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第1篇

在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时,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改的要求,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和探究,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时,教师既要注重地理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能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关键词:

新课改;高效课堂;生活情境;探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知识讲授者,而是融入到了学生中,和他们共同探究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下,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把教师当成了自己学习的榜样,通过努力探究和深入思考来提高自己的地理综合素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较高的效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在探究教材内容时,能从图片和地图中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促进他们探究效率的提高。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很多抽象的知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重难点时,教师对这些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在缺乏思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的都是死知识,他们不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地理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能灵活地调取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时,教师的指导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能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使地理教学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下高效进行。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和生活相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分析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现象,能有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把理论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能拉近学生和地理学科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学习死知识的被动学习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通过思考和探究来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地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常发生地震区域的地质情况,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世界各地与我国地震地带相似地质情况的区域。通过引导和拓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他们通过探究,深刻地掌握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课堂知识容量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括丰富的知识,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等。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仅仅靠他们的自主探究很难实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把这些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转化成直观的影像,在让学生探究过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在设计教学课件时,教师要灵活地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把这些内容集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图片、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他们跟随多媒体的引导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多媒体具有知识再现的功能,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复播放,使学生有效掌握这些内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能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他们根据新知识来调取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探究、分析、运用知识、理解、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地理综合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再是被动的记忆,而是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究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通过思维的深入和发散,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问题引导下的探究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这些知识,还能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例如,在学习长江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地理科代表同学,“小老师”当得有模有样,他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在师生的积极参与互动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总结

第2篇

【摘 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参与度与实效性,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能够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课前预习活动延伸培养的环节,并在教学环节设置自主合作学习的载体,提供自主学习的线索,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并尝试角色的转变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自主意识;培养研究

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固守陈旧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学环节都是按照直接灌输的方式开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跃程度明显低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影响了地理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也应当秉承这一理念,立足课堂强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打造素质化的地理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工作,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前延阵地”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前预习环节不够重视,这是教学的一大误区。课前预习环节既是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教材、解决常规难点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这一方面的要求,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地理新课程学习之前开展必要的预习,逐步形成习惯并坚持下去。其次,笔者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提出了明确目标,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前,要求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搜集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与自然灾害形成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资料,课堂上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进行,既能够获得详实的学习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优化载体”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当为学生创设与此相对应的学习载体,让学生在这样的载体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依靠自己的深入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任务。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了优化设置,将班级学生按照6-8人一组的规模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小组,小组的成员之中涵盖了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实现了均衡分布。在每个小组里面都安排一名地理学习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总牵头,组织本小组学生开展深入思考以及相互研究分析活动。这样的学习载体打破了学生单打独斗的地理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跃起来,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并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分析研究,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总结,对学生地理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设置线索”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当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正确的方向与轨道之中,为教学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针对教学目标任务进行了提炼,以一组探究题或者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作为驱动任务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完成。如教学《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笔者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产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怎样?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为何明显加快?二战后人口“爆炸性”增长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模式由哪些指标构成?四个人口增长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有何特点?是何成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有何异同?这样的增长带来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线索,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互动促进”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与地位,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兼顾学生的自主地位,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机会,这一过程中还应当体现教师启发引导作用的促进功能,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与自主能力的提高。首先,在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之中检查学生的学习开展情况,重点了解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给予技巧与思维方式的点拨,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深入性,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开展交流与辩论活动,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在全班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还要进一步探究与辨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好“主持人”的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细致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充当“裁判员”,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

五、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换位体验”

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培养,除了在课堂教学环节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合作研究的平台之外,教师还应当另辟蹊径,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是如何理解地理知识点、解决学习难点的,以及介绍自己是如何学好地理的,重点交流自己在地理学习方面的经验技巧,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共享。这一新颖的方式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积极作用,活跃了地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性的地理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既能够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同时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自主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功能。

第3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地理教学;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加有效地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就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因素

1.新旧知识的共同结构部分

在高中地理学过程中发生需迁移的基础就是学习的对象之间有共同的结构部分,这些共同的结构部分,可以是遵循同样原理,也可以是有本质的关联。在地理学过程中,前期学习和后期学习之间的共同结构部分比较多,知识迁移就会比较容易发生。如果其中包含的共同要素比较少,那么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难发生。由此我们总结出,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共同结构部分对于地理学习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2.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

