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农业行业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状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本质超越。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更为严重的是,上述危机是以“问题群”的形式展现在人类面前。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必然产物,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各先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选择。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国。化学品高消费在支撑我国农业高产出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已经达到了土壤、水源、大气立体污染的程度。许多河流出现了“60年代饮水淘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的恶化趋势,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重了一些地方水源性缺水的严重程度。饮水不安全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疾病流行,食用了“毒大米”、“毒蔬菜”的人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前难得一见的疾病,部分水体有害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严重威胁人群健康和种群繁育能力。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饮用水与恶劣的环境卫生条件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的本质就在于它把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统一起来,以社会劳动和自然生态潜力的最小消耗取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生态农业的持续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确立了综合性、全面性的目标。根据本地生态农业建设实际情况,四川省选择了具有典型、全面、科学的要素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具体体现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准则层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进步三个方面。从发展生态农业的本质和核心来看,总体要求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运用要实现减量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主要表现在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上。
二、达州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2013年,达州市实现农业增加值266.5亿元,粮食产量达281.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1元,农业生产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较大的比重。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达州发展生态农业有其必要性。
1.达州农业自然生态现状急需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以良好的生态基础作为保障。达州虽然农业生产比重较大,但是总的来说,人均农业自然资源拥有量并不高。达州以山区、丘陵地形为主,人均可耕地面积仅1.1亩,地块小而分散。达州水资源也较为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600立方米,不但低于世界人均9360立方米和全省人均3040立方米,也低于全国人均2185立方米,属于世界公认的人均1000-170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型地区。由于多种自然因素的共同相互作用,达州成为了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急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应对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状况。
2.达州农业基础的薄弱呼唤发展生态农业达州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达州农业水利设施较差,农业灌溉系统不健全、不配套,全市69.3%的耕地不能保证充分灌溉,31.7%的耕地无法得到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农村公路建设滞后,公路路面过窄,等级较低,维护保养落后。水土保持、耕地改造等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大,环境承载力不强。养殖业规模化率极低,大量养殖废水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有的河流甚至完全丧失了水体功能。在种植业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为了取得高产而在农业生产中盲目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2006年达州全市化肥平均使用量分别达到670/公顷,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施用上限225公斤/公顷。2006年,全市农药施用强度达32.2公斤/公顷,地膜平均施用量为15.1公斤/公顷。而根据科学测算,这样的施用强度下化肥的利用率不到35%。农药、地膜使用量和残留量都比较高,危害有益生物生长,污染农田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达州的农业基础薄弱还体现在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和畜力,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全市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尚未形成,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科技人员缺乏。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在家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投工投劳的公共工程很难组织。
3.达州生态农业发展起点很低由于导向政策出台晚、技术标准和手段落后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达州生态农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农户发展生态农业所得纯收入还相当少。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污水乱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等不良生活习惯,达州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料显示,1983年州河达州城区段的水质是一类,河里有鱼有虾有野鸭;1993年是三类,鱼虾变得稀少;2003年是五类,河水呈暗黑色,有异味,鱼虾几乎绝迹。2010年1月,四川省生态县验收工作领导小组考核认定的符合省级生态县标准的9县(市、区)中,达州市没有一个县(市、区)进入名单。在生态村评选方面,在2010年5月公布的四川省第四批省级生态村名单中,达州仅有10个,这与达州在全省农业产值比较中的农业大市地位很不相称。
三、对达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达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延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必然选择,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广大市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同时,发展生态农业,需要达州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农户各方面力量的协同行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淡化经济发展指标在政绩考核和生态农业建设评比中的比重,则生态农业的发展会更加符合良好生态效益的预期目标。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调整经济结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增强资源环境忧患意识和节约环保意识。
2.要建立健全专门环境执法机构,配齐专职环境管理干部,加强部门间协调,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委员会,完善工作职能,赋予环保部门更多执法权能。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涉及多方面的责任和利益关系。环境执法主体对污染责任主体要具有教育、罚款、关停生产场所等权能,保证环保执法的震慑力。
3.要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的是执法不严、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干预执法及决策失误是造成环境顽疾久治不愈的主要根源”,“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要改变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作为、选择性作为、干预司法及决策失误等现象,广泛深入地宣传各项相关法规,花大力气抓落实、抓细节、抓基层,实现环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或防止生态污染。
