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摄影艺术的类别

摄影艺术的类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摄影艺术的类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摄影艺术的类别

第1篇

关键词: 电影 摄影 构图 色彩 光线

摄影不仅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电影艺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导演的艺术追求、艺术构思、艺术创造,演员的精彩表演,美术各环节(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烟火等)无不通过摄影得以具体呈现。可以说,没有摄影,便没有电影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电影之“影”就是摄影艺术。因此,把握电影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要素,对于整个电影艺术创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具体而言,电影摄影的特征与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构图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镜头艺术,或称画面艺术,而镜头与画面的要点就是构图。

所谓“构图”,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题材、主题、风格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安排所要表现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电影艺术作为画面艺术,同样讲究构图,只不过它的构图是动态的、变化的。构图在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在其所著的《电影的原素》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导演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来对待画面构图。整部影片的构图往往取决于电影导演在构图上的眼力。”而摄影的构图则是导演构图的具体体现。电影摄影构图的要点,有以下几点:

1.构图的要素。电影的构图要素,分为主体、陪体、环境三部分: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处于中心位置;陪体是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对象;环境是围绕主体与陪体的景物,包括前景、后景两部分。

2.构图的类别。构图的类别也称“景别”,包括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3.构图的摄影方式。包括摄影焦距(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短焦镜头、变焦镜头等)、摄影方法(推、拉、摇、移、跟、降、升等)、摄影角度(平视镜头、俯视镜头、仰视镜头等)。

4.构图的风格。电影摄影的构图,分为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两种风格。封闭式构图强调画面的风格化设计,主体、陪体、环境的安排较为严谨,达到均衡、对称、稳定的视觉效果。银幕似乎就是绘画的画框,所有的艺术信息都容纳于其中。例如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画面构图,就具有封闭式构图的艺术风格。而开放性构图则不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构图比较朴实自然。

5.构图的流派。电影画面构图又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绘画派,又称作“构成派”,顾名思义,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构图原则,追求画面的造型感、完整感、视觉感、绘画感的流派。例如影片《黄土地》、《黑炮事件》等,都属于绘画派构图。另一种是幻实派,该派强调画面的真实、自然、生活化,主张在运动中捕捉对象,在实拍中造型,具有鲜明的现场目击感。例如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都属于纪实派构图。

二、色彩

色彩是电影的亮点之一,也是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元素。马克思曾指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前苏联爱森斯坦编剧、导演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在黑白片中增添了红旗,成为引人瞩目的艺术亮点,开了彩色影片的先河。彩的出现,更使色彩成性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也成为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语言。电影摄影彩色的要点,有以下两点:

1.以色彩营造基调。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倾向与风格,它既是视觉造型,又是情绪氛围,既是色调,又是情调,甚至具有某种隐喻性、象征性、倾向性内涵与意蕴。例如《黄土地》中的黄色基调、《红高粱》中的红色基调,都有深刻而动人的内涵与意蕴。

2.以色彩形成构图。色彩常常作为画面构图的组成部分,例如影片《小花》中,其色彩基调是鲜艳明朗的暖色调,但其中的回忆画面则运用灰暗的冷色调,给人以“老照片”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光线

第2篇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 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 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 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3篇

第二十四届全国影展高手云集、精品荟萃,所遴选出的佳作,不仅代表着时下的摄影艺术水平,更代表时代风貌,因此,历届国展的征集及评选工作都会慎之又慎。

近几年,摄影器材的普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摄影爱好者数量迅猛增长,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摄影领域不断产生新事物、新形势。本届国展为了顺应影像艺术的发展变化,提高投稿作品质量,保障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针对征稿与评选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例如,在征稿方面,限量投稿杜绝了过去曾出现过的个人“海投”现象,有效提升了作品质量;此外,新增设的多媒体类别,把摄影与音视频的嫁接引入到摄影的大概念中,可谓与时俱进。在评选方面,首先大幅度增加了评委人数,使评选更加公正客观,同时,所有中国摄协的驻会负责人均不参加评选工作,评委的组成完全实行专家制,避免了行政干预的可能;二是终评进行网络直播,将评选过程透明化,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评委从初评到终评都只参与本类别评选,保障评选的权威性、专业性以及评委意见的独立性;四是设立监审、观察员制度,现场随时监督批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构成制约机制。

