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对策;我国
中图分类号 X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98-01
农业清洁生产是指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以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技术和科学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其实质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化学品(化肥、农药、地膜等),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降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不利影响。农业清洁生产是一种高效益的生产方式,既能预防农业污染,又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并且仍然延续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农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立足环境和资源优势,率先实现农业的清洁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态观念的转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农业生产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必然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大力推进农业的清洁化生产,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要从整体预防的环保战略高度,将农业清洁生产纳入各级农业部门重点工作,建立相应的考核和协调机制,制订符合地区实际的农业清洁生产规划。通过对当地农业污染状况的分析,制订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任务目标、重点工作、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各级环保和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工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推动农业清洁生产。
2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通过制订当地农业清洁生产条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相关产业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税收减免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等,在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以及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实行减免税的政策扶持。政府要把增加农业清洁生产科技投入作为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加强农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测土配方实验室建设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和到位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推广、培训和服务,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1-2]。
3加快建设农业清洁生产各项体系
制订农业清洁生产的认证管理、评价指标、技术支撑体系以及相应的农业投入替代品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清洁化生产链接技术体系、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安全监测技术体系、产地环境修复和地力恢复技术体系、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6个子技术体系,制订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以及资源循环再利用等方面的标准,使农业清洁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工厂化发展。重点突破农业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综合应用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等可持续农业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体系。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状况以及土壤类型、污染种类和污染程度,在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适宜开展农业清洁生产的区域,如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无公害(或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等,优先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建立一批污染物排放量少、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环境清洁优美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典型区域,带动农户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推动清洁生产工作由点到面开展。
5政府应加强源头监管和对农业生产者的引导及指导
要对生产农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的厂家进行约束,从源头上加强管理。要求厂家必须标识清楚准确,不得添加违禁成分,并逐步引导生产厂家规模化经营,改变目前小、散、乱的现状。农民是农业生产者。一方面,农民并不了解使用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是否含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另一方面,农民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是为了增产增收,要求他们科学准确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等,在当前仍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减少农资产品的污染要做到以下2点:一是只有杜绝不合格农药、化肥等产品流通,才能确保农民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产品;二是通过政府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施肥的意识。只有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贯穿生产全过程,才能真正把农业清洁生产落实到行动上。
(下转第400页)
(上接第398页)
6政府应加大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的力度
强化农业清洁生产的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及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水平,营造全社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良好氛围。强化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推广队伍水平。重点培训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紧密对接。通过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农村低碳生活方式传播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农业清洁生产的示范者[3-4]。
7参考文献
[1] 徐鸿道.关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几点建议[EB/OL].(2007-03-13)[2012-02-03].china. com. cn/2007linghui/2007-03113/ amten-7954303.htm.
[2] 薛桂芝.关于推进我国农业清洁生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02-303.
GPRS技术是现代GSM系统向移动通信转变的一种过渡技术,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在农业生产上的突出优势。比如,目前的GSM系统覆盖范围十分广阔,网络信号遍布全球,基本不存在信息盲区;传输速率高,如果通过GPRS技术完成向移动通信技术的转变,就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数据通信服务;登陆便捷,省时省工,GPRS技术接受等待的时间短,建立网络链接的速度快,只需几秒钟的时间就可完成确认和登陆,节省了其应用、查找的时间;具有及时的在线服务功能,访问服务全面,如果农业用户长期在线,就可以通过在线访问,及时解答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很快解决,提高生产效率;按GPRS流量来计费,节省了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投入资金,农业用户只有在访问、发送和接受数据时才占用资源,耗费流量,根据农业用户的资源数据包数量来计费,减少了用户成本输出。GPRS技术的这些优点使它非常适用于突发性的、间歇性的、流量小、出现频繁的各种数据传输,对于具有突发性质的大规模、大流量数据也同样适用,因此,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远程信息监控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另外,GPRS技术能够快速的向农业用户提供各种位置、数据分析等信息,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可有效地对目标位置进行定位、定向,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导航作用,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都可以有效的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卫星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传感器来侦测目标物体的各种信息数据,再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具体判定和识别目标物体的一种现代化通信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覆盖范围较广、信息量丰富、分辨率识别率高、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方便农业用户的农业生产。
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绿色食品产业 农业循环经济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农业大省的地位和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耕作模式,又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的绿色食品大省。如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改善生态、遏制污染、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农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
黑龙江地处边疆,农业资源富饶,开发时间较短,仅有数百年的时间,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数千年或上万年的农业开发史比起来,还是刚刚起步。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才使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得以产生和壮大。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绿色食品产业大省,资源丰富,物产极多。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13.5亿公斤,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8.2%;绿色食品的产量突破1110万吨,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县域绿色食品的认证品牌达到700余个,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绿色食品生产的监控面积达到130多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20%。全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近15亿元,从事绿色食品的生产的农户达到150万户。然而,由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掠夺式的开发及负面效应,使黑龙江省的农业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
二、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框架的重要性
