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对文化及民族文化的理解
要全面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就必须先从解读“文化”的含义入手。从汉语的角度来看,我国《周易》曾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人伦社会规范,即指“以文教化”。后来,“文化”一词一般是指“以文教化”。从西方语言的系统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指耕作、培育、教育等。其实,“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是“人类化”。这是随着19世纪中叶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于1871年曾对“文化”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的和习惯的复合体。”这里,他首次把文化与民族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端。
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尚等。
当然,文化就其概念而言,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关于广义的文化结构,可以进行多种分类,譬如把文化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即二元结构说;有将其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与心态文化的三元结构说;也有将其分为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四元结构说等。
单讲三元结构说吧。物态文化,亦称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的内容较多,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日用器物文化、舟车交通文化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所谓制度文化,是指人类在其社会实践及社会生活中所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文化层,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以礼仪、风俗、习惯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更多地活跃在各种社会风尚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人类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知识和信仰的有组织的系统。它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实际上,它也属于心态文化的范围。当然,人们通常所讲的文化,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文化,亦即单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目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概念的表述,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仍然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是构成该民族的重要标志。文化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一个民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也应当首先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更要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在物质文化生产中,民族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创出企业文化的品牌,才能显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展现企业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必须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这是毋庸置疑的。[1]
就以民族服饰文化来讲,人们早期的服饰文化先后经历了文身(纹面)、草裙及遮羞物、兽皮及披风、批毡与贯头衣、交领(或称大领)衣、大襟衣等演变过程。现在,服饰加工已成为企业文化中最富有文化韵味的一种企业。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审美要求的核心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品味。
(一)民族服饰具有族徽作用
服饰文化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这种族徽的作用,已超出了服饰本身的御寒、护身及其审美功能,是一种与民族心理素质密切相联的特殊功能。民族服饰对于群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条是凝聚其族人的精神,吸引其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其民族集团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其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民族传统服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对于族人的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族徽的作用。任何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都是一种标志,对外用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内部,则是相互体认的旗帜,是结成整体的可视性、可观性较强的纽带。
在我国各民族中,传统服饰的族徽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往往通过不同的服饰款式、五花八门的头饰与首饰、装饰工艺或各种典型的花纹图案等表现出来。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早已同各自的民族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形象特征。甚至可以说,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穿在身上的名片。如蒙古族的蒙古袍与蒙古靴,满族的旗袍、大头翅与高底鞋,朝鲜族的交领短衣和长裙,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维吾尔族的袷袢与绣花帽,回族的白帽,哈萨克族的白色男毡帽与缀羽毛的女帽,苗族的交领绣花衣、百褶裙与花披肩,彝族的批毡、披衫与宽脚裤,藏族的藏袍与氆氇围腰,纳西族的“披星戴月”披肩,景颇族的织花长筒裙,黎族的对襟长衣、织锦筒裙,傈僳族的珍珠帽等等,都成了各民族的鲜明标志。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的典型服饰已经有所改变或正在改变,但传统的东西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所以,现在如果要发掘或弘扬民族服饰文化,就必须要将传统的民族服饰文化与人们的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创出崭新的时代品牌。
