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电市场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理性;控制策略
1、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问题将会成为未来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可再生能源结构会成为未来能源的倾向之一。现如今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备受人们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风力发电将会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国家的科技人员都一直着力于风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家发改委更是制定了《乘风计划》与《光明工程》计划。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42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3亿千瓦。目前东南沿海是最大风能资源区,风能密度为200W/M2~300W/M2,大于6m/s的风速时间全年3000h以上就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2、风力发电在中国现状
2005年以后,我国风电企业数量实现了逐年翻番式的猛增,风机制造商瞬间由二三十家增至百余家,结果这种过度的发展导致了众多问题,乱象丛生。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1年8月,国家能源局宣布收紧此前归属地方核准的“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审批权,目的是通过限制项目审批来遏制地方政府冲动,缓解风电产能过剩的风险。此后,国内风电产业步入深度调整期。经过这两年的洗礼,风电行业,尤其是风机制造业,进行了全行业大洗牌,小企业纷纷倒闭,大企业也开始关注自主研发,打造自己的主力机型,利用高原风机和海上风机等战略找准定位,部分企业开始趋于成熟。风电行业在度过前两年的调整期后,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调整。目前地方经济亟须项目拉动,有业内人士担心会出现“一放就乱”,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考核突击上项目,一些部门因为权力加大后滋生腐败,出现权力寻租等情况。
更多的业内专家则指出,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弃风、技术成熟度不高、产能过剩等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在此背景下,风电场开发投资收益预期始终不明朗,直接影响到风电开发商上马新项目的热情。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弃风电量约200亿千瓦时,是2011年弃风量100亿千瓦时的一倍。为缓解弃风限电问题,国家能源局去年底至今年初连发数份文件,以期进一步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的相关工作。国家电网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总投资超过94亿元的国家风光储输工程,正是为解决并网消纳难题而建设的新能源接纳工程,它能让风电、光伏发电与储能发电相结合,搭配成像火电一样稳定的电源,再并入主网。系统运行一年半以来,已经累计接纳新能源发电近4亿度。
3、风力发电的困难重重
风电三大巨头先后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与两年前的赫赫战绩不同,三季度的惨淡财报使三巨头全部陷入尴尬的境地。华锐风电第三季度单季营收仅有5.48亿元,单季亏损高达2.8亿元,创造了最新的单季营收和净利润新低;金风科技第三季度营收24.6亿元,净利润为负3243.88万元,为2008年以来的首次单季度首亏;明阳风电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8.6%至7.87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下降94.4%至502.98万元。而就在两年前,风电三大巨头连续上市曾一度创造了风电产业的神话。
“难”似乎成了最近风电行业的唯一的话题,近期公布的中报显示,华锐风电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3.2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29.45%;净利润为4.91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超过60%。金风科技201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1.94亿元,同比下降17.61%;报告期公司综合毛利率21.24%,同比下降约3.4%。除了这些刺眼的数字之外,2011年以来不断发生的风机脱网、倒塌、起火等生产事故更是成为了行业不景气最直观的注脚。
然而,这一切似乎只是刚开始,上半年发生多起风电脱网事故,电监会因此要求风电机组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这使得整机企业不得不在每台风机上增加十几万至几十万不等的改造成本。更麻烦的是,这些事故也使得风电项目审批核准难度加大。按照之前的核准制度,我国5万千瓦以下的风电场项目由省发改委核准即可,无需上报国家能源局,结果地方大量上马5万千瓦以内的风电场项目,或将大项目化整为零规避审批,从而导致地方风电场项目与国家新能源开发整体规划冲突。中长期发展目标竟然在几年内就全部完成,同时也造成与电网整体规划不协调,进而造成大量风电机组无法接入电网的浪费现象。
终于在年中之时,能源局收回了地方省级政府的风电核准权。能源局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为2883万千瓦,而当初申报上去的项目却超过5000万千瓦,约一半的项目被能源局砍掉。如果按照以前的核准制度,那些被砍掉的项目有很多会被地方发改委放行。
4、发展风电需要理性
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一,但上网电量却不足总发电量的2%。在无法短时间内解决风电并网问题的情况下,北方地区的风电大省开始尝试用风电来提供冬季供暖能源,从而加大风电在生产地的消费量。
风电并网问题由来已久,由于风电的经济性难与煤炭等常规能源抗衡,且跨区输电能力不足,因此,在远离负荷中心的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风电场普遍存在不能按照设计能力发电的问题,也就是被称为“弃风”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最近两年变得十分严重,大量的风能资源被浪费。
为解决该问题,除了加大跨地区输送电力的办法,近年来,各方还尝试各种途径加大风电场当地消纳风电的能力,但成效甚微。而风电供暖则是最近获得管理层和企业较大认可的一种方式,在经过两年的试点示范之后,国家能源局和地方政府、风电企业开始推动扩大这一模式的尝试。风电产业要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风电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首先,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技术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开展试点的企业应对其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项目,专利申请,产品品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的指标。
第二,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采用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国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是实现提高竞争能力的较好途径。、
第三,加强风电创新能力建设,建立风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
第四,加速风电技术人才培养。中国风电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与国际风电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国内的风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赖性强,虽然风电成本已下降很多,但相比火电成本的优势在短期内并不会明显突出,风电行业的发展还有很多的阻碍因素。现在,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风能发电在商业上将完全可以与燃煤发电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春平,孙瑶廷,白旭.当今世界风力发电最新动向[J].发电设备,2001(3).