4.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为了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减少直至杜绝交易体系中的道德风险。首先是地方政府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要严格落实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防止以各种名目挪用和扣减。其次,企业要严格落实对生产农户的合同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质量保证责任,避免损害农户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防范违约行为。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要切实维护好农户利益,发挥好农户与企业、市场连接的纽带作用。第四,农户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合同责任,确保按照生态农业标准从事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为了短期和狭隘的利益而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利益。
5.要加强质量检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健全奖惩制度。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生态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多方面着手,既要控制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污染,也要完善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体制,提高检查的力度和技术水平。政府应当在工商、税收、信贷、质量监管等环节,有效监管相关主体的生产运行,对符合标准的生产主体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要改变目前生产经营者守法成本大大高于违法成本的不合理状况,对一些不符合生态农业标准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使生产经营主体的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其守法成本,在全社会普遍树立不能污染不敢污染的氛围。
6.要建立环境问题曝光信息平台,建立环境保护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重要内容。环保问题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是环保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增强环境保护工作透明度,注意倾听群众环境保护意见,引导人们提高环境维权意识。要建立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卫生、水利、环保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环境问题应急处置能力。
7.要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必须伴随着对环境的高投入。我国目前投入的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农村环保建设水平更低于城市,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场所的建设及其容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投入。必须对农业面源生态污染实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全面全域全程治理,尤其要抓好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
8.要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发展生态农业成效大小最终取决于广大农户的生产方式及行为选择。政府应当广泛宣传建设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法律法规及经济利益等,提高各方面群众建设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实施农村人才工程,解决农村经营、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培养越来越多的懂技术、善经营的生态农业建设带头人,使生态农业建设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千百万农户的生产活动。
9.要出台鼓励农户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优惠政策,提高并全面落实生态农业的补贴标准,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可以在土地使用、市场流通、政务服务等方面对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主体提供优惠政策;在资金支持方面,对生态农业生产主体实行“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的高补贴、低税收或无税收的财税政策,在信贷方面适当拓宽贷款担保对象,实行绿色财税、绿色信贷。对施用农家肥或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行为的农户提高补贴标准,并确保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到位,使生态农业从业人员收入稳定高于常规农业从业人员。
10.要充当生态农业产业化服务者的角色,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制度支持。要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如垃圾集中处理制度,秸秆综合利用制度等,营造一个满足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经济环境,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环保部门牵头协调、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工作机制。从社会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加快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打破地域和农户之间的界限,连区连片发展,确立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实行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在实践中,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基地”、“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模式,在市场运营和技术创新方面还可以实行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2)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农业标准化是指为了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制订并实施标准,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建立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农业产业基地,能够形成规模优势,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3)要做好品牌宣传,减少交易环节。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生态农业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市场经营的成败。生态农产品主要优势在于其食用安全性高,但仍然需要通过生态品牌宣传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同时要通过便捷物流链条减少交易环节和费用,使其购买和消费变得触手可及。在实践中,提高生态农产品流通便利性的主要途径是农(产品)超(市)对接,可衍生出农校对接、农院对接、农店(含农家乐)对接等,还可建立网络农产品信息平台等。从农户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要求:
(1)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参加产业化经济组织,认真履行合同义务。农户家庭生产必须在经营项目上体现一定范围的地域共同性,实行规模化生产,凸显地域特色,发挥规模优势。农户实现规模化生产必须参与产业合作社组织,以此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生产协作,获取更充分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2)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建成高产、优质、安全、高效、低耗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技术方面可以利用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利用生物电子自控综合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温、水、肥、气等环境条件,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获得高额产量;根据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运用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采取无害化防治虫害技术;对废旧农用薄膜采用重复使用技术等。
