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铁路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铁路工程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工程建设物资“粗放管理”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施工管理的要求。为适应现代铁路建设需要,应创建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以网链结构实行物资精细化动态管理,实现招标采购、施工需求、资金结算和质量保障等信息管理一体化,进而实现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的“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目标。

1、传统工程建设中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工程建设物资管理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计划分析工作被动

在铁路建设工程中,由于施工组织调整造成设计变更的情况较多,而物资计划管理方面又缺乏信息系统支撑,导致无法对施工生产中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掌控。因此,在铁路工程建设中,传统的物资管理计划分析工作非常被动。

1.2、管理流程控制性差

传统的工程建设物资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制度可以对审批、招标、核销和周转等过程进行控制,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因此,传统的物资管理人为因素影响大,不能形成闭合的流程控制机制,经常出现计划与采购、结算等管理程序脱节,导致急需、特殊规格的材料难以购置,普通材料库存较大。其结果是既影响施工建设进度,又占用大量建设资金。

1.3、“价”和“量”双控难度大

在材料成本控制方面,由于铁路建设施工作业面多,大部分以线状分布在铁路工程线上,又多在荒郊僻野,各工区的物资管理难于形成统一管理模式。由于大多数工区通过材料包干控制成本,无法进行成本精细核算及成本考核,导致对物资成本”价”和”量”的双控只能在局部实现。

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通过笔者调研,现以某某铁路广州枢纽项目为例,简单介绍一下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

某某铁路广州枢纽项目物资管理信息化流程如图 1 所示。

2.1 创建物资管理信息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业主负责制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以物资管理信息化为主要载体,项目相关方统一参与建设物资管理体系,规划工程建设物资采购信息,实行分级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完善项目物资管理标准化文件,如招投标管理、材料供应与过程控制、甲供、甲控材料与设备采购、建设资金与结算、合同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供应商信誉评价机制,各参建方全过程共同评价,及时通报评价结果,做到公开透明,信息共享。

2.2 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在物资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是建设计算机网络,并逐步提高参建单位的计算机网络覆盖面;其次是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设备,将相关纸质、图片等资料数字化,通过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形成二次文献,同时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便于检索利用及资料追朔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选拔综合素质高的人员从事物资管理工作;二是组织参建各方物资管理人员进行市场预测、数理统计、法律和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定期培训;三是利用供应商技术力量,举办土建施工、常规设备、系统设备、轨道等专业物资技术讲座,使供需双方面对面交流,掌握物资技术标准、施工工艺,设备主要特性和安装工艺等,更新、扩展物资管理相关知识。

2.3 加强物资管理计划及招标信息管理

业主和参建单位要分工协作,做好现场调查、施工图审核和现场复测等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将采购计划与甲供(控)物资招标信息逐个对比,分阶段、分期编制物资需求计划,提报招标申请,及时招标信息,公示招标结果,并及时签订物资采购合同,增强物资招标采购计划的准确性。

2.4 强化采购供应环节物资信息管理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工作量和消耗定额等基础信息,编制物资供应分期供应计划。完善《物资进场时间表》和《物资库存表》,将其作为确定采购时间、安排保管和装卸搬运设施等的依据,并汇总形成 《物资采购合同信息汇总表》,以便于履行确定催货时间、双方信息沟通和质量监督等合同。严格执行供应商信用评价机制,从签订合同开始填写《合格供方评价表》,对供应商履约合同的能力进行评价;动态管理《合格供应商目录》,通过定期评审,及时从目录中取消不合格供应商名单

2.5 形成全线资源调配共享机制

建立物资集采平台,通过该平台收集、整理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物资市场状况,收集供应商信息,通过共享、评价,保留实力强、信用好、服务好的企业,提高市场调研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物资质量等。并通过该平台,及时共享同一项目、或距离较近的项目不同工程局、不同项目的库存情况,通过调剂降低库存,提高利用率,并可在市场紧张的情况下,有效缓解问题的突出性。

3、物资管理信息化在项目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在某某铁路广州枢纽工程建设中,物资管理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突破,提高了参建各方物资管理水平,为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3.1提升建设项目物资管理标准化水平

推行物资管理信息化,是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物资管理信息化,立足铁路工程特点和建设管理实际,严格贯彻落实铁路建设物资管理的方针、政策,从采购成本分析、供应商评价和市场评估等方面强化过程控制,更加贴近现场实际,做到信息对称、科学可靠、公正透明,使参建各方共享信息资源,物资管理更为有效,也为施工单位物资管理标准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2 通过整合物资采购信息资源控制采购成本

为控制采购数量、降低采购成本,从物资招标工作开始,通过整合项目物资采购信息资源、及时招标信息等方法,全方位、多渠道扩大物资采购信息,吸引更多供应商参与投标,从战略上调整供应商结构,扩大市场范围内的调控资源渠道。同时,通过推进物资管理信息化,采取缩短供货周期、增加发货频次和减少库存等措施,以及让利供应商以降低间接采购成本,争取更大价格优惠和更优质的服务,最终实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3.3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和采购质量

通过物资管理信息化,强化网络建设和流程再造,加速信息流转,优化参建单位物资管理流程,做到可随时查询物资供应和施工作业节点上的物资消耗、供应商名录及其信用评价、库存物资及资金结算状态等,大大提高了物资管理工作效率。同时,统一物资质量验收管理标准,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在项目建设全过程、全方位范围得到有效开展。对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发现的质量问题,以工程监理通报为信息平台及时予以通报,拒绝供应商不合格物资进场,形成业主、施工单位和监理三者之间的互动,及时掌握工程物资的质量及物资供应商的服务水平,从源头控制住物资采购质量,确保参建各方物资设备的质量和物资供给的可靠性。

