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艺术品投资与交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艺术品金融化;发展体系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85-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艺术品的日益增多,艺术品投资被更多的人认为是除了黄金之外,另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方式,因而艺术品市场活跃程度空前。根据Artprice在网上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艺术品销售额超过5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销售市场的近1/3。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2010年4月,国家九部委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改善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服务状况,逐步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程度,增强扶植文化产业的力度。在鼓励金融业不断创新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有大量金融资本涌进文化产业领域进行投资,逐步实现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联姻”,市场上开始出现了艺术品金融资本化的创新。
艺术品金融化是指金融机构将艺术品视作资产管理的目标或者是指金融机构在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级过程中将艺术品当做一种资产形式,艺术品金融化是艺术品投资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模式。在金融投资与艺术品交易“联姻”的过程中,有金融机构主导参与,有金融资本注入以及将艺术品视作一种金融资产,这些都是艺术品金融化最重要的标志。
一、艺术品金融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丰富了市场的交易模式。目前运营的比较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主要是以画廊、画展等为主的分散化市场交易模式,即艺术品一级市场和以拍卖会等中介机构为主的集中竞价交易模式,即艺术品二级市场。而艺术品金融化交易实现了对艺术品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延伸,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类证券化的符号资产交易模式。在不需要标的物实际完整交割的情况下,投资人对艺术品产权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连续交易。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艺术品投资流动性差、投资回报时间长等的弊端,对于艺术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具有创新和拓展上的或者说具有启发意义上价值。
第二,满足了大众的投资需求。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为现代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但是,普遍来说,一般的艺术品投资门槛比较高,草根阶层很难参与,尤其是一些珍贵稀缺的艺术品投资领域。在股市低迷、房地产投资受阻、艺术品估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艺术品金融化就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给普通投资人参与到高估值的艺术品投资领域,从而有机会分享稀缺艺术品增值所产生的收益。这种形式既丰富了艺术品的投资模式,也比较好地满足了多元化的社会投资需求。
第三,艺术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在传统市场规模比较小的社会中,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的是其文化价值,其市场价值往往得不到展现。在现代社会,艺术品的价值除了其艺术文化价值之外,一级市场是通过买卖双方的议价来确定艺术品的交易价格,二级市场是通过拍卖公司等中介机构的撮合,由多个购买者以竞价的方式来实现艺术品的价值。而艺术品金融化交易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参与到艺术品价值实现的交易中来,在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交易环境中,将艺术品交易的知识、信息和关系市场化、透明化,在减少了赝品欺诈等不良交易行为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实现艺术品的附加价值。
二、艺术品金融化的历史借鉴及其特点
在西方社会中,早在18世纪艺术品金融化就盛行于欧美,许多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的投资资产组合中都配备了艺术品资产。例如,历史上名声远洋的艺术品基金是熊皮基金和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熊皮基金是一批金融家在1904年号召专业投资人出资而建立的。他们通过购买包括毕加索、塞尚、马蒂斯等现代大师的早期作品而运营基金。之后就是1974年发起的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由于当时处于英国经济低迷,失业率高、通货膨胀严重的大背景下,该基金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就拿出一部分钱投资艺术品。为了保障其专业性,还请了苏富比拍卖公司为其做投资顾问。
我国艺术品收藏历史可能不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但是将艺术品与金融资产相结合,实现艺术品金融投资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艺术品与金融资产结合的步伐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速度迅猛,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势头明显。除个人爱好者外,在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进程中,投资者机构化趋势明显,但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诉求增加。目前,参与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企业主要来自文化传媒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领域。二是大量金融投资机构开始在艺术品投资领域试水。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方式不同,其借助的是雄厚的资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更专业的资本化操作方式。由此推断,随着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将逐步从散户市场向机构市场转变。
第二,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中金融化产品逐渐增多。以艺术品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是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国推出的艺术品金融化产品主要有: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险产品等。
艺术品基金的发起人通常是一些艺术家或者金融投资人,召集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或对艺术品有投资计划的投资者,通过组合多种艺术品,获得理想收益。艺术品基金投资市场的发展经过了散户阶段、专业机构投资阶段和艺术品衍生品投资阶段。专业基金投资艺术品和个体一易受个人喜好影响的方式不同,基金主要考虑的是艺术品的未来出售增值价值,因此,前一种方式的收益率往往要比后一种方式收益率高。随着我国提供给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成长环境逐渐向好,艺术品投资基金市场频传捷报。2010年各种艺术品基金开始试水,先是年初中国民生银行消息称推出“非凡资产管理一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再是同年6月怡桥财经艺术基金宣布启动。同年7月,德美艺嘉艺术基金正式,发行规模数亿,发行面向全球。目前情况下,由于艺术品投资基金的门槛不高,其广泛参与性使得艺术品投资的另类价值显现了出来。同时,艺术品基金让投资者不用费心思去照顾那些娇贵的艺术品,还能有所收益。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所以其未来十分值得期待。
把艺术品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的机制和过程称之为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与信托的结合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在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及资产定价时发挥作用,即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二是首先将艺术品资产化,然后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发行投资基金;最后,将整合的资金重新投放到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信托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阶段:一是以散户市场为主的起步阶段,即个人或者投资机构在没有采纳任何专业指导和咨询的情况下,作出的个人直接购买行为。二是以机构购买为主的发展阶段,例如,购买由金融投资机构发行的艺术品按揭产品、艺术品基金产品等。这种背景下导致的问题是艺术品没有所谓的所有者,只有当投资者收购后,才能获得艺术品的所有权。三是交易艺术品衍生品的成熟阶段,即跨过艺术品变现的过程,通过艺术品指数挂牌上市进行交易。
与之相适应,艺术品保险业务也开始起步。2010年12月,我国《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定了一批文化产业保险试点,确定了11个与文化产业“联姻”的险种业务。自此,保险公司就有资格提供从保管、展览到运输等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项目。但考虑到艺术品确真估值以及出险后评估的瓶颈,保险公司目前只向公信力强、规模大的机构提供这类保险服务,艺术品个人持有者的保险服务尚未出现。
