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市场发展

文化市场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市场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市场发展

第1篇

作者:彭江嘉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政府垄断的行业,也是政府重点支持的行业,由于有政策门槛的限制,制约了竞争者的进入,使这些行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垄断地位进行市场开拓。这种非市场化的经营行为对文化市场的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小视。二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受政策的限制难以进入传统文化市场,而新兴文化产业都是资金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并且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和现代高科技支撑。对刚刚起步的甘肃民营文化企业来讲,虽然政府在政策上给与了一定的支持,但资金、人才和技术上的短板仍然严重制约其做大做强,在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企业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文化市场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甘肃统计局公布的资料,甘肃省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情况从区域发展情况看,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中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白银市的发展情况较好,这也反映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理念等有着较强的高度依存关系。文化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依托和基础,是文化市场的供给者和主体。

如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也应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配套企业为节点,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相互交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才能将分散的资源有效配置起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如湖南广电、上海广电就是成功的范例。但甘肃省文化产业主体以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为主,除了读者集团以外,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是因为甘肃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导致企业只能以自筹资金为主,从而形成如今甘肃文化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且经营主要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销售等文化产业链的低端领域。虽然也有个别民营企业参与文化领域的投资,建设了一些文化产业项目,但实际上多是炒作概念,没有形成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经营业态。缺少了有效的资本市场支撑,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必然导致企业规模弱小,经营层次低下,从而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同时,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竞争力,文化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文化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这些现象在民营文化企业中更加突出,2009年甘肃各类民营文化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分别占甘肃省文化产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的66.87%和56.1%,但是资产和增加值只占到甘肃省文化产业资产和增加值的14.2%和29.2%,表明这些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偏小且布局分散,还未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发展整体,只能在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还不具备扩张和竞争的优势,层次和规模需要提升。市场营销不到位文化企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也是一种商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要占据一席之地,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就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其文化内涵和品质的基础上,针对细分的消费群体,采取必要且合理的营销策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现代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营销渠道和手段可选的余地很大,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都是广告营销的重要渠道,文化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展示宣传自己的产品;也可借助央视青歌赛、民歌大赛等主流媒体平台提高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同样也可借鉴广西《印象刘三姐》,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打造自己产品的品牌。在文化产品营销方面,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已先行一步,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借鉴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营销甘肃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任何文化企业都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艺术家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企业经营产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通常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独立于任何组织和企业,特别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领域。而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通过企业进行再生产、再加工并且作为文化产品进行成功营销的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这就需要具备文化艺术产品生产营销知识和经验的专业管理者来完成由艺术品到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嬗变过程。就艺术家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甘肃拥有一大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家,创作了一大批在当时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但时过境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满足教条死板管理体制的艺术家们纷纷东南飞去,而具有专业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文化企业的经营者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专业文化艺术经营专才,艺术作品就很难转化为商品行销于市场。甘肃文化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正是既缺少有创意头脑的艺术家,更缺少有丰富文化艺术生产和营销的管理人才的尴尬局面,而在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产业领域,人才奇缺问题更加严重。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开拓中还存在诸如管理体制落后、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民营文化企业成长缓慢、品牌建设及推广不力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在未来通过政府对文化管理体制大刀阔斧的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使用机制,并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同时还需要企业及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从而达到繁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业作为甘肃经济支柱的目标。

第2篇

2015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要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为发展壮大主业服务。我国国有文化企业一方面在弘扬社会价值和发展文化产业上担当重任,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颠覆式改变社会和急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是摆在国有文化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一、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化承载“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化又具有产业属性。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效益、社会价值。

文化的繁荣与否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是否繁荣的反映和体现,“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迈进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是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同步提升。

与文化繁荣的盛况相对比,当前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部分国有文化企业在运行中也存在隐忧: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二是存在体制机制的问题,责任心使命感不强,不敢开拓创新,不会运用市场机制,不愿参加市场竞争,无所作为。三是国有文化企业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在逐步下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迫切需要运用市场机制、以市场力量来激活国有文化企业。

二、构建与国有文化企业匹配的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是作为在一定的市场形态下,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也就是各种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主要表现为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机制。

国有文化企业在体制上有其特殊性,运用市场机制上需要与之相匹配,重点是用好六种机制。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备条件的国有文化企业应尽快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对企业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在内部组织架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上按公司化要求搭建。改造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社会投资者参与企业投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夯实企业市场运营的基础。

二是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国有文化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国有文化企业要更多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目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上交所、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股权交易中心等,

在金融市场,重点利用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基金等各类投资基金,用文化产业基金撬动企业发展。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协会备案的私募数基金数已经达到25693(只/家),十年间私募基金数量从不到1000家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公募基金2683只,公募基金资产净值8.4万亿元。全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及规模状况,2014年有40只披露募资总金额,总募集资金额高达1196.6亿元,其中首期募集金额140.75亿元。

三是用户至上,转受众为用户。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的消费者,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以前是文化企业生产什么、老百姓就接受什么,是单向的、被动的、无条件的接受者。而在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信息资源极度丰富,老百姓可以选择性地接受文化和信息服务。国有文化企业必须迅速适应这一变化,把老百姓作为用户、而不再仅仅是受众来对待。要努力让我们生产的文化作品、节目内容老百姓接受甚而喜爱。

