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农产品的需求

对农产品的需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25: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农产品的需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农产品的需求

第1篇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对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十分有用。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不同农产品,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时,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即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时,需求是单位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价格的变动幅度相同。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富有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需求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一般认为,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现为缺乏敏感,即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也就是说即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需求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在实践中,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鲜、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且产期过于集中,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l/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包装不标准,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注水肉、毒大米、劣质奶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要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关键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第2篇

关键词 农产品 价格 模型

一、农产品供求模型的基本假设

1.一国经济封闭,即不必考虑国际贸易、汇率、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2.一国仅存在三大部门:政府、农户家庭、非农户家庭。其中农户家庭仅生产农产品,非农户家庭仅生产非农产品。农户家庭除了消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之外,还通过交换,消费非农产品。

3.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可以互相替代,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并且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比价的变化,消费者会修正他们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比例。[1]

二、农产品需求供给模型推导

1.农产品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参考芒德尔-弗莱明模型)[2]

农产品的总需求为既定的价格水平上一国内所有居民所需要的农产品总量。它等于农产品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农户家庭农产品交换额的总和。这种关系记为

⑴式中, 为一国对农产品的总需求; 表示农户家庭自己所消费的农产品量; 为农户家庭对农产品的投资支出。 为政府对农户家庭的农产品支出。 为农户家庭农产品交换额。作为会计恒等式,⑴式总是成立的。一旦决定了 、 、 、 的决定方法,则就可以知道影响总需求的因素。

农户家庭既消费农产品又消费非农产品。因此,农户家庭的名义消费总值为

⑵式中, 、 分别为农产品、非农产品的价格。 为两种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即产品价格指数。 为农户家庭实际总消费量。在一般情况下,

其中, 、 为农户家庭总消费中总产品和非农产品的加权值。这一权值可以通过农户家庭消费调查确定的代表性农户家庭两种产品消费支出比例给定。在 确定之后,农户实际消费总值为

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得出投资支出价格指数 和政府农产品支出价格指数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指数虽然都是 、 的加权平均数,但是权值不同。即农户家庭的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比例不同。农户家庭投资支出的名义总价值定义为农产品投资支出和非农产品投资支出的和

农户家庭政府支出的名义总价值定义为政府对农户家庭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支出之和:

则,农产品的名义总需求为

可以看出 为按照需求度量的名义国内农产品生产总值。把上式改写为

根据⑵、⑸、⑹式以及农户家庭利用的非农产品名义价值总额 等于 ,可以得到:

考察这一结果。⑼式中右侧的第一项是名义吸收 ,即农户家庭名义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和。第二项是名义吸收额 ,即农户家庭名义农产品、非农产品贸易余额。

根据宏观经济学消费和投资理论,我们知道农户家庭的消费是由利率 、农户可支配收入 、以及预期可支配收入 决定的。农户家庭投资是由利率 ,以及与其未来资本的边际生产率 决定的。其中变量下面的“+”表示该变量对因变量有正影响,“-”表示该变量对因变量有负影响。

用函数形式表示如下:

在价格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根据影响消费和投资的变量,可以写出农户家庭的吸收方程:

下面,通过类似的推导,得出农户家庭净贸易余额方程。首先,当 增加时,贸易余额趋于恶化,这是由于部分增加的吸收是用于农户家庭利用的非农产品。因此, 是 的负函数。同时, 是非农户家庭吸收 的正函数,因为当非农户家庭吸收增加的时候,非农户家庭吸收部分增加是花费在农产品上的。其次,假设 是非农产品对农产品的相对价格 的正函数,用e来表示。可以看出当e上升时,与农产品相比,非农产品变得更为昂贵,则 上升,而 下降。非农户家庭和农户家庭都会将他们的部分消费转移到较为廉价的农产品上。则贸易余额 随着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下降而有所改善。可以用下面的方程表示:

综合以上的分析,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

2.农产品总供给曲线

农户家庭利用资本(K)和劳动(L)生产农产品。农户家庭的资本就是指土地、原材料(如种子,肥料等等)以及农产品库存。另外,用技术水平 决定K和L水平即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产量。 上升代表生产过程中有了某种技术进步,从而带来更高的产量。可以用下面的表达式来描述上述关系:

第3篇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 信息管理 ERPICT

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最需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沟通载体,21世纪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将会超越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取而代之的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因此,本文从信息管理的层面,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进行研究,包括对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类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信息通讯技术(ICT)等信息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

