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雕塑公共艺术

雕塑公共艺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雕塑公共艺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雕塑公共艺术

第1篇

一、引言

公共艺术表达了当地环境的文化特性,是环境经历的陈述,公共艺术表现的的艺术文化能够得到公众的情感共鸣,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要达到此效果重在发挥公共艺术与群众和空间环境环境间的良性互动。艺术作品、群众、空间环境这三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影响和融汇是公共艺术互动性的表达所在。

二、当代公共艺术的阐述与城市雕塑的发展概述

公共艺术在西方国家被称为“PublicArt”,公共艺术非常重视社会群众的参与与互动环节,所以也被视为“公众艺术”。公众艺术是关联多种学科、多种专业的全方面性艺术,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其所关联到的内容也愈发的广泛,至今为止我们对公共艺术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规则,就已经发表的文献或研究中,绝大多数对于公共艺术的表达都比较含糊不清,其表述与城市雕塑的界定颇为相似,不管是国内外,如今对于公共艺术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艺术品与社会公众的关联、艺术品与环境的关系等。不难看出,当今对于公共艺术的侧重要点主要集中在艺术作品、社会群众、空间环境这几个层面以及这几个层面的互相关系之间。从旁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共文化和城市人们的生活习性是公共艺术的表现。从整体上来看,公共艺术就是社会空间中所展现的艺术形式,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单独的艺术特性上来理解,公众艺术主要阐述的社会群体既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以及生活环境,所谓艺术,是以观赏性为主,效用性为辅的,具备开放性的艺术品,必须具备艺术的本质特征才能够称得上公众艺术。早在古罗马时代,神庙、剧场、竞技场、议会院等场所均有雕塑作品的足迹,这表明城市雕塑由来已久,并且,雕塑的水平和技艺在此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西方雕塑技艺达到一个新的巅峰,然而到了19世纪,风靡法国的雕塑文化更是带领雕塑水平与技艺进入又一高峰,在法国的各个城市你都会见到雕塑的身影,并且一些雕塑作品已然成为城市的标志与组成部分。西方雕塑艺术家的技艺水平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雕塑科技与规则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奠定。同时雕塑被视为城市的重要景象,其重要性与城市建筑物处于同等地位,并与建筑物相互辉映,雕塑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雕塑作品的多种多样与丰富的不同格调性,后来一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雕塑作品相继出现。如《撒尿小童》、《自由女神》等一系列雕塑艺术品,将雕塑作品与当地环境相结合,能够展现出当地的历史传承、群众精神与文化元素,这些雕塑作品同时吸引着众多国外友人前往瞻仰与参观,不但使国外游客对当地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这种城市雕塑文化同样也推动着中国雕塑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在1996年成立,重点为了负责北京本地雕塑建设管理法规的编制工作,同时该单位还制定了相关纲要。随后,我国部分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城市雕塑建设的相关政策。城市雕塑艺术与公共艺术,许多城市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相互关系,并将其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公共艺术正在我国迅速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互动性解析

在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由来已久,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都充分展示出了艺术家对公共空间的尺度把握,使其既富有庄严、宏伟、肃穆的气势,又使其在空间上与周边环境达到相互协调的效果。早在14世纪,欧洲雕塑艺术家就通过雕塑作品来体现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城市雕塑对环境进行美化和修饰,起到传扬人性、赞颂人性的作用。在中国,从古至今,人类与空间、人类与自然能够得以持续的发展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儒家道德的思想中体现的是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思想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论;这些观点都将人与天地万物关联在一起,并将其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些观点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中国的“天人合一”,不管哪一种理念都是在谈论以人为主,其次再通过用艺术改变生活方式最终服务于人的核心观点。这其中反映的是艺术品、公众、环境三者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公共艺术中雕塑互动性的研究给予了理论方面的支持,同时也给未来公共艺术明确了发展道路。

四、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互动性的发展

公共艺术重视艺术品与人的参与互动和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以理念在今后将会备受关注,将来在各个社会关系中都会涉及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会被摆在首位的是个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追求。除了艺术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之外,雕塑作品与空间的相辅相成也将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路线,将雕塑与空间相结合,用以表现地区文化和风貌,这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科技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审美观点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艺术发展的道路也随之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人们所关注的方向与内容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艺术的发展与变化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的动力,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突破传统的束缚,这让公共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设计方式的改变也更加新颖,由此为城市文化生活增添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各国以及各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距都日趋缩小,各个城市间的建筑风格也趋于相同,个性化设计在将来将会成为艺术家们需要重视的要点,艺术品的个性、创作特性以及观赏者的个性都是设计者们所关注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符合艺术家创作特性,能够融合进公众环境多样性的公共艺术,才将具有更强更持久的生命力。

五、总结

第2篇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设施、设计、融合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新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优化公共设施的使用体验,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必要途径,

公共设施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效能水平,形象识别,环境认知三个维度。公共设施在满足效能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其具有形象识别性和环境认知性,即如何使在公共设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能够传递历史文脉,承载独特的文化精神成为其设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公共设施设计在工业设计的领域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设计,设计能否被大众成功接受,取决于设计师在产品中是否展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在诸多形式语言中,将雕塑艺术创作理念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不失为一剂良策。

二、公共设施设计概述

“公共设施”的描述源自于英国,其英文为Street Furniture,意思即为这种设施是为大众所开放服务的。公共设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核心功能是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为人们提供安全美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快捷的使用工具,也是承载地域形象,传递城市文化内涵,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因此,完善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良好的公共使用空间与合理的层次感,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

