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溯源技术

农业溯源技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溯源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溯源技术

第1篇

【关键词】重点农业院校 艺术素质教育 现状 对策

近年来,艺术素质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高等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随着整个艺术素质教育的进程也向前迈进了一步。其实,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利用艺术互通有无的特点,把握住艺术的通感,利用艺术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面性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启发其思维,塑造其健康人格。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了一项对150篇科学性传略文章的研究工作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①这说明艺术素质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开启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故而,在各大高校纷纷推进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重点农业院校在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更应充分拓展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路,探索艺术素质教育的模式,把艺术作为“人化自然”中本质力量的激发点,全力培养具有艺术素质的杰出农业科技人才。

一、重点农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及其隐藏的问题

(一)在我国重点农业类院校中,农业相关专业相对偏多,其开展的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素质教育课程逻辑性较强,但由于相对于理工类学校而言,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对多一些,他们前期受到的艺术教育很少,故而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体验性和艺术底蕴也相对薄弱些,导致农业院校的艺术氛围和艺术气质略显不足。从艺术的美学原则可以将整个艺术体系划分为五大类型,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业)、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曲艺、影视)和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艺术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农业院校大学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大部分来自小学,并且对艺术的兴趣点集中在造型艺术和表情艺术,其次是文学艺术,而对实用艺术和综合艺术感兴趣和了解的人就较少,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

(二)重点农业院校都普遍充分利用了广播台、校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开设各类艺术团体;聘请艺术家举办学术讲座提高学生社团的技术含量;建设一些人文景观等,这些举措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营造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气氛。但这些艺术活动的受众面相对于整个学校大学生的数量来说仍不乐观。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艺术素质的问卷调查显示:68.6%的学生对艺术感兴趣,56%的学生喜欢参加文艺活动,但只有36.8%的学生渴望在校园里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可见,大学生在校园的各种艺术活动中更多的是观望者和欣赏者,只有小部分学生是较积极的参与者。当然大学生对艺术活动参与的情况较之以前已有很大改观。

(三)重点农业院校主要通过全校公共选修课中设置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模式,来实现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如华中农业大学就开设了如下课程:经典广告作品赏析、摄影艺术、京剧艺术欣赏与学唱、壁画艺术、书法、艺术发声学等门类较齐全的通识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艺术门类的理解,增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包括大学生的心态都显现出浮躁,校园内的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艺术在情感、想象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其中部分大学生主要以玩网络游戏、看日韩剧等为主,网络的世俗文化不断地刺激着他们,使他们对真善美的认知有所偏差。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功利性很强,要么认为艺术素质选修课所学内容对找工作没有什么用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真的态度,要么就为获得毕业所需的学分不合理地配置选修课,不少学生会为了学分只选修相对容易学的科目而不关注课程本身的内容。学生的上课态度及表现对充满热情授课的艺术专业教师是一种负反馈,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重点农业院校的校园里有充裕的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舒适的学生寝室,规模宏大的图书馆等大型建筑,但四处观望会发现像展览馆、舞蹈房、琴房、艺术工作室等有着艺术气质或标志的艺术素质教育建筑就很少甚至没有。硬件上的微投入也导致了艺术氛围的单薄。华中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艺术教育的唯一专业活动场所,就存在着艺术器械使用较局限、使用人群受限制、艺术门类不够全面的问题。总体来说,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设施和展示场所还不够齐备,无法达到公共艺术教育所需要的空间尺度。

(五)重点农业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都来自各专业院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且年轻化,他们的教学参与活动给整个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这支专业队伍分散、数量不足、结构失衡、管理不合理的现象使其战斗力不显著。华中农业大学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师资分别来自文法学院、园艺林学学院、体育部、外国语学院及兼职团委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在没有专门的艺术教研室和艺术中心的条件下,专业教师间缺乏整体艺术教学、实践、衔接、排练等活动的统筹和教学心得的交流和切磋,更没有进修深造的机会,业务能力无法与时俱进。同时,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授、副教授居于微数,职称评定标准的非专业性也导致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对艺术教育的热情和投入程度减少,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改进重点农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确定农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艺术的本质去判断,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审美。农业院校并非艺术专业院校,对其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相对应的教学指导思想、授课内容应不同于专业学生的专业需要,其授课重点不应在“术”而应在“艺”上,不应过于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了艺术的审美教育的育人价值。可将授课重点放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感受美的真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上来。如对于表情艺术课程之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讲授作曲家、作品的主要结构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场面效果外,还要加强学生“内视”性情感的体验,调动学生审美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等诸多心理功能去实现对某一经典音乐作品的审美过程;对于实用艺术课程之一的园林,则可以通过对著名的园林景观、所处城市的园林作品、著名的园林大师、各种不同的园林风格的讲解,或带领学生走进园林环境多维感知所处的空间,引导学生感知实用艺术中的美,立体地挖掘实用艺术中的文化底蕴和美学风格。这些多角度审美感知上的导入会增强学生除了视觉感知之外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故而,在农业院校艺术教育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艺术专业教师可打破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束缚,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发现式教学模式,放弃一些艺术技法的练习,通过对艺术作品具体解读引发学生精神或文化上的现实观照以实现审美的满足和享受,并侧重学生情感、兴趣及个性的发展。

