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西文化差异体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

第1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功能;教学效果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传承着文化,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所以语言和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标志。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相互间语言学习的障碍,那就是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言内涵的差异。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呢?

一、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国情不同导致文化也不同,英语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英语的运用。语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对文化的传承也是第一位的。语言运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能力也是一项重要技能。所以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阻力。简单地说,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让语言的运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说什么话。

二、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协调

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有文化差异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并且在实际中大力运用。比如我们国家向别人道歉时的语言表达和英语国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样的,comrade是我们常用的称呼,而西方人则称呼sir或者madam。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差异,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会发生误会,影响交流的效果。比如在英语中,教师一词只作为一种职业,而在我们汉文化中,尊师是传统,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称谓,是尊称。这些文化的差异都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进行协调,使学生顺利适应这种差异带来的不便。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性,从而使语言学习更加高效。

第2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

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由于两地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北临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马拉雅山隔断,只在东面临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和谐,而缺乏冒险开拓精神的性格。英国和美国都是临海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四面临海,这样的海洋地理环境形成了英国人开拓冒险的精神。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兴起较晚,小农经济的劳动方式要求人们相互合作,因此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很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历史长,机器化的生产打破了人们协作劳动的方式,个人的能力开始凸显,因此西方人的个人主义,创新意识很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浸染,中国人历来就注重仁义,礼让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宏观上的感觉而轻视具体的逻辑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腊文化时期,哲学和逻辑学就已经形成,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更是人才辈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逻辑分析色彩很强。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句式结构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在中英句式结构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竹枝结构”的特点,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葡萄枝结构”的特点。汉语句式如行云流水,不注重句子结构内部的逻辑链接,跳跃性较强,而英文句式如连环套,句子内部之间逻辑联系紧密。

2.1 从汉语的句式结构看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这种思维模式使汉语产生了大量的量词,这种量词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具有图像的效果,而不像英语表达那样抽象化。例如在英语中的"a cow", "a dog", "a bird"在中文中就成了“一头牛”,“一条狗”,“一只鸟”,量词的使用直观地反映了动物体积的大小和形状特点。汉语的语意是靠词语的语序排列而形成的,不像英语那样具有严格的语法标志,从而使得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例如“有啥,吃啥”和“吃啥,有啥”,词语完全一样,由于词语位置的置换语意就大不相同。汉语里边没有固定的句式结构,要把汉语总结出向英语中的七个基本句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诗歌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名词的组合,但是中国读者却能体会到一副诗情画意的图景。这在英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2 从英语的句式结构看西方文化

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因此英语的句式结构呈现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英语中有大量的语法标志来表明句子的各个成分,像各种从句,丰富的连词等。因此英语中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因为有严格的语法标记表明它们在句子中的成分。英语中有汉语中缺失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这也是西方人逻辑思维的一个体现。例如"a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和"the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所指的意思就不一样,第一句指任何一只猫,而第二句则特指和说话人有特定关系的一只猫,而汉语的表达“猫使生活变得美好”则不会引发这样的逻辑分析。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言语行为的影响

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问候语,赞美语及其对赞美语的反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问候语,由于问候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之高,因此它反映的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赞美及对赞美语的反应同样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3.1 从汉语言语行为看中国文化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吃饭了吗?”“你吃了吗?”。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其实问的是比较个人的,私密的问题,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友好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问题成为人们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这种对饮食的关心自然就体现到日常的语言中来了。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哪里哪里?”或者是“过奖了”等辞让的话语,一般不会欣然接受赞美。这种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重视谦逊的美德和低调的做法。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一种集体观和中庸观,不欣赏个人出头的做法,因此谦逊就成了中国人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德,若是欣然接受赞美,反而会被认为是骄傲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文化中,为了顾全别人的面子或照顾别人的感受,赞美有时只是一种客套的说法,因此被赞美者由于很难分清楚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赞美,只好一律采取辞让的态度。

