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立学校的财务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使现代小学财务管理趋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小学的财务管理主要就是会计核算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校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控制,有效的管理资金的流动。近几年,国家对小学的建设相对较为重视,大部分小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这也对财务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提高了信息共享的能力,避免出现贪污等现象。此外,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方式也出现了改变,逐渐趋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小学财务管理的变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
二、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财务管理的工作特点
信息技术的加入从根本上强化了小学财务的管理,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以下主要对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
1.信息存储的改善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通常都是由人工将财务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记录,一般都是通过书本对其进行储存,这不仅不易保存也容易造成信息数据的丢失,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社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尤其是在运输与传递过程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与错误,这对后来的财务管理工作影响较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的存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的信息往往是通过信息数据或者电子媒体的方式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通过存储装备来进行存储,例如U盘、硬盘等等方式。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信息的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信息的质量,避免信息数据的损失或者丢失。
2.数据的传输便利
传统的财务管理中,进行数据传输工作相对较为繁琐复杂,通常都是采取表格手绘的方式进行传输,不仅缺乏准确性,还浪费时间。在小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之后,在对数据的传输上产生了极大的便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不仅传输的时间缩短了,还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传统的计算机在进行数据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是进行单项传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而现代的信息技术对信息传递的过程属于多项传递,实现了数据的多元化发展。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相关的工作人员交流与沟通更是方便了,尤其是在财务出现问题之后,查找与解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解决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浪费问题,为小学的财务管理制造了便利。
3.互联网的重要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很少应用到信息技术,最开始改革的过程中依靠的是计算机,通过计算机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也逐渐开始落后,效率逐渐的降低,这就要求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对自身的能力与技术进行更新,可以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随着小学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工作人员省去了很多麻烦。但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过于依赖计算机,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例如网络的瘫痪或者停电等现象都会对信息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做好备份工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基层学校;财务管理;对策
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国家对基层学校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基层学校的资产规模大幅度提升。因此,加强财务管理的力度,完善学校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显得十分的重要。近年来,我国各基层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基层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一)财务开支及签批程序存在问题
在基层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常常出现财务开支签批问题。目前,基层学校的财务开支程序都是由学校的负责人或者分管财务的管理人员签批报销之后,再交由会计审核记账。由于签批人不清楚实际情况且签批标准不明确,容易导致签批的账务不符合实际要求。部分支出单据报支手续不全,原始凭证只有校长一人签字,无经手人、证明人签字,签批程序及签批标准不科学。
(二)原始财务凭证问题
随着基层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的实施,原有的一些非法票据已经基本被杜绝,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票据项目混填
项目混填出要体现在一些发票的品名、单价及数量等填写不清楚,或胡乱填写凭证内容,还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填写。部分单位将个人的话费、餐费发票等作为学校开支票据,一些购买办公用品的票据,没有填写具体的项目,也没有单价和具体的数量,导致账务不清晰。
2、票据混制、缺失或非法使用票据
在票务处理工作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票据混制。如部分文印费以商业销售发票而不是服务业专用发票列支等。再比如一些双包工程款以材料票列支。有的学校在发放补助时没有附相关的附件资料作为凭证等。
(三)会计核算
目前,基层学校的会计核算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一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够严谨,会计核算和科目运用不当,有的记账凭证摘要栏内容填写不完整,不能准确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具体内容,记账凭证存在多借多贷的现象。还有一些代办费核算不规范,一些学校将跟学生相关的行政支出列在代办费中,如学生成绩报告单、学生安全责任书等。一些学校没有建立代办费核算台账,未核算到班级,没有按学期凭结算清单将结余代办费退给学生。
(四)资产管理不实
近年来,不少地区有撤销和合并学校的行为,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面临校区增减、办学规模扩大以及教育布局调整等一系列的新情况。由于很多合并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导致部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出现交叉重复现象。对于一些被撤销的学校,由于没有及时地对其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或者完全管理,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闲置甚至流失。许多学校没有将资产管理同财务预算管理有机地结合,导致资产购置经费与资产存量信息不相符的现象。部分学校的资产购置缺乏科学的计划和有效的控制,重复购置和购置超过实际需求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大且种类繁多,使用部门分散,管理及清查工作实施困难,加之很多单位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未登记,很容易出现财务部门的统计与资产管理部门的数据不一致,极易造成资产的流失。
二、加强基层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基层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基层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学校不仅要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措施,还应顺应国家要求,严格做好财务的规划、预算以及会计的监督工作,将内部控制建设和财务管理相互结合,提高基层学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一)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建设
财务管理能力建设直接关系着财务管理对学校的监控作用。各单位要按照内控制度规定的流程加强财务审核,并利用专业的管理工具对财务管理试行强有力的监控,落实每个环节的审核把关责任,包括经办责任、审批责任、支付责任,出现问题要沿着流程图追究责任。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制度,凡是超过现金限额的部分,均应当转账结算,严禁大额现金支出。同时,加强项目的绩效考核,事先提出客观合理的执行方案和项目进度要求,对教育项目的完成情况适时地监督和考核,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修正措施,以保证项目能按要求完成。