这些措施充分总结了往届比赛的经验,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为投稿者提供开放、平等的舞台。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看到的获奖作品更加客观地代表了当前国内摄影艺术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最终,艺术类获奖作品整体上更加追求形势感与抽象的统一,符合风光大片时代后的精神回归诉求;纪录类获奖作品以专题与组照居多,故事性和思想性均有所提升;商业类获奖作品依然追求技法表现,唯美、准确、创意仍占主导;当然我们最该关注的是国展中首次出现的多媒体类,这种形式里,声音语言和镜头语言彼此互为补充又互相削弱,动态视频的引入增强了单幅作品间的联系,但减弱了单幅作品的力量,因此整体性和独立性之间的权衡成为决定多媒体类作品品质的重要因素。

虽然每个类别的评选相互独立,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共性,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突出的美学观念,更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时代感。艺术创作需要百花齐放,审美标准很难简单地一刀切,但是比赛必须要做到公平与公正,唯有如此,所评选出的作品才会具有公信力,才能真正鼓励优秀的艺术创作者。

第4篇

摄影的绘画性追求概念

摄影,在某种程度上讲,只是光线照射到事物上表面上的反映,然后在通过相机上的镜头反射到某种材料上,在通过显影、定像等一系列后期处理方式,得到某种物质的影像,由于时代的进步,数码摄影时代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摄影时代,照片的后期处理及获取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复杂。绘画,它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画家用画笔在画布或者墙壁勾勒出来的画作,利用颜色、画布等工具,形成一个平面的画作,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记录下人或者事物的某种影像,其实以上所说的,不管是摄影也好,还是绘画也好,都是有着相同的本质的,但是在相同的本质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摄影,是我们人类在艺术领域中不断发展和研究出来了新型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绘画领域中的艺术形式,和绘画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两者的完美融合满足了人类对生存质量的需求,也满足了这个时展的需求。

摄影,是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我国的逐渐发展中,有很多年轻人选择从事了摄影事业,但是想要把摄影事业想要发展到人生事业的顶峰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很多摄影工作者后期的工作当中,努力的将摄影和绘画想结合,将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应用到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尽管这样在整个工作中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在事物呈现的精准性上多摄影工作者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对我国在摄影领域发展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摄影与绘画的时间性

画家在完成一幅完美的画作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时间作为基础,并且还需要和画家,颜料等长时间为伴,这样就对人或事物在长时间的记录造成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长期保持一种状态,人或事物在长期的时间保持某一种形态,这样不仅使事物难以保持新鲜的程度,也对人在保持一种形态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摄影是完全不同的,它对人或事物的记录完全打破了绘画上的时间性的限制,大大节省了时间,也更加对人和事物的记录有着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并且,也可以从多种角度记录人和事物,减少了时间的长度,从而使工作量有效的提高,使我们在利用摄影这项技术在记录任何事物时,更加有直观性,也有利于长时间的存放。

画家通过各种工具在画布勾勒出表现形式,尽管摄影这门艺术和绘画有着相同的特点,但是在本质上还是有着区别的,它在极短的时间记录最准确的影像,大大减少了时间上的局限性。其实,不管是绘画,还是摄影,都是在记录人和事物在某种时间的形态,两者的区别只是记录时间的长短,以及记录的方式不同。

摄影中的透明性

人们在欣赏一幅画作的时候,由于绘画中的某种特性的存在,这是欣赏者在欣赏画作是的一个警钟,使人们时时刻刻能够分辨出真实和画作的不同之处,然而摄影却是有很大不同的,当摄影工作者按下相机快门记录的那一瞬间,便对人和事物的记录存在了一定程度的准确性,使观看者和被记录着的距离逐渐的缩短,这些的变化,可能摄影工作在工作的整个期间都是没有感觉到的,摄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呈现给人们更加直观的影像,使影像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同时,让人们的生活更加透明化。