(二)整合重点农业院校全校范围的艺术素质课程,统一管理,使课程自身结构趋于科学。高等艺术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艺术作为教育媒介的自由而有序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个有目的而非盲目性、有控制而非随意性、有系统而非偶然性的行为。②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始终是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校方应本着“人文性、系统性、通识性、体验性及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原则”③设置艺术选修课程,并开设一些有自身特点的艺术课程。

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开设一些如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基础选修课,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艺术如何存在自己身边,从而体现艺术素质教育中应表现出的人文关怀。

所谓“系统性”,就是艺术素质课程应像其他学科建设一样应有系统全面的课程体系。就目前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较为理想的课程设置应由“艺术学课程群”(如艺术心理学、景观艺术学等)、“造型艺术课程群”(如书法、插花艺术、雕塑与城市空间等)、“演出艺术课程群”(如中国音乐史及鉴赏、体育舞蹈等)、“映像艺术课程群”(如艺术电影、纪录片赏析等)、“语言艺术课程群”(如《老子》与中国智慧、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五个部分组成,每个课程群里可以开设相关的不同课程。农业院校的每个大学生可根据各种专业的特点选修课程群里的某一门课程,但五个课程群需修满,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实现艺术素质教育的渐进性和复合性。以课程群为小单位的专业老师可以统一编写课程群的基础教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课程的设置使其科学和规范化。

所谓“通识性”,就是要体现艺术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并乐于受到超越专业内容的基础审美教育。所以,课堂教育较之各种艺术活动既多了一份强制性又保障了受众面,但需要丰富课堂的授课形式,这无疑对专业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体验性”,是指在审美过程中应注重因为情感实践或动手实践加深理解并体验参与快乐的个体感受。如果在课程体系规划中将平行课程设置为递进式的课程结构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部分的话,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进度可以实现大学生对人文艺术从认识到实践感知的过程,形成可持续的审美兴趣。如有农业特点的插花艺术的通识课程,可在基础课程中讲授观赏花卉的分类、种类、习性、认知等基础知识,在拓展课程中实践插花,将基础课程中主讲的几种主要的观赏花卉进行创作,并给予展示,这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生动直观感染力的课程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丰富其情感世界。

所谓“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一是指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艺术教育者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当代大学生应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将中国民间艺术带到大学课堂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民族自豪感;二是指在当前各个重点农业院校的个性背景下开设有自身特点的艺术课程,如华中农业大学就开设了昆虫文化、葡萄酒文化与鉴赏、环境文化与艺术鉴赏、中国茶文化等课程。重点农业院校可以校园特色艺术为切入点,建设特色素质教育基地,这不仅丰富了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体现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的个性。

(三)重点农业院校应重视艺术场馆的建设,增加学生艺术体验的可能性,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常入鱼肆之所,不闻其臭;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可见环境对艺术教育很重要。只有通过高雅的艺术作品,大量的艺术实践才能给大学生甚至生活在校园里的人以生活和创造的激情,引发校园大众的艺术趣味、艺术投入、艺术审美。而且这些艺术场馆可以为校园的艺术活动提供一个更高雅、更专业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给广大学生不断挖掘自身内在艺术潜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所以,校方应增加投入,加强类似艺术馆、音乐厅、校园景观的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性,普及高雅艺术,体现当代农业院校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水平。

(四)重点农业院校应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师的继续再教育,给予其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专业教师在统一管理的条件下,校方可采取有力的措施形成有压力的竞争机制,促使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宽视野,提高感情表达力、增强前沿信息的接受力。但同时校方应提供专业教师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支持他们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鼓励他们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还可聘请校内外的艺术教育专家来讲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层次,当然适当的激励措施会提高专业教师的投入程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总之,高等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重点农业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在深入研究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进程中,教育工作者从确定目标、更新观念、转换视角等方面不断提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维、情感的促进作用,相信在重点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重点农业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会为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增添一笔亮丽的色彩,并以其独特的院校艺术教育而绽放异彩。

注释:

①易琳.对理工院校开展艺术教育途径对策的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溯源系统;研究进展;蔬菜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6)22-0039-04

蔬菜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人类的身心健康,但消费者无法辨别所购买产品的安全信息,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产品安全追溯应运而生。溯源系统最初应用于汽车、飞机的质量追踪及产品召回中。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安全追溯制度[1~3]。

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我国蔬菜溯源管理应用作一综述,从溯源的定义、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建议出发,分析了中国蔬菜溯源管理应用研究的状况,希望为我国蔬菜溯源管理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蔬菜溯源的定义

所谓可溯源性,根据ISO8042中的规定,认为其是根据已知的编码,对商品予以追踪、识别的能力。欧盟在其通过的《通用食品法》中规定:“可溯源性是在食品加工的所有阶段跟踪产品的能力。”应用于蔬菜,可以理解为利用信息识别技术,通过对蔬菜整个生产阶段的标识,从而对所有环节进行控制和跟踪。其目的是如发现质量问题,可根据识别获得的信息,追踪问题所在,采取必要的反应措施[4]。

目前蔬菜安全的追溯管理主要有2种途径:

一种是从源头开始,即从蔬菜种植、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追踪,优点在于容易查找出现蔬菜质量问题的阶段;另一种是从销售终端开始逆向追溯,如消费者购买了有毒有害的蔬菜,向上追溯,最终确定问题出在哪里,在问题蔬菜召回方面该方法使用效果较好[5]。通过实施质量安全追溯制,不仅大大增强了蔬菜生产者的责任心和蔬菜生产过程的透明度,而且让消费者放心。

