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经济方向

区域经济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经济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区域经济方向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产业 区域经济 影响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自1998年我国政府提出拉动内需,并提出将房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政府对房地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将其作为区域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业起着其他产业无可替代的作用,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房地产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 房地产影响区域价格弹性差异的形成。由于房地产业是房产与地产的集合,房产与地产形成一个固定的结合体即房地产。而在房地产中土地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房地产价格的高低,作为空间载体的土地是固定不可移动的,房产又固定于土地上,这就决定了房地产的固定性。房地产一旦形成就具有区位上的固定性,使房地产实体在空间上的流动性成为不可能,即在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上由于其实体对象无法流动,使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价格与供求数量有着巨大的差异。某一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在短时期内无法将其他区域的房地产实体吸引过来,只能吸引一小部分房地产流动投资资金的进入,而这些资金要转化为房地产实体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这样就决定了房地产只可以就地开发利用而无法白区际交易中转移到相对有利的市场上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商品的供求范围,使相对有利的市场上加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商品的供求范围,使房地产的经济运行具有了鲜明的区域性。房地产业的区域性最明显的表现在其价格区域差异性上,房地产业的空间固定性决定了房地产随着宏观区域的微观区位不同,其经济价值与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房地产市场上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可以有不同的价格与价格弹性。

2 区域经济成熟度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差异,使不同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房地产业的布局结构、规模,速度等产生巨大的地域性差别。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房地产商品属于高档次耐用性商品,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有高度发达的一二产业与高经济收入水平为后盾。与此相适应,一个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也必然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各地区经济水平极不平衡的国家,各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条件、管理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这种不平衡也决定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3 房地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区域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为劳动者提供其必需的住宅与生活环境,对劳动力再生产有极大的影响,而企业生产所需的厂房、办公用房也需要房地产予以提供。所以,一个区域经济的扩张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此外,房地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直接与房地产业相关的行业多达50个以上,房地产业不仅涉及建材工业、房屋设备工业、建筑机械工业和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仪表、通讯等生产资料生产部门,还涉及到家用电器、纺织、家具等民用工业以及旅游、园林、运输业、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等。

第2篇

政府引导基金作为政府扶植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及参与创业投资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举措,其示范效应带来的有效性可预见此种形式的政策性产物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通过对与当地区域经济的适配性产业的支持以及国家产业指导方向的战略性产业的直接参与,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将引发社会资本更主动地涌进该产业领域。

【关键词】地方政府 引导 基金 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

一、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从广义上讲,政府引导基金是由政府设立的一种政策性基金,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都属于引导基金。而狭义的引导基金主要就是指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自2015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开始积极设立政府引Щ金,设立的主题也从省级单位延伸到了市县级,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政府引导基金的数量达到了980支,总体的基金规模超3.3万亿元。

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经历了探索期,这段时期为2002~2006年;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期,时间段为2007~2008年;第三个阶段即从2009年至今,为规范化设立与运作时期。

(一)探索期

自我国在1998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后,创业投资的热潮开始出现,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江苏、山东等地,数家带有政府背景的创业投资公司纷纷成立,且迅速成为了我国创投界重要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上广深及江苏等地的政府主导型的创业投资机构虽然不是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名号,但实际运作中却扮演着政府引导基金的角色。

2002年,全国第一支政府引导基金――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而当时国内甚至还没有“引导基金”一词的概念,通常所说的“基金”更多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这个引导基金由北京市政府辖下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设立。截至目前,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作为该引导基金的主体,资金全部来源于中关村管委会,主要采取参股创业投资企业、种子基金和跟进投资三种方式运作。

考虑到财政资金无法大量参与创业投资,2005年底,由国务院十部委联合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的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附加“具体管理办法另行制定”。[2]至此,“引导基金”这一概念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出现在正式文件上,其法律地位从而得以确立。科技部和财政部也在2007年联合出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文规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目的、资金来源、运行规则、引导及管理方式。[3]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和鼓励下,北京海淀区、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及无锡新区都陆续设立了各自的政府引导基金。2006年底时,全国已经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为6支,总基金规模为40亿元。

(二)迅速发展期

国内的创业投资自2007年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期,连地级市一级的政府也纷纷开始设立各自的引导基金。不仅北京、天津、江浙等地区的引导基金数量迅速增加外,山西、云南、四川、重庆、吉林、山西、广东等地也纷纷加入此列。据统计,全国在2007~2008年间成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为33只,其总规模达到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和科技部设立了一支首期规模为1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尽管很多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引导基金,但由于相关的引导基金其监控考核、性质、管理、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关键环节出现的很多问题导致很多的地方引导基金一直没有运作起来。针对这一问题的,为了有效指导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政府引导基金的规范设立和运作,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及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第一次清晰定义了引导基金的概念,且对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运作、监管、风险控制等等都作出了要求。

(三)规范化设立与运作期

为了政府引导基金运作产生的股权投资收入收缴的规范化,国家财政部和科技部在2010年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收入收缴暂行办法》,指明了政府引导基金的股权投资收入包括:所进行的股权投资项目中退出时的原始投资和投资收益;若是以跟进投资的方式进行的投资,则为在持有股权期间应取得的投资收益;若所投企业被破产清算,则为企业清算剩余财产的清偿收入。

为了使得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快速落地、加强资金管理,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制定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中央财政参股的引导基金应集中投资于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领域,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海洋装备、航空航天、先进设备制造、信息及节能环保等产业。此暂行办法明确表明了引导基金的投资范围,此举有利于推动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在各个地方的快速落地、促进中小型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且政府资金也起到了杠杆作用,加大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以上各办法的颁布,给各地政府引导基金的规范化提供了实质性的法律指导。此后,全国各地政府开始迅速设立各自的引导基金,且还针对性地制定了配套的实施办法。自此,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步入了繁盛时期,各地区的政府在引导基金方面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上,也体现在基金的数量上。如上海、内蒙等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规模在30亿左右的大型引导基金。据统计,2009年~2013年期间,全国已设立的各地方的政府引导基金总数达150只,基金规模超700亿元。

