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电一体化管理

机电一体化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一体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电一体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管理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现存问题

1.1管理理念错位

在一些煤矿企业,主要领导只注重产量,对井 下机电设备重视不足,没有真正把机电设备视为现 代化煤矿安全生产的保证放到一个关键的位置,仅 把机电设备管理当做一个辅助生产工作,管理制度 不够完善,具体措施没有落实到位。与此同时,出 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一些煤矿企业单纯追求眼前产 量,管理理念落后,甚至抱着“什么时候坏,就什么 时候修,驴不死不下磨”的思想。正是因为企业对 设备检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才使机电 设备定期维护与检修工作不能落实,直到机电设备 出现异常或者故障后,才开始实施维修,导致影响 了正常的生产,也使设备的运行周期大大降低。

1.2采用国内外先进设备

在目前很多煤矿中,机电设备陈旧落后,有的 设备一买回来就不正常运转。安全配套措施跟不 上,与当前国家相关的煤矿安全规定要求相距较 远。由于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差,湿度高,空气灰 尘多,如果机电设备在矿井里实施存放、运输过程 中,不采取防锈、防尘、防潮等手段,则会加速设备 的腐蚀及损坏;再加上工作人员的认识不足,经常 会导致此类事情发生。在这些设备中,存在的隐患 较多,再加之对设备的检修不及时,检测技术落后, 发现设备隐患的技术能力不足,都会导致设备存在 较多的故障。

1.3操作者的素质不高

据相关数据表明,在机电设备事故的责任人 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一半以上。机电设备 操作人员文化的业务素质不高,操作过程中不能满 足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对于特种设备,操作人员 的掌握技术不够熟练,加上岗位变化频繁,也给安 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在通常情况下,煤矿的工作环 境差,不安全因素多,因此被人们视为又脏又累而 且有一定危险的工作,这就导致了有一定技术水平 的人员,不愿进入煤矿企业工作。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 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在煤矿提升系统中也得以应用。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装式交———交变频调速提升机,它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电机和滚筒做成一体,这样的融合技术不论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电气控制系统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提升机有1700 多台,其中90%为交流提升机,并且均是采用转差功率消耗型的转子串电阻调速,电控系统部分绝大多数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可控制编程器。直流提升机多数为发电机拖动,虽有部分可控硅供电系统,也均为模拟量控制。而PLC 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比较简单,程序设计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也很强,因此,它能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工作。

2.2 综合机械化采煤1970 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试验使用,一直试验使用到80 年代后期,这项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由液压牵引开始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移架自动化得以实现。另外,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也进行了微机监控装置的配置,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从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使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使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发展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内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所和企业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三、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第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化;应用;管理

煤矿机械正处在一个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时代。在煤矿生产中,煤矿机械的性能和管理直接影响到煤矿的生产与安全。如何提升煤矿机械化水平,增加工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对煤矿产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煤矿产业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了机械高性能的体现。

一、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主要由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液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外机械上得到应用。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的兴起,推动了机械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微型计算机及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在机械上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机械技术,使煤矿机械进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微处理系统已经很好的应用在煤矿机械上面,主要包括生产检测、自动控制、安全报警、节能减排、提高自动化等方面。逐步使我国煤矿生产的安全性、环保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2.1煤矿安全系统

煤矿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任何煤炭企业都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基本原则,机电一体化的进一步优化使得煤矿安全得到了很大提高。例如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在线运行状态的监控,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或是当井下瓦斯浓度超标时能够及时的报警;都大大的提高了煤矿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煤矿机械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并能减少操作者因经验不足,对作业精度产生的影响。例如,2009年北方有个大型公司就引进投入使用了一套薄煤综采设备,由我国北京天地马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与德国MARCO公司合作生产的PM31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就是微电脑控制,只要在支架操作控制器上输入程序,支架便会自动连续动作,也可实现远程控制和工作面无人操作。

2.3 其他技术的应用

一些国外生产的输送机、采煤机、综掘机等采用了电子(微电脑)控制的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外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传动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功率,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电动机功率,大大提高了能耗经济性,而且也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了作业人员操作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在综合机械化采煤机上采用电子(微电脑)控制,可实现无人操作,使机械能在危险地带或人无法接近的地点进行作业,也配备了无线遥控装置,可远程遥控也可微电脑编程控制。电子(微电脑)系统的可靠性是煤矿机械非常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由于煤矿机械一般井下作业,其直接受到潮气、煤尘、通风、石块、地质变化等的侵袭,此外还受到采煤振动和冲击以及各种电、磁等的干扰,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必须满足井下性能环境要求,能在井下环境温度下可靠、稳定地工作;抗压强度要高、能抗老化,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密封性能要好,能防止水分和污物的侵入;要有较好耐冲击和抗振性能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系统能在各种干扰下可靠地工作。