第三,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艺术品正逐步实现由商品向资本的转变。艺术品投资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年增长率达到41%,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所占份额已超过英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闲散资金,使艺术品交易市场成为金融资本寻求利益的价值洼地。
虽然发展势头向好,但是,艺术品金融化交易火爆的场面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少业界人士提出异议,即过分强调艺术品在资本投资市场的作用,会磨灭其自身的文化属性,让艺术品单纯沦落为金融炒作的工具。西沐教授也曾指出:“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缺乏有力的风险监管体系,等等,都需要政府政策与时俱进”。
三、目前我国艺术品金融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
第一,发展环境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携带资金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但相应的市场监管与法规建设缺位,这一不利因素在金融资本大量介入之后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品交易市场涉及的资金量大、专业化要求高、风险程度大,没有专门化的监管机构与法规规范就容易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规则失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其次,在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缺乏对于软性方面的有效控制,例如,职业道德等。此外,大多数扶植艺术品投资的金融服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这些无疑都是阻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因素。另外,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差也是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绊脚石。首先,自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后,艺术品造假现象就从未停止,这也使得我国艺术品的投资风险居高不下;其次,由于综合性人才以及专业鉴定机构的稀缺,对于艺术品的确真鉴定目前没有公信的方式,许多所谓的鉴定专家以及专业机构唯利是图,缺失职业道德,有意推高艺术品价格。
第二,发展体系问题。我国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处在初始阶段。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品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紧密程度上,而且还体现在配套金融服务不完善等方面。在艺术品交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与艺术品相结合的资本市场,那么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就将前景灰暗。
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艺术品与资本的结合。例如,艺术品估值体系随意,缺乏公信的艺术品鉴定机构,都增加了专业金融机构对艺术品进行资产化的难度,从而使金融机构在面对艺术品投资时只能望而却步。另外,专业监管机构的缺失以及税收制度的不明确都是制约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发展的因素。
第三,运作制度问题。与证券的标准合同化方式相比较,艺术品金融化在完善运作制度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必须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化交易、完善体系建设,才能保障艺术品金融化市场的平稳发展。
四、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情况,对未来我国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提出五点可行性建议:
第一,转变传统艺术品交易观念。有质疑者指出,非理性炒作与投机是艺术品金融化的最大特点。而其实,目前进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投资者很多都是有金融投资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不是利益的投机者,他们的关注点放在运用现资理念投资艺术品上。所以,艺术品金融化并不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倒退,而是新理念、新观念介入后的一种良性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观点,不断提高投资技巧,总结鉴藏经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品金融化,在充分研究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把握投资机会。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艺术品金融化的法律规制,需要在传统立法的基础上,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立法。在立法层次上,可先出台行政法规或者多部门联合规章,形成多部门法律、法规共同规范的局面。
第三,完善艺术品金融服务体系。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使得艺术品交易市场得到了扩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也提到了战略高度。面对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如何建立与艺术品交易市场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紧要课题。艺术品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有利于国家对艺术品交易市场进行保护;充分考虑艺术品金融化的特殊性;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
第四,大力培养专业化的艺术品从业人员。苏富比拍卖公司专业投资人员的大力协助是英国铁路基金会能取得辉煌成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虽然艺术品金融化交易是非实物的交易模式,但是其专业化、科学化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加快艺术品金融化的进程,完善艺术品交易投资市场,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鉴藏知识,经验丰富,熟知金融市场的综合性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议设立国家级艺术品鉴定估值资格考试系统,培养专业性人才。国家级艺术品鉴定估值资格证书可以隶属于国家艺术品登记鉴定机构,凡是由持有资格证书的鉴定估值人出具的鉴定估值结果都具有法律效应,受国家保护。此举不但能改变多年来鉴定人员一直处于“有岗无职”的无执业资格证书状态,而且将推动艺术品投资与经营市场的健康、繁荣和有序发展,并为艺术品的规范鉴定、修复、经营等经济行为提供保障。
第五,建立完善的艺术品等级鉴定制度。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艺术品投资,如果不解决艺术品的确真问题,其金融化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存在公立鉴定与民间鉴定两类艺术品鉴定机构,但均不能出具被法律认可的鉴定估值证书。面对这一问题,建立完善的艺术品交易登记鉴定制度势在必行。
未来两年,花上千元或许就能购买齐白石的“一份”真迹。
据可靠渠道了解,未来两年,安徽版权交易中心将尝试版权证券化,把艺术品、文化产品拆分成若干等份。届时,投资者就可像购买股票一样购买艺术品所有权,来获得艺术品增值带来的相应收益。
这并非是安徽的“发明”。此前,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下称天艺所)试水的“艺术品份额交易”在60天内暴涨了17倍,掀起了一股狂热的艺术品金融化狂潮。近日,成都、郑州、西安、长沙等地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纷纷提出要推艺术品股票的计划,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开始低调试水,艺术品与金融的联姻大有燎原之势。
将艺术品像上市公司一样拆分为一定数额的股份进行“股票”交易,究竟是引导投资还是加剧投机?这是金融创新还是资本癫狂,在运作中该如何规范?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天艺所又给安徽哪些前车之鉴?
狂热“天艺所”
“进去一辆吉利,出来是沃尔沃。”一位投资者这样描述投资艺术品股票的收益。楼市阴晴不定,股市不温不火,买一点艺术品股票进行投资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个“吃螃蟹”的天艺所成立于2009年9月,比各地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大胆的是,该所从今年1月起推出了一项金融创新,将《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两幅作品拆分成1100万份公开上市交易。
事实上,普通大众一开始对艺术品股票的热情也不高。《黄河咆哮》和《燕塞秋》发行的时候,只有约2000万元资金参与申购,中签率高达45.524%和47.135%。
不过,事情很快发生变化。这两幅画上市后的前五个交易日天天涨停,到2月25日第二批艺术品股票申购之前,价格已从1元涨到5.4元,比发行价上涨了440%。
在“快速致富效应”的带动下,第二批艺术品的申购一下子变得火爆起来,参与申购的资金从第一批的2000万元猛增100倍至20亿元以上,第二批推出的8个品种的中签率从第一批的45%~47%骤降至3%以下。
3月15日,因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天艺所公告称《黄河咆哮》与《燕塞秋》停牌。
3月16日,公告再称,投资人00007616及投资人00047273因于3月10日至3月15日期间采取大量且连续申报方式造成《黄河咆哮》与《燕塞秋》异常波动,被认定为异常交易行为,予以警告。
与此同时,“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些在“资本市场”经常出现的标语,开始频频出现在艺术品股票交易公告里。
3月17日一早,天艺所突然公告:“接天津市政府监管部门通知,鉴于近期艺术品市场交易情况,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投资人利益,自即日起对上市艺术品20001(《黄河咆哮》)和20002(《燕塞秋》)实行特别停牌,复牌时间另行通知。”
之后,天艺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限价令”,一是从3月21日起,将15%的涨跌幅缩至10%;二是对连续6天涨(跌)停的品种实施“特殊处理”,每日涨(跌)幅缩小至1%;三是规定,到3月底,各品种的价格不能超过3月18日收盘价20%,否则就停牌。
3月24日,《黄河咆哮》和《燕塞秋》恢复交易,复牌首日,两画作价格终于有所回落。
人们在惊叹两幅画作价格飞升的同时,也不禁发出疑问:画作有何来头?
