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经济研究

农业经济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经济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经济研究

第1篇

随着研究对象与内容重点逐步转移,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开始没落。该学科经历了多年研究发展历程,并处于不断转型变化中。部分农业经济院系从农业经济学科逐步退出,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具体表现为,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物供应链生态系逐步升级,转型为食物经济管理;部分学科则是演化为“生物经济学”。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迅速的推进和市场化继续深化,农业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转型升级问题。由此,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应顺应时代变化,转变研究重点,向市场研究为重心,建立以农产品食物市场为中心的一体新型农业经济学科。

【关键词】

学科转型;农业经济;生物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业经济学涉及农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参与到农业生产及其关联的分配、消费与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学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安全成为国内的焦点,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较大挑战。然而,西方经验表明,伴随农业部门分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深入,以及其它学科快速扩张,该学科应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会遇到许多问题,可能遭遇西方发达国家情境。由此,农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该学科转型。

二、农业经济学科演进阶段

农业经济学科的存在,多数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其属于应用类社会科学。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可以为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提供一定参考。农业经济从诞生之日起,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政策研究为核心;二是农村经营为主;三是转变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来说,以农村经营为核心,其经济发展目的在于,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不断增加作物、畜产品产量,达到农场增值收益目的。而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目的,则是需要从农业角度去分析。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解决食物、贫困及农业调整等多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着重看到农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城市产业提供优质食物。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食物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深化中。在未来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学科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此推动社会对农业的产销需求。

三、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危机

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深层次结构问题,已在逐步凸显。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方面,人才市场随之饱和,使得该学科发展与拓展面临较多的困境。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学科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一是,新型农业经济学科遭受传统经济学基础学科的压缩。作为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工具及其理论,多数来源于基础经济学。随着近些年公司法、经济法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拓展,促使向农业经济领域发展,严重压缩了农业经济学科的生存。仅从学术角度来说,基础经济学科研究影响力较农业经济学科大,由此影响了农业经济学科的快速发展。二是,在政策方面,对农业经济研究的鼓励不足。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但现阶段却严重缺乏,是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诸多问题,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依然需要许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目前,多数农业经济研究专家,仅处于旁观者地位,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力弱,决策能力不足。同时,在决策影响力方面也在下降。与其他专业竞争项目和教学资源时,农业经济学科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在资源选取方面尤为不利。三是,对优秀学生的新引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经济学科要持续发展,还需要依靠许多专业人才,尤其是大学本科从业学生。但是目前,许多优秀学生,为了生存,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研究对象。随着政策对该学科的支持力度降低、被其他基础学科压缩,促使该学科毕业生在毕业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在与经济学、商学毕业生之间竞争存在不对称的劣势。与其相比,农业经济学科难以取得就业优势。这就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思考:农业经济研究专业人才,需要转换研究重心,适应时代变化,并以市场为研究主体。据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使得优秀毕业生难以对其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长期危机

现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压缩了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从长期发展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趋势不断增大。首先,研究经费与人员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角较快,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在前期比较丰富,可以为农业研发投入大量资金。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缓慢阶段后,政府预算开始转向其他产业,对农业投入会大量削减。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投入会逐步缩减。其次,在重视商业研究的时代,专业人员对商业对象的研究,远超过了农业研究的对象。在该方面,农业增加值高,占GDP比重为百分之十。追本溯源,现已超过三分之一认可需要农业,有超过二分之一认可居住在农村。政府工作重点在于,稳定社会与农业生产。如能完成中国的城市化,农村社会经济比较稳定。农业研究对象,也在国民经济体系地位下降。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收到极大挑战。如此,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挣扎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随着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许多优秀人才对农业经济研究逐步减少。农业作为社会经济成熟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份额中遭受服务业、第三产业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研究对象的下降,促使优秀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在此形式下,若优秀人才持续下降,参与程度急剧减少,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学科进一步发展。

四、未来发展之路

农业经济学科存在,其研究对象所处地位成为关键。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提前完成,促使社会经济走向成熟,由此,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升级,农业特殊地位正在下跌,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也随之下降。同时,基础经济学不断兴起、管理学的扩张,以及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这些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农业部门,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出现被压缩的现象。目前,新型农业经济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现状,正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方向。从国内发展情况来说,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食品产业随之扩大,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学科要转变研究重点,需要向市场研究为重心移转;构建农业市场为研究中心,成为一体化新型农业经济科目。目前,这种转型依然存在着很多难题,例如技术、制度和就业市场等障碍。相关农业专业人士,应未雨绸缪,共同行动,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全面转型。

作者:赵栋强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晶.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张晶[J].北京农业,2015(33).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

[3]刘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4]郑晓杰.论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8).