3.4控制物资采购风险

物资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施工单位及时有效地把握工程项目的进度要求以及对物资供给的需求,提高供应链中供应商的响应能力,及时调整供货周期,以满足建设需要。同时,当建设项目发生不可预见问题时,通过信息平台的及时反映,施工企业可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抓紧资金结算,使供需双方将物资采购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较好地发挥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防范风险的作用。

结束语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大幅度提高铁路工程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还能够实现管理跨度的延伸,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当然,目前的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如在物资管理定额、资金结算方式、集约化监督和调节物资的流通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这也是今后铁路工程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工作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尚辉.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J].中国西部科技,2010.9 (11):66-67.

【2】缪氏江.建设上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上业出版社, 2005.

[3】王李刚.铁路建设项目工程物资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11(6): 104-108.

[4]赵志强.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铁路物资管理工作[J]?科学之友,2012(11): 119,122.

第2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策略

1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目前信息化是社会生产中的主流,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也包括铁路工程建设领域。我国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物资管理工作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管理情况不理想,物资设备的成本还有可调整的空间。所以,要使用不同且有效的措施加强物资管理的效率,以解决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各种问题。

2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2.1铁路企业内部管理不当

铁路工程项目施工一般都是由传统铁路企业进行,虽然目前已经开始重视物资采购在铁路工程施工项目中的重要性,但铁路部门通常都是将物资采购作为例行公事,并没有将它作为企业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从而忽视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传统的观念,导致铁路企业出现物资堆积、资金占用较大、挪用公款及存货周转率较低等问题,对于个人的行为难以约束,导致企业内部采购环节出现腐败现象。

2.2施工现场物资管理不规范

由于施工现场物资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准确地对物资库存进行盘点,没有对物资库存的种类、数量及规格进行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在铁路工程项目施工紧张时期,物资管理人员将重点放在物资记账、收发等工作中,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严重不足,需要临时进行增加采购,从而直接影响了铁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进程。另外,进场时并没有对物资质量进行有效检验,进场后没有对物资进行合理的存储和安放,从而导致物资的管理较为落后,使物资出现变质、锈蚀和丢失等各种问题,造成物资的浪费,增加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成本。

2.3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问题

物资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数量、物资的管理制度和施工材料的发放并没有以规定内容为基础进行执行。工作人员对物资的计划管理缺乏合理性,物资的存续不合理,尤其是水泥、轨料和钢材等重要的物资,对其计划安排不科学。还存在对工程项目的了解不全面,技术部门对物资的管理也缺乏认知,与物资部门没有默契的配合,缺乏积极性,在计算材料过程中,存在漏算、内容不全面等现象[1]。

3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3.1实现铁路物资信息化管理

3.1.1创建项目物资信息化管理制度创建完善的物资管理机构,以物资信息化管理为基础,项目相关部门都参与物资管理体系的建设,规划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物资的采购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完善项目物资管理的标准化文件,包括投标管理、材料的供应、外资设备及材料的采购、合同管理、资金结算等规定。创建供应商的信誉评价制度,并且要求各建筑方进行共同评价,使评价结果公平公正且透明,还可实现信息共享。3.1.2创建物资信息化管理基础设备和人才建设物资信息化管理设备,首先是创建计算机网络,并且使计算机网络覆盖全面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另外就是扫描仪等设备,使传统纸质资料数字化,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加工,创建二次文献,并且创建物资数据库,提高资料检索效率。创建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要采用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员进行物资管理,另外参与建设企业的物资管理人员应进行数据统计、市场预测及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以此创建应用型的技术人才。3.1.3提高物资质量管理标准物资质量检验信息管理能够有效保证铁路工程的建设性质量,也是工程建设中要核对的重要资料和记录。在验收物资材料进场时,要保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验收签字,并且填写验收记录,将重点放在进场物资和招标合同质量是否保持一致,是否具有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单独管理送达第三方检验的材料,对于不合格的物资标记之后单独存放并且处理。要根据物资材料使用的进出原则对物资进行盘点,避免物资在存放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从而导致物资的浪费[2]。

3.2改进物资的采购流程

企业在物资的实际采购过程中,产生的物资成本主要包括购货成本、采购成本、仓储成本及待料成本。施工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管控成本和购货成本方面,以合理的成本采购高质量的物料,满足铁路工程施工的需求。物资采购流程并不是简单的成本问题,要根据企业实际的需求来选择购买哪些优质的材料,企业要想在目前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以采购管理要点为基础,全面地对自身的采购水平进行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采购流程,以此提高自身的采购水平,从而满足市场环境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可以使用物资分类、供应商管理等一系列的采购管理设计最新方案,完善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问题,以提高物资管理效率。

