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首位。但是,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外,位于粤东,粤北的大部分山区经济发展仍相当缓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经济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应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而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成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区县中,从事农业,种植业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农产品不仅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镇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物质来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在山区经济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巩固其地位。
其次,要认清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马克思辩证主义认为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因,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影响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如此。总的来说,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内因有:当地人们思想观念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因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影响了当地的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环境。只有认清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区经济工作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只有排除掉这些因素,山区农村经济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认清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对山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个贫困县之一的揭西县作社会调查后认为,该县有很多经验值得其它山区县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县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定期召开农村经济会议,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领导还亲临农村指导农业生产,并实行领导扶贫挂钩责任制。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农民的生产劳动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们依靠农业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产。该县针对各个镇的不同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有些镇主要产茶叶,有些镇主要产水果,有些镇主要产养殖业,有些是产农产品加工业等,这些发展路子使该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合理分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创办农业生产示范基地。该县先后建了十几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叶基地,有蔬菜基地等,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们还聘用了华农,中大等高校专家作为指导,这些基地的创办,给该县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该县针对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整体不高的问题,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培养,如举行党员培训班,对党员理论知识的学习,举办经济知识培训班,增强党员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发展观念。这些措施,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建设。自省两大会战以来,该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较为圆满的完成任务,目前,该县各镇都有公路,大部地区可通汽车。六是,该县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知识,举办了培训班,还发送大量科技书籍到农村,这些都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知识。七是该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使该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处山区,农民思想守旧,封建在所难免,该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经常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还经常派宣传队到农村进行宣传,给农民解答问题,这些举措,使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该县的以上成功经验,我觉得值得其它山区县学习。
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和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应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区经济,尤其是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十分愿意能与各位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一)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应该注重落实国家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好国家关于各个种植业的发展政策。同时重视农村经济中的粮食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加强对于粮食生产的研究工作,使粮食生产能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最后,应该坚持做好农耕季节的各项工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工作,准确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积极推广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收入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规模化程度。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注重质量和附加值比较多的农产品,同时对于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使粮食生产能够带来更加稳定的收益。同时加强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多方面综合发展,使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优化布局,形成稳定的区域优势,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发现新型经济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要加强对于农民农业生产能力的培训,基层农技部门应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能够接收到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体力种田转变为用脑种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要提高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高其综合技能,鼓励其创业就业,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注重对于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去除封建迷信,使农民能够接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能够避免懒惰,养成勤劳的习惯,使勤劳务实的风气能够在农村盛行,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国家应该加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首先,应该使农业物资的价格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位置,加强对于农业物资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把控,练习农资生产厂家,增加直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避免流通成本增加,影响农民的收益。其次,应该加强对于农资市场的把控,避免在农耕季节出现假冒产品和哄抬物价的庆康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最后,应该联合相关物价监管部门,针对市场的具体情况,对于农业物资进行合理定价,保证价格能够被农民所接受,保证不损害农民的自身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五)开展适当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
科学合理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能够使农业的规模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会大幅度增加。通过土地流转,能够使土地转移到能够科学经营、拥有资金实力的群体中,有效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的要求,通过科学的引导,进行适当的宣传工作,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能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农民开展适当的土地流转,设立相关管理结构,对于流转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使土地流转行为更加规范化,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二、结语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00-01
1 发展现状
1.1 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增加,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地膜玉米、粮食、家电下乡等补贴;实行农村合疗、养老保险、危房补助;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免息贷款、贫困生补贴等。从各层面、各角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1.2 农业机械化及生活电器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强度下降
如今,多数群众住上了楼房,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几乎家家具备,煤气灶、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等也逐渐进入农村的厨房;小麦、玉米播种和收获都达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群众已从整日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
1.3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
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而农业机械化、生活电器化的普及使其富余时间更多,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呈现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部分村组种植业结构单一
部分村组以大田作物(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的价格在国家保护性政策的支持下始终趋于平稳,加之人工、化肥、农药、农机械使用费等的上涨幅度均高于粮价,农民种粮的收益甚微。
2.2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规划一致、布局合理的新村,但是示范性的新村毕竟屈指可数,大量的村组由于历史及居住习惯的原因,存在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面积大、荒废的空宅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现象,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给人居生活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改善带来难度[2]。
2.3 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及健全
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通了电,大多数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主干道路大多实现了水泥化,新农村建设有了休闲活动广场。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需要改善和关注的地方,有些村组存在电压不稳、供水困难、水泥路普及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农田灌溉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还有待健全和完善,让宏观引领,微观受益。
2.4 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有待解决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解决留守妇女及其他劳动力的邻近再就业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
3 建议
3.1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农业信息入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实施,结合村域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各村村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实施方案,同时落实科技人员包镇驻村的办法,引领群众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将粗放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优质高效农业及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3.2 整合各项资源,进行村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
农村的发展要依靠财政、农发、水利、环保、交通、土地等部门相互协作,在政策、技术、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进行各项资源整合,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新村、社区建设,要从感观上做到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从实质上做到乡风文明、富裕和谐,从长远上做到经济发展、活力生态[4]。
3.3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以点带面,更要做好日常管护和永续利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村组通上柏油路,让每一户群众用上自来水,让每一块田地有足够的水源去灌溉。
3.4 探索农村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扎根农村的乡镇工作人员,离不开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更离不开群众的典型代表和最基层的管理者――村组干部,如何能让村组干部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去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如何能让村组干部自愿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的着重点,也是做好村组干部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参考文献
[1] 杨军瑞.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0,302.
