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微课设计

初中历史微课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微课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历史微课设计

第1篇

一、利用课本内容进行的探究

(一)对前后知识间联系的探究

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且力的大小又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物体形变程度大小,来测量力的大小。如弹簧受到的拉力,弹簧就会伸长,而且受到的拉力越大,就深得越长。

(二)对规律的探究

(1)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课本的推导方式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往往无法自主进行。因此可进行如下改进:如图所示液柱向下的压强是由其重力产生的,如何用已知物理量表示呢?

p=F/S=G/S= mg/S=ρVg/S =ρShg/S=ρgh。

(2)连通器原理的推导。由于水不流动,液片受平衡力,这两个压力相等,压强相等;因为连通器内装的是同一种液体,高度相等,液面应保持相平。

(3)当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后,进一步分解F浮=G排=m排g=ρ液gV排,得出浮力的两个有关因素: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体积。

(三)对课本插图的探究

(1)想想议议中的“曹冲称象”(故事讲述了曹操获得了一头大象,大家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称。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用船和石头称出了大象重量),利用了哪些浮力知识呢?

(2)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这说明什么?

(四)对课后习题的探究

(1)学生学习应该经历“由易到难”和“由繁到简”两个过程。很好的诠释了课堂练习达标率不高、学生未能有效掌握的症结所在。“由易到难”是教与学的一般过程,而“由繁到简”则是学生学习终结,总结规律和方法,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

如: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错误,原因就在于没有“由繁到简”。若在例题应用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则准确率会大幅提高。一般方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再如:一个作图题把学生们难住了。画出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汽车受力的示意图。学生画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关键在于学生对物体受多对平衡力,

感觉到不知所措。若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多对平衡力时,与只受一对平衡力效果相同,也处于平衡状态,不同方向上的平衡力分别平衡。

(2)总结解决矫正课中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固体――先压力F=G,再压强P=F/s;液体――先压强p=ρgh,再压力p=F/S。将水平自由放置固体压力公式F=G和液体压强公式p=ρgh加以拓展,解决柱状固体和液体压力压强问题。

二、情境创设的探究

(1)对于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的重力方向,可以幽默一下:我们站在这里很稳当,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是不是得抓住点东西,才不会掉下去?让学生清楚所谓的竖直向下,应该是指向地心。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实验。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那沉入水中的石块受浮力吗? 如果受浮力的话,如何测量?

(3)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船-诺克・耐维斯号是一艘新加坡籍、属於超大型原油运输船等级的超级油轮它的排水量为48万t。提出问题:什么叫做排水量,根据排水量可求哪些物理量?

(4)气球和飞艇的应用:我们用嘴巴或者气筒吹起的气球,能飞向天空吗?那我们看到的飞向空中的气球是怎么回事?两种气体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热气球是如何升空的呢?

三、实验的探究

(一)系列实验的设计

(1)流体压强一节中,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选择了课本上一个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示意图和一个“吹纸”实验,进行观察与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②飞机的升力实验:让学生观察机翼模型的实验,由实验现象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产生向上的升力来自于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压强差。

③“吹纸杯”实验。为了让学生看清楚过程,可以用稍小的力吹,可以观察到上面的纸杯跳起(未掉落),再用较大的力吹,看到纸杯掉落。

④“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停吹后,乒乓球掉下来,问学生:这不是能掉下来吗?

⑤课堂习题替代实验“电吹风吹乒乓球”,而且移动电吹风时,乒乓球随着一起移动,老师解释:当电吹风移动时,乒乓球偏离风口,靠近风口一侧空气流

速快气压小,这样的压强差就压着乒乓球,跟随着电吹风一起运动。

⑥自制喷雾器实验。先让学生尝试,可以看到红水在管中上升。技巧:拿两段管子,其中一管可以用另一管遮住一部分,这样流速会更大,效果会更明显。

(2)突破物体的浮沉条件(尤其悬浮)实验设计。在以往浮沉条件探究实验中,悬浮状态很难拿捏,本次试验就很好的突破了这一点:“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中的重物桶,通过用石块、铁钉以及订书钉进行调节。

接下来依次进行下沉条件、上浮条件的探究,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首先是下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下沉过程(增大重物桶的重力),提出问题:下沉物体受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沉到底为什么会静止不动?