《黄河咆哮》和《燕塞秋》这两幅画,还有第二批上市的八件艺术品中的七幅(另外还有一件钻石)均为天津画家白庚延的作品。白庚延生前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是天津山水画界的翘楚,但在天津之外,知者不多。白庚延于2007年11月过世,当年也是艺术市场最火的时候,但他的画作拍卖价最高仅14.5万元(《巍巍太行》)。
巧合的是,从2010年底开始,白庚延的画突然热闹起来。11月28日,白庚延作品研讨会暨画展在北京举行,12月4日,白庚延的《千峰接云图》就在北京保利以392万元价格拍出;之后一周,2007年拍出14,5万的《巍巍太行》在天津鼎天拍出了198万元,价格翻了十几倍。
今年1月26日,画作持有人与发行商以去年秋拍的新高纪录为估价基准,推出了定价600万元的《黄河咆哮》和500万元的《燕塞秋》在天艺所首批发行上市。而在20天前的上海中天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新年书画拍卖会上,《燕塞秋》的成交价仅为6.38万元。
“整个挂牌上市的企划,在时间上拿捏的可以说是太巧,艺术家过世没几年,画作送拍上涨了十几倍,马上再将作品分割挂牌上市,作价的痕迹太明显了。”资深艺术品投资人、摩帝富亚洲市场营销部总监尤惠玲女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20天内,《燕塞秋》从6.38万元涨到了500万元,看不见的推手让人们对“艺术品份额交易”的前景几多担忧。
安徽试水不被看好
天艺所艺术品被狂热炒作的情景犹在,安徽将推艺术品股票交易的信息又不胫而走。在这则消息犹如一枚信息地雷引发一批中小投资者跃跃欲试的同时,相关专家、收藏家却并不看好这个“创新”。
“艺术品如何评估定价?经营艺术品股票的公司与商玩猫腻怎么办?市场信息怎么披露?这个交易是由文化部门监管还是证券部门监管?”4月19日,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钱念孙向《徽商》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品股票的疑问。
“国外艺术品投资从未出现过这种交易形式。”钱念孙指出,在国外较为成熟的艺术品投资主要是通过画廊、拍卖行等。即使是拍卖行,都没有国内如此虚高的价格,而“艺术品股票”更是“从未听闻”。
对于天艺所两幅画作被炒得狂热一事,钱念孙认为,艺术品是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天艺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投机心理,投资者贸然进入是具有很大风险的。
在制度设计上,天艺所制定的规则似乎在有意制造远比房地产市场疯狂的资产泡沫。入市门槛为5万元,申购1000元就可以交易,很难想象5万元资金、1000元份额的交易者对艺术品有多专业的研究。
从前一段时间狂热的市场表现看,天艺所可以说是投机者的天堂,但这样的交易市场会是艺术品专业收藏者的乐园吗?安徽收藏界名家、天徽集团董事长蒋伟态度坚决地指出,“安徽即使弄了,我也不会去买的,这里面有炒作成分,交易的艺术品最后谁来接盘?专业的收藏者一般都到画廊购买或者到民间收购,不会去投机。”在蒋伟看来,安徽市场并不成熟,并不适宜做艺术品交易,不应跟风。
桌克艺术网总经理牛育民在接受《徽商》采访时谈到,“我绝不会投资,太不靠谱了,之前在天艺所‘上市’交易的画作超过其本身价值,完全在炒作。”
艺术市场是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但由于艺术通常被人们认为具有某种神圣、非物质化与独立的价值,艺术品显然不同于一般商品,因此,尽管艺术市场规模庞大、利润空间巨大、操作手法层出不穷,但其交易方式却长期主要是非常传统的实物买卖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才开始出现较为初级的艺术品金融运作模式———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与创建于1980年的澳大利亚“艺术银行”。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国内类似的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也开始出现。2006年底,上海出现国内首家艺术银行。2007年7月,民生银行发售国内首只艺术品理财产品“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1期。在艺术银行与艺术基金的形式出现之后,人们似乎对艺术品金融功能的进一步发掘疑虑重重,现实中相关法规的模糊与巨大的投资风险使人们不敢轻易尝试。2010年中国艺术市场的爆发给人们以巨大的信心。2011年艺术市场信息提供者Artprice信息称“中国现在在艺术品拍卖收入方面排名第一,这条空前的消息代表全球艺术市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国艺术市场的巨大前景使得在国外尚在摸索的“权益拆分”模式在中国粉墨登场。2010年7月3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了国内外第一个基于“权益拆分”模式的资产包———“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1号艺术品资产包———杨培江美术作品”,并成功发售完毕。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则于2010年12月12日推出“艺术品产权1号———黄钢作品”,此外,上海文交所还提供选择面比较广的各种文化创意产品的产权买卖。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则于2011年1月26日直接推出了类似股票交易的艺术品投资模式,因其首批2件作品创下29个交易日疯涨1716%与1705%纪录而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阐释其初衷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了文化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为促进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共同发展,以投资带动文化,使更广泛的人群关注文化、参与文化,为开辟文化艺术发展新途径做出了有益尝试。”但在交易规则制定中却采取了鼓励投机行为的激进模式:“5万元即可进场、涨停板设定为15%、T+0交易模式、上市艺术品也未设定明确的退出机制。”这直接导致其发售的艺术品成为了与其真实价值无关的炒作概念。2011年1月26日,白庚延的两幅作品《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分别定价为600万和500万元,拆分为每份额一元的价格招募投资者认购。当天,“黄河咆啸”日涨幅达101%,“燕塞秋”涨幅为91%。3月16日,“黄河咆啸”与“燕塞秋”均以涨停价收盘,收盘分别报17.16元与17.07元,其市值已分别高达1.0296亿元与8535万元。此后,天津文交所不断修改其规则,2011年7月1日其发售第三批艺术品,开户门槛已经提升到100万元,交易模式为“T+1”,日涨跌幅5%,并规定20个交易日内累计出现6次涨停或跌停,其日涨跌幅就将由5%下调至1%。而此时市场气氛已然转变,新推的“生命百合”和“翡翠珠链”挂牌首日就跌破发行价。此前的明星也大幅跳水,2011年11月3日的收盘价为“黄河咆啸”2.10元、“燕塞秋”1.83元,高位进入的投资者亏损严重。
二、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困境