二、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农产品供应链的含义。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与活动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农产品供应链是基于农产品这一特殊产品形成的供应链。国外研究揭示,在“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呈现为一种“生产商与消费者双驱动模式”特征明显的非线性系统。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由以下环节构成: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各个环节流程。由图1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流程图所示。

2.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农产品的诸多特性,有如下特点:(1)参与者众多;(2)农产品物流数量特别大,品种特别多;(3)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要求高;(4)农产品物流难度大。一是包装难;二是运输难;三是仓储难。同时还具有市场不确定性大和供应链易断性等特点。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类型

农产品的信息流动主要有两种类型:农产品需求信息和可追溯信息。其中,农产品需求信息受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驱动,而可追溯性信息则是来自国际组织的强制性要求比如欧盟,所有在欧盟销售的农产品都必须有提供包括产品名称、生产者信息、产品属性,以及各环节交易的日期和时间等可追溯用信息。农产品供应链中产品和信息流动,如图2所示。

四、企业资源计划的理论分析

1.企业资源计划。本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了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这个概念。ERP 以客户关系与销售管理为龙头,以企业内部的计划和生产管理为核心,有效地整合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使其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2.供应链与企业资源计划的关系。供应链是面向市场的,企业资源计划是面向企业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的条件,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二者相互影响。

五、ICT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对ICT技术的需求对农产品供应链中ICT技术需求的分析主要针对供应链管理的以下三个主要功能:订单处理,产品运输和配送,库存和仓库管理。对ICT技术的文献研究发现,供应链管理的以上三个功能对ICT技术有如下需求。

1.订单处理对ICT技术的需求。改进订单处理效果。农产品供应链功能的整合将有助于改善供应链绩效、提高顾客反应速度并确保产品质量。

2.在产品运输和配送对ICT技术的需求。首先是增加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将会影响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因此,某一种ICT技术代表的识别信息要适用于供应链上所有运输过程。

3.库存和仓储管理实现最优库存量产生的对ICT技术的要求。通过对库存管理的进行动态和实时跟踪的技术,来实现对信息协调的管理。

六、结 论

综上所述,农产品供应链的提高与发展,信息,英国有很多的软件用于实现食物和农产品追溯,此外,ERP系统在英国农业供应链和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对于我国来说,今后ERP和ICT技术将在我国农产品中广泛应用,GPS和GIS等技术也将为农业信息化的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吉尔吉斯斯坦;CMS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11-03

作者简介:胡颖(1973-),女,汉族,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贸合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项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研究——基于新疆视角”(批准号10XJJCGJW001)、新疆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对中亚国家农产品出口扩大促进研究”(批准号10CJY023)阶段性成果。

一、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出口增长迅速,比重仍然偏低

2004年以来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4年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额为5685万美元,而2010年则提高到52619万美元,年均增幅达449%,远远超过同期中国对中亚其他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

同时,中国农产品在吉尔吉斯斯坦进口农产品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该比重为49%,2006年上升至1196%,随后虽然出口的绝对数额增加,但比重有所回落,2010年降至965%。

尽管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2008年以来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且在吉尔吉斯斯坦进口农产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中吉双方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出口牛奶、烟草及其制品,进口谷物、动植物油脂、糖及糖类食品、食用水果;中国主要出口水果、蔬菜、水产品和肉及肉杂,进口棉花、动物毛皮、粮食等。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图1 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额及其占吉进口农产品比重 

(单位:万美元)

(二)出口产品集中度高、波动性较大

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单一,产品集中度较高。如表1所示,2004年中国对吉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在食用水果及坚果、烟草及其制品两大类上,两类产品出口额占比达766%。2010年,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则主要集中在肉及食用肉杂、食用水果及坚果两大类上,两类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739%。

表1 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结构

单位:%

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肉及食用杂碎0757206331274150444

乳、蛋、蜂蜜00010107000207

食用蔬菜41202737262219

食用水果及坚果498537366320241269295

谷物0010229600278448110

淀粉类产品362533158551707

蔬菜水果坚果制品11160724301723

杂项食品23291223172322

烟草及其制品2681271946322035

资料来源:根据UNCOMTRADE数据,计算得到

此外,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的波动性也比较大,以谷物出口为例,2004—2010年,谷物出口占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波动剧烈, 占比最高为448%,最低为0。肉及食用肉杂类产品出口与谷物出口较为相似。食用水果及坚果出口较为稳定,但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向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乳、蛋、蜂蜜、蔬菜、水果、坚果制品以及杂项制品等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二、影响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因素分析