四是内容为王,把文化作品作为产品经营。坚持文化作品、文化节目首先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导向,同时也是产品、消费品,要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作品最好、节目最美,如果没有人欣赏、传播不到人民大众中去,只能是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就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作品是否符合大众的需求、能否产生有效传播,需要将文化作品向文化产品的转变,只有市场接受、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才是好产品。产品永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品也不例外。

五是建立适应市场供求快速变化的机制。市场瞬息万变,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新技术日新月异,老百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国有文化企业要适应文化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市场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要做好市场供求关系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改变。

还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企业做出的投资决策和文化市场的内在规律,都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包括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研发风险、决策风险等。有风险不是意味着畏惧不前原地不动,而是既要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又要对可能产生引发的风险作评估、作预防,做到风险基本可控,不能胸中无数、盲目冒进,对不熟悉的领域和项目一头扎进去,出现重大问题和投资的决策失误,甚至成为腐败的滋生之地。

六是创新人才激励的机制。国有企业和国有单位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有一个基本明确的指引,国有文化企业也要在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上严格遵守和执行。对新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社会反映普遍是积极的,但也有少数不同的意见,认为对企业领导层的薪酬限定不利于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不能形成优秀人才汇集的“人才洼地”。其实国企的薪酬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并不矛盾,培养、引进、留住人才要靠企业环境和激励机制,在政策上,国家鼓励“开展国有控股上市文化公司股权激励试点。”,也支持“开展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探索市场化选聘人才的办法”。这些都是市场化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

三、有效运用市场机制,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

1.我国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情况

国有文化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出和利润持续增长,总体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国国有文化企业数量达13313户,从业人员129.9万人,资产总额26488.9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12855.1亿元,利润总额1122.5亿元。

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市场产生了“蝴蝶效应”,一时间风起云涌,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产业投资领域。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创造新纪录,万达集团、广州恒大集团、互联网三巨头BAT等相继强势进入文化领域。其中阿里巴巴大手笔收购香港南华早报、以12.5亿元入股上海第一财经、打造阿里体育、收购优酷视频网站;万达集团投入巨资收购电影院线、电影制作公司、节目制作公司等,构建完整文化产业的全生产链。在一些地方,民营文化企业占据整个产业的半壁江山,浙江省有4万余家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

但同时,国有文化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严重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简单的模仿抄袭。二是危险的硬件化甚至是地产化的倾向,搞文化创业园和文化创意孵化基地,实际上使用便宜的价格圈地盖楼,还有文化旅游地产等,实际上跟文化产业是完全两码事。三是国有文化企业“散小弱”的情况依然突出。四是企业文化和员工思维还停留在过去的国有文化体制内,可以说还相当严重。

2.运用市场机制是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的有效途径

(1)适应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方式和消费习惯,文化的消费方式也在呈现急剧改变,国有文化企业要适应需求的改变,要面向消费者生产,研发制造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扩大消费者的覆盖区域,现在广大农村是文化消费的薄弱地区,要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

(2)加快推进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以前国有文化企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的弊端,企业既要努力在文化市场中竞争,又因各种束缚使企业施展不开,缩手缩脚。这怎么可能和其他企业竞争呢,又怎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呢。所以,尽快给国有文化企业松绑,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赋予既符合文化企业特点、又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新模式,方能在文化市场的大潮中激荡出国有文化企业的巨大能量。

(3)善用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国有文化企业过去多是在依靠自我积累来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这种完全依靠自我奋斗、自我积累的方式,我们曾经奉为企业经营之圭臬。今天我们依然要对这种努力奋斗的精神表达敬仰,但仅仅完全依靠自我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向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借力,善用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借助金融撬动巨大的文化市场,以金融之杠杆撬动国有文化企业的力量,放大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体量和能量,进而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砥柱中流的巨大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3)投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国有文化企业要发挥在社会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在ICT产业发展迅猛的现在,更应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享受更快速更愉悦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服务。要重点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网络全覆盖建设、电影院线、文化公共服务、图书网络、互联网网络视音频、移动生活文化服务等。在基础性文化领域,投资回报期会较长,但也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4)导入面向市场的考核机制。把企业的内部考核重点向市场倾斜,向市场要效益。企业要加大与市场、与效益有关指标的考核权重,按照考核的结果来进行企业的收入分配,收入与考核机制挂钩,考核机制与效益挂钩。

(5)国有文化企业要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国有文化企业要立足国内市场,守住国内舆论阵地,开拓国内文化产业新空间,优先满足国内人民群众文化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中国文化企业也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将更多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向国际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龙与世界一起携手同行。积极拓展国外文化市场,可以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集约资源,协同利用,多次开发,产生更大的效益。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海外并购,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大幅增长,中国文化企业30强成为海外并购的排头兵。影响力最大的当属万达集团海外并购事件:2016年1月,万达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在此之前的2012年3月,万达与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正式签署并购协议,此举使万达文化集团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运营商,占有全球近10%的市场份额,依靠电影渠道输出中国电影。万达打造的电影制作、院线、发行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万达在全球电影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2014年,中国出版集团以1亿元收购英国出版科技集团股份,积极抢占数字出版技术制高点。2014年,安徽出版集团全资收购波兰时代马尔沙维克集团。

