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湖北省 发展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首次作为一个专业词汇被提出。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后,与“低碳”相关的概念纷纷出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些人甚至将其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或生态经济相等同。在此,我们采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发展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有助于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提升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社会,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湖北能源供求矛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必然途径。

首先,湖北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缺煤少油乏气,主要能源依靠外省调入,水电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支配权在国家,因此,能源消费对外依赖性很强。其次,煤炭在湖北终端能源消费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尽管近年来湖北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在不断上升。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湖北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当前,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结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重工业中,高能耗传统行业如钢铁、造船、汽车等比重大,能耗水平高。尽管近年来,湖北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使得湖北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但单位GDP能耗仍比全国高。也就是说,湖北的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大量投入,特别是能源的投入实现的,成本代价过高。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湖北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湖北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湖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新增污染物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短期内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十分困难,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将存在,环境风险防范任务也很艰巨。

三、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能源结构问题。

湖北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对能源需求依然旺盛,而以高碳能源“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向低碳转型的长期制约因素。

(二)发展方式问题。

首先,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同时,长期以来,湖北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以及政绩考核的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成本及技术问题。

一方面,在低碳生产技术尚没有全面推广、初次资源价格过低再生资源价格偏高的情况下,企业进行低碳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若投入重金研发低碳技术,也面临着技术风险的问题,因为一旦不成功,资金将会“打水漂”。对于企业来说,直接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受利益驱使,企业一般不会过多投资低碳生产。

四、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产业。

能源问题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当因地制宜,对既有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如加大对于核电设施以及水电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强化对于清洁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投资力度,确保风力发电技术及其应用设施的持续发展;还可以积极发展太阳能产业、开发生物质能等,确保能源结构能够与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1.要改造传统产业,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

2.要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头企业、“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来推动其实现。通过这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重大的增长点。

(三)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应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引导和孵化作用。一方面,对于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支出进行资助,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或减免;另一方面,对于共性技术,充分发挥湖北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其次,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地方法规,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三,要创新地方官员的政绩考评和激励制度,增加绿色GDP等相关考核内容。

此外,根据冯碧梅的指标分析,湖北的自然生态系统良好,但还要提高绿化率,因此湖北要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湖北的人文生态系统良好,但还需提高社会的低碳意识,因此湖北还需要重视消费文明建设,促进消费领域的低碳化。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各个国家对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由于碳基能源的泛滥使用,造成了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出现,能源滥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依然会受到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对传统的碳基能源有高度的依赖性,像二氧化碳这类温室气体还将会继续排放,这给全球的环境带来更为严重的考验。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未来的几十年当中,我国将继续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非常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依靠以煤为主的传统碳基能源结构,这就使得能源的利用率低下与能源的供应紧张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逐步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以便于能够对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发展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工程,即使是最先提出低碳经济学的西方国家,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由此看来,中国如果想实现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也一定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短期低碳经济的发展来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将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与困难。

1.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体系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技术创新,然而在我国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包括:

(1)我国较大规模的低碳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于我国政府部门所发放的政府款以及有关国际机构所发放的贷款及捐款,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比较稳定及科学的政府投入体系。低碳技术的项目研发缺乏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这就造成了低碳技术研发中资金不足现象的出现;

(2)低碳技术的研发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且完整的政府支持机制。虽然我国有关机构已经制定并且实施了一些有助于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政策,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这些机构所出台的优惠政策尚且不够完善,大部分的优惠政策名存实亡,还有一部分并没有切实的实施起来。

2.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无法有效地改变能源结构

近些年来,我国的能源损耗持迅速增长的状态,标准煤的消耗从2000年的1.8亿吨已经增长到了2007年的26亿吨左右。根据有关专家推测,在短期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耗将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估计到2020年标准煤的使用量将突破50亿吨。我国的能源消耗当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煤炭,煤炭的燃烧大大的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国。由此看来,我国在环境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极为严峻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分析能够很容易的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十分不合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第二产业依赖性太强,工业发展尤其是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偏大,服务业和第三产业虽然耗能很小,但是我国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所占的比重也很小。在我国工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当中,建材、钢铁、电力以及有色等耗能较大的行业发展过快,造成我国能源利用率过低。与此同时,我国依然存在着许多能源利用率偏低、工艺设备非常落后的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受到当地有关利益的维护,使得他们无法停产来调整产业结构,导致一些地区依旧存在较为严重的低效率、高消耗和高投入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必须尽快的淘汰这些落后的企业及其设备,优化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并不断的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率。