为探究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CM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一)CMS模型

CMS模型1951年由泰森斯基(Tyszynski) 首先提出并应用,是用于评价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统计分析工具,后来经过勒纳和斯蒂恩(Leaner and Stern ,1970)、 詹帕(Jepma,1988)等人完善,使其成为研究出口贸易增长因素的重要模型。根据CMS模型,一国对另外一个国家出口贸易的变化可以分解整合为“进口需求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三个因素:即:

Q=ipi(0)qi+ipiqi(0)+ipiqi(1)

其中,Q表示t期出口国对进口国的出口总额变化,qi(0)表示基期进口国i类产品的进口额,qi表示t期进口国i类产品的进口变化,pi(0)表示基期出口国在进口国i类产品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pi表示t期出口国在进口国i类产品进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的变化。式(1)中,ipi(0)qi称为“进口需求效应”,即因进口国产品进口规模及结构变化而导致的出口国的出口变化;ipiqi(0)称为“出口竞争力效应”,它反映了出口国产品出口结构变化而导致出口变化;ipiqi称为“交叉结构效应”,它反映出口国出口结构与进口国进口效应的交互变化而导致的出口国出口变化。根据詹帕(Jempa,1988)的CMS模型扩展形式,式(1)可以转换为:

Q=p(0)q+[ipi(0)qi-p(0)q]+q(0)p+[ipiqi(0)-q(0)pi]+

[q(t)/q(0)-1]ipiq(0)+[ipiqi-(q(t)/q(0)-1)ipiqi(0)](2)

  其中,q(0)表示基期进口国的进口总额,p(0)表示基期出口国在进口国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q表示进口在两个时期内进口总额的变化。根据式(2),对上述影响出口增长的三种效应进行二次分解。“进口需求效应”分解为“需求规模效应”(p(0)q)和“需求结构效应”(ipi(0)qi-p(0)q)。“出口竞争力效应”进一步分解为“综合竞争力效应”(q(0)p )和“具体产品竞争力效应”(ipiqi(0)-q(0)p )。“结构交叉效应”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净结构交叉效应”([q(t)/q(0)-1]ipiqi(0) )和“动态结构交叉效应”(ipiqi-[q(t)/q(0)-1]ipiqi(0))。

胡 颖: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胡 颖: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增长——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二)数据来源

模型所采用的数据是按照HS 分类后的产品数据。该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HS编码自1988年实施以来也有了第四次修订本——HS2007 的商品分类方法, 它与 HS2002 商品分类方法并行使用。为了研究之前年份的贸易情况, 并为了能够使前后分类的数据保持一致, 本文所用的农产品贸易数据是 HS2002商品分类方法得出的数据。农产品数据为HS编码01~24章,样本时期为2004—2010年。

(三)模型分析结果

表2 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分析

单位:万美元

指标2004-2010年

绝对额比重(%)

实际贸易增长4116610000

进口需求效应211155128

需求规模效应210685118

需求结构效应428010

出口竞争力效应5715139

综合竞争力效应549611335

产品竞争力效应-49246-1196

结构交叉效应1948394733

净交叉效应21182515

动态交叉效应1736574218

资料来源:UNCOMTRADE, 经计算得到

模型结果表明,2004—2010年,“进口需求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和“结构交叉效应”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都有正向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具体如下:

1“需求效应”是影响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2004—2010年,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4117万美元,其中“进口需求效应”占5128%,即由于吉进口需求扩大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2111万美元,占增长总额的5128%,是影响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进一步细分,吉进口需求规模的扩大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其贡献率达到5118%,而吉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仅占01%。

2“产品结构效应”是影响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次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与吉农产品进口结构变化交互作用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19483万美元,占4733%。其中,“净交叉效应”为515%,而“动态交叉效应”为4218%,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能较好地适应吉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动。

3“竞争力效应”是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另一个影响因素,但它的贡献率仅为139%。农产品竞争力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小,中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率达1335%,而产品竞争力的贡献率仅为-1196%。

三、结论

(一)CMS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中国对其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中吉两国在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能够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变动,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出口结构,双方进出口结构的契合是促进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次重要因素。