在文化企业海外一系列并购案中,渠道建设都是最主要的目的,解决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缺少进入国外主流文化市场渠道的问题,目前文化企业对外投资的目标正在逐步多样化,文化资本到境外投资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已经出现从买渠道为主向买技术人才优势过渡的趋势,一批具有强大资本实力的文化企业有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内生动力和现实需求。

四、正确处理以市场机制助推转型发展的几个关系

通过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来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转型发展,既要有原则性,又要灵活性,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效益、社会价值,这是国有文化企业不能动摇的原则,必须牢牢把握住。同时企业要想方设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不择手段,不能以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来获取利益。

2.处理好国有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国有文化企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接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国有文化企业也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可以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借助市场机制、以市场的方式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

3.处理好企业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在国有文化企业中以前一直是只能拿薪酬,是企业的员工。未来的分配方式将出现变化,目前正在开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探索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4.处理好政府支持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转型期的国有文化企业,因客观、历史原因,观念旧、人员多、历史包袱重,政府支持必不可少,“扶上马、送一程”。但企业决不能完全依赖政府,企业发展最终要靠自己,靠在市场中赢得发展机遇。

五、以责任担当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第3篇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由政府提供支持服务和进行把关定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之所以执世界文化产业之牛耳,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在发挥市场导向功能的同时,高度重视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定、文化市场监管、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也是在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作用的基础上,注重释放政府的保障功能。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具有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就是运用规划、财政、金融、价格等行政手段对文化产业实行宏观调控。在规划方面,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考量,制定并实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确保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同时,把文化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在优化经济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时突出考虑,在确定发展项目时优先安排,逐步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财政方面,各级政府应立足本地实际,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政策和条件的文化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逐年增加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制定税率返还政策并用法规固定起来,保证文化产业投入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在金融方面,随着我国文化领域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资金将大举进入,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这就要求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倾斜力度,通过调整资金流向和利用利率杠杆,对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项目和产品给予信贷支持;同时,鼓励兴办股份制公司,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来源多元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是将居民潜在文化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是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积聚型产业,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造就一支“高精尖”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为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打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提供组织保证。这就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精通技术业务、善于经营管理、敢于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并以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要创新文化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等于发达的文化产业。只有通过高科技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价值,才能改变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艺术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大文化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期待。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市场经济有效地推动了各种文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文化产业的启动引擎和发育母体。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首先应提高关于市场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实行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通过市场化配置,可以使文化产业获得发展所需的各类文化资源,从而降低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化配置,可以使文化资源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文化生产部门和产品集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实行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也是提升文化产业效能的基本途径。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文化生产要素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交换规律进行组合,可以提升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速度和最优选择的比例,极大地提高文化生产效能。实行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还是适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文化企业运用国内文化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成功模式,构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配置网络,加快对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优势资源,以掌控和调动世界范围内能够为其文化生产所用的资源,形成由他们主导的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在保护和开发好本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用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占据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

理论和实践表明,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运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确保一切创造财富的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使用。市场机制带来的经济繁荣,有效地促进了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将推动形成一个空前庞大的观众、听众和读者群。我国文化市场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发文化市场,将应该纳入市场的精神产品尽快转入市场,尽快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并在不同地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区域市场和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为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导向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速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除需要政府扶植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所有文化单位都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努力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主体;要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主业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建立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依托、贯通全国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发展和完善资金、技术、人才、产权、信息、广告、展览、咨询、版权等各类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文化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担保拍卖等服务机构,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培育消费市场,通过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心理,准确把握文化消费需求的热点,开发和生产市场需要的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通过宣传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导向。

第4篇

关键词:西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1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西部各省区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稳步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到2006年底,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产量中粮食作物总产量12926万吨,较2000年增长28%,油料总产量736万吨,较2000年增长46%,棉花总产量242万吨,较2000年增长50%;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然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进行,农户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但长期以来对农户的组织和利益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家庭经营的内容、范围、水平等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大多数农户仍是一盘散沙,无所谓向心力和疑聚力,农业生产沿用传统模式,这与农业产业化要求的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等背道而驰,农民的收入没能真正提高,农业经济没能快速发展。

2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缺少龙头企业为依托,生产没能面向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不景气,本地市场需求少,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差,使得对外贸易交成本高,很少有企业投资农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的引导,使得农户生产存在盲目性。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生产力的提高,以生产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仅仅提高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西部农业生产并没能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中没能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大量的农产品依旧被生产出来,从而导致市场上供大于求,从而使得农产品价格下降,扩大生产必然使得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专业分工模糊,产业结构不明晰

由于缺乏市场,农户日常需求的农产品,大多是自我生产,因此必须生产多种农产品,满足自我需求,使得农业生产缺乏分工,生产效率不能得到提高,数十年以粮为纲的观念,主导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形成了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要粮食不要其它的低效单一的发展局面,量多低质,高产低收的现象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比比皆是,这是结构性的矛盾造成的。面对市场这个铁面判官,西部农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审时度势,发扬挥刀割“痛”的精神,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调优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

2.3西部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偏低、隐性失业率高

国家一直倡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西部贫困山区实施乏力,导致西部农业人口增长过快,从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除了四川、重庆、陕西、内蒙古以外,其他省份的自然增长率都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影响了西部地区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没有根据地情制定切实有效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致使西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传统的农业部门,无法迅速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农村隐性失业率居高不下。

