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教学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和辅助下逐步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与当前地理教学的特点和需求相适应,可以逐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具体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双动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够得到良好培养。而“两案”则包含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下一个阶段的地理知识。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具体方式
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对学案和教案的编写和设计
在高中地理教师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编写和设计教案和学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和学案进行合理的编写和设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教案和学案的重要作用,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教师在实际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对学案的编写应该重视学案和教师教学活动之间的互动性联系,即应该以“双动”为主导思想对学案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基于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针对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学案的设计还应该充分体现启发性,即在实际应用学案的过程中,学案既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能够引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以培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对教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通过教案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在课程内容规划和选择方面,在课堂预习教学和练习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运用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实际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基于对教案和学案的构建,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双动”课堂教学形式得到真正的构建,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首先,课前预习阶段。课前预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课前预习现状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例如,在教学“洋流”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完成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学案,指导学生结合学案的内容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独立预习,让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并结合学案提出自己的疑问。借助有效的预习,学生能够深入到洋流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为学生课堂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其次,课堂教学和学习阶段。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环节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较为关键的内容。只有保证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为了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教师在对“洋流”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层次性问题,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逐层探索,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对洋流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针对“洋流”教学中的重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绘制“洋流”形成和运动的相关示意图,并结合具体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促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
综上所述,“双动两案”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合理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乌日娜.高中新课程下的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操作规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进行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当时,内师大徐宝芳教授指导的一名地理教育硕士生主要研究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她撰写的学位论文为《初中地理“双线两本”教学模式的构建》,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2期上。其中,“双线”指教师教学活动线和学生学习活动线,即本文的“双动”;“两本”指地理学习进步册和地理教学设计书,即本文的“两案”。随后几年来,徐宝芳教授指导学生开展了这方面的系列研究,如:(1)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验研究;(2)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用研究;(3)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4)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下《地理1》作业设计研究等。同时,还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乌海市第一中学等学校进行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实验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近几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和地理教育硕士培养方面,确定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并为此申请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验研究》,项目编号为NSYEDM06013,徐宝芳教授为该课题项目的主持人。笔者也作为课题组的一名成员承担了《乌海市第一中学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下学习方法研究》这一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得到充分地发挥的条件下二者所形成的交流互动关系。教师主导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这里强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努力让学生形成新的地理的学习方式。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后,在学案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如何“导”,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案也可叫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专门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难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
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地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引下的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理念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关键和前提,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这是新课改的精髓。