二、政府引导基金的意义和作用

政府引导基金目前已成为了创业投资领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国家对地方的产业规划及经济推动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举有利于政府对宏观及中观经济的调控和指导,同时也为我国创投领域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努力克服“市场失灵”的问题以及尽量避免或降低财政政策可能造成的“挤出效应”。[4]政府作为引导基金的实际主导者,应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实际运作中来,所以政府应该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没规范并引导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行为给市场一个稳定的资本环境。

目前我国政府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引导基金、设立创司及产业基金、财政补贴、设立创业孵化器、制定政策法规。近年来,政府参与创业风险投资的角色正在慢慢转变,设立创司的方式逐渐淡化,更多的是以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参与,此举能更好地吸引和撬动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财政资金也得到了杠杆放大,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和政府鼓励的领域,极大地克服了社会创业投资因自由配置所е碌摹笆谐∈Я椤蔽侍猓促进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

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的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社会资本配置,促进产业政策落地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创新型企业,借此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也参与投资这类行业。我国创投界的投资机构目前偏向于投资短期就能见效并识别的IT类、互联网类、餐饮、教育类项目,而对于如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科技研发型这等项目周期长、见效慢的投资项目偏好有限,而这与国家所鼓励和规划的产业布局和战略方向有偏移,创投资金无法有效发挥其对产业升级、调整、发展的促进作用。

政府通过设立引导基金,以其示范性效应和信用来吸引、鼓励和撬动社会资本,能起到对社会资本的配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划的方向进行调整,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所鼓励的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这类战略新兴产业,从而加快孵化一批研发能力强、市场敏感度高、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如此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才能尽快实现。

(二)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为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及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创业投资具有投资风险大、投资周期长以及流动性差等特点,故我国现阶段投资领域中的创业资本占比极小,更多的资本偏好流动性更高的投资方向如证券投资。如此造成投资领域中资本配置的严重失衡,创投界的投资资本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这一现象本质是因自由市场机制在目前阶段的配置失衡造成的。只有通过政府的手段,才能扭转这一局面。而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一方面能补充投资领域中创业投资方面的供给,从而解决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引导基金是以政府为运作主体,其参与创业投资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也起到了引导和撬动作用。所以,政府设立引导基金,以其财政资金和信用作背书,吸引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参与到创业投资领域中来,是对创投界资金供给端的一个巨大补充。

(三)引导投资资金的流向,扶持创新型企业成长

引导基金因其政府主体背景,因此具有明显的政策意义,即扶持和培育创新型或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从整个全球投资资本的投资偏好来说,包括我国和国外投资机构更偏向于中后期的项目,即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较为明确已得到验证的项目,典型的就是即将登陆资本市场(即Pre-IPO)的企业,造成成长初期的企业投资资本供给端相对缺乏。而种子期和初期的项目由于其风险巨大,投资回收周期不明确等特点,很难吸引到投资机构的投资。即整体格局呈现中后期项目供给过剩,甚至出现投资机构争抢融资份额的情况,而偏早期的项目融资困难,随时可能因资金无法支撑而被迫倒闭。

通过政府设立的引导基金,以自身的示范效应加上政策的支持,撬动和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到投资初创期企业的行列中来,如此才能培育出潜在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初创企业,加速其成长,为社会资本的投资进入降低风险,从而创造后续良好的投资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机构出资帮助这类创新型的企业做大做强,最终建立起企业与创投资本共同发展、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相互促进成长的创投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或者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企业。

(四)平衡社会资本的区域流向,促进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

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得创投资金和资源在区域间分配不平衡的分化更加严重,会造成强者愈强的格局,这样经济基础好、商业环境好的地区更加容易吸引创投资本的青睐,各地的资金纷纷向这些地方用来,类似于极化效应地使得相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愈加贫乏。这种不平衡会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分化,与国家政策方向亦不相符。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以政府的示范作用和排头兵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和注意力投向中西部地区,发掘更多的投资项目,培育出一批当地的创新型企业,引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对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具备的多项积极作用,从加大创投机构对创业期企业的关注,到加大初期项目的资本供应;从培育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及地方产业方向的创新型企业,到平衡区域经济的发展等,为各地培育起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符合当地产业方向的企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Z].2008-10-18.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Z].2005 -11-15.

第3篇

华东与华北部分地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区域,将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以及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区。政策上将把提高这一区域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长三角发展路径选择是主攻附加值和产业能级高、发展空间大的高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也迸发出勃勃生机。比如,江苏省增强有效投入,加快了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今年上半年,江苏三次产业全面增长,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高于地区生产总值1.1个百分点。全省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实现63%的增幅,光伏产业、风电装备产业的规模、产值、销售额均居全国前列。来自江苏省科技部门的信息表明,今年以来,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额、新开工项目、高新技术新产品增幅以及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政策的指引下,预计未来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倾斜,金融、文化、软件、信息、旅游等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今后这一区域的主导产业;同时船舶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高端制造业也将有一定发展;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稳定。目前,这种结构趋势已初露端倪。

中南、东北地区,国家在政策取向上将在实施促进中部崛起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控制开发强度,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预计未来中南、东北地区在新区域战略的影响下,重化工业化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比重与规模将逐渐扩大;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将呈现出双加速态势;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持续提高,在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加速的带动下,其发展速度将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第4篇

一、我省房地产价格现状

众所周知,全国房地产价格近年来一路攀升,而我省目前最高房价也已经达到均价10 000元水平,是5年前3倍多。一份民间的调查显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居民普遍接受的房价心理价格是3 000元到5 000元之间,而黑龙江省的社会平均工资才1 815元。在老百姓看来,猛涨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市民的承受范围。

