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学基本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核心理论课程,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已经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其教学和实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甚至严重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则会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本文旨在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的学课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课,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挪威经济学家Frish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与数学三者的结合。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学科多样性、理论与应用结合性以及数据依赖性的学课特点[1]。首先,计量经济学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作为工具,用来分析经济现象。这种学科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甚至还有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及其操作。其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其中,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和数理理论,模型的回归和假设检验等需要统计学理论,而最终目的是分析经济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即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实践。最后,计量经济学具有数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性非常高。计量经济模型能否科学、合理的分析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质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一致性和随机性的数据要求,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数据。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这些学课特点使得这门课的讲授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大多数本科院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1.先修课程设置不合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科多样性使得这门课对于先修课程的设置要求较高。通常情况下,大一、大二期间必须完整修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理论基础。然而,部分高校在大二期间就开设计量经济学,或者与其它先修课程同时开设。此时,学生对于部分数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还未涉及,或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时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较多涉及到Stata、Eviews、Matlab等计算机软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这些软件往往涉及较少,这也导致学习难度加大。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也不够准确,大都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往往学不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也不合理。有些老师授课过程中只给学生讲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对于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从未涉及。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讲授教学内容,讲到哪算到哪,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授课。甚至还有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花很多的课时在给学生讲理论推导,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课时量与实验课时量不匹配。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模型建立、数据收集和整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较多课时用于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上,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内容非常欠缺。而且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设置当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课时比重较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其计量经济学总课时是48个,而实验课时是8个,这难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对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及其操作不熟悉,或者仅熟悉一些过时的软件,而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更先进的软件及其操作,这些也不利于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纸上谈兵”,难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从事科研写作的积极性。
三、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上述本科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相应的政策建议:
1.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本科高等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并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明确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定位,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设置为必修课程,数理统计等相关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必须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后,让学生在学习经济经济学课程时更游刃有余。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本科高校来说,应该设立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软件解决现实问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避免过多讲授数理推导,着重讲解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计量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可以适当讲授一些比较前沿的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3.合理设置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一方面,依据学生培养要求和学生水平优化配置教学和实验课时,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2:1,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熟悉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1:1,注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与实验的交叉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讲授应用以加强学生对于应用的理解,而在实验课时中也可以适当讲授一些计量理论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