天津文交所以其戏剧性的财富数字游戏成为了当前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缩影。从中可以发现,艺术品金融化的尝试,主要着眼于艺术品市场价格的升高,在艺术股票模式中,参与者名义上分得了艺术品的一部分份额,但在现实中艺术品不可能分割成很多部分供投资者收藏,也不太可能让所有股份占有者随时观赏、借阅原作,这就使投资者只是拥有理论上的部分所有权(艺术品未退出交易所之前,艺术品的所有权在交易所手中;艺术品退出交易所之后,艺术品的所有权在购买艺术品的个体或机构手中。交易所在艺术品上获得的全部收益由艺术股票的投资者按份额获得),几乎没有实际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这样的话,投资者投资艺术股票除了寄希望于艺术品交易价格不断升高之外,实在得不到任何其它的回报。《艺术品证券化:资产泡沫还是金融创新》一文详细分析了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证券的制度设计、产品设计、政策法律等问题之后,鲜明地指出:“如果艺术品证券的设计看中的是资本利得的收入,那本身就陷入了舍本逐末的逻辑错误。”艺术与金融是否可以结合在一起,成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不少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艺术品股票”横空出世谁是最后的“傻瓜”?》一文的标题就很尖锐,其中写道:“谁也没有享受到被交易的艺术品的价值,这些艺术品在这里仅仅一个可以用来交易、炒作的符号而已。”当前艺术市场进行金融化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资本的力量。经济的发展使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市场,抬高了艺术市场的参与门槛,同时也使艺术市场进入到社会大众的投资视野中。大资金与普通民众共同的投资需求促成了艺术品金融化的种种尝试,资本逐利的需求使艺术市场投机氛围浓厚,艺术市场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诸如艺术品的真伪、艺术交易的真假、艺术品价值评估的权威性等等问题在经济利益的干扰下更加扑朔迷离,在这种状况下,金融化手段被引入到艺术市场中所产生的新型的艺术品投资、交易模式则更多的是为资本的利益服务,参与进来的人,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关注的焦点都只是艺术品现在或将来的经济价值。艺术品金融化极易导致脱离艺术品真实价值的炒作、投机行为,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似乎难以协调,大多数持批评态度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个角度认为艺术与金融难以有融合的地方,认为艺术品金融化是对艺术品艺术价值的损害。这正是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困境的根源所在:如何实现艺术品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三、传统艺术市场的运行
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主要由艺术品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风格、技法以及其历史地位、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组成,艺术价值是艺术家追求的核心内容,经济价值、交易价格表现的是社会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程度。艺术品艺术价值的大小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大小。艺术品的价格大体上反映了其艺术价值,在短时期内其价格可能会大幅偏离其价值,但长期来看,价格是以价值为依据的。传统艺术市场就是依照这一基本规律发展起来的,资本不单单是追逐眼前的利润,它更期望可持续的长期回报。对艺术市场整体而言,如果只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那么它就会因为缺乏艺术价值而得不到经济价值,它只有专注于艺术价值才有可能获得经济价值。传统的艺术市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艺术家、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以拍卖行为代表的二级市场(当然也包括收藏者、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会等部分,但由于其交易行为的范围已被列举出来的几部分覆盖,故暂时省略不谈)。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一级市场是艺术品的首次销售,二级市场是艺术品的再次销售,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互有交叉。艺术家是艺术品的创造者,他首要关注的是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这几乎是对他的成就的唯一评价标准,并且也是他所能得到的经济报酬的依据。不管艺术家是全身心的痴迷于艺术创造还是为了金钱从事艺术创作,他都要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技能与审美修养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艺术家以经济价值作为自己创作的中心,他将面临更大风险:“一切完全从客户出发,只敢生产那些有把握会受到消费者欢迎的艺术品,但最终结果是这些商品可能反而不是受众需要的。”在艺术家这里,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正相关的,艺术价值是核心,经济价值是通过艺术价值来实现的。画廊可看作是艺术品的销售者,它与画家签订协议画家的作品,由于艺术品价格差距悬殊,画廊只有发现有价值的艺术家才能获得其经济利益,因此,画廊会努力去寻找能实现艺术价值的画家,“一位画商曾经说过,他一年会从大约一千多名的画家作品图片中选出50个人的作品,在走访完他们的画室之后,他只会展出5个人的作品,而能够长期建立合作关系的画家可能只有一人。”画廊确定了艺术家后会其艺术品的销售,为了获得理想的艺术品销售成绩,画廊会努力发掘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艺术家的社会影响。相应的,画廊会办画展、举行学术研讨会、有意识地推广某种风格或流派,这些行为都促成了艺术家和艺术品艺术价值的有效形成过程,艺术品艺术价值的确定使画廊最终获得与艺术价值对应的经济价值。但画廊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果它对艺术作品的推广失败了,它在前期的投入也就得不到回报。因此,画廊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决不会放松对艺术价值的追求,“那些国际著名的画廊因为成功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而名载史册,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很难说清它们究竟是为了利润而冒险,还是为了艺术的理想而义无反顾?但人们不能否认它们为推动艺术的发展做出过的贡献。”拍卖则是高端的艺术市场,只有那些已经确定了相当的艺术价值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影响力的艺术品才能进入艺术拍卖市场。同画廊相似,拍卖行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发现并保障艺术品艺术价值的基础之上,“拍卖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并有较高的权威性。这些公司有能力收集到真正有收藏价值和升值可能的艺术精品,并有权威的鉴定结果作为保障。”拍卖是将艺术品的价格最大化,进入拍卖并拍出高价是对艺术品价值的再次确认,也是对艺术品拥有者发现艺术价值并进行投资这一艺术消费过程的回报。对艺术市场的整体运行而言,艺术拍卖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艺术品拍卖获得成功,反映着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进而,创造其艺术价值的艺术家与发现、推广其艺术价值的画廊也都相应获得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提高艺术价值的同时,也相应地获得了跟随艺术价值一并得到提高的经济价值带来的回报。在艺术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了较好的协调。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不断的协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合理的艺术市场结构。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价值是核心价值,即使有很多的炒作、投机行为,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艺术价值认同基础之上的。艺术市场的各组成部分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同完成了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确认过程,这是艺术市场对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第一乐章:融资融券