二、房地产及房地产市场的特征

房地产既是一种消费品,又是一种投资品。作为消费品,房地产既是必需品又是奢侈品。房地产有高资本价值特性。房地产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性,又具有固定性、耐久性和稀缺性,而且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比投资其他资产更具有保值功能,使之易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

由于房地产的特殊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其具有以下市场特征:1.房地产市场是权益交易市场;2.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市场;3.房地产没有物流形态;4.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5.房地产市场对金融业高度依赖性;6.房地产市场易受政府的干预。

三、高价房地产的形成原因

1.大量资金流入,银行资金占主体。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60%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而国外银行贷款最多不超过房地产总投资的40%。从全国看房价持续走高为典型的资金推动型,银行是主要推动者。政府从银行获得足够的整理地产资金来源,地产商从银行获得可靠的建设资金来源,居民从银行获得购房资金来源,而银行又从地产开发企业获得可观的综合效益来源,利益互动激发了共同推动房价上涨的热情。

2.地价上涨,地方政府土地行为。地方决策者通过政府投资活动给该地区和集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加快本地区和本部门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通过寻租活动为某些个人带来寻租收益,这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腐败的重要原因。

3.利益群体的“默契”、推动和炒作。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企业的赢利能力呈负相关,因此,各房地产企业有意识地通过“默契”来弱化竞争,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住宅房地产市场独特的市场结构使房地产企业间的“默契”不仅成为可能,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地产商通过炒作造成房价上涨的恐慌,加速民间资本入房市,推动房价上涨。

四、高价房地产的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已经成为我省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将成为影响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必须警惕房价的高涨。

1.高房价是抑制我省地方内需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和出口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房价上涨过快导致居民购房负担过重,抑制了居民的在其他方面的消费,进而阻碍内需的继续扩大。

2.高房价使银行金融风险加大。高房价制造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隐患。房价持续过快上涨最终将导致房价下跌,从而直接威胁金融秩序的安全,进而给地方经济带来剧烈震荡,给我省经济带来隐患和不确定性风险。

3.高房价吸引实体经济企业投资楼市,这对产业平衡不是一件好事。海尔重金进入房地产的事实说明,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寻求利润开始进入房地产的投资与投机市场。价格上的垄断合谋加上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是房价不能够大幅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当然,这也抑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平衡。

4.房价上涨过快加剧了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目前,我省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已初见倪端,而房价大幅增长,意味着财富以货币和固定资产的形式向经济发达、居住环境较好的地区在集聚,特别是投机购房者和房地产商手中集聚。相对而言,大部分居民和经营者的收入和财富则变相缩水,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房价”

我省的房地产行业出现目前这种价格趋高的局面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大到中国的政治环境、中国特有的市场机制,小到经济自然环境、区域性经济的不平衡、政策导向等等,所以单从某一方面来约束或者调节房地产现有的政策,效果不会很明显。

1.整顿住宅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信息披露,规范企业行为。首先完善制度,让企图“默契”者不能“默契”。其次加大“默契”的打击力度,通过严格执法、从重打击或是市场禁入等一系列严厉的实施。并且要加强住宅房地产的信息政策,减少企业与银行的信息差距及房地产商与购房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后加强房价信息的透明,由省城乡和建设厅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以此来保护购房者的利益,尽可能为购房者提供客观、准确的房价信息。

2.继续收紧个人购房贷款政策。过于宽松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为房地产价格的快速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按照我省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将90平方米作为一个标准,对于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自住房屋的,按揭贷款继续执行20%的首付标准。对于购买90平方米~150平方米自住房屋的,按揭贷款执行50%的首付标准。对于购买150平方米以上自住房屋的,不能贷款。

3.房地产市场并不能够完全接受市场化,政府必须进行适当地调剂。政府可以考虑折价买入商品房作为廉租房,为照顾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建立廉租房等等。只有大家都有房子住了,我省的经济才能有稳定的基础,东北老工业基地才有望振兴。

第5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发展方式;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85-01

一、我国经济转型结构的主要特征

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其经济结构矛盾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矛盾综合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直存在结构性矛盾,只是该矛盾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内在形式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这种结构性矛盾逐渐外化,主要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等方面。第二,矛盾的深层次性,经济转型结构之所以会呈现出这一矛盾特征,完全是制度性缺陷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基于宏观体制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已以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过依然存在旧体制遗留的矛盾,即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仍然是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计划职能;基于微观体制而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过慢,未完全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问题,使得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失去了内在的根基。第三,矛盾的萎缩性,过去是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而现在经济转型时期则是基于经济萎缩状态出现的,属于萎缩型结构性矛盾。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萎缩现象表现也十分突出,投资需求萎缩、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邓防性动机增强以及储蓄超常增长等等,这些问题均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还处于一个单一的、较低的水平。

二、基于政策取向的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

(一)需求结构的调整

要对需求结构做出调整,需要我们在增强居民消费率对经济增长作用方面做长远、整体性的规划。近期而言,各级政府出台的刺激消费需求政策需要全面落实,想方设法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大保障就业的力度;汽车与住房销售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促使房地产开发商调整住房价格;搞活了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则一系列的消费就会被带动起来;此外,还要积极培养文化消费与健康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结构全面升级。着眼于长远来讲,要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做出全面调整,社会保障体系要做进一步完善,发展城乡统一的现代流通市场等。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调整的要求与任务也各不相同,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而言,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可以从以下几着手:首先,以调高、调优为原则,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的发展,中央所提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就是确保工业发展、提高产业水平的综合性方案,其作为引导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重要引擎,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内容。其次,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脚步,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就从制造业转向了现代服务业,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我国也不能只局限于世界工厂,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服务业将是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最后,农业的巩固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实现农业经营的专业化、高效化、品牌化以及专业化与机械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