3.3完善施工现场物资管理

3.3.1物资的领取和发放物资管理人员在物资领取时,要核实领取人员是否为书面授权领取人,对于没有书面授权的人员,要求提供书面授权和身份证复印件,以此进行物资发放,对于不提供以上信息的人员不能发放。3.3.2处理废旧物资铁路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剩余物资,物资管理部门要进行全面的清点制册并且上报,对多余的物资价值进行估算,在对剩余物资的价值、转运费用进行全面核算之后,有价值的物资安排到其他工点中使用,没有价值的物资放入废旧物资中进行处置。项目中的废旧物资,物资部门要通过上报明确处置形式之后进行执行。物资的结算、支付要严格以集中管理、专款专用、比例支付及分级负责等制度进行执行,比例支付不能超过验工计价款制度比例。3.3.3物资的盘点核销在物资管理中,物资的盘点核销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物资管理的基础,将物资盘点核销工作做好,才能够将成本分析工作做好,从根本上控制物资的成本。工程项目过程中的物资消耗管理应该以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及月度核算、季度分析、总结为基础,以物资品种的总消耗量为控制目标。根据目前施工的工程量,计算目前所使用物资量,以此作为目前限额供应的控制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手段。使用科学的措施对建设过程中的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建设信息化的物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铁路工程建设单位的物资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使企业能够实现投入小,收益大的目的。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及效率,还能够提高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物资的使用效率,保障铁路工程的建设质量,保证我国铁路项目建设能够以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目标完成。

【参考文献】

【1】陈鹏.分析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2015(14):266.

第3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 项目管理 框架模型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Study of Railway Project Management

Li Shao-bo Li Ju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1970s,railway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Due to the feature of the railway project that many shareholders are involved,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is contained and complex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implemented,there are many risk factors that can affect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roject quality target in life cycle management.This study combine with the features and reality of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nalysis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system,then pointed out the problem of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With the necessary of management,,it build the framework mode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Keywords: railway engineering,project management,framework model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我国交通运输网的不断发达发展壮大,铁路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很大变革,但铁路建设市场仍游离于整个建设市场之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受到现有体制的牵制,影响其应用和推广。因此,加强对现有模式和体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我国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为铁路工程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按照中标的工程项目进行项目管理。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中心,以总体工期目标为主要目标,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具体特点如下:

(一)项目目标明确

中标单位承担的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以总体工期目标为核心,兼顾质量、工期、安全目标等进行工程建设。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约束条件,力求优质、低成本、快速完成项目建设[1]。

(二)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

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和质量管理主要负责人,利用相应权责统一指导和科学管理。

(三)组织机构的临时性

工程的项目部均根据具体工程临时组建,之后组建管理机构,调集施工作业人员和工程师,根据制定的项目实施计划部署施工。以上组织机构和相应人员活动性较大,工程结束后,便各自接受新的工作。

(四)组织管理的系统性

铁路工程建设的各个项目中,均由项目经理对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调配,以事先确定的规程进行信息沟通及反馈。

二、目前我国铁路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铁路工程管理由最初的附属于总公司的勘察设计、施工及工程建设管理队伍发展为带有施工监理的完备型团队。随着施工企业、院校及监理公司从铁路总公司的分离,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矛盾逐渐凸显。由于铁路工程线路长,受自然环境等影响大,设计变更增多,建设单位对现场状况了解不全面,而监理单位对于现场问题的处理则更有说服力。此外,铁路内部往往权责不明,铁路建设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真正实现政企分离、资源重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工程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不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在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断渗透,利用相关管理软件进行全面管理。我国铁路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且依然采取行政办法管理,与铁路工程项目自身规律不符,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特点。

(三)接口管理不到位

铁路工程项目往往涉及暖通、电力等众多参建单位,需要各个单位紧密连接,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建设单位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或由于子项目划分过细给项目接口管理造成困难。

(四)质量管理不全面

第4篇

关键词:铁路工程,造价控制,标准体系,战略定位

一、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的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基本能够满足铁路工程建设的需求,但体系仍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使得面对各种新的工程建设内容,体系表现滞后性弊端,根据总结,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定额编制的问题

目前铁路工程造价定额控制模式,是在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不同时期,对工程的估算、概算、预算等,进行定额控制,包括估算指标、概算定额和预算定额等。这种模式在以往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施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的投入使用,使得这种专业定额编制的模式弊端重重。譬如以国有施工企业为样本,从施工一线获取定额编制资料,资料的内容较为单一,无法形成高质量工程定额的计价标准基础资料,使得定额测量受到了限制。

(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问题

根据国家造价管理的经验,目前我国铁路工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计算规则不统一,铁路工程分为12个专业,这些专业内容和施工内容统一,但专业定额的方法不一,尤其是在工料机消耗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使得工程量清单难以有效实施;其次是工程量清单的少量项目与《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中的概预算子目不一致,使得实际计价某些清单项目没有办法定额可套;再次是清单计价模式和铁路工程的造价管理惯例存在较大的差距,再加上铁路工程建设的复杂性,要求进一步提高清单计价模式的竞争性。

(三)造价信息的问题

由于铁路工程造价信息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信息处理手段,而且造价信息服务方面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譬如铁路造价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利用到造价管理经验和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懂得造价管理的人才未必懂得计算机操作,而擅长计算机操作的人才不一定了解何为造价管理,因此铁路工程造价信息势必难以形成良好沟通渠道,工程投资的合理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二、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的战略定位

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的战略定位,需要综合体系的应用环境,对战略的条件展开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造价管理经验和铁路工程建设的造价管理体制,通过分析诊断和战略制定实施,进行重新的定位。

(一)制定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

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需要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作为战略定位的思想依据和理论基础。

(1)编制办法相对稳定,将已经发生或者未来即将发生的各项费用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譬如筹资费用、可行性研究费用、地质灾害评估费用、洪水影响评估费用等,在铁道部批准之后,纳入设计的概预算费用当中,保持编制办法的相对稳定。

(2)工程定额的动态管理,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譬如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的更新换代,通过深入现场调研,及时分析和补充定额,从而合理控制工程投资,满足铁路工程建设的需求。