4.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闭卷、平时成绩以及实操的综合考核方式。其中,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平时成绩主要保障学习效果的课堂考勤和课下作业,实操既能考察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的软件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要求偏重理论的可以设置为5:3:2,重点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培养要求注重应用的可以设置为4:4:2,着重考查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參考文献:
[1]刘亚清,吴福锁.浅析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15):106-108.
种主要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三种资本彼此可以相互转化,其中文化资本最具有转换力量。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举止风度以及对成功的把握能力等。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第一种是具体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如语言能力、行为惯习、适应能力、人格类型等;第二种是客观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态存在,如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第三种是体制形态,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权威机构授予,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如资格证书、文凭等。很显然,这三种形态对应了文化能力、文化产品与资格证书。
二、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
布尔迪厄在《区隔》一书中提出了文化资本的两种再生产方式:通过家庭教育传承文化资本和通过学校教育积累文化资本。首先,家庭是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最初、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既有父母对子女有意识的教导,也有子女对父母无意识的效仿,不同家庭背景的后代获得了上辈人的“惯习”,传承了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身体化,转化为自己的文化能力;其次,学校是除家庭之外最重要的生产文化资本的场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技术与知识的传播,还承担着向社会成员传输特定的文化传统的任务,承担着文化再生产的功能。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家庭传承的文化资本已基本固化,在校期间的文化资本积累是改变其文化资本持有量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考察大学生三种文化资本,即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资格证书的拥有状况,分析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
1、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既是一种内在化的文化资本,布尔迪厄将其看作是最重要的,是其他两种形式文化资本的基础。大学生的文化能力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文化品味、文化修养等。
文化能力与特定个体紧密相连,不能通过赠予、买卖、抢掠等形式实现个体之间的传递,个体积累是获取文化能力的主要途径。笔者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多年,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交流发现,大学生的文化能力积累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挖掘欠缺。尽管学校开设多门课程,但不少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没有充分吸收和消化,只要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流于表面,获得的知识是临时的、零散的,难以转换成内在化的文化能力。其二,生际间差异明显。文化能力的积累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以一定的家庭经济资本作为支撑。那些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的家庭后代条件优越,更容易传承积累学习能力和文化品味;而对于那些贫困大学生而言,不仅难以得到家庭经济资本的支持,为了筹措生活费和学费,还需要挤占学习时间用于勤工助学,缺乏对分数之外的素质和兴趣能力的培养和投资。多数贫困生由于没有学习之外的特长而滋生自卑心理,将自己拒之于各类活动之外,阻碍文化能力的提高。
2、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大学生的文化产品指大学生拥有的书籍、报纸、绘画、工具等文化物品。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行动者的藏品—书籍、绘画和古董等物质性财富越丰富,或者其质量越高,他拥有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越多。”所以,藏书情况是衡量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主要指标之一。文化产品以物质形式存在,是可以进行传递的。从家庭角度看,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大学生客观化的文化资本积累的影响是不同的。相对于农村大学生,城市大学生能更多地传承上辈留下的图书、文化收藏、艺术品等。从个人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书籍的主要来源。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丰富,大学生获取书籍的经济成本较低,基本能够满足需求。
3、资格证书。体制化了的学术资格或证书,是衡量体制化文化资本的重要尺度。正是“这种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和有合法保障的价值”。为此,大学生争相通过获取官方所认可的文化资本来提升自身价值,除了争取各种教育资格与机会外,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亦成为了大学生的选择,“考证热”在大学校园渐成气候。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中国已在90个职业采取了职业准入制度。有人断言:21 世纪将是职业证书的时代。在大学校园,每年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会计资格证、律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导游证、人力资源管理师、报关员等考证风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为了给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增加筹码,多数大学生意识到了资格证书对获取职位的重要性,对考证的投入可谓代价巨
大。从时间成本来说,考取某项证书,从考前的筹划到购买资料、上辅导班、复习等,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意味着舍弃专业学习、实践锻炼等机会,可见大学生对考证的重视。此外,考证还需要付出一定的货币成本,如报名费、资料费、辅导班学费等。然而,与大量投入相比,考证收益是不能确定的。由于部分大学生陷入考证误区,不结合个体差异选择证书类型,盲目跟风,使得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转化失败,考取的证书对就业毫无用处,这也是大学生体制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来看,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浮躁心理及重证书、轻能力是当前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中呈现的主要问题。
三、大学生文化资本提升路径
从大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现状来看,提升文化资本的路径主要是学校教育与个人努力。
1、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文化资本在学生中平衡发展。