1.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使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一次农业革命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这种食品的生产,一定要清洁生产,而绿色食品的产业,加速了黑龙江省向生态农业迈进的步伐。第一,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地使用。绿色食品生产靠现代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科技以绿色农业产业为载体。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勃兴,它们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要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绿色食品生产使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化农业;第二,推动了农业生产工业化、产业化。绿色食品产业使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弱质低效经济开始走向农工商结合、农科教结合、产加销一条龙、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推进了农业生产工厂化、产业化;第三,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带来了农业产业的管理革命。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经营,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人类、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彼此依存、协调一致的观点出发,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施现代管理,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管理的升级。
2.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清洁生产,是绿色食品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北方寒带地区,无菌性好,土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境内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污染程度底,特别是嫩江到目前仍是全国惟有的没有污染的两大江之一,而另一条则为的雅鲁藏布江。三江平原良好的生态基础,使得这里的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环,纯洁的水和空气、以及耕地、草原和林带山地,为黑龙江的粮食、畜禽、水产和林产品提供了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条件。相对清洁的农业耕作生产模式,又打造了黑龙江独特和环保型的农产品及绿色食品。
3.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必将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原始的绿色食品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赖于高级的生态农业及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在市场拉动下不断壮大的绿色食品产业,更需要规模和水平日益扩大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从这一点来讲,绿色食品产业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要求空气更加清洁,要求江河没有污染,要求耕地没有有害物质的残留,要求对有害废弃物的环保型处理和生态的恢复。人们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创造绿色食品产业环境的同时,也就是在不自觉的建设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多年来,黑龙江省对三江平原耕地的保护,对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的防污治理,对绥化、大庆、齐齐哈尔三大草原的封育改良,对大兴安岭、伊春等林区山林的保护,无一不体现着绿色食品产业对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4.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引导着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走向更高的层次
绿色食品引领着人们追求饮食的安全和健康,绿色消费体现着人们对资源、环境和生产生活友好和谐的新理念。追求绿色消费,使人们和社会必须爱护资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模式。从而不断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最终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得到发展。
三、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途径
所谓绿色食品产业,就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环境和清洁方式进行生产,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的质量取决于生产的自然环境,要求选择无“三废”污染区域,要使用无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淘汰和禁用对环境和人体危害极大的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和无机肥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济。而以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和石油为依赖的“黑色农业”,不但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同时还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体污染,应该说“黑色农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必将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所取代。
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黑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可以成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大经济区。其一,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些大平原多是一马平川黑黝黝的土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较好,耕地平坦。另外,有大小兴安岭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二,生态省的建设成就是发展绿色农业坚实的主观条件。国家确定黑龙江省为我国生态试点省。黑龙江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较好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教优势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物质基础。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及其产品的开发,已打开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新局面。黑龙江省已建立起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创造了一批绿色食品名牌,为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起到示范作用。
2.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生态优势,规划、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绿色农业工程”是指以经营绿色食品的产加销为轴心,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现在人们提出要建设“绿色龙江”,即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中医药产业基地。这里涉及到的“绿色农业工程”的重要项目主要有:农副产品和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北药基地等。应根据本地实际,落实好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如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布局,等等;要规划出长期及近期发展绿色农业的规划,以推进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二是制定发展绿色农业倾斜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绿色农业倾斜,包括技术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贷款,涉农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应当通过科技进步,推进绿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绿色农业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农业产业,实现绿色农业产业高新技术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是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强产销管理体系建设。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来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连接着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连接着连锁超市专卖店。这里的关键是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连接生产和销售的纽带作用。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的两头(生产基地和连锁超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稳定、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因此,各级政府应为培育市场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
四是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新观念。要教育广大农村领导干部认清建设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黑龙江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让农民认识到化学农业和“黑色农业”已走到了尽头,而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正是未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是农民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县市可率先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并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
[2]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М].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7
[3]刘连馥何万云王泽富张希良:绿色食品理论与实务[М].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4]王占国刘小宁: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5]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6]陈蓉福: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5.1
[7]楚永生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
[8]陈焕英崔和瑞: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7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代农业;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66-1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功不可没,农业机械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农业生产工作保质保量、有效稳定的完成,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国情,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均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物质,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利用,更是农业技术的载体,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
如设施农业、深耕深松、高效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就只有依靠农业机械才能保质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农业机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结语
毋庸置疑,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未来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机械而存在,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必然会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2]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
[3] 舒彩霞,廖庆喜.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进模式探讨[J].农业装备技术,2003(03).
