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药行业发展史

医药行业发展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药行业发展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药行业发展史

第1篇

审批从严,政策趋紧,增速放缓,抱团取暖

放眼下一个五年,预计中国医药和生物技术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趋势性变化。

2015年年底,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了史上最严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对提高仿制药审批标准、优化临床试验申请审评审批、加快临床急需等药品审批、严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等进行明确规定。许多药企的在研在审新药将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招标改革、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及医保控费将会实质性影响部分药企的销售与经营。在审批与政策双重趋紧、医药市场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同质化的仿制药企业将寻求抱团取暖,那些有雄厚研发底蕴、健全销售网络和强大整合能力的药企将有机会逐渐发展成为平台型药企集团。

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带来了慢病药和儿童药等细分市场的机会

2015年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从2.12亿增加到4.18亿,人口占比提升到29%。由于老龄群体免疫力较低,导致患病率较高;且老年人多发慢性病,需要持续用药,耗费较高,老龄人口将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为医药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0-2014年,我国每年新生儿约1600万。全面放开二胎后,预计头五年新生儿每年增加500万左右。我国制药企业总计约6000家,但专业儿童制药企业却只有10家左右。我国12岁以下人口已经超过2亿,且儿童免疫系统处于发育健全阶段,属于易患易感人群,儿童用药市场需求量巨大,蕴藏着众多的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创新空间。

生物技术持续火热,精准医疗孕育万亿级市场

2015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决定在2030年前政府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全球范围内,CAR-T、CRISPR、ctDNA、单抗等生物技术逐渐得到验证,并应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及精准治疗。虽然该类技术处于探索阶段,但这些技术的研究探索、临床试验及验证后的诊疗应用都将创造巨大的市场机会,初步估计可达万亿规模。

第2篇

计划目标:推动党报集团进一步深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壮大规模实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安全的投融资渠道,向跨地区发展、跨媒体经营的综合性现代传媒集团转型,形成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巩固加强宣传舆论主阵地。

计划概要: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济南、沈阳、西安、武汉、郑州、成都、南宁等城市为报业发展资源集聚中心,重点扶持10家左右具备以下条件的报业集团向综合性传媒集团发展:1、初步建立起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合的报业集团管理体制,并在实践中基本实现了管理体制的相对稳定运行;2、初步形成了报纸、期刊、图书、音像、互联网站及其他新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内容产品的采编、制作和出版能力,具备内容资源整合能力和新兴内容市场开发能力;3、基本实现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初步确立了集团层面的新型市场主体,特别是组建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集团公司(或集团投资控股公司),确立了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的治理结构,具备资本运作能力;4、具有突出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财务状况,确立了区域内领先的优势竞争地位,拥有具备品牌影响力和拓展能力的媒体,具有跨区域发展能力;5、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成果显著,初步形成了与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人才队伍和人才结构;6、具备多元化经营能力,具备文化产业关联领域的整合能力和运营基础,收入结构趋于合理,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专业性传媒企业集团发展计划

计划目标:推动服务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行业类报纸以及满足重要细分市场受众需求的专业类报纸重塑新型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垂直整合实现跨地区发展、跨媒体经营,形成一批在行业领域或细分市场内具备一定资源集中度的、占据优势竞争地位的专业型传媒企业集团。

计划概要:确定石油化工、信息产业、汽车、房地产、金融、新闻出版、旅游、商品流通、人力资源、演艺娱乐、生活消费、医药保健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产业或重要细分产品和服务消费市场为发展重点,推动30家左右已初步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专业类报纸出版单位,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整合行业内或细分市场内多种形式的媒介资源,贯穿产业链或细分市场价值链,向大型专业型传媒企业集团发展。