(二)民族服饰是写在民族身上的历史
有些民族的传统服饰上所反映出来的图案往往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变迁的一种朦胧记忆。特别是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上的许多图案则被称为“无字史书”。如不少苗族的传统图案就反映了苗族历史上的大迁徙。以贵州赫章、水城、威宁一带的苗族为例,他们不论男女都佩戴花披肩,披肩上或挑或织,均装饰着各种精致的几何图案。据传说,这些图案是其先民为纪念迁徙前故乡的田园、树木等而留下来的。而妇女蜡染麻布裙上段的红、黑两条花纹,则象征天地,中部三圈黄、蓝、绿色条纹,则代表黄河、长江和平原。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筠连一带的苗族女裙上,也有黄河、长江一类的装饰纹样。这些,无疑都是古代先民在大迁徙时留在人们观念中的痕迹。在滇南哈尼族的支系叶车中,女青年均戴尖顶白巾;少女梳12条长辫;15岁前将发辫挽成一个发髻盘在头顶。这12条辫子表示古代先民在部落战争中突围时的12条路线。而头上的尖顶白巾则是当时为躲避追杀而用来遮脸的伪装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类似的图案。这种典型的图案只保留在为数不多的民族之中。但是,它却能从某个方面揭示出民族服饰文化的史学价值,甚至能为民族的发展变迁提供某种佐证。
(三)民族服饰是穿在民族身上的艺术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也被人们称为是穿在民族身上的工艺美术,是人类最早的装饰艺术之一。同时,它也是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据考古学家考证推断,北京山顶洞人就知道戴项链装饰自己了。远在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远古人就有了戴手镯的习俗。目前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手镯,有石、玉、陶、蚌、牙、骨等多种,还有骨及玉质指环等。河南偃师二里头还出土了四千年前的绿松石项链。可见,人类早期的装饰艺术,多半与服饰有关。人类美化世界的第一步可能首先就是从自身的装饰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与服饰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发展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如刺绣、挑花、蜡染、织锦、玉雕、银器等,大都是从服饰艺术派生出来的。有些地区的剪纸,也是用绣花底样。这说明,剪纸艺术与服饰艺术也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应该说,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种传统服饰文化,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它也为现代艺术家、企业家们美化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加工、创造财富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而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服饰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上越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越是喜爱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东西。所以,我国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在国外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欢迎和赞赏。如以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蜡染高手杨金秀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艺术家们的青睐。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也不断到国外去传艺。
三、应用战略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着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关键词:劳伦斯;龙袍;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85-01
中国服装史上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尚的皇权,是一种绣织有龙纹的袍服,专用于帝王后妃。清朝龙袍作为一种专用的服装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并被列入了冠服制度。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一种“吉服”,只在一般的庆典活动中穿着。清代规定只有皇帝和后妃才可穿龙袍,其它人一律不得僭用,即使有功之臣若蒙皇帝赐予龙袍,必须在穿着前“挑去一爪”,将五爪改为四爪,这经过改制后的龙袍,则被称为蟒袍[1]。
本文中的所研究的“龙袍”是由国内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为范冰冰设计的在2010年戛纳电影节所穿着的“龙袍”,名字叫做“东方祥云”,灵感来源于清代龙袍,而范冰冰穿上后在法国影展上艳压群芳,尤为显得设计师设计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服饰文化的热爱及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娴熟运用和对时尚的把握。
一、“龙袍”的审美特征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中国特色的服饰纹样――龙纹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服饰纹样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融合及合并中华民族众多鸟兽图腾的龙图腾,在中华民族心中产生强大的威慑与企慕的心理效应。一个看似简单的服饰或图腾,无疑都是图腾形象的原生态或历史演变产物,它们负载着如此厚重的人生内容,散发出如此庄严神圣的氛围感,这是那些从纯功能性的角度和纯形成审美角度看服饰的人所不曾预料和难以想象的。龙袍,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纹样构图表现为辩证的黑白动静和疏密虚实;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特质。
二、“龙袍”的时代文化背景
近年来,在世界时尚界和各种重大会议出现了许多极具中国风味的服装,如顶级服装设计师Dior、John Galliano、Chanel等等;奥运会颁奖服饰“青花瓷”、“宝蓝”、“国槐绿”等;亚运会礼仪服饰“行云流水”;奢侈时尚的“解放鞋”和“蛇皮袋”等。世界刮起“中国热”之风,国内设计师也是大玩中国元素设计时尚礼服、服装。国内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设计的红毯礼服,中国元素东方祥云、孔雀装、梦回唐朝、丹凤朝阳、踏雪寻梅、梅花三弄等是永恒的主题。