3发展西部农业相应对策

长期以来,西部农业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未经加工直接作为食品或者原材料用于销售,经济效益不高;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的供给远大于需求,从而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得不到提高。因此发展西部农业关键在于打开市场,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长期来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与种植业结合经营为其存在的主要形式,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从附属于种植业的地位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然而在西部地区,畜牧业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任然处于种植业的附属地位,规模不大,缺乏专业分上,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少,没能真正发挥其对农业的推动作用;针对西部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自身特点,以畜牧业为依托促进西部农业,一方面必须面向市场,改变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发展壮大畜牧业的规模,通过畜牧业带动,扩大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区。

3.1加快农村养殖基地建设,加快畜牧产业化

畜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通过农村养殖建基地建设,实现畜牧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提高牲畜饲养和管理水平,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由单纯追求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畜产品生产结构为关键,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畜牧业。实现畜产品生产由自然分散型逐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努力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度。

3.2通过畜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打开农产品市场,将农业市场化

通过做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加强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围绕产业的前、中、后各个环节积极推广“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开农产品市场,通过产品市场,带动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连接紧密、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强化龙头企业在行业信息指导、产品流通及行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农户的的生产面向市场。

3.3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专业分工实现区域布局

立足于本地资源状况,综合考虑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找准切入点,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积极培育发展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变潜在优势为显性优势,同时各个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了区域布局,促进专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如此使得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5篇

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科技迅猛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产品迅猛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消费者需求的市场营销观念。这一新的认识推动了市场营销理论向纵深发展,突破了流通领域,深入到了产前、产中、产后和售后的一切活动。在上个世纪后半期的几十年里,在以顾客为导向、发现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的现代营销观念指导下,无数企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以顾客为导向、发现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的营销观及其行为是否依然是灵丹妙药?固守这种观念是否仍然能指导企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进入21世纪后营销环境即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尤其是人们的需求在迅速地发展变化,那么营销观念、营销手段就会随之相应的变化。作为企业要想立足于21世纪必须把握这种变化趋势。

一、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迅速发展,新经济及需求的特点越来越体现信息化、网络化、差异化、个性化。新世纪的营销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瞬息万变的宏观环境中。

(一)信息技术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变化之快,超过了许多公司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在技术和兼容性方面已经达到了令人欣慰的程度,下一个引起变革的浪潮,包括移动电子商务以及应用软件从个人电脑普遍地移到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平台上,可供企业享受到及时的、充分的信息资源,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的适用以及决策程度将发生质的变化。

(二)企业经营、竞争国际化的加剧上个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是一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规则往往达不到规范化的要求,非公平竞争因素常常掺入其中,搞点小动作,拉点关系,取得某个当权者的支持就能使企业占有优势,可轻易地取得差别利益。新的世纪,世界各国,各地的企业相互进入,竞争规则越来越标准化,竞争的层次和激烈程度增强。所以,企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必须按规范的、符合新世纪营销要求的竞争规则,来适应企业经营的国际化。

(三)“环境保护”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已经被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环保方面法规政策对企业要求越来越严格,有些企业由于不符合环保要求而被淘汰,新的世纪更是如此。所以,21世纪的企业必须考虑环保问题,必须有预见性,预测到产品的经营环境在环保方面的变化,尽早的根据环保要求更新设备,调整生产经营,如果企业及时地按环保政策和标准生产了符合要求的产品(在其他企业没及时做到的情况下),就抓住了机会,就可获取丰厚的利润,就能较快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市场需求的离散化、多样化、高档化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求的离散化、多样化、高档化越来越突出。将来在消费上标新立异、特点明显的消费者日益增多,这对企业有效细分市场,寻找特殊消费群体,有针对性的生产经营个性化产品创造了机会。这就要求企业在构思、设计产品、生产产品以及在推销产品和服务上,要个性化、多样化,形成为多目标市场、多顾客群体经营和服务的局面。将来在消费上追求高档品、奢侈品的人日益增多,低档品很多要消失,高档品进入主流消费。在中国的很多国外公司已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已开始为企业高档品的生产消费造势、宣传、引导。

二、市场营销观念的变化趋势

21世纪营销的变化,势必促使营销观念发生变化,如下的营销观念正在新的世纪开始形成:

(一)社会营销观念进入21世纪,企业的营销活动如何符合消费者的长期利益,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西方学者已提出了“绿色营销”的观念,在新的世纪中缺乏环保意识的企业将失去发展的机会,反之若及时抓住环保的机遇,开发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定能为企业赢得众多的营销机会。在新世纪里,对消费者的长期利益负责应是公司的着眼点,公司的目标要从促成更多交易转变为长期忠实于客户利益。将来要把公司的社会责任,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实施,协调企业、社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以实现社会和消费者长远利益为目标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服务营销观念在新世纪,服务营销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服务大多是依附于产品的售前和售后的服务,以后的服务应贯穿于从产品的构思、设计到产品的销售及售后的整个过程,乃至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比如,企业在设计产品时就确定产品的最高故障率以及最长诊断时限和修理时限,尽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顾客使用产品的总费用。现在有些企业已设立与生产、销售等部门并列的为顾客服务的独立部门,向顾客提供一切服务,包括维修、咨询、指导、培训和解决顾客要求的有关问题:有些企业已设立了为顾客服务的专用电话、专用电脑网络。在新世纪,营销服务已经成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新顾客,留住老顾客的最有效途径。