新农村报纸出版促进计划

计划目标:报纸出版资源配置政策向农村倾斜,完善“三农”类报纸出版优惠经济政策。改进农村党报发行,显著提高各类“三农”报纸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内容形式,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显著提高报业服务“三农”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计划概要:1、调整报纸品种结构,增加面向“三农”的报纸在全国报纸总量中的比重。在重要农业省份和少数民族自治区,“三农”类报纸所占比重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限制现有“三农”类报纸改变办报宗旨。现有“三农”类报纸出版单位已不具备报纸出版能力、无法维持报纸正常出版的,可在坚持原办报宗旨的前提下,将报纸划转到具备出版条件的报纸出版单位,继续出版面向“三农”的报纸。2、鼓励省级党报社(报业集团)创办面向“三农”的党报“农村版”。“农村版”以宣传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为办报宗旨,要结合“三农”实际,突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政策指导性,宣传务求实效;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压缩版面,降低报价,改善发行,加强服务。3、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文化生活类报纸。各类报纸要准确定位于“三农”需求,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积极依托发行渠道、系统渠道或其他合作渠道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农副产品推广、农资、函授教育等多种服务。

精彩新体验报纸阅读促进计划

计划目标:加强对青少年读者的引导和服务,打造一批精品青少年报纸及报纸网站,向青少年提供导向正确的时事新闻、科学知识、文化娱乐,促进素质教育,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成长的舆论氛围。大力开发适应青少年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增值业务,实现报网互动,满足青少年新型内容体验。

计划概要:1、把握青少年成长规律和阅读偏好,大力创新报纸的内容和形式,从战略高度培养青少年的读报习惯,树立报纸、报纸网站及其出版机构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2、在高校集聚城市组织一批坚持正确导向、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时政、财经、IT、体育、文化生活等类报纸,在高等院校内建立一定数量的阅报栏,向在校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体验。3、鼓励报纸出版单位通过赞助学生社团活动、资助特困生、设立报纸奖学金、组织新闻学习社团、提供就业辅导、开设大学生热线等多种形式,与在校大学生建立有效的互动交流平台,提高报纸出版机构对大学生的影响。4、提高高等学校校报的办报水平和办报质量,切实加强高校校报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能力,增强高校校报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的服务能力。组织先进报社对高校校报提供点对点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培训。5、推动教育教学辅导类报纸的办报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调整教育教学辅导类报纸的结构和布局,扶优汰劣,提高报纸出版质量。

地市报业市场振兴计划

计划目标:深度挖掘地市一级报纸市场潜力,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将一般地市报纸平均期发行量由目前不足3.5万份提高到6万份以上,报业收入实现翻番,形成全国报业新一轮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计划概要:1、推动地市级党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贯彻“三贴近”要求,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地市党报的发展之路。2、促进地市区域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发展,鼓励地市党报积极调整所属晚报都市类报纸定位,消除晚报都市报的机关报形态,充分利用这类报纸的特性,扩大影响力,发挥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同时积极开发地市区域发行和广告市场,给予地市党报有力的经济支持。鼓励没有晚报都市报出版资源的地市党报社整合当地其他报纸出版资源,加强地市党报社的宣传舆论阵地。3、通过政策引导和出版资源配置,向地市区域报业市场引入适度竞争,促进地市区域报纸在有序竞争中提高办报水平和报业经营管理水平。4、鼓励省级报业集团(党报社)与地市级报纸出版单位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出版或合作经营,向地市级报社输出先进的办报理念、管理经验、办报资金和优秀人才,带动地市级报纸健康、快速发展。

行业信息资源平台发展计划

计划目标:引导行业类报纸树立“资源中心观”,努力建构行业信息资源平台,通过开发多层次、多形态的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业务,向面向所在行业提供新闻、资讯和增值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媒体转型。

计划概要:选择50种全国性及区域性行业类报纸出版单位,实施“行业信息资源平台”发展计划。整合所在行业的政府资源、行业资源、关联资源和媒体资源,建构以行业数据库为基础的、具有行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功能的信息资源平台,并以此为依托部署不同层次的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及增值业务组合,全方位满足所在行业对行业新闻、资讯、门户网站、顾问服务、公关活动、行业研究、市场调查、数据库服务、会展、论坛、电子商务、教育培训、产品及服务推广等需要。