3.2从英语言语行为看西方文化

在英语中,美国人打招呼一般用“Hi!”,“Hello!”或者“How are you?”等比较笼统的表达,因此用这种表达可以避免涉及到私人问题。这反映了美国人个人感比较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私人的事。而英国人则一般在打招呼的时候谈论天气,如“It is a fine day, isn''t it?”。这是由于英国独特的气候决定的。英国四季多雨,阳光普照的日子较少,因此人们对晴朗的天气十分渴望,这种渴望反映到语言中就使得人们愿意谈论天气。在英美国家,当一个人被赞美时,一般都会欣然接受,直接说“thanks”。这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观,人们都希望能从集体中脱颖而出,获得别人的关注。这种个人英雄观使得西方人乐意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且把这种赞美看做成功的标志。

结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另一方面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习于一门语言要将其与所在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所学的语言才能在实际的交流中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 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 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兴. 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 西安外国语学报, 2001

第3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电影片名 翻译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视觉、听觉于一身,融文学、戏剧、摄影为一体,它是艺术创作与商业运转的有机结合”。电影可以展现各国的文化与生活,像一座架起世界文化的桥梁。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对电影的欣赏也日益成为一种传播范围广泛、渗透能力超强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因此,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可说是一项繁冗而艰难的工作。我们需要通过研究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使电影片名的翻译“做到突显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感情基调,提供审美愉悦,吸引观众,增加票房,让电影译名在译入语国家观众中产生与原片名在源语国家观众中大致相同的效果。”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culture)是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是其认识自身与其他生物的体现,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在文化的生产和理解过程当中,人们往往会通过自己的文化来审视他国的文化,并且运用自己文化的特点来解释其他文化。放到电影欣赏的背景下来看,观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观众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必定会参与到电影的意义建构当中去。

(一)思维方式方面

西方人注重思辨,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从古希腊时代至今,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一直都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与之相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二)价值取向方面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应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与此相对,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忍”、“让”,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占首位,认为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三)伦理道德方面

西方人注重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家庭观念比较淡漠。与此相对,中国文化主张个人在取得成就时不宜炫耀,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人际关系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求人们不偏不倚,凡事要权衡左右。对待家庭,亲情关系最重要,家庭成员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

(四)行为规范方面

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由于西方社会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法律就成为解决一切矛盾的基准。与此相对,中国人由于受到传统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和维系社会,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正是由于中西方文明建立在自成体系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就表现出各自独树一帜的风格。从中西方的电影便可探究到双方在文化内涵、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一)英文电影汉译时的文化体现

虽然随着时代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偏好英文原声电影,不过在新片宣传造势期,影片的中文译名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否把观众吸引进电影院以增加票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汉译后的名字。

首先,中国的电影片名多采用成语或四字短语。四字词组是人们长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积累,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兼具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的鲜明特点,言简意赅却朗朗上口的修辞效果。因而将一些英文电影片名译为四字词组不仅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更容易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以一些经典的英文电影片名为例,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The Italian Job译为《偷天换日》,Catch me if you can译为《逍遥法外》, The Age of Innocence译为《纯真年代》等。从最近上映的新片也可以稍窥一二,如Escape Plan译为《金蝉脱壳》,China Heavyweight译为《千锤百炼》,The Last Stand译为《背水一战》等。这些译名简洁流畅、雅俗共赏,利于其在中国的宣传。

另外,中国的电影片名较富有诗意。那么,西方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后其片名的翻译也应该考虑它的艺术性和象征性。以Lolita这部电影为例,它有两个译名,一是直接音译过来的《洛丽塔》,二是意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里译名二中包含了一个中国的典故,诗人坡取笑8O岁的老友纳了18岁小妾的诗句,老友年老发白喻为“梨花”,18岁的新娘正当红颜喻为“海棠”,意在讽刺老友老牛吃嫩草的行为。而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爱上l2岁养女的故事,译名二的意境恰恰符合Lolita影片的内容,同时又采用了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诗句。两相比较,观众能够从后一译名中对影片内容窥见一斑。