第2篇

关键词:面板VAR模型;农业用水;农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5-0159-05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Panel VAR Model

Xu Yongxin1,Ma Jun1,2,3

(1.School of Busines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China;

2.Post-Doctoral Laboratory of Theoretical Economic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3.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Based on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2 to 2014, through establishing panel VAR model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and carrying out the unit root test, co-integration test and model estimation and analysi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water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long-ter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water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area, and the relationships existed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areas becaus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The agricultural water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eastern,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the middle, and there were both negative relationship and posi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western. We suggested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level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control and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and conduct different water polic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KeywordsPanel VAR model; Agricultural water;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水资源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2014年水资源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总用水量6 09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63.5%,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使得水资源日益稀缺,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并严重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水资源管理问题成为21世纪中国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

现有的关于水资源和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脱钩分析。鲁晓东等[1]拟合了中国总体和各流域的EKC曲线,结果发现,中国的水资源质量变化并不符合经典的EKC曲线,而且不同流域的EKC曲线不完全相同,它不仅受到经济增长和产业特征的影响,还会受到能源使用特征的影。但是刘渝等[2

]研究发现农业用水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基本上符合EKC曲线的特征。李强等[3]研究发现人均用水总量、人均农业用水量与人均生活用水量EKC不存在,而人均工业用水量EKC存在。此外,除了经济增长以外,人口规模、科技进步、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都会对水资源利用造成影响,因此,经济增长和水资源利用两者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张兵兵等[4]以及贾绍凤等[5]侧重研究工业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而且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水价提升和水权交易等均会影响工业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之间EKC曲线的形状,和李强的研究结果相同。由此可见,不同的学者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研究重点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此外,汪奎等[6]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用水量同第一产业GDP为强脱钩关系,其他均处于不稳定的弱脱钩状态。然而陈威等[7]研究发现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为相对脱钩状态,有向绝对脱钩发展的趋势,但是整体脱钩程度不够显著。潘安娥等[8]和苑清敏等[9]分别以湖北省和天津市为研究对象,评价了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二类是分析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主要是增长阻力分析。王学渊等[10]和谢书玲等[11]研究发现水资源短缺和耗损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建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刘耀彬等[12]和章恒全等[13]提出不同地区水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存在较大差异,而且阻力大小受到资本弹性、水资源弹性和劳动弹性的影响。而王克强等[14]采用不同以往的方法,通过构建多区域CGE模型,模拟分析了农业用水效率以及水资源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

然而,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之间不是单纯的单向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以2002―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面板VAR模型,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模型估计,研究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关系,依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VAR模型来分析中国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是对同一横截面单位在不同时期进行多次调查而得到的数据,兼具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可以考虑到分析对象的异质性,提高自由度和有效性。根据常数项和系数向量是否为常数,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混合模型、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对于混合模型,它将所有观测值混合在一起估计一个“大”回归,不管它是界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它假设解释变量外生且误差项是正态分布;对于变截距模型,在横截面上个体影响不同,个体影响表现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对于变系数模型,除了存在个体影响外,在横截面上还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因而结构参数在不同横截面上是不同的。除了模型的设定形式不同,估计方法也存在差异,主要包括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其中,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是直接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而随机效应模型是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效应。经过Eviews7.2检验,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公式如下:

yit=αi+βixit+μit,i=1,2,…,N;t=1,2,…,T 。 (1)

式(1)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yit表示农业经济增长,xit表示农业用水,αi表示常数项,βi表示系数向量,μit表示误差项,误差项相互独立且为正态分布。

1.2数据来源

本文以农林渔牧总产值表示农业经济增长(PA),农业用水量表示水资源(WA),并选取除台湾、香港、澳门以外的31个省市2002―2014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实证分析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水资源公报。此外,为了消除异方差和数据的剧烈波动,本文对农业渔牧总产值和农业用水量进行对数处理,分别命名为lnPA和lnWA。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差异,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遵循相同的规律,因此本文参照潘丹等[15]的方法,将31个省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进行分析。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2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以2002―2014年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1)单位根检验,检验面板数据是否平稳,这是协整检验的基础;(2)协整检验,当数据为同阶平稳的情况下,检验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面板VAR估计与分析,研究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

2.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虚伪回归,确保估计的有效性,在回归前需要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即检验面板是否存在单位根。面板单位根检验的方法较多,主要有LLC、IPS、Breintung、ADF-Fisher 和PP-Fisher这5种方法,考虑到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采用ADF-Fisher 和PP-Fisher这两种检验方法,如果它们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则可以认为此序列是平稳的,反之就是非平稳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当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lnPA和lnWA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上ADF-Fisher 和PP-Fisher这两种检验方法均接受原假设,即原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当对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上,ADF-Fisher 和PP-Fisher这两种检验方法均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值不存在单位根,也就是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lnPA和lnWA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2面板协整检验