[2]赵洪杰,马春宁.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9).
[3]孙涛,王伟胜,戴慧珠,等.风力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J].电网技术,2003(12).
[4]迟永宁,刘燕华,王伟胜,等.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7(2).
关键词:风能发电;水土流失;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1 华能铁岭发电场所的概况
大兴风电场工程位于铁岭市昌图县老城镇和头道镇之间,场址中心处坐标为e123°56′,n 42°50′,隶属于头道镇和老城镇。本工程装机容量为49.5mw,共安装30台单机容量1650kw风力发电机组,新建220kv升压站1座,工程等级为小型。建设单位为华能铁岭大兴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投资为45317.58万元,土建投资4642.18万元。资金来源为:20%自有资金,80%银行贷款。
本工程由发电机组及箱变区、升压站、集电线路、场内道路和施工临建场地5个部分组成。工程总占地面积37.88hm2,其中永久占地15.14hm2,临时占地22.74hm2。占地类型主要有耕地、荒草地和原有路面,其中耕地30.31hm2、荒草地1.50hm2、原有路面6.07hm2。本项目总挖方103365m3,总填方103365m3(含表土39450m3),整个场区土石方平衡,不产生永久弃土弃渣。施工建设期共12个月,从2011年6月~2012年5月。
本项目征地范围内无居民居住,且风机点位500m内无居民居住,没有拆迁安置工程。
2 造成水土流失情况
2.1 扰动地表面积
工程建设过程中,地面设施的兴建、开挖、填筑以及临时堆土等活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扰动了原地貌形态,损坏了地表植被和土体结构。根据对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分析及现场勘察,本工程将占地37.88hm2,扰动地表面积37.88hm2。
2.2 损坏地貌植被的面积
本工程建设可能损坏地貌植被面积为37.88hm2。。如下表1: 单位:hm2
表1工程建设损坏地貌植被表
项目 合计 占地性质 占地类型
耕地 荒草地 原有路面
发电机组及箱变区 6.00 永久占地 1.20 1.20
临时占地 4.80 4.80
升压站 2.27 永久占地 2.27 2.27
集电线路 1.01 永久占地 0.29 0.29
临时占地 0.72 0.72
场内道路 27.82 永久占地 11.38 3.81 1.50 6.07
临时占地 16.44 16.44
施工临建场地 0.78 临时占地 0.78 0.78
合计 37.88 永久占地 15.14 7.57 1.50 6.07
临时占地 22.74 22.74
2.3 弃土(石、渣)量
本项目总挖方103365m3(含表土39450m3),总填方103365m3(含表土39450m3),整个场区土石方平衡,不产生弃土弃渣。工程建设土石方挖填平衡,不存在永久弃土和弃渣。
2.4水土流失量、新增水土流失量
表2水土流失量、新增水土流失量
单元 水土流失总量/t 新增水土流失量/t
建设期 自然恢复期 小计 建设期 自然恢复期 小计
发电机组及箱变区 190.43 281.12 471.55 135.97 135.88 271.84
升压站 92.30 30.59 122.89 64.83 0.00 64.83
集电线路 45.46 47.10 92.55 38.12 22.65 60.77
场内道路 964.80 798.19 1762.99 606.16 97.48 703.64
施工临建场地 31.58 37.87 69.45 22.14 18.99 41.13
合计 1324.57 1194.86 2519.43 867.22 274.99 1142.21
3 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
3.1 发电机组及箱变区
发电机组及箱变区共占地面积6.00hm2,平均每个风机占地2000m2,占地类型均为耕地,主体工程设计了在风机、箱变基础施工前及吊装场地平整前均进行剥离表土,并在施工结束后覆土。主体工程的设计考虑了后期绿化或复耕的需要,本方案将重点补充表土堆放时的临时防护措施、挡土墙绿化措施。
3.1.1 表土剥离及覆土
耕地剥离表土厚度为30cm,采用推土机剥离表土的方式,剥离面积为6.00hm2,剥离表土量18000m3,施工过程中临时堆放于吊装场地上,待施工结束后覆土,覆土量18000m3。
3.1.2 复耕
本防治分区的吊装场地为临时占地,占地面积为4.80hm2,全部为耕地,施工结束后要恢复耕地,复耕面积4.80hm2。
3.1.3 浆砌石挡土墙
由于永久占地四周在施工结束后全部复
耕,且种植作物为玉米,为防止耕种过程中对永久占地边坡损坏,因此在永久占地四周设置浆砌石挡土墙。挡土墙宽30cm,高30cm,基础深30cm,平均每个风机场地的挡土墙长度为69m,共需要设置挡土墙2070m,占地面积0.06hm2。挖方186.3m3,浆砌石砌筑372.6m3。
3.1.4 绿化