(3)广大农户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自觉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素质,形成科学的、文明的、绿色的生活消费意识和生产生活习惯。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节约宝贵资源,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经济成本,推动社会进步。具体来说,在村庄整治中就是要实行人畜分离,建立养猪-沼气-水果、鱼-桑-鸡、鸡-猪-鱼等立体养殖循环经济模式,要建立基础的卫生设施,合理处理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和垃圾,在村组层面上联动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活动,彻底改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不文明现象,保持农村秀丽山水的自然风光。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典型案例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提高我国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1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部分全省知名乃至全国驰名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个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维护涉农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纽带作用,是协助涉农企业对外宣传的有力代表,是服务企业发展带动企业盈利的重要组织,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外部条件。河南省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从发展前景、布局规划、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应用、资源保护、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财政支持、产业化发展和流通销售等方面做出具体、详细的指导。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民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和眼界限制,难以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只有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意义,才能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1]。河南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农业发展的生态理念,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对农户自身及企业带来的现实利益等,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逐步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而使河南省生态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2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河南省生态农业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现已初步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并成功摸索了一系列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1.2.1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深化绿色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以及加强当地农村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凸显[2]。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河南省大程面粉实业、驻马店市天中面粉实业等面粉企业,在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1.2.2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现如今,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布局清晰、发展思路明确,结合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涉及农业全产业链的新格局。例如,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面粉为主导产品的特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该企业在小麦的选种、种植、收割、加工成面粉和面条以及销售环节等方面全过程参与,形成鲜明的全产业链结构。
1.2.3重视各地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河南省政府出台了鼓励生态农业园建设的政策措施,省、市、县三级联动,打造生态农业园的示范效应。利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在生态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让发展生态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真正获得好处。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实现转变,带动农民在经济上实现大的跨越,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例如,留庄稻田公园是确山县重点打造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该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的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大米。确山县具有种植大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稻田公园在水稻品种培育、种植等方面积极探索,每年找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优选水稻品种,在水稻插秧之前进行图案设计,每年形成不同的主题图案,为后期的观光旅游打下基础。稻田公园是确山县打造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该公园生产的富硒大米质量上乘,每年收割之前被全部预定,价格是普通大米的四五倍[3]。此外,还有内乡县与以色列合作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生态园内部功能结构多样,融采摘、种植、亲子体验等多种功能,而且生态园内部环境优美、种植方式先进,也是当地有名的农业研学基地。未来,河南省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发展重点可以放在内化品质、外化名气上。
1.3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循环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种植、养殖业统筹发展,资源循环利用。
1.3.1发展节约型种植业。河南省注重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如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灌溉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漫灌的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最大限度地节约农业用水。
1.3.2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有多种用途,加强对作物秸秆还田、秸秆加工饲料、秸秆作为原料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广阔平原地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还田率。花生在河南省农作物中所占比重也较大,花生秸秆富含营养物质,是加工饲料的重要原料。目前,河南省逐步形成以秸秆还田为主、秸秆饲料化为辅的秸秆多元化利用模式。
1.3.3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农田残膜、农药废弃包装、灌溉器材等逐步成为农田新的污染源。为了减少这些物质对农田土壤造成的污染,河南省出台了很多措施鼓励农民加大对农田残膜的回收力度(农田残膜回收示意图见图1),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一次性农膜;采用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减少农业对农药的依赖,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土壤质量,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生态农产品。
2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2.1典型案例介绍
以驻马店市确山县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为例,留庄镇民风淳朴、气候优良,土壤中富含元素硒,自然资源丰富,留庄镇稻田艺术公园生产的富硒水稻驰名海内外。留庄镇的艺术稻田项目,是由留庄镇人民政府与金稻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联合打造的一个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公园项目。园区内现已建成超2000m的观光小径和长廊,供游客拍照留念和休息之用;并建成高达20m的观赏台,供游客从高处观赏艺术稻田。2018年,留庄镇稻田文化艺术公园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园区规划了多样式的亲子体验园、观赏种植区及采摘体验旅游区域。目前,留庄艺术稻田(见图2)已经开发成熟,后续还会依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开发更多特色旅游观赏项目,扩大生态农业发展规模。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保护;核心技术;措施