加入“行业信息资源平台”计划的行业类报纸出版单位,其核心业务或业务组合、运营组织及流程应按“行业信息资源平台”的发展要求进行重大调整,由传统的“媒体中心观”引导下的单一报纸出版业务,向“资源中心观”引导下的全方位的行业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转型,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形成一批在行业内具有国际性、全国性或区域性品牌影响力的权威行业媒体,实现报社收入的结构性调整,即直接来源于报纸发行和广告的收入仅占机构总收入的30%以下,依托资源平台开发的其他内容产品、信息产品和增值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主要部分。

细分市场专业周报促进计划

计划目标:引导报纸出版单位大力培育和开发细分阅读市场和服务领域,实现我国专业性周报对城乡重要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满足工商业对细分消费市场的广告投放需求。

计划概要:1、在区域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面向生活服务、健康保健、影视娱乐、旅游休闲、房地产、汽车消费、女性生活、老年康乐、社区文化等具备报纸发展条件的重要细分市场的城市周报。2、支持全国性或区域性专业类周报在一般城市和农村乡镇发展满足生活服务、医疗卫生、女性生活、老年康乐、科学普及、农业知识、农村文化生活等细分市场需求的周报。3、限制中心城市晚报都市报数量,采取末位淘汰,就地调整办报宗旨和市场定位,由综合性日报转为适应细分市场需求的专业类周报。4、优化生活服务类报纸结构,不再发展地市级广播电视节目报。已不适应市场规律和群众需求的,原则上划转到当地党报社(报业集团)并调整为满足当地群众迫切需要的专业类周报。5、支持具备规模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类周报整合报纸出版资源,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品牌价值和品牌延展能力,建构关联细分市场的内容产品体系,向专业型传媒企业集团发展。

海外报业市场拓展计划

计划目标:鼓励有条件的报纸出版单位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在境外兴办报纸。近期目标是采取多种形式拓展海外华文报纸市场,在世界主要华人聚居国家或区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规模实力的中资或中资背景的华文报纸,有效传播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同时服务于经济发展,为中国企业创造海外市场商机。远期目标是通过积累海外报业市场经验,不断提高海外市场竞争能力,最终参与海外主流报业市场竞争。

计划概要:1、建立“中国报业海外市场拓展联盟”,组织已开展海外出版业务的报社或尚未开展业务但已具备海外拓展能力的报社,改变当前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集中有限资源,形成拓展合力。2、深入研究海外华文报纸市场的读者需求、出版现状、准入制度、资源条件、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海外拓展;研究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办报方式、竞争策略和商业模式。重点拓展的海外华文报纸市场包括:台港澳市场,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南美市场,东亚市场(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南非市场。3、积极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主要依靠报纸出版单位自身竞争能力拓展海外市场,采取独资、合资或合作形式在海外办报。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在重点海外华文报纸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中资报纸。

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

计划目标: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显示介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运营模式,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战略转型,推动报纸出版业态的重大变革。

计划概要:1、“数字报业实验室”的主要实验内容为:(1)电子报纸出版发行形式;(2)电子报纸的受众阅读体验;(3)数字报业的运营环境、价值链和商业模式;(4)政策法规和监管模式。2、“数字报业实验室”为开放性试验计划,由新闻出版总署发起邀约,报纸出版单位及电信业、软件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广告业、市场调查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关联行业机构在自愿基础上共同参与。3、“数字报业实验室”以电子纸张为内容显示介质的主要突破方向,以无线宽带多媒体技术为主要传播技术,以兼容的信息标准为内容制作和传播标准,营建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化报纸出版业态和运营环境。4、实验计划在2006年年底前启动,以三年为实验期分步推进。首期选择10种全国性报纸及10个中心城市的20种地方性报纸,实验读者规模约1000人。

中小城市综合信息门户发展计划

计划目标:以地方性城市综合新闻类报纸为重点,调整当前报社网络信息化建设思路和运营方式,推动报纸出版机构建立“7/24数字信息架构”,全面转型为以进化型信息架构为支撑的、全天候为所在城市提供实时新闻资讯、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广告推广、电子商务等增值服务的、当地领先的数字内容和增值服务提供机构。