(二)中文电影英译时的文化体现

从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Hong Gao Liang)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以来,中文电影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其中不乏获得巨大成功的佼佼者,这就使得中华民族精美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观众所赏识。但是,目前国内外电影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一部电影想要走出国门,在国外赢得票房,其宣传包装十分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是重要一环,它对影片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首先,以西方文化为依托给出译名。例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大话西游》系列。其一《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英译为Chinese Odyssey 1: pandora’s box。这个译名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入乡随俗。Odyssey是古希腊著名史诗,相传为希腊盲诗人荷马作著,讲述的是希腊神话故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而中国的《西游记》本身也是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在电影中更是改编突出了一段爱情,所以翻译为Odyssey并非没有道理。但pandora’s box是代表灾难之源,电影里面的月光宝盒是否也是同一意思就很难定论了。其二《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英译为Chinese Odyssey 2: Cinderella。笔者个人认为影片中的紫霞本只是佛祖的一根灯芯,却修炼成了一位绝色美女,最后还拥有了爱情,这和灰姑娘的故事基调还是比较类似的。

另外,借鉴西方人熟悉的表达给出译名。例如《水浒传》英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这个翻译非常有阳刚味,就如当年的First Blood《第一滴血》的感觉。再如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英译为Dream Factory,不仅西方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和影片内容也切实相关,它确实是实现了多少大款们奇怪希望的公司啊。

三、结语

英国著名的翻译大师泰特勒曾指出:“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使得译文语言所属国家的人们能够清醒地领悟,强烈地感受,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电影作为具有商业性质的一门艺术体裁,其片名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长期的研究实践发现,翻译电影片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影片所蕴含的文化,才能将电影的精华浓缩到短短的片名之中。总之,一个好的译名就像一件艺术品,不仅使影片充满神秘性与吸引力,而且能对影片起到很好的导视和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 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New York:Pinter,1990.

[2] Nida,E.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 韩晓玲,张弘.电影欣赏与英语学习[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法

中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中心,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对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之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这一英语教学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因

英语教学之所以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称谓、问候、介绍、询问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会充分理解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2.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伦理道德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习惯透明生活,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受到周围无数有形无形的制约,不太在意隐私权。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十分重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重视法律上的人人平等。

3.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民族习惯是指一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世代相习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生动地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族文化历史的主体。民族习惯一旦产生,会对该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大的约束作用。

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在实际交往中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造成交际失误,影响交际质量。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中西文化在交往的各个领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就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伴以文化的导入,会使英语学习多姿多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文化负担者之间的,所以双方只有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了解文化的异同,才能成功地交流。因此,在实践中,通过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十分必要。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教师可以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讲解与其相对应的背景知识,把文化知识的介绍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也可以用比较法,在重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自己的民族文化,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比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分析“同”,增强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指出“异”,防止“负迁移”,使学生充分了解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在交际实践中尽可能地避免“负迁移”。教师还可利用辅助教学设备,如录像、电影等,使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表演话剧、英语角、外教课等,尽量给学生提供能运用语言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文化知识。

此外,因为单词是英语语言的“细胞”,所以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单词、短语入手。单词、短语的含义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方言、说话目的等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遣词造句上要注意以下情况:

1.语域。语域指在具体条件下习惯应用的语言形式。如,在与人打招呼时,何时用“How are you?”何时用“How do you do?”或“Hello!”“Good morning!”等。再如,表示女孩漂亮用“nice”,表示男孩英俊用“handsome”,要避免用错。

2.搭配。英语中有些单词搭配力强,应熟练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如学到“man”就可以扩大学习policeman,postman及词组play the man 等。

