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语文结构手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09
高中语文是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在经历了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之后,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要求的提高,使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找不到正确学习高中语文阅读的方式,导致学生一看到语文阅读就愁眉苦脸。本文主要从平时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古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不同中,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分析,下面就来详细的讲述一下。
一、从平时的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分析
(一)从老师的教学方面来说
一是老师要注重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的传授。在平时的做题和考试中,学生所做的语文阅读的文章是不同,但是只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答题技巧,就可以应对不同的阅读题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平常的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只是重视对语文阅读内容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学习,导致学生遇到不同的阅读时,不知道从何下手,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答题时乱答一气,导致阅读的得分不高。例如,语文阅读中常有赏析句子的题目,赏析句子主要是从句子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在教学中,高中语文老师就首先从这两方面下手。文章的结构一个方面是看文章是否用了排比、顶真这样的手法,让句式显得十分整齐;第二个方面是看文章的句子是否长短错落有致。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考是否用了比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能够让句子显得更加生动。老师在教W生赏析句子的时候,把答题技巧交给学生,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是高中语文老师要降低学生对阅读的恐惧心理。现在很多高中学生是谈阅读“色”变,学生从内心就抵触语文阅读,一到语文阅读课,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相反,在做阅读题时学生总是找不到答题的感觉,会导致会对阅读生出厌恶感,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可能会下降。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
一是学生要多做练习题,多总结做题经验。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讲的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而具体的将老师讲的理论落实到题目上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做。学生通过做题可以将理论落实成实际的做题经验,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可以将老师讲的阅读知识渐渐的转化为自己的阅读技巧,语文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例如,语文阅读中对作者的写作主旨和写作意图的分析题目。高中语文老师会在课上给学生讲解这样的题目如何解答,并举一两个例子,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印象。学生在课下就需要对这一类题目进行强化练习,将老师讲的技巧运用到答题中,在大量的练习中,总结一下自己的做题经验,在之后的练习和考试中,再回答这类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做好。
二是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生在实际的阅读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难题,遇到难题时要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老师和同学对具体阅读不懂点的讲解,学生可以及时的解决自己在阅读上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久而久之,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就会慢慢的积累语文阅读的经验,语文阅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从古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不同中分析
(一)古文阅读
古文阅读顾名思义是让学生阅读古文,对古文进行理解,然后再进行答题。古文阅读的重点是对一些字、词和句子的理解,主要是古语与今语差别大的地方。古文的文章简洁,词语的意思多变,让拥有现代思维的高中学生来理解古文,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古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句子翻译,下面就从题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古文阅读中的选择题是对个别字词的理解,像是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的方面。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像是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倒装句等句子结构的变化。经过漫长的历史之后,很多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学习古文的字词句时需要老师多给学生总结。例如,在学习古代词时。虽然有的词在古代的意思多,但是终究是有一定数量的,所以高中语文老师通过对一些词的总结,让学生记住,在答题中就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是古文阅读中对句子的翻译。古文阅读中的对古文句子的翻译是对古文阅读理解综合性的考察,对句子进行翻译时,一是要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变换的句子结构,二是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理解,找到这个字在这个位置最合适的意思。学习古文句子翻译需要老师总结古文阅读的技巧和学生对进行练习,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对现代作者写的文章进行分析,相对于古文阅读来说,古文阅读只需要对古文的表面意思进行理解。现代文阅读不仅局限于对文章表面意思的理解,还要对文章的主旨内涵进行理解,进一步挖掘文章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下面就具体进行分析。
一是现代文阅读中也有对文章表面意思进行理解的题目,像是寻找文章的时间线、对文章的个别句子进行理解。学生只需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表面意思理解好,就可以顺利的做好题目。
二是现代文阅读中对文章深层次方面的理解,像是对一语双关句子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回答这类题目时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好文章表面意思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思考。针对这类问题,老师在教学时需要着重启发学生的对文章思考,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进行思考。例如,语文老师在阅读课讲找文章主旨时,要启发学生去找关键的句子,像是每段的开头、结束段这样关键的位置。通过这些关键的句子再进一步去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就会更加容易,阅读水平就会更快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写作教学
写作同阅读一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则是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改进中学语文教学,就必须调整和改进作文教学方式。