(二)加强基建维修、设备购置项目的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项目的报批程序,按照规定办理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手续。同时,要规范基建维修项目与设备购置的经费预决算制度,办理财务结报时,对于双包工程必须由承建人出具全额税务发票,不得以材料票抵算工程款,并附有竣工验收单、政府采购、招投标手续、审计部门或学校的决算审核单等。维修项目的人工工资不得以花名册或多用单补助单列支,应凭单位出具维修工程完工证明单至税务部门开具税务统一发票作为报销凭证。
(三)加强年度预算管理和用款计划管理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基层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包含年度预算和按月向财政报送用款计划。预算的编制应符合单位预算的要求和财政集中支付的要求。单位应以政府的预算收支科目作为指导,根据财政部的预算定额标准,从实际出发编制合理的支出预算。编制的预算应全面、清晰、准确地反映单位资金需求及支出方向,从而保证各项支出都落到实处,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用款计划是学校财务支出的依据,也是财政部门授权给学校支付额度的依据。如果事先没有报送用款计划,支付工作就不能实现。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学校应更具财政部门的批复进行预算,不能超过用款计划。同时,用款计划要结合学校各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来制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给财务部门核准,如果有实际需要或者工作变化而没有及时上交或者需要更改用款计划,应做好必要的补报工作。
(四)加强会计监督管理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学校的支出和用款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根据资金支付的程序和方式可以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基于这种改变,各单位应进一步加强会计的监督管理。在办理各项支付手续时,财务人员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支付方式,正确区分国库支付和预算外支付项目,避免因支付方式不当而引起款项无法使用或使用不当的情况。
(五)加强内控建设
在基层学校的财务管理中,加强内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位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提出内控管理模式和办法,完善与国库运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将预算职能落到实处,发挥内部管理和监督作用,确保一切内部工作的一切行为都在可控制范围之内。通过强化制度的约束性、内部监督以及岗位的自控作用,实现监督部门、会计部门和内审部门的合作,从而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管理,从根本上对学校财务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基层学校资产规模的不断壮大,基层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出现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学校必须不断地完善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以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控,合理地投资,同时有效地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才能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 仓学娟.浅析基层学校的财务管理[J].管理观察,2011,(35):184-185.
[2] 钱朝阳.基层学校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2009,(12):188.
[3] 孙福全.学校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2,(3):208.
今天会议的主题,主要是进一步严格执行财经政策,规范学校财务管理的问题。
教育行业乱收费是全国、省、市两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治理教育行业乱收费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20__年6月26日和8月14日,教育部门两次召开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电视电话会议,加强对教育行业收费行为的规范管理,20__年,治理教育部门乱收费成为国家整顿行业不正之风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务院办公厅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全面整顿。我区一直以来都把治理教育部门乱收费行为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落实。区委区府领导在教育局领导会议上也明确指示,教育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严格执行“一费制”,实行“收支两条线”。教育局在每个学期开学准备会上都会对学校收费问题进行专门强调,严格收费管理纪律;在学期中都会派出专门检查组对收费工作和财务管理进行抽查。
目前我区部分中小学财务管理秩序较混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一些校长根本就不重视学校财务管理,不尊重会计人员意见,认为只要学校会计人员将钱管好不私贪就行。
2、会计制度不健全。有的学校无财务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有的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按制度、按章办事的不多,随意性较大。
3、对基层学校的财务管理不到位。由于各中小学会计大多数是教师兼职,课务较重,培训机会几乎没有,法律意识淡薄,财务知识缺乏等,以致帐簿设置不太规范,科目使用不太正确,收支较混乱,不能分门别类予以核算,有关项目如代办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
为更好地执行财经纪律,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治理教育行业乱收费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整顿经济秩序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加大查办力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各级政府对治理教育乱收费的信心和决心。因为中小学收费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教育反腐败的高度,增强纠正教育乱收费不正之风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工作。各位校长要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关于教育收费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收费的项目和内容,规范收费的程序,深入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合理使用捐资助学费和择校费,严格执行各项收费规定,建立健全收费管理责任制,规范收费行为。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学校财务管理,责任十分重大。《关于违反中小学教育收费“一费制”行为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粤纪发[20__]35号)第十一条规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对违反教育收费“一费制”的行为不制止、不纠正、不处理,对群众举报不认真核查,致使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消党内职务,行政警告直至撤职处分。第四条规定,违反教育收费“一费制”规定,越权批准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或将各种税费在学生注册中“搭车”收取,或与入学挂钩“设卡”收取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消党内职务,行政警告直至撤职处分。第六条规定,违反规定招收“借读生”、“择校生”,或者违反规定向“借读生”、“择校生”收费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严重警告或者撤消党内职务,行政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第七条规定,强制学生参加各种收费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超常班、兴趣班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警告或者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第九条规定,统筹、截留、挪用、坐收坐支教育收费资金,或者违反规定将教育收费资金上缴政府行政部门的;违反规定将教育收费资金用于发放福利、工资、奖金、补贴的;将教育收费资金用于基建开支或者用于吃喝、旅游等其他开支的,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党内严重警告或者撤消党内职务,行政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执行收费政策,严肃收费纪律,是整治教育乱收费、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的根本保证和重要途径,是实现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收费管理责任制,明确制度,责任到人,加强监督,狠抓落实,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经费合理使用。
三、限期整改 ,引以为戒
(将到此时,最好简单谈谈化州教育局以及吴川教育局的经济案件,然后要求大家要引以为戒。)
我希望各单位在整改中贯彻以下原则:1、要实事求是,不能造假帐;2、在各个学校的框架内进行自查自纠;3、我还要着重强调的是,各位校长必须高度重视这次整改工作,对已发生的不符合要求的做法必须立即整改、按要求整改,整改之后,绝不允许再出现新的违规行为。对这项工作,请大家慎之慎之!