3.同义词和反义词。英语单词的意义往往可以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来表达。要想尽可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应该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例如,在谈到“不同的”这个概念时,如果一时忘了“different”这个词,还可用“not the same”来表达,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目的。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更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了解彼此文化间的差异,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力,提高社会文化能力。中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语言交际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 《刮痧》;面子观;差异

电影《刮痧》讲述了来自中国的许大同在美国居住8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获得了电脑游戏制作大奖后,他激动地说:“我爱美国,这就是我的美国梦。”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打碎了他的美国梦。他的父亲不懂英文,给丹尼斯刮痧治病,身上的刮痕却被当成丹尼斯受虐待的证据。这部影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在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因为玩电脑游戏打架,许大同不问缘由就让丹尼斯道歉,但丹尼斯不肯。当着昆兰的面,许大同打了丹尼斯一巴掌。这是中国人很自然、很正常的一种反应。当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中国的父母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做出让步,给对方道歉,或先责罚自己的孩子。在听证会上,昆兰证实许大同确实打过丹尼斯,他说:“我讲了事实,你不该打孩子。”许大同简直就要被气死了:“事实!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为了给你个面子,尊重你吗?”他想当然地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对面子的理解运用到美国人昆兰身上,忽略了彼此之间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以至于让昆兰都感到迷惑甚至愤怒:“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你打孩子是为了对我尊重?”这就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本文将从此入手来分析中西方的面子观。

一、面子理论

“面子”是在各种交流情景下都非常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交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面子”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方对面子都有大量的研究。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

Goffman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面子”( face)的概念。在他看来,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positive social value),是一种公众形象(public image)。是否有面子依赖于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人们实施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语行为就能维护这种公众形象,确保面子。否则,就不值得拥有面子,社会就可以收回。[1]

Brown & Levinson对Goffman的面子理论进行了拓展和系统研究,与Goffman 强调“公众形象”不同,Brown & Levinson强调面子中的“个人”含义。他们认为面子是一种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是一种个人的愿望和目的。并进一步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指希望自己的言行、成就等得到别人的认可、喜爱和赞同;消极面子是指希望自身的行为不要受到他人的干涉和妨碍,不希望被强加。[2]面子是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的基本需求,既有积极面子的需求,也有消极面子的需求。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

“面子”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首先提出中国人的面子包括“脸”和“面”,这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面子” 被看做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社会性,是通过一个人的成功与显耀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脸” 是群体社会对有着良好道德名声的个人的尊重,代表了中国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另一类标准。相比较而言,“脸”则是一种更具有道德性的东西。 “脸”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力争保护自己的脸,也就是他的道德尊严,同时试图提升自己的面子,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声誉。[3]

顾曰国对中国人面子的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他提出了符合中国人面子观点的五条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贬己尊人”就是要通过贬低自己来抬高别人,显示对对方的尊敬。提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自贬,要谦虚;指称听话人或与听话人有关联的事物要抬高,要尊敬,其实就是维护听话人的积极面子。 “求同”就是尽量减少分歧,力求说话人和听话人看法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给对方面子;即使是不得不发表不同意见或批评别人时,说话人也要先肯定、赞扬对方,给对方个脸面,然后再指出不同点以及不赞成或该批评的地方,“先褒后贬”“先礼后兵”[4]。

二、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观

对面子的追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同时具有文化特征,必须把对面子的理解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在不同文化当中,对有没有面子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方面子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影片中,按照中国人的面子理论,为了维护昆兰的面子,许大同不得不当着昆兰的面打了自己的儿子,其实是“打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上”。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种人格和尊严,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语行为被接受,得到别人的认可。许大同的做法无非是想让昆兰知道他很“通情达理”,不会袒护自己的孩子。中国文化中面子强调个人的言语行为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要求,相符合就保全了面子,不相符合就丢了面子。中国的面子理论带有集体主义的烙印,而西方文化带有个人主义的印记,非常注重自由与隐私,侧重于维护个体的消极面子,主张自主和自由。不希望被强加,不希望涉。他们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个人意见,为维护个人利益和面子,可以争吵甚至争斗;适当程度的冲突被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积极行为。昆兰理解不了许大同的行为,美国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平等的。美国人注重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打骂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和有没有面子、给不给对方面子牵扯到一起呢,这完全是两码事。