2 溯源技术及方法简介

2.1 技术

溯源技术主要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技术来区分产品的品种、栽培制度和产地来源,同时能鉴别产品的真伪。其特点是能获得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其作用包括鉴定产品的真实性、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甄别特殊产品。

目前,世界上溯源技术主要运用电子编码识别技术,即将种植蔬菜的品种名称、田间管理、加工储藏、销售等从农田到消费者的各环节记录在案,自动形成条形码,通过条形码可查询各环节的有关信息。

蔬菜溯源系统有3个重要的功能,即信息的采集、传送、管理。对于数据采集过程,蔬菜种植者首先要保证采集数据的精确性及时效性[6,7]。但在实际的蔬菜生产中,生产、加工等环节较多,有关数据的精确采集较难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蔬菜溯源管理系统,做好信息的传送、及管理等工作。

2.2 方法

目前使用的溯源方法有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又称为标签溯源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方法(Radio Frequeney Identifieation,缩写RFID)、条形码方法、电子标签方法;化学方法即使用同位素、矿物元素、蔬菜内含的有机物进行溯源;生物方法是利用虹膜识别技术和DNA检测。

①无线射频识别方法 无线射频识别最初用于商品运输业。该方法使用时不需接触产品,直接利用射频信号的传导,即可获取有关数据,整个过程可实现自动化,对环境要求较低。该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的商品,操作简便[8]。

②矿物元素分析方法 不同地域生产的蔬菜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差异很大,具有各自的特征,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9,10]。因此,可将矿物元素含量作为不同地域来源蔬菜独特的标志,根据不同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追溯蔬菜的来源地。

③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的系列元素,其原子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但中子数目却不同。其化学性质区别较小,但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区别。在自然界中,因生物体长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稳定性同位素的丰度值逐渐稳定,与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即蔬菜的产地有关,因此可根据不同稳定同位素的丰度值对蔬菜进行溯源,其精确度较高。

④DNA DNA溯源技术的产生源于DNA的遗传与变异。因为生物体是由大量的细胞构成的,每一个细胞拥有的DNA序列是唯一的,因此可以用DNA作为唯一的特征来鉴别不同的蔬菜产品。由于亲代与子代之间的DNA有遗传性,因此还可以判别2个个体之间是否具有亲缘关系。该技术已作为一种法医学物证分析技术在刑事案件侦破以及亲子鉴定广泛应用中。目前也用于蔬菜、肉类的溯源。

3 溯源系统在我国蔬菜生产的应用实例

中国蔬菜追溯系统的研究始于2001年。当年7月,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首次提出蔬菜可追溯体制;2004年建立了蔬菜安全信息平台。2002年北京市也建立了类似的制度,要求根据蔬菜的产地、生产日期、种植者、销售商等建立档案,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召回。2004年,农业部的科研项目《进京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项目》得以立项。2007年北京开始建立首都奥运食品(蔬菜)安全溯源系统[11,12]。

党和政府对农产品溯源高度重视,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强制要求有关企业尽快建立食品溯源系统,如201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即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系统[13]。

从技术的层面,国内的科学家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7年张兵等[14]构建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将网络化技术与蔬菜种植相结合,应用条码技术为蔬菜标识。李辉等[15]利用RFID、二维码等技术开发设计了基于互联网的蔬菜质量追溯系统。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已形成多个有一定影响力的蔬菜溯源系统,下面介绍其中的4个具有代表性的系统。

3.1 上海市的系统

该系统基于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利用市政府的资金支持于2003年由科研部门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发成功。该系统运用条码识别技术和网络查询的功能,实现了从“田间到老百姓餐桌”的全程监控管理,有利于蔬菜种植业者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为我国首例。该系统于2004年1月开始运行,目前已涵盖几乎全部的农产品,除已有的蔬菜以外,还监控畜禽、蛋、粮食作物、水果、食用菌等,并在50家超市大卖场内安装查询平台,方便大家查询。

3.2 北京市的系统

该系统由北京市农业局组织实施。其目的是实现蔬菜的生产、包装、储运和销售全过程的跟踪控制。从2006年初至今已基本完成,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手机短信、电话、卖场内的触摸查询屏查询有关信息,该系统已经在40余家蔬菜种植、加工、物流企业内应用,覆盖蔬菜种植基地面积1万hm2,涉及蔬菜品种120多个,蔬菜产品在170多家超市、便利店、食堂销售,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3.3 山东省的系统

该系统是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与当地一家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的,在寿光市燎原果菜生产基地内进行试验推广,主要开展蔬菜生产、供应的跟踪和追溯。该系统自2003年开始研发,经过几年来的试运行,已发展成为“一个平台,多套系统”的格局。一个平台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多套系统是指涵盖水果、蔬菜、肉蛋奶禽、鱼类、粮油等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以上的每套系统又分为内销企业版和外销企业版。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超市触摸查询机查询产品信息及生产企业的相关种植信息。

3.4 山西省的精准农业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是山西省内首个蔬菜溯源管理系统,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精准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前程光明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该系统以Visual C#.NET作为开发语言,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构建了蔬菜产品质量溯源管理应用系统。