二、 煤矿机械化的管理措施

1.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首先,只要有新设备投入,就必须先组织职工 到有关兄弟单位或是厂家进行学习,提高掌握新设备的结构,原理的维修保养技术。确保一次安装,试车成功;其次,重点加强对使用单位的维修、操作人员的培训。采取的方式:一是定期让生产单位的维修人员到相关部门进行对口的学习,并从中学习好的经验。二是让技术骨干定期去相关单位学习、劳动,通过这种形式使职工的维修、保养的技术水平大为提高。

2.把好检修、验收,从源头杜绝危险发生

新设备进矿后必须要在地面进行安装整体试车,对存在的一些缺陷和问题提前进行处理和改进,对自修的设备做到台台有记录、有验收,坚决不让质量上有问题的设备下井使用,从源头上防止事故的发生。

3.加大费用的投入,确保备件的有效存储

近几年来,上级在综合机械化设备更新、维修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也投入了大量了人力、材力。在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下工作的同时也切实做好了各种备件的储备工作。针对目前采购渠道比较复杂,周期较长的特点,抽出专人积极主动同采购部门进行联系,特别是对一些加工周期较长,采购路途较远的备件,做到了提前报计划,中间勤催货,和备品备件的正常供应,确保了我矿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

4.搞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确保安全生产

第3篇

在建筑单位进行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建筑机电相关设备进行安装,而这安装品质直接关系到建筑单位最后完成的建筑物质量水平的高低。针对这一点,想要完全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欲望要求,建筑单位必须要想方设法地改善机电设施的安装管理,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保障其安装品质,最终能够给未来的住户建立一个安全、舒服、方便的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而从这几年国内的经济发展来看,国内建筑机电设备相关的安装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既能向外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又能够保障施工品质及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因此强化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管理是目前非常紧急的任务之一。

2细化机电在安装过程中的管理内容及重点

2.1建筑项目前期的设计图管理

设计图对于一个建筑工程来说是一个最首要的要素,它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用来参考及指导的唯一依据,它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其实建筑工程的设计图产生于建筑投标及招标,通常来说建筑施工工作者也只是根据图纸要求的执行任务。对于施工管理而言,图纸设计管理只要能够保障其完整程度足够高就行,其中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设计图数量上的完整性,另一个是设计图内容上的完整程度。

2.2建筑机电项目工程中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的组织管理在整个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程度是非常高的。而组织管理对整个工程能否准备完成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为可以达到组织管理的最好效果,建筑企业应该创建一个科学合理,执行性高的组织小组,特别针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组织管理进行工作,分别设计好组织管理相关的计划及责任,分工明确,还需要结合实际来寻找或建立交流沟通方式,来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及时性,流通性,与此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措施用以解决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意见分歧与矛盾,有时还可以增加员工培训提高职工职业水平。

2.3建筑机电项目工程所签合同相关管理分析

建筑机电的安装工程施工合同又可以称这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简称就是施工合同,即发包人(指建设单位或者总承包单位)和承包人(指施工单位)两者间,为了可以达到原先协商好的建筑机电安装项目的要求,将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用文字列出的一种协议。而此种工程合同主要目标就是要求在约定好的工程期限内,依据规定价格完成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并且需要完全符合规定的质量、规模、范围标准才行。而合同管理的目的就是保障前面这些目标可以有效达成。并且它的成功与失败,可以在工程结果后的验收环节得到证实。如果合同管理合理,施工可以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大,如果合同管理漏洞很多,亏损的可能性非常高。

2.4建筑机电安装工程项目中施工完成程度的管理重要性分析

建筑机电安装项目工程是于装修施工之前开始施工的,而且还结束于装修之前,这个过程周期是比较紧张的,而且它的进度也直接关系到建筑项目整个工程实际施工进程。而建筑机电的安装工程进度管理表现出整个工程施工团队的工作水平高低、工作反应能力强弱、工作效率快慢等等。项目工程的管理者必须要不定期地到施工场地进行监督与检查,保障工程准备完成。

2.5质量控制

质量是衡量一项工程优劣的砝码,优秀的工程给建筑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报酬,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与信赖。社会的进步与上乘建筑紧密相连,直接体现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在电力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与机电已经密不可分,因此机电质量的好坏对一项工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工程动工之前,工程人员设计的图纸一定要符合标准,规范简洁,通俗易懂,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保证施工人员在作业时能够按照图纸的要求正确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中所用到的机电与材料必须是有质资的企业所生产的合格产品,每个产品都要有严格的检验手法及精准的记录,对不合格的产品拒收,做到不接收不合格品,不生产不合格品,不传输不合格品。