三、“龙袍”展现服饰文化的艺术魅力――时尚与传统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生理需求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
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龙袍”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龙纹、云彩纹、色彩、工艺等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将刺绣、蜡染、扎染、手绘、挑花、编织、织花、抽纱等传统和现代工艺,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
四、“龙袍”突出穿着者的个性
艺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要受到公众的注视,尤其是着装方面,不仅可以显现他们的地位及品位,也可以显现他们的个性。欧洲心理学者将其称为人格。
中国风礼服“龙袍”如宫殿般的金碧辉煌,范冰冰一出场的气势就压倒一片,等着大家对东方女王的膜拜。高明度的明黄色绣以中国祥龙图案的礼服,华丽夸张的鱼尾设计,吸引众场。用渐变的蓝色云彩图案,作鱼尾下摆,倒也别具匠心。单肩的设计凸显时尚气息,颇有弧度的设计,更能衬托出身材,而高高的单耸肩,则更有霸气。与“范爷”的个性相吻合,时尚、霸气、强悍、百变等。
通过解读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的作品“龙袍”,我们认识到服饰文化的奥妙无穷,结合当下的时尚设计元素,创建了现代服装体系。设计师是未来时尚的先锋,是设计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培养及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设计环境国际化的前提下,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未来的设计师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自己的设计态度,创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壮族服饰;现状;传承;发展
1概述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壮族的总人口是现今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邻近的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从江县。壮族服饰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与发展起来的,在壮族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服饰文化,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也反映出壮族的独特审美观。作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以往对民族服饰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大多以服饰变迁中的宏观历史、服饰的外显形态特征以及服饰本身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冯敏[1]认为目前关于民族服饰的研究停留在民俗学和民族学的研究,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较少。总结我国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过程中,学者都是在基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所研究的对象中的关注点也不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尽相同。基于此,在对壮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问题研究需要深入探讨,怎么样更好的深化壮族服饰文化思维研究,如何从不同的视觉来审视壮族服饰,在现代服饰文化的创新中怎么样体现壮族服饰文化特色,使得壮族服饰得以传承、创新与发展,这就需要采用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可从传播学的视角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壮族服饰的历史、文化、现状与未来,其目的为了让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播在这一微观动态过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解决壮族服饰文化应该如何传承以及怎么样传承。
2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了解现阶段我国壮族服饰文化研究现状。在文献梳理中发现,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都遵循以下三个视角,这里,以研究实践历程为轴,总结了我国壮族服饰文化研究经历初期扫视、服饰关注、细节关注三个研究时期。
2.1早期对壮族社会调查、族源研究中涉及服饰的研究
最早关于壮族服饰的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国策赵策》《庄子逍遥游》中描述了瓯越先民“披发文身,错臂左衽”,从中可以看出壮族先民的服饰特征。东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记载壮族先民的服饰为“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2]到唐宋时期的朱辅、周去非、范成大等都对岭南地区的壮族服饰有较为详实的记录。明清时期谢启坤和王锡祺记载了壮族服饰的外观特征。民国时期刘锡藩的《岭表纪蛮》一书中对壮族服饰的色彩、衣长、刺绣装饰图案、服饰面料等描述的较为详细。
2.2对壮族服饰形制与文化内涵的研究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壮族服饰,但是以壮族服饰文化为主体的专著的并不多。例如,玉时阶[3]是从广西各民族服饰的起源、服饰的制作工艺、服饰的色彩分析、服饰的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并从民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风俗文化、审美情感、宗教信仰等进行了较为深入阐述。陈丽琴[4]的《壮族服饰文化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了壮族服饰的文化,一方面讲述了壮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服饰形制特征与历史演变历程;另一方面探析了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李元君[5]的《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一书,着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直观来呈现壮族各个族群的服饰特征,属于收集整理类的专著,对壮族服饰的理论知识研究较为困乏。另外,陆续也有一些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视角解读壮族服饰及其文化,从审美的角度和探讨了壮族服饰艺术,并对壮族人特有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追求进行了分析,如王杰、王朝元[6]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广西的壮族服饰,认为壮族服饰并不是简答的“汉化”和“西化”的趋向,只是壮族服饰由过去传统不同族群的服饰演变成单一化、简单化,但仍然保留其壮族服饰的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2.3对壮族服饰细节专题的研究