一、写作教学的不足
正是由于写作要求的提高,使得高中写作教学长期成为学生的“瓶颈”,许多学生虽然基本行文结构和用词造句没有问题,但是写出的东西缺乏感情,文章生硬干瘪,主体不明确,形象不生动;又或者言而无物,空洞乏味;还有的学生,文章感觉过于平淡,犹如记流水账一般,写作缺乏艺术性和文学美感。综合起来看,这些现象都是写作能力无法实现“从形到意,从体到神”突破的表现,毫无疑问,高中写作教学对许多学生而言都是写作教育中一道“鸿沟”。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高中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 体系混乱,缺乏专业性。
在目前许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专门设置写作教学这一门课程,而是将其融合在语文大类中进行,这使得写作教学的专业性不强,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布置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这些练习的设置、目标、手段和后期的总结,评析,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缺乏宏观的体系指导,因而大量的练习往往收货有限,在缺乏专业培训系统的前提下,高中写作教学十分容易在语文教学中被迷失,使得学生的训练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 教学孤立,缺乏有机联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但是它绝对不是孤立,而是与听、说、看等基本元素紧密相关的。但是目前的教学中,却往往将其人为孤立起来,将“写作”训练和其他语文要素割裂开来,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得“为写作而写作”,这样的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使得写作练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3. 形式单调,不够生动。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文字性表达,其往往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与想象力,因而其教学方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和形象生动的。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却往往十分单调,基本就是不停地布置题目让学生反复训练,辅以范文的阅读赏析和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方式单调枯燥,一方面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显得不够形象,学生容易在反复雷同的练习中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这对于教学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二、增强学生模仿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文学名著,都是大师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本身就凝结了多种写作技巧,是高中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从课文着手,借鉴大师名家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是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笔者的教学经验看,鲜有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中吸取写作技巧,大部分学生只把课文当作阅读的材料,而忽视了其对作文写作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强调课文的范本作用。例如《边城》这篇课文,其精髓就是对人性和自然的赞美。而正是这样的深刻意蕴,使得《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抛开其写作技巧和手法不说,仅这样的一个主题,就足以支撑起文章的高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边城》的主题,让学生模仿创造,找到类似具有深刻性的主题,为文章找到灵魂。
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培养随时表达的意识
为什么之前提到的高中语文写作思维大都存在封闭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大胆创新的勇气。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常用的写作方法表达和写作的文体特征,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由发挥表达情感、吟诗作赋、写评论或根据自己的爱好编写小说或散文,让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现出不同的文体形式。写作内容要求语言恳切,感情深邃,情节曲折,能够吸引读者。通过要求学生多看书,多实践,多练习小练笔,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认清现实,提出反馈意见等问题。不要被课堂和书本所局限,深入了解写作的内涵,让学生触景生情,逐渐提高学子的写作领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高中语文写作之光亮点每位莘莘学子心中的火炬。
四、维护个人化需求,优化课堂结构
诗词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诗词鉴赏的意义,片面地进行诗词鉴赏,严重阻碍了高中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一、 强化诗词诵读与记忆
诗词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跟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诗词鉴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中生诵读的诗词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浓郁的文学气息,对诗词有一种深厚的感情。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他们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取得高考的胜利。但是很多高中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很快就把诗词背诵下来了,过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也说明了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是
接进去。读者吟哦间,很容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抒情主人公的种种境况:是徘徊在杨柳岸边追忆往日的欢欣?还是托阵阵晓风挑去缕缕思绪?抑或对着一钩残月寂寞惆怅哀声叹息?诗人诸多无法直言的情愫,全都寄托在这些具体可感的画面中。
元代马致远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l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时而近拍,时而远摄,把一个个镜头依次推到读者面前。前三句全部用名词排列而成,九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秋天乡野常见的景物,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
若拆开来看,枯藤、老树、昏鸦,不足为奇。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司空见惯的景象。然而诗人的艺术匠心,正在于将这些孤立分散的形象和生活的片断,作为结构单位,运用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精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有植物,有动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音响……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夕照的风光色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形作了绝妙的点染和烘托。这种删削一切繁琐交代和铺排,凭借组接画面来写情的笔法,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岂不胜过平庸之辈的百字、千字!