其次是上浮:观察物体在水中的上浮过程(减小重物桶的重力),提出问题:

上浮物体受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露出液面后为什么会静止不动?

(二)实验的创新设计

(1)二力平衡实验的创新。第一次设计:重点放在了改进实验自制教具上,针对小车侧面图,不能有效展示扭转角度(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缺陷,改用硬纸片代替小车,使得它的最大面示人。

第二次设计:重点放在了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上。本着集约化的原则,首先确认“方向相反”是必须的条件之一,直接确认。然后在“力的大小”和“是否在同一直线”这两个猜想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三次设计:在两次课堂实践后,感到本实验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设计,实效性不强。因此,可以删繁就简。让学生观察硬纸片的平衡状态后,猜想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结果后,在探究其他。

反思:而对于实验中,对于硬纸片受重力,使得拉绳不严格在一条直线上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减轻纸片重力,采用更轻的材料;二是增大两侧钩码质量,增大拉力。针对实验可视性不强的问题,可以增大纸片面积,增加拉绳的粗度,利用实验展台(近期完成设计)提升实验装置高度,加以解决。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有两种设计:一是按照课本上的方法,通过“易拉罐排水”实验,感受易拉罐按得越深,浮力越大,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第一节课中已探究过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因此,猜想浮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而液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进一步猜测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二是通过“易拉罐排水”实验,感受易拉罐按得越深,浮力越大,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排开液体的质量、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浮力既然是一个力,不妨比较一下它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当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后,进一步分解F浮=G排=m排g=ρ液gV排,得出浮力的两个有关因素: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体积。

(三)实验的有效整合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微课程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课堂微课程的运用策略做几点阐述。

一、制作一个好的历史微课程应注重的方面

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程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任务,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模块主题这面旗帜进行,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

2.注重细节的研磨

在构建微课程时,我们要善于用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来进行课程微化,把学习模块、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历史小专题。同时,对教学语言的打磨也是细节研磨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不断渗透史观和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深入发掘学生不竭的潜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意义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盈与丰满。

二、运用微课程教学的益处

1.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类似于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在《》这一微视频中,我详细描述了抗战胜利后国内的形势及在抗战胜利后的“盘算”,观看之后,让学生合作探究,重点解决“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赴以及为什么义无反顾地赴”这两个问题。通过我的实际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归纳总结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2.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教科书有关,教科书篇幅是有限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制作微课,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教师可以补充许多相关的信息。

3.利用微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巩固教师的专业功底

我们在处理教材,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10分钟。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学着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等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丰富与发展,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4.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把课程目标跟课时目标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师制定“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第一个目标感觉有点繁杂,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如通过衣、食、住、行、乐等几个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而后两个目标,可以另找一个切入点来表述,如第二个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学生查阅一个与宋代衣、食、住、行、乐有关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第三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说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等。

5.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历史老师的授课负担。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与这些微课的制作者、实践者一起努力,让微课发展、壮大,迎接微课时代春天的来临!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微课;运用;策略

微课作为新时代教学改革的一大产物,为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手段。微课一般主题鲜明、内容具体、课时简短,同时传播形式多样、充满趣味。利用微课的移动性、趣味性、新颖性,将之运用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显著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课前,微课可以帮助同学们对新知识内容的思路脉络有更清晰的理解;在课上,结合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同学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后,利用微课可反复观看的优点,能更有针对性地复习重难点。本文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微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探讨。

一、精心制作微课视频,有效融入课堂教学

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难度日益增大,知识点涉及面很广阔,错综复杂的知识点不但造成同学们记忆困难,而且同学们很难从系统的角度去全面理清思路。而“微课”作为一个得力助手,可以很容易将知识点通过视频的形式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微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精心制作微课视频,将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用一些卡通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微课的素材可以借鉴互联网上一些优秀的微课视频,结合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将历史知识融入其中。在利用微课进行历史课堂的教学时,不能仅仅依靠微课视频完成课堂教学,时间久了反而会导致同学们兴趣下降、注意力不够集中。要在微课教学中加入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微课视频播放完成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对微课内容进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答疑解惑。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将微课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二、借助微课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展学生知识面