除了上述对壮族服饰分地域的综述及分析以外,一些学者对壮族服饰中的部分“精华”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如壮族服饰的结构、壮族服饰的色彩等。
2.3.1服饰形制关于壮族服饰的形制的研究中,田玉玲[7]对广西那坡的黑衣壮服饰结构形制进行了较为详细表述,并对服饰的结构进行改良设计并结合到现代时尚服装设计中;何鑫[8]撰写的学位论文涉猎了黑衣壮服饰结构特征。从上述的研究看出,对服饰的结构研究仅仅只有在“黑衣壮”这一族群的服饰研究,壮族因分布广,族群多,各个族群的服饰因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因素、地域状况、生产水平以及审美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壮族服饰呈现出种类繁多、丰富缤纷和各具特色的服装形制。因此,“黑衣壮”服饰仅仅是壮族族群的一个族群,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壮族服装的结构形制。
2.3.2服饰色彩张爱丹[9]与罗起联[10]的文章都以色彩为关键词,由分析壮族服饰的色彩搭配,逐渐延伸到探讨其色彩选择背后的文化意义,尽可能由表及里进行文化探索。在对壮族服饰的的色彩研究,不能只研究文化意义,文化意义更多是一种符号化较为表象显现,更多的是要从服饰的色彩的成因因素来研究,研究壮族先民在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中能生产出服装染色的原材料。
3壮族服饰文化的有效出路
壮族服饰是壮族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是构建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同时它所蕴涵的服饰文化则属于非物质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就,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都发生了巨变,服饰首当其冲的发生改变,如何有效的面对逐渐消失的民族服饰,是我们当务之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11]。
3.1现代社会中壮族服饰的境遇
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多元化的影响,来自西方文化与汉文化的冲击影响下,穿西装或汉装一件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穿壮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壮族服饰仅成为壮族人民节日时所穿着,演变成为民族盛装。笔者通过对壮族地区的进行田野考察时,通过采访壮族人民为什么现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壮族服饰少的主要有以下因素:第一,壮族服饰制作材料缺乏。制作壮族服饰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面料都需要自纺、自织、自染,现在壮族农村地区的农田都以甘蔗、水稻、香蕉、速生桉等经济作物为主,已经没有人愿意种植苎麻和蓝靛草,导致制作服饰的原材料匮乏。第二,壮族人民的审美发生变化。在时尚潮流服饰的服饰影响下,黑色的壮族服饰显得极为单调,色彩缤纷的潮流服饰已被壮族人民生活中首选,他们已经开始否认自己的民族服饰,不再喜欢穿民族服饰,也只是在节日时穿着,并且传统的黑色壮族服饰已经变成大红、蓝色艳丽服饰,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传统服饰的消失。第三,掌握壮族制作服饰的传承人越来越少。由于现代年轻的壮族人开始走出大山,融入现代生活中,年轻人也都不愿意学制作壮族服饰,都愿意直接从市场买现成的成衣穿着,不仅省事、省时还方便,这也导致能掌握壮族服饰制作的工艺人越来越少,传统的服饰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3.2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壮族服饰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形成对立的矛盾体,面临这一现实的问题,我们更多的需要去抢救性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并传承与发展好壮族服饰的精华。然而,这需要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展的规律,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在尊敬传统民族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服饰文化[12]。
3.2.1保护策略首先,对壮族服饰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记录壮族服饰,对壮族服饰的结构形制和制作工艺进行全面的记录,绘制出壮族服饰不同族群的服饰测绘图、裁剪图,并制作出服饰的标本,对制作工艺的过程可以采用全程录像作为图像记录的资料保护。其次,在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应该从小就开始,在小学生的日常教学中,鼓励壮族的小学生每周至少要有一天穿壮族服饰,从小养成以爱穿民族服饰为荣,同时也可以把壮族服饰的一些刺绣、印染等手工课融入到美术实践教育课程中,让小学生自觉的承担起保护与传承壮族民族文化。最后,加大保护壮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目前,壮族服饰的传承人趋于老龄化,新生代的传承人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保护这些传承人迫在眉睫,更多需要给予他们生存空间和创作时间,让传承人参与保护与开发中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激发传承人招徒授艺,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传承人。