计划概要:1、选择50家左右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影响力、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和信息网络建设基础的区域中心城市及次中心城市的综合新闻类报纸出版单位作为该计划试点单位。2、试点单位按照“7/24数字信息架构”的要求创新运营组织和业务架构,改造现有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流程及平台,通过重组、收购、参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重新整合资源、定位内容产品及增值业务,建构基于进化型信息架构之上的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组合,确立新型报网关系和运营模式。3、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试点报社建成所在城市最强大的新闻资讯、城市综合信息、消费者(读者)及工商企业信息采集、加工、的数据库网络平台,最具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网络广告、电子商务及其他增值服务供应平台。直接来自网络内容产品、广告及增值服务的收入占到报纸出版机构总收入的30%以上,网络广告收入不低于网络广告市场的平均增长率。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联盟计划

计划目标:建立报纸出版行业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集体保护组织,形成报纸出版单位维护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集体协商机制、集体谈判机制和集体诉讼机制。

计划概要:1、鼓励报纸出版单位采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集体行动,组建“中国报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联盟”,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互联网站侵权行为的损害。2、支持“中国报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联盟”建立合理合法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集体协商机制、集体谈判机制和集体诉讼机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采取共同行动,有效保护报纸出版业的内容创新能力。3、“中国报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联盟”的集体保护行动应遵守自愿、平等、公平、合法原则,正确处理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作品使用者的关系,促进报业发展、信息传播和公共福祉。

黄金一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目标:促进新闻人才学历教育创新,大力培养政治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承前启后、肩负报业发展使命的“黄金一代”报纸出版业从业者。

计划概要:1、推动高等院校根据报纸出版业发展趋势和发展模式转型要求,改革现有新闻学科教材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适应报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2、组织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著名高校的重点新闻院系加入“黄金一代”系列教材编写计划,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并向全国高校新闻院系推广使用。3、促进高校采取学科重组或跨学科交叉融合方式,打通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及信息系统管理等学科界限,培养高级复合型报业人才。4、鼓励报纸出版单位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介入高校新闻专业学历教育,协助高校新闻院系推进新闻教材、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共建科研、教学及实习基地,向纳入“黄金一代”培养计划的毕业生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共同培养“黄金一代”报业人才。5、鼓励有条件的报业集团或报社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重点培养发展战略研究和决策层面的高级报业人才。

报业发展情报平台建设计划

计划目标:建立报业数据情报收集、监测、分析、评估一体化的行业发展情报平台,全面跟踪本纲要各项行动计划实施进展,指导和协调报纸出版单位实施行动计划,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正、调整计划目标或行动方案。

计划概要:由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组织报纸出版单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学术机构等,建立报业发展情报平台,为本纲要各项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研究、监测和评估工具。重点开展或委托相关机构开展以下工作:行动计划进度评估及月报;行业及市场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受众阅读行为调查;报业竞争力监测;数字网络技术进展及其适用性研究;行动计划辅导与协调;建立行业情报共享机制等。

影响2008――中国报业博览会计划

第3篇

中国医药行业上半年运行分析及下半年发展趋势

2007年下半年,医药行业成本费用继续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但药品终端市场依然旺盛,医药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2007年以来,医药工业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回升。但上游原辅材料成本上涨、药品价格继续走低等因素,对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上半年运行情况

(一)生产、销售快速增长。今年1~6月,累计完成医药工业总产值3100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化学原料药、生物生化药品及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子行业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销售产值2913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药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化学原料药及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3.97%。

(二)效益回升较多。1~5月,全行业实现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36.1%,处于“十五”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利润增幅较大。亏损企业1384家,行业亏损面为24%,较一季度下降3.5个百分点;累计亏损额18.1亿元,增长1.1%。

(三)出口增速减缓。今年1~6月,完成出货值379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回落5.17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药行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分别实现出货值173和93亿元,增长14.6%和33.5%,增幅下降2.6和9.7个百分点。在成品药方面,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和生物生化制品,分别实现出货值34.9、17.2和3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4.6%和19.1%。