1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新技术的应用
1.1对害虫实施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依托害虫喜好的光线、颜色以及光波,促使其集中至设定的区域内,随后将其消灭。这种方式属物理处理手段,省去药物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黏虫黄板。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属性,属于物理防治手段。在使用中,需要将其置于田间,设定一定高度,多为东西走向,以便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性诱杀剂。需要保障使用时间准确,一般选择在害虫性成熟阶段释放性激素,发挥诱惑害虫、搅乱其性激素信息接收状态的作用,以便有效减少幼虫出生率。这种方式立竿见影,操作便捷,负面影响较小。
1.2结合害虫类型,合理应用防虫网阻隔技术
结合农作物生长区域,在其外部设置防虫网,在害虫进入农作物种植区域之后,就能够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属物理杀虫手段。采用这种方式可使害虫规模减小,农作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此时可对区域内的温度进行合理调整,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这与生态农业理念相一致。具体在应用过程中,防虫网一般设置为22目规格,如果遇到特殊害虫,如烟粉虱,也可适当增大,以30目为最佳。
2生态农业发展中植物保护核心技术的管理措施
2.1改变传统植物保护措施,全面实施综合防治模式
传统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与化肥不可缺少,而且使用量较大,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是也会出现植物病虫害问题加剧的情况,从而降低农产品安全性。为此,对于新时期农业生产,要综合使用多种治理手段,有效降低农药与化学药品使用量,应用更加安全与科学的植物保护技术。
2.2加强植物保护宣传,做好农民培训与教育工作
在农业生产中,产量是根本,但更多农业工作者将其归功于化肥与农药,这在根本上会污染环境,对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性,且在时间的影响下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对植物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对植物保护的重视,提升农民的植物保护观念,并形成理念。此外,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产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需要重视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充分研究。
2.3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预测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很难绝对避免,但是,针对植物病虫害可以进行有效预防,使病虫害数量大幅降低。当前,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依托技术检测手段实施。因此,为了达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精准化控制,需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预防系统,依托多种手段,强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控。
3生态农业思维以及植物保护价值分析
3.1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生态农业倡导的理念是绿色与环保的经济观念,即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维护生态均衡,实现对环境的有力保护。从理论上探讨,生态农业主要依托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措施来促进农业生态化进程,从而获取更加可观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从结构上分析,生态农业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综合农业内部多个产业的具体情况,实现优化与整合,以便获得生态效益。只有落实生态农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构建更加科学与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
3.2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价值
随着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要保证植物保护技术的实施要与植物生长发育周期规律相一致,同时要充分考虑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强化对营养物质的掌控,保障各个生长环节都有序进行,大幅提升农作物生产效率。在传统植物保护中,农药化肥是基本操作方式,能够强化人们对土壤类型、酸碱性、温湿度以及渗透指标的控制。但这种方式会埋下食品安全质量隐患,且威胁性较大,势必与生态农业发展相背离。在现代植物保护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可持续、绿色发展,在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维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
三门峡市肥料协会经过前段时间的精心酝酿和准备,今天召开了成立大会,我代表市政府,对肥料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肥料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40%以上,我国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农产品由短缺进入结构性过剩,这一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应该说化肥的作用功不可没。我们的肥料生产厂家、肥料供销系统和农业部门的土肥技术推广人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新的阶段,肥料行业也必须得到同步发展,但目前肥料行业存在肥料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完善,生产和销售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施用不科学,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水平差等问题,影响了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影响,发展环保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对土壤肥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肥料行业要重新优化组合,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生产,提供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符合食品安全和生态农业的肥料品种同时要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优质农化服务,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局的同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肥料行业协会,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肥料体系,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完全赞同和支持。
今天,肥料协会正式成立了,选举产生了三门峡市肥料协会的理事会。借此机会,我对三门峡市肥料协会今后的工作提几点希望:
一是希望肥料协会理事会和执行机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带领全体会员及肥料生产厂家、肥料经销系统、土肥技术推广组织,开创肥料生产、肥料流通、肥料施用、为民服务的现代农化服务工作新局面。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肥料协会工作,指导做好肥料协会的各项工作。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使肥料协会更好地为肥料生产厂家、肥料经销商和广大农民服务,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形势的发展。面对国际肥料市场的冲击,要把握机遇和挑战,正确分析对我国肥料业的不利影响和有利因素、因势利导,整合肥料生产厂家,农资供销系统和农技推广部门的关系,加强横向与纵向的联合,扩大规模,强化服务,提高效益,全面提高肥料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我们的民族肥料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当好政府联系广大肥料生产厂、肥料供销系统、农民的桥梁,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把广大农民、肥料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呼声向政府部门反映,以便在政府的领导下尽快得到解决。
四是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科学素质,提高协会服务水平。要把提高肥料生产、流通和使用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作协会的最重要的事情来抓。提高协会适应新形势下肥料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提高协会的工作成效和办事效率。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和农业生产对肥料的需求,掌握生产上、流通上、施用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当好政府在肥料业上的参谋。