3.2.2改革策略随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改变,传统的壮族服饰已不适应当代的生活方式,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创新与改革壮族服饰,使壮族人民接受、喜欢和爱上民族服饰。在对壮族服饰进行创新设计时,并不是传统民族服饰的再现,而是应注重民族服饰与时尚元素的融合创新设计,民族元素与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要不定期的举办壮族服饰的学术交流会、壮族服饰的创新设计大赛、壮族服饰的流行会等,让全壮族人民都参与到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中来,例如在这一点上可以借助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内蒙古每年都会举办自治区级别的蒙古族服饰设计大赛,使得蒙古族服饰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3.2.3开发策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壮族总人口近一千七百万人,总全国总人口的1.27%,其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可以让壮族服饰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可以使壮族服饰所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服饰文化应该得以充分的开发与应用,能更好发挥好壮族服饰文化资源,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即可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促成壮族服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旅游资源来对民族服饰进行开发策略,广西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大省,将旅游文化与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壮族服饰文化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中外游客领略到壮族服饰视觉魅力,将壮族服饰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有所助益。
宋代服饰具有温婉典雅、简洁实用、质朴含蓄的审美特征,然而具有的这些特征都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中极富特色。我们作为当代的服装设计师理应多了解和挖掘传统服饰文化资源,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的革新也是能保持传统服饰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途径,使传统服饰在传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巩固发展。本文主要论述宋代妇女服饰造型文化的审美特点,并探讨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为现代服装设计所能利用。
关键词:
宋代;造型;审美特征;创新
一、宋代妇女服饰造型审美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宋代的妇女服饰造型注重简洁实用
宋代,无论是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妇女,服饰造型都崇尚修长适体,以简洁雅致为时尚。这样的审美风格就意味着宋代女装与唐代开放、多彩的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审美风格更多地是倾向于婉约内敛,造型讲究含蓄雅致,以襦裙为主,常搭配褙子作为外套,以修身的直线剪裁为主。宋代女服中最典型的服饰就是褙子,款式简洁,整体含蓄又方便活动,适合各种场合的穿着。通常妇女外出时便可搭配窄袖或宽袖,单层或夹层的褙子,这种造型设计也适应了不同场合和季节的需求。宋朝初期,一般的平民妇女只穿素色粗麻布衣,一般以淡雅的白色和浅色系为主。在当时这种追求服装简洁实用的审美情趣更是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以清白浅黄色为主的色调,这种色调最能体现妇女的典雅婉约的气质。
(二)宋代的妇女服饰造型更细腻人性化
宋代的服饰造型极富人性化,做工考究、严谨细腻。从一些地方馆藏的出土的服装来看,女性所穿着的褙子装饰物较多,多以精美的缘边装饰为主。在缘边工艺处理上,一般以双层缝制的附有精致纹样的彩绘、刺绣的麻料为主。大袖当然褙子通常是作为礼服来穿着的,还有一个特色的处理是在后衣身下摆处有一个类似现代成衣制作的工艺技法,这个部位的双层制作工艺客观上可以增加了褙子下摆的厚度与重量,以便于保持表面造型的服帖。这样一来衣裙就不容易被风吹起,更不会出现尴尬不雅的局面。
(三)宋代的妇女服饰造型工艺繁复精美
宋代各种丝织物出产量较高,品质上乘。从纹样的种类及品相来说也属罗类织物的纹饰最为繁多,织造工艺也最复杂。一般是以各种植物和动物纹来组合成精美的图案,有花卉纹、鸟兽纹、吉祥珍宝纹等。也有较为雅致精美的提花牡丹花纹、山茶花纹等花朵纹样,种类繁多,这也是宋代妇女服饰较为常用的服饰造型纹样。这种一反唐代奢华雍容的服饰造型工艺雅致繁复,也反映在宋代妇女服饰色彩上,没有了唐代妇女服饰色彩的浓艳之色,具有朴素淡雅之风。除了王宫贵族妇女较为华丽的服饰造型,一般的庶人阶层的妇女均以着色彩皆素雅,朴实无华的服饰为美。
(四)宋代的妇女服饰纹样造型极富文艺气息
宋代的妇女服饰纹样极富有文艺气息,普遍意义来说以写生花卉纹较为常见,图案倾向于写实化,花鸟画蕴含之吉祥意味繁多,通常以彩绘或织锦的形式出现在宋代女子服饰面料上。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海外贸易的影响,纹样在造型设计上更为变化多端,呈现不同于以往中原的特色,纹样繁简布局得当,造型栩栩如生;另外还有黄褐色牡丹花纹心织莲花纹,将其微妙的搭配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佛教图案的世俗化演变,也让当时的妇女服饰开始演变出另外的一番不同以往的独特风情。
二、宋代妇女服饰文化现实性影响因素
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上来看,宋代妇女服饰文化是宋代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以及伴随出现的文学思想和哲学等很多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当时的妇女服饰也开始主张推崇女性自身的温婉纯净,优雅理性的气质。在具体现代服饰设计实践上,作为设计师的我们理应将宋代妇女服饰独有的审美特征,运用到时装成衣的制造与图案的染色、剪裁的加工工艺的改良中。在面料的选材上多采用以素色为主的棉麻面料,造型也应以简洁质朴为时尚。素色调的透气棉麻配以贴身或宽松的剪裁方式,也更能使人有一种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这种自然舒压放松的感觉也有利于现代女性的身心健康。很合适现代职场女性在紧张繁复的工作之余居家生活放松时作为休闲居家服的休闲穿着,这样一来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通过服饰来感受宋代女性独有的含蓄、婉约、典雅的气质。
三、结语
在当代的女性时装设计行业,对于如何来对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以及如何进行制作手法和工艺的进一步革新?还有很多值得作为当代设计师的我们去改进与深思。一名优秀的时装设计师是应该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日积月累对审美素养的提高。才能在审视文化元素时找到适合激发创造力的突破口。这一点对于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发扬其设计理念来说是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的.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这些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于现代设计理念形态的再塑造有着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毛佳佳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14级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影视文化;服饰文化;补子