四、要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
1、“一费制”收费和干部培养的关系。从20__年秋季开始实行的“一费制”收费政策,是国家整顿经济秩序、减轻农民负担、推动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保证。我们反复强调要严格“一费制”的收费政策,加强学校财务的管理,其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爱护我们的干部!保护我们干部的政治安全!“一费制”政策落实得不到位,择校费的收取不合要求,“收支两条线”贯彻得不彻底,财务的管理不规范,收费的支出违反规定,极有可能让我们的干部出问题。严格执行“一费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规定支出教育收费是纪律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推行学校依法治校,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干部干净干事、放心干事、舒心干事。
2、“一费制”收费和提高教职工福利的关系。按“一费制”收费文件精神,学校收取的书杂费和学杂费只能用于学校的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课本资料费、练习本费和学生证册费等,不得用于教师工资、福利、补贴和基建支出等;择校费只能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捐资助学费必须按照捐款用途合理使用。在检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将“一费制”收费用于学校煤气补贴、校长补贴、计生综治奖、退休教师补助,将择校费用于发放教师奖金、提高教师福利,擅自改变捐资助学费的用途。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的问题,区委、区政府一直在积极想办法,并最大限度地加以解决。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路径
民办高校的教育经费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所以其学费比公立学校要高,民办高校要想健康良性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不容忽视。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新时期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笔者开展了如下探讨。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一是财务管理与民办高校发展不协调。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刺激民办高校不断前行,但是部分民办高校存在财务管理工作与学校发展步伐不协调的现状,财务管理工作职能发挥不到位。二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复杂。民办高校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单位,其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复杂性也较高。三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配置有待完善。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民办高校,其根本目的都是育人,学校在财务管理人才配置方面稍显不足,有待提高。四是部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确实有待提高。据了解部分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不但影响自身工作效率,甚至还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大局,这种局面急需改善。
二、提高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水平
在财务管理方面:首先,必须建立相关制度来实施经费管理,明确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其次,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力度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使其有序运转;最后,应对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流程进行规范,确保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还要对业务建设进行规范,并重视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对会计电算化的软件与硬件系统的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检查、工作验收以及奖惩等多种制度、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加强建设。必须致力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民办高校首先要做好人才准入制度的把关,提高人才准入门槛。其次要对上岗人员实行考核机制,考核通过的予以正式上岗,未通过考核的不得上岗。上岗后要接受再一次的岗位培训,工作后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给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二)加大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力度
民办高校务必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在对学校运行中遇到的各种财务问题,必须深入分析,规避风险,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可以预知的各种风险必须提前做好防控,降低风险。比如,对于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必须严肃起来,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资金的分类与用途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与管理,不得含糊。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各大高校应尽快建立财务财务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奖罚分明,提高工作的严谨性,保证工作质量。
(三)创新民办高校融资方式,确保高校项目顺利完成
制约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甚至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大问题就是融资难的问题,因为融资困难,民办高校的很多校园项目很难完成,所以针对民办高校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笔者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建议可以针对贷款项目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出能够得到信贷政策批准的贷款项目;二是设备租赁,针对部分无法购买的或者没有能力购买的设备可以采取租赁制度,缓解暂时的资金及财务管理上的压力;三是对固定资产进行回租,财务管理部门务必配合与协调好此项工作;四是建议可以带资建设;五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土地是宝贵的资源,无论哪种性质的高校必须合理开发与使用。总而言之,民办高校需要从思想上和态度上提高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抓住有利机遇,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融资机制。
三、结语
财务管理工作是保证民办高校正常运营、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致力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并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制度。还要加大财务风险的管理,创新民办高校的融资方式等,总之民办高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希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
作者:柴冠超 刘嘉南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财务意识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私立学校的建立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我国目前大多的学校都还是属于公立的事业单位,这些公立学校的经费往往不像私立学校那样是自负盈亏的模式格局,而主要是以财政拨款为主,所以很多的学校对建立学校内部财政管理控制建设的认识还很淡薄。也没有意识到新时代下的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多元化和复杂性的问题,导致学校的领导忽视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设得同时,更加不注重学校财务人员在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财务制度的贯彻力度也不够,从而导致学校存在胡乱收费和私定收费项目的违章和违法行为。
2.学校财务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