三、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学案的编写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体现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及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时展,社会在客观上强烈呼唤人的主体性。而主体参与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教学需要依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主体参与是它们二者和谐共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保障,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因此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溶入教学从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联系现实因素分析,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思考的气氛,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智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综合能力。
一、新版高中教材的案例教学
新版高中教材注重加强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教学目标,新教材尽可能多地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地理基本原理。新教材抓住地理知识本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如第五单元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教材用了4个例子分析农业地域类型,3个例子分析工业地域类型。教材中四个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到了我国农业现状和世界上主要农业生产国家农业生产情况。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侧重于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侧重于区位分析;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侧重于分析农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措施。在学生学习了这四个农业地域类型后,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该从哪几方面努力?学生回答较为积极。学生回答后,我又补充了泉州农业发展的情况。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新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而生产规模小无疑不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国政府近年来鼓励农业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农业经营单位的生产规模。我国主要水稻种植区人口一般较稠密。种植水稻是农业劳动力谋生的主要手段,如扩大水稻生产的规模,势必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就业安置问题。泉州乡镇企业大发展后,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和服务业使农业劳动力出现自然分流,仍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少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也就自然扩大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乡村的经济实力增强,乡村政府资助农户购买农业机械和生产资料,进行水利建设,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适度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努力目标。但我国面积辽阔、各地差异大,不可硬性划分。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此外,我还补充了城市郊区发展的乳畜业,让学生理解乳畜业的区位因素。
第五单元第九课教材以鲁尔区为例,分析了鲁尔区五个方面的优势,四个方面的衰落原因和德国政府及企业从五个方面进行的综合整治。课本对鲁尔地区的分析非常详细而到位。但留给学生探索思考的余地太少,学生一看就懂,但也容易忘掉。所以我在上课时用福建三明钢铁企业的事例让学生自己与鲁尔区进行对比分析。1:三钢有哪些区位优势,与鲁尔工业区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三钢在衰落吗?请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说明。3:三钢是否在进行综合整治,怎样进行整治?请举例说明。学生有着广泛的信息源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要靠我们老师去诱导去开发,只有这样,学生才是真正地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从而学有所用。
教材第六单元第三课举例株州是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从1949年以前用地与现有街区分布的区位对比,一者是自然区位因素,另一者是社会区位因素。为了说明交通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课本还特意采用了阜阳市对外交通口岸三次转移的实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图中标出的转移方向及河流和铁路线独立分析对外交通口岸转移的原因,然后再对照材料中的说明文字核对自己的分析过程存在的偏差。第五课以上海为例分析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从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环保三方面展开论述。我在上课时结合安海镇环境污染大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安海镇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主要有哪些措施,达到了哪些效果?安海镇交通问题主要有哪些?泉州市城市发展定位是什么?学生讨论热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材第七单元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案例分析,上海港的区位分析,让学生理解影响交通线和港口等区位因素都是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通过活动题北京西客站站址选择,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或方法,对国家建设的一些大工程做一些简单的分析,谈一些粗浅的看法,非常有意义。但笔者认为,教材这样安排还不够,教材在案例中应配备适当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达到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教师为了启迪学生思考,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案例精心构思一些思考题。
新版高中教材除了用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外,还列举了大量地理事例(不完全案例)来帮助说明地理原理、规律等。这些地理事例课本以图表展示或文字讲述,信息量非常大,有利于说明、论证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但对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来说,就显得很不够。所以地理教师要精心备课,对这些问题内容多设计适当的思考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案例教学中的成绩评定
课堂教学的成功有赖于学生的参与,而能否成功参与,又与学生是否为每个案例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关。为确保学生认真准备,对学生成绩的评分,有一半取决于课堂发言,另一半则视考试成绩而定,极少有书面作业,所以每个学生都非常重视上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发言。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为了争得能够发言的机会,经常是互不相让,你喊我叫。正是这种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的创新教学法,确保了所有“金子”都能发光。
三、案例授课是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
应用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案例,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就是教学案例。就像子弹之于枪支。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是和教材中的关键先关联并具备代表性的实际,具备说服力,和可靠性,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因为学生发现的知识,是根据实际发生或者真实存在的事物得出的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对于地理案例教学的案例,可以选择与课堂知识重点相关的信息,图片,新闻报道等等案例,所选的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足以激活学生好奇的案例,例如百慕大三角,地震,海啸等等,学生可以再这一个过程中从一个被动的学生身份变成一个善于探索的观察者。当然学生的观察过程应该有教师带动和引导,带动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情境当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眼前案例存在的隐藏内容,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出新的定义。通过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对案例的本质内容作出相应的探索和总结,以最有效的方式从个体案例中,归纳出一类情形,从而获得了真实可靠的知识。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事态发展洞悉力和博爱的人文气息。这就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存在价值。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发策略