我们常说的透明性,有很大的部分是和作品的清晰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在评价一幅画面的真实感使,画面的清晰度是给人们最主观的感觉,如若不然,就会染发欣赏者在欣赏画作时带来模糊的感觉,对画面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摄影艺术的产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看上去最清晰的影像,并非是最真实的情况,所以,在摄影工作者在记录影像的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影像的清晰度,更有注重它的透明性,这样才能使欣赏者和现实生活不会有陌生的感觉产生,拉进来人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照片更加有真实感,更加透明化,记录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为我国在摄影艺术发展中加入了新的理念,更为我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艺术设计 创意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25-01

iPhone、iPad等科技产品的出现,很快将我们从发展初期的“拇指文化”带到“触控”时代。她们的出现表明技术在不断创新,科技不断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被刺激的多样化,实际上在人们的审美、感官受到科技刺激的同时,我们已经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了艺术设计领域。运用数字技术来表现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在创作过程中设计师将闪现的艺术灵感用数字媒体技术来表现。

1 艺术设计领域中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

单纯通过视觉形式表达意图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油画、版画、雕塑等的创作方式非常不同于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创作。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运用了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设计: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革新艺术设计行为方式,它是与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段有极大区别的新型艺术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究其根源是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记录艺术创作过程的手段。

艺术设计过程加入了数字媒体技术后主要有如下特征。

1.1 普通大众也可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传统艺术家需要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与众不同的创意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但科技的发展让普通大众也有机会深入的了解到了艺术,艺术设计运用了数字媒体技术将艺术门槛降了下来,普通大众不断接触并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中。如摄影艺术,传统艺术家要经历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暗房技术,并且对光的运用要有很好的拿捏,修改照片过程更要求艺术家对前期拍摄的底片进行第二次创意发挥,这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方式。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摄影艺术,数码照片处理软件能够模拟并创新暗房效果,使摄影艺术变得不再神秘。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普通大众也可以参与艺术创作,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

1.2 较强的虚拟性

虚拟性主要体现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虚拟场景表现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在虚拟场景中有助于设计师宏观把握设计作品并可很容易的判断取舍。数字媒体技术是当代艺术设计的辅助工具,那谁又能来表现数字媒体技术呢?当然是类似于App中的各种应用软件了。软件是数字媒体技术实际表现形式,它在艺术设计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分析

艺术的根本源于人们的性格、情感和思想的即时表达。而技术无法将性格、情感和思想完全淋淋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就造成艺术本源的脱离,我们要用审慎的眼光来平衡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不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变成技术的盛宴。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 这就是艺术活动”。

2.1 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被过渡依赖

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书中阐述: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备受推崇……软件如同过于缺乏主见的皇帝一样,已被披上了各种华而不实的外衣。电影《变形金刚》中的动画角色全部运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制作,每个角色都非常逼真且极富质感。人们的思想和感官被这种环境效果极大的影响和刺激着,一定会有大批的崇拜者想成为电影中的角色,享受逼真的虚拟环境。我们千万不能迷失于华丽的技术,纯技术的产品和艺术设计中加入技术所设计出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数字媒体技术是我们艺术创作的辅助。过于依赖技术将导致设计的艺术作品缺乏独特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更不具备设计灵魂。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当然也兼具利弊。传统艺术家创作前必定进行了大量的深入思考与积累,等到艺术灵感闪现时才开始创作。而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者往往有别于传统艺术家,不一定非要等到设计思维成熟了才创作,而是可以边构思边运用软件将自己的灵感呈现出来。设计师过渡依赖、高频率的使用软件,会导致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且自己的思维经常受制于软件的某种特效,使自己的创意不能被完整表现。

2.2 艺术设计作品越来越同质化

当代世界日渐趋同,失去了丰富的多样性,这源于数字程度极高的社会以互相协同工作的管理理念,把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操纵和战胜的对象。这样会将所有不符合标准的内容过滤掉,将扼杀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在传统艺术作品与当代艺术作品的对比中会发现,传统艺术作品上能看出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会发现每一条肌理那么的自然且富有个性,而过渡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作品会让我们感觉更像从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产品,同质性很强,缺乏生机且呆板。

我们要清晰的认识艺术的本源,我们的创意、思想不要被技术所束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但绝不能让我们主观情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艺术世界的关键任然是创意和思想,不要完全依赖技术。我们并不是反对技术本身,而是反对过分的崇尚技术,设计师千万不要忘记技术只是用来表现艺术的辅助工具,不要过于迷恋丰富的功能软件技术,将技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全部。不管哪种艺术设计类别,它的创作过程都要以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为中心,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艺术设计亦是如此。我们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本源,抛弃完全依赖技术的想法。数字媒体技术作为当代艺术设计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助手,若要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重中之重在于设计师应当作为数字媒体技术的领导者,以展现我们的创作灵感、思维为目的,合理的运用技术,发挥人的独立思维能力,创造具有全新设计理念的、与众不同的、且具有灵魂和感情的艺术设计作品。

3 结语

科技的发展极大的影响着艺术设计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简洁的艺术表现过程及方法,使艺术设计趋于大众化,但在艺术设计领域我们绝不能完全依赖技术。优秀作品的问世主要源于设计师的过人艺术功底、创意思维,并兼据数字媒体技术的纯熟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07(2):180-182.