由于学校的财务人员大多都存在年龄较大的现象,而她们以前的会计学习形成的定性思维,让她们在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种财务工作只是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的工作事项处理的意识。而学校也不注重财务人员在专业方面的培养。而且学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也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安排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的、业务培训。所以很多学校的财务人员都存在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及人员素质和新的财务管理要求无法跟上的问题。使学校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效果不明显
预算管理制度是学校整个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管理的运用可以使资金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学校通过对管理制度的重视,可以使学校在扩大教学规模上,对资金的来源及运用得到缓解。但是在实际的财务处理中,财政部门给予的预算与学校内部的综合预算编制的时间和范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学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结合财政部门给予的预算,进行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对其部门预算做不到准确、具体的分析,而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难以得到正确的、完整的评价预算编制,应对其相关的编制人员进行奖罚制度。
4.内部控制监督不力
内部的审计作为学校财务管理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对学校各部门各种经济活动和财务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独立性评价,以确定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配置是否能有效的进行。但是由于很多学校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学校往往都会忽视掉对财务部门的审查和监督,即使上级部门建立了审计部门,也只是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二、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1.理性建设
随着学校为了增长经济效应而进行的扩大招生的这个问题上需理性、客观的对待,在分析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增大的同时,对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基础之上,科学而合理的制定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计划,将学校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的相结合,为了防止学校为了经济效益而盲目扩大,减少综合性学校建设资金的投入,扶植一些小型学校的建设。我国的学校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得到效益的同时也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的人才,所以在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应做到科学合理。
2.恰当授权
授权的程序,是自上而下层层的授权、分权,而授权的方式一般以岗位制形式来明确的。授权可以使操作人员更加的做到“有责有权,有权有当”。所以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中对财务人员在面对一些较重要的业务操作时,必须做到经书面申请,才可以进行。以确保内部控制的实施。
3.健全管理
受国家经济体质的影响,学校日常的开销(如教职工的工资,学校的建设费用等)都是利用财政拨款来完成和实施的,因此学校对内部财务管理并不是很重视,导致了学校的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为了改变这一恶习,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作风及落后的思想认识,在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的考虑师生日常生活及学习和研究所需要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建筑建设的同时,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设备,对图书管理的装修不需要华丽的装饰,重要的是配备更加丰富的书籍,供学生和老师在课余时进行材料的查询和补充。通过财务管理让学校的有限资源发挥到最大。
4.加强控制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表现形式;成因;防范措施
民办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更容易出现财务危机。因为民办院校的财务收入方式过于单一,不受教育政策的保护与财政补贴,导致教育资金不足,又因为缺少专业的财务人员和师资力量,使民办院校的教学水平降低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院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
(一)缺失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
很多高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其采用的的成本管理制度大多仿照公立学校的制度建立,很多管理方法与院校的实际情况不符,并且,很多独立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而是直接照搬应用,缺少成本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导致民办院校成本的管理存在很多疏漏,限制学校的发展[2]。又因为民办院校的经营具有短期逐利性,院校需要定期上交给投资集团一定的资金,让教学与投资互为矛盾,增加民办院校财务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集团对学院过多干预
投资集团作为民办院校的资金投入方,为了实现企业投资的盈利目的和更好地管理学校,投资集团必定会参与高校财务目标的制定、高校的经营管理并对高校运营方式进行策划。投资集团对财务部门的工作较多的干预,会给财务人员本就繁琐的工作带来更多的负担,导致无法更好地对学校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无法更好地进行合理有效的财务决策。除此之外,投资集团每年向高校提取相当大部分的学宿费,这无疑是导致民办院校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民办院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责任制
高校的财务风险从本质上说是经济责任风险,而形成这一风险的决策都是由校管理层决定,因此建立经济责任制,可以明确各层管理者的经济责任,从而让其作出正确的各项财政支出的决策。
首先,高校必须改变决策层的财政观念,增强法人的责任意识,明确规划出各级决策人员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防止责任转移。其次,高校还要从各部门着手,根据高校的领导体制以及校内部门的设置,依次把责任与权力细化,要求各部门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一旦发现某一部门或人员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疏漏,根据造成的后果,给以适当的处罚[3]。特别是在民办院校中,其决策者要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决策水平。
(二)寻找投资与教育的平衡点
投资集团与高校合作创建独立院校毫无疑问是出于投资的目的,而高校教育则是作为一项社会公益而存在的,是非营利性质的。如此一来,高等教育的长期公益性就和投资集团期望的短期投资目的相冲突相矛盾了。对于无法避免矛盾和冲突的情况,在投资方要求的投资收益和独立院校的社会教育目的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可以较好地缓解投资与教育的矛盾问题。我认为投资集团的产业和民办院校的教育事业既是矛盾冲突的,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当民办院校的教育事业步入正轨逐渐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后,投资集团的产业也会随着独立院校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只要投资集团在教学和科研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将短期的投资盈利目的作为一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来经营,就能缓解两者相矛盾的情况,缓解民办院校的经营压力和财务风险。
(三)科学分配资金资源
因为一些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可以使用的资金有限,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不同形成部门的工作范围和职能,合理分发资金资源。对于一些重要的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而对于一些起到辅助作用的部门,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调整下发的资金数额,从而减少财务部门的负担。特别是对于民办院校来说,需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扩大融资渠道
高校扩大融资渠道,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方式之一,特别是民办院校。高校除了单方面接受教育部门或投资集团的拨款和投资外,还可以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或是借助其他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首先,各高校可以与银行建立资金上的连接,通多抵押、贷款等方式,吸收银行的资金[4]。但高校贷款时,不要一味为了增加资金过度投入抵押物,而是要考虑到贷款风险。其次,高校还要随时关注教育政策的改变,借助政策的提出,实现融资。比如,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高校可以在这一趋势下,加大宣传力度,成立募捐机构,从而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或是借助投资集团的渠道,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