中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借用这种蒙太奇手法,使行文自由,结构轻灵,将生活中富有意味的典型的片段、场景、细节,灵活、巧妙地剪辑连缀成有机整体,同时充分表现文章的主题,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00)不对的。
为了让高中生明白“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诗词鉴赏课上应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诗词篇目,来拓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比如讲柳永的《雨霖铃》,引入他的《浪淘沙》《少年游》《八声甘州》《蝶恋花》等诗词,让学生赏析柳永不同人生阶段所创作的诗词,感受一代词人的豪情壮志。当学生对这些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对柳永的诗词进行补充,从而做到“诵读一家,了解一家”。这样的诗词鉴赏方式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诗词风格。
二、 讲解诗词常识,启发学生想象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情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学习生涯更加丰富多彩。在古诗词鉴赏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笔者曾经看到一本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对仗工整的下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显然这是在考查高中生诗词和对联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都能给出答案,但是也有一些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诗词常识理解得并不透彻,才会导致在实际应用时出现问题。
在高中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学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最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优秀的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时空跌宕等特点,需要高中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诗词饱含了诗人的各种情感,诗词是诗人进行情感宣泄的重要工具,并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技巧和策略,让高中生能够配合语文教师进行文学探讨,最终获得欣赏的乐趣。比如在讲解《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从诗词常识教起,从曲牌名到标题,从主旨意思到创作背景,从描写的手法到引用的典故都详细的讲解,让高中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活动,发挥课外活动的引导作用,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活动氛围,通过鉴赏诗词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启迪高中生的心灵,陶冶高中生的情操。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诗词鉴赏更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品味诗词的意境。语文课外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定,只要是对语文教学有帮助的课外活动都是值得推广的。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往往淡化处理语法教学,而学生也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学习语法,导致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课文分析不明,文言文读不懂,语言题乱做。许多高中生连一些简单的语法现象都不能解释。这也造成了教师在高中语法教学上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培养学生认识母语最基本的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很有必要。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因而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最基本的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我认为要从下面几方面加强:
1.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
中学语文教师没必要像专家一样研究一些精深的语法问题,加上现在不要求学生掌握名词术语,却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自圆其说。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导学生运用具体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可以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包括语法术语、现象、规则等。比如,在散文教学中,分析重要语句时,可以进行语法的分析,再进行意义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文句。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高考考纲已经不要求单纯的语法考点,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是否在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完全由教师掌握。这就造成了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加强对学生的语法教学,强化他们运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后,教师要及时补充教学系统的语法知识,以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较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加强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当然,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和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的关系,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可以以简单的框架式呈现,课时控制在三节左右比较合适。过少则不能完整地呈现系统,过多容易超出学生的理解承受能力。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依照这一原则,应对学生进行纲要式的集中语法教学,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增强他们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他们只有学外语时才学语法的想法。这样,我们在解决病句、文言文等问题时就要简单得多。
3.注意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语法知识帮助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复杂语句进行分析。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对一些复杂的复句和句群更要进行语法分析了。