由于公共设施处于开放的,与环境交流密切的公共场所之中,决定了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为大众服务,属于大众文化,因而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满足大众的使用体验,涵盖城市精神是其设计目的。由此,互动性和参与感正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关键因素。公共设施的设计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其设计研究应起源于人的需求,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使他们在使用公共设施时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公共设施设计的耐用性也尤为重要,采用不当的材料或者粗糙的加工工艺,都会造成公共设施无法经久耐用。同时,公共设施设计在造型,色彩,材料,尺度比例等方面必须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还要保持统一而富有个性。

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功效为“本”。公共设施因其本身具有公共性,适用性等特点,其通用性,易用性,安全性,耐侯性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首要因素。②兼容则“合”。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优良的公共设施应当是考虑性能与审美,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

三、提升公共设施雕塑艺术性的意义

雕塑的形式美是艺术性与自然性的结合,以主体的造型特征和空间形式反映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和纵深感是静态艺术具有的形式美,诚然,在众多艺术语言中,雕塑艺术与公共设施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规则,雕塑形式美亦最符合公共设施设计的形制要求,

从产品语义的角度来说,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必须具备多种表达力,包括其使用方法的直接表达,艺术内涵与时代感的内在表达,使产品形象富有张力,富有人文价值和审美情趣,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符合形式美法则等,而这些要素都可以通过产品的色彩、材料,工艺,肌理来表达。与雕塑艺术相类比,这些设计要素则是其造型美学的必需因素。

与公共设施相比,雕塑艺术在造型特点上占有显著优势。雕塑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造型手法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许多有规律的形态元素,具备成熟多元的艺术语言;在意向表述上,雕塑艺术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味。这些特点和优势都是新的,高品质公共设施设计极力追求的造型方法。

雕塑造型方法被应用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为公共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思维,还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使用意识和保护意识,真正使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一大景观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应当将雕塑的形式美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中,赋予产品本身极强的生命力,使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彰显内涵,在意向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

通过研究雕塑的形式语言以及情感的寄托表达,探索雕塑形式美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和拓展,提升其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观赏性,从而创建更舒适的使用体验。就大型公共设施而言,因其兼具的雕塑景观功能,相较普通公共设施,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甚至成为地标式设施,有助于大众形成更加清晰的城市认知,使城市的环境探路更加简单易行。

四、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1.葡萄牙的Centipede Cinema

位于葡萄牙吉马良斯的Centipede Cinema是由伦敦的设计公司NEON与建筑师Colin Foumier,艺术家Marysia Lewandowska合作设计的,直译为。蜈蚣电影院。,是一个临时性的电影播放装置。这个极具雕塑美感的装置设计灵感来源于蜈蚣的生理结构。运用三维空间的大空间概念,考虑空间与人的关系,使整体装置与环境完美结合,在“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创造了一种和谐机制。装置外墙附有软木,材质的对比与调和使得整个装置丰富且细致,加上强烈的空间感焕发出的有意味韵感染力,使装置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传递出美的韵味。如同航天装置一般,与周围的历史街区形成鲜明对比,且韵味十足,将未来感与现实性对比和结合,体现一种完美的平行关系。人们在享受观影体验时,站在每个结点中,只有两条腿露在外部形成“触角”,互动体验使公共设施产生出某种复合视觉效果,在环境空间中构成流动性,使原本静态的公共空间被改变为具有实时变化的效果,使公共设施呈现出动态韵律之感。

2.Sebastien Wierinck的公共座椅

比利时工业设计师Sebastien Wierinck设计了一系列用可弯曲的聚乙烯管制成的公共座椅,既富于动势,又不失功用,创造性的雕塑美感设计增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座椅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等雕塑化的艺术手法,姿态张扬,加之色彩和管道内置光源的处理,显得妙趣横生,精彩时尚,赋予这一公共设施极强的“生命力”。当这些座椅安置在公共场合时,除了提供人们休息,还将激发人们各种联想。它如同某种有机形态,让路过的行人联想到一棵大树,一片丛林或森林,也像是一个类似大脑的具有复杂肌理的网状结构。当坐在其上时,产品的有机生物联想会更加鲜活,作品通过有形塑造,与无形世界的“象”关联起来,这也和中国古代哲学中。大象无形。的意境有了现实的联系。这种雕塑形式美应用于公共设施上,因其生态感,连续性,不仅使人与空间产生互动,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融入雕塑艺术的公共设施设计

1.与自然共生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韵一类,依附于空间范畴而存在,其本身也具备空间性特征。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充分处理好雕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表现出“长”在环境里,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感,并通过实际雕塑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传递雕塑艺术精神和雕塑文化。从这一角度来看,雕塑艺术中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方式为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构思角度。

作为地域文化的媒介和功能载体,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当力求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域特征,使公共设施不再是公共空间中沉默的服务产品,而是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和谐性。具有深长意味的形象,体现着独特的性格和文化特征。例如Lawnge Chairs,艺术家Lisette Spee和设计师Tim Van Den Burg联手为荷兰Valkenberg设计的草坪躺椅,突破了以往公共座椅的设计形式,造型上以雕塑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产品在满足人们躺,倚功能的同时与大草坪融为一体,这种与大自然融合的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

2.创设文化符号

公共设施服务大众韵功能属性决定其首先要符合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诉求,其次设计者需要将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美学,公共设施设计需求相结合,塑造“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城市展示窗口的公共设施。可以通过其形式和功能展示城市的历史印记,传递城市精神和文明,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公共设施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民俗,城市印象、历史传说等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变形和再设计。借用雕塑设计中夸张,变形和重组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具体的文化符号,并将这些符号巧妙地运用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法国的设计师Philippe Starck设计的公共护栏CLOTURE,那些抽象的女^体栏杆造型正是法国浪漫,自由,时尚的缩影。