本区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临时占地部分主体工程采取了复耕措施,施工结束后,吊装场地采取平整措施,表土回填,归还农户进行耕作,实现复耕。本区永久占地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基础、箱式变电站基础,共占地面积400m2。施工结束后,风电机组基础露出地面部分仅为圆形混凝土基座和箱式变电站基础,硬覆盖占地50m2。单个风电机组全面整地面积350m2。建筑物及硬覆盖占地面积为0.21hm2。施工结束后,发电机组及箱变区永久占地内可绿化面积为0.99hm2。草种选择紫花苜蓿,直播种草面积为0.99hm2,播种量为50kg/hm2,共需要草籽49.5kg,为防止草籽吹落到周围的耕地,采用撒播覆土的方式。
3.2 升压站
升压站四周均为耕地,地形较平坦,降雨过程中雨水很难及时排出站外,将影响站区的正常生产,并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主体工程设计在升压站围墙外征地范围内修筑浆砌石排水沟,还在主控楼前方设置草坪砖停车场,本方案将重点补充施工前的剥离表土、表土的临时堆放防护措施和施工结束后的覆土、绿化。
3.2.1 排水沟
为拦截径流,保证升压站上方径流能顺畅排走。在升压站围墙外征地范围内修筑浆砌石排水沟,排水沟设计标准为10a一遇1h降雨量,矩形断面,砌石厚度0.3m,排水沟宽0.4m,深0.5m (其中安全超高0.1m),长600m,挖方480m3,开挖土方就地平整压实,浆砌块石360m3。
3.2.2 草坪砖停车场
主体工程在主控楼前方设置草坪砖停车场,面积为500m2,这种软硬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极大的增加了地表入渗,减少了水土流失量。
3.2.3 剥离表土和覆土
升压站在施工前进行剥离表土,剥离表土厚30cm,采用推土机剥离表土的方式,剥离面积为2.27hm2。剥离表土量6810m3,临时堆放于升压站预留空地上。待施工结束后覆土,覆土面积为硬覆盖和建筑物以外区域,占地面积6285m2,覆土厚度40cm,覆土量2514m3。
3.2.4 绿化
升压站占地类型为耕地,地势比较平坦。但施工建设所形成的裸露隙地、道路管线敷设等工程具有侵蚀加剧的可能,因此站内建设完成后,需要对这些区域进行绿化。站内绿化在满足主体工程绿化原则的基础上,以保持水土、增加林草覆盖率为布置原则,实施乔、灌、草相结合。本区可绿化面积6285m2。
3.3 集电线路区
3.3.1 剥离表土与覆土
集电线路永久占地在施工前先进行剥离表土,剥离表土厚30cm,采用人工剥离表土的方式,剥离区域为永久占地,剥离面积为0.29hm2,剥离表土量870m3,待工程结束后覆土,覆土量870m3。
3.3.2 复耕
集电线路区所占的临时用地全部为耕地,施工结束后复耕,复耕面积0.72hm2。
3.3.3 临时堆土防护
每个铁塔周围需要临时堆放的心土35.2m3、表土4.8m3。堆放时将表土存放于外侧,心土存放于内侧,便于回填。堆放边坡比为1:1,堆放高度为2.5m,临时堆土场能容纳55m3土体堆存,满足土体堆放要求。由于堆放时间较短,且不在雨季施工,因此在上面苫盖彩条布防治大风刮起扬尘,每个铁塔需要彩条布50m2,5个铁塔一组同时施工,彩条布可以重复利用。重复利用率为80%,苫盖新彩条布2000m2,苫盖重复利用的彩条布面积为7000m2。
3.3.4 绿化
施工结束后铁塔下覆土,对塔基底部永久占地采用撒播紫花苜蓿的方式进行绿化。紫花苜蓿播种量为50kg/hm2,本区绿化面积0.25hm2(扣除铁塔占地),需紫花苜蓿种子12.5kg。
3.4 场内道路区
3.4.1 复耕
施工结束后,临时道路占地部分为耕地,需要全部复耕,复耕面积为16.44hm2。由于施工前临时道路的表土没有剥离,而是就地压实,施工结束后在临时占地上施肥、翻耕,进行全面整地后,土地肥力状况满足耕地要求。
3.4.2 检修道路剥离表土
为了保护表土资源和节省投资,本区剥离表土的区域仅为永久道路占用的耕地,占地面积为3.81hm2,剥离厚度为30cm,采用推土机剥离表土的方式,剥离面积为3.81hm2。剥离表土量11430m3
剥离后的表土不设计临时堆放,直接填筑到附近临时道路的低洼处,经机械碾压后可以满足施工要求。风机及箱变区的弃土用于填筑检修道路的路基,检修道路路面铺设碎石,经用此方法处理的道路满足正常施工要求。
3.4.3 土地整治和覆土
由于施工期需要对道路碾压,碾压的道路不能满足耕作的要求,需要先进行土地整治。土地整治面积为16.44hm2。另外,在路面破坏较严重的路段覆土,覆土量4296m3,来源于升压站剩余的表土,覆土平均运距为5km,采用 1.0m3挖掘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输的方式。
3.5 施工临建场地
3.5.1 剥离表土与复耕
施工前,施工临建场地要剥离表土,剥离表土层厚度为30cm,采用推土机剥离表土的方式,剥离表土量2340m3,存放于施工临建场地空地,待施工结束后覆土。由于施工临建场地占用耕地,在施工结束后将恢复为耕地,可有效地防止因工程建设导致的松散土体流失。复耕总面积0.78hm2。
3.5.2 覆土
施工结束后把临时堆存的表土全部恢复到施工临建场地,共覆土量2340m2,覆土来自于施工前剥离的表土。
3.5.3 表土堆放临时防护