在变量为同阶平稳的情况下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分析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通过Pedroni检验方法,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4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所有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虽然东部地区的Panel PP 、Group PP统计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Pedroni指出Panel ADF和Group ADF在小样本的情形下检验效果更好,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应该以这两个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为准。因此,东部、中部和西部的lnWA和lnPA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这说明,在长期内,农业用水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可以通过误差纠正机制,保持两者直接的长期均衡关系。

2.3回归模型估计与分析

面板数据模型根据常数项和系数向量是否为常数,分为3种类型: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判断一个面板数据究竟属于哪种模型,用F统计统计量:

其中,S1、S2和S3分别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N为截面个体数量,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向量。若计算得到的统计量F2的值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相应临界值,则接受假设H2,用混合模型拟合样本。反之,则需用F1检验假设H1,如果计算得到的F1值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相应临界值,则认为接受假设H1,用变截距模型拟合,否则用变系数模型拟合。

根据Eviews 7.2的检验,东部、中部和西部的F1、F2均大于对应的临界值,所以三个地区均选择固定效应变系数回归模型,具体结果如表3―表5所示。

由表3、4、5可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除了个别省市以外,其他地区农业用水的系数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农业用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而且R2值均在0.9左右,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农业用水量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不同规律,而且影响大小差别较大。东部地区除了辽宁和江苏,农业用水的系数全是负数,也就是说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负相关的,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使得东部地区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水资源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相反地,增加农业用水量会制约农业经济增长。中部地区除了湖南,其他地区农业用水的系数均为正数,也就是说,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农业用水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单纯增加生产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并不能持久,所以中部地区应该改变既有的经济增长路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进技术水平等方式寻求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西部地区中的内蒙古、广西、贵州和云南的农业用水系数为负数,说明农业用水增加会阻碍农业经济增长,这是因为作为相对缺水的地区,农业灌溉设施不完善,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农业用水增加会加剧水资源短缺,进而阻碍农业经济增长。其他农业用水系数为正数的地区,说明农业用水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要素,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此外,各地区的截距项存在较大差异。截距项反映的是那些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观察表3、4、5发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包含截距项为正数的省市,也包含截距

项为负数的省市,说明各个省市的现有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策略。

3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2―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面板VAR模型,研究农业用水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如下。

(1)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用水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长期内,农业用水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可以通过误差纠正机制,保持两者直接的长期均衡关系。

(2)不同地区的农业用水量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不同规律,且影响大小差别较大。东部地区两者之间基本上是负相关,因为东部地区总体经济发达,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使得东部地区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水资源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相反地,增加农业用水量会制约农业经济增长。中部地区除了湖南,其他地区的农业用水的系数均为正数,也就是说,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农业用水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西部地区两者之间既存在正相关也存在负相关,和中部地区相似,正相关是因为西部地区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农业用水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单纯增加生产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并不能持久,所以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应该改变既有的经济增长路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进技术水平等方式寻求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负相关是因为在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农业用水增加会加剧水资源短缺,进而阻碍农业经济增长。

(3)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现有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策略。东部地区要考虑水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提高对水资源的管理效率。中部和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改进水资源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路径,寻求更加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虽然面板VAR模型可以清晰地说明农业用水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但缺陷是过于简单化,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等都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研究方法仍然需要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鲁晓东, 许罗丹, 熊莹. 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EKC假说在中国流域的表现[J]. 经济管理, 2016(1):20-29.

[2]刘渝, 杜江, 张俊飚. 中国农业用水与经济增长的Kuznets假说及验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4):593-597.

[3]李强, 王莉芳, 贾晓猛. 基于EKC的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15, 15(4):133-136.

[4]张兵兵, 沈满洪. 工业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 资源科学, 2016, 38(1):102-109.

[5]贾绍凤, 张士锋, 杨红,等. 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水库兹涅茨曲线[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3):279-284.

[6]汪奎, 邵东国, 顾文权,等. 中国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 2011, 30(3):34-38.

[7]陈威, 常建军. 基于脱钩指数的中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6(10):116-118.

[8]潘安娥, 陈丽. 湖北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脱钩分析――基于水足迹视角[J]. 资源科学, 2014, 36(2):328-333.

[9]苑清敏, 邱静, 秦聪聪. 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脱钩关系及反弹效应研究[J]. 资源科学, 2014, 36(5):954-962.

[10]王学渊, 韩洪云. 水资源对中国农业的“增长阻力”分析[J]. 水利经济, 2008, 26(3):1-5.

[11]谢书玲, 王铮, 薛俊波. 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J]. 管理世界, 2005(7):22-25.

[12]刘耀彬, 杨新梅, 周瑞辉,等.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水土资源“增长尾效”对比研究[J]. 资源科学, 2011, 33(9):1781-1787.

[13] 章恒全, 张陈俊, 张万力. 水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水资源“阻力”的计量检验[J]. 产业经济研究, 2016(4):87-99.