4.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和设置有自己的特色,值得重新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提问;问题设置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了,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首先是因为以前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虽然很多,但它们的限制性不强,要么笼统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要么稍好一点的会限制到语文课堂或高中课堂,都没有明确限定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语文与其他学科、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在提问方面明显有许多不同,值得重新思考,系统认识;另外,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话观念和建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提问艺术在这些活动中的重要价值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提问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有些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既然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那么课堂教学就不需要教师的预设,不需要教师的提问了。这种观点过分理想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没有认识到绝大部分高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知识储备都与老师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来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即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间的对话活动,从而达到建构的目的。
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的对话,而是具有某种引导性、目标性甚至控制性的对话;老师的权威性不是失去了,而是一种转化。面对文本,教师适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对话感受“真理”,体验“错误”,在感受体验中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建构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同样,教师在预设中也要精心设计问题,为课堂教学对话目标的实现做好一定的准备。通过对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的探讨,通过思维的碰撞,将视野进一步打开,一步一步向教学目标靠近。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的课堂对话,因为它真正调动了每位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生生、师生互相促进,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的生成艺术
这里的说的“问题的生成艺术”,一是指产生途径或方式要正确,二是指产生的问题质量要高,三是问题的表述要准确。
(一)问题的产生
在预设问题时,教师一是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和考纲,二是研究学生情况。按照上海市洋中学李海林先生的说法,首先要明确课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其次是将“教学价值”问题化,最后根据学生情况预设问题。具体说就是先根据课标和考纲,列出本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点和本学段需要开展的语文活动。然后逐篇研究所有的文本,将内容清单里的内容分配到各个文本中去。最后将单篇文本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主要问题。
(二)问题的质量
其实,教师如果认真按李海林先生所说的去做,那么他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质量保证。本文要谈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所必需的。根据前面的论述,语言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和核心,应占据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因此,提出的问题或主要问题应该是围绕语言教学方面的才能保证语文课的质量,从而所提问题才可能有质量。
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高中生所需要的才有质量。根据前文论述的“六个不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关于这六个方面的: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训练,文学教学,语言知识,有研讨价值,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最后,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高中生阅读所需要的才有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问题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应该不脱离文本。
三、问题的展开艺术
黄伟教授在这方面颇有研究,他在《语言课堂提问中的问题结构与展开》一文中将“问题结构”分为纵向逻辑结构、横向辐射结构和纵横交叉结构三类。在纵向逻辑结构方面谈到了教学环节、课文教学和教学单元的问题链式展开,在横向辐射结构方面谈到了中心问题与小问题之间的辐射关系,在纵横交叉结构方面主要以“理解六维度”为例论述了问题的“多维度理解”。最后,他提出了课堂提问的问题展开的三种常态和变式:按照问题的内在逻辑来展开;按照对问题的认知规律来展开;顺应学习者的智力特点来展开。
四、问题的设置艺术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数量究竟以多少为宜显然不能一概而论,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在一节课内如果问题太多,那么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文本、思考问题、组织答案,文本也会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课堂教学也会变成烦琐分析课而索然无味。问题太少,教学节奏就会太慢,教学效率也可能会降低,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很多教师问题太多,需要警惕。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问题的主与次,抓住主要问题,大胆舍弃一些次要问题,留给学生读书、思考和表达的时间。所以,主要问题的设置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所谓主要问题,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是指关系文本全文的解读并且与语文教学知识点相契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因此,主要问题的设置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可以就文本的标题设计主要问题,如鲁迅先生《祝福》;第二,可以就文本的思路设计主要问题,如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三,可以就文本的主题设置主要问题,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第四,可以就文本的线索设计主要问题,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五,可以就文本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设计主要问题,如《故都的秋》中的第一段话;第六,可以就比较相似文本的异同设置主要问题,如人物形象比较、感情比较、表现手法比较、文体特征比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出自新民教育网).