3安装机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噪音的产生

噪音的产生有多种,机电在安装时最容易产生噪音,噪音对幼儿园、居民住所、休闲中心、城市中央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影响特别大,机电安装的噪音来源很多,比如制冷设施、供暖器、电容器、暖水设施等设施,在安装的时候,一旦出现安装错误或程序错误,都会引起摩擦,从而形成噪音。

3.2电流隐患

机电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电流不稳定现象,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电流的稳定性,简单例举大功率电器、环境、温度、天气等,电流不稳定非常容易引起一些故障,通常是自动跳闸,更严重的后果还会引起自燃,爆炸后引起火灾,火灾一旦发生,工作人员及现场人员都将难免遭受灾难。

3.3连接不牢固

机器与电气在连接时有很多的连接处,连接的工具通常是螺栓、螺母,螺栓与螺母如果没有充分的连接牢固,最终会脱落或者被氧化掉,容易出现短路与触电危险。

3.4安装电气要注意的事项

电气安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按照开关使用说明书操作,盲目的操作会破坏其功能;(2)断路器在装配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3)选择配套电压的电感器,确保电感器的压力与电气压力工作正常;(4)保持设备干净,对设备所处环境清理进行定期清扫。

3.5对安装机电的建议

建筑行业要在预期的时间里完成机电安装,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科学的做好计划,将精细的管理运用在施工过程中,对机电的安装与工程的进度统一合理规划,两者结合,对于一些工程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机器,要做好各段时间的工程安装计划,在安装时要充分考虑整个工程建筑的构成,确保大型机器与整个建筑工程的合理性、和谐性,保证整个工程能够顺利完成。

4结语

总的来说,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机电设备安装管理整个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点,建筑企业对此需要找到并建立应对措施来解决与完善。处于当前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建筑企业想要得以生存,其自身的竞争力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还要对机电设备安装管理相关工作负责,以此来保障安装管理工作品质,提升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品质水平,如此一来,建筑企业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才可以在这样的市场竞争里有一席之地。

作者:王军 单位:中国能源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故障诊断;机电液一体化;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很多工业已经将自动化系统应用在设备管理中,机电液一体化知识的应用可以为机械设备的管理和故障诊断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支持,这样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能对机械设备进行有效的改善,全面提高机械设备的综合性能,在设备管理和故障诊断中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知识能有效的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1. 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设备管理是通过特定的手段延长或改善设备的综合性能,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保证机械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如果设备发生故障,不但会影响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效率,还有可能对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造成影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加强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加强设备管理能有效的降低设备投资成本,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 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在设备管理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2.1 连续挤压机

2.1.1 连续挤压机的结构特点

连续挤压机是一种机电液一体化设备,能有效的解决产品生产不连续、产品长度受限制、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连续挤压机能一次性挤压成型,不需要退火、加热、酸洗等过程,能真正实现短流程、无污染生产;连续挤压机具有损耗少、成品率高、导电率高、产品质量高、用人少、自动化程度高、可连续性、大长度生产的特点。

2.1.2 连续挤压机的工作原理

连续挤压机是以颗粒或者杆料为胚料,利用变形金属和模具的摩擦力,挤压轮在旋转过程中,在槽壁摩擦力作用下将胚料送入,在挤压力和摩擦力双重作用力下,原材料不需要外部加热,变形区的温度就能上升到金属挤压成型的温度,胚料经过腔体从特质模具中挤出,从而一次性成型,只要胚料不断,连续挤压机就能连续不断的进行生产。

2.2 故障诊断

2.2.1 连续挤压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

油品对连续挤压机的液压系统有很大的影响,据统计,70%-80%的液压元件失效是由于油品污染变质造成的。油品质量变质会造成电磁阀等液压元件表面划伤、磨损,从而导致液压系统压力显示不准确、各部件动作执行缓慢等故障,因此,工作人员要定期清理表面油污、清理管道内部油垢、更换油箱,确保油品质量,从而保证连续挤压机的运行。

连续挤压机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温度为5℃-60℃,当温度低于5℃后,会发生过滤器阻力变大、电磁阀动作缓慢、压力损失过大等现象;当温度高于60℃后,会产生压力阀不稳、泵排量不足、内泄漏等现象,因此,要加强温度监测,当温度高于60℃或低于5℃后,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温度调整,从而保证连续挤压机的正常运行。