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策略,对地理学习迁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地理思维主要就是指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形成的分析、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等基本的思维方式。在掌握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会更加明确,思维的灵活性会比较高。学习策略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获取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途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是实现学习迁移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3.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引导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迁移知识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想要实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基本框架,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学习,有利于发挥迁移理论的积极作用,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二、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应用迁移理论

想要更加有效地发挥迁移理论的积极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应用迁移理论,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高中复习阶段的学过过程中,在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荒漠化的治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和联系之前学习过的与这部分内容有联系的知识。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习《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章节的内容。这样很好地利用了迁移理论,学生对于两个部分的数学知识掌握会更加灵活,实现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迁移理论,开展对比分析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迁移理论,开展有效的对比教学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从而锻炼学生总结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开展有效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在迁移理论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拓展学生地理综合思维。例如,通过对于长江三角形经济发展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到各种因素对于经济l展的影响。然后在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时候,通过结合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应用迁移理论更加有效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应用迁移理论解决这样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形成思维能力、提升自身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已成为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加强引导,通过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对于新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学习新知的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1-123.

[2]刘红平.迁移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功(教育),2012(18):130.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应用价值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比较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对师生的逻辑思维加以综合利用,将相关的知识点加以联系,为学生构建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框架。将比较法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

(一)概念比较法的应用

对于高中地理而言,其教材中对部分地理单词的概念注释较少,导致学生错误理解单词概念而混淆知识;学生在对地理概念进行学习时,往往难以准确分辨出地理专有名词,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对其中的差别进行详细分析,有效进行比较法教学。如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会发现学生在答题时问“地质构造”答“山地、谷地”,而问“地表形态”时却答“背斜、向斜”等。造成这种的答题方向错误实际上是学生的地理概念不清,所以在对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侧重于概念的比较。如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当教师强调“地形”时学生一下子就将初中时所学的五大地形反应出来;而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与变位,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而后教师也可强调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密不可分,可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印象。

(二)同类比较法的应用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同类比较法,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结合现有的知识,从同类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中找出彼此的差异性以及共同点。如教师在对“农业地域类型”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对 “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进行对比学习。学生通过材料等分析可以得出如:两者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前者以种植水稻为主,而后者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前者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这些地方地少人多,而后者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前者属于自给型农业,而后者属于商品化农业,但两者都属于集约农业等等相同点和不同点。至此教师可以追问那你们能不能根据两者的差异,尤其是水稻种植业分布的亚洲季风区“地少人多”,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的区位特征是“地广人稀”这个差异归纳总结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各自的生产特点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大致上可以得出:“水稻种植业”具有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单产高但商品率低等特征,而“商品谷物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征。此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补充,如季风区因水旱灾害频繁所以还具有“水利工程量大”的特征。至此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已经总结得较完整了。当然,“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也可以形成一组对比。因为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地理知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的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充分掌握新的而且容易混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从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价值

(一)强化知识间的关联性

将比较法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将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连接,并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加以强调,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该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在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可以将比较法与其他方法进行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出比较法的应用效果。

(二)加强知识的直观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时,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辅之以地理表格、地理图标或地图图像等,从而更好地突出和表现某些地理知识的特征,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和感知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法以及地理观察法等,强化知识的直观性和多样性,促使学生综合把握知识点,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地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学生学习能力

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不同地理事物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共性,从而使学生全面认知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如果仅仅只借助地理比较法,往往难以全面掌握知识点,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有效纳入先进的逻辑分析方法,如地理演绎法、地理归纳法以及地理综合分析法等,从而提高比较法的效果,优化学生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时,可以充分利用概念比较法和图形比较法,从而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直观性,优化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地理思维,促进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比较法将会进一步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从而提高应用效果,实现高中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艳玲.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152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有效性教学

当今社会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随着新一轮课改工作的展开,高中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就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建设发展。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暴露出了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1、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习惯于单方面的接受,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不懂得自己思考,使得对于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遇到教师未讲过的题型时不知道变通。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中,通常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单调的背诵,不能深入的进行理解学习和变通联系。在完成课后少量的书面作业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地理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差。