如何快速变现已成为艺术品流通市场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运作的长周期和流拍的风险也急盼有一种模式来打通资金流的瓶颈。于是,能够从证券投资中借鉴的“两融业务”,成为了艺术品金融狂想曲的第一乐章。
通常的“两融业务”是融资融券的简称。融资融券的常见获利模式为借入资金买入证券随后高价卖出并还款,或是借入证券卖出随后低价买入还券。首先从形式上分析,如果艺术品金融实现了“两融业务”,那么担保物首先必须是经估价证实后的藏品或如现金、房产、股票、债券等资产证明。其次得看出借资金方,如果是文交所则显得过于直接,而派生出与证券公司等交易类型相似的艺术品公司可能更有利于资金的融通。
随后还得看投资标的。艺术品的“两融”标的往往是书法绘画、文物雕塑或陶瓷宝器之类,而融资融券的获利建立在比较频繁的价格被动上,艺术品基金如果估值没有频繁或是大幅的起落,对于艺术品“两融”的投资者而言,可能很难获利。
第二乐章:质押和回购
和艺术品“两融”类似,质押和回购也成了打通资金流瓶颈的利器并成了艺术品金融狂想曲的第二乐章。类似于普通的动产质押,艺术品质押于银行后,藏家既可得到资金周转,也未更改藏品的所有权,而作为银行质押物的艺术品对于银行也着实有益,毕竟巨大的升值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银行的风险。但面对这一看似肥硕的商机,大多金融机构的回应却仅仅是“浮光掠影”般的介入。究其原因主要有相较其他金融产品而言无统一鉴定和估价标准、艺术品专业人才的匮乏、优质可拍艺品资源的稀缺以及收藏和接受的小众化等。这些都是为何具有渠道、品牌和公信力等优势的银行不愿涉及的主要原因。
同样,在前阵“钱荒”中成为投资“新宠”的债券回购,如果运用在艺术品基金上,也可能成为一种投资利器。传统的债券回购是指债券交易的双方在进行交易的同时,以契约方式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以约定的价格,由债券的“卖方”(正回购方)向“买方”(逆回购方)再次购回该笔债券的交易行为。从交易发起人的角度出发,抵押债券借入资金的交易称为债券正回购,而主动借出资金获取债券质押的交易称为逆回购。
假设一家公司拥有一笔艺术品基金,在需要一笔资金用于短期周转且不想放弃艺术品基金时,就可通过回购市场以艺术品基金做抵押融入资金,同样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一笔闲余资金,也可在回购市场中融出资金并得到艺术品基金的抵押权,获得利息收益。
第三乐章:ETF、LOF和FOF
如果进一步大胆设想,把ETF、LOF以至FOF的概念引入艺术品基金中,无疑更具想象力。首先看看ETF,投资者既可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该类基金份额,同时,又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证券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基金份额。其中,申购赎回必须以“一篮子”股票换取基金份额或以基金份额换回“一篮子”股票。ETF的魅力在于同时存在证券市场交易和申购赎回机制,投资者可在ETF市场价格与基金单位净值之间存在差价时进行套利交易。同样,在艺术品基金领域,如果产品线能够丰富到一定程度,那么投资者即可用“一篮子”的艺术品基金去换取ETF基金份额或以ETF基金份额换回“一篮子”的艺术品基金并同样实现价格和净值之间的套利。
随后看看LOF,在发行结束后,投资者既可在指定网点(如银行或公募基金代销机构)申购与赎回,也可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由于LOF采用了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同时进行的机制,提供基金净值和围绕净值波动的场内交易价格,而常说的“LOF套利”原理即为每日收市后,由于场外的交易以当日的净值为准,场内的交易则以交易价格为准,因此当场内交易价格与基金净值价格不同时,投资者就可在价格低的一方买入,随后在价格高的一方抛出,从而实现套利。艺术品金融实现LOF,首先需实现艺术品基金的公募发行,否则就算单有一个“艺术品基金交易所”,投资者也无法套利操作;其次,在艺术品基金的公募发行和交易所交易之间的交易应通过类似真正LOF的“转托管”模式,实现较方便快捷的操作,否则一个价格波动甚至颠倒,就会让投资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偷鸡不成蚀把米”。
最后再看看FOF,即投资于其他多个基金的基金,由于该模式并不直接投资证券市场,而是将多只基金进行捆绑,因此投资FOF就等于同时投资多只基金,但降低了分散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在艺术品金融领域中,较之ETF和LOF,FOF应该是最易实现的一种模式,只需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品基金,随后通过一定比例来购买这些基金的份额,即可实现FOF。
第四乐章:分级基金
董国强: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全年成交总额高达573亿元人民币,而且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飞速发展以及媒体对亿元时代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各种闲散资金投入艺术市场,也得艺术市场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激发了大众投资艺术品的信心。当然前期已经开始有了各种尝试,比如由金融机构设立的各种艺术基金等,随着艺术品在投资领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尝试的步伐也会加快。艺术品股票就是这样,把一件昂贵的艺术品拆分成若干份,每份的价格就变小了,一些以前由于门槛过高无法参与艺术品拍卖的人也就可参与投资艺术了。艺术品股票满足了大众参与艺术品市场的心理,所以一些投资金融机构等就是趁机利用这种大众的心理和艺术品的声势去经营艺术品股票。
《市场望》:目前国内深圳等地文交所也在推出艺术品“股票”,不同文交所的运营模式差别大吗?
董国强:天津、深圳的艺术品股票是的类证券化交易模式,上海的是的产权交易模式。无论是那种方式,艺术股票本质上就是将艺术品给金融化,将艺术品化整为零,拆分一定数量的份额,从而使投资者可以像炒股票那样投资艺术品,相对于艺术品拍卖来说这是一个比较虚拟的艺术品交易模式。
《市场望》:国外艺术品证券化产品又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运作经验值得国内学习?
董国强:国外对与艺术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相当谨慎,目前艺术品投资基金是重要的金融化产品,经营方式有艺术品组合投资模式、艺术家信托投资模式和艺术品对冲投资模式。国外这些艺术基金都有严格审查遴选制度,对投资什么样的艺术品有严格标准和把控,每只艺术金融产品对应的艺术品,不是经过严格审查而签约的在世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就是有一定历史和知名度的经典作品。国外有些艺术金融机构还推出了对冲交易模式,通过购买与艺术相关的股票来规避投资风险,这些都是国内值得借鉴的地方。
《市场望》:您如何看待艺术品证券化产品的投资前景?