4.难以消除“锁定效应”的短期影响

虽然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近几年来,制造业迅速的发展并且规模得以扩大,但大多数制造业都是对一些常规技术的复制。此外,一旦一些大件消费品、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技术和资金大量的投入,它们的使用时间一般都会在十五年以上,而且在使用期间不能够轻易的废弃和淘汰,具有极强的“锁定效应”。由此可知,及时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避免企业技术和资金锁定效应的制约,是目前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种类统筹规划,不断的促进并鼓励企业技术的创新。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对策

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分析发现,只有不断地将新型工业化推进向前,及时的转变我国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更好的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低碳经济的研究与提出,不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更是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及时的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时机,按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要求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开辟出一条既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现代化工业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控制碳的排放;(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3)改善能源的消耗结构。详细的来讲,控制碳的排放不仅包括建设生态碳汇,还包括捕获二氧化碳技术。建设生态碳汇是指保护人工湿地与自然环境、提高森林的覆盖率等等,能够从根本上吸收二氧化碳,充分的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碳汇建设更为有效的是二氧化碳的封存以及捕获的技术,二氧化碳的封存及捕获技术已经逐渐的成为当今国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热点与重要策略。

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国情,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济实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从城市经济建设出发,建设低碳城市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所以,要从城市的经济建设出发,对经济发展较快、碳排放量较大、耗能较大的城市进行低碳城市的改建,以控制城市经济发展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我国已经打造出一些低碳城市,比如上海,其他城市在建设经济时,要探索出适合本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特别是在循环经济发展良好与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建设当中,应建立起低碳城市的示范区域。

2.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实施

现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为低碳事业而不断的努力,低碳经济是以低碳技术为支撑的,也就是说实现低碳经济的前提就是低碳技术。因此,我国应该通过自主创新来研究并开发碳封存与捕获技术,开发并应用绿色消费技术、能源再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等,将先进的技术充分的应用在节约能源的工作当中,不断地加强清洁生产以及清洁循环的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确保能源的安全供应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电能的使用方面,应该将包括太阳能、风能等低碳技术推广开来,使人们的生活广泛应用低碳设施,比如环保型农业、清洁燃料等。

3.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正是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矛盾,低碳经济才得以提出,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不断的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应建立起有关保护环境的国际交流体系,推进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参与扶贫和环保等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使国际各国之间的环保意识达成一致,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4.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

只有合理地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够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制定出有效的政策与制度,建立起有利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向国外的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切实的展开能源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且科学的能源法律体系,从根本上将能源发展的战略贯彻实施。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快修改及制定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法规,更深层的开发低碳能源,推动我国能源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能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遏制不断增大的能源需求,并且能够通过低碳设备和技术的改造和发展,为我国国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我国必须不断地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艳,赵立雨.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低碳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曹建华.上海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路径的框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

[3]温小青,葛大兵刘,秋琼,刘爱军.我国小城镇低碳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解决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第3篇

关键词:酒店;绿色营销;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随着环境逐渐恶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多,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量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酒店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发展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能源,因而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在整个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酒店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采取低能耗、低污染,寻求绿色环保,博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酒店经营管理模式,因此酒店实施绿色营销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营销的概念阐述

至今为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做出准确完整的解释。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Ⅲ中指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①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p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②综上所述,绿色营销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营销手段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效结合用以满足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利益的新型营销模式。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酒店实施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的缺乏

绿色营销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现如今的政府对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明显支持力度不够,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对绿色营销的进行推广和管理,并颁布了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使并且普遍存在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使其约束力大打折扣。目前我国出台关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法律仅有12部,而国际已出台27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在立法方面比较缺失,在激励绿色营销发展方面还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政策,因此政府很难从客观上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进行有利的调控和监管。

(二)酒店内部的缺乏明确的绿色营销体系

酒店实施绿色营销需要内部制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只有明确的绿色营销体系,才能有目标的进行市场细分,对营销组合进行有效的优化重组,建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又可以提高酒店经济效益的绿色营销战略。目前我国酒店在绿色营销体系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酒店对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相对较差,缺乏约束力。

(三)绿色消费意识不强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认为自己在酒店花钱消费,一定要使用酒店免费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才是应该的,这种心理导致部分消费群体对资源不但没有做到节约而且加大了浪费的现象,这种浪费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只有5.8的消费者清楚的了解绿色消费并可以引导身边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74的消费者对绿色消费仅了解一部分,甚至20.2的消费者完全不了解绿色消费。同时社会存在着一部分的消费群体本身并不认可低碳绿色生活认为其自身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污染,无法理解酒店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并且认为酒店只是在“炒作”,并不愿意配合酒店的工作。