在该区东北角的空地上设置一处临时堆土场,存放该区剥离的表土2340m3,堆土规格为26m×30m,堆高4.0m,堆土边坡1:1,占地面积为780m2,临时堆土场能容纳2424m3土体,满足临时堆土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为防止临时堆土流失,四周用编织袋拦挡,上面用彩条布覆盖堆土,编织袋规格为0.6m×0.4m×0.2m,防护高度0.8m,编织袋堆筑防护长度为112m。经计算,共需要编织袋748个,编织袋堆筑35.9m3,彩条布苫盖面积920m2。土源就取自临时堆存的土堆,采用先拦后弃的方式。临时拦挡防护措施同于升压站临时堆土防护。
关键词:株州;制造业;创新
中车株洲所历经五十余年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实施同心多元化发展战略,已建设有八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两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000余人的科技创新团队。始终领跑我国轨道交通电气传动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形成“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基础)器件”四大产业板块和电气系统集成技术、变流及其控制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自2006年以来,株洲所累计创造130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如何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在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形成引领,同时实现核心技术同心多元化的发展,成为了株洲所近年来重点思考的课题,本文就株洲所采取的创新举措进行浅析介绍。
1建设技术平台,打造科研体系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依靠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是创新,在装备制造行业,这种创新更多的集中体现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技术创新如果能建立在良好的科技管理平台上,则更有利于实现其追求科技成果的最终目标,而科技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对企业整体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是对科研开发这样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管理,科研体系的打造,将全面、规范的为科技创新提供管理服务平台。公司以研究院为形式载体,建立具备很强创新能力、关注未来市场所需的未来技术的基础研发平台;建立具备成熟可靠的针对包括重载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工业传动、光伏发电、风电、电动汽车、工程机械等不同类型的应用研究平台,实现与目标市场无缝对接;建立支撑轨道交通及基础平台发展的开放式、资源共享、性能可靠的试验技术平台,以及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与科研管理,通过滚动发展、复制扩张,来满足公司快速规模化发展、国际化的需求。研究院研发体系以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为指导,前端扩充到市场研究和产品规划,后端扩充到后生命周期的管理,重点关注项目的有效规划、资源的合理分配、开发方式由订单驱动转化成订单驱动与平台/基础技术驱动并行、技术管理与管理支撑体系等领域的改进与提高,从而实现战略目标的达成,做到集中株洲所资源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突破。
2创新助力发展,核“心”成就竞争优势
近几年,我国高铁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人引以为豪的高铁九大核心技术中,株洲所的研发成果就有三项,即牵引变流器、牵引控制和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技术。在此基础上,株洲所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城轨交通车辆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等核心产品,大力进军城市轨道车辆牵引、制动、信号、能量回馈供电等产品领域,打破了“洋品牌”对城轨核心技术的垄断,树立起“中国自主机芯”强大的品牌影响力。2012年5月,株洲所成功试制了国内轨道交通功率最大的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同年12月,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在沈阳地铁二号线成功实现载客运营,成为我国首个投入运营的永磁牵引系统产品。技术的领先造就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株洲所城轨产品不仅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5个城市,还选销土耳其、新加坡等国家,实现了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同台竞争。