第3篇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业经济;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出口额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0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ZH109)

作者简介:李启平(1965-),男,湖南邵东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环境会计和公司治理研究;赵 溯(1988- ),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晏小敏(1966- ),女,湖南湘乡人,湖南科技大学期刊社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农村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3-0026-05收稿日期:2013-06-17

引言

中国农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功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地理标志作为一项工业产权制度,对农业、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纵观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轨迹,地理标志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1994年我国开始对农产品给予地理标志保护,从此以后我国地理标志数量逐年增加,政府、企业和农民都越来越重视这项制度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激励作用。地理标志的突出特征是属地性,它蕴含着特定区域农产品的人文、地理、品质等属性,是农耕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经济工具,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垄断经营,获取超额收益,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地理标志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对辖区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反过来,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本文从宏观层面研究地理标志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价值在于深入分析了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等指标与地理标志的关系,为政府制定农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策略,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上的创新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地理标志保护是近20余年国际知识产权领域重要议题之一。自从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首次提及“产地标记”的保护,地理标志作为一项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Solow(1957)的经济增长贡献模型明确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自此学术界展开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Lucas等(1988)和Rome( 1990) 等人提出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引起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Zografos(2008)探讨了地理标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认为地理标志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Parwar(2009)则认为,地理标志保护有助于农产品公平竞争和国际贸易。众多学者利用数据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Gould等人(1996 )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Thompson等(1996)得出的结论是有影响,但不显著。Park(2008)的研究结论是间接影响。总的来说,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肯定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将地理标志保护放在知识产权范围内进行研究。

国内学者对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概念和现象层面度进行描述。王寒等(2008)解释了地理标志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从地域、产品类型等方面阐述了地理标志的结构,并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重要意义。熊晚珍等(2012)通过对安庆市的地理标志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地理标志实施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机制。尚旭东等(2013)认为地理标志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部门执法不统一、不协调,而且申请地理标志的过程不规范,容易产生“一地多标”的现象。而陈思等(2008)通过对湖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完善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制度是推进地理标志发展的关键,并且总结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是从法理层面对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进行研究。曹新明(2007)认为,我国商标保护制度与登记保护制度存在大量问题,并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视角提出双轨制和所有权制度,认为只有改进双轨制并用所有权替代商标注册,才是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可行方案。杨永(2013)从法律视角分析了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不足之处,强调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国际经验来建立我国统一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只有完善地理标志的法律制度,才能保护与地理标志相关的农业生产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目前以商标法保护为主的模式在立法与司法实践过程中存在巨大缺陷,有必要重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

三是地理标志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管理存在问题,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导致实证研究文献匮乏。董雪兵等(2012)采用实证方法,分析了在转型时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周曙东和张西涛(2007)以陕西苹果为列,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地理标志对苹果纯收益率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刘华军(2011)运用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显示,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民纯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地理标志存在集聚特征,但是地区内仍存在差异。目前研究结论是建立在微观基础上,对某一地区单一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证研究,缺乏全国性的、宏观层面的实证和机制研究。本文试图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依托全国两次地理标志普查的数据资料,以农业总产值、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民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产品出口额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地理标志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与常规农产品相比,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在品质、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保证,消费者认可度更高,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市场经济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了契机,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两次全国调研情况可以看出,地理标志数量快速增长。对比各个地区的地理标志发现,注册地理标志越多的省份,其带有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产值也越大,农业经济发展越好。据此提出:

假设1: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与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制度创新密切相关。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农业制度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类型。地理标志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农产品进行认证,确保区域内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相同的品质和安全性。此外,集约经营比分散经营对产品质量更有保证,在建立地理标志保护的地区,更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农耕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吸引资本进入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刘莉君,2013)。据此提出:

假设2:地理标志对农业规模化生产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地理标志的显著特性在于它的地域性,农产品只能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生产、加工,由于资源的垄断性和稀缺性,造成农产品产量有限。加之该区域的农产品替代性较低,从而形成垄断生产与经营,获取更高的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据此提出:

假设3:地理标志对农民人均收入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1.模型设定

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除了地理标志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工业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将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控制变量。中国长期以来是农产品出口国,改革开放前,农产品出口在整个对外出口占主导地位,目前,农产品出口在整个出口中比例不断下降,但国外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比国内严格,而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葛干忠,2013),因此,我们将农产品出口额也作为控制变量。被解释变量y分别是农业生产总值、农业规模化程度和农村居民收入。其中y1表示农业总产值,y2表示农业规模化程度,我们以农村企业个数来衡量,在当代中国农村,分散经营大量存在,农村企业数量越多,说明集约程度越高。y3表示农民人均收入;3个解释变量为x1、x2和x3,其中x1表示地理标志个数,x2表示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x3表示农产品的出口额。笔者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lny=c+β1lnx1+β2lnx2+β3lnx3+u