2、教学模式和环境的滞后。目前,我国的许多高中在地理教学时,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模式,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学生只能单调、被动的面对老师的板书,课堂教学环境刻板、枯燥,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掌握,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3、地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教育教学中的最重要的资源。目前,许多高中都缺乏专业素质高的地理教师,在职教师自身的地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地理教师队伍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的能力、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加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学校在进行高中地理教育新课改时,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提高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合作式的高中地理教学新模式。要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互动的、尊重学生自身发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合作式新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要本着课堂形式多样性、学生评价综合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用能力,激发他们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做到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要培养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具体表现为:

1)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将当下关注的一些有关地理方面的时政热点问题引入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

2)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实际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制教学内容和进度,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质疑和探究问题。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思考和探究。教师要鼓励和营造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质疑兴趣和环境,引导学生对所质疑的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索和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其价值性和难易性。教师在进行讨论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有探究价值的、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其问题一定要具有明确性、生活性、趣味性、层次性和情境性,紧扣课程教学的要求和标准,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探究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4、要将合作学习同集体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统一。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读书同自身的精讲结合起来;学生的置疑同教师的提问结合起来;教给方法同教授知识结合起来。将精讲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知识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先独立的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外,教授再讲授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简要清晰,讲解的形式要有引导性和启发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结语:

在高中地理的新课改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和作用,科学合理的选择课堂教学的主题和讨论的话题,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以便能充分发挥新课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达到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有道.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J]

第6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比较法 图表直观比较法 地理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37-01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比较法适用范围广、应用简明、逻辑性强,日益成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方法和目标。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其各个发展阶段间的异同点,而且有利于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从而促进高中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地理比较法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针对性和局限性,因此,要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也毫不例外地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1. 地理比较法要与其它地理逻辑方法结合使用。地理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各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它与地理综合分析法、地理归纳法与地理演绎法等方法组成重要的地理逻辑方法体系,而且又是这些逻辑方法体系中最为常用和最为重要的方法,其它各种地理逻辑方法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地理比较法而进行;反之,地理比较法也要与其它地理逻辑方法结合使用。例如,我们可以对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北海渔场位于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位于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流处;然后通过比较,发现前三大渔场具有共性,即都位于寒、暖流交汇处,而秘鲁渔场则不然,位于寒流流经处;最后综合四大渔场的分布特征和洋流的关系,归纳得出洋流对海洋渔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2. 地理比较法要与地理直观教学方法结合使用。高中地理教学在重视地理比较法应用的同时,不能忽略地图册、地理版画、地理图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等手段的运用以及与地理观察法、地理参观法和地理实验法等直观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一方面,直观教学方法以其形象性、直接性、真实性、多样性不仅有利于获得直观感受和地理感性知识,也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地理比较法,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螺旋式地推进地理教学。

二、地理比较法是教师教的方法,也要成为学生学的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的“致同学们”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地理的学习,要注意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可见,地理比较法不仅是教师教的方法,也应该成为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能力和观点的重要方法。

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学生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学习和运用地理学习方法的意识,没有真正掌握地理学习方法的要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受用终身。因此,建议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和已知可比事物确定比较目的、选择比较对象,然后根据分析综合列出比较项目、找出比较内容,最后运用不同的比较方式进行比较。通过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应用各种地理比较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并将灵活、科学地应用地理比较法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和素养。

三、地理比较法的方法论基础主要是地理科学方法论

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综合性和区域性显著。从学科性质来讲,高中地理是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受学科内容及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比较法在运用中区别于一般的比较法,其方法论基础主要是地理科学方法论,具有“地理性”。它与地图法、地理统计方法、野外考察、参观法等方法一样是地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地理比较法的应用要以地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地理学习和地理教学的规律,充分体现地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发挥地理学科育人的独特功能,完成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比较法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地理逻辑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更是高中生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所以,教师要树立地理比较法的教学意识,科学有效地应用地理比较法进行地理教学,学生要逐渐学会运用地理比较法学习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第4期.