(三)贸易结构的调整

基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考虑,我国对贸易结构的调整理要侧重于出口留下易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推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升级。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与相应的创新能力,所以很多出口商品不仅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比较低,因此要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加大投入,在政策方面,给予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扶持,提高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以及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率。其次,在政策方面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尽管获取更多的资源、能源的开发权与勘探权,增加海外投资,从而带动一系列的地质勘探、资源开发以及技术劳务的出口;大力鼓励企业发展海外加工贸易,从而带动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最后,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别,逐步转移产品的产地,从现在的沿海加工转变为内陆加工;转变经营方式,由委托加工转变为自主加工;转变生产方式,由物耗型加工转变为清洁化生产;转变营销方向,由单纯的海外出口转变为内外市场。

(四)企业结构的调整

现在我国的企业结构呈现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等特点,而要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由企业转型的进展与效果来决定,所以要调整企业结构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调整、优化产品的结构,根据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高产品结构调整的针对性,特别是生产成本低、附加值高、生产效率高、资源消耗小且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牌产品,要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其次,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针对行业自身的特点,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市场原则与规模化要求,在政策方面支持大企业利用资产、品牌以及资源优势,进行跨区、跨行的重组、兼并与企业联合。

三、结语

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在体制约束条件下拥有相同的本质,其核心即为结构转变,而市场选择则决定了结构的转变方向与路径。不过无论如何,探讨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含义与特征

所谓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来说,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区,绿色生态小区的建设可以将自然与技术联系在一起,减少人为破坏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是实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有效措施,要建设绿色生态小区,就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将绿色经济作为基础。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来说,主要具有高效益、高质量以及高管理技术等特征。

二、我国城市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必然性

(一)建筑资源消耗过多

随着住宅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资源消耗问题,不仅需要浪费大量水资源,还会影响城市空气,更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导致建筑资源消耗过多。现代人越来越关注绿色生态环境,因此,城市绿色生态小区建设也就成为人们的追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对建筑资源的消耗。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

尽管我国并没有专门用于城市绿色生态小区建设的法律法规,但在现有法律法规中却存在与绿色住宅小区相关的建设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很多政策中都有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相关内容,如环境保护法、环境管理制度以及环境保护标准等,由此可见,国家正通过各种政策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提供基础。

三、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

(一)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建筑行业的建设主力军主要是进城的农民工,这不仅为农民工的拓宽了就业、生存之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需大量的钢材、水泥、木材、沥青、砂卵石、苗木等建材,对当地的相关行业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成可以带动周边经济贸易的发展,它涉及的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邮电通讯、配套商业、饮食服务、财政金融、文化卫生等行业,这又为城镇就业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因此,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镇人民生活质;另一方面,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不断增加区域人民经济收入,有利于当地居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提高地方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有利扩大城市经济规模,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如易门县教师小区项目建设规模为19.9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为2.6亿元,绿化率为33.76%,容积率为2.0,建设周期历时4年(于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是属于地方政府委托开发,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本项目直接为地方财政创收了3500多万税收,出售周边商铺、车库等收入为4500多万,占本年的财政收入8%。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拉动和辐射作用。直接带动了水泥、钢材、砂石、水电器材等多个经济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成后,会带动周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商店、文化娱乐设施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一定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地方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这些行业的经济收入增长了,所交纳的税、费也增加了,相应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增加了。扩大了城市的经济规模,对地方在推动城市化进程发挥了独特作用。

(三)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加速和提升了城市建设档次,优化投资环境

首先,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不仅注重小区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效解决了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使小区融入在城市的大环境中,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生态小区的建筑体量、色彩及空间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创造了一个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现代园林环境。显著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次,小区的建成也会带动周边的市政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局部到整体改变城市的面貌,也是一个市容环境再造工程,促进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如易门县教师小区的建成后,解决了近1000名山区教师住房问题,使乡村人民教师也能享受城市生活,而随着小区的入住,当地政府又投入了1.6亿改扩建了周边九条市道路及周边五个文化教育、市场及休闲娱乐场所。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城市面貌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业;就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73-03

房地产业兼具生活居住和投资收益两大功能,注定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黄金价值和社会消费渴求度。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不但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成效显著,而且也增加了我国待业人口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都处于平均水平之上,从而引致相关产业(比如,建筑、建材、冶金、家电、家具、装饰、金融、商业、服务业等)长足发展。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全国各地区房地产市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区域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各地区房地产起步的时间不同、基础不同,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造成房地产业在就业方面的地区不平衡性。

一、我国房地产业的就业情况及区域现状

就目前形势看,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就业近几年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见表)。原因有:其一,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其二,房地产行业目前仍然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居民仍然对购房、企事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公众形象而对写字楼存有大量需求;其三,政府加大对新城建设、对旧城改造的力度;最后与土地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有关。从而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业总体就业近几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现象。

虽然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房地产自身的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开放程度和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又加剧了房地产业的区域不平衡性,从而导致各地区房地产就业的差异。我们从官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房地产业长期的增速高于GDP增速,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增长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是由于西部地区GDP总量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大开发国家的投资重心向西部倾斜,一些重点项目相继开发建设。

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建筑市场日益壮大,就业人数增长也较快,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就业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另外,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也在服务领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连同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以及经纪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通过对按行业分组的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分析发现:我国各地区房地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房地产业就业分布十分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省区房地产业法人单位、资产、主营收入和利润明显居高,上海、广东、北京、浙江、江苏是我国房地产业最为发达的5个省市,也是我国房价最高的几个地区。2004年,上海市房地产总资本达到13 097.7亿元,主营收入2 579.5亿元,创造利润422.7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各项指标在全国各地也都名列榜首。另外,主营收入超过千亿的还有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4个省市,表明房地产业就业集中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省区。而大部分内陆、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比例都偏低,而像贵州、甘肃等省主营收入都在3位数以下,甚至有的地区利润出现负增长。

房地产业的就业也呈现地区转移与集聚的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房地产业正在逐步形成地区转移和地区优势,房地产业正逐步在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等大城市形成产业与就业的聚集效应。