シ饰能在影视作品中发挥塑造角色形象、创造环境、烘托氛围、强化主题等重要作用,是影视文化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回顾近些年来的影视作品,尤以清代史料为素材的最多,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康熙微服私访》系列、《清朝秘史》系列、《黄飞鸿》系列、《方世玉》系列、《还珠格格》系列、《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等。于是,一段时间内,人们打开电视最常看到的画面就是花花绿绿的长袍马褂、顶戴花翎等。早一段时间的一部《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又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了明代,并随着情节的起伏和不同角色的出现,让人们欣赏到了明朝的服饰系列。虽然影视中的服饰不完全是历史的再现,但这些影视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服饰文化吸引了许多人对明清服饰的关注。
ブ泄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明清两代是我国服饰制度的集大成时期,官员服饰上更加注重等级标志,不同等级的官服从头至脚都有所区别,这使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在服饰上的表现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下文我们首先分析了影视、服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以明清官服中最具有文化性的“补子”为例,来探析其中的文化奥妙,从而体现影视作品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ヒ弧⒂笆印⒎饰与文化
ビ笆雍头饰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人类的劳动、科学发明、审美需要、审美情趣等共同的结果。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民族性和倾向性,尽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现的服饰文化形态、内涵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包蕴的文化阐释大体是相通的。影视场景中,我们很容易从导演的精心安排的角色服饰中得到某种信息的暗示,在导演表达的空间的拓展之中,观众所获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暗示。[1]
シ饰是指人类穿缀于身体上的衣服、饰品和妆饰的总称谓。服饰是人类适应自然生存环境的物质支柱,也是人类适应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它一方面具有器物文化性质,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即物质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服饰又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成果,人类在创造服饰的同时,将他们的习俗、风尚、审美情趣乃至、观念及其各种文化心态附丽其上,故服饰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积淀。[2]
シ饰是表达影视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所起的作用远远不再是局限于传统外观审美和愉悦受众这一基本美学价值。服饰在影视中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外在媒介与文化符号,无论在气氛营造还是对于人物心理的象征以及文化学意义上的指称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服饰可以定位剧中人物的身份,定位剧中人物的性格,定位影视作品的时代气息,定位影视的整体节奏,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服饰可以加强影视的气势,当然反过来影视也可以推动服饰的发展。
プ魑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的高低,而影视则传递着所演示民族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的外衣虽然给人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力,反映的却是时代的烙印。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虽然有不同的相貌,却也有着相似的本质,都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诠释,更体现出服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通。传统服饰图案在影视中的应用,使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保留传统艺术的精神,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能充分表达作品所蕴涵的理念和个性。影视中传统服饰反映了观众的审美情绪,而影视利用服饰的变换,对于表现剧中人物情绪的变化,是任何影视语言都不可替代的。[3]
シ饰在影视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影视作品是一项综合而又复杂的艺术集合体,其影视语言的表达离不开服饰效果的紧密配合。影视语言一般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而影视服饰就是影视艺术表现的无声语言。影视服饰在影视作品中默默地传达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息,不断地与其他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一起起到传递信息、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以及体现时代背景的作用。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无论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怎么变化,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饰都不可或缺。服饰艺术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人物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色彩吸引着影视观众的目光,成为塑造影视作品人物形象和提升影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シ饰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与进步,影视文化的发展只不过是对服饰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再现的一个方面,它的发展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以及审美主体内心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理念,以丰富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概括地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本质特征。