模型中c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u为误差项。

2.数据描述

本文以仅有的全国两次地理标志调研为背景,全国地理标志的两次调研分别发生在2005年和2011年中旬,所以运用2004年和2010年的数据。本文采用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分别以农业总产值,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人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这3个被解释变量作为解释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比较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地理标志作为解释变量,农业固定资产总投资以及农产品出口额为控制变量。农业固定资产总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2005年和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农产品出口额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农业企业的数据也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鉴》。地理标志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两次地理标志调研,部分来自中国工商总局和农业部。相应的统计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

(三)结果分析

笔者运用eviews6.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2004年的回归分析见表3。模型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为0.85,说明模型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地理标志的系数为0.36,说明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具有正向影响,地理标志每增加一个单位,农业总产值就增加0.36个单位。回归结果显示农业固定资产总投资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地理标志与农产品出口额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为0.79,地理标志的系数高达0.9,说明地理标志对农业企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理标志每增加一个单位,农业企业就增加0.9个单位。回归结果显示地理标志对农民人均收入影响并不显著,假设3没有通过检验。我们推测,第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生产销售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带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整个农产品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太少,因地理标志保护带来的超额收益不足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整体收益,这说明政府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力度不够,地理标志在农业生产中的引领作用没有体现出来;第二,我国的统计数据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分为农业生产收入、外部打工工资收入、资本财产收益和转移支付4个部分,因地理标志带来的收益不能与以上收入分开核算,数据可得性可能会导致实证结果不显著。但以上3个模型均通过了White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异方差,说明模型估计是可信的。

2010年的计量模型结果见表4,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回归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为0.88,说明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具有正向影响。地理标志与农产品出口额都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为0.85,同样地理标志对农业企业具有正向影响。在以农村收入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地理标志的系数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地理标志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2004年的回归结果相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2010年和2004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地理标志对农业总产值和农业生产规模化都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地理标志保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最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制度,具有高附加值与品牌效应。基于此,我们认为,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大力支持地理标志的发展。政府应当扶持地方龙头地理标志,延长其产业链,将地理标志分层次保护,选择重点地理标志优先发展,帮助其打开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二是完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不完善,存在多头监管的混乱现象,严重阻碍了地理标志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的发挥,完善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是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三是加快农地流转制度建设,促进土地流转,为发挥地理标志的聚集效应创造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曹新明.2007.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之完善――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视角[J].知识产权(1):26-31.

陈思,杨敬华,任爱胜,等.2008.湖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S1):141-145.

董雪兵,朱慧,康继军,等.2012.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增长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8):4-17.

葛干忠.2013.中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1):128-131.

刘华军.2011.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品牌溢出效应――基于中国三部门地理标志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0):48-57.

刘莉君.2013.农村土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1):95-99.

尚旭东,李秉龙.2013.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运行特征、趋势与问题[J].生态经济(4):92-97.

王寒,陈通.2008.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4):101-105.

熊晚珍,胡再,孙志国,等.2012.安庆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6):914-917.

杨永.2013.论中国地理标志制度的构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1):78-82.

周曙东,张西涛.2007.地理标志对陕西苹果经济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6):56-61.

GOULD D M,GRUBEN W C.1996.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48(2): 323-350.

LUCAS Jr R E.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1):3-42.

PARK W G.2008.International patent protection: 1960-2005[J].Research Policy,37(4): 761-766.

PARWAR A.2009.Importance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n the growing IPR world[Z]. IQsensato Working Paper.

ROMER P M.1990.Endoger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5):71-102.

SOLOW R M.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9(3):312-322.

第4篇

1农业经济效益的内涵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有一定目的,而这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往往需要通过消耗或投入相应的成本才能实现,而有了这些成本的付出,人们便能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而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例则是所谓的经济效益。农业中的经济效益也一样,即通过一定量的农业劳动,投入人力和原材料,来获取农业收成,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然而,经济效益有高低之分,高效益意味着低成本、高收入,事半功倍;而低效益则是高成本、低收入,事倍功半。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低效益是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深入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就是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农业的经济创收。

2我国新形势下农业经济收益现状及原因

2.1农产品生产的单位利润相对较低

在我国,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一直以来都很低,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经济收入非常少。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农产品单位利润都微乎其微,有些甚至是亏本销售,且每年的市场环境也不稳定,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便大大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也十分不利于农业进行大规模生产,造成了我国农业低收益的现状。