该系统通过在温室内安装多种传感器,利用多串口数据采集技术将有关数据传回计算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掌上电脑(PDA)、手机实时观测,功能模块有基地分布、温室实况、溯源管理等。系统将蔬菜种植过程归为自动灌溉、耕地、施肥、病虫害信息、授粉等几类,在每项蔬菜种植技术使用之前,先制作各项操作预案,然后按预案要求进行操作,蔬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或者肥料的使用要符合标准,操作结束后,将各项操作录入系统。通过二维码技术,关联蔬菜采收、加工等过程信息,自动生成溯源码(全球唯一随机码)。

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获得蔬菜产品的生产地点、种植记录、加工记录、采收人等信息,实现蔬菜全过程跟踪。

通过分析上述几个实例可看出,蔬菜安全溯源系统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信息进行记录、采集、加工和查询的系统,可查询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如发现问题可追溯到每个环节,实现有效监管。

4 目前我国蔬菜溯源系统的不足

4.1 溯源信息内容表达不正确

由于现有蔬菜溯源系统在开发之初,各自的目标和原理不同,因此已有系统存在溯源信息内容表达不正确、系统软件与其他软件不兼容等问题,造成溯源信息无法在互联网上实现共享。如笔者曾在市场上调查发现,有的蔬菜溯源系统仅提供了生产地点、品种名等信息,其他信息基本没有,仅可以满足生产者的要求,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互联网的初衷背道而驰。

另外,还发现经溯源系统得到的信息有简有繁;有些企业的信息较为完整,如前面提到的山西省的精准农业智能化管理系统可查询到详细的种植、加工包装、采收人等记录信息,而有些企业的信息仅说明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进行生产,而无法获得具体信息,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4.2 缺乏信息的可视化展现

目前已有的系统主要用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的可追溯,即出现质量问题后倒查产品的有关信息等,信息的形式多为表格数据,缺乏可视化的信息。也就是说只能查询生产蔬菜时的有关信息,而目前生产地区的实时状况则无从查寻。

4.3 生产企业的产品较多,无法顾及所有产品

在实际的应用中不难发现,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拿出资金进行有关溯源系统的构建,而大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种类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如对每一种产品均进行较为精确的溯源信息管理,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此,企业会选择性地提供部分信息,导致消费者获得的信息变少。

4.4 质量溯源终端的匮乏

当消费者拿到一种产品后,通过溯源系统的查询可以了解蔬菜产品的生产过程,如是否使用高毒的农药、生产的地区等信息,但查询这些信息需要相应的设备,早期这种专用设备多存在于大型商场,很少走入寻常百姓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溯源系统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智能手机、二维码的普及,这种现象得到改善,一般而言利用智能手机在联网的情况下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溯源信息,大大提高了查询的效率。

5 建议与对策

蔬菜安全可溯源体系是确保蔬菜安全的关键,能够对蔬菜供应链中反映蔬菜质量安全的信息进行有效溯源、跟踪和预警,以改进供应链中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的管理,推动安全放心蔬菜的生产销售和品牌建设。

5.1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溯源系统

目前很多消费者反映,蔬菜溯源系统可供查询的信息较少,多为蔬菜产地、种植管理等信息,缺少蔬菜存储、物流环节等比较重要的信息,无法进行全程质量跟踪。因此,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必须提供的信息的种类、标准等,以利于消费者查询,了解蔬菜产品的有关信息,确保追溯信息覆盖整个生产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库。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能立即找到问题所在。

5.2 溯源系统的管理规则

溯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标识确定蔬菜的产地和生产、物流过程。其目的是当蔬菜出现质量问题时,可及时有效地从市场中撤出,确保流通蔬菜的安全性。追溯管理与标识管理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追溯管理能提供有关信息,而标识管理有助于可追溯管理的实施。追溯管理强调产品的唯一性和全过程管理,对追溯的产品,在其各个生产环节可实行跟踪,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及时召回[16]。

目前蔬菜可追溯码多采用一维码作为可追溯标签,但一维码信息容量小,尺寸偏大,不适用于蔬菜溯源。二维码信息容量大、尺寸小、具唯一性等[17]特点,应用起来更方便,因此使用二维码作为蔬菜溯源管理的标识将是大势所趋。

5.3 建立和完善多级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

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发展很快,基于互联网的溯源系统的发展却未跟上形势,已有的系统多自成体系,缺乏互联互通。应尽快建立国家、各级地方、企业、消费者等多级共享、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通过网络进行追踪,从而保证蔬菜质量。如已上市的蔬菜出现质量问题,生产者可通过该网络,快速找出问题所在,及时采取补救方法。另外,利用互联网的优越性也可了解其他产品,如工业产品的溯源体系的优缺点,为蔬菜溯源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18]。

5.4 大力开发可溯源终端

除在商场开发、安装大量可追溯终端外,还应加快智能手机的发展,开发基于手机的可追溯查询终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Blancou F. A history of the traceability of animals and animal product[J]. Revue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 2001, 20(2): 413-425.

[2] Stanford K, Stitt J, Kellar J A. Traceability in cattle and small ruminants in Canada[J].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view, 2001, 20(2): 510-522.

[3] Linus U O. Traceability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supply chain: A review of basic concepts, techn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J].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2003(1): 101-106.

[4] 程浩.畜产品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研究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169-170.

[5] 郑志新.食品溯源的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6):52-55.

[6] 管恩平.部分国家食品可追溯性管理实施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5):449-452.