[2] 王敏,申晓红.两方世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第6篇

当代艺术中的摄影

上个世纪艺术界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型,即我们现在所谓的“当代艺术”的出现改变了艺术的定义、定位及定性。当代艺术之于传统艺术而言,不仅是被拓宽、被延展,更打破了之前的艺术格局,使艺术与人、与世界发生了新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意义。很多传统艺术语境中与艺术无关的东西例如现成品、行为、文案也可以被纳入当代艺术行列,而很多单纯的传统绘画形式在当代艺术中却被质疑它的艺术性。亦即材料手法已经不能够成为判断艺术性的依据,当代艺术更重表达、意义、思考、创造、观念。

摄影是当代艺术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被广泛使用和认可的,它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历经了为其它艺术媒介充当记录工具,到独立成为艺术创作手段的过程。

被称为当代艺术之父的杜尚有两件著名的作品,一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名为《泉》的小便器,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这件作品的图像是由摄影教父施蒂格里茨所摄;另一件是杜尚扮成女人的样子的照片,由现代摄影大师曼雷拍摄。第一件作品中摄影的功能仅是将现成品如实记录,用于印刷和传播,摄影本身并不具有观念意义。第二件作品貌似是一件摄影作品,但其实摄影在这里也不过是杜尚的观念或行为的记录,所以,杜尚这两件作品的图像虽然有名,但鲜有人知道是谁来拍摄的。施蒂格里茨和曼雷虽然都是摄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但从来不会将这两张照片认作自己的艺术作品,因为,创意人不是自己。从此摄影开始有了新主人,即作者不再一定是那个拍摄的人而是创意的提出和规划者。

上世纪中期,观念艺术日渐活跃,波普艺术的代表劳森伯格和安迪沃霍尔等人相继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识的利用摄影来完成想法和观念,但此时的摄影充其量只能算是艺术家们创作手法的补充和利用。摄影不会作为独立而完整的当代艺术形式被关照或被审视。

摄影自1839年被发明,其本身的发展历史一直平稳而有序,它不断的受科技的发展而丰富。在摄影被纳入当代艺术之前,已经足够精彩和创意百出了。而有了观念至上的当代艺术的加持,摄影既是其它媒介的辅助记录工具,又能独立完成创作任务,亦有更多时候是无法分辨和定位。

直到上世纪后半叶,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摄影作品在重要的当代艺术大展中获奖,各大博物馆也开始展示、收藏摄影作品,预示着摄影作为独立的艺术手段,真正被当代艺术界认可了。例如1972年阿勃丝作为第一位美国摄影师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贝歇夫妇的摄影作品在1990年威尼斯双年展中斩获金狮奖。

当代艺术中的摄影创作方法

摄影从发明之初,为了争取艺术地位,便动用了各种摄影制作和创作方法:蛋白、湿版;拼贴、暗房合成;摆拍神话故事……数字时代的今天,因着摄影对器材和科技的依赖,摄影面临着比其它艺术媒介更要经受科技发展变化的考验,相应的,摄影创作方法、摄影教学方法都随时需要变革,面临挑战。

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摄影,早已不用为争取艺术地位而争辩,它在以多元化、包容、跨媒介为特征的当代,成为了有力的工具和个人艺术发声的手段。本文将从内容、材料、形式三方面来研究和梳理摄影创作方法。

创作路径

1.在模仿中创造

艺术史上一直不乏模仿性的作品,模仿不是终点,在模仿中再创造才能生成新的“灵光”。当代艺术是艺术历史的一页新篇章,它割裂了与传统艺术的实质性的形式连带关系,在这种新兴的艺术定位中,各种媒介、材料、形式的尝试使用者中都涌现了佼佼者及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在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后人的创作无不在他们创造的语境中摸索徘徊。“模仿”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认识艺术世界的捷径。但是艺术家的创作如若单纯模仿则会被定义为抄袭。所以,规避简单模仿是做艺术的首要原则。