(三)创造顾客需求的营销观念以前的营销是给顾客想要的东西,即企业先弄清购买者想要什么,尔后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满足,主要臆断前提是,购买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企业再去发现,实质上是一种发现行为,将来的营销观与此不同,因为,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需求的迅速变化,营销人员将会发现消费者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例如,中国的很多农村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纯平彩电(包括已达到这种消费水平的农民)。实际上消费者的需求是学来的(通过自已的观察、别人的影响、媒介的宣传、企业的引导等),对某一产品的认识和偏爱是学习的结果。鉴于此,将来的营销不会被动地适应顾客,不会等顾客学会了某方面的需求,企业发现后再去满足,而是主动地教给顾客需求什么,指导顾客需求什么,使顾客及早的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及时地给予满足,这就是引导需求、创造需求。

(四)体验营销观念进入21世纪后,体验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体验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促销体验,各行各业的顶尖企业都将发现,未来的竞争战场就是体验。体验到底是什么?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这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所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的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体验不仅是娱乐,只要让消费者有感受、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提供体验。例:重庆有一个擦皮鞋大王,他出卖的不仅是擦皮鞋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擦皮鞋的艺术。他擦皮鞋时伴着优美的音乐,其动作形似舞蹈,节奏感极强,给了顾客美的、乐的享受,很多顾客不是为擦皮鞋而来,而是为体验而来,其生意十分红火。英国航空公司前总载马歇尔指出:“商品经济的心态认为企业只是扮演一种功能,即以低价、准时的将旅客从甲地送往乙地,但我们的航空公司要超越功能,在提供体验上竞争”。该公司以完善的服务为准则,总是向旅客提供舒适的休息服务、娱乐服务,让飞行成为乘客忙碌生活中的舒适的休息时刻。体验营销观念和行为,在新世纪会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表现出来。

三、市场营销手段的变化趋势

有什么样的营销观念,就应该产生什么样的营销手段,营销观念的变化最终要落实到变化的营销手段上,新世纪营销手段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据新世纪经济特点,将形成开发和保持客户资源的营销手段新世纪的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经济,利用信息技术能充分地、普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和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特点。新经济的本身是凭借强大的客户群来支持和发展的,它在营销上更加重视客户的终身价值,注重以人为本,努力保持和开拓客户资源,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使客户对企业达到终生的满意。这就要求企业不仅注重有形资产的价值,更要注重无形资产的价值,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特点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无形价值上,所以不仅向客户提品,而且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无形价值明显的产品,最终是向用户提供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案。很多公司已经建立了专门客户基本资料库,其中包括某个客户在商业活动中的表现和特别需要,利用这些资料向客户提供按要求定做的商品。竞争者会发现,越来越难以得到新的客户,大多数公司正在花费更多的时间以找到如何出售更多商品和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的方法。很多公司正集中精力建立消费者份额,而不是市场份额。许多公司正在开辟途径以增加相互间销售和向更高层的公司销售数量,公司正在通过运用更新的和更有效的挖掘数据的技术,从它们的数据库中获得一些部门和客户的新方法。超级秘书网

(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将形成网络营销手段网络的高速发展,有许多网上商店已经建立,网上商品价格更加公开,对消费者更加便捷。因此,传统的店面经销遇到了强劲的挑战,很多公司竞相在网上公布自己的产品价格。网络时代,每个公司不仅仅是卖方,同时也是买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公司以及消费者不需要到商店去,所有产品都可以买到。消费者可以从因特网上得到任何产品的图片,阅读产品说明书,然后按公司提供的便利、快捷的渠道(如邮寄、送货、自动售货机等)得到产品。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公司的经营方向,可以成为整个行业及相关单位所需物品的网上交易所。例如,信息技术产品公司可以不再单一地生产信息技术所需的器材,而可以大量提供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率的咨询意见。

(三)将按照知识管理需要,设置组织结构的营销手段将来,很多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会有大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知识资产,为企业创造效益。将来公司的成功,必须有远见,能按照知识管理需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来信息技术经理将成为首席信息官,成为主要收入的创造者,而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和技能的专家,将成为首席知识官,将能有效地平衡集中指挥与分散管理的组织运作,使组织内一个地方创造的知识,为组织内所有可从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所有。总之,21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世纪,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迅速变化。作为21世纪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业,必须跟上这种变化,才能成为市场上的弄潮儿,反之,就会被市场潮流冲击得精疲力竭,甚至失去生存的能力,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兰苓.市场营销学[M].2000年1月版.