3.材质技术之美

优秀的雕塑作品,它的造型语言表现的形式不仅要新颖深刻,生动独特,其造型审美取向往往还体现在材质语言的运用上,通过“应物象形”的设计思维与“因材施艺”的造型手法,赋予具体材料以合乎其形又合乎其意的艺术表达。例如选择具有传统单纯造型意象的泥塑,陶塑,木雕以及极具现代文明气息的大理石,花岗岩,不锈钢,玻璃等,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切的造型与恰当的情感表达,可以大大增强作品自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材质亦是公共设施形式的载体,也是构成产品特征的关键要素,设计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加工威型工艺,借助雕塑多样化的材质之美,准确地表达当地群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营造出具有现代动感,自然淳朴,反常推陈出新的设计氛围。

此外,借助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雕塑作品中常用的复杂形态,已经不成问题,无论是简单的抽象形态还是复杂的异形曲面,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顺利实现,为实现公共设施形式美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情境互动体验

公共设施设计要满足“人性化”的要求,就应使产品成为人与环境交流的载体。因此,“情境感”也是公共设施设计应该着重思考的设计理念。

雕塑中常见的情景表现手法是留白,艺术家将其思想内涵隐于雕塑作品中,预留给大众想象空间,^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艺术作品进行完善和再创作,这个创造过程就产生了多种的可能性,我们时常见到观赏者站在雕塑的镂空部分,模拟自己是雕塑情景的一部分。雕塑与观赏者常见的情境互动方式,也可以引申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塑造产品形式美,赋予产品“讲故事”的功能,以激发用户的想象空间,促进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体验。

第3篇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公共环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J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31-03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及其特征

城市雕塑是为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共环境设计、创制的艺术,是公民社会中人们表达情感、交流心声与平等对话的一种工具和行为方式。因此,城市雕塑也被称作“公共环境艺术”和“市民艺术”等。

城市雕塑通常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公共性。“城市雕塑”的设置本质上是一种公众行为,由公众为反映和诉诸其自身社会的、物质的、历史的和政治的需求而创制;要不要设置雕塑,设置什么样的雕塑,最终都应该由公众来决定,具体操作者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公众的代言人和公众行为的执行者,而不是训导者。

二是环境性。环境性是城市雕塑与其所在环境(城市中某一地点或场所)联结成为有机整体的属性。就此而言,城市雕塑不存在于独立的形式,它只是整体城市、建筑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要素,并同环境中其他构成要素之间保持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说,离开了所处的具体环境,城市雕塑就会受到损害,亦或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东西。

以上基本特征进而派生出城市雕塑的其他特性:

第一,欣赏的强制性。既然为特定的公共场所或环境而设计和创制,城市雕塑自身就成为公共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可以不去美术馆或专业画廊观摩“架上绘画、雕塑”,可是只要身处公共空间,人们就会或者不得不看到设置在那里的城市雕塑;第二,形式的“审美性”。公共艺术的作用在于提升或创造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与精神功能,提高公共环境的美度。这就奠定了城市雕塑在城市和建筑环境中的本质作用与基础性地位,“形式美”便愈发不可或缺。

二、城市雕塑的当代价值

从城市雕塑的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它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和探讨公共事务等的目的性。它是公共空间的高级文化形式,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体地讲,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雕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打破城市“钢筋水泥之森林”的固有形态,活跃城市氛围。这方面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大部分的构成主义、有机主义及其他流派的雕塑格调多活泼轻快,具有愉悦感、新奇感和时代感,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活跃的景观元素。约翰.亨利(美国)为深圳创作的《深蓝》(图一),三片深蓝色喷漆钢板相贯而立,方向各异的深蓝色长杆穿插其中,线面在对比中完成调和,没有叙述,没有情节,溢于其中的只有明快的色调,一种力的较量和均衡统一了主题。周围相同色系的建筑物在其搭配下立刻显得活跃而充满生机。

(二)反映地方风光,融汇历史文化,提高整个社会的美育感受力。城市雕塑是人文精神与物质体量的高度融合的艺术。一方面,各种寓言、神话、传说、民俗以及史实成为新时期城市雕塑的得力素材和主题,它的存在是该地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或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在商业街道和主题公园定期举行的各类临时性艺术作品展览,又促使固封于陈列馆中的架上艺术走下“艺术殿堂”,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触目可及的内容,既宣传了作品又普及了大众美育。

(三)转换了一般艺术品的角色。今日的城市雕塑已然脱离高、大、全的说教模式,转而成为城市生活的参与者和公共空间的服务者。城市雕塑可以具备装点城市景观、增添生活情趣、舒缓压力、提供游戏和娱乐等等功能。醒目的雕塑,或具有休憩功能的雕塑设施可以吸引行人停留下来赏评或相互交谈,从而为公共环境中的群体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位于四川成都的“活水公园”之所以有“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的美誉是与其中的独特雕塑群分不开的,(图二)这些雕塑群由著名雕塑家邓乐及其合作者设计完成,巧妙地把雕塑的概念融合于一个大型的水净化系统中:把从府南河里抽上的水注入沉淀池,然后一路流经这些雕塑群、植物塘、养鱼塘、氧化沟等地,最终得到净化,重返府南河。最有趣的是几处利用气旋原理设计的独特的雕塑设施,使水流如山涧溪流般回旋跳跃,意趣无穷,经常吸引游赏的大人、小孩在此戏水、休憩、谈天说地。出色的雕塑群营造出林水相依、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此时的雕塑已超脱其一般的艺术品意义而成为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展示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和先锋观念。艺术审美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受众,也为艺术家所拥有。城市雕塑走入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关注和交流,这种近乎强制性的公共艺术,为社会大众带来艺术家们的独特视角,许多前卫的艺术观念在此得以展示,对普通群体形成视觉与观念的冲击。苏索(西班牙)在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的参展作品《盘的开启》(图三)通过一组半合半启的圆盘,欢快而机巧地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金属的轻巧感和机械的精致美,在统一的模数中通过角度变化略显不同,光线在此成为主导视觉的一种手段。光感和光影,通过圆盘的不同开启角度形成了丰富的明暗影调。而最为奇妙的是,作品在形体的展示中,又暗示了一种过程性的概念,雕塑静止的终极形态似乎不足以表示作品的全部意义。这里,圆盘展开和开启的瞬间,成为人们脑海中一个触不可及又抹之不去的幻影。一种行为艺术的特质被赋予在这寂静无声的作品之中。