2.2.2 故障诊断技术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有很多种,在进行设备故障诊断时,要根据设备的工作环境、维修难度、维修时间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故障诊断技术,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设备的运行状态。目前,常用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法有温度诊断、振动诊断、铁谱诊断等三种方法。温度诊断是指当设备发生故障时,温度会发生变化,部分损坏零件的温度在发生故障前会有明显的提高,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收集的零件温度,绘制温度变化图表,从而判断设备发生故障的零件;振动诊断是指对运行的设备进行监测,收集设备的振动信号,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发生故障的原因及故障位置;铁谱诊断是指将带有磨屑的油通过高强度磁场,磨屑被吸出后,通过谱片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

3. 加强设备管理的措施

3.1 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为因素是造成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要努力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故障。企业要根据操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企业要保证每一个上岗人员懂设备原理、构造、性能,保证操作人员会使用设备、会维修设备、会检查设备。企业要强化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都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备操作,只有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才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2 加强设备日常维护

设备的稳定运行离不开日常维护,因此,企业要加强设备日常维护管理。设备在安装过程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设备安装结束后,要进行试运行,试运行合格后才能正式使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经常对设备进行清洗、注油、防锈等处理,工作人员要及时记录设备磨损状况,发现磨损严重的现象要及时上报给相关负责人;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尽量将各种隐性故障处理干净。只有加强设备日常维护管理,才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保证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

4. 总结

将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应用在设备管理和故障诊断中,企业能根据生产需要,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设备发生故障后,能快速定位故障位置,为设备维修提供依据,这样不仅能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加强设备管理,还能有效的节省设备投资成本,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对设备管理和故障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路洁,机电一体化知识在设备管理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08).

第5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档案 存在问题 管理内容措施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除了打印输出的账、证、表以外,整个系统开发形成的全套档案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的范畴;另外,对存有会计数据的有关介质也应妥善保管。因此,电算化会计档案就包括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以及会计软件系统开发中编制的各种文档程序和其他会计资料。

1 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含义及特点

1.1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含义会计电算化档案是指以磁性介质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的书面形式的会计信息,包括记帐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以及会计软件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程序和其他会计资料。

1.2会计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1)电算化会计档案比传统会计档案具有更广泛的内涵。(2)电算化会计档案较传统会计档案有更多的存贮形式且对存放条件要求更高。(3)电算化会计档案较传统会计档案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迹。(4)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使用和会计软件的版本密切相关。(5)电算化会计档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环境才能再现在使用者的面前,且使用时具有方便、快捷、直观,容易产生一些分析结果,可以对管理和决策提供较好的支持。

2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企业在业务量加大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档案存储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广范了。会计电算化档案不仅仅停留在老式的会计档案上,而发展成了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都是通过电算化记帐来完成的。对电算化这种操作方式,财务人员首先需要设计能被计算机识读的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然后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由于这些程序既是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运行的条件,因而这些资料虽然不是会计核算活动的产物,没有具体的数据和表格,但是由于没有它们的支持,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就无法进行,所以必须作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殊部分予以保存,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2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调用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以使用。

2.3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不仅是作为会计资料信息载体的纸张而且更重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因此,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人员的素质与系统安全操作提出了新需要。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求所从事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核算工作的各项专门方法,更要学习相关电算化技能。由于一些会计主管人员长事从事手工记帐,有些同志在一些基本电算化技能方面还认识不足,这就加大了电算化档案的管理推广速度。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从相关政策法规和技能培训方面入手。

2.4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会计电算化档案具有易遭破坏,难留痕迹的特点;同时电子档案易被修改电子档案的保存,受到载体本身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有效期等因素的影响。

2.5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更需要科学地管理。实行电算化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这就对如何进行科学的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有效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上述问题,还必须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包括存档手续、分类管理办法、使用审批手续、保存期限及销毁手

续等内容,以使相关管理制度常规化。

3 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具体内容和相关措施

3.1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具体内容

现金记帐凭证及日记帐的输出及保管。现金收付业务要做到当日业务当日清。现金记帐凭证一律由专职会计人员手工做记帐凭证,审核无误后当日输入计算机并打印出现金日记帐页,审核后交现金出纳人员核对现金库存,相符后出纳员及主管负责人在帐页上盖章,按月编页码装订成册加盖封印,年终将各月现金日记帐顺序装订成册,加盖封印妥为保管。

3.2现金、银行记帐凭证可采取汇总的方式,装订成册,妥为保管

银行记帐凭证分机制凭证和手编记帐凭证两种。有关财务人员必须及时把经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手编凭证,当日输入计算机并打印银行日记帐,以保证银行出纳当日业务当日清。银行帐页经出纳审核无误后,出纳和主管会计签字盖章,按日装订成册,年终将各月银行日记帐顺序装订成册,并加盖封印,妥为保管。。