[7] 李晓川.健全对虾生产安全监控体系,应对欧美新法规[J].中国水产,2004(12):12-14.

[8] 魏益民,郭波莉,魏帅,等.食品产地溯源及确证技术研究和应用方法探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24):5 073-

5 081.

[9] 孙丰梅,杨曙明,王慧文.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在肉类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9):136-141.

[10] 吴潇,潘玉春,唐雪明.肉制品的DNA溯源技术[J].猪业科学,2009,26(3):105-106.

[11] 赵荣,乔娟.中国农产食品追溯体系实施现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5):44-48.

[12] 赵月皎.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发展现状[J].吉林农业,2012(2):200.

[13] 白红武,孙传恒,丁维荣,等.农产品溯源系统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4):1-4.

[14] 张兵,黄昭瑜,叶春玲,等.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食品科学,2007(8):573-577.

[15] 李辉,傅泽田,付骁,等.基于Web的蔬菜可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江苏农业学报,2008(5):716-719.

[16] 杨信廷,钱建平,孙传恒.蔬菜安全生产管理及质量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8(3):162-166.

第3篇

1.1加紧实训教师培养、聘任工作目前,基地配备专兼职教师38人,其中40%为农业相关专业,35%为计算机相关专业,25%具有机电及复合型知识结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是关键,学院狠抓实训基地的教师培养,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现代农业企业实践、考察,培养技师型教师,多次组织教师到区内外智能化农业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企业考察、调研,从企业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这些措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1.2校企合作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体系学院按照项目建设方案,结合现代农业企业工作过程,抓紧组织项目相关教师制定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运作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定实训项目设置、运作和岗位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使课程、课件的相关内容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并根据生产实际要求,抓紧组织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课程,并编写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教材,这两本教材同时还作为广西农垦岗位培训用书。

1.3校企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单位组建服务广西农垦的甘蔗糖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信息数据处理与动态监控平台,直接为广西地方及农垦企业提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甘蔗糖业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服务,针对企业需要每年开出相关的企业培训项目,按照企业特点和要求选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承担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为企业员工开展农业职业资格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2建设成效

2.1推进校企合作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院与广西农垦集团企业、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乐业县顾式茶有限公司、广西绿大洲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学院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校企共同设计、实施“模拟承包+生产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无公害芒果生产技术规程等行业技术标准和高级果树园艺工、高级花卉园艺师、高级茶园园艺工等职业标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务信息管理等课程。农产品检验室与广西三达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环保部门及企业提供的环境样品的分析检验,把农产品检验室作为他们的第二实验室(已挂牌),利用检验室的大型仪器如液相、气相色谱仪等承担部分样品的分析任务。自2009年来,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加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企业共同承担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亚热带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蔬菜栽培基质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研究、广西高职农类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植物造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珍稀植物红皮糙果茶快速繁育技术及其园林应用的研究与示范等8项厅级教改立项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发表教改文章9篇。到位的仪器设备都已正常使用,各个实训室都正常开课。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每年承担了90多门课程约30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2.2充实了实训设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学院农科实训条件从原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能化农业的转变。项目对原有的玻璃温室进行了改造,增加室内光、温、水的控制设备,实现了智能控制的功能;对原有生产茶园辅助设计节水灌溉设施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室外生产场所的远程监控;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其设备功能,新建环境生态监测实训室、农务信息管理、质量溯源和农产品质检实训室,具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分析监测、土壤检测、配方施肥、农务信息管理和质量溯源等功能。新增了环境监测仪、节水灌溉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气质联谱仪、农务专家系统、溯源系统、农业智能系统、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等成套大型设备13台套,仪器设备总值698万元。

2.3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接待了许多相关单位的参观和指导,2011年共接待36批395人次的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许多同行对这一建设项目很感兴趣,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2.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项目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每年安排6-8名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共培养了28名骨干教师,其中邓朝辉派到农业部参加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训,廖旭辉、麻文胜老师参加了日本岛津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气相——质谱联用仪的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到企业兼职的教师其动手能力也得到 了提高。通过社会服务,许多骨干教师提高了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和较广泛的社会资源。

2.5拉动了招生近年,在农业类招生困难的大背景下,学院对农类专业进行了整合,实行农科大类招生,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共享和辐射作用,广泛发动宣传,搞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内涵建设,2008年专业大类招生164人,2009年招生182人,2010年招生196人,2011年招生252人,专业招生有了明显回升。5年来农业类专业就业率达到98.6%,就业对口率达到80%。

2.6提升了工学结合质量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依托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真实的为企业承担的项目。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以作物生产任务为载体,第二、第三学期根据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从春季到冬季生长的季节周期性和管理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个季节周期的“模拟承包”实训;第四、第五学期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2次交替专业实训,每次1个月;在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与毕业后就业岗位对接。

2.7专业教育质量与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项目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得到充实、提升,扩大了实训功能。在完善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新增32个实训项目、356个工位,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智能化农业技术相关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训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新技能与传统技能的比例、心智性专业技能与动作性专业技能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国家职业技能比赛,在自治区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中有6人获奖。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获“双证书”比例达100%。同时,为社会提供2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8社会服务成绩利用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的综合优势,为三农服务,使农民增收,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近年,学院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合作申报了广西科技厅项目“甘蔗糖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获8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还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应用示范(2007BAD30B06)”,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315万元,目前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结题验收。梁裕教授主持的广西科技厅项目“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桂科攻0895003-2-3)获广西科技厅专项支持40万元,项目已通过科技厅验收并完成成果鉴定。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服务广西、云南等示范蔗区320万亩,惠及26家制糖企业、30多万蔗农,使原料蔗从砍蔗到入榨平均缩短10.6个小时,折合降低蔗糖分损失0.31%,示范区年新增甘蔗产值19800万元,增加工业产值37125万元,税金6326万元,得到合作企业及蔗农的好评。