课堂上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应该是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具备直接联系,并具备实际的代表性,具备说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撑点,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例如海啸,可以向学生展示印尼海啸的相关情报,和讯息以及新闻报道,让学生从相关的已有讯息中总结出已知的知识,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述和讯息,讲述海啸的破坏,破坏范围,再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海啸以什么样的发生速度,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居住人群没有及时的做出相应措施,海啸的持续时间,还小的征兆,当地政府对于海啸的相应预防工作是什么样的,海啸带来的附带性的自然灾害是怎么样的,每年地球上会发生多少次海啸,海啸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回答,或者根据其他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质疑或者肯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再调动课堂,让学生一起总结出,与海啸相关的地理自然科学知识(海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发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发或者地面上火山爆发、海底发生滑坡现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通常会在地震高发带形成海啸,并对沿海的设施及居民带来危害。海啸的速度高达700~800千米/小时,几个小时内就能波及整个大洋,海啸的波浪长度长达数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损失几千公里持续几小时,本身在海内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区,就会由于岸边的阻力作用,导致海啸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达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数分钟就会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内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剧烈的,能够将沿海地区的堤坝摧毁,沿海地区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啸铺平。海浪的形成,大体主要是因为海底的地壳发生了变形或堆积交错。据可靠统计,全球发生海啸的高发地区多是因为深处地震带的原因,也就是说,地震因为海底的地壳形变可以较高几率的带来海啸,比较具有规模,并且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打击的海啸,大约有270次左右,每年都会有6次左右大规模的海啸灾难,海啸多发生在环太平洋海域,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高发岛群,日本相关海域发生海啸的总数占环太平洋区域发生的海啸总数的半数以上)。教师要从全部的信息网络中搜寻到具备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书本内容直接相关的讯息,未必非要局限与地理自然科学里,也可以从财经,政治,生物,历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开发新的讯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素材。
3.教学案例开发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学类文化知识这种最接近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动机意识类知识,其实是最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知识,应该是作为常识了解熟知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标示着人类思想进步与否的参考依据,实际上错过了这些知识文化的普及,或者说是以错误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变得让人抵触实在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是类似于改变现有状况的革新动作,也希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带动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借助对一件具体的地理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该情景作出观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够对自己目前所知道的东西所质疑,或者与他人进行探讨,这是一种开放思维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接收到教师所传达的讯息。所以结合以上表述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并让学生学会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与他人交流,获得新的内容,通过质疑,得到相应的参考依据,变为新的知识。
4.结语
关键词: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1-01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地理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将一门科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同时,针对地理学科的特性,采用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此,笔者就自身浅薄的教学实践经验,就“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的优缺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课程之前,针对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选择一个适当的案例,并在后续的教学中将这个案例贯穿课程的始终,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把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全部知识点都囊括进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与“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相对应的是“一理多例”案例教学法。“一理多例”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为了说明或印证某一个理论,或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熟练掌握某一理论,列举多个例子对某些知识或理论进行分析。
如教师对农业区位条件的讲授,若采用“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话,可采用给出几种学生熟悉的农作物,给定种植地点,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选出最适合在该地种植的作物,一则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兴趣浓厚。二则学生在思考、讨论、选择的过程中,就是对农业区位因素选择的过程,考虑的因素,即是农业区位因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自主分析的方法、能力,还能加深印象,教师稍加引导即可。学生通过“案例阅读——提出问题——自主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这样一个过程,实现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获得。而“一理多例”案例教学法,则相反。教师运用多个案例,逐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于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案例多,学生理解记忆起来较为复杂,同时,教师容易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
二、“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的优点