(二)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其进口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过分依赖市场需求扩大,终究会因进口国市场需求的变化给出口带来波动,这已经从中国对吉谷物、肉及肉杂产品出口的反复波动中得到印证。近年来,吉农业部门产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40%左右,吉政府也把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吉最重要的工业生产部门之一,其中肉制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潜力一旦得以充分释放,其同类产品进口额将会大幅度减少。

(三)竞争力因素对促进中国向吉农产品出口的作用很小,个别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偏低甚至对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近两年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的增速已经减缓,2004—2008年中国对吉农产品出口年均增幅为667%,2009—2010年降至174%。这表明中国必须通过提高产品竞争力来稳定和扩大对其农产品出口。而竞争力的提高应包括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两个层面。

四、扩大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升新疆的农产品竞争力

中国新疆农业资源丰富,毗邻吉尔吉斯斯坦,具有对吉农产品贸易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首先,加快建立新疆面向吉尔吉斯斯坦及周边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公司加农户模式或者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建立农产品原料供给长效机制。可在新疆伊犁州直、塔城地区重点建设反季节蔬菜、瓜果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瓜果保鲜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喀什、阿克苏地区重点建设果品生产加工基地,主要发展苹果、香梨等鲜果生产和保鲜加工业。其次,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给予信贷支持等措施,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基地、科技研发等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体系。从生产、加工、流通方面,全面提升新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优质化生产。

(二)加强中吉相关部门间的合作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吉两国政府层面的交流机制,签订农业合作协定。通过签订中吉《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建立农业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的两国高层对话机制,形成规范有序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最大程度降低农产品跨境交易成本。其次,促进中吉农产品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中吉两国间过境运输、海关以及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合作。通过协商,敦促吉方简化农产品通关手续,缩短查验时间,提高查验效率,建立农产品进口绿色通道。同时,为加强中吉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合作,双方可在劳务许可、海关事务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第三,加强中吉伊尔克什坦、吐尔尕特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密切中吉口岸查验机构的交流与协作,改善口岸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

(三)深化中吉农业领域合作

吉尔吉斯斯坦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但由于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其潜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国企业应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生产领域合作,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农业产业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带动国内农业生产原料、农机产品的出口,以项目换市场。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市场考察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8(4):101-105

[2]王海燕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策略[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8(4):29-36

第5篇

关键词: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流

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在于,通过整体的管理,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加快捷稳定地贯穿供应链上下游农户和生产企业、零售商及消费者,使物流与客户实际需求同步。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在实施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时,当前主要考虑的是物流问题,对信息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文从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出发,讨论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性质及其控制问题,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并且认为供应链信息流对品牌农产品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一、信息流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需求

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管理不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节点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即节点之间的协同对策,谋求多赢目标。信息共享是节点间协同与合作的基础,能够使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有效地安排作业流程,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因此,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要求农户、经销商和加工企业等所有的参与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协调和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大量的信息需求。包括:

1 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信息需求。生产和流通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环节,农户和企业的生产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因此要求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相应的市场需求信息。例如,向农户提供加工企业、营销企业需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提供国内外市场价格行情及其变动趋势:同时加工企业也需要了解农户的种植情况、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及产量预测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安排生产与销售。

生产环节与加工流通环节之间的信息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加工和营销能力决定农户的产品能否实现从实物到价值的转换,直接影响着农户下一轮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农户生产能否满足企业加工和营销的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企业的加工和营销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一些资源闲置,降低资产利用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2 流通与消费环节的信息需求。流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同时供应链的核心思想是要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产生快速反应,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种、品质、质量安全等方面信息的及时和准确供给,才能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提高消费者消费品牌农产品的欲望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对于生产者、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来说,产品质量信息的提供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品牌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企业销售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 物流与库存信息的需求。品牌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而其消费却不受时间、地域和区域的限制,因此物流和贮藏信息的交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供应链节点之间建立有效物流与库存信息协调机制,对物流和库存进行合理控制,保证物流和库存信息的有效协调,能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

(二)信息流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在品牌农产品的供应链中,物流即农产品是从生产者(最初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资金流按照相反方向流动,而信息流则双向流动。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对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信息流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与传统农产品流通相比供应链管理具有许多优点,使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更具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表现在:

1 供应链信息充分共享。品牌农产品的信息影响大,传播快,有利于帮助供应链企业存储商誉、形象。“品牌就是一个创造、存储、再创造、再存储的经营过程。”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品牌农产品信息贯穿于生产,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2 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商品流通的交易成本高,据研究,平均而言要赢得一个新客户所花的成本是保持一个既有客户成本的6倍,而品牌则可以通过与顾客建立品牌偏好,有效降低宣传和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品牌农产品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所包含的价值、个性、品质等特征都能给产品带来重要的价值和声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减少了进入市场的障碍,大大降低供应链环节的交易成本。

3 减少农产品流通的市场风险。品牌农产品信息能减少农产品流通的市场风险,促进供应链的管理。农产品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失去了信任,怕买不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产品,花钱买气受,既担精神风险又担金钱风险。品牌农产品凭借品牌形象和美誉进入流通领域将一路绿灯,信息流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4 使农产品种植者、供应商和经销商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品牌农产品信息的流动加快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衔接,使品牌农产品物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处于畅通状态,降低了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品牌农产品不但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化解了传统物流无法解决的矛盾,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找到了出路,还通过新的流通模式使农产品种植者、供应商和经销商能获取更大的利润。

二、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网络的构建与控制

(一)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网络

品牌农产品供应链涉及企业和农户从生产、运输、加工、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由于相邻节点企业间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次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品牌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因此畅通的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在技术方面,应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和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品牌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政府监控部门,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可以通过

互联网相关信息。信息是品牌农产品物流的神经系统,从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储存、运输、加工及销售,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应作及时处理,才能应对市场变化。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网络提供了技术的支撑,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把原本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单向的状况得以改变,构筑起密切联系、渠道畅通、数据丰富、反映迅速的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网络。

(二)品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监测与控制

1 重视供应链信息流的监测和控制。随着农产品消费需求关系的变化。品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日益重要,对其监测和控制应十分重视。宏观上,供应链信息流有利于对品牌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监督管理,实现生产――市场――消费――站式的数字化监控。微观上,品牌农产品供应链连着千家万户,信息反映的是市场的力量,将信息流的监控体系应用于生产,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制定品牌农产品信息的相关标准。我国品牌农产品信息存在着标准制定滞后、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标准时效慢、采标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企业和农民无法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或国际标准来组织生产,影响了品牌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产品供应链把相关信息形成统一标准,制定统一规范,能够保证信息流快速有效的传递。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用户的信息行为不越界,另一方面信息遭到滥用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

3 确保信息流的有效性。品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面大量广,包括农产品的生产信息、需求信息、价格信息、产品的技术信息、制造工艺方法、项目研究报告、企业供应商、销售商的信息、市场信息、宏观经济政策、技术发展动态、竞争对手情况以及国内外企业可供借鉴的营销策略等,但是用于实现供应链的有效控制的信息在各个节点之间是不同的,要认真筛选,以便集中协调不同农业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关键数据,包括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以便于供应链各个环节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进行数据库信息集成。实现科学决策。

第6篇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06-03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业,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营销是重中之重。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市场里,客观迫切要求农产品的销售不能再固守原来的生产销售观念,必须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农产品营销概念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生产、流通和交易过程,这就要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农户等更新理念,注重市场营销,充分运用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现代市场的“10PS(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 营销理论,在抓好市场调研基础上,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好农产品市场营销。本文笔者将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问题即4P组合(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1 运用产品策略,创建农产品品牌

产品策略是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生产、销售产品时所运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的核心,是市场营销活动的支柱和基石。产品策略正确与否,决定了企业的成功与发展。在产品策略中,产品又是市场营销的客体和基础。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产品是指为留意、获取、使用或消费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而提供给市场的一切东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并已逐渐从需求群体差异化、需求个性特征化向需求个性瞬间化、感觉化方向转变,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以水果产品为例,产品结构特征是“四多四少”:即大路的、低档的、普通的、原料型的产品多;优质的、高档的、专业的、加工型的产品少,显然,我们农产品与市场的需求和欲望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必须运用产品策略,以现代营销观念看待生产的农产品,把农产品从其核心产品向形式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拓展。

(1)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关于品牌,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包含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商标。