董国强:艺术品拆分交易原本是个好办法,因为好的作品动辄千万,一般人买不动了,大家合着一起参与投资,可以共同分享艺术品投资的回报。但是拆分的作品必须是经得起美术史考验的好作品。就像股票市场,要有个准入机制,不是什么公司都可以上市。没有准入机制,坑害的就是投资者。艺术品股票能否长久发展下去,关键在于它的专业审查、经营监管、学术鉴定等市场机制是否发展得完善。
在不计成本的炒作中,艺术品股票将成为“击鼓传花”的游戏,风险系数被无限放大。
自去年3月开始,交易所证券化犹如井喷。随着国家正式确定了文交所的法律地位后,全国各地涌现了十余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与此同时,不少以金融创新为名,从事贵金属、农产品等投资品种的交易所也相继亮相。
规则混乱,风险堪忱
虽然投资品种不同,但这些区域性的交易所都存在证券化的共同特点,其中民营股东杂陈、交易规则简陋、监管困难,隐藏着诸多隐患,加上泛滥的流动性急需投资渠道倾泻,投机泡沫越发明显,各类交易风波频繁发生。
我国首家有色金属现货电子交易所――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在4月21日开市当日,现有的两个交易品种铟、白银刚―开盘就急封涨停。已于4月下旬完成申购、摇号及认购等程序的郑州文交所首批份额产品,却在国家文物部门的“涉嫌非法经营文物,要求调查核实”的公函下陷入两难。
作为上海黄金交易所重要补充的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以12.5倍的高杠杆吸引了许多投资者介入,自去年开市到今年3月,累计交易金额已突破2800亿元。据调查,虽然国际贵金属价格在不断上涨,但参与交易的近九成投资者却蒙受了亏损。
与它初次接触的人肯定首先会问,究竟什么是艺术品股票?从概念上解释,艺术品股票是将艺术品金融化,把份额标的物等额拆分,拆分后按份额享有的所有权公开上市交易的方式,投资者可以像炒股票那样投资艺术品。然而,如此明确的诠释也只能给投资者一些简单的字面理解,面对陌生的艺术品股票,人们发出了许多疑问。我们都知道,艺术品是实实在在的,而股票是无形的,这一“虚”一“实”结合在一起,是靠艺术品近些,还是偏股票多些呢?艺术品股票与股票有什么不同?
焕然一新的交易制度
从前文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艺术品股票的基本原理与公司股票相仿,以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为例(下称天津文交所),投资者在交易所开户后,便可以下载一个类似股票网上下单的客户端用来买进卖出,有关普通股票的技术分析同样适用于艺术品股票。
不过,和股市的“T+1”交易模式不同的是,艺术品股票采取“T+0”交易模式,可以当天买卖。有股票投资者表示,多年来,广大散户始终期盼股市现行的“T+1”交易带0度被“T+O”所取代,但一直尚无眉目,而如今,“T+0”交易模式却在新生的艺术品股票中率先施行,成为投资者关注的一个关键因素。
诺亚(福州)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傅晓唏分析,与“T+1”相比,“T+0”模式更具灵活性,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对行情的判断,在当天内做出是否抛售、抛售多少的决定,随时对投资方向进行修正,吸引短期投资资金。
从第一批艺术品股票标的物上市到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各地文交所门庭若市、推出的股票连续涨停,而与行隋持续走高的艺术品股票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股市,大盘则相对低迷。一位资深股民告诉记者,“T+0”模式有利于股民及时跟进或出逃,假设股票市场实行的也是“T+0”,当天如果买的股票跌了,投资者会毫不犹豫卖掉,但目前的“T+1”制度规定只能隔天卖,导致损失更多,因此,“T+0”模式受到广大散户的欢迎。
但傅晓唏也表示,“T+0”是双刃剑,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成分的过度投机,这也是国家之所以在股市卖行“T+1”交易模式的主要原因。
“激进派”与“婉约派”并存
面对疯涨的艺术品股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赶集般介入艺术品股票市场,但也有投资者表现出质疑的态度。
当然,最高兴的要属那些申购中签的幸运者,厦门古玩家黄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从朋友那得到天津文交所推出艺术品股票的消息,随后去招行开了账户,没想到的是,在天津文交所发行第二批8只艺术品股票时,他竟然“打中”了两只。“每天都涨停,当然不急着卖。”黄先生看见短期内就有如此可观的收益难掩兴奋,只怪自己中签的数量太少。
也有部分中签者坦言,看不懂目前艺术品股票市场的疯狂走势。他们表示,对于天津文交所第一批上市交易的两个投资品《燕塞秋》和《黄河咆哮》,当初估值500万元和600万元,已经是它们市场价值的极限,现在这两幅画的涨幅均超过10倍,可以断言,艺术品股票市场已然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
尽管如此,惊人的涨幅仍然是最大的诱惑,使得大量投资者跃跃欲试。一直在等待买入机会的徐先生告诉记者,“在天津文交所的投资门槛还未从5万元提高50万元时,我就已经把所有手续都办好了,随时准备买入,但由于太多资金买在涨停价,导致始终无法成交,只好等待申购新发行的股票,纵使前一批的平均中签率才2.5%,无论如何都得尝试一把。”
而福州资深股民黄女士则认为,艺术品股票市场还不成熟,虽然近期表现很好,但未来怎样发展谁也不能判断,越涨得快也越跌得猛,加上天津文交所并非正式官方机构,存着较大的监管风险,作为投资者暂时不敢轻举妄动。“不过,如果有重磅级的名人书画作品上市,我会考虑,毕竟这些是确切存在投资价值的。”黄女士表示。
更偏向金融理财产品
有分析人士认为,艺术品股票交易的火爆很有可能会分流股市资金进入文交所。傅晓唏却表示,这两个投资市场的性质不同,艺术品不会自己增值,没有股市那么多实实在在的数据,最终,成熟的股市资金未必会进入这个陌生的领域。
艺术品金融是指在艺术品创作、流通、价值实现过程中,通过金融机构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融资、筹资及相关金融活动的总称。艺术品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使艺术品具有资产化特征,并衍生出多种金融产品,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艺术品金融包括艺术银行、与艺术品相关的融资和筹资、为艺术品投资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务。
艺术银行的概念由加拿大政府最早提出,其目的是支持本国年轻艺术家发展艺术。艺术银行是非营利性的艺术机构,其运作方式是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或政策保障,购买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再将作品转租或售卖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私人等用于陈列、装饰、收藏,从而获得周转资金,形成良性循环。与银行存款类似,艺术银行存储的对象是艺术品。艺术银行还利用艺术品库,举办各类展览,以增加国民对艺术的了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同时,收藏者从艺术银行购买的艺术品有很高的保真度,可以到指定银行质押贷款。加拿大的艺术银行已收藏近2万件作品;澳大利亚的艺术银行收藏了近万件作品;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也纷纷开办艺术银行,收藏本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
与艺术品相关的融资和筹资有多种形式,如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艺术品质押贷款、艺术品典当、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证券化等,都是以艺术品为投资对象或用于融资。