二、我国房地产业就业区域不均衡特点形成的原因

区位是制约区域开发的重要因素,资源禀赋高的区位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反之则反是。不同的区位造成的区域优势,影响了房地产业的投资与开发。不同的区位条件下消费者对房地产业的需求不同,决定了房地产业的供给形成地区差异,从而导致了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那么我们就该分析影响房地产业选择在某一区位进行房地产业开发,从而影响房地产业供给的主要因素:

1.资源禀赋、投融资能力、经济基础等区位优势。有利的区位因素可以降低特定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增加收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它与地区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交通信息等区域优势是密不可分的。集中了资金、信息、技术等各种区域与非区域要素是房地产业能否进行顺利开发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基础方面,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基础的主要指标是该地区的人均GDP,例如,2005年人均GDP排在前列的省区、直辖市依次为:上海51 429元/人,北京44 969元/人,天津35 457元/人,浙江27 552元/人,江苏24 515元/人,广东23 603元/人,山东20 044元/人,辽宁18 965元/人,福建18 621元/人,内蒙古16 026元/人。相关资料显示:综合实力排名考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都会选择在这些地区进行土地储备从而进行房地产开发。

2.良好的市场、金融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市场、金融和制度环境是保证房地产业做大做强的客观因素,而房地产业做大做强则会引至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会增加该地区的就业。我们发现: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市场准入制度、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等是影响房地产业供给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区位条件对房地产业的需求不同,从而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选址决策,最终导致房地产业的供给形成地区差异[2]。京津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拥有良好的市场、金融与制度环境,因此这些地区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发展迟缓。所以出现了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不均衡,从而形成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不均衡分布现象。例如,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万科集团、阳光100集团在京津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加大土地储备面积和规划面积进行房地产开发。以万科集团为例,2005年新开工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这些新开工面积大都在上述地区。按照这样的新增开发规模,它目前超过1 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可维持3年的滚动开发,持续开发潜力强劲。房地产百强企业在规划建筑面积上在这些条件好的地区加大规划力度,规划的总面积已经达到28 313.1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建筑面积超过1 000万平方米的企业有7家,规划建筑面积在100万至500万平方米的企业有36家。

3.地区居民的收入状况与收入分配结构。居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需求。反映一个地区收入状况的主要指标是该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据中国发展数字地图数据显示,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5位的省(区、市)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51 429元/人)、北京(44 969元/人)、天津(35 457元/人)、浙江(27 552元/人)、江苏(24 515元/人)。因此,收入状况与收入结构是影响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产品供给与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一个地区的居民收入高,则会在购买商品房方面持有很大的自有资金,进而提高了购房的能力,对商品房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在2007年4、5月间,由于大盘起伏不定,部分购房者在股市中获利转向楼市进行购房,间接引致房地产业需要开发更多的商品房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地区人口规模。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业的供给。房地产开发提供的商品房直接关系着居民的住房问题,然而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和购买能力与房地产业的成长密切相关,因此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人口规模也是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保证。因此,反映一个地区人口规模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密度。至2005年,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依次是上海、天津、北京、江苏等地。而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都比较成功。

三、我国房地产业就业不均衡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房地产业在我国部分区域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种行业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直接吸纳就业的能力,而且它的关联作用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建筑业、建材业、冶金业、化工业、机械业、仪表业、林业等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能推动相关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凸显。

第二,整合房地产人力资源,有利于相关产业向专业化水平发展。各个区域由于具体区位不同而提供的就业机会亦不相同,房地产业在我国各地区连锁发展,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使得不同专长、不同素质、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聚集,形成资源共享,发挥团队精神[3];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集聚的形成,从而充分发挥该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形成房地产业的专业化,同时,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相关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有利于区域发展达到规模经济。劳动力素质、能力的体现就在于各种相关资源的整合,而这种整合的直接效果就在于促进某一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就业集聚不断提高了人力资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他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第四,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房地产业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上,包括政府对旧城区的改造,新城区的规划,SHOPPING MALL的打造。所有这些都会使原来的城市无论建筑面积和风格,还是城镇人口的比例,都以一个崭新的市容市貌出现。时下,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房地产开发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原来的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这些地区使劳动力转移,农业人口转入非农户口,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及就业人口的集聚与基础条件的不协调发展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经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会带来人口的聚集,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如交通条件、基础服务等相适应,才能形成有效的集聚,充分发挥就业聚集的积极作用。否则会造成长期的外部不经济,从而阻碍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免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问题。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局部发展,就业人员就会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流动,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然而,对转移的就业人员的生活服务及管理的问题的软硬件设施也要求相应提高。如果安置不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社会问题,从而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吸引大部分人力、物力,从而会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才流失,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从而形成房地产业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发展现象。这样不利于这些地区的其他相关产业及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相对于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而言,虽然房地产业发展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房地产业及其就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形成聚集效用,由此导致这些相对滞后地区的劣势恶性循环,即形成“马太效应”。

四、对策建议

第一,由于各地区区位资源禀赋、经济政策、消费水平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形成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分布形成不均衡现象。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以及各地区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分析发现,房地产业就业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现象有利于房地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房地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发挥聚集效用,使各地区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信息优势,整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4]。因此,房地产就业的不均衡现象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房地产业就业的不均衡发展落差太大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由此形成产业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这种不均衡现象导致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与低素质劳动力的滞留,进而阻碍该地区的产业及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导致地区经济恶性循环[5]。因此,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应该对房地产业的就业转移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调控,从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植,使房地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摆脱劣势,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使本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就业在某一地区相对集聚,为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相应的外部条件与之相适应。由于我国一大部分城市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以及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了良好的集聚。但是,在未实现充分发展的省区出现的房地产业就业的集中是不稳定的。从长期来看,伴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产生外部经济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外部不经济。因此,房地产业发展相对迅速的地区,需要政府作为经济的调节器,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产业的发展及劳动力就业转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保证与地区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合理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