五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当前肥料市场秩序还不太好,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事件还时有发生。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协会内部做起,不生产、不销售、不推广不合格产品,引导整个行业生产、推广优质价廉的肥料,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汕尾市外经贸第一季度走势看,我市外经贸形势严峻,走势有喜有忧:从利用外资来看,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三,但外资构成不合理;从进出口来看,进出口持续负增长,但降幅逐步收窄;从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一般贸易增长,但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下降;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对香港、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下降,但对新兴国际市场出口增长。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汕尾市拥有后发优势,正如“一张白纸上作画”,完全可以营造“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我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汕尾市外经贸工作应该实施四大举措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搭建大平台集聚。从城市起源来说,先有“市”,后才有“城”,“城”是平台,“市”是内容,城市的本质是它的集散功能。有怎么样的平台,就可以集聚怎么样的资源,包括资金、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一个城市的层次决定它集聚的资源的广度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应该从“三个化”入手,大力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让外来投资引得进,长得快。一是推进“三铁路三高速”的陆上交通与汕尾新港区相配套,加快交通便捷化;二是推进广大干部群众时刻把握新观念和传承良风美俗相结合,加快人的思想现代化;三是推进制度体系健全和执行相统一,加快管理法制化。
引进大项目跨越。市场经济是优势经济。在日趋激烈的吸收外资竞争中,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赢得竞争。我们必须立足我市优势资源,瞄准国内外行业发展龙头,特别是国际跨国公司,引进一批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实现我市外经贸的跨越式发展。如,我们可以利用我市海岸资源优势,引进大型港口物流、大型能源、大型石化项目,集聚配套企业,拉动物流业和临港工业大发展;再如,我们可以利用海洋水产、生态农业优势,引进国际大型海产品出口公司和现代农业公司,以品牌为统领,以利益为纽带,以海洋渔业、农业专业户为依托,集聚各类深加工企业,带动海洋水产业、生态农业发展;还有,我们可以利用我市滨海旅游资源优势,引进旅游业大财团,开发在粤港澳,乃至国内外有影响力、号召力的旅游项目,带动我市旅游业及其配套企业的发展。
全县共辖7个乡镇,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烤烟、油菜、板栗、药材等粮经作物,先后被列为省市生猪、禽蛋、板栗、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基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 “农业特、工业兴、田园美、休憩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发展农村能源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农村能源建设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农村能源建设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富民、强县”两大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积极开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炉灶等农村节能技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素质,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5年来,全县共完成沼气池建设4890户,覆盖全县6个乡镇,73个村委会,415个自然村的4890户农户。推广省柴节煤炉灶7456户。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10000余亩,主要用于沼液浸稻种、水稻苗床施肥、无公害蔬菜施肥和大树杨梅等经济果树施肥。
通过农村能源建设,有力的保护了全县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工程每年可节约薪柴近2万吨,相当于保护了3.5万亩生态林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2.5万吨。农村沼气池每年还可提供7万多吨农家肥,为我县的无公害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
二、存在的问题
1、一些地方存在单纯完成任务观点,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和部门领导认为当地森林资源丰富、薪柴多,或者可以用农作物秸秆、烟秆、果实枝条作薪柴,不缺燃料,因而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综合效益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工作一般化,单纯追求完成项目建设的数量和进度,忽视质量和效益,使建设项目达不到技术标准要求。部分群众对农村能源项目的效益认识不深,对参与建设沼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农村能源建设多年来作为省政府民心工程,已列入“森林云南”建设和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内容,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更显得十分重要。
2、项目补助标准偏低,对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缺少补助。我县农村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较低,加上近年来物价上涨,建设内容增加和标准提高等因素,投资总量仍显不足,补助标准仍然偏低,现行的补助资金仅占工程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开展农村沼气“一池三改”建设难度越来越大。此外,目前农村能源补助项目仅仅局限于户用沼气和农村改灶,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太阳能、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没有补助,难以促进农村能源建设的多元发展。
3、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形成有效运转。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强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后续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开展落实到农户的技术指导与技术服务的途径。目前,我县已建设15个乡村服务网点,配备了一定的服务设备,初步搭建了服务体系框架。但各服务网点建设仅为购置相应配件、器材,财政不提供服务人员任何补助,全靠有偿服务来保障生活,由于服务收费标准低且收费困难,导致网点服务工作人员无法养家糊口而“离岗”另谋生路。很多服务网点运行一段时间后,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影响了户用沼气池的正常运行。
三、发展对策
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户对清洁优质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能源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应充分把握新时期农村能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难得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农村能源发展建设朝着多元推进、综合利用、建管并重的路子迈进。
1、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
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富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巩固壮大大树杨梅、鲜食葡萄等优势产业,打造具备旅游观光条件的规范化绿色食品园等重要举措。农村沼气建设应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核心,试点发展沼肥利用专业公司,以规模化、品牌化为导向,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生态旅游等其它行业发展,形成生态经济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2、顺应畜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稳步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结合我县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禽蛋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和牛羊基地建设等畜牧业项目,稳步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解决好畜禽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粪便污染问题,促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畜牧业生产,做好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等新技术的试点示范与推广。同时,在一些坝区和农户较集中的地方,积极开展联户集中沼气建设,提高沼气使用覆盖率,有效解决由于农户家庭养殖减少或外出务工带来的沼气池闲置问题。在水源地保护区域,积极开展秸秆沼气试点示范,解决好农户替代能源问题。