为艺术品投资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务形式也很多,如金融机构代客理财投资艺术品,私人银行部门为客户提供各类艺术投资服务。世界著名的大银行如瑞士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都有完整的艺术银行部和一整套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鉴赏、收藏、保存、信托等服务。藏家还可将艺术品交由银行保管,以艺术品为担保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也可以将藏品租借给银行举办展览,获得借展收入。在我国,民生银行于2007年推出的中国首款艺术品理财产品——“艺术品投资计划”,期限为两年,投资对象为中国近现代和当代艺术品,操作中引入艺术顾问公司,以提供专业化服务。2009年招商银行曾赞助博鳌论坛亚洲艺术展,举办艺术沙龙,给私人银行高端客户提供鉴赏艺术品的机会,并推出“艺术品赏鉴计划”,作为对高端客户的增值服务项目。
艺术与金融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和内在动力。一是艺术品具有投资特性,同时拥有文化、经济、金融等属性。在发达国家,艺术品金融业务较为成熟,艺术品与股市、楼市构成投资市场的三大主体。二是部分金融投资人才进入艺术品市场,有效地将金融工具引入艺术品投资领域。三是金融创新的需要。在金融业竞争中,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更加注重客户市场细分,以利于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随着国内高收入群体不断增加,对艺术品的需求增大,金融机构也随之积极参与艺术品金融业务。四是史无前例的艺术品投资热,使艺术品的价值超越传统的物态资产特征,突现金融资产的特性,被纳入个人和机构的投资理财范围,而艺术与金融的结合,能碰撞出多种不同的组合和创新,加快艺术品金融化进程。
艺术品金融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艺术品金融业务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近几年我国艺术品金融业务发展较快,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典当行、拍卖公司、私募基金及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机构,均从不同角度探索艺术品金融业务模式,积累运作经验,形成了几类较成熟的业务模式。
1.艺术品信托。它是一种资金信托形式,有两层含义:一是艺术品资金信托,即委托人基于对信托公司的信任,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按委托人的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将资金投向艺术品并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二是艺术品实物信托,即艺术品拥有者将艺术品委托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按照委托者的要求进行管理、处分并取得收益,包括租售或委托艺术品经营机构进行经营,使投资者获得收益。我国现行艺术品信托主要是艺术品资金信托。
艺术品信托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各类艺术品,如书画、宝石、陶瓷等,具体到某个信托产品时可能会进一步细分,如书画信托细分为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以及油画等,具体选取要考虑专业机构的优势、艺术品近期市场走向、产品预期收益、资金使用周期等因素。目前,国内较大的信托公司都推出了艺术品信托产品,投资回报良好,部分产品的年回报高达30%以上,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艺术品信托业务对艺术品市场和信托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使不具备艺术品鉴赏能力的投资者可以参与艺术品投资。同时,作为艺术品金融较成熟的业务模式,艺术品信托已成为信托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2011年全国有18家信托公司共发行艺术品信托产品45款,比2010年增加35款,增幅达350%;信托产品规模约为4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0%;平均期限为2.18年,平均年收益率为9.86%。
2.艺术品理财产品。它类似于艺术品信托,由银行发行,投资者购买后,银行将资金委托给艺术品投资机构投资于艺术品,以获取收益。它与银行的其他理财产品类似,由银行设计产品,拟订投资计划,确定产品规模,对特定或非特定的客户销售产品,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投资某类艺术品以获取收益,银行及相关机构提取管理费用后,全部收益用于分红并归还本金。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在上个世纪就参与艺术品理财服务,并对艺术品市场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监管较严格,现在国内银行只是尝试性地开展了一些艺术品理财业务。
3.艺术品质押贷款。它是指艺术品购买者或所有者以艺术品为质押,获得艺术品投资贷款的融资业务。这类业务支持艺术品进入大众消费领域,其示范效果明显,国内有较多的金融机构参与本项业务,如山东潍坊银行曾接受李苦禅、于希宁等书画家的作品为质押给客户提供贷款,建行深圳市分行曾接受苏绣艺术大师的一批艺术珍品为担保给客户贷款,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杭州私人银行部门合作推出个人艺术品收藏贷款等。艺术品质押贷款操作分为五步:一是鉴定,确定真伪,同时还要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作出判断;二是评估,判断艺术品本身的品质,结合市场行情,尤其是考虑艺术品市场波动较大的特点,对行情变化趋势作出合理的评判;三是价格协商,银行对艺术品的估价和委托人的心理价位可能有差异,需要双方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四是封样,将艺术品用骑缝签字封存于金库,并实地录像;最后是支付贷款。艺术品质押中确定价格是关键,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道德风险较大,拍卖市场较混乱,价格虚高、造假的现象较普遍,艺术品保险市场缺位,质押价格高低决定其风险度。
4.艺术品赏鉴计划。它是特定机构组织的、面向客户集艺术品沙龙、讲座、展览、咨询、租赁和销售等服务于一体的活动。鉴赏计划有多种操作方式,其目的是吸引优质客户。它可为客户投资艺术品决策提供缓冲期,有利于投资人更好地判断艺术品的价值,选取更适合自己欣赏的艺术品。如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推出的艺术赏鉴计划,客户可从招商银行推荐的当代艺术品中选择其喜爱的作品,存入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享有该艺术品的鉴赏权益,在免费鉴赏期内,客户将艺术品带回家,品味其艺术,评判其价值,鉴赏期满后,客户可按原先的价格购买该作品,也可选择退还艺术品,只需支付2%的管理费用。
5.艺术品典当。它是指将艺术品作为当物,办理质押融资的行为。艺术品典当的操作流程与艺术品质押贷款的流程基本是一致的,与银行艺术品质押贷款相比,其优势是获得资金更便捷,缺点是使用资金的利息和费用较高,典当适合急需、短期的融资,而银行贷款适合长期资金需求。办理艺术品典当业务时有几点要求:第一是当物的合法性,要了解该物品的来源,要求客户填写当物来源合法的声明。第二是妥善保管,典当的艺术品在经过鉴定、估价后,要立刻包装入库封存,以保证当物的完好性。第三是实行疑点一票否决制,典当行聘请多位专家、顾问,鉴定时每人都要参与,共同会商,只有专家组一致同意才能办理典当。第四是只典当精品,典当物品应该是真品和精品,以利于在绝当后能快速变现。第五是出土文物不办理典当,如国家规定的青铜器、唐三彩、陶器、象牙等制品,以及疑似出土物、法规禁止流通之艺术品不能办理典当。