(3)价格信息及时,市场信息要进行分级管理,在编制的范围内,确定定额的基价,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定期调查信息源和按照规定方法计算,动态分析和加权综合之后,第一时间对外,并宏观动态管理配套采用部颁辅助材料价差系数,提高铁路工程佳计价准和市场的接轨程度。

(二)建立全方位的工程造价标准体系

为了提高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和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工程造价标准体系。

(1)构建标准体系的新框架。为了推行和保障工程造价标准体系,需要根据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将标准体系分为建设准备期、交易期和实施期三个阶段,在满足铁路工程建设需求的基础上,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打造造价管理办法规则、专业定额体制和基本费用标准等,以及推行多个层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等。

(2)修订和补充现行铁路工程的定额标准和计价标准。根据铁路工程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工程造价标准工作的新要求,在现有工程定额和计价标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展开定额测定、分析和研究的工作,丰富相关的数据资料,采用以量补价的方式,提高定额标准和计价标准的适用性水平。

(3)重新拟定铁路工程造价标准的要求。根据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的投入使用,要重新拟定造价标准要求,首先是转化标准要求的成效,基于铁路建设市场发展和科技竞争的角度,分析可能影响工程造价的主客观因素,并通过实践和论证,确定这些因素对工程造价标准科技含量的影响,为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的采用提供决策依据,为铁路工程投资提供全过程和全方位的造价控制基础。

(三)造价标准体系的战略实施方法

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的战略步骤,指的是在战略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计划合理分配行动次序和任务,笔者认为造价标准体系的战略实施,分为近期稳定发展战略和远期创新发展战略两个步骤:

(1)近期稳定发展战略。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尚不成熟,存在上文提到的配套消耗量和价格信息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为此要实施稳定的发展战略,根据现行的铁路工程造价体系标准,进行体系中的定额完善,提高清单和定额的衔接水平。笔者认为,铁路工程建设的造价管理,应该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对清单和定额的衔接问题展开研究,宏观指导和微观控制工程的投资,结合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帮助施工企业完善企业定额,并强化造价基础资料积累,为工程高质量计价提供丰富的资料依据,另外在施工现场测定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资料的广泛收集,对工程造价工作进行动态管理。

(2)远期创新发展战略。在实现定额和工程量清单有效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远期发展战略,对铁路造价管理体系进行创新。首先是思路的创新,立足中国国情,提高办法规则、专业定额、费用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另外还要求提升铁路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对工程造价标准体系打造的贡献程度。其次是结构的创新,根据工程准备期、交易期、实施期三个阶段,将工程造价管理结构分为估算定额、概算定额和预算定额三个部分,并在不同的时期实施各个结构的造价管理方法。再次是内容的创新,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以及创新铁路造价标准体系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以铁道部部颁为主,将企业定额和办法规则融入总体系当中,保证铁路工程投资控制和施工企业竞争利益的一致性,促使施工企业为铁路工程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在专业定额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造价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和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因此,需要综合体系的应用环境,对战略的条件展开分析,制定造价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全方位工程造价标准体系,提高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和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古俊晓.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践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3):279-280.

第5篇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强化措施

1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1.1铁路工程建设指挥管理模式铁路工程建设指挥管理模式是我国最主要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典型的例子有京包线-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其中京包线-包兰线包括两条铁路主线,即“北京包头、包头兰州”,陇海线-兰新线包括“兰州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这两条线是典型的铁路工程建设指挥管理模式,铁路项目的建设全过程都是由铁路工程部进行建设指挥和管理的,足以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具有权威性高、行政权力高、经验性高等特点,因为整个建设过程都是由部门指挥人员全权指挥的,有效提高了建设效率,但该模式比较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铁路建设,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需求。

1.2铁路局托管管理模式铁路局托管管理模式是指将铁路建设工程项目委托于各地方铁路局,委托方一般是铁路总公司,是一种上级向下级安排管理任务的负责管理模式,具有责任性和权限性。例如,铁路总公司将所有河南铁路建设都委托于郑州铁路局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证明该模式比较适用于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铁路线建设,而对于铁路局管辖范围外的铁路线建设不适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郑州武汉铁路干线,因涉及跨领域铁路建设,最后将该铁路段委托于武汉局进行监督和管理。

1.3铁路建设项目承包管理模式铁路建设项目承包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就是采用项目承包的形式实现对铁路建设项目的管理,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承包单位必须具有能够建设铁路项目的经济能力及技术能力,其承包过程具有法律性、合同性等约束性特征,受制于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该模式很难实现于现实铁路建设。例如,南疆线(吐鲁番喀什),很早就提出建设,但因地理环境,这段铁路难以建设,所以铁路总公司就将该铁路承包给当地比较有实力的铁路建设单位建设,但因经济、技术人员及地理等原因,在很多年里依然没有建设成功,直到2015年才在国家铁路局的管理下实现了铁路建设,该铁路线长达1446km,海拔高800m,所以铁路建设监理管理模式难以在现实建设中推广。

1.4铁路建设监理管理模式铁路工程监理模式是指由第三方监理单位对铁路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铁路局对监理单位的要求一般都很高,具体要求包括较高的综合管理素质、专业化管理机制和社会化管理机构,并且监理过程中要实现铁路建设质量、铁路项目投资、铁路建设进度以及合同管理等全程监控,监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只负责工程建设、建设资金筹集及建设相关参数的调整,该模式是专业化最强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但我国目前的监理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克服建设管理中的诸多弊端。