(五)城市雕塑在诸多影响公共空间品质的方面,城市文脉的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强调城市公共环境的可识别性与文化多样性是新时期城市雕塑的主导内容,艺术作品由此不再是艺术家单纯表现自我的途径和手段,追求公共环境的高品质成为艺术创作的中心,文脉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深层次内容,也就成为公共艺术创作中的焦点与核心。

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文化赋予城市雕塑以特定内涵。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水平的象征,具有其他文化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在之前这是一个全世界都鲜有人知晓的小城市,但是,随着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为该市所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成,一举使这座城市成为20世纪世界最大的亮点之一。(图四)这个把生机性和现代工业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的巨型建筑式雕塑让全世界的人们重新认识人类对空间构成梦想的当代性质,仅在它开放的第一年,门票收入就占该地区的GDP的0.5%。一座“特别的城市雕塑”不仅带动了这个城市的知名度,还丰富了这个城市的文脉,拉动了这个城市的经济。

三、结语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形式越来越深入到广大群众生活中,逐步遍及各类公共场所,其价值也逐渐地被广大群众所认知。它强调对公众的尊重和对环境的整合,既丰富了城市景观,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又拓展了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大踏步前进,充分认识城市雕塑的价值、认识公共艺术的价值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应用,将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如快马加鞭,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于美成.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钱绍武,范伟民.中国雕塑年鉴[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3]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我的创作“勇士”系列(见图),至目前而言,有四个草稿,主要是受秦兵马俑陶塑启发。四个勇士形象,分开塑造,每一个构成一个独立单位,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古代秦兵马俑的单体塑制,有某种暗合。假如从兵马俑坑中,挑出任何一尊,它都能构成一个独立作品,无数这样的单体组合,便会形成一个军队,一种气势,一股排山倒海、压倒一切得力量。我创作“勇士”系列,主要有感于其“阳刚”之美。姚鼎在谈到这点时说:“其得与阳与刚之美者,则如雷,如霆,也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重山峻崖,如决山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金 铁,其与人也,如冯(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种对力量的赞美,颇有点类似于西方美学理论中与美(或优美)对应的范畴------“崇高”。康德认为,崇高事物的特点,一在力,巨大得力量或气魄,二在量,无比的大,超越感官或想象所能容纳的惯常极限,“他一方面,使我们的抵抗力在他们的威力之下相形见拙,显得渺小,不足道,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抵抗力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秦俑艺术的磅礴气势,主要是通过形体的硕大和不厌其烦的重复而造成的心理效果。

二. “写实”

秦俑的塑造形象中,有很多重复姿态,但是重复并不意味着单调,秦俑的塑造没有采用单纯的模制手法,而是模塑结合的。这样浩大的俑群,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却要一个一个的去塑造,这不能不说与形象的个性刻画有关。而对脸部五官形象的塑造分为申、由、风、国、田五种类型组成,将军俑与士兵俑在比例尺度的塑造中,对衣甲的刻画,发式的刻画,形体塑造上都有严格的规范。例如,武佣一点八米左右,战马佣一点五米左右,体长约一点五四米左右,全长两米等等。如此详尽的比例数字与形象生动的刻画,是否会是写生呢?有史为证,在秦兵马俑的塑制过程中,确实是以模特为依据的,以葬区出土的真马骨骼为例,即以前的河套马,与陵区河套马的骨骼,形体十分接近。(高一点四米,体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六米)这些数字证明,古代匠人在制作俑像过程中,曾有过对模特一丝不苟的“临摹”。

三. “塑造”

秦俑形象的写实性,具体性,同西方古典雕刻的写实,具像不同之处在于,秦俑的形象,发式,铠甲等塑造得相当具体,而它得体面转折却相当洗练,单纯,概括。雕塑得体面,当其单纯到呈现某种弧面时,相对于起伏多变的体面或纯粹的平面。更显出向周围膨胀的形式力量。形体越大,表面肌理性越强,这种力量感也越强,此种形体,一旦成为某中精神力量的形式,便会发出更为内在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感。这就是雕塑家常说的体积感。它不是对象的照抄,却又不完全摆脱对象,它不是纯粹的形体,但却表现为形体,它不是虚空的精神,但又内涵着某种精神内容。-

它是神,形,体恰到好处的结合。与形体的单纯有力相一至的-,是线的单纯有利。将军俑不仅胸甲,腹甲的结构线刻画的刚劲挺拔,而且肩到两臂的轮廓线,胸腹和脊柱的侧轮廓线也显出较强的气势和力度感。这里显出的是中国雕塑线,体结合的深厚的传统。