许大同的父亲看到孙子挨打,很是心疼,他所说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也很能反映中国人的面子观。中国人的面子是分等级的。例如上下级之间,上级的面子似乎比下属的重要,上级可以直呼下属的姓名,而下属要选用恰当的、能体现敬意和上级身份地位的称谓来称呼上级。相对于大人来说,孩子似乎没有面子需求,家长可以为了给别人面子而“当面教子”,不用考虑孩子是否“丢面子”。但是要“背后教妻”,就是要维护妻子的面子,在没有他人在场时,私下里指出妻子不对的地方。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就是孩子,就是要服从、尊重父母。而在美国文化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权力、面子也应该受到尊重,父母也不能随便打骂。许大同一巴掌打下去,着实让昆兰吃了一惊。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常常是“关系”的同义词。在日常行为中,人们要维护和自己关系好的人的面子。基于这种理念,许大同才会执意让知识产权律师昆兰当自己的辩护律师,尽管昆兰一再建议他找一个精通家庭法的律师,因为昆兰不仅是自己的上司,更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听证会上昆兰却出人意料地证明许大同确实打过自己的儿子,这就使儿童福利院更加认为许大同虐待儿童。这让许大同非常愤怒,他认为昆兰出卖了自己,不够朋友,愤然辞职。中国人的面子观中有一个求同准则,即“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尽量减少分歧,满足对方的要求”,为了朋友更应该“两肋插刀,拔刀相助”。然而,美国人做事上的轻重次序是法律、证据,最后才是情面。影片将这一中西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根源

世界文化是多样性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

农业长时间以来都是中国的经济基础,中国人过着以家庭、家族为基础的群体生活,人们强调集体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社会群体倾向,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文化模式,“集体主义”指的是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集体的目标和追求高于个人。个人依赖集体,推崇互相帮助,团结一致。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面子理论使中国人将面子的保留与否取决于群体中其他人的认可,中国人的面子是通过“给别人面子”挣得的。林语堂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大家一定还记得由魏积安、郭冬临和黄晓娟演的小品《实诚人》。魏积安和黄晓娟“夫妇”赶着吃饭去看演出,郭冬临扮演的石成人(实诚人)突然来访。实诚人真是“实诚”,把主人的客气话全当真了,说完吃完还拿走了魏积安的演出票,令人啼笑皆非。而主人魏积安碍于面子,抹不开脸,不好意思明讲。这个小品有点讽刺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言行,但也的确说明了中国人即使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也要采取谦让的方式。宁愿舍去自己的利益,也要抬举和满足别人,来显示自己的客气和礼让,从而赢得被群体认可的“面子”。 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的“面子”是别人“给”的,特别强调他人对个人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可。

然而,西方人推崇独立和个人自由,“人本位”“天赋人权”的思想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渊源。他们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意识,追求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把个人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对于集体的忠诚很弱。和集体主义不同,个人主义的显著特点是“我”意识和个人取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实体,只要你的言行不妨碍他人,一切由个人决定。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倾向就决定了西方人的面子其实就是期望个人的愿望、情绪和隐私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自身行为不受别人的妨碍和干涉。

四、结 语

电影《刮痧》中所显现出来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其实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这就提醒我们,学习一种语言,不能够仅仅学习语言本身,要把语言学习融入文化学习中去。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文化因素,如思维模式、道德规范和社会观念等影响着交际的整个过程。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学习英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Goffman Erving.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 Garden City/Anchor Book,1967.