使教学内容整体脉络清晰,保证案例的系统性。这是“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很强的学科,掌握基本的理论及探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恰恰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很好的方式。能够有效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避免在一些系统性强,脉络明显的理论的教学上出现混杂。学生亦可根据某一案例,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理解记忆,更容易通过简单的案例,掌握较多较复杂的知识。相反,若采用“一理多例”案例教学法的话,容易导致学生记忆的混杂,无法保持记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能够激发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教师对于案例的选取或是教材编排的具备典型性的,或是自己根据学情及实际教学情境精心选择的,“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应当具备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用案例论证(解释、说明)相应的理论或知识点。案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所涉及的方面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学生对案例兴趣浓厚,激发思考、讨论、探究的欲望,更容易掌握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切实体现新课程地理教学的目标。能够更多地提升教师对于乡土地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根本,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果教师不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犹如没有源头的死水一般,久而久之,只有干涸。而“一例到底”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最主要的环节,即是案例的选取与设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新颖性,还要注重案例与知识理论之间如何自然、有效、合理地进行连接,对于教师研究性能力,是挑战,也是一种巨大的提升。
三、“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的缺点
案例能分析出一般原理,但不能机械推广至其他区域,各区域要根据案例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案例主要教授典型性原理及分析方法,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主要原理和方法能够掌握,但是容易固化思维,缺乏辩证看待的观念。
对教师对教师要求较高,资历较浅的教师很难驾驭。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运用完整的案例对教学内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行完整诠释,在案例的选择设计上的要求就较高;其次,还要对课堂上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及回答做出合理严谨的引导和评价;第三,教师还要尽量避免与其他教师选择类似的案例,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和创新性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教师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能够很好驾驭的程度。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都适用的。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泛。有时不能仅仅使用一个案例就覆盖所有理论和知识,教师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同时,若使用次数过多,创新性没有加强的话,很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
参考文献:
(一)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案例教学的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学习的地理知识针对某一个问题可以深入的进行研究与分析,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学生要想针对某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展开自主讨论就必须要具备相对应的地理知识,必须要了解解决这一案例所需要的地理知识有哪些,才能够展开案例分析,这样就使得学生必须要加强对于课本内容的了解与巩固,更要理解课本知识所要讲述的内容有哪些,其内在含义是什么。例如:在学习地理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一课题,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对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以及有利与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认识到工业的布局,通过对于一个工业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巩固了地理知识。
(二)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要对问题自己理解,培养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于不同的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因为地理课堂本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每一个案例分析都是对于社会上所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整个地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使得学生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人。
二、地理课堂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展示案例,做好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展示案例就是在课前教师将整个课堂引入到主题中,利用对媒体设备将本堂课所要讨论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再将本堂课所要进行的案例分析需要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通过简单的图片引入到整个案例分析中去。
(二)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
提出案例讨论的问题,教师对于案例分析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紧紧地围绕着这节课的主体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难题。仍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例,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2.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案例分析。
(三)开展案例讨论,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案例分析的问题后,学生就要开始对于案例进行分析,讲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对于案例开展讨论。通过讨论每个小组要总结出自己小组所讨论出来的成果,在案例分析的讨论阶段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进行案例总结,巩固知识
通过讨论,每个小组会总结出不同的结论,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总结出对于案例分析的结论,哪些问题仍然需要讨论解决,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在租出本堂课的总结工作,让学生对于知识能够更深的巩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也被叫做个案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运用具体的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则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事件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它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对地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案例的选择
研究案例的著名学者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选取案例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必修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弄清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要想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原理,以便能够选取相应的案例去验证、论证知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案例应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教学实际。其次,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使案例更具丰富性、递进性。这样学生就能顺利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实现思维与情境交融,给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参与、分析、讨论的机会。再次,时代在不断进步,所以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其与当前的时代特征相统一。
我们又可以从哪些地方选取案例呢?