第6篇

关键词:昌吉;回族;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70-01

昌吉回族作为新疆多民族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从族群的形成、人口区域的分布、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新疆回族民俗。回族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民族,由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所以大家对这个民族并不陌生。对昌吉的回族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的饮食。

有人曾这样评价新疆的饮食:维族人用胃吃饭,回族人用舌头吃饭,汉族人用眼晴吃饭。意思是说维族人的饭食大多讲究热量和维生素,对肠胃很有好处,比如被称为“十全大补”的抓饭、类似分餐的拌面、烤包子、馕等,吃下去肠胃非常舒服。回族人则讲究口感,比如回族人常吃的粉汤、丸子汤、椒麻鸡等,牛羊肉也喜欢精细烹制,盆盆肉与手抓羊肉就有很大不同,就连回族人制作的凉皮子也是酸甜辣麻,颇受人们喜爱。汉族人用眼睛吃饭,意思是汉族人讲究花色和品种,餐桌上总会摆满各式各样的菜品,四凉八热、四碟四盘四碗,荤素搭配,颜色相间,至于如此配备的原因则很少有人追究。

昌吉早餐的饮食市场遍及的四面八方,大街小巷,都有品种丰富的清真饮食摊点。人们的早餐绝大多数也都在街上吃,较普遍的有羊肉粉汤、水盆羊肉、腊牛羊肉夹馍、豆浆油条、麻花油茶、油饼稀饭小菜、水煎包子、疙瘩油茶、卤汁凉粉、油糕、豆腐脑、菜盒子、肉盒子,等等。午饭就得去饮食街了,这里的品种较丰富,除上述的羊肉粉汤、水盆羊肉外,餐馆里最热门的就是拌面拉条子,各种手工面、还有兰州牛肉面、凉皮、黄面、烤肉等。即使在家吃,也是有的将饭买回家吃,有的是买回半成品,如买回粉汤和油香自己泡着吃,或买回擀好的手工面、麻食面回家煮着吃。晚饭一般都是在家吃,和过去一样,还是以面食为主,不少年轻人喜欢吃炒菜米饭,有时工作忙不想做饭,人们也经常在餐馆吃饭。

昌吉农村的回族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九碗三行”是指上九碗菜,每碗大小相同,排列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成三行,故称“九碗三行”。由于这种宴席的菜都不过油,选料精细,所以吃起来爽口不腻,自有一番风味。“民以食为天”,昌吉回族饮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演化,现已形成了传承正宗,特色鲜明,独具匠心,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回族饮食生活,就会发现这些鲜明的特点:

一、面食是回族人民群众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以言表的,这充分显示出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据统计,昌吉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就达80余种,如,拉条子、馓子、蒸馍、哨子面、揪片子、泡仗子、馄饨、油茶、羊肉焖饼等等,经过回族人的精心制作,都会成为待客自食的美味佳品。其中,昌吉的“拌面拉条子”,品种更是繁多,自成系列,最为有名。

二、喜用甜食。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

三、特别喜爱吃牛羊肉,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既和伊斯兰文化的饮食思想有关,也和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区,材料来源佳美、方便有关。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很有医学道理,另外,新疆的牛羊肉的确肥而不腻,香而不膻,很受各族人民的青睐和喜欢。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市场化;理性竞争;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56-02

一、河洛文化庙会简介及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为了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一些地方纷纷举办文化庙会。洛阳,作为河南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古都城市,也通过举办庙会来传播河洛文化和发展洛阳经济。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2012年1月23日至28日(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继2010年的第三届河南洛阳文化庙会在隋唐遗址植物园举行。河洛文化庙会是洛阳规模最大的庙会,地处王城大道南,交通便利,场地宽广,每年都吸引大量市民前去参观。河洛文化庙会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河洛风情的同时,也活跃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的繁荣,给举办方带来一笔巨大的经济收入。这一切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吸引着更多的人到这里发展,与之相邻的洛阳博物馆也起到了连带宣传作用,间接促进和推动着洛阳新区的发展。

本文主要采取个人观察和向知情小商人和游客咨询的方式,从今年的庙会接待游客数量、庙会规模、招商者的经济利润收入和游客的满意程度等方面着手调查,和去年的形成对比,找出比较优势和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功能区域设置

洛阳市2012年“河洛文化庙会”主要项目设置:儿童游乐区、游戏电玩区、工艺礼品区、传统文化社戏展演区、风味小吃城(设在中心小广场东北玫瑰园区域广场,沿水渠边和外侧搭建标准摊位圆形花坛上)、洛阳百戏大舞台。

设置功能和2011年大同小异,主要是设置位置上有所变化,民间工艺品一条街移到了东街,虽然改变位置,还是沿道路搭建影响不大。主要是小吃街移到了东北部一角落里,沿水搭建,也许初衷想法是小吃卫生不好管理,改变了位置。广大的植物园及偏远的位置导致很多游客找不到小吃街,开始几天影响了游客的需要和小吃街的生意。

(二)对庙会主体人员调查结果及意见反馈

1、市场管理人员。满意度比去年降低,由于摊位费的增高及小吃街位置的变动,部分游客找不到饮食点,导致部分小吃商贩流动到人多的地方,个别流动民间工艺商贩也流动起来,一些没有交摊位费的也流动进来,引起其它商贩不满和卫生清理问题。他们给出的建议是提前调查,制定满意的区域布置和摊位费,规范市场管理,确保更多的商家能够涌流进来,合理竞争。

2、游客。满意度比去年低,虽然政府宣传很到位,由于庙会很大,小吃街更换位置的原因,刚开始还是很难找到小吃街,而且小吃街商贩比去年明显减少,部分游客抱怨小吃价格太高,极少数担心卫生问题。他们建议小吃街分布合理,毕竟逛庙会重在吃喝玩乐,吃很重要,在小吃价格合理的同时确保质量满意。

