就是水稻的主要产区,受地形水系限制,更容易受洪涝灾害破坏。2016年6月19-20日,广德遭遇到强降雨袭击,24h降水量高达266.3mm;6月28日至7月上旬,阴雨不断,并又多次出现了50mm以上的降雨,使前期洪涝害影响加重。截至6月21号,桐I河、无量溪河流域有4 000hm2,水稻田被水冲沙压,低地势地区大量农田被淹没,各乡镇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是广德县1984年大洪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

2 当前水稻涝害分析

2.1 受淹后的植株生理性状 水稻淹水后,土壤通气性变差,根系呼吸以无氧呼吸为主,根系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从而使根系黄根和黑根数目增加,且随着淹水时间延长,烂根加重,吸收功能下降。受淹期间发生叶片因光照不足致使叶细胞伸长导致稻叶片伸长,光合功能下降,光合物质合成量减少,影响之后又使叶片生长受限,叶片变短,长势变弱。在当前中稻分蘖期淹水主要使分蘖发生受到抑制,已发生的小分蘖成活率下降,造成高峰苗和成穗数均下降,分蘖期淹水后株高有所下降,之后因植株光合功能减弱,上部节间伸长受到抑制,株高降低,最终产量下降。以上影响均随着淹水时间延长,受影响程度增大直至整株死亡。

2.2 分蘖期淹水对产量的影响 因淹水使水稻器官受损,导致生育期推迟,淹水越长,生育期推迟天数越多,并降低千粒重,造成减产。但在水稻各生育阶段中,分蘖期耐涝性较强,所以当前中稻受淹后,只要主茎生长点和分蘖芽尚未死亡,及时排水,加强管理,一般可以恢复生机,并获得一定产量,凡出水后分蘖节未死亡的水稻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据相关研究,杂交稻耐淹性强于常规稻,分蘖阶段杂交籼稻淹没10d以内,常规粳稻淹没6d以内都有一定利用价值,后期加强管理可有一定产量。造成水稻分蘖期受淹后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后期长势变弱,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减少,其次是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因而分蘖期受淹后水稻减灾增产应采用“增穗增粒”栽培途径。

3 当前水稻洪涝灾后恢复生产措施

当前早稻正处在始穗至齐穗期,单季中稻正处在分蘖期,单季晚稻处在立针现青至2叶1心期,双季晚稻正处在播种期,根据相关成功做法并针对当前水稻(下转60页)(上接53页)洪涝灾情,应当重点抓好以下补救措施。

3.1 及时补种改种 对内涝严重,不能及时排除积水,根部腐烂、心叶枯死,经评估不能恢复生长或预计严重减产的田块,应及时进行补种或改种相适应的农作物。被洪水全部冲毁和沙埋的稻田,应于7月12号前立即进行清理并补种,补种品种生育期应掌握在105~110d以内的早熟或特早熟品种,或改其它经济作物。鉴别稻株是否死亡,其症状是轻拔稻株容易拔断、分蘖节变软,心叶已死;反之,如果根系尚有活力,分蘖节结实、有弹性,心叶存活,则表明稻株仍有生机。

3.2 尽快抢排积水 对受淹田块,力争早稻在24h以内、分蘖期中稻48h以内、单季晚稻在72h以内排除田间积水。需特别注意,雨后若遇到烈日高温天气,应采取依次排水,先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逐步适应后再于傍晚排掉稻田积水,防止发生失水性青枯死苗现象。在排水的先后顺序上,先排常规稻田,再排杂交稻田;不同高低田块,先排高田再排低田。排水时,还应一并清除水面飘浮杂物,以减少稻苗压伤和苗叶腐烂,并疏通好排水沟渠。

3.3 及时清泥培苗 倒伏稻株要用手逐株扶正,并培土定根,防止二次倒伏,并避免断根伤叶。灾后水稻叶片上往往附着一层泥沙,堵塞气孔并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可用喷雾器喷洗稻株上的泥沙等杂物,喷洗效果不理想的,待叶片干燥,可两人同时牵引一根长绳在稻田两侧,顺着在叶片上轻拉以抖掉泥沙。沙压田块可根据沙压轻重,从中间做埂分开管理,对沙压较轻的部分,可人工清除泥沙后,及时追肥和防病虫进行正常管理;对沙压较重不能恢复的部分,可用机械清除泥沙后,重新整田及时进行补种改种。