进行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名称不可小视。创立一个好的品牌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好的品牌名称应与产品特性相符,突出产品独有的特色,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人产生联想,还要易读、易记,能够清楚地传达产品。并且,在品牌形象设计上,要综合运用美学原理,使品牌标志鲜明、独特、美观,能凸显民族和地方特色。品牌名称和标志要用创新的、独特的方法凸显出来,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如一些生产经营者把商标画在幼果上,让商标图与幼果一起成长,无公害又带有商标,效果很好。同时,要及时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

(2)加强农产品品牌管理,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美国品牌策略专家大卫•爱格认为:顾客感知质量、知名度、忠诚度、联想力是品牌四大要素。质量是品牌的本质和基础,是品牌的生命,要使自己品牌成为名品牌、好品牌,产品的品质是关键,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和认证,花大力气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从农产品种子的培育,到科学的种植和收获及农产品的储藏、运输及加工,都必须赋予更高更多的科技含量,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稳定和优良,确保农产品独特的地域特色,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档次,彰显其品牌魅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如广西近年给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 “生态栽培”、“生态养殖”和“绿色植保”等重大技术,初步形成了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经济体系,迅速发展了一批独具广西特色的优势产业。现全区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县超过20个,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450个,80多个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63个水果产品获“广西名优产品”称号,蔗糖、木薯、桑蚕、秋冬菜、水果、畜牧业生产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2010年广西名特优新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上,广西名品容县沙田柚、荔浦香芋就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卖得好价钱,据统计,展销周上现场销售金额达3887.4万元,签署成交合同金额11.9亿元,达成意向合同金额33.4亿元。

(3)争创农产品名优品牌,提高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强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上的开发应用,加强名、优、特产品培育和生产,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提高竞争能力,2011年2月,“灵山春茶节春茶开采第一日”开采仪式在广西灵山县举行。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产出早春茶具有虫害小,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的特点,创建品牌早春茶,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拓更广大的市场。

2 运用价格策略,把握农产品营销主动权

价格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价格通常是影响交易成败的重要因素,又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难以确定的、最灵活的因素。它可以对市场作出灵敏的反应。从营销角度看:价格是顾客购买商品和服务所愿意支付的经济成本,它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一般地,农产品价格P=f(市场需求、成本、费用、竞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定价既要考虑成本的补偿,又要考虑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能力,定价客观上是买卖双方共同决策。这就要讲究定价策略,不能随心所欲。价格策略是指企业通过对顾客需求的估量和成本分析,选择一种能吸引顾客、实现市场营销组合的策略。因此,价格策略的确定一定要以科学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在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充分把控各种信息,准确预测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以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水平为基准,科学定价,灵活调控。但是事实上大多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市场营销理念,许多农产品根本没有进行产品细分或等级划分,往往形成好坏一个价。也缺乏市场调研和分析,常常一拍脑袋就给农产品定了价,造成主观定价代替市场定价。另外,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又使农户在产品交易中处于劣势,农户成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各地政府应建立当地主要农产品供求信息研究和机构,帮助农户科学定价,更好运用定价策略,做好农产品市场营销。

3 运用渠道策略,构架农产品多维分销渠道

美国学者Edwardw、Cundiff认为营销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者向最终消费者或用户转移时直接或间接转移所有权所经过的路径”,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商业机构。即产品由生产者到用户的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是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发展迅速,类别越来越多,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之中。从广西看,2009年广西区投资12.3亿元建造一大型一站式数字化运作农批市场――南宁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搭建净菜集中配送、农产品大宗物流调配运输及大型农产品网上交易等多种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大平台,成为南宁市农产品终端销售母体。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目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4500多个,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分销体系,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如广西南宁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再次,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里的新成员,各大超市成为了农产品较为高端的销售渠道,成为各级政府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之地,一些大中城市农产品超市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20%以上。再有就是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中介也越来越活跃,这些构架起农产品销售渠道。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重生产、轻销售,许多农户根本没有意识也没能力构建自己的销售渠道,缺乏自主控制的信息来源和营销渠道,或营销渠道太窄,因而在农产品的分销渠道里,是完全处在弱势的、被动的状态中。因此,在农产品营销中,各级政府除了继续完善和发展销售渠道,大力促进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外,首先应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进行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知识的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使农产品生产者能根据当时的宏观环境因素和自身经济状态、产品特色等正确选择或者构建自己营销渠道,如市场调查证实:高端消费群体对农产品的消费主要以超市购买为主,如果自己农产品的目标顾客是高端消费者,那选择销售渠道主要应是超市。其次,积极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克服农户分散经营的缺点,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产品销售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鼓励发展专业营销合作组织,或建立各种销售公司,促进农户与市场的联系,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降低市场风险,如广西灵山、荔浦等县依托其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各类销售公司,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再次,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销售渠道,为农产品提供安全快捷便利的交易平台,实现农产品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全球性销售,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营销效率。