3产业上下拓展,同“心”实现多元发展
为发挥公司核心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继续保持良性快速的发展态势,株洲所未雨绸缪,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提出了“走好两条钢轨、走出两条钢轨”、“同心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扩张战略。依托在轨道交通牵引传动领域的强大技术底蕴和行业影响力,株洲所积极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完成的产业链。在上游,株洲所加大投入开展了IGBT技术的创新及成果转化。IGBT是功率半导体器件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性产品,被业界誉为功率变流装置的“CPU”。2012年株洲所自主研制轨道交通3300VIGBT芯片通过鉴定,标志着中国中车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自主掌握集IGBT芯片研发、模块封装、系统应用于一体的企业,真正掌握了“中国芯”的核心技术。在下游,株洲所持续发力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内同时拥有电动汽车整车资源、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的高科技企业,产品先后成功进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长株潭、昆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项目。在风电产业方面,已在中车内部打造了国内唯一从整机系统集成到叶片、逆变器、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全生产链,竞争优势明显,在风电行业低迷时期仍保持了稳步增长,并保持微利。
4结论
关键词:绿色债券;贴标绿债;“漂绿”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h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所以这两者结合起来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事情。绿债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工具,不仅能低成本的融通资金来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还能优化金融系统的融资结构。近年来,国际绿债市场在全球取得了蓬勃发展,截止到今年7月份,累计融资规模已经达到6940亿美元,绿色债券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融资方式。
一、绿色债券的定义
它的定义由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只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债券就是绿色债券。而狭义是指广义上那些经过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认证过的债券,简称:贴标绿债。由此可知,贴标绿债具有更高的市场透明度和认知度,所以下面的内容大多指的是贴标绿债。
二、国际绿债市场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绿债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世界上第一只绿色债券是由欧洲投资银行在2007年发行的,之后就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2007年全球绿债发行规模不到10亿美元,而2013年发行规模就超过了100亿美元,去年是424亿元,而今年则更为凶猛,截止到今年6月底,全球贴标绿债已经达到了1180亿美元,到年末数值会更大。
2.参与者日益多元化