2.从在地经验出发

对于中国当代来说,摄影无疑是个舶来品,中国摄影创作、教学无不参照西方,同时关照本土情况。在地经验是当下解决摄影创作单一模仿困境的重要出路。

什么是在地经验呢?在地即个体所在的土壤(地域、社会特性、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乡土经验或本土经验,也包括此在经验。它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闭门造车。本雅明说“灵光”总在物体的“此时此地”现身,这句话道破了艺术作品成立和成熟的条件:时代性、地域性。

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观念摄影,田野调查式的在地研究和学习,可以抵制一窝蜂的模仿,可以摒弃肤浅简单的叙事方法,可以对抗浮躁和虚华。我们观察成功的摄影家无不是从在地经验出发审视和关注于己相关的空间、时间以及人的问题。例如日本最受艺术界尊重的艺术家杉本博司的作品,之间无论跨度多远、差别多大,都不曾离开日本元素,不曾远离他主要的生命际遇和思考。

3.实验性探索

模仿是艺术创作路径中常常无法回避的东西,于是要在模仿中创新、实验。而使实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前提就是从在地经验出发。摄影的实验性的探索包括很多方面,大到形式、内容、主题、风格,小到道具的使用、色彩的变换等等。艺术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中的先锋分子,开创和实验精神是其使命之一,尤其当代艺术所具有的探索性、开拓性和不确定性的实验态度,给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向提供了诸多的思考空间和可能。

杉本博司《海景》

摄影的近二百年的发展以及近几十年大量的摄影艺术家的摄影创作无不在探索和实验中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成熟作品的问世,创作越来越难以寻找新的空间和道路,此时的实验精神便尤为珍贵。

制作方法

现代数字影像的输出和喷绘之后装裱上墙是主流平面呈现方式。幻灯播放、影像装置、手工书等是立体而综合的展示方法。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及摄影技术的简单化,使得摄影的呈现形式不再强调纯粹和单一,多维度多层次的呈现方式必将赋予作品不同的生命。

近年来在艺术重地开始显现了摄影传统工艺的回潮,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出现的摄影古典传统工艺的展览、论坛,工作坊。这些照片的生成除了传统银盐工艺,还包括:蛋白、湿版、蓝晒、钯金、范戴克等方法。中国的高校中有摄影专业的学科也开始设置摄影古典工艺课程或者工作坊。如今的速食化、便捷化让很多摄影家反思艺术及摄影的精神,古典工艺不单是一种手法的选择,更是一种对当下人思想意识的一种诘问。

摄影历史中曾经有无数艺术家实验和尝试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做摄影,如今,亦有很多创作者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例如无底放大、实物扫描。无底放大即“物影照片”,它抛弃了底片这一影像的初期载体,摄影史上做物影照片最出名的是曼雷。当下又有很多物影摄影的爱好者在这条路上进行了更加有趣的实验。例如川美摄影毕业生周彦伶将手机物影在传统相纸上,而手机里的数字影像又在相纸上反相呈现;有位鲁美摄影毕业生是将萤火虫的光物影在相纸上。这些看似只是方式的探索实际都触及和探讨到了摄影本质问题。而实物扫描是物影照片的变种,常有艺术家和学生将静物、人的局部在扫描仪上直接扫描成像。

形式探索

分类本身对于丰富多样、变幻莫测的世界来说,永远都是牵强的,永远都不可能涵盖所有。我们研究摄影方法和形式探索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为了更明了方便快捷的认识当下的摄影状态,有些作品游离或跨越几个类别也是情理之事。以下,列举一些重要的、常见的作品形式方面的探索。

1.类型学摄影

狭义的类型学摄影指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贝歇夫妇创立的类型学摄影流派,他们的拍摄和工作方法又传承给弟子们,总体又被称为杜塞尔多夫学派,他们在摄影艺术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例如安德烈・古斯基、托马斯・鲁夫等当代几位杰出的摄影人都是出自这个系统。广义的类型学摄影指一组作品里都以同样的或类似的视觉形式呈现同一类型不同实体的内容的作品。这种拍摄方法简单、有效,常被艺术家和创作者所采用。