[4] 吴冠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建立机械化农场[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05).
[5] 杨镝鸣,杨星钊,李冠峰,李照美,钱秋玲.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3).
[6] 谈爱和自治区农机化局.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7] 宋林.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农机化[J].山西农机,2005(01).
[8]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9] 王硕,泉,王继先,李金才.沿淮地区小麦生产机械化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10] 李成忠,陈玉娟,初杰.浅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意义[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11] 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J].农业机械学报,2004(04).
二、云南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云南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高 ,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和农民增收。主要现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布局逐步优化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三、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改革的推进,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已经相对得到很大改善,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当前制约云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1)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云南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云南省对于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也稳步增加,从而使得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伴随着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却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强度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旱灾爆发的频率以及强度更是历史罕见,业已成为影响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外在不可控因素,进而对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使得农业损失也在不断增加。并以2010年云南干旱为例:云南2010年遭遇60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 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进入二十一世纪,云南旱灾愈加频繁和严重:2001年:遇接近于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
(2)当前云南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场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如果农民刚进入市场,还没有享受到市场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而是先承担风险,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那就会使农民在市场面前望而却步。当前,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综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农产品供给从短缺转为充裕,农副产品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民首先碰到的是“卖难”问题。由于农民自身开拓市场的能力尚有局限性,把握不了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致于缺乏风险抵御能力而遭受巨大的损失。
四、加快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或缺重要作用,要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必须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一是要依托自然优势培育优势产品,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优势产业。且每一个区域性的特色主导产业,都要重点培育一个省级龙头企业 、建设一个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 、配套一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体系,在全省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二是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存在 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及时信息服务,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推进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为基地农户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
(二)构建完善的农村融资体系,强化财政扶持力度
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拓宽农业信贷领域范围,逐步放开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完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惠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建立农业保险体系,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的积极参与,适当介入推动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化项目,予以必要的直接扶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制订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专项扶持。
(三)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新型利益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目前,农云南省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利益分配机制还很不健全。农户与公司的市场关系不对等,时常出现农户违约不将产品卖给公司,或公司不顾农户利益拒收或压价的现象。在市场行为中,价格是最敏感最核心的话题。所以,把好价格关才是影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新型利益关系,真正做到“村企互动”,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的重要因素。
(四)建立市场主体与农民之间利润和风险的均衡机制建立健全市场法律体系
关键词:特色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生产进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的重要思想。适应农业新常态,必须谋划新思路、拿出新举措“转方式、调结构、突特色”。
1 当前农业呈现的新常态特点
一是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高层次,由“吃得饱”向“吃得好”“ 吃得健康”“ 吃得有口感”转变,仅是数量的保障已满足不了需要,人们更加追求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改善。二是在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日益关注的重点,尽管我省农民收入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进入前10位,城乡差距比例逐步缩小,但绝对值差距仍在加大,一部分农民生活还很困难。三是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加快,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日益增大。四是农业资源趋紧和生态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2 勃利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全县以烤烟、万寿菊、甜叶菊、红松坚果、小毛葱、高蛋白大豆等作物为主的特色种植初具规模。全县实现年农业生产总值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61.7元。以烤烟、万寿菊、小毛葱、马铃薯、西甜瓜等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充分显示了特色农业在推进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3 特色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健康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在农民增收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我县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一是特色品牌尚未形成;二是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四是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没有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多数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4 特色农业发展措施