3、抓好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向建管并重转型
目前,我县农村后续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农村沼气建设后续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农村能源工程安全生产和长期高效。一方面,抓住国家和省政府加强对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扶持机遇,进一步健全服务网络,重点加强对乡镇一级服务站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服务体系保障机制,借鉴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争取解决乡镇一级网点负责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大力兴办能源服务实体,逐步做到立足能源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服务。
关键词:低碳经济;陕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夯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低碳经济模式是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具体实践。陕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有着全国领先的农业种植基础及加工能力,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地理标志产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模式在农业物流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都需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农产业营销提供基础。因此,深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陕西省冷链物流体系优化问题,对于提高陕西省农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低碳农业发展的内涵及国内外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以农业构成的第一产业为主体,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不断深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诸多新的需求,发展低碳农业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所谓低碳农业,既表现在农业的作业方式,也表现在农业的产品结构以及农业的产业形态等层面。例如,通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从而提供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就是低碳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又如,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是低碳农业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体现;再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产业新形态是低碳农业在产业形态方面的重要体现。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欧盟生态农业条例》和《生态农业法》为欧盟低碳农业提供法律保障,《低碳经济法案》和《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是美国低碳农业的重要法律依据,澳大利亚于2011年颁布的《低碳农业倡议法》规定了农户享有碳排放的交易权以及碳排放的收益权,同时规定政务应以碳排放权交易获得的收益为低碳农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成果推广提供服务。2016年8月,农业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等为指导,制定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旨在发挥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作用,实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提升,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的总体目标。
二、陕西省农产品发展冷链物流的需求分析
所谓冷链物流,是指在产品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保证产品始终处于特定低温环境,从而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损失率的过程。实践中,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受到两方面因素激励,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模式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营销在农产品销售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而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物流过程,必须通过发展冷链物流的形式保证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质量不受到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我国农产品与东盟国家具有较强互补性,中国面向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等产品领域,而蔬菜、水果等产品由于较短的产品保质周期,对物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的要求较高。近年来,随着实现需求的不断深化和扩大,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初具规模,全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果蔬冷链流通率达5%、冷藏运输率达15%,水产品冷链流通率达23%、冷藏运输率达40%。从冷链物流的客户来看,果蔬、农产品位于金字塔最底层,市场最大、需求旺盛。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下,农产品冷链物流随之快速发展。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20%。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第一,我国冷链物流产业缺乏规模化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小而散,冷链物流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价值不高;第二,由于我国冷链物流的综合管理效率和物流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冷链物流的损耗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不到5%的平均腐损率,冷库、冷藏保温车等冷链物流设备较为短缺;第三,产品冷链流通率低,全程冷链比例不高。陕西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强省,有着全国领先的农业种植基础及加工能力,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如洛川苹果、临潼石榴、火景儿柿子、陕北大枣、周至猕猴桃、镇安板栗等。2015年,全省果园面积达到1865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1630万吨,果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果业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以猕猴桃为例,陕西省宝鸡市的眉县是国内外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猕猴桃之乡,也是国内最早人工栽种猕猴桃的地区之一。2016年,全县猕猴桃总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46万吨,总产值29亿元。全县农民户均栽植猕猴桃4.5亩,人均1.16亩。提升现有陕西农产品生鲜品牌价值,打造更多优质品牌,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冷链物流的支持。
三、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陕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策略