3.3转帐凭证的输入、输出与保管

转帐凭证包括手编凭证和机制凭证两种,有关会计人员应及时将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手工编制的记帐凭证,输入计算机。机制凭证在输入计算机后要打印输出,并与手编凭证同样装订成册,妥为保管。

3.4科目汇总表、帐簿打印时间

3.4.1现金、银行日记帐每天打印。

3.4.2银行余额调整表每月打印一次。

3.4.3总分类帐和各种明细分类帐每月打印一次。

4 结合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内容,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措施

4.1 日常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替代手工记帐后的日常使用管理是通过对系统运行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完成预定任务,保证系统内各资源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具体包括:

4.1.1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

4.1.2预防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

4.1.3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

4.2 实现有组织、动态地管理大量数据,方便用户访问的由计算机软、硬件组成的系统。加强系统维护管理:

4.2.1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电子计算机正常运转的措施。

4.2.2会计数据和会计核算软件安全保密的措施。

4.2.3修改会计

核算软件的审批和监督制度。

4.3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4.4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4.5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会计软件程序,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截止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五年。

4.6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认真学习《档案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安全管理意识。对相关负责人员要加大电算化培训力度,为今后的技术升级作好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新惠.电算化会计档案应注意的问题[m].档案管理,2002,5.

第6篇

关键词: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落实我国的电网基建工程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对电网建设的管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细化与规范,并且提高我国的电网基建管理水平,我国的很多电网公司都颁布了相应的基建管理规定,从业主、设计一直到监理施工等方面的建设主体,以及招标采购、对建设的准备与管理等建设环节,还从质量、安全、技术以及进度等具体的项目管理的内容上进行了规范化的要求,为我国的电网基建工程能够提升质量与实现全面的管理打下制度基础,是一种新手段,能够推进我国电网基建工程的一体化与规范化建设,从而实现我国电力管控模式的转变。但是如何能够提高并且全面落实我国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的管理,如何能够图稿电网基建的管理水平,就成为了基层供电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 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项目的特点

我国的电力行业所有的工程项目都是以工程建设为核心的,为了达到控制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成本,提高电力管理水平与运作效率的目标,我国的电力部门从工程任务的编制与设计,到工程的下达与分包、合同的流转、预算、工程的结算、保研与交付等所有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监控。同时把电网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与工程的计划和执行的过程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电力部门能够对工程所使用的物资、所花的成本费用、施工的进度、施工时的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与调控。由于电力基建工程一体化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一些这个行业特有的特点,主要有:该行业是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建设周期长、对质量与安全又较高的要求、配套的设备多、建设的规模很小并且较分散、共同协作的单位很多、但是施工单位的素质不够高等特点。

2 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的传统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的项目需要涉及到包括设计、监理与施工在内的很多参建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施工人员在技术力量上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监理人员也很少尽到责任,缺乏在施工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着不同形式的以包代管,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电网基建工程的实体质量和整体工艺的水平偏低,在安全施工管理和安全风险控制方面也只是处于形式。还有一些参建单位在设计方面的标准都不一样,也会造成在电网基建工程施工时的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都很难得到控制。换句话说,就是在传统的电网基建一体化工程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施工的管理要求不够明确,施工管理的职责没有落实到位;对管理的要求逐层减弱,在管理要求方面没有严格的执行;一些分公司的管理水平不够均衡;一些参建单位的管理水平不够均衡,达不到需要的标准;一些单位的管理不够专业,没有足够的经验;管理的层级较多,缺乏准确与严格的管理标准,管理效率不高;没有一些有效的考核评价与奖惩措施的手段。

3 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一些电网单位有了成熟的项目管理理念,并且制定出了一些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业标准以及整套的业务流程,对一些管理制度和管控策略等方面需要规范统一的文件进行了一部分的优化与调整,实现了对电网基建工程的全面管理。

而基建一体化的核心是业主项目部,是推进我国基建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业主项目部有一些具体的基本职责和工作上的要求:第一,项目管理。需要负责对基建工程进行组织编制项目策划,要明确管理的目标,对项目的实施做好组织工作,并且要对承包商进行管理评价,还要负责档案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等方面的工作。第二,安全管理。业主项目部需要组织检车和监督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否安全,监督环境管理活动;要做好施工时的安全管理与控制;要严格落实相关的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的法律法规条款;要确保工程的安全经费得到合理的使用。第三,质量管理。业主项目部需要负责检查与监督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活动,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创优目标;对于项目中的设计、施工、试运与竣工验收等工作需要进行质量方面的有效管理,保证项目的质量,出现了质量问题后要负责保修。第四,进度管理。业主项目部需要制动与实施相关的计划,并且组织完成基建工程建设相关的准备工作,对开工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施工的进度以及动态要进行严密的跟踪管理,防止出现差错;项目部需要参与项目启动之前的验收与投产和工程竣工之后的验收工作。第五,技术管理。业主项目部需要须知与参与工程各个阶段的技术审查;在有技术争议时参与处理;并且要协助开展相关项目是实施和运用。