历史课堂不仅仅是把历史事件介绍给同学们,更重要的是引导同学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经验教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初中历史的重难点并非在对历史事件的记忆,而是如何通过理解历史事件来记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内容繁杂,初中历史教材并非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历史事件,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出现凌乱混淆的现象。这是因为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只是枯燥的文字内容,学生很难通过只言片语就想象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倘若在学生理解的这一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微课来提供给学生们一个形象生动的历史背景,比如通过视频、图片等描绘当时的历史场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拉入当时的历史场景。在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学生们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经验教训会有更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去思考,理解内涵。例如笔者在讲解清政府闭关锁国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当时的清政府面对发展机会不选择开放改革,而是选择了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始。在播放了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统治阶级的矛盾的微课视频之后,同学们结合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便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清政府选择了闭关锁国。

三、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历史是具体的,但也是抽象的。对于一些历史重大事件的教学,事件发生的人物时间是具体的,但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历史意义等都是抽象的。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觉得有一些方面总是会疏忽想不到,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总结不同历史事件的相同思考方式。比如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者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直接的区别。但是在考虑到两者的历史意义的时候,可以从相同的方面去思考。可以利用微课将两次世界大战进行横向对比,最终总结出一套通用的思维模式。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对策

前言

历史学科是初中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的历史性强、趣味性大,所以很多学生都比较喜欢学习。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一直不佳。因此,为了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就有必要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明确教学的目标,那么就无法彻底把握课堂的走向,影响教学的效率。因此,要在备课环节中多做功夫,熟悉初中学情和历史教材,合理取舍,减少无效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教材准备到位,学生了解到位,课堂预设到位,课后反思到位。所以,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的研读,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历史基础知识及能力。防止学生发生死记硬背知识的现象。其次,有一部分教师对课本知识解读过细,使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调查与解析,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教学对策,帮助学生获取需要的知识内容。然后,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学之前要做好各种问题的预备以及突发问题应急预案的制定。最后。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及时探查问题、处理问题,从而提高日后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与趣味性,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能力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影响。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目光、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改善学生的问题发现、解决能力。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及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状态,教师就可以大胆的创新教学方式。比如,教师应积极使用课外知识,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进行“胜利”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入一幅与抗战胜利有关的谜题,谜面为“抗战胜利的原因”,问这是哪一位中国历史人物啊?此时,很多学生都会对这个充满未知答案的问题感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寻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抗战的时候,也引入过一副工整的对联:“驱日寇,救危亡,中国胜利昭天下;挽狂澜,雪耻辱,抗战功勋镌寰球。”,反映中国的胜利。教师在历史知识讲解期间,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目标,建立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3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管理

做好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历史高校课堂建设的基本条件。受到当前新课改等教育要求的影响,部分学生都开始厌烦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在课堂中情绪消极、小动作不断,这不仅使学生自身的成绩下滑,同时也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组好课堂教学管理,为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教师授课,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完善备课,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只有吸引住学生目光,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另外,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提点工作。在课堂知识教学与习题精讲环节,教师都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好提点。经文献研究发现,整堂课中学生是无法全神贯注的听从教师授课的,因此,教师要在合理的时间穿插问题思考环节,为学生思考营造充足的空间。

4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与初中历史教学,当前历史教师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分析能力、社会现象辨别能力等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历史学科基本规律及特点出发,在确保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历史知识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比如,教师在《》一本的讲解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选取戊戌的微课视频,为了让视频播放更加扣人心弦,教师通过视频剪裁软件,播放了其中最为关键的5分钟,让学生对戊戌以及的失败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而且也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自编历史话剧让学生进行演出。通过让学生参与历史话剧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互问互答,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收集历史典故资料,自行创作历史短剧进行表演,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践、理解运用能力,这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具有积极影响。比如,在《》一课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制定短剧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收集历史资料、编排白话文及文言文话剧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完成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要求。

5结语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对策多种多样,本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而已。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月福.完善初中历史复习的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2).

[2]卢青岩.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祖国.2017(03).