[2]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20*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定较快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
(一)农业生产情况
1.种植业取得好收成
全市粮食总产量为249万吨,比上年增长6.5%。其中,夏粮总产158.3万吨,比上年增长2.2%,单产377公斤,增长2.1%。秋粮总产预计达到90.7万吨。棉花生产显著增长,总产为7万吨,基本与去年持平,油料总产达到35万吨,增长1.7%。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全市优质专用粮食收获面积达405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62.5%。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84万亩,占全市麦播面积的65.2%。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继续推进杞县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认真搞好尉氏县4万亩标准良田建设和*县2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畜牧业实现较快发展
20*年,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42.5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26万吨,增长6.1%;奶产量16.8万吨,增长23.7%,畜牧业增加值比重上半年达到40.5%,增长8%。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全市新建各类养殖小区24个,养殖小区总数已发展到293个。畜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肉类、奶类加工总能力分别达到13.6万吨和3.7万吨。
3.林业生态建设提前完成任务
完成造林9.64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56万亩,重点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着力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了重污染及高氟高盐等地区11.8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年总任务15万人的78.7%。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截止20*年底,全市农村户用沼气累计突破2.5万户,比2006年新推广3645户,并扩大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规模。三是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网改造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户户通”已基本完成。
2.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新改造乡镇卫生院13所,全市已改造乡镇卫生院数量达到93所,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4个(通许县、兰考县、杞县、尉氏县、金明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20*年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不少问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二)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生产受气候自然条件的影响仍然较大。虽然这几年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是有效抗灾、减灾的能力仍然较差。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依然偏高,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农民增收的步子依然较慢。
(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综合服务能力低,在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等方面与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五)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够,我市农业投入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财政,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国债资金发行规模将继续减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资金的投入。
(六)虽然我市畜牧业总量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速,但畜牧业内在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主要问题是规模化养殖比重低和加工能力不足。
三、20*年农村经济工作重点及主要计划指标初步安排意见
20*年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提升粮食产业层次,积极发展棉花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全市农村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繁荣。
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0万吨,棉花、油料产量分别稳定在7万吨、33万吨,。
1.深化改革,强化农机推广技术体系的深入
近年来,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探索出符合新时期农机推广的模式,将其作为重要的农机体系建设进行管理,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水平,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为主导,农民参与其中,农机科研与教育等单位协调合作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2.建立推广、服务与经营一体化的农机推广部门
一直以来,农机推广都过于注重社会效益,但对其经济影响不够重视,限制其自身实力发展。要想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加大实体的兴办力度,实行推广、服务与经营的一体化目标,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改善农机推广的水平。我国多数农机推广部门在实体创办的环节必须要强化推广职能的发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的。
3.善于利用国家补贴政策,优化现有的装备
国家农业管理部门一直对农业发展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农机购置也给予了适当的补贴,这就要求善于利用国家的补贴政策,强化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近年来,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农机推广必须要根据当地农机的应用情况,采取适当对策加快农机化的发展脚步,优化装备,改善作业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其可以满足农机发展需求,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4.加强对农机推广的整体性管理
农机推广不能为了追求一时效益而忽略了农机推广的整体性,对其他机具技术推广不够重视,这就要求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加大农机推广的范围,向农林牧渔行业延伸,实现产前、产中与产后整个过程的控制,全方位推广。
5.加大培训力度,改善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要想达到预期的推广目的,必须要加强农机推广队伍的素质建设。在稳定推广队伍的前提下,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可以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学习先进经验,聘请专业人士前来指导,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使其成为行业精英,满足农机推广工作的需求,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
6.要以农民经济利益为首要考虑
从根本上来说,农机推广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为农民服务。这就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以农民经济利益为首要考虑,向其提供专业信息,使其有足够能力购买与使用农机,同时要强化对农机养护的认识。同时要与农机校配合,组织强大的技术力量,做好农机培训工作,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另外,要利用科技示范模式,引导农民大力购买农机设备,满足生产需求,把好农机质量关,促进农机质量提高,推动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
7.建立推广的示范基地,加大宣传力度
与当地农业发展相结合,根据农作物的生产布局与地理情况,建立不同类型的推广示范基地,发挥不同先进适用机械的作用。作为农机推广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对农机有清楚的认识,推动农机推广的效果,充分发挥电视、报刊与广播的宣传作用,强化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让社会参与到农机管理中,通过宣传,因势利导,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改变其思想,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范围,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结语
【摘要】农村经济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分析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显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分析发展农村经济对策,更具现实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教育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尤其对农村经济发展更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从农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具有意义。
【关键词】教育 农村经济 发展影响
一、农村教育与城乡教育的差别
(一)教育经费短缺
投入少,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h。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二)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三)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
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倍。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加上孩子多相比城市居民在教育经费上负担较重,农村的支付能力较弱,加之过重的教育负担,降低了农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使农村教育处在较低的水平。
(四)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和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生产方式传统,现代农业没有大范围推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不稳定,消费能力弱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虽然有多种方式,但最根本的还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能有力的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促进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科学素质、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对农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农村教育。
(二)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进步慢、农民收入增长缓、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三)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民少生优生。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断下降,因此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农村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居民将因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识,少生优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得到降低,缓解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农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缓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突出,劳动生产率低,需要转移。据估计,我国有约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去。如果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这一效应就可使农民生产效益提高40%。
(四)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武宪铁
(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黑龙江宁安 157400)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16-01
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剩余劳动力偏多 由于农村建设滞后,城镇化速度慢。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受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滞留于农村、农业。
1.2 资金短缺 我省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省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