第7篇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对知识进行探究,深刻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时,学生要学会如何从地理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通过认真阅读来提取地理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对地理教材和资料进行阅读时能有效提取其中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知识时能深入思考,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促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要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在他们回答正确时予以表扬,使学生对地理课堂上的阅读重视起来,促进地理思维的深入,在不断思考和分析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地理思维的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依靠学生阅读来理解地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地理课堂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使他们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不能夸大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使整堂课都在多媒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看似活跃的课堂却没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学生掌握不了学习的重点,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在运用多媒体来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直观展现,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的双重作用来进行地理知识信息的提取,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获得有效的地理知识。

(三)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地理教材中包括大量的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通过读图来获得有效的地理信息。在阅读地图时,不仅要让学生对已有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还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地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理解的知识进行整理,构建成地理体系。在阅读地图时能快速调动知识体系中的地理知识,通过阅读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思考的深刻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更深地理解地理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能对知识逐渐深入地进行探究,有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达到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大气环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下问题:如果地球进行自转,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变化?如果没有大陆和海洋的区别,气压带和风带又有什么变化?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分享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使思路开阔,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对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探究,使他们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时的能力逐渐提高。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要根据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能获得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使学生更积极地深入研究地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成为高中地理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在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和问题看法的深度,使地理课堂学习高效进行。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组,使每一个小组中优秀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促使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结组。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同时,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在积极合作探索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也不断增加。

四、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实验困惑;内容重构;高中地理;反弹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反弹”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苗头指向了地理课程“大纲”,使课堂教学无法突破传统课程结构的束缚。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分析了“反弹”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主要源于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以及课程的定位等,而实现重构必修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反弹现象”解析

1.从课时角度出发

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尝试了探究教学后,又“反弹”到原来的以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而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实施更好的管理模式,同时,与之相对应的课时时间不充足与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内容量过大也导致高中地理新课程出现“反弹”现象。

2.从惯性角度出发

由于传统高中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惯性,这就制约了新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发展,这是高中地理实践中出现“反弹”现象的主要困惑。以新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为例”,与教学大纲相比较,该课程标准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与复杂程度都明显降低,但由于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标准较为贴近,而任课教师为了避免麻烦,所以就直接根据原有的课程内容编排进行授课,这就制约了新课程预期标准的实现。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困惑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中所出现的“反弹”现象,笔者对其进行了深思,而实践的困惑在于“反弹”现象与学科系统对教学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教学实践出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对地理学科课程内容实施枝杈式删减,无法真正实现该目的;其二,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层面的自然地理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然地理学习难度系数,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内容重构

1.明确必修课程的定位,科学地重塑内容结构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高中地理必修课内容结构的构建一定要科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课程结构应定位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结构,并与课程改革相契合,从而明确必修课程的定位,科学地重塑内容结构的目的。

2.对原有综合性框架学科体系进行保留

为了使高中生更好地接收地理均衡教育,可以把人文、自然以及区域地理三部分课程结构设计成独立的专题,不改变知识模块本身,并对最低数量的选学专题进行规定,将其作为高中地理必须课程学分。通过这种方式,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同时也能充实每个专题的内容。例如,在高中自然地理的模块中,必修专题可以设置为地貌与地形,选修专题可以设置为土壤与气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题,从而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到结构知识的均衡发展,这也是对原有综合性框架学科体系进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构建必修课程框架内的选学结构的有效方法。

3.科学的构建单一主题内容结构的必修课程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大部分,如果仔细剖析,每一个部分可以占用一年的教学时间讲解。而在这三大块内容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然地理部分。自然地理作为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础,能有效地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衔接起来,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系统的学习。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对地理探索比较早,人们对自然地理知识理论掌握相对全面深入,而自然地理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也相对成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自然地理作为主修课,以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作为选修,并将三者合理搭配,完善地理课堂教学,从而科学地构建单一主题内容结构的必须模块,并缓解内容结构构建中所出现的模块设置冲突问题。

综上所述,在地理学科结构构成方面,要遵循多因素平衡原则,保持结构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任课教师要明白,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为地理学者,也不是把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系统转嫁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人地关系于地理环境的地理视角去获得地理知识,并从根本上对其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进行高度激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