第四,如何把房地产业中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人力资本未必缺少竞争优势。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是该地区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人力资本相对聚集的地区,如何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他们的潜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则是有关当局着重考虑的问题。总之,不论是房地产就业聚集地区还是非聚集地区,都应当重视人力资本在本行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丹尼斯・迪帕斯奎尔,威廉・C.惠顿.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严治仁.房地产企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袁敬伟,董兵.房地产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

[摘 要] 目的:通过探讨机械刺激对大鼠“足三里”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压力信号生物转换作用,为腧穴“感受刺激,防治痰病”的现代医学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足三里”穴及穴旁区域的筋膜组织细胞,对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定后,实施压力刺激并检测细胞外培养液中前列腺素E2(PGE2)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结果:“足三里”穴及穴旁区域的筋膜组织细胞主要都是成纤维细胞,压力刺激均能够促进细胞PGE2和IL-6合成释放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腧穴与非穴的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皆能直接感受刺激,从而将机械信号转换为生物信号。

[主题词] 穴,足三里;成纤维细胞/针灸效应,信号传递;物理刺激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135-06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识码:A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它不仅能够反映病候以协助诊断,更重要的是,腧穴在感受毫针针刺与推拿按摩的机械性刺激后,还能激发出本身所固有的调节功能,从而发挥其防治疾病的作用。那么,腧穴究竟是如何感受机械性刺激,并将无机的机械信号转换为有机的生物信号的呢?目前,对此大多是从神经生物学机制的角度进行解释的,但实际上,在实施机械刺激的腧穴局部,除了各种神经装置外,其他组织和细胞也是直接暴露于治疗操作的力学环境之下的,理论上就更有可能主动地参与腧穴“感受刺激”的信号转换过程。由于在腧穴特性的研究中,“足三里”穴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因此,对其附着组织的主要细胞群体――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机械力学信号生物转换作用的研究,将有助于补充神经生物学机制对腧穴研究的不足,从而更全面地阐述腧穴“感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一般生物学原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实验动物、主要培养试剂及检测试剂

健康3月龄雄性SD大鼠32只(由四川抗菌工业研究所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川实动管质第041307号),DMEM培养基(GIBCO,USA),小牛血清(GIBCO,USA),胰蛋白酶(DIFCO,USA),EDTA(SIGMA,Israel),PGE试剂盒(上海森雄公司),IL-6试剂盒(深圳晶美公司)。

(2)主要实验器材

C02培养箱(Heraeus,Germany),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组像系统、体视显微镜(olympus,Japan),离心机(北京医用分析仪器厂),气压传导压力加载装置(自制),HTS 7000 Plus多孔板(紫外/荧光/可见光)高效分析仪(PE,USA),6孔培养板,100 mL细胞培养瓶,微量加样枪,滤菌器等。

1.2 腧穴与非穴筋膜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

(1)腧穴筋膜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

对32只SD大鼠分别进行“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块取样,体视显微镜下分离其中的筋膜结缔组织,按酶消化法,无菌条件下剪碎组织块,移入无菌小瓶中,加入O.25%胰酶1 mL,混匀,37℃,5%C02孵箱内培养10~15 min,每5 min振摇1次;加入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终止消化;离心,1000r/min,8 min,收集筋膜组织细胞;然后加入含2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混匀;转移至100mL培养瓶中,CO孵箱内继续培养。细胞贴壁后,每隔2天换液,每日观察生长状况,细胞生长达80%融合时,传代培养,镜下连续记录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形态学鉴定。

(2)非穴筋膜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

对上述大鼠进行“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块取样的同时,于穴旁5分以上距离区域同步切取皮下组织块,体视显微镜下分离其中的筋膜结缔组织,按相同方法获取筋膜组织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生长记录及细胞形态学鉴定。

1.3 细胞力学加载实验

(1)气压传导压力加载装置

气压传导压力加载装置――自制带压力表及压力气囊的压力锅;装置设计原理采用气体传导静压力的静压加压法;装置制作方法参考相关文献方法进行。

(2)细胞在6孔板上的接种培养及加力前处理

分别取第7~8代腧穴筋膜组织细胞和非穴筋膜组织细胞,弃培养液,加入O.25%胰酶和O.1%EDTA混合消化液消化细胞,约3~5 min;当瓶底出现针孔样透明时,用含10%小牛血清的DMEM终止消化细胞,调整细胞密度,按2×10。/mL接种于6孔培养板;显微镜下见细胞完全贴壁生长后,继续培养72h;弃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准确更换含5%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3 mL,再培养24h,使细胞同步化,备用。

(3)实验设计及操作

①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3因素(细胞因素、力学因素和时间因素)析因方差实验设计进行。将实验大鼠腧穴筋膜组织细胞样本(n=32)随机分为压力刺激组(n=16)和空白对照组(n:16),每个组下根据不同处理时间又各设4h和8h共两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均包含8个样本;同时将非穴筋膜组织细胞进行相同分组处理,从而动态比较压力刺激对腧穴与非穴筋膜组织细胞生物学状况的影响。

②空白对照组处理

将空白对照组细胞置于37℃含5%CO孵箱中,不施加压力刺激,于压力组实验开始的同时,分别继续培养4h和8h,于每个时间点上取出细胞培养板,提取细胞培养液以备检测。

③压力刺激组处理

将压力刺激组细胞置于压力装置中,然后移入37。C含59/6CO孵箱中,以孵箱内59/CO加95%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加压,维持压力装置内的压力达50kPa,分别继续培养4h和8h,于每个时间点上取出细胞培养板,提取细胞培养液以备检测。