首先,学校应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提高文化能力。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进来,为学生广交朋友、锻炼社交能力、建立竞争协作意识创造条件,使其提高文化能力。
其次,学校应丰富图书馆资源,以增加大学生文化商品存量。为突破馆藏资源约束,可以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大学之间书籍、光盘等资源的馆际互借,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更多的文化资源。
最后,学校应鼓励学生考取资格证书,增加体制形态文化资本存量。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学好校内课程,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
2、个人努力。布尔迪厄指出个体在获取文化资本途径上,除了秉承家庭文化资本代际传递的先赋因素外,还与个人的成就动机、努力奋斗等自致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知识快速更替,家庭文化资本先赋因素的影响力渐趋弱化,而个体后天自致因素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发挥个体主动性来积累文化资本。
首先,大学生应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提升与自我追求和辛勤付出是息息相关的,树立正确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勤奋学习、不懈奋斗,不断积累文化资本。
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兼职、实习等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的交往,是弥补自身社会资本单薄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个人的业务能力,而且可以扩大个人的社交网络范围,获得人脉资本。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内容 改革
本文首先将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改革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建议。
1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用适宜教材,教材体系逐级递进,相互衔接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成功的基础。西方经济学教学还需要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数学训练等课程的支持,这些课程时间上的衔接顺序合理,课程与西方经济学教学衔接紧密才能有效推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开展。然而,我国众多大专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着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缺乏层次性、衔接不紧密,支持课程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经济数学开设时间顺序不合理、与西方经济学课程联系不紧密等等问。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问题
我国多数大专院校的培养体系中,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基本是直接选用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的教材,或直接选用中级版本的教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必然要求。让学生直接学习高鸿业先生的教材或者直接使用中级西方经济学教材对于很多学生未免要求过高,直接接触抽象理论也使我国学生把西方经济学作为抽象理论理解,很难与现实联系深入浅出的理解经济学,这就造成了我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兴趣不足,望而生。为了解决学生理解的问题,我国经济学教育者对西方经济学中级教材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简单化,但是,这又造成了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衔接不力的问题。初级教程的缺失,不仅是吓退我国学生学习现代经济学的高进入门槛的原因,也是中级经济学与高级部分衔接不够的潜在原因。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着过时的问题。由于很多教材写作于多年前,其内容不可能反映经济学迅速发展的需要。内容的陈旧也降低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
1.2 支持课程的设置问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支持课程,支持课程设置合理性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要让学生系统的理解西方经济学体系,经济学不能遗忘经济史,必须讲授经济史课程。只有系统学习经济史课程,才能让学生学会与现实相结合。而且经济史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意义,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而我国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设置经济史课程,经济史课程的缺失使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经济学必要的抽象,不能很好的把西方经济学与现实联系起来。
传授单一的新古典理论,对西方经济学其他理论教学投入不够是我国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另一个问题。西方经济学不存在所谓主流、非主流之分,英美很多政治家是奥地利学派的拥护者,必须完整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
1.3 课程设置开放性不够
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开放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语教学水平不高,实施比例不高;二是课程设置中没有给教师必要的自由度。经济学是我国社会科学中开放性最高的学科,但是,双语教学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学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这一方面可以归结为我国英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学教育内容设置的问题。如果能够开设一定的导引课程,大多数院校的学生是可以接受双语教学的。从第二个方面来看,课程设置必须给予教师一定自由度。只有让老师发挥教学积极性,结合学生学习和社会需要开设一些补充课程,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和教师研究更加接轨,学生有更强学习激励,西方经济学教学才能更进一步。
2 改进教学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
基于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对我国西方经济学教育内容设置给出以下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西方经济学层级体系
必须补充初级经济学的教学作为中级经济学教学的先选课程,国外具有众多初级经济学优秀教材,这为我们进行初步经济学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在初级经济学之后,选择相应的中级水平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在完成中级经济学教程的教学之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始高级西方经济学教学。在选择各层次教材时,一定要协调教材使用,使各层级教材有效衔接。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注意各层级教材与配套课程的衔接。初级经济学可以在没有讲授数学相关课程前讲授,在完成经济数学教学之后再引人中级经济学课程。而高级课程的讲授必须在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之后讲授。
必须引入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在完成中级西方经济学较高过程中,必须引入对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前沿理论的介绍,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籍,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
2.2 统筹支持课程的设置