学院参与完成农业部农垦司“广西农垦质量溯源建设项目”,与广西农垦局科研处合作建立了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搭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完成了广西农垦水果、生猪、茶叶农产品9个追溯试点,经农业部验收达到优秀等级。依托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主持开发广西农垦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广西农垦企业单位远程生产数据填报及自动统计功能,在垦区92家企业推广使用,得到广西农垦科技产业处的好评。2008——2010年主要参与完成了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农产品质量追溯网络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已结题验收。2010开始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开展芒果等特色果蔬质量溯源体系研究,共同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开发质量溯源系统。同时为农业企业开发茶叶新品种、改造生产工艺,为企业增收8778万元,桑茶技术创新使桑农每亩增收6000元,为桑蚕产业的发展和桑农的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为茶叶企业设计加工机械,使企业节能增效每年达到22.11~24.66万元;为食品企业研发新产品,企业技术转让每年获税利16万元。

3特色与示范

第4篇

从2008年开始,中国移动大力推广“林果溯源”、“动物溯源”、“食品溯源”等信息化解决方案,积极实现对食品加工各环节信息的有效追踪。“溯源业务”就是我们常说的“维码”,它由二维码矩阵图形、二维码号以及说明文字组成,是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技术。

其中,“林果溯源”是以二维码的形式实现对果品的产地、品种、种植人、施肥情况、采摘时间及保存最佳期限等信息的验证;“动物溯源”以各类动物耳标为追溯标识,全程跟踪并记录动物养殖、防疫、检疫、物流和监督各环节的信息;“食品溯源”则是包括对乳制品在内的所有食品原料、生产、加工等信息的跟踪记录系统。

溯源系统推动了食品安全工作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监管人员只需用移动执法终端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就能迅速查询到商品的生产厂家、注册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真伪等信息,还能查询到相关企业信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使用方便;广大消费者能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介查询到购买商品的产地、生产、质检等方面的信息,起到产地认证、防伪等作用,可以保证买到安全的生鲜肉品、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食品企业可以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助于国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而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动物标识溯源系统”是农业部为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保障畜牧食品安全实施的项目,中国移动是该项目的唯一合作运营商。

在兵团的广大农牧团场,养殖及屠宰加工企业也纷纷开始使用二维码系统给牲畜佩戴新型二维码标识,给牛、羊一个全国性公开的“身份证”。通过读码器输送,可以把牲畜的所有身份信息送到农业部中国动物卫生监督网,并且准确地把畜禽免疫、养殖等情况第一时间传送到农业部,对落实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当发生动物疫病时,中国移动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追溯动物的饲养、检疫、流通和屠宰路径,达到疫病监控和防治的目标。牲畜从一出生到屠宰都有详细记录,不仅为兽医站工作人员减少了工作量,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同时也为广大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上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广袤的新疆大地、富饶的农牧团场,出产多种优质果品,使用二维码林果溯源业务可以更好地宣传和保护久负盛名的名优果品,既维护了出产地的品牌价值,也有效地维护了消费者利益。

第5篇

去年10月,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对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和食用农产品等各个环节管理作出了细致规定。这一号称“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给整个食品行业套上了紧箍。

高压之下,行业内遍布高挂的“安全”大旗,充斥着“绿色”“无公害”“有机”等口号。

可溯源概念的引进

各地的农产品基地作为市面上食品素材的提供者,是整个食品安全把控的重要一环。为此,各大农产品基地都在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加强安全生产。一些大型农产品基地,还建立了系统性的安全监管体系。

这其中,“可溯源”无疑是目前最为流行普遍、最受欢迎的热词。

所谓“可溯源”,就是对“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节进行全面的跟踪、记录,并且可以利用这些跟踪记录的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处的具置、具体状况,这样的一种能力叫作食品可溯源。

显然,通过这个体系,在发现危害人类健康安全问题时,可按照从原料上市至成品最终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召回未消费的食品,撤销上市许可,切断源头,消除危害,减少损失。

目前,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出现的问题

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一道技术性防火墙,可溯源体系对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保证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来看,这一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瑕疵和问题。

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各地食品溯源体系标准不一,企业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缺乏监管,衍生出借助溯源码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乱象。有的食品张冠李戴,乱贴追溯码;部分原产地品牌的溯源码,变成了企业的牟利工具。更有甚者,企业提供追溯码的定制服务,200万个起定制,标价每个0.02~0.08元,产地等追溯信息却完全由定制方自行掌握。

如此这般,各地的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市场大力推广的“可溯源”,在多数时候沦为一种摆设,甚至在利益驱动下成为任人玩捏的橡皮泥。

业内专家、山东亿隆之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化兴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无遗憾地向笔者表示,虽然我国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广这项工程,但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可追溯系统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仍局限在“商家到消费者”这个简单的链条上,并未真正实现“从菜园子到消费者”全链条无死角的可追溯,农产品在田地里播种、种植以及水质、空气等重要指标实际上基本上无据可查。因此可以说,种种原因之下,目前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溯源有了新突破