01

(四)药品价格继续走低。今年以来,国家对千余种中西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调整。同时,今年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主要以挂网招标模式统一各省的药品采购平台,以低价为主导,药品价格总体趋降。

(五)淘汰落后步伐加快。为提高三废治理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洁生产,《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在年内制定出台。该标准将成为医药企业新的准入门槛,随着环保门槛提高,相当一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企业将面临停产、关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料药涨价。在今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066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以发酵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居多。部分企业因环保问题停产,市场供应趋紧,受此影响今年以来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等以粮食为原料的发酵类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今年前4月份的青霉素工业盐出口平均单价增长41.6%,维生素C同比增长4.7%。相关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今年仍呈上涨趋势,下游产品及终端市场面临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

02

(二)部分品种产能低水平扩张的后果显现。大部分制药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充。为解决新增的产能,相当一部分企业都将“仿制”作为“投入少、周期短”的捷径,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大战频繁发生。

(三)行业投资大幅下滑。受2006年行业效益大幅下滑、行业门槛提高,以及从药品研发、生产、市场及使用各环节全面进行整顿的影响,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2006年全年累计投资仅为8%,为2004、2005年的一半水平(分别为17.9%和16.6%)。今年上半年1~5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2亿元,同比增长7.3%,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水平低了近20个百分点,为近年来较低水平。

三、下半年发展趋势

今年下半年,医药行业成本费用继续上涨的压力仍存在,但药品终端市场依然旺盛,医药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第4篇

回顾过去的三年,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全国范围内的强力推行,也将这一年定性为中国医药发展史上对行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年。但我们从最近密集出台的政策和政府会议不难看出,未来的以县级医院改革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改革的从试点都全面推行,以及围绕这一块实施的两票制、抗生素限用以及以2013年和2015年为节点的新GMP认证以及新版GSP认证等今年定了调今后即将步入实施期的各种政策,会让未来几年的药企更加难熬。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2年,医药行业在“政策为王”的背景下不断趋紧将仍是主流,未来医药企业如何解决生存问题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 信息掌控能力

在政策主导的行业发展趋势下,国家和地方政府轮番主导的医药行业改革,各种政策和制度出现的频率空前多起来。正因为如此,在这个阶段内企业为了生存而比拼的应该从对内的调整转变为对外界的敏感度上。只有快速全面的了解政策信息,并行之有效的给予应对,才能为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反应机制,并不断深入完善发挥巨大作用。

首先,在信息的信息获取上快人一步。

伴随着新医改推进的深入,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建立的政府事务部等相关部门已经承担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药企的政府事务部等部门更多的是承担辅助、支持销售的功能,并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智囊机构。企业应该赋予这类专业的部门更多更大的权利,通过专门建设和投入让其成为企业运营的参谋部,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掌握国家、地方各种医药改革方面最新信息,并能在很多企业没有掌握、获得的情况下,优于其他企业掌握和获得可能影响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各类信息,从而利于企业决策。

其次,信息的解读和反应上要迅速。

企业信息反应机制的建立,除了有各种渠道优先获得信息外,还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于信息里面传递的各种信息进行解读。从大的方面会有怎么样一个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本身受到哪些影响,对于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企业应该从哪个方面做工作来应对这些政策的落地,政策落地的时间会是多长,哪个市场或渠道受到影响最大,是否和企业现有的情况冲突等等相关的核心问题,都要有专门的人通过专门的分析报告体现出来,从而为企业的掌控者或管理者调整经营策略提供依据。

再次,针对信息的应对方案要高效,执行要坚决。

通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清楚了政策信息带来的影响和机遇,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项是企业掌控者和管理者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快速执行下去的问题了。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否拿得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二是能否执行下去。从2009年医改率先在基层市场推进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为什么一部分企业过得有滋有味,而另一部分企业却怨声载道。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过得不错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企业的独家品种或独家剂型的品种做进基药目录从而在全国各地招投标过程中取得不错的中标价格做长线的;另一类就是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基药招投标,不计较一省的得失和某个产品的低价来保证在全国市场有较高中标率最终实现广覆盖和长期占有的。这两类企业正是有效兼顾应对有效和执行彻底的理念。