[2] 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 胡先缙.中国人的脸面观[A].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第6篇

1、不同的法制观念,中国人更重视用道德与礼仪来约束,通过前辈的教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最大的缺点就是导致人格不能独立,对于西方人而言觉得不应该压制人的原欲,可以通过政治机构或组织进行约束,但道德是属于从属的地位。

2、为人处世也存在差异,中国人有自省的习惯,把修养身心看得非常重,但是思想非常保守,没有创新也缺乏进取的精神,而西方人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通常把服务社会看做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文化与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世界分为两大区域,就是东方与西方,有很多因素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经济制度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其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体现

1、问候语的差异,见面打招呼问候是最普通的礼仪。但是中西的问候对象、方式、内容却是不一样的。

2、称谓的差异,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不符合礼仪。

3、存在差异的告别语,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告别语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与病人告别的时候,中国人一般都会说早点休息,多穿衣多喝水这样的话,表示非常关心病人,愿病人早日康复。而对于西方人来讲就会直接讲愿你早日康复或多保重之类的话。

4、交谈的内容也存在差异,中国人的交谈内容都是不拘一格的,想说什么说什么,讲的话越隐私说明与对方的关系越近,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即使是关系非常好的两个人,也不会讲太多隐私的事情,他们非常在意个人信息。

四、中西方审美观差异的成因和表现

美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圆与直线是柏拉图认为最美的,画家霍加斯则觉得波动的曲线是最美的,还有的认为是线性是最美的,对于美这个词来讲,一直存有争议,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审美观上也有不同的看法。从原则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以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原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尚善是核心内容,而西方的传统文化则是以真为美,求真是他们的核心。就美的功能而言,重言志、重德性是中国文化形成的特色,对道德教养非常重视,对于西方来讲,艺术的审美更重于道德的功能。从审美的范畴上来讲,韵对于中国艺术来讲是最好的审美境界,西方则以美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因此,人类的审美感存在共同的特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文化圈的不同,人文地理及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对人们的审美判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导致审美感受带有一定的民族的差异性。

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41

学一门语言就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我们英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我认为初中的英语教学要注意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着重从以下赘龇矫婕忧可透:

一、饮食习惯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或国家的饮食习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7B第八单元是和食物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大概说明一下中西方饮食的整体差异,再介绍一些主要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的整体差异体现在:观念方面,中国人“吃味”,西方人“吃营养”;中国人素食较多,西方人荤食较多;方式上,中国人聚而食之,西方人分而食之等。还有,美国的快餐业非常发达,著名的快餐店有Pizza Hut, KFC, McDonald’s。三明治成为讲究效率的美国人的主食,既营养又方便。

二、节假日及庆祝方式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中国人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英语国家的人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学生用书七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是讨论日期和生日,教师可以把英美国家的主要节日、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等大体介绍一下。

三、称呼和禁忌

英语中的称呼与其它语言一样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民情和民俗内涵。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讲如何介绍人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称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美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Miss(未婚), Mrs.(已婚)和Ms(不知婚否),Miss可以单独使用,Mr.和 Ms常与自己的姓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姓加夫姓连用。在中国,小朋友见到大人就要叫叔叔阿姨,但在外国,如果是亲戚、叔伯或是看着小朋友长大的非常熟悉的朋友,可称其为Uncle或Aunt,其他大人都被称呼为Mr.、Mrs. 、Miss或Ms。又如在汉语中,“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Are you married ?”(结婚了吗?) “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What are you doing ?”(你在做啥?)“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这些对个人情况的询问,在中国体现了亲密与关怀,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属于个人隐私,对这几方面的询问是触犯了英语中的禁忌。