秦俑相对于中国雕塑传统,显出更多的写实性,而相对于罗马肖像,又显出更多的主观性,抽象性,写意性,显出明显的东方色彩与中国风格。

秦俑在形体处理上,把过细的肌肉变化抹掉更重雕塑体积感和力量感,更强调线和体的总体气势,轮廓线单纯有力,内涵筋骨,有着顽石般造形的力的震撼。这种对力的表达,对力的赞美容易使人联想起亨利.摩尔的作品,他对力量与能量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对美的追求.他说:“古希腊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所崇尚的美,决不是我的雕塑的目地。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表现美与表现力之间存在着一个功能上的差异:前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感官,后者具有一种精神上的生命的感觉。这种生命力在我看来更感人,并且比满足感观更为深邃。”他认为生命力是不需要愉悦的感觉,它不存在于物质美中,不采用运动感,而是一种被抑制的活力,这不正是秦兵马俑中那种被抑制得力量吗?于静穆中蕴藏着一股力量。“静极则声动,愈静则愈动。”摘自《生活,观念,灵感》

四. “表情”

当深入研究秦俑形象个性化表情特征时,发现在不少作品中,作者的审美态度却显得比较暧昧,既看不出明确的否定态度,也看不出明确的赞扬态度。正如生活中一张平静的面孔,最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猜测一样,作品中没有表情的表情,也容易引起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有时似乎什麽也没有告诉我们,有时又似乎令人体回到无穷丰富的内容。这种表情如果运用得恰当,有时可以增大作品的容量。因此,在特定的场合下,“没有表情的表情,胜似表情具体的表情。”这反而构成另一种气势,那千百张面孔构成的巨大寂静,恰恰更让人感到这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

五. “形式”

千百张面容表情的“模糊性”,正是我在创作“勇士”系列中采用镂空手法的一个原因。运用镂空手法,旨在使兵马俑人物形象“模糊化”,淡化具体细节,特别是针对人物头部和服饰、铠甲,简化后的造型更趋向于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在空间中的扭转,有些类似与弯曲的“杠子”,它可以删减细节,如发式、表情,强化作品整体形式感,使观者把注意力更加集中于雕塑语言本身,抹去叙事性,描写性的刻画,强化作品整体形式感,使观者把注意力更加集中于雕塑语言本身,去掉叙事性,描写性的刻画,强化现代雕塑的形式意味。另外,这种镂空手法的运用,也受建筑学理念影响,如中国古建筑中“庭”,“亭”,最讲通透,内外合一,把建筑的空间和自然融合。“亭”的建筑,足可说明这样的事实。亭,没有分割的墙面,而是采用柱子,象征性得分割亭的内外,使之浑然一体,《易经》中有离褂的符号,就是一个透空的窗户,古代把窗户也称明,也就是说建筑有窗则明。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在雕塑的形体上打洞,使得雕塑的背面和正面(前面)联系起来,不正和亭的构造有种暗合吗?摩尔说:“穿透石刻的第一个孔是一场革命,一个洞所蕴涵的意义不亚于一块体积所具有的含义------------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就隐藏在它的深度和它的形态之中。“空洞本身如同实心的体积一样,具有形体意义,因此它产生不同视点观看的无限可能,以及永无休止的兴趣和好奇。”中国艺术讲求写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表现与再现,气势、骨、力、神韵,尽管这些含义很不明确,但这些概念的提出,不正是我们当代艺术家所努力探索的东西吗?“孔洞”不正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吗?

第5篇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纸质材料在雕塑工艺中的探索与研究。“运用纸质材料制作雕塑”它的材料成本低、易塑形、制作简单、并且产生非常好的肌理纹样,可展示出不同的视觉美、工艺美、纸质肌理美。随着科技的进步,雕塑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展,随着材料的不断丰富,纸质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对雕塑语言起到了丰富和补充作用。纸质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材料,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前景。

关键词:材料;纸质材料;雕塑;铸造;肌理

材料的发展自从有了人类活动以来,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材料作为人类文明最本质的物质,承载着太多的岁月历史、情感故事。同时材料也是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它始终证明着人类的智慧与艺术发展的变革。[1]

材料从根本上说来是开放的,自由的、多元的、当代的、变化的、互融与交叉的基础媒介。[2]从雕塑材料的本身角度来看雕塑创作,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紧密相关的一门艺术,材料最终目的不是代表材料的本身,它的意义在人类的发展创造中得以体现,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得以升华。

1、纸质材料雕塑的工艺特点

1.1揭开形式

人们常常认为,雕塑家是能够在一块材料中看出一个形式并简单地揭去覆盖该形式的一切东西的人。但更有特色的是,他们选择了某种材料,这种材料将使他们发展出一个自己想像的形式。意味着加工这种材料使之达到最佳状态。纸质材料可以直接用手和简单的手工工具塑造,纸质材料需要有一个可固定凸出部分或弯曲轮廓的内在骨架,那些通常用于构建内在骨架(或称构架)的材料有金属丝、杆棒、金属网眼、金属布、金工车床、木头和泡沫塑料等。通常趁湿把纸浆层层涂敷在这个骨架上,然后晾干。

1.2制作与操作

每种纸质材料的特性,如可塑性、色泽、质地都各不相同,制作方法也不一样,制作纸质材料最好选择质地比较柔软的纸张,如卫生纸、草纸,放在容器中然后加入适当的水浸泡,大约浸泡四五天之后,然后用手直接将其搓擦成黏糊状,最后加入适量的白乳胶或者浆糊,搅拌均匀即可使用。还可以将普通纸撕碎后放在容器中浸泡于水一日后换水然后用酒精灯等加热带沸腾,然后加入少许十二水硫酸铝钾,胶水待搅拌均匀后等待冷却挤出水分,纸浆即可用于雕塑造型。在上一种方法纸浆制作的基础上,再加入粉笔灰或者熟石膏粉等,这样得到的纸浆具有较强的粘性、凝固干燥快的特点。