二、 产品掌控能力

任何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产品力的竞争,作为经典4P理论的核心元素和根本元素,产品掌控能力的比拼也将是企业未来在竞争加剧和行业不断集中大环境下生存的关键。医药企业想生存下来,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就必须大幅度提升自己的产品掌控能力。

一提到产品,可能更多的人会想到创新和新药研发,似乎这些是大企业和实力企业的事情,中小企业和商业企业只有凑热闹的份,其实不然。无论对于医药工业和商业,产品掌控力更多的是体现在你手里掌握的产品资源是否可以满足以下条件:

首选:销量大的。产品有较大的市场销量,虽然可能会出现竞争激烈的问题,但是保证了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环境下可以销售的机会更多,不至于没有市场而被饿死。当然,对于政策有明确限定的市场,比如基本药物,尽管有些产品的销量可能很大,但是还是要慎重考虑市场进入资格的问题,不能盲目。

其次:竞争小的。这类产品的方向可以定位于治疗领域、也可以定位于生产厂家数量、还可以定位于产品剂型、销售渠道等。总之,掌握这类竞争较小的产品,更容易让企业存活乃至发展起来。

第5篇

关键词:文化 中医药企业 发展

据报道,西城区是北京老字号品牌的主要集聚区。目前北京西城区有95家老字号,占北京全市老字号数量的50%以上,其中中华老字号54家,约占全市的47%。可清晰追溯的老字号平均年龄144岁,发展比较好的占20%左右,发展一般但有店面在维持经营的占60%,剩下的大约20%濒临消亡。

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代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距今已有343年的历史,历经数百年沧桑变革却能老树常青、开枝散叶、生机盎然,是名符其实的老字号,而今又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其生存能力之强令人慨叹,发人深思。究其原因,自始至今都重视文化的浸染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1.同仁堂的文化魅力

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精通医药,他曾提出“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为同仁堂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之后,其子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古训代代相传,其后人以“同心同德、仁心仁术”的管理理念不断实现“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经营理想。该店所售的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以选料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信誉为重闻名于世。也正因此,同仁堂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之久。

时过境迁,同仁堂人从老铺古训到企业精神,不断根据时势变革,凝练补充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翻开同仁堂历史新章,我们发现同仁堂人在传承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同时,产生了与时代接轨的创新文化:四个善待理念、四个运行原则、四个发展理念、四条用人标准、四个提倡与反对等,这些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共同构造了同仁堂“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诚信文化”和“以质为先,质量共存的品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

2.同仁堂的文化张力

三百多年的悠悠历史,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的传奇经历,铸就了同仁堂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同仁堂的商标以两条飞龙围绕“同仁堂”三字戏珠为主体,在我国,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两条飞龙,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同仁堂”三字犹如御匾,寓意了以药品质量为至尊。从始至今浸润在文化氛围里的同仁堂,越来越有生机,而强大的文化张力使同仁堂不断散发出浓浓的品牌魅力。

2002年,中国证券报社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评定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为“2002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第一名”。

2004年,世界著名企业联盟确定“同仁堂”品牌为“2004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行业十佳品牌”;中央电视台授予“同仁堂”品牌“ 2004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称号;同年,由北大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经过调研授予同仁堂“全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

2005年,“保护知识产权 —— 我们在行动”组委会确定“同仁堂”商标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载入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史册;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关心百姓安全用药活动组委会”颁发的“百姓放心药荣誉证书”;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唯一的中药企业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选为首届“最佳企业公民”荣誉称号。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国务院批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同仁堂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3.同仁堂的文化载体

聪明的同仁堂人深知企业文化的力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因而千方百计通过各种载体各种途径不断地传播这种文化,强化这种力量。

刊物。刊物是传统的传播载体。同仁堂人在办好内部刊物《同仁堂》的同时,还注重文化厚重性与传播通俗性相结合,既有沉甸甸的著作《国医同仁堂》,又有轻松活泼的《同仁堂历史连环画》,适合不同层次对象的阅读。