三、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持续发展,因此,各高校必须客观分析自身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像是缺少专业的财会队伍、高校资金无法支撑日常开支、缺少对资金的合理配置等,给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因此,高校要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责任制,加大校内财会人员的培训力度,科学分配资金资源,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董军. 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宋雯. 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3]刘凤超. 我国公立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也是促进美国高等教育自我检测、自我改良、强化教育参与者责任意识的治理机制。内部问责可以促进我国高校解决资源浪费、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借鉴美国经验,我国要建立涵盖教学环境、课程、科研、师生素质等方面的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机制,并扩大内部问责参与主体、丰富内部问责实施方式、赋予院校研究机构内部问责职能。
关键词: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建设;启示
放眼全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如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已成为完善高校治理、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联邦教育政策。[1]因此,分析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缘起、现实功能与实施措施,并探讨我国建立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兴起与作用
教育问责是指教育机构按照法律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说明教育资源的使用、效果,以及教育活动由谁负责、向谁负责、通过何种手段或方法负责等问题。而高等教育内部问责是高校内部的问责体制,是指高校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客观评价、检验并进行改进。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对公立高等院校履行公共责任、加强自我管理、提升教育质量等要求,促使内部问责制逐渐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措施。但直到20世纪初期,公立高等院校对政府和公众的公共责任并不清晰,美国联邦政府给予高校充分的自治,由高校自行决定内部事务。20世纪70年代“问责制”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国教育文献里。一般认为“教育问责制”的概念最早源自莱森格教授1970年的著作《每个孩子都是胜利者:教育中的问责制》。[2]高等教育问责制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公立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开始恶化,严重的财政危机、生源危机导致公立高等院校不断调整发展方针,加上“学生消费者第一”观念的逐步兴起,高等院校开始注重内部管理及资源使用成效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州及社会基金组织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面临巨大的压力,也对公立高等院校使用他们所投入的资金要求越来越严格。如何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而又保障教育质量不下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公立高等院校的问责也成为议员所提的最多的议案。[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得到实质性发展。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授权时任教育部部长贝尔组织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了一份题为《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学校教育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学业成绩测验的结果落后于其他先进工业国家,引起了美国举国上下的轰动。[4]报告提出要评估公立高等院校的教学与教育质量,随后各州纷纷要求高等院校制定措施来评估教学效果。1982年10月美国佛罗里达州首先在州内的公立高等院校开展“大学学术能力测试”,成为公立高等院校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种以学生学术能力为测试重点的内部问责制也逐渐在美国各个州得到推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多公立高等院校以年度报告或内部审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学校内部教育质量等问题,出具自我检测报告。2002年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公立学校向家长和学生提供学校的教师状况、发展规划、教育质量等各种教育信息,并使联邦政府密切介入到公立学校的管理中。2008年7月31日美国联邦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机会法案》,核心内容是加强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进一步规范美国教育部、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权责范围。至此,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公立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与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以美国优秀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为例,其每年都《年度问责制报告》,内容涵盖教学情况、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学生学习能力等。早期美国高等教育注重外部问责,高校重视向外部解释、说明其责任,证明他们履行了相应的责任,以取得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家长和所有支持高等院校的外部团体或个人的信任,争取外界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外部问责制作为外部人员对高校的一种认证和评价,有利于高校更加合理地使用资源,但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形成自我改良机制,使参与教育活动的院系、学术管理委员会甚至每位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结果负责,外部问责制鞭长莫及。而内部问责制是由高等院校内部专业人士控制的问责制模式,学校的高级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是主要参与者,通过强调人人负责,强化了高等院校管理的责任机制。内部问责制是围绕着教育责任的承担来开展的,是美国高校为维持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而主动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管理过程,在问责过程中高校内部各个组织和个人围绕各自责任进行解释说明、自我检测,检验出需要改革的地方并提出改革建议,因此内部问责制是高等院校内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体系。内部问责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自我改良。内部问责的实施使高校对自身的教育优势和学科、学术、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劣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内部监督下,学校内部对教学、科研和组织机构等进行全方面的审查。在高等院校内部质量评估程序和操作流程的指引下,高等院校自己组织实施年度教学质量评估、阶段性评估等,在对学校有全方位的认识之后,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美国高校内部问责制的实质是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问责。美国高校的各方内部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参与大学治理的责任和意愿等,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行其责,共同构建起高等院校的内部治理体系,使得问责制度成为保护院校自治、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实现自我发展的保障机制。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主体与内容考察