尽管我国农产品可溯源严格上来说仍旧停留在初级阶段,但是这一体系本身具有的优越性使其成为未来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顺应了加强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销售、安全流通的客观要求。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加强农产品可溯源体系的建设,依然是一项各大农产品基地应当常抓不懈的工作。

实际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已经有一批优秀企业在农产品可溯源体系建设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山东亿隆之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实现了可溯源体系“从菜园到餐桌”全环节的覆盖。

亿隆之家总经理张化兴表示,“我们不仅实现了农产品销售商家的溯源,还能够通过我们的动态二维码,获取农产品的生产种植过程的全信息,包括种植土地、水质的化验、空气成分的检测、生长期的化肥药物使用情况、检测人员、审核单位等全部关键信息。”这套目前国内最先采用的农产品信息追溯技术,为亿隆之家完成农产品从种植生产到销售、再到物流等所有环节的可追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全方位溯源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第6篇

2012年8月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农资物联网”产业化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试图运用“官方渠道+互联网技术”的构架解决此类矛盾。如今,“试点”运行已近5年,插上物联网翅膀的农资市场是否能终结种种乱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专程对此进行了调研。

农资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是

利益驱动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特殊商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由国家专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步放开。为了防止因农资产品的假冒劣质或违规使用引发重大农业生产事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我国建立了由农业、工商、质检、安监、物价等部门“多头”监管的市场秩序规范体制,但农资市场离有效治理还有距离。

一位农资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化肥、农药,农资长期假货横行、滥施滥用屡禁不绝,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都有问题,而且交互影响、恶性循环。乱象的根本成因是“利益驱动”。

该人士说,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许多肥料企业甚至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在掺杂使假、仿冒名牌,有机肥料也以添加化学成分“提升”品质,农药的无证、套证生产甚至虚构厂名、厂址或“翻新”药名亦屡见不鲜;从销售者角度分析,虚假宣传、恶意引导,甚至长期经销低效化肥、高毒农药,“正确指导农民使用农资”根本无从谈起;从使用者角度分析,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大量年轻人离开土地使得实际的农耕人员基本不懂农药、化肥的商品特性,更遑论系统的农业科技,“只买便宜货”的心态常常造成农资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见效快、低成本”又反过来成为无良厂商的行为导向。

该人士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资市场的“赊账”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农民甚至整村、整乡的农民手有闲钱也要赊账,因为他们坚信这种“后付费”方式可以预防假冒伪劣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经销商屈服于这种明显畸形的竞争环境,“上门赊销”竟然成了农资经营的促销手段,花样繁多的拖欠、拒付导致“卖了多年农资,留下一堆烂账”并不鲜见。“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指望优质农资上山下乡?”

官方试图借力网络技术清理门户

无锡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是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公办”农资流通企业,多年来一直是无锡地区农资供应的主渠道。该企业与中科院合作承担着“农资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任务,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的安全认证、数据共享、质量追溯、物流配送、使用指导等多项功能。

该公司董事长凌晋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项目启动以来包括中科院等相关部门的研发资金在内已投入6000多万元,分别建设了质量溯源、智能物流、知识服务等应用系统;同时,按照物联网技术要求,改造提升仓储物流、销售网络和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数据中心基础及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支撑平台、业务系统平台和“销售有记录、去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溯”的质量追溯机制,并在江苏、吉林等地成功落地转化。2017年,将对关键技术、装备进行再提升,以建成国家级农Y防伪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届时,农资生产、流通配载、销售使用等所有信息都将一览无遗,假冒伪劣产品也将无所遁形。

凌晋义还介绍,项目引领产业的效应已经显现。农资质量溯源系统已在中国种子集团、江苏苏农集团、安徽辉隆集团、中农立华集团等大型企业得到应用,运用物联网技术改造的生产线达50条。天津、重庆、四川、浙江、吉林、北京等地也正在或即将启动“农资物联网”建设。

“农资物联网不仅突破了农资流通的地域障碍,更改变了传统农技的服务质态,正在逐步实现的‘傻瓜机’模式将使这种服务变得更加快捷。以病虫害防治为例,我们已经建立起20种大宗农作物、150多种农产品的病虫草害样本库、知识库及特征库,并构建了图像识别与远程诊断技术体系,农民只要学会简单的手机拍照,在手机或电脑上动动手指头就把专家‘请’到身边,正宗渠道的农资供应也会在第一时间到位。”凌晋义说。

农资物联期待国家大力度推广

5年实践看到了初步效果,无锡方面开始组建农资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期望能够以专业公司的运作方式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无锡市供销合作总社资产管理处处长薛福英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未来几年,无锡农资物联网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运作水平,为服务区域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普适化的农资物流、防伪溯源和后续服务的全面技术解决方案。无锡还将建设“农资物联网产业园”,更大规模地打造全国农资物联网应用示范及产业化基地。

然而,《中国经济周刊》在调研中听到的并非都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农资市场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仅凭局部地区的“技术实验”还很难得到彻底解决。

据凌晋义介绍,农资物联网从源头开始就需要有国家层面的制度介入。比如,现在的农业生产资料对生产厂家尚无产品溯源的强制要求和法定标准,进入流通领域以后的品质管控十分繁杂且易有漏洞;物联网技术运用至今仍在局部地区“示范”,全国范围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并未真正实现。