3.4 适时开沟控水 稻田积水退后,田间水分仍处饱和状态。应开沟排水,使田间土壤的水渗到沟中排出,尽快降低田间含水量,使淹水形成的浮泥逐渐沉实,促进新根生长。采取干干湿湿灌溉,适度烤田,既保证稻株用水需要,又保证土壤通气,保持根系健康,促进上部节位根系生长。灌浆结实后期,避免过早断水。

3.5 加强病虫害防治 涝灾后,稻株受到洪水携带的泥沙杂物的冲刷,伤口较多,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内在营养消耗过大,根叶机能受损,长势衰弱,抗病能力减弱,再加上高温高湿气候,极易引发病虫害,要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水稻田要注重稻瘟病、细菌性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的预防。细菌性基腐病防治可选用50%氯溴异氰尿酸、农用链霉素、噻菌铜等药剂进行防治,视病情发生程度交叉用药,5~7d左右任选用一种药剂喷雾一次,病情严重的田块连续喷施2~3次;早稻田、早播中稻田要加强纹枯病的防控。防治稻瘟病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600g/hm2,防治纹枯病5%井冈霉素水剂3 750~4 500mL/hm2兑水450~675kg喷施,并避免在高温期间施药,上午10:00以前或下午16:00后为宜,并保持3~5cm田间浅水层3~5d,以提高防效。同时,暴雨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虫源的迁入,要密切监测发生情况并及时防治。

3.6 加强田间管理 受淹期间,稻株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出水后根、茎、叶、蘖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矿物质营养,加之原有稻田肥料流失较多,要及时追施提苗肥,促进恢复生长。可在田间不积水并能站脚时立即追肥,追肥应以化肥为主,采取根施与叶喷相结合的方式,根际施肥要深,叶面施肥浓度要准,施肥量要足,以促进稻株尽快恢复生长。对受淹田块,排水后2~3d,可适当增施速效性肥料,促进恢复生长。对处于分蘖期、长势不旺的中稻田退水后可立即追施提苗肥尿素75~112.5kg/hm2,促进恢复生长;对立针或2叶1心前的单季晚稻小苗,退水后待部分倒伏苗起身或达2叶1心时,追施提苗肥尿素75~90kg/hm2。后期应重视补施促花肥,可施尿素60~90kg/hm2。为了提高水稻抗性,要重视钾肥的配合施用,灾后可施氯化钾112.5~150kg/hm2,以增强受淹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力,并提高水稻结实率。

参考文献

[1]李开江,石鹤付,史健,等.分蘖期淹水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20):64-02.

第6篇

关键词:湖西洼地 水利建设 防洪除涝 综合治理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南四湖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即大沙河以西的丰县区域,涉及欢口、顺河、师寨、首羡、常店、赵庄、凤城、孙楼、宋楼、王沟、华山、大沙河等12个镇,总面积1120.5km2,耕地面积92.3万亩,总人口90.05万人,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区域内主要河流为复新河干河及其白衣河、苗城河等14条支河,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大部分在39.5m以下,其中淹没损失较大的重点易涝洼地是北部圩区,地面高程均在37.0m以下,最低处为34.5m,圩区地势周围高、中间低洼,是典型的“锅底洼”地形,约320.5km2,占总流域面积的28%,是丰县重要的商品粮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复新流域除涝标准普遍较低,除上游宋楼、王沟等镇大部分已达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它地区特别是低洼圩区大多不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骨干排涝河道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最近几年已治理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余排涝河道除涝标准大部分不足3年一遇。受自然地理、气候及工程条件的影响,复新河流域涝灾具有经常性、普遍性的特点。尤其2003~2006年连续四年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累计受灾面积260万亩,绝收面积27.5万亩,受灾人口122.8万人,水毁房屋14215间,水毁工程2240座。复新河流域涝灾已成为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存在的问题及涝灾成因分析

复新河流域低洼易涝地区产生涝灾,与其自然环境、农田抗灾能力、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1排水体系不完善是发生涝灾的重要原因