2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1管理责任不明确因为铁路本身就存在很强的国家管理性,在很多时候很难确定铁路建设企业的法人或法人代表,这就意味着很多责任都无法落实到相应的负责人身上,并且每一个建设阶段的业主所代表的建设项目不一样,这大大增加了管理责任的明确难度。例如,铁路建设项目的规划由计划管理部门实施规划;而铁路建设项目设计由规划部门进行设计,并交由鉴定部门审查和管理;实际施工阶段,由铁路局基建部门指派相应的施工单位;整个施工过程是由建设管理部门与监理单位共同监督和管理,这样一来,很多职责就无法得到明确,并形成权利、责任的混乱,不利于铁路建设项目的管理。

2.2管理缺乏统一的总体建设单位按照正常情况,铁路建设的实施过程是:首先决策、其次实施、最后运营,施工阶段由建设管理职能部门发挥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并且由统一的总单位负责整个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但是实际铁路项目施工中,铁路建设项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单位对其进行管理、监督和负责,最终导致建设过程割裂现象发生。

2.3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要求极高,不但要求管理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求管理人员有好的管理技术,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还需要管理人员有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但实际管理中,因为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导致铁路专业人才缺失。另外,铁路建设过程缺少第三方监理单位,使铁路建设目标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建设成本增加,浪费相应的建设资源。

2.4信息咨询力量薄弱且承包商综合能力低目前我国铁路建设咨询服务明显不足,与国际先进的咨询公司相差甚远,并且承包商主要进行施工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综合管理能力,不能适应工程总承包等先进模式的推行。除了上面说到的四点问题以外,还有对前期的建设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铁路项目建设承包模式单一等问题。前期重视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为实现高质量的铁路建设,相关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往往会将建设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建设工程的后面,忽略了前期;项目管理模式单一主要体现在:大多数铁路建设项目都按照设计招标建设的模式进行铁路建设。

3铁路建设项目实现高效管理的措施

3.1将投资约束机制引入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我国铁路建设企业是没有确切的法人及法人代表的,这意味着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职权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提不起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且还会出现不良行为,增加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的投资风险,所以应积极将投资约束机制引入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以此降低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投资风险,确定铁路建设企业的企业法人。

3.2提高监理单位的综合素质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虽然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与之相关的监理单位成立的时间却很短,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相应的工作制度、质量检测手段及控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使监理单位的真正作用难以发挥,导致铁路建设项目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为减少铁路建设项目管理问题及管理风险的出现,监理单位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监理单位的综合素质,即要求监理单位提高监理单位工作水平,明确监理单位、项目法人及承建单位三者的关系,健全监理单位的监督与管理结构,以此实现铁路建设项目的系统化管理。

3.3加强对铁路建设项目的设计管理加强铁路建设设计管理具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设计方案必须接受合同约束,且通过合同要求后,将其与施工配合使用;第二,在铁路建设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邀请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严格计算设计方案中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及投资等,以此控制预算,避免资源浪费;第三,建立控制变更投资制度,以此确保项目设计的经济技术性。

3.4进行分类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合同管理1)分类管理。是指将组成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体系的管理部分,实施个性化管理,即不同的建设项目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例如,铁路轨道建设项目管理采用建设项目承包管理模式,该模式不但有效节省铁路的建设成本,还能够对铁路轨道建设材料实施质量监管,使建设铁路轨道的建设材料得到质量上的保证,实现铁路轨道的高质量及高效率建设。2)信息化管理。是指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技术根据铁路建设实际情况,引入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实现铁路建设项目的信息自动化管理,以此促进各管理主体的建设技术交流,从而实现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质量及效率的提高。3)合同管理。是指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活动通过合同的形式实现建设价值,这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合同管理机制,并实现合同管理,以此规范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促进铁路建设事业的持久性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这要求铁路建设相关部门、单位及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将新型、先进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实际管理中,实现高质量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朱晓强.坚持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方式切实提高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J].经营管理者,2016,23(15):332.

[2]尹有富.关于铁路建设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65-66.

[3]王淑雨,孙锐娇.铁路建设项目架子队管理模式调查与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2,29(7):97-100.

[4]夏雷.关于加强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业,2011,18(3):101-102.

第6篇

“十二五”“推进国家运输通道建设,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发展高速铁路”的步伐正在稳步前进。2014年中国以“走出去”为特征的第三次铁路刺激政策大幕已经开启。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试验室作为把控材料及实体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其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加强试验检验的管理是铁路基础建设保障工程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施工单位试验室组建、运营等角度分析,浅析试验检测工作的现状,旨在为铁路工程试验检测问题得到解决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铁路工程 施工单位试验室 试验检测 管理

1、引言

随着铁路建设规模的加大和对试验检测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试验检测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与铁路建设高速增长速度相比,和其他建设工程相比,铁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工作水平提高较慢,试验检测管理体系不尽完善,虽然《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试验室管理标准》(Q/CR 9204-2015)对施工单位试验室提出了在检测的原则、技术的标准、试验检测的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准则,试验检测工作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造成工程质量存在很多隐患。建立完善的铁路建设工程试验检测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2、铁路工程施工单位试验室要求

依据Q/CR 9204-2015的标准要求,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试验室应根据项目规模、特点和工程内容设置,既要先进可靠又经济实用,资源配置合理,管理井然有序,满足工程质量控制要求,符合标准化、信息化管理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公正性。

施工单位试验室主要职责是根据工程需要及母体试验室授权检测能力,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执行《程序文件》及《质量手册》,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现行标准或设计规定的项目和频次进行试验检测,把好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实体质量的试验检测关,接受母体试验室、监理、建设、质检单位的监督检查。