3、小吃街商贩。满意度和去年差不多,摊位费比去年增加约二分之一,但庆幸的是由于去年生意竞争激烈加上摊位费增加,游客人数减少将近一半,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绝大多数生意利润比去年增加,有的甚至大大高于去年。他们建议小吃街布置合理,方便游客找到,稍微降低摊位费的前提下商家合理竞争。

4、民间工艺街商贩。满意度比去年降低,摊位费和小吃价位一样也比去年提高了,但他们少数采取合作买摊位的形式,减轻了压力。因为游客的减少,利润比去年稍微降低,位置基本和去年大同小异。他们建议庙会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同时把民间工艺提升为亮点,毕竟庙会突出的是传统文化。

5、儿童游乐区商贩。满意度和去年差不多,由于所占面积较大,而且位于西门(正门入门)北侧,虽然摊位费稍微提高,由于偏受儿童喜爱,所以游乐场的生意和去年一样,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倒是希望庙会越办越好。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今年招商数量远不及去年,参加庙会的人数比去年也大大减少,部分人甚至没有充分领略到庙会的风情及服务,还有最后几天摊位乱摆问题,不仅影响了庙会形象,也给市场管理人员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些不仅仅是发生在庙会表面的一些简单的现象,更是庙会文化背景下折射的经济市场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三)原因分析

1、庙会经济利润空间的提升需要有序、合理的理性竞争作保证。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又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渊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源头,本身靠自身的名气和影响力就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和观众。举办庙会方仅靠庙会门票收入和摊位费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且洛阳是旅游城市,举办庙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这就要求庙会举办的整个过程都要引进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以满足顾客需要,并达到娱乐和文化结合的目的。通过与近年对比发现庙会更多的被商业文化元素冲斥,整体长期效果欠佳。

2、摊位费增加是造成今年庙会游客减少的重要原因。经调查去年的摊位费的管理是交给日报社主办的,宣传力度很大,而今年是市政府接手,宣传乘去年之风。去年庙会举办火爆,今年估计他们索性增加摊位费来增加经济收入。摊位费的增加导致商贩数量减少,因为他们无法预期利润,有些商家甚至认为过高的摊位费只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市场的供给量减少。又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单独的靠市场调节经济或者单独的靠政府的主导都是不可行的。另外只有初期办的好才会吸引更多顾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马太效应,尤其是过年期间,特色小吃是吸引人们的一大亮点,小吃的减少会降低人们的兴致,导致市场需求量减少。

3、功能布置不合理也是影响游客减少的主要原因。政府出于创新目的,一改往年布局,把小吃街改到设在中心小广场东北(玫瑰园区域边水渠边)。没想到很多的游客娱乐完毕还没找到吃的,再加上小广场隐蔽在小树林中,在整个布置中密封甚好,导致有的游客很难找到饮食的地方,这样不仅影响游客的心情,也影响小吃商贩的收入,同时影响其它各项商贩的经济收入。另外因为生意不好摊位乱摆的现象又影响了庙会的形象和管理。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庙会的口碑,甚至影响明年游客人数。

三、政策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了解了整个庙会举办的具体情况和状态,以及河洛文化庙会举办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以及文化意义。庙会的举办不仅给政府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给植物园的公共管理人员和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全市人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转变了他们的消费文化理念和方式,更是推动了洛阳旅游业的开发,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自由活跃发展的表现。为了让市场经济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应根据市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及时发挥必要的宏观调控作用,让庙会的举办给人民带来更满意的效果。

1、政府经济调控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应把握好质量,效益,结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举办庙会市场摊位费的提高应是循序渐进的,政府策略应以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为指标,或通过竞标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商贩来这里投资,增强了商贩们之间的竞争力,使庙会更丰富多彩。虽然现在庙会举办的还算成功,但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保证在规模收益递增的前提下扩大规模,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它的知名度,带来更高的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

2、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品牌效应。创新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方式,但是创新不仅仅是外在的一个变化,它应根源于内在,从根源和人们心里上寻找需求点,紧跟时代的步伐,从科技抓起,提高庙会内容的科技含量,使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化,才是吸引他们的长期方式;另外把饮食、民间工艺、娱乐等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它们的品牌效应,使庙会的整个经济发展,从摊位的买卖到庙会中各项活动的进行,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除了摊位费和门票收入外,引入更多的经贸活动,成立一个庙会研究小组,探索庙会的经济利润空间,让庙会的活动主题得到升华,多角度,多空间打造一个新型热闹的庙会,而不是简单的从功能布局上来创新。

3、以人为本是政府做事的基本理念,河洛文化庙会应切实做到为民服务。所以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功能,除了安全、卫生、交通等基本要求外,一些更人性化的服务政府也有必要做到。饮食卫生和合理的价格,防止过度哄抬物价和减少不合理竞争等现象,争取做到让庙会更完满更成功。

总之,河南洛阳文化庙会应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做出一些改善举措,争取越办越好,让它的整体影响力得到充分和完善的发挥。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实行购房优惠政策,提升消费能力

(一)减免住房交易税费。自年月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二)调整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自年月日起,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个百分点。