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为主,比较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很少积极地主动思考问题,思维方式比较呆板,缺乏活力,教学效果不显著。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变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将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具活力。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使课件变得更形象、生动,通过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传递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创新。例如在教学著名词作《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同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想象词作描绘的是何种景象,与作者感同身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然后更深层次地领悟作者在词中赋予的思想感情。通过逐字逐句地分析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断发散思维,积极创新,探索文学的深层领域。
二、设置导入,引导学生创新
活泼有趣的课前绪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课堂导入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借助教学导入的力量,设置有效的课前导入,在课堂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引学生进入多彩的语文世界,由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巧妙地设置导入可以选取多种方法,如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入具体的语文内容学习,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可以讲讲鲁迅生平的故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准备与其相关的名人轶事或者奇闻趣事等,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通过讲述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无限的遐想,由此激发其创新思维。歌曲导入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能抒感,所以其对人的吸引力往往更甚于枯燥的文字。好的音乐能够带领人感受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的思维跟随旋律而不断变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歌曲作为课堂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艰涩的古言一般会让学生心生怯意,如果在课堂以周杰伦的同名流行歌曲《兰亭序》作为导入,那么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会显著提高,届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就更简单,学生容易由此产生联想,思维不断创新。利用课堂带入引导学生创新的方法很多,但是不管如何设置,都必须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为基础,始终围绕这二者进行,并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导入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更容易被激发,同时又不会偏离学习的正常轨道。
三、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所以教师首先为学生打造相对轻松、自由、民主的语文学习课堂,然后积极组织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课堂讨论等,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又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充分发散创新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积极与学生讨论,针对学习内容提出共同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以“阿Q精神的好坏”为基本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搜集资料、组织语言,最后形成答案与大家分享。无论结果对与错,学生都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索、充分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迸射出的是源源不断的创意的火花,学生既熟悉课文内容,又拓宽思维,提高创新思辨的能力。
四、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更难能可贵,发现问题则意味着突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找到了新的领域,这就是一种创新。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设置疑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这首诗语言十分优美,是表达离别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等句句都是读来朗朗上口又意蕴无穷的佳句。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语言优美,丰富的艺术手法同样也是其一大特色。教师可以针对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向学生提问:这首诗主要都运用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学生沉醉于诗中美丽景色的同时会充分调动思维,思考其中包含的艺术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但同时可能也会产生疑问:徐志摩为什么将“金柳”形容成“夕阳中的新娘”,而不采用其他形容方式呢?一旦学生产生疑问,就意味着创新。
五、结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内容;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复习课,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常见课型。众所周知,复习课具有增强记忆、加深理解、查漏补缺、融会贯通等方面的作用。但是,高中语文复习课费时低效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令人忧虑。
一、当前高中语文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有些语文老师复习课给学生做练习就够了,文言文的复习课尤其如此。练习完成就直接校对答案或批改后校对答案。这种重复单调的模式既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复习课上成新课复现课。
有些复习课课堂采取把知识再现一遍的所谓“复现法”教学,其实就是重炒新课“剩饭”。这种复习课看似全面巩固了一遍教学内容,却没有体现出轻重的区别。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
3. 把复习课上成学术讲座课
这种复习课是在专题复习或者是板块复习时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课型。老师在课堂里呈现出丰富的信息量,讲座式的模式让学生不用思考只用做聆听者,又因为和考试联系得不算紧密,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高中语文复习课之所以呈现出上述几种低效的课堂形式,在笔者看来,最主要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有问题。