结合陕西省在发展冷链物流领域的需求,陕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体系应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发展,加强境外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建立多渠道冷链物流资金支持:1.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冷链物流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构决定了冷链物流的效率和成本,在农产品出口区域,以出口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中心城区(周边)、重点乡镇、生产基地、示范园区梯次配置,全面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在中心城区(周边)布局建设综合型或专业型冷链仓储设施,形成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在果蔬生产重点区域布点,建设果蔬保鲜冷库。2.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本质上必须大力推进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陕西省在推进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方面,首先,应坚持本土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农产品物流企业,投资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冷链物流设施;其次,为冷链物流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方面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再次,鼓励区域内冷链物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联合或并购做大做大,发展陕西省冷链物流龙头企业。3.加强境外冷链物流园区建设。陕西省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居于重要的节点位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陕西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别是东盟等国家等陕西水果的需求较多。但是,东盟等“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普遍缺失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条件,也缺乏对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的投资能力。因此,陕西省在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跨境农产品销售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的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4.建立多渠道冷链物流资金支持体系。资本支持是发展冷链物流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陕西省冷链物流企业小而散的现状,有必要建立多渠道的冷链物流资本支持体系。一方面,在传统金融体系领域内,优先保障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及冷链仓储设施建设用地,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无形资产和动产质押、冷链物流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方式;另一方面,在非银行金融领域,积极通过冷链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冷链物流担保和融资租赁等形式建立多渠道的冷链物流资本支持体系。
四、结语
陕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有着全国领先的农业种植基础及加工能力,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地理标志产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模式在农业物流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都需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农产业营销提供基础。结合陕西省在发展冷链物流领域的需求,陕西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体系应建立多层级冷链物流体系结构,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发展,加强境外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建立多渠道冷链物流资金支持。
作者:成志平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照阳,吴迪.后危机时代:循环生产模式—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9):169-173.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林业产业化逐渐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我国林业产业调整的必然趋势。随着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深入,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市场经营模式进行了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并不完善,迫切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保林业产业化的快速、稳定发展。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 我国林业产业化的现状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林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林业产业建设也不断深化,在林业资源开发和保护上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就我国林业产业化的实际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着林业经济和生态社会作用的发挥。针对我国林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1.1 林业产业化中科学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在林业产业化中,林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多数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低。在基地建设上生产管理粗放,优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及选育进程缓慢。
1.2 林业产业化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树种结构不够优化,以中幼林资源为主,成熟林资源少的特点。同时,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比较单一,大众化产品多,新品种少,抗风险能力弱,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
2 林业产业化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自提出以来深受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日益明显,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林业资源是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2.1 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因此,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进一步规范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的生态破坏的压力,使得森林资源具备更好的发挥自我修复功能,加快我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进程,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2.2 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也日渐从粗放型朝着集约化转变。通过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进一步带动旅游业和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绿色林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摆脱高污染,高消耗的状态。
3 在林业产业化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在充分认识到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以及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化建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1 应用先进科技,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要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兴林的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整个森林系统进行研究,提高优良育种水平,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要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在林业发展中的转化,不断完善林业发展体系,实现林业资源利用的产业化。
3.2 优化林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优化林业结构、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促进林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不断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同时,可以实行林农结合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杜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