复新河流域部分支河至今尚未进行系统治理,河道淤积严重。目前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其余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不满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排涝涵闸、泵站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59座170台套排灌设备,但目前能维持运行的机泵仅84台套,排涝流量为48.7 m3/s,排涝模数为0.13m3/s.km2,仅相当于五年一遇机排标准的四分之一,108座自排涵闸均出现不程度地损坏,多数不能正常运行,加重了涝灾损失;面上工程不配套,洼地内河淤堵,涝水无法外排。

2.2客水压境及下游洪水顶托,导致洼地因洪致涝严重

复新河担负着丰县和上游安徽、山东等1812km2的防洪排涝任务。汛期上游客水压境,下游水位抬高,给复新河下游圩区的排水造成被动局面,极易发生洪水顶托现象。2003年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2006年7月2日,分别遭到上级湖的高水顶托。特别是2006年7月2日,复新河下游水位达36.9米,圩区因机排能力低,导致田间积水无法排除,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2.3人类生产活动对工程人为破坏的影响

当地群众为了生产方便,常在排水通道上任意建路坝、拦鱼等阻水建筑,影响了洪涝水的及时外排;圩堤遭到人为破坏,不能封闭,容易造成“串排”现象,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部分洼地位于省界河流上,河道治理不彻底、标准不一,易产生水事矛盾。

2.4管理欠缺,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复新河流域的除涝工程除复新河干支河属县河道管理处统一管理外,其余面广量大的内河及涵站工程均属镇管或村管,管理机制不活,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管理设施落后不全,工程维护不到位,洼地的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能力薄弱,这些都恶化了区域的排水条件,加重了灾情。

3洼地综合治理对策

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复新河流域洼地具体的地理特征、存在问题和多年来受灾情况,将复新河流域洼地治理规划为二个封闭的大圩区,即以苏鲁界河、四联河、太行堤河、史南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下圩区和以太行堤河、史南河、城南二号沟、城西二号沟、丰徐河、沙支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上圩区,以治涝为主要目标,兼顾洪、旱、渍的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片综合治理。

3.1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

目前,复新河干河和众多支流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不足,除涝标准大多不足3年一遇。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打通排水线路,理顺内外河排水体系,为机排站的排涝创造有利条件,并有效增加洪涝水下泄量,提高洪涝水下泄速度。

3.2加强圩堤工程建设

复新河流域洼地损坏较为严重,残缺不全,部分堤身单薄,大多数圩区不能封闭,甚至有的小圩区根本没有圩堤,容易造成“串排”,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结合圩区的“合圩联圩”规划调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抢排、便于管理”的原则,将37m以下的圩区划分为27个小圩区,37m以上的圩区划分为5个小圩区,每个小圩区均为自排、机排相结合的除涝模式,当外河水位较低时,通过大、中、小沟逐级自排汇入骨干河道,若外河水位较高,通过内部泵站抽排,并按照5年一遇除涝标准及时恢复与完善圩堤,理顺圩区内灌排体系,确保圩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兴建排涝、灌溉设施

复新河流域洼地高程在37.0m以下的圩区,最低点高程为34.5m,这部分地区是复新河流域汛期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因外河水位较高,机排能力严重不足,现有21座排灌站,目前可以维持运行的有13台套;圩内自排涵闸大都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年代,年久失修,洞顶坍塌,底板和翼墙出现不均匀沉降,一些早期使用的木闸门均已腐朽,启闭设施无处购置配件,无法启闭,每到汛期要打坝子封堵,严重影响了排涝和汛期的防洪,为彻底根治内涝,必需进一步加强防洪除工程建设。因此,要分步改造、扩建、新建现有灌排设施。另外,为提高流域内的除涝能力,减少投入,灵活调度,可建立一定数量的移动抽排机泵。

3.4调整低洼地区农业结构

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属于易涝低洼地,雨涝灾情频繁,不宜按常规进行农业生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因地制宜对低洼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3.5重视非工程措施