3、施工单位试验室存在问题及分析

3.1、技术力量薄弱,检测能力不足

有的检测单位为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通过相应的人际关系、金钱购买等非合法的形式取得检测单位的资质,这些公司在检测技术力量,专业设备,人员配备等方面都达不到国家的相应资质要求。这样的检测单位作为母体试验室难以对授权的工地试验室进行有效监管及技术指导。

在铁路建设各项技术工作中,试验工作往往被当做技术含量极低的工作,试验人员工作经常成为施工单位职工子弟安置型工种,待遇偏低,且被认为没有发展前途,况且试验检测资格证很轻易的通过内部培训取得,门槛要求低。因此,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大量充斥着各类学历偏低甚至没有学历、能力不强的试验人员。

这种现象造成了基层试验工作技术力量薄弱,检测能力不足,检测报告的质量无法保证,很难起到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

3.2、试验设备陈旧,计量难保精确

部分母体试验室或项目领导为获取较大的收益,组建工地试验室时启用其他项目淘汰设备或者直接购买购买二手设备,设备进场前维修不彻底,设备的部分功能丧失,校准标定时不能覆盖设备的全部计量参数。日常使用中不能有效维修保养,自校用标准物质不全或计量员能力有限,设备的期间核查得不到有效验证。缺乏专业的设备管理,部分检测设备使用年限长久不进行更换,或为节约成本,不能对损坏设备及时进行维修、校准、更换。

3.3、检测指标冲突,要求难成规范

不同规范规定的检测项目不统一。如粉煤灰常规检测项目在《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与《铁路混凝土》(TB3275-2011)规定中出现安定性和游离氧化钙含量的区别;

不同规范中检测频率要求不统一。如《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要求同养试件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检验次数的10%进行平行试验,而《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0-2010)则要求监理单位进行10%见证。

对标准规范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标准查新、更新不及时,有效文件清单作废标准与有效标准同时存在,新标准GB/T228.1-2010、JGJ18-2012、TB/T3360.1-2014、Q/CR9205-2015等未能及时收集,缺少新标准培训、确认记录,难免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差错。

3.4、材料过度检测,资源严重浪费

检测项目指标多余。混凝土抗渗标号比较适合于判定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密实性,但却难以区分现代混凝土的密实性,因为强度等级超过C30的混凝土,抗渗等级几乎均能达到P20及以上的水平。而铁路工程中隧道衬砌、梁体等高标号混凝土对抗渗标号依旧作为重要检测指标。

材料重复检测过度。铁路工程试验检测目前基本形成了“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见证及平检,第三方检测平行,建设单位巡查,各级质监站督查抽查”的试验检测管理体系。举例水泥来说:水泥出厂必须要经过厂家质检部检验合格,出具合格证及质量证明文件;通过物流到达施工单位,施工单位试验室按每批次取样检测;监理试验室按批次数量进行频率抽检平行检测;建设单位及监督站不定期抽样送检到第三方检测机构;会导致同一批次水泥检测次数达五次之多,造成检测资源极大浪费。

3.5行业竞争激烈,监管难取成效

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一些工程单位对铁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不重视,对母体试验室资质及能力认识不足,或基于经济、感情方面造成托付的检测单位资质不够,工程质量存在极大隐患;

部分领导观念陈旧,认为试验检测工作仅仅是出具合格检测报告,试验室被边缘化、附属化,试验检测工作经常被行政命令干涉。施工单位试验室作为工程项目部技术管理部门,对材料的质量分析,材料的用量方面能提供专业数据,在工程质量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检测机构恶意竞争,母体试验室良莠不齐,低价中标转嫁成本;不按投标承诺配置人员、设备,临时人员为主力,二手设备主战场,资历待遇得不到认可,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目前工地试验室大部分是由母体检测单位通过资质授权模式成立,仅有少部分是由母体检测单位完全独立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授权模式屡屡出现工地试验室脱离母体管理、违规借取资质等现象。

4、几点建议:

4.1、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保证铁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质量。建全铁路工程试验检测人员培训、考核体系。

4.2、亟待建立铁路工程试验检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全面掌握评价检测单位的实力,增强试验检测人员和机构诚信意识,促进铁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健康发展。加强对资质授权的准入,防止工地试验室检测能力与母体检测能力脱节。

4.3、培育核心竞争力,要从技术、人才、服务、文化四方面入手,脚踏实地的在技术保障、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文化品牌四个重点课题上干出业绩。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

4.4、完善铁路工程试验检测监督体系,对铁路工程试验检测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充分体现了政府监督职能。

总之,铁路工程施工单位试验室存在若干突出问题,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研究建立和制定一套完善、规范、可行的工程质量试验检测管理体系是当前亟需要做的事情,也是今后铁路行业更加规范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工作的必然所为。

相关文献

[1]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 《铁路工地试验室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 工管办函[2013]284号 2013

第7篇

1安全技术措施、方案不全面,缺乏针对性、不具指导性

部分铁路施工企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未能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施工的环境、施工的方法及劳动力的组织,以及危险源的级别,充分考虑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轻重、详略有针对性的制定,而是根据设计文件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摘录部分内容,甚至简单地摘录罗列几条现行的规范、标准,根本起不到指导安全生产的作用,从而不能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危险源的辨识和监控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危险源控制理论要求在每个单位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开工前,根据设计资料及现场调查资料,准确辨识危险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形成危险源清单,以此对施工技术人员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案起到引导作用。故此,危险源未辨识或辨识评价不准确,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工程技术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责任心差也是产生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