2.2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近年来,我国物价相对走高,然而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却并不明显,这无疑是对农业生产的又一重大打击。在生产中,例如化肥、浇灌、农药等各种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挤压了原本就薄弱的利润。此外,随着我国整体需求的上升,也引发了销售环节的胡乱涨价,使得农业生产成本飞速提高,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2.3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农业发展中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他们没有获得相应的田间作业和管理技术的支持,只能凭借自己的劳作经验,这无疑降低了农产品的商品率。调查发现,农民大多根据农产品的经济收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结构,但是大多高收益的农产品都需要更高端的技术支撑,农民无法获得这些支撑,进而导致所生产的农产品因管理不到位而质量不达标。

2.4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不对称也是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创收的重要原因。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不能通畅传递,大多农民只能在家等着客户找上门,缺乏销售渠道,给销售带来极大不便,即使是能销售出去,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大多也只能被动接受客户提出的价格,利润极低。此外,由于他们缺少对农产品进行储藏的技术,尤其一些瓜果蔬菜,不方便长时间存放,加上没有销售途径,这便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3新形势下实现农业经济创收的途径

3.1多管齐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要实现农业创收,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农业的生产安全,设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环境,给农民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规避风险,而由国家统一进行政策性保险无疑是对其巨大的支持。第二,相关政府部门要落实工作,加大农业的执法力度,还农民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应提供信息服务,实现销售信息的对称。

3.2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的农业管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已经不再适用,然而,农民因教育的欠缺,并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使其能够拥有先进的农业知识,使农业生产符合市场要求,切实提升农民的生产管理素质。

3.3崇尚科学,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视,农业生产同样如此。但目前,我国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一些基本的农业科技也并未普及,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力度,并将其推广到广大的农业生产中。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层出不穷,如何有选择性地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提高生产的效益,也需要农民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

4结语

第5篇

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随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经验证明,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缩短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与发达国家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距离的必经之路。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能够将农业信息技术充分的发挥到农业经济以及农村发展过程中,促进各种资源在农村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通俗来讲就是将现代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各个层面中去,对农业和农业经济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及特点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作业信息化、推广农业科技的运用、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教育,生产资料信息化,环境资源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能够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减少由于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农业信息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信息化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内容复杂性、长期性、公益性等特点。准确的对农业信息化的特点进行把握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业范围内的开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

(一)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

1.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根据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准确的掌握农业市场信息是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

2.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了农业产量和质量。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缓解农产品堆积的问题。目前农业市场普遍存在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农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农民提供了农业市场的实时信息,农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将农产品卖到有需要的地区,能够有效的缓解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

(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传统的农业手段也能够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农业信息化相比,其需要耗费更高的成本、更长的时间,而且增长幅度也远小于农业信息化作用下的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能够对全国各地的农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还能够将处理后的数据,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之后,农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有效避免了由于农户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农业生销的有效链接,降低了农户的生销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一)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还很浅显,也没能充分的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加强覆盖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创建标准的技术平台,为农户的咨询和使用提供方便,向农户提供实时的农业信息。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

1.转变政府的身份。当农业投资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改变投资者的身份,以一个调节者和产品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出现,向农户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的同时,还应该调节现有的投资问题。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法律效力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出台一部关于规划农业信息化的法律,致使各地农业信息化各成一派,信息化发展受到制约。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部完善的法律,对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进行规划,是他们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运行,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可靠性,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法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对现有的信息化文件和规范进行完善,提高农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②加大对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宣传和相应的执行力度,实现农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对现有的农信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对相关的信息者进行监控,禁止假消息的以及随意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保证农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四、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二项logistic模型;农业经济;生产意愿;对策建议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光取决于城镇经济,也决定在农村经济。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也相应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下降到38.1%,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3.4%,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1]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的结果更加显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20岁以下的占5.3%,21~30岁的占14.9%,50岁以上的占32.5%[2]。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先发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以浙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例,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占6%。在校读书的“90后”,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未将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在外找工作或经商的80后、90后也大部分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

杜乃涛指出,依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45岁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为老年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所占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15%时就可称之为劳动力的老年型结构。对照这个标准,“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3]

针对此,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以及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角度建立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存在的模型关系,从中探究出农村生产意愿在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有怎样的显著关系。文章会用logistic二项分布模型为基本,通过SPSS分析软件得出结果,并在最后通过分析给出结论,提出相应对策。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理论基础及变量选择

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明显的地区性,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4]同时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形成了农村人口对待农业生产意愿的变化,对于中国农民,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是很强的,农民进城就业的不稳定与风险性,使得绝大多数进城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往往是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从而对待生产意愿,往往在不同的年龄段存在不同的观点,年轻的一点更愿意转移劳动力,去城市发展自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不同性别也会存在差异,女性比男性更不愿意从事劳动量大的生产;最后农村人口的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会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

(二)研究假设

由于数据是通过人工咨询的方式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因存在个人隐埋未透露真实意图而存在数据的偏差,故而鉴于此,需假设:

1.参与调查的人员完全出于真实意愿;

2.解释变量不存在大的变动和其他主观影响;