4 推进我国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的措施

4.1 大力推进业主项目部的建设

由于业主项目部是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的核心,所以应该把业主项目部的建设作为推进电网基建工程建设的主要突破口。要想加快业主项目部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对于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培训时应该明确培训目标,统一培训的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加大培训的力度,在培训之后进行统一的素质考评,只有通过这项培训,使所有的参建人员都明确了解本部门在管理方面的要求,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上进行指导。其次,应该组织不同的业主项目部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交叉互查,共同提高,互相促进。

4.2 加强安全管理以及电网基建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要加强对入网资质审查的建设,完善本电力单位的招投标管理。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是,需要通过风险辨识,对于一些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高危险工作,制定出专门的安全保障措施,并且一定要写入合同之中,使施工单位明确在进行这些工作时的高危险性,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制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措施之后才能够开始施工。同时,需要加强对于施工安全以及安全责任制的检查力度,确保每个施工单位在施工时都严格落实,在施工现场要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文明施工要求,把所有的安全控制关口提前把好关,通过有效的把控,规范在施工时的安全行为,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这项工作还应该在不同的施工阶段、施工场所提前进行危害的辨识与风险的评估,对风险作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与有效的检测好管理。如果存在重大的风险,就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并且要展开全面的、持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确保施工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网基建工程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是一项集细心、配合、创新、专业技术等方面于一体的,需要电力单位长期进行摸索与探究的工作。电力单位需要根据本文所提出的问题与相关建设管理的措施进行修改,从而确保电网基建工程实现在建设管理上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榕,白霖.电网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控制[J].云南电业,2007(12).

[2]袁兆祥,韩文军.海拉瓦技术及其在电网建设全过程的深化应用[J].能源技术经济,2010(12).

[3]白玮.浅论电网基建工程财务精细化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1(07).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 精细化 数字油田 智能油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26-02

石油行业管理战线长、幅度大、点多面广、高度分散等等,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精细管理约束条件要较普通工业企业要难得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油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油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多年的建设发展中,江苏油田始终坚持“标准一致、源头唯一、集中集成、共建共享”的工作原则,始终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工作方针,始终按照“建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工作要求,把信息化根植于油田实际、贴近于生产经营、结合于业务需要,油田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走在了中石化第一方阵的前列。在经营管理系统建设上,按照“国际水准、中国国情、石化特色、油田实际”的总体思路,率先建成了中国陆上油田第一个ERP系统,树立了中石化上游板块ERP建设的样板,促进了精细管理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勘探开发业务系统集成上,自主建成了具有行业水准的企业级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数据中心,彻底改变了油田传统的勘探开发生产业务管理与应用模式,开创了油田信息化与勘探开发业务深度融合、信息化有效支撑勘探开发业务的新局面。在信息网络设施上,升级改造了油田主干网和二级单位局域网,主干带宽实现了核心万兆交换、双冗余负载均衡,并采用Ku卫星、无线VPN等多种通信技术,使油田网络延伸到生产一线,架起了油田信息的高速公路。在信息工作模式上,探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由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的转变、由“孤岛”系统向一体化集成系统的转变、由单专业独自运行向多专业网上协同运行的转变,形成了“业务主导、部门协同、集中管理、积极应用、不断改进”的良好工作局面。信息技术已融入到油田勘探开发、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矿区建设等各个环节,成为油田精细管理的“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油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正不断催生新理念、新产业,国家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的深度融合”等战略发展方针,油田也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油田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管理。一是信息化是勘探开发工程的“加速器”。现在油田从事勘探开发工程工作一步也离不开信息化,从地震勘探与测录井等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从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研究到开发方案制定,从地面工程规划设计到油田开发生产管理等等各个具体技术环节,信息技术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信息化是精细管理的“助推器”。信息化是精细管理的基本手段,精细管理与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精细化管理既需要继承传统的东西,也需要接纳现代的新东西,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手段、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精细管理生命力就会更加强大。从油田实际应用的效果来看,管理体系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相结合,不但革新了管理的思想、改变了管理的模式、丰富了管理的方法,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效能和效益。三是信息化是发展方式的“转换器”。随着油田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业务领域越来越广、生产数据越来越多,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迫切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特有的先导性、前瞻性、渗透性,建立覆盖全油田各专业领域业务链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利用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平台,推进跨部门、跨单位、跨专业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实现快捷、准确的业务处理,增强油田的技术创新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三、油田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途径和方式