第5篇

--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个人培训总结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四、教师要重视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历史;双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9-0068-02

一、为什么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历史双课堂教学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制约了学生摄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书本或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而是靠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即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皮亚杰说:“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去获得,或由他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传统的课堂模式要完全做到学生自主学习,实施上有其局限性,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些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值得教育者去深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个体和社会学习行为的研究与创新不仅成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事实上,面对知识领域的不断拓展,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谋求生存的社会,这个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支持。因此,在学校教育阶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和终生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几十年来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亟待一种新型的模式来优化、整合,利用网络技术来协助教学是教师思考的方向。

在我国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还仅处于起始阶段,一般学校都采用鼓励式的做法去让学生自行探究,一方面没有要求与现行课堂相联系,另一方面,学生使用网络资源也呈现出无序的状态。网络信息容量大、范围广、包罗万象,学生要想结合网络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并不容易。而在网络环境下历史双课堂教学模式则针对这些问题,致力于建立学校自己的学科教学网络,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双课堂教学模式应如何实施

在网络环境下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由两种课堂所组成,一是教师的传统课堂,二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第二课堂。具体操作步骤:提出学习目标;开放网络资料库;网上演示;师生在网上交流;课堂师生研讨;进入网络课堂,针对指定内容进行观看、学习;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完成检查训练。

任课教师每周一需要把本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关教学课件、微课录像、文本资料、视频资料)上传到学科论坛供学生查阅,以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自主学习。

第一课堂中,教师主要是回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学习本周的内容,最后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在第二课堂上,学生则是利用校园网中教师针对本课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教师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辅导工作。

学生在完成第一课堂的学习后,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主要就是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完成作业。遇到困难后可与同伴交流解决,也可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及时交流。教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自动生成系统,提供学生活动的舞台,拓展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反映学生思维活动的轨迹,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探究状态。在教师设计的专题学习网站中学生可以以发帖子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及交流研究成果,也可以就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探究和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促进有效沟通,这时教师的辅助和支持作用是通过“点拨”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在学生“碰壁”之后,“指点迷津”,“点到为止”,只“拨正思路”,不扶着他走路,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教师把蔡志忠相关题材的动画片上传到学科论坛以及ITtools3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观看。同时,教师也上传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相关的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预习,要求学生在看完资料后在BBS讨论区上讨论两个问题。

(1)为什么百家争鸣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假设有机会穿越到那个时代,你会给国君提供什么建议呢?

(2)请观看孔子、老子、韩非子的故事,请问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感悟呢?

其后,在课堂中,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研讨。由于学生之前观看了相应的视频及文字材料,对百家争鸣这一问题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对教师提出的话题也变得有话可说。当教师认为这一知识点学生已基本掌握后,可以组织一场知识竞赛或辩论会作为检查手段以检测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

在网络课堂开展初期时,建议使用的文字材料不宜太多,一般4-7篇足够。最好的是使用影音资料,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设问不能太难,要让学生有一些东西可以回答,也要考虑到学生输入答案的速度比较慢,故要求学生一句起两句止,减少回答难度。选取的材料应既有正式的材料,也可选择网友发表的资料或意见,让学生看别人的看法后,也能有自己的思路与见解,或许能提出比别人更好更新的答案。要注意让材料发挥作用,让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去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提供了《汉朝与罗马军队对比》的材料后,让学生根据材料与自己的见解,假设汉朝与罗马交战,谁胜谁负?学生围绕材料知识进行提炼,发表自己的想法,就有很强的思辨过程。虽然受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只能从材料中搜索信息有什么就说什么,很难有说服力,但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材料内容,从中看到汉朝经济和科技、军事的发展,这就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即拓展学生的视野,吸纳更多的历史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只喜欢大幅复制、粘贴材料内容,没有归纳概述这一问题,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1)增加短小的资料,不让学生因看到大篇幅的历史资料而失去阅读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考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选取的材料应能让学生迅速发现关键之处并进行回答,让学生较易找到答案,提高自信感,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对材料的中心思想的提炼。

(2)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整段或整句复制与粘贴,要对句子精简,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直接根据问题去提问学生,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并随时指正与引导。

(4)开始可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改善学生不想思考、不想回答的习惯,以减少教学互动较少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双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该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师应以学生的行为、作品为基础,从多个维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侧重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第7篇