1.4 指标检测

(1)细胞鉴定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进行。

(2)PGE2测定采用上海森雄公司酶联免疫吸附竞争试剂盒法。

(3)IL-6测定采用深圳晶美公司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法。

1.5 统计学处理

形态学资料采用直接对比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中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的单变量(Univariate)过程析因方差分析(Factorial Analysis)进行检验,比较细胞因素、力学因素和时间因素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胞鉴定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腧穴与非穴的筋膜组织细胞在传代接种时,由于细胞密度低、数量少且分散,细胞开始贴壁生长时呈小圆形或短梭形(见图1、图2箭头所示);当细胞生长达到一定密度后生长融合,细胞梭形变长,胞体丰满,胞浆均匀,核圆形或

卵圆形,核仁清晰,细胞群体单层生长,呈漩涡状、栅栏状、放射状外观(见图3、图4箭头所示)。

两种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都符合正常成纤维细胞在形态学上的共同特征。因此,从形态学上可以鉴定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腧穴与非穴的筋膜组织细胞均主要为成纤维细胞,且腧穴与非穴成纤维细胞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

2.2 压力刺激对腧穴与非穴成纤维细胞PGE合成释放的影响

不同实验因素对成纤维细胞合成释放PGE2的影响不同,见表1。统计分析显示:力学因素、细胞因素与时间因素之间,力学因素是促进腧穴与非穴成纤维细胞合成释放PGE的主要因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胞因素和时间因素对PGE合成释放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压力刺激对腧穴与非穴成纤维细胞IL-6合成释放的影响

不同实验因素对成纤维细胞合成释放IL-6的影响见表2。经统计分析,力学因素、细胞因素与时间因素之间,力学因素是促进腧穴与非穴成纤维细胞合成释放IL-6的主要因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因素和时间因素对IL-6合成释放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是经脉腧穴主要组织的主要细胞群体

通过多年的反复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络腧穴研究者开始逐步把目光更多地注视于过去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筋膜结缔组织上来,认为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是在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之中。这个由结缔组织结构联系起来的体系,不仅是各种器官、组织和细胞的载体,而且与细胞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输和调节,构成一个对生物机体内外环境能作出反应的动态平衡体系。

结缔组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在体内广泛分布,一般认为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多种功能。但目前发现结缔组织的许多重要功能尚未充分认识,其细胞组成以未分化的潜能细胞为主,其中,细胞数量最多的是成纤维细胞。

3.2 压力是毫针针刺和推拿按摩的基本力学作用形式之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对经脉和穴位最原始的刺激方式应是以手指(或手掌)对阿是穴的按压(或按揉)。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发明了针具,针具的使用使得人手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原始的针具大而粗糙,针刺时,穴位除了明显的组织损伤外,针体也会对其周围组织产生明显的侧向挤压作用,因此压力刺激是腧穴应力刺激最原始的一种作用方式。

随着推拿按摩治疗技术的发展,手法逐渐多样化,而与此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针具的生产工艺日益精细,毫针的各种操作手法日渐丰富起来,这时,压力刺激已不再是针推治疗的主要力学刺激形式,其他力学形式(如提插力、捻转力、牵张力、摩擦力和剪切力)的刺激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仔细分析,这些变化都不能否定压力刺激仍然是针推治疗过程中腧穴应力刺激最基本的力学作用方式之一。

3.3 腧穴感受刺激现代研究的困境与思考

现代研究认为,腧穴通过各种穴位感受器感受刺激,穴位感受器的物质基础就是能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的各种感觉感受器。这些穴位感受器将机械信号转换为生物电信号(神经冲动)后,一方面传递到大脑皮质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各级中枢的反射或调制,对内脏和躯体活动进行调控(神经调节或神经一体液调节)。临床针推治疗的适应证广泛,目前对其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究其根本几乎都是在该神经生物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解释的,因为一旦脱离该机制,已有的经络腧穴研究将无法解决机械信号输入、整合,以及对其他系统的输出、调控问题,因此,神经生物学机制似乎是腧穴“感受刺激,防治疾病”惟一的生物学机制。然而,当神经系统发生疾患时,在信号的感受、传递、整合或者传出等诸多环节大多存在功能障碍,而为什么针推临床的很多有效病种恰恰又是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呢?

重新审视一个常见的针灸临床现象时笔者发现,一部分患者在开始接受针刺治疗时,即便是取穴准确,针刺操作得当,还是会遇到患者不得气的情况。这时,医生通常会采取“留针候气”或“循弹催气”的方法以促使患者得气。事实上,借助于留针的静态机械刺激,或通过循弹手法的动态机械刺激,大多数患者是能够产生酸胀得气感的;即便是始终没有得气感出现的患者中,在治疗结束时,也仍然还是有部分患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治疗效应的。根据已有的科学基础,可以肯定的是:穴位感受器的物质基础虽然属于神经组织,但神经组织不仅能够感受机械刺激,而且同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一样,同样能够感受周围生化环境的变化,从而调整自身的功能,适应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因此,在理论上,对“留针候气”或“循弹催气”等上述临床现象的解释就可能是,不依赖于神经生物学机制,穴区的其他组织细胞同时也直接参与了机械信号向生物信号的转换过程;这种生物信号可能包含某些生化信号分子,这些分子在细胞间隙的弥散,一方面作用于穴位感受器,促进了对机械刺激失敏的、功能低下的穴位感受器重新恢复正常的机械信号感受功能;另一方面,作用于其他组织和器官(包括神经组织的其他部分),介导了腧穴其他不同治疗功能的发挥。但是,如果要证实腧穴存在非神经途径的作用机制,其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证明腧穴的非神经组织和细胞,特别是基本组织的主要细胞――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究竟能不能感受机械力的刺激,能不能将机械信号转换为生物化学信号。

研究中,最理想的实验方法是直接探讨腧穴筋膜成纤维细胞在机体内的生理状态下对机械刺激诱导的各种反应。可是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复杂性以及体内众多的环境因素(如血液循环、组织液流动等)将使体内研究难以区别单一效应或特定的联合效应,直接控制或检测以上诸多理化因素的影响是很困难的。所以,为了屏蔽这些因素的干扰,尝试体外培养腧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进行离体的细胞力学刺激就成为本次研究的实验手段。