坚持以集中集成、综合应用为导向,以夯实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完善提升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数据中心为核心,以深化一体化业务协同平台和以ERP为主的经营管理平台为重点,推动形成全流程渗透、全系统集成、全业务协同、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崭新格局。一是强化精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数字化建设。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体现为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信息化工作本身的创新实践,更要突出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的变革和创新,将油田ERP、SAP-HR、HSE、业务公开等管理系统与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数据中心有效融合,加强研究开发和深化应用,实现计划、投资、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全面数字化管理。二是强化信息化与专业化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集成化建设。当前,隐蔽油气藏勘探、精细化油藏管理与开发等都为集成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直接促进信息技术在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质建模和大规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面得到更高层次的应用。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中心平台的基础上,开展GIS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实现数据中心与专业系统的全面集成与整合。三是强化传统服务与提升水平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做好数据的自动汇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资料的自动收集整理等传统服务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化系统应用,在一体化业务协同平台上,整合、移植勘探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应用系统,使各系统在完成自身专业应用的同时,还自动为其他专业提供数据服务,形成专业应用协同的良性循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提升油田信息系统支撑能力和应用服务水平。

四、油田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渐进、不断升级的过程,是企业的一项长期工作,必须建立符合油田自身特点的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上下联动的组织保障机制,确保规范运行。始终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理顺管理流程,明确信息化责任,做到管理职能、管理人员、管理措施三到位。同时,大力倡导共享协同、透明高效、健康文明的信息化文化,加大信息化知识学习普及力度,着力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在油田上下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和完善多措并举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健康运行。宝贵的数据资源一旦丢失,企业技术与经营秘密一旦泄密,企业的损失有时会比有形资产的损失可能还要大,而且有时没有办法挽回。在管理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网络安全认证体系,加强网络防范,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在技术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防信息泄漏风险体系、信息资源灾备体系,进一步优化信息安全资源配置,做好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三是建立和完善优势互补的人才保障机制,确保平稳运行。没有高素质的队伍,信息化建设就没有人才支撑。坚持以建立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系统关键岗位技术人员、信息应用人员三个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各个层次、各类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和信息系统操作的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促进油田信息化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油田信息化建设应该注意的事项

油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到远期目标;既要有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又要有近期的具体目标,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年见效。二是要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既要统筹全局,服从互联互通的总体布局,又要兼顾局部,满足各专业的个性化需求,着力在基础建设上“统”、在专业应用上“分”,在建设标准上“统”、在应用方法上“分”,在技术架构上“统”、在业务流程上“分”,做到大小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共享,相互映衬。三是要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既要加强网络的硬件建设,又搞好软件开发应用,既要贯彻适度超前的原则,持续加大投入,促进系统不断升级换代,又要注重实用适用,量力而行,逐步升级扩充,边使用,边总结,边提高,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四是要处理好“老”与“新”的关系。既要传承,又要创新,继承发展多年来油田自身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技术构架、业务系统流程,更要科学研究,系统推进,大胆探索,创新开发,努力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管理系统。五是要处理好“建”与“管”的关系。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的变革,建设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管理是建设的延续和保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须牢固树立建管并重的思想,形成以建促管、以管保建的良性工作机制。

信息化建设是油田深化精细管理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油田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全面渗透、集成整合、深化应用的新阶段,油田企业只有清醒认识自身所处阶段,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力;信息一体化

0前言

现如今,我国电力系统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革,电力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的日常用电量不断增加,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十分关键,这就使得电力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电力生产的要求,因此,如何革新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迅猛发展,从极大程度上完善了电力企业传统管理过程中的不足,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对电力生产的需求。

1实现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管理需遵循的几个原则

1.1可靠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的信息一体化管理能够使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运营情况得到深入了解,还能有效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系统发展手段。因此,确保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及其稳定性非常必要,这就要求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切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尽可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或者不被外界任何因素所影响,从而影响了系统的运行。

1.2实用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实用性,要求了相关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系统操作界面应当简单实用,便于电力用户的使用,使这些普通用户也能够通过屏幕对系统进行操作,与此同时,一体化的系统还包括了一些日常操作需要的功能,这些功能必须全面和简明,要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体化电力系统多样性和实用性的相互结合,促进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

1.3安全性的原则

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可以保障企业的生产,能够确保电力用户的正常用电。安全问题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确保系统的安全是电力企业顺利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信息一体化的系统应当具备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的功能,利用这个功能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系统的自身安全,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阻止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

1.4开放性的原则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开放性的原则是指系统要利用一些标准、通用的网络技术、通信协议、计算机的软硬件等,保证系统在必要之时,能够有效实现自动升级、自动重建或者系统互联等。