基于美国高校高度自治的传统,高校内部的问题应该由高校自己来解决,因此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的实施主体是高等院校的内部机构与组织,包括校长、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师甚至每一个学生。在理论上,每一个与院校教育有关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问责。内部问责的主要目的是对学校自身各个方面的缺点和优势加以了解,对自身各个系统体制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评估。问责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美国高校中除了学校的总课程外,具体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通常在院系、学科组等小单位范围内进行,这些课程根据院系的学科结构、学生需求增加或缩减。课程设置的讨论和决定通常是维持和改进学院教育质量的第一步。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的方式。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在监督和评估教学质量时被普遍运用,这样可以督促教授公平地对待学生,使教师不仅关注科研,还要关注自己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除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外,美国的各高校都设置有专门的委员会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这些委员会还会聘用许多外部专家,制定一些教师教学的标准和策略等,帮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改进教学质量。美国还对大学毕业生获得的学位进行定期评审,这些评审由学术部门、教师和学校团体来执行。第二,学术研究质量。科研是美国高校的主要职责和重要的社会贡献之一,美国高校的研究力量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美国国际竞争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术研究也是美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了保障高校的科研质量,美国高校形成了自己的评价体系与指标,比如、出版著作、申请专利的质量和数量等。学术研究的开展者可以提交研究计划,交由院系或研究中心等机构进行审查,审批通过后列入资助项目。科研计划立项后,还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审核,通常是依据研究结果引用情况、出版发表情况来进行衡量。第三,教师与学生的质量。教师质量是维护教学、学术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教师质量的把控至关重要。在聘用教师之前美国高校就由教育部门、教导主任、校长、学院董事会来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审查,并通过试用期审查解雇不合格的试用者。为了保障教师质量,有些院校还在正式聘用教师若干年后对其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为了招聘到最好的教师,一些美国高校提供教师科研服务项目,吸引全世界优秀的教师。美国院校中教师的升迁及其他奖励也是建立在对教学、学术成果的评估之上,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动力。美国高校通过考试和分数可以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基于美国的独特传统,考试和分数不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普通教学衡量标准,因此就不会对考试的目标过多关注。而大学的学术奖学金及其他学术活动的奖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动力,而且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吸引了优秀学生,保障了良好的生源质量。
三、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实施方式与组织保障考察
(一)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实施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美国高校已经建立起多样化的内部问责实施途径。一般来说,内部问责制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内部审査。内部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董事会成员工作的审査,对校长、院长、系主任等行政与学术管理者的工作进行审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审查,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审查,对科研结果进行审核等。基于美国高等院校的高度自治,高校的内部审查报告一般不会直接和财政拨款相联系,因此内部审查不会故意隐瞒问题,这样更容易保证内部审查的客观性。一般来说,美国高校在每年的3月31日之前结束内部审查并报告,内部审查委员会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第二,内部评估。内部评估是指美国高等院校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学校内部的各种数据,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内部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发展规划及有效性,教育项目及其有效性,学生项目和服务是否符合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引入、评价、发展、研究创新,图书馆及数字化信息资源,治理与行政管理,财务计划及经费资源管理,高等院校的道德操守等。内部评估重在发现问题、规划未来,不是为了惩罚失职者。内部评估使管理者和教师等获得了对当前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思和审视的机会。第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美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查学校内部经济活动及内部财务管理的合法性、有效性与妥当性,促进学校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的内部问责活动。[5]内部审计部门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绩效审计,从而确保学校的资源获得有效利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咨询服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等。内部审计结束后,由学校审计委员会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客观总结学校的财务状况与运行效率,呈交给校长及董事等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第四,自愿问责。自愿问责是美国在现代迅速发展的一种高等教育问责方式,其主要形式是美国高校通过互联网主动以高校特征、学生的学习与消费、校园氛围、班级规模、学生大学生活经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报告。自愿问责的目的是为社会、家长及学生提供透明的信息,向公众展示高等院校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成果。自愿问责披露的主要信息是校园学习环境、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学业。自愿问责增强了外部对公立高等院校的理解,满足了公众对大学生学习情况了解的需求,维护了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引导了家长和学生的择校行为,并增强了公众对高校的信赖。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组织保障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参与高校自治的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参与实施,但在实践中的工作模式一般是在董事会下面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学校的内部问责制进行组织实施。最主要、常见的机构就是院校研究办公室。美国高等院校的内部问责和院校研究工作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美国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为美国高校有效问责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持和组织保障。实践中院校研究基层组织承担了对高校运行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工作,并进行信息提供、。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院校研究办公室的职责就是进行自我调查,对外进行信息交流。美国各个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称呼虽然大不相同,如院校研究办公室、院校研究小组、评估和信息办公室、绩效规划研究室、效能研究室、战略发展研究室等,但承担的主要职能都是按照要求向教育部门提供报告,向公众提供信息、向学校提供咨询检测评估服务。
四、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问责是在美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照搬美国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我国,但从美国高等教育问责运行与制度设计中可以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为我国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问责制度提供参考。
(一)高等教育内部问责要建立全面的评估与审核标准