案例的选取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还可以来自时事新闻。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还能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能充分体现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从能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的,那么就可以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2.案例的课堂应用
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是案例的运用,而这主要在课堂内进行。
2.1 案例的呈现。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或者其他形式。而呈现手段也是多样的,有印发案例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示、模拟再现实际情境、学生表演等。案例在课堂中呈现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可以先“案”后“理”,也可以先“理”后“案”,还可以“案”“理”同步。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手段和时间。
在《区域农业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所选择的两个案例作用不尽相同,所以在呈现上也有差异。
案例1----无锡的农业发展情况,在课堂之初就直接呈现给学生,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投影有关无锡农业的景观图片和农业产品的图片,然后由学生简述无锡农业情况。目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此案例的简单分析形成分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案例2----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则是在由上述案例得出基本思路之后呈现给学生。呈现的材料主要包括概括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文字描述,以及与我国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比较的数据和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等,这些主要印在学案上发给学生。同时还用到了课本给出的东北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降水量和气温分布图等,在分析时通过多媒体投影在黑板上。希望学生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2 案例的分析。案例教学的关键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案例的分析。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变为主动地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和运用,从而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而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合作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将案例的内容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
3.案例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多采用“注入式”,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寡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能感觉到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它能为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分析、讨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看法在课堂上共同交锋,互相获得反馈和启发。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有益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过程和方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地理 规律教学 导学案
1.前言
目前,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地理教材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大幅度改变,另外,在教材上也配有更多图片材料。按照常理而言,这给高中地理规律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但是,不少调查结果仍然反映出不少高中学生对地理有畏难情绪,他们认为地理规律难懂、难应用,对地理规律学习缺乏信心。另外,有些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时过分强调机械式的学习,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自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2.相关概念简介
2.1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即是教师为最大程度在课堂的有限时间中运用提问、游戏、比赛等各种活动而在课前设计的方案,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完美结合起来,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毫无疑问,导学案运用于高中地理规律课堂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在从枯燥到轻松、快乐的地理规律课堂上乐于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运用地理规律知识的能力。
2.2导学案的意义
首先,导学案对于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规律的兴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学案将地理规律性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并理解规律。此外,导学案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快速和高效地学习地理规律性知识。同时,对于疑难困惑提出自己的见解,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
3.导学案的应用
3.1课前设计导学案,充分预习
地理规律侧重于理论,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运用,较为枯燥和无聊,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完全不愿意主动花时间去看这些规律。可想而知,这种地理规律课堂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设计导学案,首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习地理规律之前,教师可将设计的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发给班上学生,让学生自己对大致内容作初步了解。这样,学生首先依靠的便是自己,而对于深奥的规律、理论知识,他们可以等待课堂老师的教导。不可否认,这种有针对性的预习、学习在达到充分预习的效果之后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它还能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有些甚至超出老师的想象,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当然,对于设计导学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具体设计。例如,根据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和常见性规律提出问题。这能利用学生想要自主解决问题的心理,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2课中讨论导学案,集思广益
在充分预习后,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地理规律时,教师可以利用书本内容或是导学案中所设置的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发挥想象。当然,在自由讨论时间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趁此机会偷懒,不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时,教师就需采取相应的新奇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能够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例如,在导学案中提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因为初中地理尚未涉及到洋流的学习,因此,学生可能在分析洋流的运动规律时无从下手,对洋流分布的成因也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因此,学习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部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组学生仔细观察地图上自己指定海区的洋流运动的方向,在组内讨论之后总结出洋流运动的各种规律。这样利用问题情境式的导学案,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和学习,主动去汲取知识,感受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同时,还能收获团队合作的成果,整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当然,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将所讨论的地理规律总结出来,或是不同小组之间交换讨论地理规律问题后所得出的感悟。思想的碰撞,无疑能激荡出智慧的火花。这样,众多小组讨论后,同学们能够集思广益,减少枯燥感,让学生乐意去学,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规律的教学效率。
3.3课后归纳导学案,小结反思
坦白而言,高中地理规律教学过程相对无聊。在利用导学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地理规律后,教师仍需发挥其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对导学案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讨论导学案过程中学生不能理解的地理规律,教师要一一仔细的讲解,并适当地给出事例,让学生通过周围的事例真正弄懂奥妙的地理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言简意赅,将重点规律和难懂规律清晰、重点强调。
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为学习的规律性内容不易弄明,教师就必须合理利用导学案,通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大致了解基本区域差异的不同表现和分布规律。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域差异及成因,教师就需要通过其他手段例如――贴图游戏来重点强点,做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自然带是以植被命名了。
在一堂地理规律课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找出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消化规律、理解规律的能力。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地理规律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时间的安排,否则无疑是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抵触情绪。另外,地理规律教学中更要合理利用导学案,做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否则便会发展成为教师难以驾驭的牧羊式教学模式。
4.结语
总而言之,导学案的好处很多。它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教师“灌入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置体现出来;同时,运用新颖的方法和手段诱导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求知欲。但在实际应用导学案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既要使学生在地理规律课堂中畅所欲言,又不能放任自流,浪费时间,偏离主题。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也值得地理教师们为改变枯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而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