1.5实时性的原则

电力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电力的实时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信息一体化的系统中就包括了实时,帮助系统实时应对各类特殊情况的发生,从而充分保证了电力安全运营。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一体化目标

2.1应用电子商务

通过整合电力企业中相关的应用程序,实现了电力企业的跨应用程序以及自动化营运流程的整合、交易,有效整合了原有电力系统中的分散的应用软件,这类电子商务应用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赢得发展机会。此外,还能利用导入企业应用整合使电力企业的一些内部封闭作业环境与电子商务有效结合,从而促进了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2.2整合企业的业务

电力企业应用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全面整合企业的所有业务,能把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及电力系统中的大量数据相互整合,而系统中相应的应用程序的连结,就是实现整合这些数据的关键。

2.3业务流程管理

电力企业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以后,可以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比如:利用ERP系统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的时候,就要结合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中相应的功能模块来完成,因此,这也要求了电力企业在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务必做好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相关的系统,确保其功能的实用性与整合性[1]。

3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的技术方案

3.1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与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计算机网络信息与电力企业信息的一体化发展最终的目标就是搭建起电力企业的信息统一支撑平台,安全规划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框架,使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实现系统的高效集成,从而使电力企业在客户、业务、员工工作以及合作单位之间的相互统一,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逻辑层次。第一,客户的表现层。客户的表现层结构主要是建立一个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客户需求数据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对普通企业用户的数据、对电力企业全体的员工数据以及对电力企业相关职能管理的部门数据、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数据。第二,企业业务的逻辑层。电力企业业务的逻辑层起到了对电力企业的数据进行集中交换的作用,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帮助电力企业设计出有效的处理联机事务的系统。第三、企业数据的逻辑层。电力企业数据的逻辑层是实现电力企业统一数据建模的重要结构,这一逻辑层能够将不同站点、不同的数据源进行统一的储存与组织,从而使电力企业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数据信息整合。

3.2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物理性质结构

首先,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来支撑整个平台,并且搭建起统一的门户平台来实现电力企业网站的访问。其次,电力企业要规划自身的信息资源,并且按照规划模型的统一,构建起电力企业数据中心。并且确保数据稳定与可靠,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合理、科学的挖掘与分析,这就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具体指标。最后,根据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积极借助相关开发工具以及动态建模等技术,为电力企业搭建一个信息统一管理的平台。

3.3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能够以最优化、自动化的方式对企业的工作进行管理,能够支持、并发、顺序、分支等形式不一业务流程。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的一体化系统工作流程管理平台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3.3.1软件构件

电力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管理平台所包含的软件构件,其作用就是用来对工作流中一些基本的构件进行管理,这些基本的软件构件则是确保企业整个工作流程管理平台的重要部分。其功能主要包括了构建工作流模型、构建执行工作流服务以及构建客户的应用管理。

3.3.2系统的控制数据

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程管理平台数据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了工作流的控制数据、控制相关数据以及应用数据等,其中,工作流对数据的控制主要用来控制工作流的执行服务。管理平台中的相关数据为数据的有效控制、状态转换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决定着系统逻辑的发展方向。应用数据是指应用系统程序来操作的一系列数据,这个环节的作用是确保整个流程的流动性。

3.3.3应用数据和其他应用

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与外部应用,虽然不在工作流平台组成部分当中,但是这些外部应用和数据也可以为工作流的产品调用,在工作流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当中,务必考虑不同的应用需求,便于在和不同应用系统交互的时候,能够建立、提供一个标准的API函数及规范应用来实现系统之间不同的交互[2]。

4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一体信息管理的策略

4.1集中管理服务器

若要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电力企业则需要将现有的各系统服务器集中,在确保服务器的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和配置。电力企业对各类系统服务器进行集中化的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机房的重建,同时,也是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与保障。

4.2整合现服务器

电力企业在构建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可以把那些容量较小、分散的服务器用较大的、功能较强的服务器进行整合与替换。通过对企业服务器的整合,扩大服务器容量利用空间,有效改善服务器性能,进而提高企业服务器系统使用效率,增强服务器扩展性,降低系统维护、检修、升级、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的投资费用。

4.3整合数据

电力企业对数据进行整合,是实现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对电力企业各系统数据进行分类与合并,将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整合,使数据实现集中存放。对于平台产生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有效降低了数据冗余存储,进而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也能发挥出电力企业的数据信息效应,与此同时,也充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3]。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若要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与一体化信息管理的作用发挥出来,务必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效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企业的电力系统配置,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协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力企业的一体化信息管理,优化电力系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何南鸿.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的探讨[J].硅谷,2013,10(23):96-109.

[2]孙欣欣.浅析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电力企业信息一体化进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