二、 当前高中语文复习课内容确定的探讨
语文复习课要做到有效,确定的教学内容要力求适宜,这个适宜的标准,功利一点来看,就是要以考纲考点为指南,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三讲三不讲”。
下面笔者以几个复习课的教学切片来探讨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适宜。
观察与随感
切片一:
这是一堂文言文复习课,复习的篇目是《六国论》。从教师印发的学案《复习延伸――议论文之论证方法》来看,复习重点是本文的论证方法。上课伊始,教师先用ppt展示了近几年高考会考中涉及到本课的考试内容,接着校对学案上本课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实录如下:
【课堂精练一】
1.概括出《六国论》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2.从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分析说明
【课堂精练二】佳文赏析――《拥有的方式》(全文1000多字展现在学案上,笔者此处不再现原文)
1.列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在文中找出相应语段分析说明
【巩固提升】
写作练习:话题“情感与理智”(要求:运用相关论证方法写一个200字的议论文小片段。)
【提升训练】根据所学论证方法修改写作片段。
完成了前面两个环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离下课只有7分钟了。我当时坐在教室后面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能在7分钟之内写出200字的议论文片段吗?结果是很难,因为首先确定一个论点,然后在头脑中搜索适合这个话题的材料,再选择某种论证方法,最后写完,7分钟是如何都不够的,更何况是畏惧写作文的学生呢。结果也确实如此,没有学生能在课堂上展示写作的片段,至于“根据所学论证方法修改写作片段”更是无从落实了。
切片二:
这是一堂高三怀古诗的赏析复习课。执教者回顾了古代诗歌的分类:①怀古诗(咏史诗);②送别诗(离别诗);③思乡诗;④边塞诗;⑤田园诗。这样的回顾是必要的,既是公布复习计划,又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印象。接下去就专门复习第一类。随着课堂的进展,执教者依次呈现了这些教学环节:①咏史怀古诗的内涵,从诗歌的形式标志和内容方面进行概括;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分别从结构、内容、手法、语言、意象、风格等方面概括;③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从怀故人、怀故事、怀古迹三个方面进行总结;④分别为怀古人、怀古事、怀古迹各列举了两首诗歌来印证,材料翔实。⑤呈现了一道高考原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这像是一堂学术研究式的讲座课。虽然执教者用了很多诗歌或诗句来印证,问题是这堂课安排这么多的教学环节是否必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么多的信息量学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
切片三:
这是一堂高一年级期末考前的散文复习课,篇目是《我与地坛》。执教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本课的一些重要字词,然后重点分析了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最后布置了一道当堂练习题,题目如下:
1.我有一位 的母亲,母亲 我。(在横线上填适当的词语)
2.请你列举歌颂母爱的名句名篇或经典事例。
学生回答比较积极,有学生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学生想到了“孟母三迁”;有学生列举了初中学过的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学生甚至想到一则新闻……
在评课时,这个教学环节的活跃热闹得到一部分老师的肯定,觉得复习课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却有不同的意见,作为复习课,最后的内容确定为赞扬母亲的伟大是否恰当?
分析与探讨
笔者提倡复习课教学内容力求适宜,是否适宜可以看三个指标:
一是教学内容难易度如何?教学内容难易度掌控不好是语文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上文“切片一”的前两个环节如出一辙,内容过易,学生面露厌倦,教师并无察觉,其实是浪费时间。而“写作训练”环节让学生在7分钟内写出200字的议论文片断又失之过难,这种难易度的失调暴露了教师在确定复习内容时缺乏起码的判断能力。针对《六国论》这篇文言文,最恰当的复习内容恐怕是严谨的文章结构。如果让学生仿用本文的结构进行写作训练,效果也许更好。
二是教学内容疏密度如何?被广泛认可的经验是复习课、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特别要讲究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但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规律,一堂课内容量太大,势必导致内容转换频繁,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上文“切片二”在45分钟时间内安排了6个教学环节,结果是每一点内容都浅尝辄止,学生被动接受,容易疲倦。最后完成练习时学生同样面临时间不够的问题。大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环节讲深讲透就够了。
三是教学内容准确度如何?就指复习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切片三”最后的拓展环节是典型的没有针对性。要保证准确性,就要研究考点,注重运用。“切片三”复习的《我与地坛》属于“精神支柱”板块,复习时如果把拓展的内容重点确定为“如何面对苦难”应该更恰当一些。笔者自己在设定这篇课文的复习拓展内容时,是联系了另两篇课文:《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让学生寻找共性,总结共性。学生很快总结出:三位作者都在人生失意时找到了精神支柱。这样做,专题意识得到强化,算是有的放矢。
探讨高中语文复习课堂的有效性,绝不能离开考试的大背景,否则将毫无意义。这样说当然有“应试教育”之嫌,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考试。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探讨如何让我们的复习更有效。笔者认为,适宜地确定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又是保证复习课达到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能做到复习课的内容难易度、疏密度和准确度都恰当适合,再结合有效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那么复习课的高效是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主编《褚树荣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
[2]于漪、刘远主编《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模仿能力 思辨能力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34-02
作者简介:朱涌(1974―),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泰兴市黄桥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作文也成了历年高考最引人关注的话题,甚至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改进中学语文教学,就必须调整和改进作文教学方式。