2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

根据目前铁路工程的施工管理模式,铁路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布,即集团公司级(集团公司指挥部)、公司级、项目部、架子队,各层次的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实施安全监督检查时,对其检查监督指导的重点不明确,也即对危险源分布及对危险源的分级评价和分级管理,以及自己对各级危险源的主要控制责任不明晰,以至于有的上层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往往将重点放在检查一般危险源,而多数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却无人问津,而很多施工现场架子队的安全员身兼数职、形同虚设、专业水平低下,不能熟练掌握现行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使施工现场许多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纠正和消除,为日后的安全事故种下祸根。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未建立或落实完善、系统的危险源辨识及控制管理的办法或制度,或未将危险源监控责任细化、分解至各层次和部门,致使安全检查流于形式,起不到安全控制和指导作用;2)未按规定要求配备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

3违章施工现象时有发生

违章施工,突出反映在铁路营业线或临近营业线施工中,施工前超前超范围准备、施工中挖断电缆、爆破损坏行车设备、作业车辆溜逸、轨道车辆违章行驶、施工后线路未达到临时补修标准及放行列车条件违章放行列车、开通后整修线路不及时、机械和料具侵限等。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未严格执行相关铁路安全生产规定和有关规范、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现场安全管理粗放等。

4随意变更安全防护设施设计

在铁路营业线或临近营业线施工中,为了维护行车基础设施、设备稳定可靠,确保行车安全,对需要进行防护的重要基础设施、设备,设计部门给出了安全防护设施设计,且一般安全保证系数较高。但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成本支出,把临时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施工完毕后便成为废弃工程)工程视为一项可变更项目(且变更往往不作实质性检算),向“安全保证系数”要利润。例如,2007年9月16日21点05分,中铁某局集团公司施工的胶济客运专线ZH-3标段在大路框架桥D4KK183+214.02段基坑开挖中发生路肩坍塌,致使下行线路运行的货物列车发生脱轨,造成12节车厢脱轨倾覆上行线中断行车13小时35分,倾覆车厢基本报废。其事故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在防护桩的施工中偷工减料,将原设计桩长18米多,实际破检4个桩,最长的14m,最短的只有10m,缺少竖向主筋和箍筋。类似案例不胜枚举。造成随意变更安全防护设施设计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只凭经验主观臆断,以至于在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中,未严格按照监控管理程序执行,最终酿成事故。

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切实加强人员安全精细化管理与配置

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精细化管理,必须首先做好人员安全精细化管理与配置,并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施工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切实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工作,把安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坚决避免追求快速施工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2)提高认识与全员、全过程参与相结合,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培训工人以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增强工人和职工的安全责任感。3)加强学习与强化培训相结合,通过安全培训,使员工了解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本行业的安全要求与特点,掌握各自的安全职责,了解他人的安全职责;通过技能培训,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安全控制要点和安全操作要求,掌握各种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办法。4)思想教育与惩罚激励相结合,对于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差的员工,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工作作风;对于经教育不改,违纪违规现象严重,多次主观违规者等,解除劳动关系或辞退,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5)健全制度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人员,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6)建立人员信息安全台账,做好人员选拔与配置。

2规章制度精细化

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应制定精细化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具有清晰的管理流程,将职责细化、分解至各个部门、人员;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力强,便于各级人员参与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应力求细致全面。要通过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项管理程序,统一管理思路明确管理职责,还要通过完善和优化规章制度,来优化管理程序和方法,使其精细化,做到管理标准明确,工作标准明确,操作规程明确,努力使规章制度更加完美和精细。

3危险源辨识、监控管理精细化

准确辨识、分析和有效控制管理危险源,是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危险源管理精细化应从危害因素辨识过程精细化和危险源监控管理精细化两方面抓起。危害因素精细化辨识,应在充分掌握铁路工程各项目和各工种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适用的方法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分析,遵循危险源管理系统的动态性原则,以确保危险源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实效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精细化,应将危险源管理系统制度化,并纳入到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中来,实行严格细化管理。

4设备与临时工程安全精细化

机械设备安全精细化应做到正确选择机型,合理调配,实现机械设备安全动态管理;正确使用并及时保养机械设备,确保设备在完好状态下安全运行;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制度化、规范化,设备管理责任明晰,并注重强化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使用、维护、保养严格按规程办事;细化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台账,使投入到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管理状态中。防护设备与设施安全精细化管理,应首先做好防护设备设施的设计安全管理,设计单位应规范防护设备设施的设计,落实设计单位、人员安全责任,其次应严格防护设备设施的施工安全管理,加强施工前的方案评审、施工中的检查监督和防护设备设施使用中的跟踪监测控制,把原来的粗放式管理转到精细化管理上来。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信息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建筑企业也都先后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不少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甚至有些企业引进或自行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与此同时,一大批具有较强专业色彩的管理软件开始应用在建筑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并逐渐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些软件大都局限于在建筑企业的职能部门使用,而作为建筑企业发展和生存基础的工程项目部在项目管理信息化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基本单元,是建筑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建筑企业经营规模的逐年扩大和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企业和项目的管理者遇到了很多困惑:项目价格偏低、质量标准提高、安全风险增加、项目效益减少,很多管理团队兢兢业业、疲惫不堪也无法完成各项预定目标,分析其主要原因,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无法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人和多个职能部门,而工程项目信息化无疑是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它遵循精细化管理的有关原理,以项目的基础数据为中心,重新调整工作流程和资源配置,根据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制衡条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管理,可以随时向管理者提供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项目的异常情况提出预警,从而实现项目监督、管理和控制的及时性和科学性,同时为建筑企业职能部门提供真实的项目决策信息。