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根据南四湖流域洪水特点及暴雨特征,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徐州历史上常发生先旱后涝及旱涝急转现象,因此,应特别注意加强汛期的气象、水文的预报、预测工作,及时掌握准确的雨情、水情预报,以便早作准备,避免或减轻灾情的发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根据南四湖水文特征和洪水特点,分析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历年来洪涝灾害的成因,依据国家、省、市防洪除涝的有关法则,制定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防洪除涝预案,实现从防御洪涝灾害向管理洪涝的转变。

3.6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

湖西复新河流域灌排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应完善和创新灌排工程管理体系,应将所有灌排工程设牌立卡,登记造册,承包到人,实行管理人员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管理办法,落实管理维护经费,使灌排工程管理走制度化道路,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4 洼地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4.1减灾效益显著,初步构建了区域除涝减灾体系。

复新河干支河道疏浚后,其排涝标准由原来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防洪标准恢复、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为洼地的防洪除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挖、疏浚排涝干沟,新建、改建涵闸、泵站,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重点平原洼地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了除涝减灾体系。经测算,洼地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多年平均减灾面积约42.57万亩,洼地内综合农作物亩产值1180元(2011年价格标准),减灾损失按40%计,计算涝灾损失指标为472元/亩,则多年平均除涝效益为20093.04万元。

4.2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洼地综合治理实施后,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与流域、区域防洪相协调的现代防洪减灾体系,实现从防御洪涝向管理洪涝的转变,提高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连年洪涝灾害严重制约湖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使湖西地区改善生产条件,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文明的乡风,而每次洪涝灾害,都会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农民收入下降,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恶化。而洼地综合治理时,结合河道疏浚、排涝干沟清淤、建筑物工程的实施,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可为湖西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7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特点;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不仅使大量肥沃的土壤流失,还会使河道堵塞、淤积水库,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破坏植被和加速土地的侵蚀是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大力兴修水利水电工程的同时,还要做好水土流失等防治工作。为了有效的防治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土流失,要全面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以便找到相应的防治对策。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造成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1.浅析导致水土流失出现的原因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水利水电等建设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等措施,忽视了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加快了土地的侵蚀,造成地层松散,一旦暴雨降临,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包括地形、土壤、植被、降雨等原因。

第一,地形原因。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地形较陡峭和地面较长的地面坡段,主要是因为降雨汇集地表径流的流速相对于平缓的地面坡段要快很多,对土壤的冲刷侵蚀也要强很多。因此,在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在地面较陡的地面坡段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第二,土壤原因。植被的稀疏程度与土壤的抗冲性、紧实度与渗透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植被的根系有利于固结土壤,减缓土壤的崩解速度,增强其抗冲性。土壤的结构性决定着土壤的渗透性能,土壤渗透性能好,地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则相对较小,水土流失的程度较轻。因此,要保护好植被,以保证土壤良好的抗冲性和渗透性,防止水土流失。

第三,植被原因。层次和品种较少植被与层次与品种较多的植被相比其水土保持的性能要差一些,在植被组合为乔草结构或者乔灌结构的区域内水土流失比乔、灌、草组合区域的要严重,因此要多层次的种植植被,以加强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

第四,降雨原因。降雨的强度与水土流失有必然的关系,当土壤的渗透强度承载不了降雨的强度时,地表的径流就会加重对地表的冲刷力度和侵蚀力度,使地表土壤崩解速度加快,造成水土流失[2]。

2.浅论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与严重性

2.1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阶段,主要是因为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加快了土壤的崩解速度。根据施工现场地域条件不同,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位置主要是在山比较高,坡比较陡和河道比降较大的河流上,河流的土壤侵蚀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相互作用和重叠的土壤侵蚀类型,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土壤侵蚀体系。第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期长、规模大、取土和废渣量大等因素造成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比较大。由于不能及时处理废渣,使土壤侵蚀周期延长。第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堆积在流域内的废弃物和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的地表径流的流失和渗漏,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第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造成较大程度的岩土扰动,严重破坏植被,由于部分工程材料的搬运侵蚀,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容易造成重力侵蚀,妨碍河流的行洪能力,导致洪涝灾害泛滥。第五,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植被的破坏,加重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力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加大了土壤侵蚀的危害性。