三、酒店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相关政策

虽然我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一些相关政策,给部分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使得许多企业纷纷加入环保的行动中,但是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不强,因此还是有很多企业对此不屑一顾,相关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强势出击,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为其他蠢蠢欲动的企业敲起警钟,使其再不敢肆意妄为。并且要监督整改的企业,对于整改不达标、推迟整改、拒不整改的企业进行更严格的处罚直至达到相应标准为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营销策略。恩威并施才能得到平衡。政府不能仅仅从惩罚方面控制企业全面实现绿色营销,还要对一直坚持以环境保护为理念进行绿色营销的企业加以鼓励和奖赏,这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心甘情愿的加入绿色营销的大军中。

(二)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教育

消费者的意识影响着其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要遵循文明、绿色、环保的消费准则。我国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意识差别较大,并且低层次这相对较多,政府应该肩负起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责任。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方式,因地制宜的积极宣传保护生态坏境、节约资源的绿色意识、努力传播绿色消费的信息、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的功能与优势、积极推进和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进程。

(三)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通过宣传绿色信息、传播绿色行为的好处来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消费者具有良好的绿色意识有利于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在社会公众的眼中,酒店是一个高消费的物质场所,中国人的餐桌“礼仪”常常被电视传媒传播,因此它常常被贴上浪费、奢侈、污染环境的标签,但是随着恶劣的环境问题频频发生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那种以消耗资源能源、破换环境为代价的消费模式逐渐被否定以至淘汰。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仅不会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在我国,酒店拥有分布广、数量多、高消费、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特点,它理应和社会一起承担责任,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行为,这不仅有利于培养整个社会的绿色意识、这更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第4篇

[关键词] 陶瓷企业;景德镇;网络营销策略

[作者简介]何 翔(1984—),男,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江西南昌 330038)

电子商务为中小陶瓷企业带来了先进的信息手段,为它们创造了与同行业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和舞台,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与机遇。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家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开展网络营销业务,互联网营销低成本的特性决定了以网络营销为手段的电子商务模式必将普及。因此,景德镇陶瓷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要想在激烈的营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营销方式,运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探索适用自身的营销策略,实行网络营销,并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来提高其竞争力。本文根据景德镇市陶瓷企业发展现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提出适合景德镇市陶瓷企业发展的网络营销策略,目的是探索景德镇陶瓷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

一、国内外陶瓷市场营销现状

(一)国内陶瓷市场营销现状

聚焦国内,截止200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其中,有8788万网购用户,年增加2459万人,年增幅达38.9%,这一规模较2004年翻了近两番。我国30岁以下网民数占到网民总数的89%,而30岁以下陶瓷消费者占到陶瓷总消费者的53% ,上网的群体与购买陶瓷的群体有相当程度的吻合。

目前我国陶瓷业的营销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并且以第一类为主。第一类是传统营销模式,主要通过各种传统渠道进行销售,如通过电视、报刊杂志、收音机、广告牌等将产品、服务和品牌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其注重消费者服务营销,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获,市场几乎已饱和,在业绩上没有更大的突破。第二类是网络营销模式,通过Internet营销替代了传统的报刊、电话、电视等中介媒体,利用Internet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自始至终贯穿在企业经营全过程,寻找新客户、服务老客户,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的经营过程。目前国内常见的是通过c2c平台,如淘宝网、ebay、阿里巴巴等外贸平台进行网店的经营及自建网站进行销售。该种销售过程成本低,但因此也往往造成经销商鱼龙混杂,其市场还属于不成熟阶段。

(二)国外陶瓷市场营销现状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发展中国家的陶瓷制品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国际陶瓷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无论是国外的陶瓷企业,还是国内的陶瓷企业,在挖掘互联网的营销价值方面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也许早期都投放了一些网络广告,渐渐地借助网络组织一些网络团购,但都没有上升到规模化、系统化操作的层次。不过高端消费群体中的网民数量扩大,以及互联网传播渠道对公众的影响力增强,这些现象正在促使陶瓷企业将营销触角伸向互联网,向互联网要创意。

二、景德镇陶瓷营销现状分析

(一)景德镇陶瓷传统营销现状

从景德镇政府公布的数据了解到,2009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内贸成交6.23亿元,外贸成交1.07亿美元,现场交易0.51亿元.全市完成陶瓷总产值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42.98%,突破100亿元;陶瓷出口达1083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67%。其主要的传统营销方式有以下两种:

1.展销会的地摊式销售

目前景德镇的陶瓷有70%以上是通过展销会地摊式出售的。这些展销人员的情况比较复杂,整体素质不高,极易发生展销中的以邻为壑、竭泽而渔、坑害消费者等不良行为,有损于瓷展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害于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繁荣。

2.大中型陶瓷企业以为主

受资金限制,景德镇大中型陶瓷企业采取的是地方制,这种很难使企业掌握市场和销售情况,更别谈对销售终端人员的培训和销售店的统一标识。此外,合作店人员文化和素质也较低,很难起到宣传品牌和应有的营销效果。

(二)景德镇陶瓷网络营销现状

景德镇陶瓷企业的网络营销一直以来都不温不火,应用也不广泛,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进行网上销售,在此我以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为市属五户重点工业企业之一,拥有国家"七五"、 "八五"期间陶瓷技改4条高档日用瓷生产线和1条高档窑具生产线,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景德镇市为民瓷厂、光明瓷厂、红星瓷厂、陶瓷窑具厂等五家技改项目联合组成。公司属国内装备设施一流,工艺技术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投资规模最大的大型现代化日用陶瓷生产企业,也是景德镇日用陶瓷的标志性“旗舰”企业,公司拥有红叶、家好、金品陶三大品牌。现已建立网站(http://www.cjdzpf.com/)。

该企业采取的网络营销手段主要有:

1.网络品牌。

2.信息。

3.个性化营销。

4.网上商店。

5.顾客服务。

6.网上销售。

7.搜索引擎。

第5篇

【关键词】二手车市场 汽车工业 市场分析 预测

一、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内人均收入的日益提高,中国的汽车化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日益高涨,汽车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代步工具。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二手车交易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至今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国家贸易部于1988年了《旧机动车交易管理办法》用来初步规范我国二手车交易,不仅如此,贸易部在2005年10月再次了更为具体和实用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中国二手车市场开始向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二手车市场出现了很多新的交易方式;例如,二手车拍卖、二手车租赁、二手车置换、二手车自助超市等等。但是这些新兴的交易方式并没有真正改变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中长期形成的以有型交易市场为主体的交易方式。

随着二手车市场在国内的日益壮大,二手车的高性价比慢慢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对于汽车的强烈需求和二手车的交易量的不断上升使得二手车市场悄然成为了中国的一大潜力市场。如此同时,二手车的交易形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例如,优信、瓜子二手车直卖网。这些都是二手车与现代社会经济相结合的表现。

二、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二手车交易起步晚、灵活度低、较为小众化,致使人们对于二手车交易的信心不足;因此,我国二手车市场中暴露了很多问题。相比于国外较为成熟的二手车市场,我国的二手车市场结构较为单一,行业的规范并不明确,再加上从事二手车交易的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从而致使消费者在买卖二手车的时候往往心存疑虑。再加上二手车的车况较为复杂,存在很多的事故车经过简单的修理修复后就直接流入了二手车市场的情况,由于缺少较为统一的信息网络,二手车的鉴定评估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二手车的维修成本偏高,所以二手车的经营企业不敢轻易的承诺给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自二手车在中国发展以来,中国的二手车仅仅只是类似于集贸市场‘摆地摊式’的交易阶段,由于买卖双方的不对称性,所以在市场私下流转中价格改变幅度大,二手车的质量也不敢苟同。此行业并没有在市场中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所以致使我国二手车的整个水平和层次都较低。

此外,我国的二手车的价格偏高;国家政策、需求富有弹性、品牌优势、新车调价等因素会使销售商不得不以高出实际价位很多的价格来规避风险,因此造成了二手车的高价位。

(二)解决建议

(1)建立属于汽车的身份证与汽车电子档案库。为了进一步规范二手车市场及二手车在国内的流通,我认为应由政府出面去建立一个有关汽车的电子档案库,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联网。这个档案库主要记录和存储的就是每一辆汽车从出厂到报废的所有信息。类似于手机,每一辆车在出厂的时候都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序列号作为该车的身份。销售商卖出车后,他们将该车的售卖时间、价位、位置等有效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电子档案库存储。在汽车的使用中,如果遇到各种事故,警方也可以及将此车的各种事故信息通过互联网上传到汽车电子档案库进行存档。当消费者想要购买或者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二手车时可以通过上网或者打电话咨询的方式去知道辆的所有信息。此方法可以大大增加二手车市场的信息透明度,避免欺诈性买卖,有助于我国二手车的良性发展。

第6篇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logistics, and is one of effective link to promot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logistic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logistics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ogistics.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 现状对策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1.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努力改善“三农”状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十分重要。我国农产品存在流量大、技术设备落后、专业化仓储数量少等问题,因此要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1】。