网络。从同仁堂的网站建设看,非常重视品牌文化的地位,栏目清晰,内容齐全,让人点指间便能大致了解同仁堂的辉煌历程和文化理念。

影视作品。影视和舞台剧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部以同仁堂历史故事为蓝本的影视作品和舞台剧,如《大宅门》、《大清药王》、《风雨同仁堂》、《戌子风雪同仁堂》等等,深受观众们的喜爱。甚至在北京大栅栏老店夹道里每天循环播放的十分钟小电影都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驻足观看。老百姓喜欢看故事,影视作品通过曲折的故事、丰富的史料、鲜活的人物把深层思考和文化底蕴生动体现出来,令人荡气回肠,远比单纯的诠释理念更能打动人心,更能让人记住企业品牌。

医馆(院)。以医传文,在古时老中医坐堂的基础上发展为医馆(院),以仁心仁术践行着“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

其他途径。如不断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加强员工培训,以员工的精神面貌反映文化建设;建立博物馆和研究院,深层全面展示或研究同仁堂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和晚会,与民众相溶;努力在店堂装修和产品包装上下功夫,体现独特的企业风格等。

无疑,这些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企业文化进行大力宣传,起到了扩大影响,让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效果。

4.同仁堂文化建设对广东中医药企业发展的启迪

广东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材资源,良好的民众基础,中医药行业发展自古以来长盛不衰。早在2006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出发,站在弘扬中国文化的高度,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的目标。而今,正值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透析同仁堂文化兴业的发展里程,我们有所启迪,科技兴业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兴业的潜在长效作用往往能决定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存亡。

4.1提升企业竞争力必须依托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的强大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长寿、基业常青之道。同仁堂,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品牌何以会历久弥坚,成为质量与信誉的象征?这个百年老店又何以能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毋庸置疑,传承和发展老店精神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同仁堂走向辉煌的重要力量。

4.2中医药企业文化必须融入传统文化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其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维理念,整体观、系统论、辩证论证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大义精神的核心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医药对生命、对健康、对疾病的认知理论和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临床实践,而且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仁堂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和优秀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如“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同心同德、仁术仁风”、“讲信义,重人和”等理念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精髓。

4.3企业文化必须结合现念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既有稳定性又有创新性。企业文化应当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变化,而企业本身运作的发展变化又必然要求在企业文化上得到反映。1同仁堂人在传承古训的同时,不忘与时俱进,顺应时展,在古训精髓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经营之道,不断丰富自身的企业文化,其中四个善待理念、四个运行原则、四个发展理念、四条用人标准、四个提倡与反对尤为鲜明。

4.4企业文化宣传必须结合潜移默化与浓墨渲染

企业文化需要宣传才能为人所知,为人乐道。探究同仁堂的成功之道,我们不难发现,潜移默化与浓墨渲染同样重要。

4.4.1潜移默化。不断凝练企业文化内涵;重视员工的内部培训;从细微处着眼重塑职工形象;办好内部刊物;店堂装修;产品包装等举措宛如春雨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整个企业的运作起到潜移默化的长效作用。

4.4.2浓墨渲染。通过广告宣传、媒体报道、网站平台、公益活动、影视作品、行医建馆等举措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这宛若水墨山水画中的浓墨渲染手法,从而达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经营目的。

1992年的《中国药厂大全》收录了全国已注册的药店(铺)、药厂有3200多间,属于广东地区者达到530多间,广东约占全国的16.5%,其中有不少百年老店,如陈李济、冯了性、敬修堂、潘高寿等,都具有传奇的发展史和独特的经营之道,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老店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仁堂文化建设的成功之举对广东中医药企业,尤其老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发展中医药文化 提升广东中医药产业竞争力》,本文作者李彩云为项目负责人,项目编号:2010B070300069,批准文号:粤科规划字[2010]145号。

参考文献:

[1]《京华时报》2012年2月17日A10版《西城将复名近百家消失老字号》

[2]贾春峰,《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实践如何深化拓展》,《南方日报》2007年1月25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国药厂大全(第二版)》[W]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