目前我国也制定了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但过于单一,对于中小学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家长更趋向于使用升学率来进行考核、评价,对于高校则更趋向于使用就业率、考研率来进行评估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和指标虽然可以很直观地将结果呈现出来,而且方便操作,但对于各个高校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个体发展非常不利。美国高校内部问责制的基本目标是检视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加深学院对自身的了解,因此内部问责从探究该高校的缺点和改革方法为中心,问责过程中要剖析高校对自己的任务及优秀标准的看法。如前述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内容和标准是全方位的,包括了教学、课程、科研、教师素质、学生发展等等。教育问责制的最终落实体现在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上。我国也应根据国情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问责内容与标准,基于内部问责发现制约教育质量所存在的问题,问责要涵盖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条件、教育效果、教师队伍、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
(二)完善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参与主体与实施方式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自上而下,从政府主管机关到校长、再到院系,最后落实到教师管理学生,一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治理过程中往往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机会参与。但美国高等教育问责中高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参与者都肩负着如何行使学校自治权的责任,因此,美国教育问责参与主体很广泛,既保障了问责的实效,又激发了各个群体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我国正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之一就是保障被管理者的参与机会,从而有效地整合价值认同。高等教育内部问责也需要广泛参与,要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以及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纳入到教育问责主体之中。他们都是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要改变高校只对政府负责的现状。参与高校活动的主体都成为内部问责主体,可以使高校运行照顾各方利益需求,兼顾公共利益与学术自由,在管制与自治之间实现平衡。我国高等教育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每隔一段时期对高校进行验收式的评估,这可以对高校形成压力,但更类似于外部问责。而内部问责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院校自身的水平,而不是外界的认可。一些高校为了迎接检查临时应付,就是外部问责带来的弊端。内部问责制通过自我审视,从院校解决自身问题出发改进院校的现状。因此,我国高校要实现内部问责实施常态化,通过内部审查审计、评估、信息披露等,形成内部控制机制,并通过信息公开强化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以及良性互动。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主导组织机构
我国许多高校存在着类似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的组织,如“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发展规划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处”等,其存在的功能与美国院校研究机构大相径庭。这些研究室对高校自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查研究,促进了大学内部管理的改进、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但这些机构的工作职能主要定位于院校层面的决策咨询,与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相比,缺失了对内进行问责、对外信息的功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与教育利益相关方诉求意识的加强、内部治理复杂性的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实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建立起类似的院校研究机构,并改进其功能,使其承担起内部问责和信息的职能,一方面承担起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出改进建议的职责,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增强高校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
作者:严鸿雁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19-02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比较注重社会效益。然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效益的实现,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机制转变,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也有责任向社会公开办学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但目前由于高校会计核算的局限再加上高校教育成本的非精确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核算体系与办法。由此,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类高校就必须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一、中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一直以来,中国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普遍执行的是1997年由财政部、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限于当时的高等教育环境和理论水平,《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并未对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类型、核算原则与方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未对高等教育成本会计的会计假设、会计科目和会计标准作出相应的规范,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始终缺乏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导致实践中,各高校、政府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成本的核算、归集不全面、成本数据不准确、统计口径不统一,进而形成各种相差甚大的高等教育成本报告,这不仅不利于相关政府部门对教育成本的分析和控制,也给许多相关政策的制定带来负面影响。实践中,除以上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还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中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对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及项目设置和成本所包括的内容范围等方面都仍存在着分歧。旧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通常只核算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则无人问津。长期处于“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支出靠拨款,不足伸手要,教育成本不计算,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状况,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2.高校领导缺乏进行成本核算的意识。目前国家尚未要求高校按成本核算进行财务管理,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也尚未把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作为评估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且未成立教育成本管理的有关机构。因此,相关的各项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也就没有明确要求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这对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不仅未起到促进作用,且使高校进行成本核算缺乏动力和外界压力。因此制度上缺乏成本核算要求,导致相应的财务核算体系设置缺乏,进而没有统一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难以有效实施。