四、打招呼和问候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打招呼和问候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交际文化的渗透。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预备篇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打招呼和问候。教师可以把中西方打招呼、问候的方式作个比较。西方人见面一般说 “Hello!”,“ Hi!”或 “How are you?”, 大都是“你好”的意思。英国是个岛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多雾、潮湿,且天气多变,甚至可以说人们一天能经历四个季节。英国人出门最关心的就是天气变化了,所以英国人谈话最平常的话题就是天气。一句“Good weather.”或“It’s windy today.”就能打开话题,拉近两个陌生人的距离,这样的开场白也不会触犯别人的隐私。中国人打招呼一般说“你去哪里”,其实体现了对对方的关心,但是外国人就很难理解,因为这可能冒犯了别人的隐私,心里会想“我去哪里关你什么事”。中国人也经常说“你吃饭了没有”,这也会让西方人误解,让人以为是想邀请对方吃饭。因此,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与西方人交流起来或阅读起西方人写的文章就没有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五、赞扬和感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错误,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如对别人的赞扬要表示感谢而不要谦虚;日常用语中包括对家人在内要多用please, thank you等表示礼貌;中国人视谦虚为传统的美德,所以对于别人的赞扬会反复地予以否认、扁损自己,而英美国家就会很自然地表示感谢。当听到别人夸长得好看、衣服漂亮时会说“哪里,哪里,很丑的”,而英美国家的人就反应“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再如,同样是接待顾客,中国的售货员会问:“请问你要买什么?”在西方,售货员会说“can I help you?”。如果中国售货员用中国式的英语招呼英国的顾客:“What do you want ?”那就犯了语用错误,就会使对方感到茫然。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又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多层次、多渠道地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中发现文化,并通过掌握文化来指导学生学好外语,从而使学生具有得体的社会交际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中国分类号:G633.41

学语言即是学其国家的文化,教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的教学都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我们英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我认为初中的英语教学要注意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饮食文化生活习惯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或国家的饮食习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7B第八单元是和食物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大概说明一下中西方饮食的整体差异,再介绍一些主要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的整体差异体现在:观念方面,中国人“吃味”,西方人“吃营养”;中国人素食较多,西方人荤食较多;方式上,中国人聚而食之,西方人分而食之等。还有,美国的快餐业非常发达,著名的快餐店有Pizza Hut, KFC, McDonald’s。三明治成为讲究效率的美国人的主食,既营养又方便。

二、节假日及庆祝方式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中国人庆祝春节、元宵节、中秋节…,英语国家的人们庆祝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万圣节…。随着东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也日渐在东方流行,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中国人也开始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学生用书七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是讨论日期和生日,教师可以把英美国家的主要节日、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和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等大体介绍一下。

三、赞扬和感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错误,更加得体地运用语言。如对别人的赞扬要表示感谢而不要谦虚;日常用语中包括对家人在内要多用please, thank you等表示礼貌;中国人视谦虚为传统的美德,所以对于别人的赞扬会反复地予以否认、扁损自己,而英美国家就会很自然地表示感谢。当听到别人夸长得好看、衣服漂亮时会说“哪里,哪里,很丑的”,而英美国家的人就反应“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再如,同样是接待顾客,中国的售货员会问:“请问你要买什么?”在西方,售货员会说“can I help you?”。如果中国售货员用中国式的英语招呼英国的顾客:“What do you want ?”那就犯了语用错误,就会使对方感到茫然。

四、称呼和日常禁忌

英语中的称呼与其它语言一样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民情和民俗内涵。例如: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讲如何介绍人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称呼。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美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Miss(未婚), Mrs.(已婚)和Ms(不知婚否),Miss可以单独使用,Mr.和 Ms常与自己的姓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姓加夫姓连用。在中国,小朋友见到大人就要叫叔叔阿姨,但在外国,如果是亲戚、叔伯或是看着小朋友长大的非常熟悉的朋友,可称其为Uncle或Aunt,其他大人都被称呼为Mr.、Mrs. 、Miss或Ms。又如在汉语中,“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Are you married ?”(结婚了吗?) “Where are you going ?”(你要去哪里?)“What are you doing ?”(你在做啥?)“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 ?”(你一个月能赚多少钱?)这些对个人情况的询问,在中国体现了亲密与关怀,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属于个人隐私,对这几方面的询问是触犯了英语中的禁忌。

五、打招呼和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