参与者包括三类:发行人、投资人和中介机构。发行人:多边开发银行、企业、市政等。刚兴起时,多边开发银行占绝对优势,后来随着绿债市场的发展,允许公司企业准入,企业发行量也大大增加,它们两者之和超过绿债发行总量的半数。投资者: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如高盛、黑石)、世界知名公司(如微软、福特)和各国的中央银行等。中介机构:毕马威、安永等。这些中介机构的作用是对绿债进行绿色认证、评级、评估和监督,大大增强了绿债信息的透明性,使债券的“绿色”特征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3.类型日益多样化,其所包含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早期的绿债主要是对发行主体具有追索权的一般义务债券,后来又有了项目债券和收益债券,之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资产证券化债券。
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主要有:能源,建筑与工业,运输,水,废弃物及污染,农林等。未来将会涉及更多领域,如海洋和通信技术领域。海洋领域跨越了几个行业,包括能源(例如,潮汐与海浪)、运输 (海运) 及渔业(可持续渔业)。通信技术虽看起来不像是一个绿色行业,但这个行业却有着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所以未来也会把它纳入该领域。
4.具有期限长、信用高的特点
从债券的期限看,绿色债券主要是中长期债券,70%的绿券为10年期及其以上的期限,为融资者提供了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今年6月份数据显示,贴标绿债82%为投资级债券,即使是广义绿债,投资级债券也占到了78%,所以,绿债的信用等级总体上还是比较高的。
三、国内方面
我国绿债出现的时间很晚,中广核风电在2014年5月8日发行了一只与碳收益相关的5年期中期票据,这是我国第一只绿债。2015年12月,央行了绿债公告、发改委了绿债指引,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了绿债市场,也就是说,2016年是我国绿债市场元年,但我们在今年6月份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绿债发行国,足以证明我国绿债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当然,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是其迅猛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根据最新的数据,截止到11月18日,我国绿债规模已经达到了195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总数的40%,稳居世界第一。
由于国内绿债市场的特点和国际特点很类似,且今年是我国绿债市场元年,以年为单位进行数据统计也不合理,所以不再赘述。
四、促进我国绿债市场发展的一些建议
1.要确定“绿色标准”
在借鉴国际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推出权威性的中国标准,然后通过与国际合作促使国际国内标准“互认互通”,促进绿债市场流动性,以此来提高我国在全球绿债市场上市场地位。
2.要大力扶持绿色项目
由于绿色项目周期长且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单纯依赖市场定价会低估其总效益,因此,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比如:贷款贴息、价格补贴、政府进行绿色采购等。这类政策能够降成本、提收益,从而提升绿色债券的吸引力。
3.要控制信用风险
绿色债券的“绿色”属性并不意味着没有信用风险,它的本质还是债券,也存在信用风险,并且国际绿债市场上已经出现垃圾债券,因此还是要对绿债的信用风险加以留意和控制。
4.防止“漂绿”事件的发生。
“漂绿”是将不是绿债漂成绿债来进行融资,融到的资金没有真正用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中去。这既会挫败市场信心,又违背了绿债市场发展的初衷和目的。
为防止“漂绿”事件的发生,我总结了以下5点措施:一是发行绿债时要有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绿色认证。二是信用评级机构要及时进行评定。三是融到的资金保证专款专用,这一监督主要靠央行、证监会、交易所等机构。四是发行机构本身也要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投资什么样的绿色项目、项目的筛选标准、项目决策程序和环境效益目标以及所募集的资金它的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这些内容都要进行披露。五是引入外审。如果做到了这些,“漂绿”事件就很难会发生。
参考文献:
[1]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
[2]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债券与气候变化市场现状报告[R].CBI官网,2016.