一、增强学生模仿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文学名著,都是大师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本身就凝结了多种写作技巧,是高中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从课文着手,借鉴大师名家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是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笔者的教学经验看,鲜有学生能够从课文学习中吸取写作技巧,大部分学生只把课文当作阅读的材料,而忽视了其对作文写作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强调课文的范本作用。
例如《边城》这篇课文,其精髓就是对人性和自然的赞美。而正是这样的深刻意蕴,使得《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抛开其写作技巧和手法不说,仅这样的一个主题,就足以支撑起文章的高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边城》的主题,让学生模仿创造,找到类似具有深刻性的主题,为文章找到灵魂。
二、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发现新观点
高中学生作文模式化,是高中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是长期模式化教育的必然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从长远出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改变写作习惯,拓展写作思维,运用思辨思维去完成写作。毕竟,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学生克服写作模式化最有效的途径。尽管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都相似,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切入点,来观察事物,来思考文章的中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来组织文章的框架,来叙写自己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便能够写出个性化的文章。那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改变学生观察事物的视角着手。
以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我的时间”为例。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学生要想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必须要对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切入点。一般来说,学生可以从“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段材料
中明确一个观点,即“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分析到这里,学生已经基本把握了命题人的意图,但是,要写出好的、具有个性的文章,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从“我如何利用时间”为切入点行文,这是学生作文雷同的根源所在。事实上,学生完全可以另辟蹊径,从“我如何为别人使用时间”着手,从这个角度去阐述我对时间的看法,从“用我的时间去帮助别人”来认识生命的真谛。这样的切入角度,明显区别于其他学生的观点。
由此可见,学生充分运用思辨能力,从对立关系中发现事物的另一面,就有可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同时也能够保证文章的质量。
三、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为构思奠定基础
从创作的角度看,构思其实是指从特定的艺术体裁出发,将既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概括,同时在观念中组织文章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事实上,构思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创造性认识。
我们所说的构思,其实应该是以创造性认识为基础的。高中学生在作文构思的过程中,主要是将既有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再创造活动。而在这方面,文坛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传统思维观念难以接受的文学作品。如果读者用一般的思维去看待作品,去把握作品,那就很难认同作者的观点,很难进入文本的语境。在作品中,布恩迪亚在母亲肚子里时就会哭,人、鬼处于同一世界。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这些现象荒诞不经,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当中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如此真实,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在观察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构思的再创造。因为,在作者看来,当时是“一夜之间强盗变成了国王,逃犯变成了将军,变成了总督”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在他看来也是看似不合理,但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在这种社会观察和认识之下,他完成了小说的构思。
这足以给教师以启示,给学生以启示。高中学生在作文构思上的肤浅和相似,其实是源于对社会、对生活观察的肤浅,是观察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作文本身就是要叙述生活,表达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感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观察生活,那又如何能写出具有社会深度的作品,又如何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呢?就以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为例,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什么叫绿色生活,也知道我们要倡导绿色生活,但是要怎么构思呢?只是以“我如何倡导绿色生活”为主题进行构思吗?那显然没有社会深度,也很难同其他学生的作文区别开。而如果学生注意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所谓的“绿色生活”其实只是一种虚假的形式,当人们高举“绿色生活”的大旗时,却又在肆意地毁坏大自然,这种矛盾的状况事实上也是荒谬的,而学生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构思整篇文章。这样的作文在情感冲击力和思想深度上是相当深广的。
其次,构思是一种创造性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构思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创造活动,我们在进行构思的同时,也是在进行精神的再创造活动。这种以情感为主的心理再创造,往往可以使构思的内容发生质的变化。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张惠言的《木兰花慢・杨花》:“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很明显,这里的杨花已不是客观现实中的杨花,而是诗人心理情感的物化。这也就意味着,高中学生在构思的过程中,也可以将内在的思想情感物化,以状物的方式言志,突破就情感抒感,就故事叙写故事的模式。
事实上,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思有路很多,采取何种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否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高度和深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段军.构建高中作文教学新框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