3.农业生产意愿只存在愿意和不愿意两种选择,不存在模糊的选择。

(三)模型选择和变量赋值

Logistic回归模型是研究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之一,鉴于因变量“农民有无生产意愿”是一个二分变量,所以,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最为理想。Logistic 回归就是针对二元因变量,即是1或者0,在logistic曲线中有一个临界递增的s型函数,当X越接近于无限大时exp(x)会越近于无限大,此时logistic 函数会越接近于1;同时,当x-∞时,exp(x)会越接近于0,此时函数会越接近于0.。其函数公式为:

在5项指标中,首先,对被解释变量“有无生产意愿(Y)”进行赋值,回答“有”赋值为“1”,回答“无”赋值为“0”;其次,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赋值,“性别”,为“男”

赋值为“1”,为“女”赋值为“2”,“是否参加新型医疗”,回答“有”赋值为“1”,回答“无”,赋值为“0”。?各变量的赋值及对各因素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作用方向预期见表1:

三、数据计算与分析

(一)数据计算

根据变量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对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将有无生产意愿(wish)作为因变量,将为了年龄(age)、性别(gender)、是否参加保险(insurance)项作为自变量全部引入回归方程,建立回归方程形成模型1,在此基础上,采用Wald向后统计法,将进入和删除标准设为的0.05和0.10,依次将显著水平不符合保留要求的自变量逐一删除,直到所有的变量都在既定水平上统计显著为止,最终得到回归模型。其模型表示为:

(1)

(二)结果分析

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

从模型的Wald检验值来看,模型(1)见表2的显著性明显优于其他模型,其拟合优度良好,因此,本研究计量分析模型以模型(1)为主,对影响农民迁移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其显著性进行归纳分析。

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年龄、性别、保险金3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从统计结果来看,不同年龄段对生产意愿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0.01水平上显示相关,表明在其它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年龄的不同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认识和看法不懂,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有不同。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增收仍然缓慢,在追求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中,农村中年轻的人更愿意接受城市生活,追求城市工作,而年老的人由于缺少必要的劳动技术,难于在城市中立足,同时伴随着年龄的增大,年龄大的人倾向于在农村家里。

性别影响系数在回归中体现着正的影响关系,说明性别的不同对农业生产意愿也存在着一定影响,主要是农业生产属于高强度的作业,男女在生理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如男士体能一般比女性要强,且能处理很多农业机械及农业操作。故而女性对从事农业生产意愿缺乏积极性。

最后一项影响因素是关于社会保障方面,农民参加了社会医保对从事农业生产意愿也有影响,且影响系数为正。社会保障的完善,确保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有了一定保障,会积极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提高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对农业生产会起到好的作用。

四、结论与相应对策

(一)结论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民的生产意愿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基本印证了起初假设,说明所得结论是有效的,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同年龄的人对农业生产的认识是目前主要影响农村生产的因素,尤其是年轻的人更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更希望走进城市参加工作;性别的不同也对生产意愿产生影响,应合理调节性别不同的劳动结构;最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引入对农业生产起着很大作用,能够保障农民利益和人身安全,是直接性的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意愿的。

(二)相应对策

1、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发展的滞后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和转移,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以及低收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职业化,对提高农业生产是有积极作用的。

2、合理化安排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从事农业工作

目前农业作业有大杂烩的状态,应该合理分工,让各个从业者能提供最大化的劳动效果,这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如可在当地开办农业作业培训学校,让年长有经验的人给上课等。

3、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

政府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使农民人身以及财产等各方面有保障,农民积极生产作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后顾之忧才会解除。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使农村环境得到改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觉从事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邓永胜. 农业生产愿望和技能 [N]. 中国青年报,2012-12-19(10).

[2]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tjsj/sjjd/

[3]杜乃涛. 农村经济问题探索 [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89-98.

第7篇

关键词:新三农;科技;人才;保障体系

传统农业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等。面对这些发展问题,从国家到个人也是做出很多努力,提出诸多对策,然而中国新农业的发展依然缓慢。农业改革之所以走得艰难,是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过分强调了GDP的增长,有的人固守不动指望城市带动农村,殊不知想要实现新时代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要树立新农业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

1新定位,新三农

1.1新农业——加强现代化发展

虽然当今农业已经初步实现了一定的现代化,比如播种、收割都是机器来操作,比起先前手动播种、收割实在是方便多了,但是当一提到农业,还是有许多人觉得是个脏活累活。如今要发展新农业,就要转变农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看法。现如今市场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农业的发展也要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增强农业的集约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当然,也要重视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总之,就是要提高新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1.2新农村——全面城镇化