对2015年形势的判断
(一)全球新兴产业有望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资本市场2015有望继续保持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热度。资本市场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美国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金融危机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起来的。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美主要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其中,近一半的风险投资额集中在软件领域,12.9%的风险投资额投向了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风险投资带来了高收益,美国风险投资指数1年期收益率高达30.51%。综合分析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回报率的表现,以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金的主要流向来看,新兴产业将会继续获得2015年国际资本的青睐,从而获得持续的资金投入,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创新型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在研发、商业模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德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数字德国2015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德国大约有3.4万家研究型企业和超过11万家创新型企业,到2020年研究型企业将增至4万家、创新型企业增至14万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各国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受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扶持政策密集的双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稳中提质的新阶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总体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提质增效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201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2013年增速,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2014年前三季度逆转2013年高速增长势头,一方面原因在于受国民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2014年一至三季度GDP增长7.4%、三季度是7.3%,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仍未形成可持续拉动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政府支持方式发生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2014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等,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体布局,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也将会呈现出两个比较大的转变趋势:一是从供给端向需求侧转移,重视从市场拓展、需求培育的角度扶持新兴产业;二是从政府直接干预模式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注重在研发、应用、推广过程中提供服务支持。
(三)部分领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在消费领域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近日,国务院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排在前两位分别是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最新数据显示,在“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下,2014年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15年信息消费有望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国家加快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布局,通过专项规划、产业基金、兼并重组、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新能源产业复苏或迎来转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201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驱动下,2015年或迎来复苏转机。国内A股上市公司2014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0家新能源概念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30.42亿元,较上年同期合计亏损3.43亿元大有改观,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态度,经历了由冷转暖的迅速扭转。同时,随着推动环保和治理雾霾等政策陆续推出,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将继续填补能源消费缺口。
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化水平和层次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并有望实现技术和服务的整体输出。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中国北车和南车签订的涉外高铁、城轨等各类轨道交通项目总额接近300亿元,其中,包括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诸多国家。轨道交通走向全球市场,表明“中国制造”已经开始从低端产品向高端技术装备迈进。可以预见的是,2015年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等优势产业将迎来一波较大的发展机遇。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政策创新或可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鼓励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有政策缺乏系统性,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
■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有待完善。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国内多个省市也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多以奖励、贴息、补助等直接补贴形式为主,对创投引导资金的关注较少,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利用市场力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的成效仍很有限。
■二是各政策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且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政策环境,但国家及地方各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宏观布局和有效的协调、决策机制,造成政策分散、调整迟缓,部分行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接连出现,投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三是各产业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现有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政策间未能很好衔接的问题,从而导致政策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3个省(市)从产业规划、税收减免、资金补贴、推广应用等角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政策间缺乏有效衔接,充电桩建设滞后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应用的重要瓶颈。
(二)产业高端突破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在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和潜在市场需求刺激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普遍高于同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但是,新兴产业整体上仍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面临向高端突破的困境。
■一是核心技术缺乏。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看,产业发展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仍严重依赖国外技术或产品。
■二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14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促进新型产品技术首次示范应用和推广应用”,但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发了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但是,部分省市不顾技术积累和区域实际条件,在产业定位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产品同质化与低水平发展现象极为严重,使得细分领域出现较大的产品过剩性累积。
(三)融资难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或园区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产业发展仍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导致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乐居、途牛、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多家优质互联网企业相继到境外上市。
■一是金融创新能力不足。现行的金融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安全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大型传统产业、房地产等行业。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上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模仿型创新,原创新和再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相比,商业银行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创新严重滞后,而证券市场、产业基金、各类金融性中介机构又严重缺乏。
■二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明显不足。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运作方式、盈利模式等都与传统产业有较大区别,但受我国资本市场现有体制机制以及金融系统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缺少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较难从金融机构得到满足,这在大量从事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三是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众筹、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对解决处于初创阶段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联合光伏发起建立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站项目,通过众筹成功融资1000万元。但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量的资金缺口相比,新兴金融业态提供的资金可谓是杯水车薪。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建设。
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在于有一系列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与之相呼应,单一的政策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起步阶段,要加强前瞻性部署,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支持;推动企业、高校、政府共同组建技术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产业推广阶段,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市场应用阶段,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探索首台(套)产品的倾斜扶持,适时调整进出口目录,促进新产品推广应用。
(二)优化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经过近几年的规模扩张之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省、区、市形成了百花齐放、激烈竞争的分布格局。在新一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从全局角度引导新兴产业合理布局。一是从宏观层面加强调控。受制于消费习惯、成长周期等因素,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新兴产业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二是从区域层面要体现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选择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细分产业优先发展。三是鼓励开展区域合作,以产业链、价值链为纽带,通过上下游配套合作,共建区域性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特色。
(三)加快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推广。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技术成果。下一步,突破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瓶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选择附加值高、带动性强、在未来能够形成庞大产业规模和应用市场的产业来发展;另一方面,以主导产品为基点,加快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此外,要重视保障机制建设,如加强本土品牌的培育,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等。
(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促进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应用领域边沿的逐步扩大,进而带动产生新的业态,推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和扩张。例如在节能环保领域需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的回收利用等新型模式,以发展商业性的增值服务新业态;新能源发电需要储能等相关设施的配套;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示范工程,为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搭建平台。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鼓励企业创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运营模式,以新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撬动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