1.3 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偏低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1.4 农村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 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1.5 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一部分乡村不通车、尤其是偏远地区,项目安排少、资金投入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尽管“十八”以来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对农田水利投入仍显不足。
1.6 农民增收的渠道太小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大部分乡村对引导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大的举措,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视为唯一的增收渠道。农村建设相对滞后,对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不够得力,群众参与二、三产业的机会很少,就业渠道狭窄,工资性收入仍然很低。
2 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农民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阻碍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减缓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成果转化体系薄弱,转化人员非专化的问题。此外,地方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较差,出现专业农技人员外流的现象。
2.2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相当一部分农业项目转化存在着有计划无资金的情况,使成果转化工作较为被动。
2.3 科技力量不足 科技力量不足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科技服务滞后,这也是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问题。一是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村生产效益的提高;二是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运行与服务机制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应用现代化科技全面改造传统农业
科技进步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全面改善传统农业在时空条件上的弱势;二是现代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将空前拓展农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领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注以下几点:
3.1 建立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补贴扶持体系 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化水平低,农户及企业承载技术风险的能力弱,要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及扩散给予有力的支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太多数国家政府都承担着对农业科研包括高新技术研究的财政支持责任,并成为农业科研的主要投资者。在我国,由于高新技术市场转让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有一个过程,政府应当更多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3.2 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的市场转让机制 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归缩在市场。由于高新技g的技术属性不同,其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也存在高低差别。对于那些市场效能和产业化程度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通过明晰产权、对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等办法,促其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研发、转让和推广。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必备条件。
1.开发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以及不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弱、心理状态、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等。
2.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民富裕,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使经济迅速增长。而我国的特点则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并且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大城市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但目前许多城市带动不了周围的小城镇与农村,更吸纳不了多少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规模过小。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3. 当前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较低受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在营养和保健方面没有物质保证,身体素质偏低。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我国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很大;同时,在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而接受过专门的农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所以,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认识还很模糊。
4.开发农业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1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和内涵
4.1.1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是在充分分析与研究农业劳动力分布特点,供给与需求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4.1.2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包括三层内涵:一是合理的农业劳动力资源供求平衡是农业劳动力开发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不能超越农业发展的合理要求;二是提高农业人力资源质量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三是在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有效的开发政策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保证。它主要涉及数量开发与质量开发。
4.2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开发指合理利用劳动力的数量资源,使其配置得当,结构合理,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安排,以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其开发途径主要有:
4.2.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畜禽、反季节疏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个私民营经济,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增强其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4.2.2搞好信息服务,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根据其特点,促使农业劳动力合理转移,是农业劳动力开发的重要课题。农民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导致农民很难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服务,建设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和用工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从而实现劳动力供需情况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同时,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把紧缺岗位信息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2.3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合理的劳动力年龄结构是保证农业生产连续性和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定要克服农村中年轻、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人都外出务工经商,而年龄大、低文化、无特长的人,留在农村种地或经营林牧副业的现象,使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保持合适比例,以保证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4.2.4提供优惠政策,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大力优化境内投资环境,吸引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地方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回乡创业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在税费、用地、供电、供水、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解决子女入学,努力创造宽松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二次创业。
4.3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开发是指在提高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农业人才结构,以提高劳动力质量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4.3.1提高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强壮的体魄是高质量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方面。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高热量”的温饱型,农村个别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很低,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作为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也是农业劳动力质量开发的重要任务,它要求逐步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向“科学营养型”转化,同时,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为劳动者创造舒适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
4.3.2提高农业劳动者智力素质,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农民进行中小学教育及文化投资是最有利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对农民首先进行文化教育,才能使其掌握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包括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生产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一是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二是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它要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市场对就业能力的需求等,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发展农民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办好中级和高级农业院校,培养各类农业专门人才,为农业生产服务。四是举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为农村能工巧匠学习创造条件,以启迪其思维,带领农民致富。五是壮大科研队伍,建立农村科研网,引导农民开展科学研究,为农业生产服务。
4.4完善制度,建立和健全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一是政府应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证发展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稳定农业劳动者对农业的劳动力投入;二是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制度等;四是逐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经营农业收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地位和务农的积极性,逐步转变“轻农”、“离农”思想,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5.结束语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都存在不平衡,受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调节,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调控,全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比例等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