6.艺术品基金。它是通过发行基金份额,将特定或不特定的艺术品投资者的资金聚集起来,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进行运作,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将资金投资于艺术品,以获得收益的共同投资模式。艺术品基金可分为以艺术品为投资重点的基金和以艺术家为投资重点的基金。在发达国家的基金会制度中,拟投入艺术市场的资金,尤其是企业介入艺术品市场,主要是以基金会形式由专家来运作,如著名的西蒙基金会、山基金会、英国铁路基金会等。在我国《合伙企业法》出台后,私募基金制度逐步完善,常见方式是几家公司共同出资设立艺术品投资基金,画廊也常以基金形式融资。基金的资金募集一般由负责人或机构发起,通过有声誉的基金募集推荐人(如艺术鉴定、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向投资者进行资金募集,聘请艺术基金管理人管理资金(一般是基金的负责人),进行艺术品组合投资,委托专门机构负责保管所投资的艺术品,在适当的时机将藏品变现,实现收益,按照契约从基金资产中提取管理费用。依照“管保分开”的原则,基金托管机构一般为银行或信托投资公司,由它们负责对艺术基金的资产进行保管,并对艺术基金管理人进行监督。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国内设立的艺术品基金有几十家,募集的资金规模超过百亿元,投资收益普遍较好,年收益率超过20%。
7.艺术品产权交易平台。2010年4月,、文化部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产业地位和法律地位,全国先后有十多个省市批准设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影响较大的有天津、深圳、上海、成都、郑州等地的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交易对象主要是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国家管理部门允许并批准市场流通的文化艺术品,部分交易所以书画、雕塑、瓷器、工艺等作品为主要交易对象。操作方式是对文化艺术品进行鉴定、评估、托管和保险等后,以“份额化”发行并上市交易。文化艺术品份额合约挂牌交易后,投资人通过持有份额合约,分享文化艺术品价值变化带来的收益。交易方式是采用完全无纸化的网上交易模式,投资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开户功能,通过下载相关客户端实现投资交易功能。
从文化产权交易所近两年运行情况看,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艺术品交易和价值实现的特殊性,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设计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加之交易所各参与方、艺术评论人士等盲目乐观,过度炒作,部分文化产权交易所曾引发经济和社会问题,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已于2011年对文化产权交易所进行整顿和清理,全面停止书画艺术品份额化上市。
银行参与艺术品市场,是我国艺术品金融业务的重点,成为金融与艺术品结合的重要桥梁。艺术品金融的发展,将促进我国艺术品市场投资化、规模化、规范化,有利于我国艺术品的价值发现和重估。
艺术品金融对艺术市场的
促进作用
在我国,艺术品金融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对艺术市场的积极作用已凸显出来。
1.聚集效应,增大艺术品市场资金规模。从艺术品信托、理财、基金等业务类型看,主要是吸引希望参与艺术品投资的客户,将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这些客户的共同特点是直接参与艺术品投资的经验较少,且鉴赏能力不强,通过艺术品金融业务吸引他们参与艺术品投资,使艺术品市场增加新的资金。质押贷款、典当等业务主要为持有艺术品的投资者融通资金,盘活艺术品存量资金,有利于增加他们用于艺术品投资的资金总量。2011年各类艺术品金融业务的融资总额超过百亿元,成为艺术品市场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艺术品金融业务在直接增加艺术品市场资金的同时,还吸引到更多的新投资者关注和进入艺术品市场,也会增加艺术品市场的客户量和资金量。
2.财富效应,推动全民收藏热。由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操作艺术品金融业务,一般有较好的回报,减少了投资者对艺术品投资的陌生感和风险担忧,吸引到更多的居民和机构投资者投资艺术品。在参与艺术品金融业务的同时,多数人会学习收藏鉴赏知识,直接参与收藏活动。因此,各类艺术品金融业务也取到艺术品收藏宣传和培训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艺术品投资大众化进程,提升了全民对艺术品市场的关注程度和鉴赏水平,使艺术品市场由少数人参与向大众参与方向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马太效应,提升名家精品的市场价值。艺术品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逐渐改变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机构投资者在艺术品市场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有资金实力和专业人才的机构投资者,重视名家精品的保值增值功能和价格标杆作用,逐步将投资重点集中到名家的精品力作上,使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价格跳跃式提升,极大地提升了市场人气。同时因专业人才的鉴赏水平较高,也压缩了伪劣仿品的生存空间,有利于规范和净化艺术品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4.鲶鱼效应,增大艺术品市场活跃程度。“隔代受益”是我国传统的收藏理念,说明艺术品的增值性和流通性较低。随着艺术品金融的发展,较多的专业投资机构参与艺术品创作、流通和价值发现等过程,所投入的资金多为中短期资金,为了在规定期限内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广告宣传、流通渠道等方面都有创新,有效地激活了艺术品市场人气,疏通和拓宽了流通方式,加快了流通速度,也提高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关注程度,促进艺术品市场走向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艺术品金融业务存在的
问题和风险
艺术品金融业务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繁荣有重要的作用,对艺术品市场和金融业的正面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其业务模式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业务操作和管理规则有待归纳和总结。同时,因艺术品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重性、模糊性、差异性等特征,金融资本的介入可能使部分艺术品价格非正常上升,形成结构性泡沫。获得金融资本支持的投资方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有更大的能量去引导市场行为,使艺术品收藏行为过多地向投资行为转化,反而可能不利于艺术品收藏行业的正常发展,也可能阻碍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从现有的艺术品金融业务看,主要应注意防范以下几类风险:
1.估值风险。艺术品估值分几个层面,首先是要确定其名款和实物相符,做到保真;其次要达到预期价值的创作水平,做到保质;再次是要符合当时市场上同类艺术品的价格预期,做到保价;最后要预判其作者的市场地位和作品价格的未来走势,做到保赚。由于艺术品价值评估标准具有多重性,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物理价值、时代审美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其价值产生影响,使艺术品的价值评估比人们想象的更复杂,估值风险成为艺术品金融业务伴生体。
2.法律风险。艺术品金融是新业务,我国还没有相关的管理法规,使艺术品金融业务面临不同的法律风险,如艺术品质押贷款,因没有明确的相关管理规定,当出现借款者不能按时还款时,艺术质押品的变现方式可能会引起争议。同时,艺术品金融业务发展和操作还应符合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
3.权属风险。因艺术品权属不清,导致发生争议、纠纷、诉讼,以致质押物被查封冻结,可能造成质押方不能按时还款,或所投资的艺术品出现损失,就可能造成金融资产风险。同时艺术品质押后,质押行为的几方关系人也可能因该艺术品的所有权或版权产生纠纷,从而对质权方造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