1.3阴干处理

雕塑填好纸浆后,阴干,不可以暴晒,否则会严重干裂脱色。干后,这种材料还可以在上面进行锉平磨光等等。纸质材质阴干后基本没有拉伸力,当干燥后,可能破裂,可以进行细微的修复。阴干时间长短由纸浆厚度、面积、水分大小大小所决定,如果想加快阴干时间,那么可以使用吹风机之类的东西辅助完成,然后做细微调整修饰就完成了。

2、纸质材料雕塑的铸造

铸造是一种间接的非常古老的方法,大部分造型工作是在模具上或者在制作模具的模型上做的,而不是在铸造出来的东西上做的。因此它使得艺术地运用许多合乎理想的材料成为可能,而这些材料不宜直接加工成复杂的形式。用于铸造的传统材料是青铜,它在高温下被注入模具。青铜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它的耐久性和丰富的色彩,它表面的绿锈看上去是半透明的而且很柔和,上面的色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丰富。纸质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手工制作的纸张,在干燥以前液态纸浆时,也可以用来铸造。[2]如在弗兰克・加洛的《软弱无力》,由于纸质材料的特性轻、一次性成型与青铜和其他材质相比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纸质材质铸造的雕塑可以很方便的悬挂,可以传达给人各个角度视觉效果。这是其它材质不能攀比的。纸质材质既适合艺术目的也适合工业用途。

3、纸质雕塑的材料语言

3.1材料特性

纸质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它的特性比较轻,在工艺制作时可以一次性成型,并且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与泥巴制作工艺相比,纸质材料质地明显比泥巴要轻,而且泥巴在制作工艺时,不能达到一次性成型,必须还要进行翻模。纸质材料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3.2肌理与明暗度

艺术家为了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肌理效果,有时会在纸质材料的表面进行加工处理。出于种种需要,纸质材料可以经过雕刻、磨光、碾压、捶打、编制等方法加工处理。而这些处理方法中最常见的要数使纸质材料塑造成预期形式,和增强一个实际三维物体的肌理。[3]虽然在创作过程中,表面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但是它最后的外观影响到一件作品所起的作用。它的表面特征:硬度、软度、粗糙、平滑、尖锐、以及毛皮质感等等,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雕塑表面肌理组成的特定纹理,可以增强雕塑作品的视觉触觉感受,雕塑要依据其表现意境与情感去选择制作相应的肌理,表达出雕塑的情感内容,展现出雕塑的生命力。

4、纸质雕塑实践中的继续发展

纸质雕塑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的表现方法,体现了设计者的情感、意识和审美观念。人们可以利用纸质材料在抽象和具象的辽阔视野里,无拘无束的探索,设计者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如:变形、扭曲、夸张等手法,对现实事物进行加工。[5]纸质雕塑由于材质上有从属性,生产上有工艺性,作品的造型、格局、变化的规章就必须要有章法。但是,有约束比一定就是坏事。就像歌德曾说过,“在限制中才能显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约束给予了人们对于新材质了解的视野,尝试新的东西,新的工艺,力求艺术效果,求新、求异能够达到最好。雕塑艺术是审美艺术,它能带来审美感受远远不能再次止步,目前纸质材料处理的方法还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纸质材料的深入研究,会不断丰富材料语言。“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它具有很大的潜力,值得我们更加鼓足勇气继续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

[2]保罗・泽兰斯基.三维创造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3]王铁成,刘玉庭.装饰雕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1月

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讨甲氧滴滴涕(MXC)对小鼠子宫内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后7~8周的成熟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 每只分别给予玉米油、 甲氧滴滴涕(MXC)50、 100、 200 mg/kg灌胃, 1次/d, 共30 d, 之后24 h内, 取小鼠子宫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IGF1蛋白的表达水平; 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 MXC)的方法检测IGF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100、 200 mg/kg MXC两组的IGF1蛋白表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甲氧滴滴涕; 子宫内膜;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甲氧滴滴涕(methoxychlor, MXC)是一种替代滴滴涕的有机氯杀虫剂, 其杀虫效果明显, 生物毒性相对较低, 因而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体内外研究表明, MXC在体内具有雌激素活性, 大量的研究表明其模仿雌二醇(E2)在啮齿类动物生殖系统中起作用。在去除卵巢的动物中引起亲子宫反应, 在孕期慢性暴露于MXC的啮齿类动物可以产生发育和生殖毒性, 包括胚胎毒性、 性早熟、 生育力减弱[1]。Goldman等[2]研究了MXC暴露后小鼠子宫蛋白合成能力变化, 结果MXC暴露后小鼠子宫重量增加, 细胞肥大, 蛋白合成增加, 这些数据显示甲氧滴滴涕暴露可改变小鼠子宫细胞基因表达。William等[3]将小鼠经4周的MXC染毒后子宫内膜间质疏松, 血管丰富, 腺体丰富, 腺腔较大, 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SPF级昆明种纯系雌性小鼠40只, 鼠龄7~8周, 体质量(28±5)g, 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自由采食, 饮水, 室温20~22℃, 昼夜交替为14/10 h。MXC标准品(纯度99%)购自美国Sigma公司。逆转录试剂盒为TaKaRa公司产品。兔抗鼠IGF1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染毒

小鼠经适应性饲养1周, 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芝麻油)和MXC 50、100、200 mg/(kg·d)3个染毒组, 每组10只。小鼠每日8∶00~10∶00灌胃染毒, 连续染毒30 d后立即切除子宫备用。

1.2.2 子宫组织总RNA的提取和RTPCR反应及结果分析

用氯仿异丙醇抽提法提取细胞RNA。使用MBI公司的cDNA第1链合成试剂盒逆转录mRNA。以合成好的cDNA做为模板, PCR扩增IGF1。引物: 北京奥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法), 用内对照吸光度值标化IGF1吸光度值, 得到其相对含量, 具体计算公式: IGF1mRNA相对含量=(IGF1密度/βactin密度)×100。