堂。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营造这种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呢?浅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们要努力实行自由开放式的教学,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设出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此时,学生就会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所以,在上课时,老师首先要调整好情绪,不要带着情绪上课,更不要大声训斥学生。其次,在授课时,师生始终保持情感和知识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面部表情的变化,当他们对老师感到满意时,会报以微笑;反之则表现出木然或不耐烦的神情。所以说学生对你所讲的产生了兴趣就等于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因为兴趣是最佳的动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平易近人,关心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老师的信任是成正比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会乐于接受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度的语言组织能力、恰当的例子,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让他跟着你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每一节课都有所得、有所长进。

二、充分利用活动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每堂课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满堂听,很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变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主要靠考前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掌握的知识点常出现混乱,学习状态很被动。活动课是现行教材独特的设计之一,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人物的情节。例如,我讲维新变法这一课,在课前安排各小组推选扮演每位历史人物的演员,在表演之前让每位演员明确: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当时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主导思想确定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按课本内容和教材分别编排短剧,进行即兴表演。每个学生都投入极大的热情,对每一个问题都极为关注,尤其是谭嗣同夜访一幕,学生表达的主题意思非常准确,对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通过每个小组表演比较,使每个学生与历史人物拉得很近,每一节活动课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三、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与历史课拉得更近

传统的历史课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偏重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对于历史概念,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手段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欲。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较两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其发生、发展、结果再粗略地介绍一下,然后利用幻灯片里的表格逐一显示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最后达到教学目的。采用这种方式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使他们更主动地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四、评价方式的革新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毫无疑问是由老师完成的,而现在我交给学生来完成。每一单元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及完成作品后同学对你的评价进行小组自

评,然后在全班予以公评,大家根据你掌握知识的程度、理解角色的深度及表现出的悟性进行评估,95%的学生在老师和同伴的信任下,都做出了公正的评价。这样充分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勇于对课本、对老师进行质疑,真正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学,整个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显而易见,虽然当前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由主角变成了以引导为主的配角,但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更全面,教师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脉搏,创新历史新课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妙用导语,以奇激趣

新颖独特的导语,像演讲的开场白,像乐章的序曲,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愉快主动地积极学习,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妙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我以激情洋溢的导语开场:“同学们,如果说通过‘酒池肉林’‘反戈一击’,我们就可以了解商朝灭亡的历史,那么,‘退避三舍’‘围魏救赵’‘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等成语,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雄称霸的历史。你们想知道这些成语的来历吗?”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急于知道这些成语的由来,一个个显得兴致盎然,急不可耐。

二、图说历史,以图增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插图能再现历史时空观念和人物活动情况,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是激发求知欲望,增进学生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如我在讲《秦始皇陵与兵马俑》时,先让学生观察“形态各异的兵马俑”插图,并让他们用语言描绘所看所感。学生们兴趣很高,踊跃发言:有的说将军俑威风凛凛,头戴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有的说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做握弓状,我仿佛看到了秦武士的英勇雄姿;有的说我知道了秦驭手俑的样子以及他们是如何驾驶战车的,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脖子上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牵拉辔绳……这些描述,使学生仿佛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甲兵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千军万马,扫六合平天下的雄武英姿。学生通过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真切感受到秦陵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抛疑追问,以疑求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学生的需要。我们的新教材特别添加了“思考与讨论”,就是希望能够给予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使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这种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巧设情境,以情燃趣

探寻多种多样、新鲜活泼、生动感人的历史情境,可以使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在情境的凸现下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动,从而既达到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时,我将在西安半坡遗址参观时带回来的仿古乐器陶埙拿到了课堂上,告诉学生这种古乐器就是半坡原始居民创造的,并请几个学生上来体验,吹一吹,体验古乐器的神奇。学生兴致勃勃,在古朴的陶器工艺中感受古代文明的灿烂。

五、穿插诗词,以诗引趣

如果一堂课充斥的只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的讲解和灌输,一个个要点、一幅幅知识骨架图,说的是空洞的、干瘪枯燥的语言,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其学习兴趣和能力就难以被激发、培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古诗词,并配之以巧妙的设疑、精心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述,使历史教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自觉探究学习,同时也能丰富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