贝歇夫妇《建筑》

2.行为、摆拍

因为摄影早期被行为艺术家作为记录手段,使得很多观念摄影是从记录行为的照片中衍生出来的,也使得很多人认为观念摄影就是摆拍摄影。这种谬误不但影响了诸多的艺术学生的创作思路,也模糊着观者的判断。实则摆拍确实更容易契合作者的主观意图,也更容易造出非现实情景,确实被大多数艺术家使用,但绝对不是等于,更不是全部。其中人物摆拍中又有许多种不同方法和目的,例如有角色扮演、有自拍、有解构经典等等,日本的摄影家森村泰昌的作品就是兼顾了这三点而存在的典型性摆拍作品。

森村泰昌作品

3.数字后期处理

计算机软件的发明让摄影后期越来越智能化,很多处理图片的计算机和手机软件应运而生,摄影成了与大众最亲密无间的艺术形式。很多摄影作品就是依靠后期制造出作品强大的力量和观念。台湾摄影家袁广鸣的《失格》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将数码技术运用在摄影中产生独特观念的作品。当然,在科技带给我们创作观念的新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更多的简单、低级别的后期作品。这是科技带来摄影门槛降低的代价,于大众是好事,于艺术而言,则需要艺术工作者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眼光和责任了。

4.纪实手法

纪实手法比较少或完全不干扰和控制被摄对象,尽量尊重和还原空间人物的本来情景,进行现场直接拍摄。当代艺术摄影都是摆拍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也使其发展狭隘化,近年来更多的人认识到纪实的手法同样可以驾驭观念,纪实和观念并不相悖。纪实手法带来的真实的力量往往使研究的命题更加令人信服从而产生巨大的回响。

结语

当代艺术的内容无可不触、类型多元而庞杂,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形态,其对世界提出问题的功能因其天然的纪实性而强大,艺术家不但有义务寻找别人未提过的问题,更要有对同一问题、普遍性问题以不同措辞来更有效的提出的能力,这个措辞,就是方法。科技发展无限、人的思维无边,摄影创作方法必然不断更新变化发展,但不论如何,方法只是途径、手段与行为方式,其目的是创作、是表达、是发声、是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对话。

第7篇

关键词:技术性 思想性 成像工具 影像载体

作为新兴的科技产品与艺术表现方式的结合体,摄影就如同蒸汽机的诞生改变了世界工业格局一样,摄影术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由于摄影术始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大时代背景,所以西方社会对摄影美学与社会学方面的意义认识较早,其在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时间较长,相关教育实践也比较系统和完善。以法国为例,对于光学基础知识与摄影基本技术的掌握,已在国民基础教育阶段有所触及,进入艺术专业类大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摄影专业知识,可以在摄影学科的思想性与技术性领域进行较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而各专业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建立了适应摄影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与培养方案。再如德国包豪斯大学设计学院关于脑力与工具相适应的摄影训练课程,就可以使学生在摄影实践学习中达到思想性与技术性的同步。

就其社会背景而言,也已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创作、展览、拍卖、收藏体系,摄影艺术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

我国专业艺术院校摄影教育更多的是伴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普及发展起来的,学生入校前几乎没有任何光学和摄影相关知识背景,并且大多数摄影课程借鉴的是传统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并未独立形成体系。而且艺术教育领域里侧重技巧与实用性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得摄影教学实践在器材使用,特别是数码摄影技术方面的实践内容较为全面,而对于成像技术的多样性以及摄影思想性方面的内容有所忽视,这与我国的商业化需求的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大量摄影专业学生成为商业摄影师,但较少人从事其他影像创作与研究。

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理论与技术,始终是设计和摄影教学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在当今摄影学科发展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如何吸收西方摄影教育的先进经验,使我们的摄影教育,特别是基础摄影教学中的思想性与技术性得到平衡发展,建立一套科学的摄影教学体制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一大课题。

“一张技术上完美的照片可能是世上最乏味的图像。好照片是技术和艺术的成功合成。”(安德烈斯·法宁格 Andreas Feininger),摄影的思想性与其技术性虽有着紧密联系,但却不可偏颇。然而如同艺术追求一样,技术的追求也可以是无止尽的,特别是在摄影界普遍弥漫着“技术秀”的状况下,对摄影作品的评判更多带着技术评价的色彩。在摄影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专业基础知识,且存在畏怯心理,如果盲目拔高技术方面的要求,势必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与表现欲望,并造成技术至上的主观思想,影响以后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基础摄影教学的开始阶段,可以尝试抛开技术层面的知识,甚至是相机本身的操作技术,引导学生关注于光学成像的现象与艺术表达的关系。