4 运用促销策略,开拓和创造农产品市场

促销策略是指企业如何通过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等各种促销方式,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产品信息,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农产品促销是指向顾客传递农产品信息,以增加需求和扩大销售,实质是农产品买卖双方的信息沟通。农产品促销策略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推式”策略和“拉式”策略。“推式”策略是指通过以人员推销方式为主的促销组合,把农产品推向市场的促销策略。其目的在于说服中间商和消费者,使其接受农产品。“推式”策略运用的结果是使农产品逐级地渗透到分销渠道中,最终到达销售终端。“拉式”策略是通过以广告方式为主的促销组合,将消费者吸引到农产品上来的促销策略。其目的在于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激发并强化其购买动机,进而使消费需求逐级地上传到农产品。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进行农产品营销,需加大促销力度和广度,在策略上可以以“拉式”策略为主,“推式”策略为辅。①充分利用公共关系手段,利用政府力量,打造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对接、拓展、交流和服务平台,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②整合各种资源,由各地政府组织牵头举办各种形式的展销会、信息会等,广泛宣传各类产品信息;如近年,农业部、广西政府多次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广西名优新农产品展销会,广西各地也纷纷结合当地实际和农产品特色,开展各种促销活动,如灵山县“灵山春茶节”、“灵山荔枝节”等,把农业、旅游业、休闲相结合,大大拓展农业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新的市场。③利用各种公共体资源,运用广告和营业推广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传播农产品信息,开拓、激发和强化消费需求,促进销售,如把广告做在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的高速、快捷和交互性,迅速、准确地、传播农产品的信息,彰显其产品的特色,比如可真实展示农产品生产管理全过程,传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产品”等新的消费理念,创造出绿色食品市场。

当然农业是弱质产业,能利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如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营造良好农产品营销环境,那更是锦上添花的事。

参考文献:

[1]王宁.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创新[J].现代化农业,2009(6).

[2]尹春兰.山西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6(1).

第7篇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

自2000年开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连续10年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由304亿美元增加到776亿美元,年均递增18%。虽然最近几年受到非典、禽流感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年均增长率仍然超过两位数。到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405.0亿美元。然而,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偏低,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入世”前50亿美元左右的长期顺差转变为连续6年的逆差状态。尤其是2008年-2009年,逆差呈加大态势,分别为181亿美元和130亿美元的逆差。逆差加大及出口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措施,此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还受临时保障措施,动物福利,通关程序等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的限制和影响;补贴我国实行的较晚,措施也不完善,因此,涉及到对我国农产品反补贴的还比较少。这些措施直接使我国农产品出口深受影响,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逆差加大,造成贸易摩擦多的原因分析

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食品污染事件,形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许多国家因此而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卫生要求更加苛刻。

其次,随着GATT的八轮谈判和WTO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关税对一国经济的保护作用下降了,高关税逐渐转化为反补贴、反倾销和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低迷的一些发达国家把国内农业问题政治化,使农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农业保护的最有效手段。

对我国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占95%以上,其中欧盟约占41%,日本约占30%,美国占24%。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行“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农产品进口的门槛,扩大了检验范围和标准,而我国是日本最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该措施的实施必然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仅2009年,日本扣留我国的301批次农产品中,蔬菜水果类95批,水产制品类74批,肉制品类37批,谷物及其制品类23批,花生18批,豆及豆制品14批,调味品10批,罐头7批,茶5批,淀粉类4批,其它15批。而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农药残留量等问题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控制,这也给我国的农产品质量统一和出口造成困难。

2.出口产品缺乏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

经过20多年的农村改革与发展,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产品由供不应求转向结构性过剩。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上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被放在首要位置,对农产品质量和标准要求不高。这些使得我国的农产品以“大路货”(也称中等货)居多,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加工水平低、产品雷同等问题严重。据统计,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量持续增加,到2006年,中国连续14年是日本最大的农产品来源国。我国之所以成为日本的主要农产品进口国是有原因的,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大国如:美国、欧盟等劳动力昂贵,农产品价格高,无法出口到日本;而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无法满足日本市场的品质要求。只有中国的产品质量与价格与市场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对日出口大增。由于出口农产品结构上的相似性,也对日本的相关行业构成冲击,导致一些日本本土农产品处于崩溃边缘,这也是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的原因之一。