3.4 腧穴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机械信号生物转换作用的针灸推拿学意义

(1)腧穴与非穴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机械信号生物转换作用的差别研究

此次研究选取“足三里”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足三里”属胃经合穴,是人体重要穴位之一,在腧穴特性的研究中有广泛的代表意义;选取“足三里”穴旁开5分以上距离的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为非穴对照组的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腧穴成纤维细胞可以感受力学刺激,促进细胞合成释放PGE和IL-6,从而将无机的机械刺激信号转换为有机的生物化学信号;研究同时也发现,腧穴与非穴成纤维细胞对力学刺激的机械信号生物转换作用在实验中并无显著性差异。

回顾腧穴感受力学刺激的生物学机制时,笔者发现,首先从神经生物学机制上看:腧穴与非穴的神

经感受装置在结构上本身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穴区的神经感受装置分布比非穴区多,但就相同的神经感受装置而言,其相同机械刺激信号的生物转换机制目前也并未见有不同报道;其次从非神经生物学机制上看:现代医学生物学多个领域的研究其实已经证实,机体其他广泛分布的组织细胞同样能够感受各种应力刺激,静态、动态生理力学刺激和外界应力刺激对细胞的形态、生化特性有重要影响,细胞的一个自伺放大机制可使一个短暂的刺激如应力刺激转换为一个持续的细胞反应,机械力对组织细胞的作用类似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生化介质在将机械负荷转换为生物反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针灸推拿学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

因此,虽然笔者此次研究并未发现腧穴与非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的机械信号生物转换作用有何明显差异,但是,如果考虑到整体状况下腧穴可以通过经脉进行生物信号级联传递的特性,那么重点研究腧穴筋膜组织细胞对力学刺激信号的生物转换作用,也是可以为全面认识腧穴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突破单一神经机制的限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的。

(2)压力刺激促进腧穴成纤维细胞PGE合成释放的意义

PGE2是众多前列腺素(PGs)中的一种。PGs广泛分布于人和哺乳动物的组织与体液中,对机体神经、心血管、泌尿、生殖、呼吸、消化、造血和免疫等多种生理病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和哺乳动物组织的各种细胞(除红细胞外)均可合成PGs。PGs的合成与释放,首先都要动员不饱和脂肪酸,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细胞膜结构中呈结合状态的磷脂内。当刺激因素作用于细胞时,细胞膜磷脂上的磷酸酯酶,主要是磷酸酯酶A(PLA)被激活,作用于磷脂,释放出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A),AA先在细胞微粒体经脂肪酸环加氧酶催化,将氧加到不饱和脂肪酸上,形成15羟前列腺内过氧化物――PGG2,然后经前列腺内过氧化酶的催化生成PGH2。PGG2和PGH2在水中不稳定,它们在37℃时半衰期为5min,可自动地或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PGE2、PGD2a、PGF2、PGl2和血栓素A2(TXA2)等各种PGs。不同类型的PGs可因结构上的细小差异而显示不同的生理活性,有的甚至相反,因而各种PGs在体内含量的增减和相互比例的失调均可导致有关生理功能的变化,对许多疾病的病理学和治疗学都有重要意义,至于具体合成哪一种则取决于当时的生理需要。

压力作为针推机械刺激的一种基本力学作用形式,其促进腧穴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PGE2合成释放的关键意义在于:①离体培养的腧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在压力作用下能够启动PGE的合成释放,这意味着整体状况下腧穴成纤维细胞的胞膜磷脂结构在针推压力的刺激作用下也可能发生改变,启动PGs的合成,从而将机械刺激信号转换为生物化学信号;②由于PGE2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扩张局部小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笔者认为,该机制可能是针推疗法(物理性治疗手段)本身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基本生物学原理之一;③PGs合成一旦启动,其具体合成哪一种则取决于当时的生理需要,笔者推测,这和针推治疗效应与机体当时生理状态有关的作用规律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3)压力刺激促进腧穴成纤维细胞IL-6合成释放的意义

IL-6的生物学作用广泛,在免疫方面:IL-6能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能促进T细胞在胸腺的生长与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成熟,并诱导其活性发挥,刺激肝细胞产生急性期反应蛋白,引起发热;在血液方面:IL-6具有刺激机体血液生成系统,发挥造血作用;在神经系统方面:IL-6能对抗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元的存活,促进和保护受损神经元及轴突的再生,诱导神经元分化,加强神经内Ca2+反应,调节神经递质合成,刺激星形细胞增殖,刺激丘脑下部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和诱导发热,并对疼痛进行调节。

由于PGE2在体内不稳定,远距离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失去生物活性,故只能起到局部不同组织之间信息传递的作用和局部治疗的效应,因此它的治疗学意义可能小于它作为信号分子的意义,更多的是为腧穴其他特定组织诸多功能的启动营造一个适宜的局部生化环境。而IL-6不同,IL-6作为一种可以由力学刺激而诱导产生的生物活性蛋白,在体内,其生物活性相对稳定,既能作用于穴区局部,起到局部不同组织间的信号传递作用(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方式),又能通过某种途径作用于远端组织器官甚至全身(内分泌作用方式胡),发挥远治效应,所以IL-6的治疗学意义同样巨大。如果IL-6作用于局部与远端的神经组织,发挥神经营养作用,对抗神经损伤,调节神经感受功能等,笔者认为这些生理作用的发挥,也许就是为什么针推治疗能够治疗多种神经系统方面疾病的潜在机制之一;另外,IL-6的免疫增强作用和刺激造血作用似乎也正体现了腧穴筋膜组织在机械力刺激下发挥“蠲邪扶正”治疗效应的现代医学生物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