3.高校成本核算在操作层面上比较复杂。虽然,许多研究者对成本的项目设置等进行了研究说明,但真正在实践中进行成本核算,在操作上还存在许多困难。目前客观条件限制成本核算,比如在会计核算期间上采用的日历年制与高校培养学生的周期不一致,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学校实行收付实现制,显然,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科目设置上无法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例如缺少固定资产折旧,无法正确反映成本支出等。
二、优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许多高校缺乏教育成本核算的积极性和成本效益观念,对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动机不准确。在对教育成本的研究和作出必要性的分析过程后,提出了与教育相关的不同内涵成本概念如教育成本、机会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等,对于合理划分成本核算范围,保证高校教育成本测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预算管理要坚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指标控制的原则,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项经费,同时划分财权,由学校和校内各部门进行分级管理,各部门对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和使用,并通过制定各种项目指标,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控制,编制预算要积极稳妥,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搞赤字。同时,在预算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将学校的各种非专项收入全部纳入总体预算,各项支出按经济性质、用途和内容进行归集,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总之,教育成本与支出预算是紧密联系的,对收支预算中的经费和成本项目既要配比又要合理,重要的是要考虑效益,为学校的硬件基础建设和构建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中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制度创新
1.国内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国外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没有官方的统一决定。在美国,各州目前所使用的公立学校教育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专业判断法。这种方法是运用一组专家的建议来定义“适当”的教育所需具备的成分(成本)。其做法与我们在企业运用的产品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有些类似。(2)成功学校法。这种方法是将州内所有学校列入考核范围,由此挑选出符合州政府教育标准的学校,再将这些成功学校的耗费金额作为计算适当的教育成本的参考依据。(3)进阶统计法。其根本理论为通过收集完整的教育支出及学生特性等数据资料,借以各种统计方法即应可区分不同形态的投资结果,并计算出适当的教育成本信息。
在中国,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可利用的手段分析,教育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 统计调查方法、利用现有学校会计资料转换计算方法、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前两种就是前文提到的统计分析法和会计调整法,第三种即会计核算法。这种方法主张彻底变革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即通过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重新设计以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这种方法应该说是一种趋势,因为它核算教育成本是最为直接,会随着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的进行自然而然地产生教育成本信息。但是,由于目前高等学校非盈利组织性质和高校管理体制制约了教育成本核算理论研究的深入,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重新修改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还需要一段时间。
2.规范中国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
就中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支出而言,其成本核算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 (1)人员支出,主要包括工资费用和工资性支出,主要是教师和为教学服务的行政、后勤人员的工资费用,福利费和社会保障费等。 (2)公共支出,是用于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日常支出,包括办公费、邮电费、取暖费、差旅费、教学试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费、招生费、教材编审费等项费用。(3)折旧费和修缮费: 用于教学活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修缮费是教育成本的重要项目。在核算教育成本时,一定要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效益在一年以内的支出称为收益性支出,效益在一年以上的支出称为资本性支出。按成本计量的一般原则,收益性支出应全部计入当期成本,资本性支出应按效益期限分期摊销。因此,学校购买固定资产支出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应按使用年限或大修间隔年限摊销计入教育成本。(4)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支出,专指发生在与教学有关联的科研活动中的费用,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教育成本,一般把这个比例定在20%左右。
3.深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施行项目制
中国政府施行的高校科研拨款体制亟须深化改革。目前国家及教育部科学基金项目等均采用自由申请,国家按中标项目向主持人所在学校拨款的“项目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这样,国家通过一定程序审核申报项目的可研究性和项目大小,以此来给与拨款。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监督这些专向拨款的使用动向,有利提高国家科研经费利用效率,可以避免高校长期被动的接受国家拨款,而失去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这种制度有助于保证科研质量,利于引导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因此,在激烈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及教育部要深化改革现行科研拨款体制,把竞争机制引入高校,全面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拨款体制,对科研经费管理施行项目制。
4.不同于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
一方面,目前中国高校还没有成熟的核算制度,对于核算对象、核算原则、核算内容、核算期限和核算方法等方面都与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有区别。教育学界和会计学界对高校教育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方面也作了很多有益探讨。认为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就一定要建立完整的教育成本费用核算体系,并要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和尝试,如实行分系(部)部门记账,实行系(部)及专业生均成本核算。这对控制高校教育服务成本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和新企业会计制度接轨,尽快建立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办学校和办企业都需要筹措资金,但资金的来源渠道却有很大区别。目前,高教事业的公益性和高校的非盈利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是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政府的财政性拨款仍然是高校办学的主要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企业等非政府部门逐渐参与分担高校的办学成本,政府不再是高校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对中国来说,作为最终责任人的政府,一定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监控,合理控制高校贷款的规模,保证银行贷款的有效合理利用,防止和降低高校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夏萍.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及成本核算问题探究[J].财会月刊:理论,2008,(5).
[2]姚利红.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实践探索[J].财会研究,2008,(10).
[3]姜杰,跃进.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技术及对策建议[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王建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