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把增长点放在加快科技进步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上,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坚持“突出特色、强化绿色、增加投入、和谐发展”的思路,加快绿色特色农业的发展。
4.1 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色产业发展
把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专业村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大力营造有利于特色经济发展的环境。利用国家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契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深入实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一乡一业或一乡多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生产,建设特色产业群。同时,根据实际不断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从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鼓励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4.2 做好营销文章,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以营销市场建设为重点,促进商品流通。在培育和发展现有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地理、交通优势,在大四站、小五站、抢垦等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交易市场,搞活农特产品流通。组建销售服务网络,组建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加强与外地商家的联系,力争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扩大营销领域。积极参与全国各省市组织的农特产品展销会、产品推介会等促销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出勃利农特产品,实现产品销售向大市场转变。
4.3 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发展动力
与有关院所联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与转化,以市场的需求引进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模式。定期聘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打响绿色无公害品牌。
4.4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要从税收、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引导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经济技术共同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减少生产盲目性,降低技术、市场风险。进一步鼓励本地农村有能力的人大胆领办、创办特色农产品基地或加工企业,使他们尽快成为特色农业的生力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国情,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均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
3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物质,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利用,更是农业技术的载体,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如设施农业、深耕深松、高效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就只有依靠农业机械才能保质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农业机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结语
关键词:水果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221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梅州市梅县区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水果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普及建设。近年来,梅县区农村金柚水果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1 目前梅县区农村水果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发展模式
目前梅县区金柚水果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产值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金柚已成为梅县最具特色的主导农产品,成为梅县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因此,组建农村水果专业合作社是大势所趋。目前该区水果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发展模式有能人带动型、农超对接型、企业带动型这3种。
2 梅州市梅县区农村水果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模式的分析
2.1 梅县区宝鑫水果专业合作社属于能人带动型
基本情况介绍:宝鑫水果专业合作社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并具有较好经营理念的人才,通过积极发动宝坑村及桃尧镇隆文镇的周边农户以果树、资金等方式入社,组建了金柚生产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农户180户,有销售专业人员8人,整个水果专业合作社有技术人员5人,主要从事金柚生产种植及柚果销售人员共有283人。该社2016年金柚产品及销售总收入达500多万元,利润收入120万元。固定资产及设施总投入3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00多万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级领导对水果专业合作社都大力支持,区、镇2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宝鑫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2015年给予其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财政资金补贴,在生产技术和销售方面也都给予了指导和支持。
2.2 梅州市木子金柚专业合作社属于农超对接型
基本情况介绍:梅州市木子金柚专业合作社是r超对接型发展模式的代表。成立于2007年12月,集生产、加工、销售、社会服务为一体,拥有农副产品进出口权,建立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木子金柚专业合作社流转果树约3.33km2,该合作社共有社员156人。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经营管理人员7人,固定资产投入1500多万元,配备生产流动资金3000多万元。在松口镇城东镇建立了2处面积约1.33km2的金柚产业园区。“木子”金柚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还出口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木子金柚专业专业合作社大胆创新,借助城市连锁超市平台,实现了农产品的供应和超市销售的有效对接。
2.3 “企业带动型”广东十记果业有限公司
基本情况介绍:广东十记果业有限公司是“企业带动型”的发展模式。于2010年成立合作社,是梅州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现有固定资产1960多万元。生产流动资金2800万元。现有员工2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人。在梅县区松源镇羊角村和桥背村建立了2处面积近1.33km2的金柚种植示范基地。该公司近年来沙田柚〔金柚〕产量都在16000~18000t之间,产品主要销往广东珠三角及全国各地。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公司通过示范带动松源镇及周边农户发展种养,并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服务,提高了农民收入,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3 农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运行状况
合作社选择发展模式必须按照实际条件考虑发展。合作社发展所要考虑的条件主要包括资金、地理位置、产业集群程度等。资金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合作社所在的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方便。地址集群程度好,合作社在销售方面的压力相对就较小,这对经营发展应该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