首先必须统筹支持课程的时间设置。经济史课程开设时间具有一定自由度。其他支持课程的设置则必须满足一定的顺序要求,在开设中级经济学教程之前必须让学生完成高等数学的学习。在学生完成统计学理论相关课程后,立即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以适应以后开设高级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需要。经济学流派的学习必须在中级经济学开设之后开展。必须适当增加非主流学派的介绍。除了讲解主流经济学观点外,还应该尽量融合其他流派的观点,如供给学派、后凯恩斯主义、新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通过这种不同流派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经济现实的能力。
其次,必须搞好经济学支持课程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衔接。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考虑数学的经济学应用需要,让学生理解原理,应用软件解决经济学相关问题,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信心,让学生更好的把数学知识与西方经济学理论学习衔接。类似maple等的数学软件使得数学应用显得简单,只儒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即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大大减轻教学负担,也可以便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更加简单,增强学习效果。
2.3 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增加选修课程
经济学与国际的高度接轨和我国社会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提高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英语教学与经济学衔接不够紧密,在引入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简单经济学文献人手,逐步增加难度。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引导,由浅人深逐步让学生可以读懂经济学当代文献,培养未来继续研究和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
最后,必须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与社会需要衔接较好的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在应用经济学理解某些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适用性。
关键词: 经济学
一、研究失业问题的重要性
不同的经济学派对失业的关注程度及解决方案具有明显的差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简单地把工资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及其供求的调节机制,认为在经济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若有失业存在就是因为工人要求的工资过高了,因此,把降低工资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凯恩斯承认了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认为经济即使处于均衡状态也可能产生失业问题,他把失业作为经济生活中一个难解的重要议题加以研究,其由《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命名的代表作把首个关键字定为失业就是最好的证明;相比而言,古典自由主义者则不大看重失业的危害,反而认为官方统计的失业数据高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们认为很多被政府认定的失业者实际上在“地下经济”中是有工作的。
当代美国经济学承袭了凯恩斯经济分析的传统,把失业作为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加以研究。从某种角度而言,其宏观经济学就是围绕着失业问题展开的。本文将主要以当代美国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samuel Bowles、Richard Edwards和Frank Roosevelt 2005年出版的《理解资本主义——竞争、统制与变革(第3版)》为基础,介绍他们对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研究。
二、资本主义失业的荒诞、浪费、痛苦及其程度的严重性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失业是与机器设备的闲置以及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并存的事实。它与我们平常的经验完全不符。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需要一个书架,而且有工具、木材和时间,我们就可以动手为自己做一个书架。我们在组织自己的生产活动时,不会在仍然有闲置工具、闲置人员和未满足需求的时候停止工作。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因为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它会在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设备依旧闲置而劳动力失业的情况下停下来。
这一荒诞事实所造成的,首先是资源的巨大浪费。2001年,美国有25%的工业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因而少生产了1.2万亿美元的商品。若把这些商品平均分配给当年美国的2.85亿男性、女性和孩子,每人将多得4211美元的商品。而同时,美国每天有674万失业人口在寻找工作。
其次,失业给失业者的生活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痛苦。它不但是薪水的丧失和生活的困难,而且有着远大于收入丧失的心理成本。它使失业者失去了作为劳动者的尊严、失去了别人的尊重甚至社会的认同感。
第三,失业的痛苦不仅是那些事实上正处在失业状态的人所承受的,即使是从未失业过的工人,也不得不担心将来某天自己也可能失业。而且一旦失业,就难再找到与目前岗位匹配的工作。失业像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给整个社会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第四,就失业的严重程度而言,政府公布的数据往往不是高估了,而是估计不足。以美国劳工统计局2004年6月搜集并出版的美国5月份就业和失业的估计值为例,公布的失业率为5.6%,但报告同时指出,除了现有失业人口之外,还有160万“接近属于”劳动力的人口,其中的1/3属于“灰心工人”,另外2/3在过去的12个月中找过工作但在调查前的4周里没找。以及470万因“经济原因”而非自愿兼职的工人。若把它们都算作失业工人。失业率则会分别上升到6.6%和9.7%。
三、失业并非不可避免: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质疑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入阅读,精心设问必然成为关键。由此可见,精心设计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精心设问呢?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着眼于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尽力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也就是主问题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如在教授《晋灵公不君》一文时,我在备课中,通过分析文本环节找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后,设计出一个主问题:《晋灵公不君》是如何体现春秋笔法的?这个问题具有极大的整合性,既要求学生掌握文本内容,比如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的4件事,晋灵公完全不行君道的表现,以及赵穿弑君等;又要求学生了解春秋笔法“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直书其事、惩恶而劝善”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明白明明是赵穿弑君,史官董狐却记录为赵盾弑君,是因为董狐是从儒家的君臣之道出发,认为赵盾作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没有尽到为臣的责任。本文“叙事明善恶,细节明是非”正是春秋笔法的特点的体现。