(三)适当提高普通商品住房标准。针对近几年住房价格变化较大的情况,市、县价格管理部门会同房地产管理部门可对享受普通商品住房优惠政策的住房价格标准适当上调。

(四)调整销售住房缴纳营业税的时限。自年月日起,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年(含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不负担营业税。

(五)对转让住房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转让人给予财政补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个人转让住房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由市、县财政部门对转让人给予所缴税额市、县留成部分等额的财政补贴。

(六)实行购房落户政策。在城市区和各县县城,对购买价值万元以上商品房(含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和居住用房)的外地购房者,可办理购房人及其配偶和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落户手续。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融资能力

(七)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发放范围。对未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购房人,由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且未申请使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职工(不少于2人)提供担保,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对拒绝为购房人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时进行纠正。

(八)建立政府、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政、银、企对接的互动平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在符合上级信贷综合收益率要求和收益覆盖风险原则下,对有效益、有市场、有信用的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向上争取信贷额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水平。

三、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升保障能力

(九)建立以廉租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新模式。一是统一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自年月日起,城市区和各县县城,将廉租住房保障条件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并轨,统一为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二是实行租售并举。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可自主选择租赁、购买实物廉租(经济适用)住房或货币配租。实物配租租金按照维修费和管理费两项因素确定。已经租赁的住房也可以购买。出售价格按照当年经济适用住房指导价执行。货币配租标准为当地住房租赁市场租金与实物配租租金的差额。三是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至年年内,对并轨后的保障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实物配租与货币配租的比例原则上各为。四是完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各县成立住房保障专门管理机构;在城市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增设住房保障工作专职管理人员,做到住房保障工作常态化,住房保障申请窗口管理。

(十)调整“内循环”政策,鼓励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对于已经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购买不满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特殊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

(十一)进一步加大实物廉租(经济适用)住房筹集力度。筹集方式包括:在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中配建、利用国债资金集中建设、从市场上普通商品房中购买、租赁商品住房或存量住房;通过棚户区(危陋住房区)改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并将其纳入廉租住房。

四、强力推进“三改”工程

(十二)加快旧住宅小区改善。进一步完善工作推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摸清底数,完善计划,加大政府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实施步伐,在确保改善标准的前提下,确保到年底全部完成旧住宅小区改善任务。

(十三)大力推进棚户区(危陋住宅区)改建。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多渠道、大力度招商引资;不能通过房地产开发形式实施的,政府可授权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中心直接组织实施。

(十四)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积极探索改造方式,加快改造步伐。推行货币补偿、异地安置。对“城中村”改造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到年底,的“城中村”完成房屋拆迁、村民安置任务。

(十五)加快拆迁安置住房建设。已拆迁且需要对被拆迁人进行实物安置的,要支持、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拆迁安置住房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无力继续实行开发建设项目的,要协助其尽快将项目转让;无企业受让的,政府可先行承担拆迁安置住房建设任务,确保被拆迁人及时得到安置。

五、进一步加快住房供应结构调整

(十六)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利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加快城市改造的时机,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因土地收储和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对房屋被征收人进行实物安置的,应主要通过购买商品住房的方式对其安置。

(十七)进一步优化土地管理政策。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适度调整土地出让规模,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出让的节奏、数量、结构和价格,引导理性竞买土地。

(十八)对于已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取得国有土地的“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项目建设用地,符合城市规划并具备地块分宗条件的,可在总平面方案审定的前提下,经土地受让人申请,原批准人同意,签订有关补充协议,根据批准的宗地划分方案,可分宗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十九)鼓励企业重组与项目合作。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开发企业,允许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与他人合作;对具备转让条件的开发项目,积极鼓励开发企业以投资、入股或转让等方式寻求合作伙伴,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出现问题楼盘。

(二十)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应优先安排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其年度土地供应量不低于年度居住用地供应量的70%。对具备分宗条件的地块,积极探索“统一规划、按功能切块、捆绑出让”的开发模式。

(二十一)进一步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开发建设。各县、区要认真组织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制定年度建设计划,重点发展与普通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相适应的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落实平方米以下套型面积的住房占到以上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工建设条件,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开工建设。

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二十二)提高服务水平。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简化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对“城中村”、旧城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实行审批“绿色通道”,限时办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十三)缓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物价部门会同房地产管理部门对房地产开发和交易环节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没有政策规定的坚决取消。

对“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劳保基金、墙改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在开发企业作出缓缴书面承诺后,延缓至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收取。

七、防范风险,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

(二十四)强化信贷管理。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资金管理,各商业银行积极履行项目资金封闭管理职责;加强诚信管理,实现各商业银行与房产管理系统信息共享,规范市场行为,防止住房贷款假按揭、假首付等现象的发生。

(二十五)加强商品房预售和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加快建立健全预售合同网上备案和资金监管制度、二手房交易合同网上备案制度和交易资金银行托管制度,切实维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二十六)加大对小产权房的查处力度。严禁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房和小产权房。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监察、规划、建设、公安和房管等部门,对擅自利用集体土地进行商品房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进行逐一清理,并依法严肃查处。

(二十七)建立健全房地产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市场趋势分析,实时监控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活动,完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实施必要干预,有效化解市场风险,维持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正确引导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问题,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国家和省各项住房保障和市场调控政策落实到位,推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住房保障、建设、规划、发改、财政、国土、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共同做好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