1.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厚度4μm, 经脱蜡、水化、微波抗原修复、标准免疫化学操作程序, DAB显色。应用两步法, 按兔抗鼠IGF1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无染色为(-); 淡黄色为(+); 黄色为(++); 深棕色为(+++)。同时行免疫荧光对照, 在一抗后, 分别直接避光添加1∶200羊抗小鼠IgG, 1∶30 FITC标记羊抗鼠IgG, 37℃孵育30 min后, 避光PBS冲洗,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2.4 染色强度定量测量

测定阳性染色的光密度值, 每张切片随机选择5~6个高倍视野, 以每张切片染色背景作对照, 测量每个细胞的染色强度(optical density, OD), 用以计算每张切片的染色强度, 计算每张切片的平均表达量, 用以表示IGF1相对含量。

1.2.5 统计学分析

结果用 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选用LSDt检验进行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两两比较, 实验组之间的两两比较选用SNKq检验, 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免疫荧光显示IGF1主要在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胞质及胞膜上阳性表达, 偶可血管内皮细胞见到其蛋白表达(图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定量显示: 4组小鼠子宫内膜均有IGF1表达, MXC 100、 200 mg/(kg·d)2个染毒组的子宫内膜、 腺体及间质部的IGF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药年产量80万吨, 其中农药MXC作为滴滴涕的替代物应用广泛, 产量近20万吨, 国外研究表明在土壤、河流海洋、动植物体内和人体血清、脂肪、肝脏组织中已检测到了MXC[4]。多项研究表明此类物质进入人和动物体内模拟细胞内雌激素作用或改变雌激素活性, 通过多种机制表现出拟天然雌激素的作用, 导致生育功能障碍、生长发育异常、出生缺陷、代谢紊乱及生殖系肿瘤等, 尤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受到各个国家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显示IGF1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 4组小鼠子宫均有表达, MXC 100、 200 mg/(kg·d)2个染毒组的IGF1基因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MXC长期染毒后对小鼠子宫可造成IGF1基因转录水平上调, 并导致其蛋白质的合成增加。

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 目前认为其发生发展可能与遗传、卵巢内分泌功能、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生长因子、细胞凋亡、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免疫等有关。生长因子由其受体介导, 促进内膜细胞的有丝分裂及生长。其中IGF1 是公认的刺激子宫内膜增生的调节因子, 实验发现IGF1及受体含量与雌激素、孕激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IGF系统与卵巢甾体激素可能相互促进、相互协同, 共同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5]。同时研究表明MXC尤其在机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HPTE, 更具有雌激素样活性, 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出现雌激素样作用, 更具有亲子宫性[6]。因此, 长期染毒MXC可能影响子宫细胞的增殖、 分化作用, 进一步造成现代社会女性子宫肿瘤疾病的高发或加重。

参考文献

[1]常飞, 陈必良. 环境激素类农药甲氧滴滴涕生殖毒性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7, 2(34): 70-74.

[2]Goldman JM, Murr AS, Buckalew AR, et al. Methoxychlorinduced alterations in the histological expression of angiogenic factors in pituitary and uterus[J]. J Mol Histol, 2004, 35(4): 363-375.

[3]William JS, Carole SW, William DJ. Response of adult murine uterine epithelium to 50% methoxychlor[J]. Reprod Toxicol, 1994, 8(1): 81-87.

[4]Xue N, Xu X, Jin Z, et al. Screening 31 endocrine disrupting pesticides in water and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from Beijing Guanting reservoir[J]. Chemosphere, 2005, 61(11) : 1594-1606.

第7篇

【关键字】公共空间设计;景观雕塑;应用特点;发展趋势

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引起了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和重视。景观雕塑是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元素,其作为城市建筑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此状况下,从实践出发,协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公共空间设计与景观雕塑的互通性,以及景观雕塑的融合性具有非凡意义。公共空间与景观雕塑的联系,是通过以中外经典实例分析了景观雕塑与自然、文化、空间的相互融合特征来体现的,通过对景观雕塑融合性的探讨,认识到我们必须从自身文化角度出发,更好地将景观雕塑的融合性应用于公众生活。创作出一些符合当代审美观,贴近观众心灵的公共景观雕塑作品。

现代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除根植于传统的的风景园林设计外,还受到现代艺术尤其是景观雕塑的颇多影响。雕塑是景观中无法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是艺术在景观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雕塑和园林景观的共同发展过程中,雕塑不仅改观了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而且与其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艺术的接受者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变。以当代景观雕塑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在介入公共空间时,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介入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的问题,即怎样有效介入公共空间更有利于当代景观雕塑的策略化生存,并使其艺术传播力达到最大化。于是,关注公共空间视读效果,实现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动,已成为当代景观雕塑有效介入公共空间的趋势,今后可能成为一种普泛化现象。让公共接受景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展现设计理论、可以使当代景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语境当中,在不断扩大其艺术传播力的过程当中,真正有效地实现其现实意义。

公共空间中的景观雕塑不仅需要能够“静态可望”更应看重其全方位的“动态可游”公共空间中的景观雕塑,不仅仅是一个三维空间的静态物体。而成为有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四维空间。各种行为的介入,由于发挥了行动和触觉的作用。使雕塑的空间,形体,质地,肌理更能产生真切的感受。行为介入使景观雕塑成为人所实际占有的现实环境。进一步和人发生了亲密贴近的关系。景观雕塑作品不再仅仅是物质形式。同时也是对特定环境起调节作用的物质存在。给环境空间带来勃勃生气。