教育领域对于摄影教学的尝试一直在继续探索,本质上这些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快更轻松的进入摄影课程的学习,并掌握控制光线,创造影像的基本方式与技巧,对于理解影像的艺术原理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基础摄影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成像手段,将对他们后阶段针对某一拍摄主题选择合适的拍摄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的技术性探索包括成像工具再造、影像载体、后期技术及展示方式等。

影像载体的研究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相纸的银盐显影与数码相片的墨水打印各有特色。在基础摄影教学中,如有条件,可开展关于影像介质的学习与研究,内容包括化学显影介质与数码影像输出。

通常意义上讲,影像后期技术包括传统暗房技术与数码暗房技术,这其中也涵盖了前文中所提到的影像载体方面的内容,在基础摄影学习阶段这些都是学生必须了解的内容,在目前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它们作为相对独立的后期技术进行实践。但是如果转换思路,则完全可以将这些内容统一到完整的影像后期技术中进行综合实践,如将传统底片进行数字化处理,或将数字影像与传统显影方法相结合,均可拓展出摄影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对摄影教学中思想性实践的一种可行的分类方式就是依据摄影内容进行分类,如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其摄影课程设置中依据拍摄内容分为表现摄影,灾难摄影,媒体摄影,废品探索,图像的意图,动物摄影等几大类别,并分别进行课题研究,以找到阐述创作思想的多种途径与技术手段,其中很多方式并非来自复杂的成像技术,这也印证了前文中所提到的不应盲目追求技术而应以创作思想为主导的要求。在这里摘录包豪斯设计学院关于表现摄影课程相关项目的部分内容如下:

“这个项目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表现摄影的难点部分,是对一个摄影作者在图片观念上的促进与构思训练。将自己的思想和故事借助相机经过自己的构思加工而实现,这也就是视觉传播专业学习的核心。纪实叙事性摄影,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学院里跨学科的关于静止图片的视觉语言训练目标。

表现摄影与纪实摄影相比,艺术家主观的敏感性对创作摄影举足轻重。如同数码摄影可以对图片效果与类型很准确的控制,创作型摄影里作者的抽象意图也进一步推进了对画面的构思。图片拍摄的创新想法,决定了对拍摄对象的感知与审视方式和对空间关系的把握。在摄影工作里图片在物理与化学方面的加工过程影响着照片的质量。同样利用相机与其他媒介工具所做的破坏性的以及更新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艺术创作方式,也是摄影工作里发现新工艺的方法。另外它也是通过对特定题材范围的各种不同的演绎办法,来展示与证明构思的表达方式具有多种可能性。”

思想性实践并非只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由于摄影内容的多样性,使摄影教学实践可以无限发展研究领域,确立灵活多样的思维联系是锻炼摄影创作思维的根本要求。

在基础摄影教学实践环节中应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向思想性探索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摄影创作思维,锻炼其在表现不同题材中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为以后的摄影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思想性实践的成果也应该明确体现在学生所完成的课题作业中,教师应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从技术上及思维导向上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论摄影技术如何发展,摄影理论如何更新,在基础摄影教学中,应始终抓住思想性与技术性统一,技术服务于思想的原则,大胆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思想内容,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最终的实践效果也将呈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之中。(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参考文献:

[1]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第8篇

一、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公共选修课是指由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根据学校统一提供的选修课,自主选择的课程。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院安排,有计划进行选修。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中的一个类别,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能灵活适应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不同需要

艺术教育是以文学、音乐、美术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活动,它以艺术的手段和形式,激发人的审美情趣,以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艺术教育应包括更为宽泛的艺术素养、人格熏染培养的教育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这一切都建立在用艺术的手段来实施教育的基础上。所以,学生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不是采取约束力的强制性措施,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享受中,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一种愉悦情感的体验。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开设全院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尽可能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分层次地选修艺术类课程,以整体并确有成效地提高我们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水平。