二、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语文阅读教学的四大目标是由浅入深的,其思维水平明显地呈现出由低向高发展的层次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在设计问题时,自然首先设计主问题,问题是一旦主问题生成了,教师还要考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能有多深?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能达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最常见最有效地方法当然就是把大而难的主问题分解、设计成一个一个小问题。问题的梯度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什么?②秦晋为何要围攻郑国?③烛之武刚开始为什么拒绝郑伯,后来又为什么答应要去退秦师?④烛之武怎么凭一己之力退秦师?⑤烛之武在全文在体现了怎样的性格形象?⑥当个人遭遇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青年学生的你们该如何选择?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节的跌宕起伏和照应,而且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人物研读,渗透了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几个问题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了,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无论从广度方面还是深度方面来看,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三、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问题设计得好,具有启发性,才能使探究式阅读教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例如在学习《赤壁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与苏轼月下泛舟之“客”究竟是谁?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逐渐梳理出课文每段都提到这位客人:第1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第2段“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第3段“正襟危坐而问客”以及“客曰”,第4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第5段“客喜而笑”。接下来通过对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学生认为“客”可能不存在,“客”其实是苏轼的另一半,第2段写客人箫声悲凉,其实是写作者思“美人”而不得见,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意怅惘;第3段客人连用两个问句,以赤壁赋的历史故事作答,表现出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实际上是苏轼被贬谪后自己悲观思想的流露;第4段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慰对方,实则是宽慰自己,表现出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实际上是作者在自我劝慰、自我超越、顿悟人生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喜悦之情。作者之所以虚构出一位“客”,主要想通过这种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从而层层揭示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大大加深,知识经济兴起,学术资本主义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学术资本主义指的是高校教授和员工为了争取外部资源而进行的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在这里,“资本主义”指的不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而是一种市场资源分配的经济手段。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部门还没有正式引入这一概念,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许多活动都表现出了学术资本主义的一些明显特征。本文将首先描述学术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在列出一些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学术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术资本主义最初不是用来描述高等教育的,韦伯首先在他的演讲中解释了它的意思:“没有足够多的钱,大型的医疗和科学机构很难工作。”1991年哈罗德?弗洛姆用它来描述一种现象:如果学术界的部分人掌握了领导权,他们就会批评现实的主流文化。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用它来描述高等教育,指出学术科学越来越依赖于其他机构的资源。本文中的学术资本主义指的是高校教授和工作人员为了争取外部资源进行的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更加关注那些有利可图的活动。大学的学术资本主义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首先,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成为新经济的驱动力,这是学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再次,高等教育政策和国家科技政策的推动导致了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许多大学扩招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费用,而且教授经常使用他们的学术研究申请专利。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成核心客户,学生的学费涵盖了大学基金的百分之三十。教师从学者变成了企业家,他们一方面从事教学得到学校的基金,在现实生活中也提供咨询,申请专利并独立经营一家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学到他们感兴趣并且有利于他们未来发展的技能。
三、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人才市场供需失衡、有业不
就,毕业生规模庞大等等,其中主要表现如下。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高校设置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一致,学校专业结构严重趋同,热门专业学生数大大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人才市场结构不平衡。另外,劳动者的素质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从而出现招工难-就业难的现象。
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各级政府配套措施参差不齐。国家一直在强调为了使得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就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对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然而大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意识,社会实践经验也不足,而各级政府对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参差不齐,导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薄弱,创业率低。
学校设置课程和实践项目陈旧。在目前的形势下,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很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即招即用。”而现在的大学课程偏向于基础研究且过于陈旧,他不以实际应用为目标,这就产生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导致了很多大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由于在学校里有一些学生跟着导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而老师能够从中拿到很多的奖金,这些学生可能想着以后工作也会是这种工作待遇。或者他们认为自身出自名校,对自己期待很高,无法接受起薪不高的工作,而?δ切┕ぷ屎芨叩墓ぷ饔秩狈π判娜ヌ粽剑?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多的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市场上初级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素质、技术熟练劳动工则相对短缺,政府应该更多的加大对技术服务、旅游业、科学研究以及金融业的投入,发展第三产业,而高校应该更多地组织各种讲座和社会公开课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和视野,为高校待毕业的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和就业经验。