第7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近日的《2018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国以区块链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区块链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456家,为实体经济应用服务公司数量达到109家。区块链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的特性,使之在包括农产品生产等实体经济产业场景中落地的模式和逻辑也日益清晰。

生产数据直接上传“入库”,质量追溯不能做手脚

“公司+基地+订单农户”是浙江安吉县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千家万户的管理不好管,农户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安吉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赖建红说,“零散的茶农种植采摘的鲜叶会进入厂区统一加工,如果某一家没有按照标准种植生产,影响到的是整个批次的茶叶质量。”

安吉白茶是当地的富民产业,带来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4左右。为了防止出现由于质量安全问题被市场淘汰的情况,当地在质量监管上的要求日益严格。“我们需要一个第三方平台来规避一些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比如保证农资的合理使用、确保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赖建红认为,区块链可以从技术手段更好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后顾之忧。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追溯系统,所有的数据一旦记录到区块链账本上将不能被改动。”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康春鹏解释,依靠不对称加密和数学算法的先进科技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为因素,使得信息更加透明,保证了农产品追溯信息的可靠性。

“用区块链做农产品溯源是大势所趋。”浙江兆信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大客户经理汪燕锋介绍,在实际操作中,区块链中的农产品数据信息主要通过物联网应用平台进行前端数据采集。“以茶园为例,我们会在茶园的山顶装一个1米多高的探针作为前端采集器,一个探针能覆盖10亩左右的茶园,采集温湿度、土壤等种植环境信息。前端采集器还配置了作业巡检功能,农户每天的作业到巡检点上刷一下卡,云端数据库就会收到一条信息,为农业物联网、农产品溯源的平台提供了实时信息。”汪燕锋说,由于使用了区块链技术,这些信息会通过数据上传溯源系统直接进入数据库,并且不能更改。

“让茶农负担这部分的费用不现实,也缺乏动力。”汪燕锋介绍,品牌方支付费用、为农户安装相关设施是区块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对企业而言,这种新技术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对农户来说,可以更放心地与企业合作、保证收益。”赖建红说。

信用数据记录调取便捷,贷款理赔智能高效

如果仅仅将区块链视为精准溯源的技术手段,未免有些大材小用。“区块链+农业物联网”可以使物联网设备实现自我管理和维护,降低互联网设备的后期维护成本;“区块链+农业农村大数据”将会让农业农村数字资源更加真实有效。

“区块链是一种技术范式,它的后缀有很多种可能性。”康春鹏说,以农村金融为例,目前农民贷款仍然比较难,归根到底还是缺乏信用抵押机制。区块链可以依靠程序算法自动记录海量信息,信息透明、篡改难度高、使用成本低。“区块链应用在农村金融领域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贷款可以不再依赖银行、征信公司等中介机构提供信用证明,贷款机构通过调取区块链的相应信息数据即可,相较以往的方式,既保证了信息完整、数据准确,又降低了使用成本。”

农业保险品种小、覆盖范围低,常会出现骗保事件。“区块链与农业保险的结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康春鹏认为,区块链可以使农业保险赔付更加智能化。“将智能合约用到区块链后,一旦检测到农业灾害,就会自动启动赔付流程,这样赔付效率更高。”

“区块链在农业、食品药品领域更有发展前景。”汪燕锋同样认为,除了帮助农业企业提升品牌信誉外,区块链将在农业服务领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8篇

一是加强整治,严查市场。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在春耕、秋播前等农资购销旺季的重要农时,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单位和重点品种,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力度,依法查处农资违法行为。2015年,全省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8.35万人次,检查企业5.25万个次。

二是强化抽检,严管质量。坚持把质量抽检作为农资打假的重要手段,2015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抽检种子、农药、肥料1.08万批次,为有效精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侵犯植物品种权违法行为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重拳出击,严惩违法。将案件查处纳入全省农业系统工作效能考评,保持严打重处高压态势不放松。完善“检打联动”机制。2015年,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949起,其中案值5万元以上大要案9起,查获违法农资109万公斤。

四是聚焦重点,精准监管。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市场检查、质量抽检、案件查处、投诉举报等情况,建立重点监管制度。2015年确定省重点监管生产企业98家,各市、县也相应确定市、县重点监管单位。

五是创新方式,协同共治。积极探索由 “唱独角戏”、“跳独杆舞”的单中心打假监管模式,到多主体、多部门的协同共治。探索开展行政指导,建立执法约谈制度,对近年来抽检不合格的57家种子企业开展约谈,落实主体责任。选择6个县(市)开展农资溯源试点工作,初步实现农药、主要农作物种子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

六是强化支撑,提升能力。2015年开发全省农业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和手机APP,为全省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配备移动执法终端、执法记录仪等移动执法装备,实现全省农资违法信息、风险信息集中,质量抽检数据、案件查处数据共享,在线督办、协查、通报案件信息,增强打假监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江苏省将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措施落地,扎扎实实做好农资打假工作。

一是迅速开展专项行动。从农资市场的突出问题入手,围绕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和重点品种,集中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双随机抽查要求,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采取异地互查、督查暗访等多种形式,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二是完善监督抽查机制。2016年安排农资质量监督抽查经费84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成布局合理、高效快捷的农资质量承检网络,为打击假劣农资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