ザ、明清官服补子的文化内涵
ピ诜饨礼制对服饰的影响下,中国历代王朝对服饰的等级之别都十分注重,服饰成为代表等级身份的符号。我们下面介绍明清官服中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补子及其文化内涵,来探析服饰文化的奥妙。
(一)补子的文化特征
ゲ棺邮侵该髑骞僭狈装的前胸和后背缀着的带有各种禽兽图案的方块纹样,也称“官补”或“背胸”等,这些禽兽图案一般用金线和彩丝刺绣的。“补子”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的武则天,当时以不同的锦纹赐予百官,称为“袄子锦”,到明代演变成为缀于官服袍子上的补子,成为明朝官服上代表官位的一大特点,清代仍沿用明朝的补服制度,但与明朝又有一定差别。
ゲ棺邮呛好褡宕统文化的凝聚体,它是带有明显符号意义的图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给予服装特殊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文武官服所用补子图案各不相同,文官的补子用禽,武官补子用兽。文官儒雅娴静,官服以禽鸟为补子图案纹样,以彰显其贤德文采;武官勇武剽悍,威风凛凛,以猛兽为官服补子图案,以彰显其勇猛威仪。
ッ鞔官员服装分朝服、公服、常服三大类,补子只缀于常服上,一品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文官补子: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文官补子上的鸟都是常见的吉祥鸟,观赏鸟,有祝福之义。武官补子:一品二品为狮子,三品四品绣虎豹,五品绣熊罴,六品七品绣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武官补子上的兽都是深山大海中的威猛之兽,自然对武官有褒扬之意。同时这些官服上的补子也隐含对文臣武将安邦定国的厚望。
サ搅饲宕,文官的补子各品级略有区别: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鸳鸯,七品,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职则把明代一品到四品两两合补的现象改变,成为一品一补,次第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另外,清代执法官吏,如都御使、副都御使、按察使、御使等不分品级,补子上都绣獬豸。清代武官服饰补子上的其他品级的兽都取自于深山大海,惟有一品麒麟和执法的獬豸取材传说,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
チ硗,除了一品至九品的文武官员服装上补子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补子图案:明朝公、候、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杂职的补子上绣练雀;风宪官的补子上绣獬豸;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绣斗牛或飞鱼两种。清朝亲王及亲王世子用五爪金龙四团补,郡王用五爪行龙四团补,贝勒用四爪正蟒二团补,贝子和固伦额驸四爪行蟒二团补,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候、伯用四爪正蟒方补等。[4]
(二)补子的文化意义
ゲ棺拥男问胶臀蒲在服装上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积淀。[5]首先,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补子出现之前的官服上绣有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稍有不慎则会使全衣报废。补子的出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于更换,是生产力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一种反映。
テ浯,补子起源于唐朝的武则天,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并使汉族官服出现了符号化因素。不同的补子图案不仅仅是一个图案上的区别,它更注入了当朝统治阶级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如以雁行列有序,象征官员应有威仪,处事不乱;满鹈天性喜食短脚狐狸,有逐害之义,象征官员应为民除害之意等。这样以不同动物飞禽来象征官阶和任官要求,把思想和标志统一在不同符号之中,高度概括地表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职要求和品级管理。补子的出现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使政治、伦理观念在服饰上展现无遗,对人类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ト、结 语
ビ笆幼髌肪哂行蜗笾惫邸⒋播广泛、为人们喜闻乐见等特点,凭借其叙述引人入胜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以及强烈的视听效果等艺术手法,是大众文化消费的首选。较之其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弘扬传统美德、传播优秀文化方面更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关注影视作品并不能仅仅看到影视作品的娱乐消遣功能,要能认识到其在宣传教育和文化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功能。
シ饰是影视文化表达的重要元素之一,影视文化研究不能忽视服饰文化的研究价值。服饰的发展史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研究服饰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对我们今天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递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服饰文化的研究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要求,现代服装设计是一种文化和美的设计,设计的落脚点应该首先放在文化的设计上。传统的东西如何在现代设计中合理运用,要靠设计师善于挖掘隐藏在现象下的本质和精髓。研究服饰文化,寻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消费观、审美观、价值观及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从而应用文化做可以真正满足人需求的设计。
ケ疚耐ü分析明清影视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明清官服补子文化的内涵,来达到使大家认知影视作品中灿烂的服饰文化的目的,为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推进服饰文化与影视文化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 洪华平.服饰文化与影视文化的关系浅谈[J].电影文学,2009(02).