(2)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对自主创业大学生给予更大支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多大学生倾向于找一份安稳工作,朝九晚五,但是这样的工作又不足以满足庞大的毕业生。高校应该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定期开展相关讲座并邀请年轻企业家和校友对一些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目前的政策与政策绩效
1、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规定
2004年6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为我国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规范性文件。该通知规定,对高校实行借款总额包干,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以及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总数20%的比例、生均每年6000元的标准(全国学费每年生均5000元,住宿费800-1200元)确定;由政府委托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中心按协议支付贴息(在校期间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毕业后学生自付),贷款的发放实行额度内高校审核,银行批准;借款学生毕业后在1至2年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其中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借款学生,可以奖学金代偿;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按贷款发生额的15%,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补偿银行的损失。国家金融管理等有关部门、经办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及各高校共同建立还款约束机制。
上述与银行相关的贷款制度设计系自外部对银行整体做出的,缺乏针对银行内部具体经办人员(以下简称经办人员)的结构性激励内容。然而制度对银行整体的约束是指导性的,贷款的最终发放是必须通过银行的经办人员具体操作才能实现的。
2、政策的现实运行绩效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信息和中国教育报报道,贷款自1999年试点后推广,2003年基本叫停,2004年出台新办法。自1999年开展贷款工作以来,全国申请贷款累计总人数395.2万人,银行审批人数240.5万人;申请贷款累计总金额305.6亿元,银行审批金额201.4亿元。其中,自2004年6月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至2006年6月底,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参见教育部网站)。抽样调查的结果,2005年贷款不良贷款率约为12.88%,相对2003年和2004年年底呈增长趋势(徐莉,石晓春,2005)。
根据包干标准,200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是1350万,应贷金额为162亿,但是2004年6月底至2006年6月底两年实际审批金额才是131亿元,贷款不足率超过了100%,这与住房、汽车、家电等消费信贷的大幅增长形成鲜明对照;2005年8个试点城市抽样不良贷款率为12.88%(教育部将银行的风险补偿标准定在15%,总体实际风险水平应高于15%,因在许多银行拒绝投标),而呆账率达6%银行就会亏损(郦解放,2002)。
二、政策的经济学评价
1、各省区银行垄断供给与国家制定统一利率
我国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的行业准入制度。除极个别民间银行如发展银行以外,各级商业银行均为国有金融企业。基于卖方垄断的市场结构,金融业整体的竞争必然是严重不完全的,这就必然导致低端客户服务方面存在过度需求即供给不足。另外,贷款采用招投标方式,中标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供给方,而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方则为数目众多的贫困生,因此各地贷款市场呈卖方独家垄断的市场结构形态。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经办银行存在收取高于完全竞争金融市场均衡价格而减少贷款发放的激励。进一步地,银行凭借垄断地位在高端市场收取数额满意的高额利润后,缺乏办理贷款这一低端业务的必要积极性。
实践中,经办银行必须执行中央银行制定的统一利率,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发放贷款,这就相当于政府对助学贷款制定了最高限价。
2、低于社会收益的银行收益下偏高的经办人员结构性成本
高等教育消费行为具有典型的正的外部性影响: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增加受教育者本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以提高其未来收入外,还为社会培养了遵纪守法的文明公民,基于其本人的知识积累、创新与外溢从而提高了社会整体的产出水平,在我国特殊国情下还具有缓解人口过多造成的资源紧缺、环境恶化问题。另外,与其他贷款业务相比,贷款笔数多、单笔贷款数额小,而办理每笔业务所需付出的审核、批准、追缴等劳务数量却基本相同(尽管实行新意见后审核成本有所下降,但是风险金以外的违约责任由经办人员自负,使得贷款业务员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在利率相同的前提下,理性经办人员的现实选择必然是不办或少办。因为假定所有种类贷款的银行外部成本(银行支付的存款利率或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利率)与外部收益(发放贷款所收取的利率)相同,但是单位贷款的平均操作成本是不同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平均内部成本偏高。正是对经办人员偏高的操作成本的结构性补偿缺失,才形成了风险补偿金下的贷款瓶颈。
由于银行仅能分享高等教育产生的正的外部影响的极小部分,其余绝大部分被全社会得到,同时国家助学贷款的内部操作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最高限价下成本――收益比偏高的贷款这一准公共产品得不到经办人员的青睐,银行最优的发放数量低于社会最优数量。
三、经办人员结构性成本补偿的政策建议
1、实现银行内补偿的合理性
近些年来我国正在逐步深化金融制度改革,人民银行已经不再办理商业金融业务而成了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企业化改革,政策性金融业务拟建立专门银行办理。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视为在市场环境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企业,国家不应直接干预其日常内部分配管理,直接从银行内部寻求经办人员激励的路子走不通。
2、对源自外部受益方提供结构性直接补偿的探讨
因为高等教育投入具有长期性,尤其是其消费具有典型的正的外部影响,相对于贫困生家庭收入而言数额较大,所以国家应当发挥其社会公共职能,将高等教育供给作为准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但是具有竞争性)对待。同时,贷款的信用性政策定位提高了系统风险。因此,应当提供15%的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办理贷款这一信用性贷款进行外部系统性风险补偿,以提高其私人收益至社会收益水平,消除因信用而形成的系统风险和外部影响造成的私人收益偏低和供给不足,初步解决银行整体的激励不足问题(朱相诚,田筱鸿,2006)。
考虑到经办人员经办不同贷款业务的结构性成本差异问题,即贷款业务的内部操作成本相对偏高,还应创建在银行内部针对具体经办人员的结构性激励制度,以降低其供给成本至其他贷款业务的平均水平,使其办理该项贷款时能够达到与其他业务相同的收益――成本比,改变经办人员的内部激励不足为外部补偿下的激励相容。具体做法为政府委托独立的专业人员对各种贷款操作成本进行科学测算,确定贷款相对成本高出其他贷款业务的幅度,政府和高校等受益各方对经办人员按其办理贷款的笔数进行外部直接足额补偿。
为此,国家助学贷款中心与中标银行签订的协议中,应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尤其是加入银行领导违约的行政责任和经办人员每办理一笔助学贷款的经济激励条款。同时,国家对业绩突出的经办人员给与必要的精神鼓励,最终使贷款制度更完善,制度运行更顺畅。
关键词:基本问题;统计分析;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结束语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