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落实,现如今的农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城镇化得到很大提高。不过农村的城镇化依旧存有较大不足,发展不全面,不彻底。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定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差距不是说让城市放慢速度等着农村来追赶,而是鼓励、帮助农村加快速度来发展。农村要想实现全面城镇化,除了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还要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就像一个木桶里的水,当木桶所有的木板都提高,里面的水才能装的多。有一块木板是短的,那么水就装不满。所以当农村其它产业都发展好了,整个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上来了,那么新农业反受其利,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1.3新农民——助你幸福

当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规模化程度越来越大,所需要的劳动力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及相关组织可以引导一部分农民外出就业,也可鼓励农村知识分子在乡创业。一部分农民进城就业,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帮助下在许多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如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这既可以为城镇提供劳动力,促进城市化发展,又可以缓解农村土地压力,还可以激励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相互促进,两全其美。最重要的就是农民能够很大程度上受益,成为新时代幸福农民。

2新农三宝——科技、人才、保障体系

2.1新农业,科技也是第一生产力

资源是有限的,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开发出无限的价值,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系统,这很大程度上就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了。我国建设有农业科研院所,又有专门的农业教育机构,但是关于农业的高端科学技术很难得到普及,一些农业产业技术很难得到广泛的推广。想要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建立科技开发与成果应用的市场机制。要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其一定的自由,比如知识产权更多的受益于开发员自己。科技成果得不到广泛推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大。成本大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决,政府要加大引进外资外力,中外科学研究者共同合作,进一步改善科技产品。政府也可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产品的推广,真正使这些科技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

2.2新农业的推动者——农业人才

我国有许多农业专业技术学校,每年从这些学校毕业的人数并不少,可是有许多大学生,学习的虽是农业技术专业,但是就业时却没有跨入农业行业。这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原因,那就是相关就业岗位少,就业门槛高,待遇不理想。这就造成许多农业技术人才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就要想办法留住这些人才,让他们所学知识与技术应用在新农业经济发展上,尤其是农村本地人才,因其地缘关系,本地人才往往更有精神去做有利于本地农业发展的事情。除了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农民职业培训,也就是说,农民也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农民创业者、农业企业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鼓励和扶持,也可以委派相关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培养与指导。

2.3新农业的安心丸——农村保障体系

想让农民听从政策安排,放手大干,政府及相关部门就要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落实,农民们看到了“物”的实惠自然心里就高兴。农村医疗保障,就是给农民吃了安心丸。对于收入不算高的农民来说,小病不怕,就怕大病大灾。有了农村合作医疗,治病报销有了希望。原先有病不愿治的,都转变了做法。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农业上才能更加尽心尽力。农作物到底是脆弱,风灾雨涝旱灾大冻,都会使农民的收成受到很大影响。以前种地要交税,而现在不但不用交税,政府还发放各种补贴。当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后,政府也会根据受损情况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补贴。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得到改革,为的都是让新时代新农业得到健康发展。

3结论

传统农业的弊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新农业经济发展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化,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业产品逐步集约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农村是农业发展的依托,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帮助新农村发展。而农民是新农业的建设者,农民的权益得保障,农业经济也会得到快速发展。新农业经济必须注重科技的投入力度,农业人才要得到尊重与利用,农村各方面的保障体系要得到建立健全。相信在多方面努力下,新农业经济发展会迎来自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长青,景韬.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山西农经,2017(2).

第8篇

(一)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科技化、信息化世界的到来,农业对于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逐渐弱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不足,进而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是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弥补农业发展的不足,进而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实际上,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使得从事农业的相关人员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虽然存在不平稳现象,但总体来说,是一种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是否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不完全呈现正比例的关系,但是前者的增长会对后者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与农村金融发展相比,农业经济的规模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从而阻挡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若想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解决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三)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以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农村的金融机构最初是由政府扶持与当地支持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由于农村经济以及金融观念的落后,导致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减小,农村金融机制的稳定性失调。加上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单一,金融发展偏向边缘化,这些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经济结构不协调。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区域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较为密集,西部较为稀疏。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进程以及发放条件没有统一。

二、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由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目前农村金融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落后的问题,需要做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用以解决。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善时,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只有构建好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保证农村金融有较好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构建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如利用金融机构、金融政策等,对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定期进行规划整理,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体制,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从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体系的现代化、科技化目标。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搭建农村金融体系,将信贷等金融业务与网络相连,达到构建信息化农村金融体系的目的。

(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进行提升时,尤其要关注区域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能够有效的落实。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农村各地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从而有效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投入,让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提升其内部的管理水平以及金融业务的处理水平,这对整体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水平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政府科学合理干涉

加强政府科学合理干涉,主要是让政府采用合理科学的手段,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干预,而不是忽略市场因素和农村实际金融情况,让政府进行强制性的干预。在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政府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政府干预的优点与缺点。在清楚政府干预的特点之后,要尽量避免其弊端,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活化农村金融资本,顺应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四)加大农村金融信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