[2] 文平.浅析服饰文化的意义[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4).
[3] 邓伍英.论影视中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应用[J].电影文学,2008(02).
[4] 王渊.补子纹样解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15(03).
关键词:文化;传统意义;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38-01
一、时代风下的汉民族服饰的认知和发展现状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和外部特征,她沉淀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文化的积累,例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它们从诞生之日起,便在国民的社会生活中担当重要的角色。那么,作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服饰到底是什么?唐装?汉服?中山装?旗袍?或者另外是什么?为此大家各执一词,而在1987年出版的人民币上竟然出现汉族满族一个服饰的情况,作为一个伟大复兴的民族,我们鲜明的民族服饰的定义是什么?作为汉族人,我们对我们汉文化下的传统服饰又了解多少?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讲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在当时,汉族服饰已经为万邦推崇。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使从悠远而来的民族服饰封锁到历史的尘埃中,年复一年,承载着我国厚重文化和传统元素的民族服饰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文化下的产物,而在中国56个民族中,拥有最多人口的汉族恰恰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服饰。而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发展,各自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的民族服饰。用于正式和礼仪场合的穿着。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美国有西装和晚礼服,而我们用于正式场合的着装是什么呢?答案人人皆知――西装,是什么让穿了几千年的中华服饰在几年之内被西方的西装所取代,让我们后人深思。
二、浅析汉民族传统服饰消失的原因
其实,汉族并非原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服饰发展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将自己的生活习俗,,色彩爱好,都积淀在服饰中,所以我认为外来服饰并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穿衣形式上,更是多元化经济文化的充斥:
(一)从历史角度分析
满清入关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为了给大清朝赋予新的内涵,推行剃发易衣冠令,要求男子在十天之内全部剃发易服,更有制度称“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将满族的服饰文化强加在汉族厚积了几千年的传统服饰之上,以满族服饰文化来改变汉族服饰文化,而这种强制使汉人习异族风俗的行为,使得汉文化服饰在后来的发展中大量融合了满族服饰的元素和风格。
(二)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
从我国实行开放后,为了给西方一个中国人坚决开放的信息,中国的王公大臣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西装革履,无论出访、过年、私访。而中亚、南亚国家的领导们在正式场合都着民族服装吗?即使是“文明”高度发达的英国在重大民族节日也着民族传统服装。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对待西方文化并无筛选和排斥之风,国父中山当年对洋服的态度不是完全接受,而是进行了改造,中山服流行近百年,应当值得人们深思。
(三)从文化方面分析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西方文化盛行,西方生活方式泛滥。西餐大战中餐之后现在已经被90后一代所推崇;洋节战胜了传统节日,成为当权者和部分青年追求的目标;英语教育已经在中国处于霸主地位,成为国人升学、就业、晋升等人生关键阶段的主宰;中国人的意识正在逐步西化,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的传统服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能保留多久?
三、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渴望
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某种意义下维系着民族与人民之间情节的纽带,更是我们民族必不可少的象征和旗帜,所以我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我们的汉文化,汉服饰,使其改良成适应我们新世纪、具有一定时代风尚、体现价值并且能够真正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带有汉族民族特征的服饰。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