2.2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面积的开挖,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和地面坡度的稳定性,使泥土随着雨水大量的流入河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未能及时运出施工现场的大量弃渣,随着冲刷的泥土一起流入河道,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使洪涝灾害泛滥,给下游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不仅会造成河道淤塞,降低泄洪能力,引发洪涝灾害。还可能会缩短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寿命,危及水利水电工程自身的安全,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周围的景观和环境,降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周边农业的生产、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2]。

3.探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通过上述的分析,了解了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及严重性,接下来,笔者结合上述的分析与自身的工作实践,对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如下分析。

3.1 做好宏观控制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正式施工前,要做好其宏观调控的目标:施工区域内已存在的和新增的水土流失要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要得到保护和改善、防止水土流失的设备要安全有效。

3.2 制定的水土流失控制规划要符合量化防治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量化防治标准主要是指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要尽量的减少地面的扰动,使植被得到保护,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拦挡、护坡、截排水和整治挖、弃、堆场地;要对弃土石渣进行循环利用,严禁堆放在河边或渠沟内;要制定临时的防护措施[3]。

3.3 做好工程防护措施

在实施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止措施时,要重视工程防护措施:为了防止坡顶的水下流,要在坡顶修筑截流沟;在地面坡度较陡的地段施工,要采用削坡开挖;在平台及排水沟外侧等区域栽植灌木;提高防护标准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的防洪要求;施工顺序要明确。

3.4 做好区域内植被恢复工作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完成后,要重新种植区域内被破坏的植被,以重塑周边的景观,建立防护林体系。种植的植被尽量以当地的植被为主,不要引用外来植被。如果种植乔木,要充分考虑防护性,尽量选择扎根深、耐旱耐涝、生长速度快的乔木;灌木则要选择常绿、根深、固土强的低矮品种。

3.5 加强施工企业的水土保持意识

加强施工企业对水土保持的重视,是有效实施水利水电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的关键因素,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在行动上重视,因此,在施工前,施工企业要全面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4]。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不仅会缩短水利水电工程自身的使用寿命,同时还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更严重则会使河道堵塞,河床抬高,洪涝灾害泛滥,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要全面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从思想上重视采取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重要性,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宏观调控,制定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控制规划要满足其量化标准,要做好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和植被等措施,加强施工企业的水土保持意识,将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危害降到最低,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志林,赵国育,王治国,周心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J].土壤通报,2009,(02):461-464

第8篇

新规划同时提出要逐步建立水权制度,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水价改革。还将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逐步构建全国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有效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

也门可能成为世界首个无水国家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也门恐怕将成为全球第一个水资源被耗尽的国家。如果也门人口继续快速增长,也门首都萨那的水资源只够使用十年。

据介绍,在也门境内可使用的水资源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只有100或者2DO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水资源贫困线100立方米的标准。首都萨那原先的地下水水位只有20米深,但现在已经增到200米。

在也门国内,众多部落经常为争夺河道和沙漠河谷而展开激战。因为下雨的时候,这些干枯的河道将充满雨水。也门的人口增长率去年达到3.46%,是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水资源短缺导致也门内部动荡不安。

沈国舫:水土流失是中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元凶。

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在水利部主持召开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成果通报会上坦陈,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刘延恺:城市规划应该重视让城市与雨水和谐相处。

严峻的洪涝灾害考验中国城市,我们的城市又该如何应对?今年74岁的水利专家。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套副主任委员刘延恺,在接受采访时说。

周生贤:海河是我国最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的流域。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题会议上说,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

孙志辉:“蓝色国土”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日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这让我国广阔的“蓝色国土”再次成为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谈到发展海洋经济时如是说。

干旱侵袭约旦河谷

12月4日,在约旦河谷地区,一名巴勒斯坦男孩喝着从破裂的水管中漏出的水。

约旦河谷地区今年降水极少,许多溪流干涸。

巴西里约水上巨型圣诞树亮灯

12月4日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罗德里戈―德弗雷塔斯湖湖面上,巨型圣诞树正式亮灯。这棵圣诞树高85米,重542吨,由约330万颗灯泡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圣诞树。每年圣诞前夕,巴西里约热内卢都会点亮这棵巨型圣诞树,至今已有15年历史。

“换水游戏”

11月30目,医护人员给湖北省襄樊一中学生演示“换水游戏”,模拟艾滋病病毒通过体液传播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