2.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我院艺术类专业只有美术专业,该专业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西南片区享有很好的声誉,但是我院美术教师资源比较紧缺,如果非艺术专业都开设艺术类必修课,会导致任课老师紧张,有可能有些必修课请不到艺术老师,或者该系所开设的艺术课程比较单一,选择的人数少,造成资源浪费。而在全院开展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可以把散布到各系的音乐、美术、影视、舞蹈等方面的优秀教师集中起来,合理分配每学期艺术类课程的门类和所占选修课的比例,使学生的选择面更广,选修课资源更丰富。

3.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但是,校园艺术文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正确引导有可能让学生接受的艺术教育偏离方向,况且,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艺术普及教育的力量较为薄弱,势必影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开设全院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把这门课的知识点合理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争议的或者与当前艺术主流不相符的内容与学生相互探讨,从而培养大学生用正确的、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用美丽的心灵去影响他人,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也得到提高。

二、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管理存在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 以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日渐暴露出来。目前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科门类不够全面,数量明显偏少

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可以分为文化艺术、语言艺术、形体艺术等,具体课程有“自我形象设计”“影视艺术欣赏”“大学生音乐知识与欣赏”“大学美术”“摄影艺术”“识谱与视唱”等。但是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文化艺术类课程开设较少,形体艺术类课程开设的较多,所以出现了文化艺术类课程由于选课人数少无法开班,而形体艺术类课程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然而,避免这种现象的解决办法却是“因师设课”,同一门课由一个教师承担多个教学班。这样,虽然基本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要,但课程种类偏少,且开设的课程重技能训练,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机会很少,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从而造成学生选课的空间大大减少,学生不得不为修满毕业所需学分而“被迫”选课。这种开设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不利于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不能体现出艺术类选修课的特色和优势,与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初衷相违背。

2.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教师职称学历偏低

承担艺术类公共选修教学任务多为中级职称以下或学历较低的青年教师,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承担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偏少。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导致开设的课程内容不够新颖,不能紧跟研究前沿。有些老师教学内容强调欣赏,或者训练很专业的技巧,对学生的天赋要求很高,大部分学生只有提前放弃了这些技能的学习;有些老师把主要心思放到专业教育上,忽视了对全院学生进行艺术观念和艺术素质教育。而我们的艺术素质教育,宗旨是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普及教育,让他们感受艺术的美,陶冶情操。这些综合原因,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学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教学质量难以评价和监控

由于艺术类公选课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影响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很多课程缺乏统编教材,缺少必要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教学进度,而且教学内容相对也不够完整,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另外,公共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必修课外时间,客观上也使教学质量的监控难度增加。选修课的考核多采用考查形式,于是个别抱有混学分心态的学生,平时不去上课,考核时则借同学的笔记应付。教学管理部门不可能对每门课程的每一堂课都进行考勤,而任课教师因时间关系往往也只能做到上课抽查点名,所以即使有学生缺席,有时也难以被发现。这种选而不修、修而为考、考而为学分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的。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规范对艺术类选修课的过程管理

一是教务处每学期开学初制订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如每一学期保证至少3类5门选修课。

二是每位开课教师上课之前必须写好该门课的教学计划、教学日历。

三是对教师开设艺术类选修课,要加强管理。从教师的开课能力,所开的艺术选修课的目的与教学内容、准备情况如何,系主任和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既要提倡和鼓励教师多开课,又要保证教师开好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质量。

四是学分制管理。对学生要加强管理,因为选修课涉及学生面广,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原来的班级打乱,给管理工作造成很大难度。因此,应该把艺术学习和考试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一起构成学生的总体成绩。如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学分的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学习。

五是设立面向全院艺术素质教育的公共艺术教研室。由教研室统一选择配套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形成系列,具有适合于不同层次的、更加丰富的课程类别。

2.转变艺术教育观念,加强实用性教育

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把艺术教育作为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培养艺术家的学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艺术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机械模仿唱歌、绘画为主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阻碍了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必须破除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束缚,确立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

一是把艺术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克服孤立或片面实施艺术教育的做法。

二是必须从基础抓起,既要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动机,又要加强为了创新而必需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创新发展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是坚持以学生创新发展为根本,真正把学生作为创新学习的主体,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艺术教育中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是重视个性差异。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表现出个性差异是艺术教育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进―步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促进他们个性发展。

3.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