景观雕塑是在空间中具有视觉焦点,和标志性作用。是公共景观艺术中的重要创作手段。雕塑以它独有的空间语言和造型方式出现。让人们近和远的视角都能感觉到它的气势和活力。使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愉悦的空间中。景观雕塑对于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性起到很大的作用。雕塑家的创造手法更加丰富。

景观雕塑在现当今社会的趋势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雕塑家不再盲目的追求对于自然的描绘。而是找出隐藏事物内部能激起审美情感的造型语言。并通过这些语言探究造型手法,以象征手法表现雕塑家的内在感情。创作出强生命力的新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这些形态源于自然同时又高于自然。是高度“简化”与高度“抽象”而得。现代雕塑逐渐趋向抽象化,隐喻化。

图一

图一中的作品是水上公园内的景观雕塑,作品表现手法新颖。作品材质独特,利用动物造型,加以彩绘图案是动物造型活灵活现,独具匠心。在夜幕降临的时刻灯光闪烁更加好看。通过作品本身,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作者无时不刻都在提醒着公众保护自然,珍爱野生动物。是公众在欣赏景观雕塑美感的同时,也能读懂雕塑家的韵意。

第8篇

一、城市雕塑(publicsculpture)

在现代城市艺术范畴中,城市雕塑是“环境雕塑”“景观雕塑”“公共艺术”等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在古希腊,城市雕塑是最初的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建设在日渐发展的过程中,公共艺术的范围也随之日渐扩大。目前,公共艺术已经包括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空间中所有可以称之为艺术的东西。塑造城市雕塑的目的,在于让城市居民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美,并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城市雕塑,指的是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比如设置在公共建筑、公共绿地、广场、城市道路等地的室外雕塑等。我们一般把城市雕塑分为宗教性、娱乐性、纪念性、装饰性、主题性五类。作为城市的公共环境艺术,城市雕塑涉及到广场、道路、园林等建筑环境要素。城市雕塑必须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周围的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之中,彰显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美化城市一隅,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历史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主要公共艺术。

二、城市雕塑的文化功能

城市雕塑作品因为具有城市文化要素,而成为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的见证者,成为人们理想的追求与精神的寄托。目前,在人们物质生活日渐提高的态势下,人们的精神追求也日渐提高,这便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而在选取城市文化名片时,城市雕塑首当其冲。同时,城市雕塑出现之快,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与期待。城市雕塑作品的丰富多彩,创作手法的多种多样,为城市文化的弘扬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浓郁了城市的艺术气息,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的本质,指的是人的创造物与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人创造能力与创造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城市雕塑,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真实地记载了城市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在城市雕塑中,镌刻者各民族的发展历程,展现者不同民族的城市审美理念,表现出不同城市居民的理想价值与生活方式,积淀与传承着城市居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见,拥有城市艺术独特价值的城市雕塑,是城市居民永久性物化形态的文化艺术,其意义深远而又巨大。比如威海文化广场的《画中画》雕塑:两只大手托起巨大的相框,海天一色映入画框。这个叫做“画中画”的雕塑,被人们喻作威海的象征,寓意威海处处皆入画。威海用一双手托起一个画框这个形象,把雕塑和大自然中的大海连接起来,把公园和社会联系起来。

三、城市雕塑如何做到体现城市文化

1.打造城市文化支持系统,助力城市雕塑宣传

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与发达的艺术、建筑、哲学、文学体系并存,而不会诞生于“文化孤岛”。所以,有志于给城市塑造城市雕塑的省、市,必须制定有利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艺术政策,动员民众、专家以及各领域学者的力量,对本省、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象加以合理的整理与开发,以此为城市雕塑艺术家创作雕塑提供宝贵的资料。媒体也要加大宣传优秀城市雕塑的力度,加大鼓励与保护城市雕刻艺术家创作热情的力度。可以借助开展“寻找最美城市雕塑”活动、评选“十大正能量城市雕塑”等达成上述目标。

2.尊重雕塑艺术客观规律

打造城市雕塑精品,需要城市管理者放弃短期行为,尊重城市雕塑客观规律,以更长远的视角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详尽论证并安排充足的设计和施工周期,遇到争议避免过快下结论,让艺术客观规律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这样更有助于产生知名度高并富于感染力的雕塑经典。同时,应该更加重视雕塑家的作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具有城市雕塑设计意愿和相应资格的艺术家资料库。只有政府部门认识到城市雕塑不同于建筑的人文属性,才能充分发挥雕塑家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优秀城市雕塑不断涌现。

3.鼓励具有代表性与文化品位的雕塑

城市雕塑的内容囊括与城市相关的所有内容,不过其内容必须具有积极性、独特性、代表性等,必须体现城市的文化品位。常见的雕塑内容包括诸如《会师金汤桥》等历史事件,还包括诸如广州的五羊石雕等典故传说,还包括诸如厦门鼓浪屿的郑成功像等历史人物,还包括诸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像等文艺形象,还包括抽象符号以及民族图腾等。城市雕塑的尺寸一般较大,气势彰显,不过也不乏中小型雕塑,比如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就塑造了一座高度仅约53厘米的小于连像。该雕塑虽小,却闻名遐迩。比如,1999年9月,为纪念大连建市百年,星海广场上建起一座巨型城雕,海天一色间,一本大书展开书卷。一侧是不断长高长大的城市,另一侧是一望无垠的大海。这座巨型雕塑既像一本记载着大连百年沧桑的书,蕴含大连人民满怀信心翻开新的一页,又象征大连这艘巨轮正升锚起航,驶向更加辉煌的21世纪。整个设计打破了常规的立式雕塑手法,开创了国内卧式雕塑平放于海岸边的先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