3.出口农产品无序竞争,行业协会未真正起到应有作用

我国出口贸易秩序比较混乱,对同一市场,涌入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价格却越来越低,许多企业为了扩大出口,竞相压价,最后将出口价格降到国内价格之下,使外商获利匪浅,并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构成倾销,而涉案行业的中国企业往往达到几百家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普遍严重滞后,个别地区农产品出口企业有一些行业协会,但其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甚至有一些徒有其名,根本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许多行业组织是官办色彩过浓,协会成为“准政府”,失去了民间特色,缺乏相应的独立性,没有自;协会章程形同虚设,缺乏民主管理,会员单位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职能发挥有限,无力维护行业利益,制约着会员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资金保障,机构运转受阻。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滞后造成了出口企业无序竞争,生产及加工流程操作不规范,大量利润外流,而且导致一些国家对中国农产品设限或反倾销,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整体利益。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和利益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也将提高2000年-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金额:亿美元农民的收入,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特色农业,是指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具有产业个性化特点的新型农业,如花卉苗木、优质产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等。特色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差异化,这就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

1.出口特色农产品,是减少贸易摩擦,缩减贸易逆差的有效途径

由于特色农产品的“特”,产品的替代性小,产品的生产数量有限,一般不会对其他国家的农业构成冲击,因此,遭遇其他贸易壁垒的可能性也小,也适合一家一户的松散生产国情,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再加上潜在的国外消费市场,更能显示特色农产品的巨大发展前景。另外,特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不同,一般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低,而特色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这就使它在价格和附加值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特色产品的替代性较小,使后来的竞争者不容易模仿,也就具有了长期发展的空间。

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曲线来分析:

在图1需求曲线中,需求曲线D1代表一般农产品的需求,它相对于需求曲线D2(代表特色农产品)弹性较低,当需求曲线为D1时,当P1降到P2,需求量由Q2增加到Q3;当需求曲线为D2时,当P1降到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4。说明特色农产品对市场的反应大,在价格做同等幅度的调整时,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会有更多的需求量增加,能起到促销的作用,有利于农民的增收和扩大出口。在图2供给曲线中,S1(代表一般农产品)相对供给曲线S2(代表特色产品)弹性较低,当供给曲线为S1时,当P1降到P2,供给量由Q3下降到Q2;当供给曲线为S2时,当P1降到P2,供给量由Q4下降到Q1。反之,当市场对某种新产品肯定后,以后的发展空间要大,有利于扩大出口,首先在量上会有较大增加。

2.特色农产品能够适应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要

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市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特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于特殊农产品,消费者对于非价格因素的敏感性要大于价格因素的敏感性,只要价格高的不是离谱,消费者更乐于接受个性化的产品,而不是大众化均质的产品(国际贸易中所说的“大路货”)。

3.发展特色农业,能使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农产品贸易结构 竞争与互补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齐头并进的两股力量。区域化立足于构建合作与互补的竞争力,而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更具有合作优势。东盟(ASEAN)多数国家与中国毗邻或隔海相望,地缘联系紧密,交往历史悠久,加之当前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双方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的建立,为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影响正受到广泛关注。

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农业被确定为新世纪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基于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双方始终都将农产品贸易作为开展合作的重点。

然而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在特征和趋势上存在着多变性与复杂性,为更好把握当前的贸易形势和格局,应继续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和促进与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内在结构与作用机制的分析将是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基础。本文将就此作出分析:

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一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即一个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能否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以及出口的去向是否分布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如何呢?是否有效切合东盟需求市场的基本特征呢?

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多元化(或多样化),包括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因需求波动而导致的出口风险。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风险程度又如何呢?

(1)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

     近几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取得了较快发展,东盟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双边贸易额已从2002年的38.1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9.1亿美元左右,增长了2.7倍。

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国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不同,东盟10国中,除文莱和新加坡外,农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农业技术落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国。从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来看,在2008年和2009年第1季度,这五个国家占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7.9%和89.7%,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高。从中国与主要东盟农产品出口国市场结构来看,中国与其在市场结构上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欧盟、美国、日本都是主要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