一、我国工程项目信息化的现状、需求和前景分析

(一)工程项目信息化的现状

1.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建筑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信息化,一些规模较大或水平较高的企业首先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企业内部数据资源的共享,同时,项目管理软件也成为建筑企业的一个关注点。

2.国产项目管理软件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与国外一些著名软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软件往往不很适合国内的企业,因为国内外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软件所能运用的范围也不同,所谓汉化的软件只是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有效维护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些国外的软件大都价格昂贵,一般企业难以承受。

3.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大部分项目部认为能够上网和接发邮件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项目信息化最核心的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统筹调度资源、加强组织协调、实测工程成本、预测项目变化、识别项目风险和提出项目预警等功能没有概念。在对待项目信息化的态度方面,大部分企业愿意采用,但担心项目信息化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4.区域及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受信息来源丰富的影响,这些地区的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信息化的认识相对深刻,而位于偏远等地区的项目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和渴望相对偏弱,从行业分析,市政工程项目应用和推广信息化的基础要比公路工程项目好,而铁路工程项目对于信息化的理解较为贫乏,这与整个行业实施信息化的整体程度是相符合的。

总体来看,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目前,大多数工程项目仍然使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管理混乱,管理模式单一,普遍存在拍脑袋、漏报重报、决策无依据等现象,信息化程度较低。这些企业基本还是按老办法管理投资额更大、投资情况更复杂、参建方更多的工程项目。

(二)我国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和前景

从上世纪90 年代在建筑业推广普及计算机开始,发展到今天,计算机在建筑设计勘察单位、工程咨询单位等的应用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总体上高于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全国设计勘察单位基本上完成了CAD 的技术改造,实现了无图板设计。近年来,一些大型施工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信息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而建筑施工企业具有施工项目分布点多、面广、流动性大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因此施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应该加大力度。

项目管理在企业中可解决众多问题,如: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沟通,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实现对项目的动态控制。网络计划技术是实现动态控制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大量项目实践中,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建设周期,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建立项目数据库系统,能实现企业原有数据和项目数据之间的共享。

有资料统计显示,国外建筑公司90%以上的项目都采用软件进行了管理,而我国则不到10%。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大部分公司都采用集团化运作,诸多的分公司、子公司多元化的业务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大量的需求。目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信息化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具备了使用和推广的基础。

二、我国工程项目信息化的实施建议

(一)搭建多层次管理平台

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外涉及业主、监理、设计、地方政府和上级管理机关等多方利益关系人,涉及到合同管理、现场施工管理、财务管理、概预算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多个环节。因此,工程项目信息化应充分考虑不同参与方的需求,建立一个涵盖施工现场管理、项目远程监控、项目多方协作、企业知识和情报管理等多层次的软件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能够自动生成面向不同主体的数据,实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

(二)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

受建筑行业工作流程的影响,项目在立项和招标过程中采用大量的国家、地方、行业定额,这些内容管理体系庞杂,数据计算量大,运用标准灵活,是各建筑企业必须遵守的内容,也是企业测算工程成本的主要依据。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计划进度、资金会计、定额成本、质量安全、人员管理、物资设备、分包管理、变更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是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上述内容的影响,在工作流程再造和数据中心建立的过程中应突破各部门单一应用的局限,科学地将各项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各业务模块的联合监控,并能有效地协调项目部与各相关方的工作关系,形成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环境。

(三)创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流程

项目管理过程是数据在项目各参与方之间流动和传递的过程,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信息都是以书面通知、电话、传真等方式缓慢地,重复地进行,一个环节信息的获得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协作方可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为了避免出现重复和交叉工作,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传递质量。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必须以数据为中心,项目参与者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以数据管理为依据,实现“一次输入、多次利用”即项目的每个人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系统将实现业务的自动流动。

(四)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增强适应性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受地质条件和天气变化等环境影响因素比较大,市政工程、房建工程等受天气变化、城市允许施工时间、噪音和环境保护要求高等限制,这些都影响甚至决定工程进度、资源投入等,同时也增加

了成本预测的难度,降低了成本分析的准确性。因此,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应具有施工参数设置功能,允许用户根据项目所处环境自定义相关参数,从而使系统的运行能够更加切合实际,增加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其次,工程项目的管理中,在确保项目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管理者最为关注的是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因此,系统应建立工程进度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完成的工程量,及时提供项目的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的实时对比,最终预测成本发展趋势和提出成本控制建议;再次,由于项目管理直接面对施工现场,系统的界面设计应当尽量简单、便捷,减少输入数据的工作量,增加输入数据的各种操作提示,设置防止误操作等功能。

(五)构建企业项目管理数据库

目前,国内建筑市场尚未采用企业定额投标的方法,但通常采用的根据设计院或业主公布的概算编制投标价格的方式其实是企业定额的反应,排除恶性竞争和占领市场需要等因素,中标价格其实是一个企业能够承受的项目最高成本。在建项目实际承担着积累项目管理经验、积累同类项目实际成本、考核承包商的优胜劣汰和树立企业信誉等多重职能。因此,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应设置企业定额的编制模板、材料总库、承包商和供应商数据库以及各类合同的编制模板,用户

可以根据现场需要进行删减和维护,便于其它项目直接调用和借鉴。

三、结语

目前,工程项目信息化工作已在建筑领域陆续展开,一批各有特点的系统开始在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使用,这些系统的使用在优化工作流程。改善项目管理状况,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监控工程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要武.工程项目管理百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