2.中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2.1中国农产品生产主体多样,物流量大、面广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产品产量全面提高。

200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品 种 产量(万吨) 品 种 产量(万吨)

粮食 46947 水果 15243

棉花 632 蔬菜 54927

油料 3057 肉类 7260

糖料 9528 水产品 4855

千家万户的农民是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一季生产,全年消费;一地生产,全国消费。北方生产的粮食要运到南方,南方的蔬菜、水果要销往北方;西面需要东面海边的水产,东面的纺织业需要西面的棉花。随着农产品产量、商品量和消费量的增加,中国的农产品物流量日益扩大,而且复杂程度较高。

2.2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较为复杂,多种流通方式并存

目前,中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公司+农户。农户按公司要求生产,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2)农户+农户。农民生产,农民销售。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农民在市场上做销售,一部分农民在家搞生产。(3)市场+农户。农民生产,农民交易。通过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来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4)公司+基地。农业公司自主承包农民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化运作。

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农户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为主,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联合体;中间环节,既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包括政府主导和自发组织的各种专业协会),也有各种不同规模的私营收购公司;产地批发商和销地批发商的主体主要是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零售商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除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外,近年来相继出现了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交易方式,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方式也有所发展。

2.3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涌现出了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除原有的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外,农产品物流业中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也得到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场(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都有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规模小、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不高。

2004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4万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3.43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830个,内河航道里程12.33万多公里。一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场站和货运枢纽等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以现代物流理念建设的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的流通手段有所更新,不少地方开通了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有的鲜活农产品有了专用运输工具,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改造提升。2004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合计门店数为5.49万个;年成交额1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3365个。

2.4物流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大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农产品的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环节较为薄弱,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农产品大多数因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等限制,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表明,中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

总之,中国是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大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正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市场。但中国的农产品物流又处于起步发展的初级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需要学习借鉴美国同行的经验,需要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2】。

3.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量大面广,其自然分布的区域性与消费需求的全国性以及国际形势是现阶段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农产品物流组织有多种形式,共同组织着我国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但农产品物流技术明显落后。

3.1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鲜活度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

3.2农产品生产物流方面。

除少量企业化生产物流量较大外,大多由个体农户生产或从事,每户承包土地不多,耕种或养殖物流量小。

3.3农业供应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的主体方面。

主体繁多,包括供销系统、粮食系统、农业系统农产品市场及其它农业物流主体,市场秩序较乱,整体上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培育状况不容乐观。

3.4农产品运输、仓储及装卸方面。

运输设备和技术滞后,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特种仓库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的现象相当突出。装卸搬运机械化水平低,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巷道堆垛起重机等装卸设备数量极其有限。

3.5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

物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物流相关的部门行业条块分割严重,致使资源难以整合,其结果是农产品物流企业数量供过于求,但服务质量又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3.6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布局方面。

农产品市场培育滞后,远不能适应当今供求质量提高的新阶段需要。具体说来,结构不合理,城乡农贸市场多,无效物流比例惊人,给城镇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造成了巨大压力;批发市场不足,生鲜连锁经营超市太少;缺乏综合服务功能,拥有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的市场为数不多,交易方式落后,网上成交、电子结算卡的运用仍处于试用阶段;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和布局存在着不尊重商品流通客观规律的现象,市场应有的功能难以释放。

3.7农产品物流需求市场方面。

农产品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专业化物流服务理念滞后,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表示怀疑,担心产品安全,自营物流比例过高,物流非合理化状况突出,物流发展面临市场需求约束。

3.8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产品质量低、加工及保鲜技术落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缺乏品质检验手段及食品安全保证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3.9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对“禽流感”型的公共卫生事件给农产品物流造成的影响和由此引致的“物流中止”或“逆向物流”认识不够,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4.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4.1要提高对农产品物流重要性的认识

农产品物流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农产品物流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由于农产品不能做到货畅其流,不能做到加工增值,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由于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物流过程损耗大,加大了成本 ,同样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3】。

4.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 ,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4]。

4.3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随着国际贸易增长和物流业对外开放,我国在农产品物流设施、物流工具及运输、装卸和包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只有通过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建立我国农产品流通标准,才能使农产品物流得到规范化发展[5]。

4.4加强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导向和信息服务

目前,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经济组织是各级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有许多农产品经营单位是设在产区的农村,客观上造成这些单位对铁路、交通及农产品需求的信息了解掌握得不及时、不准确,所以必须加大信息宣传沟通的力度。相关主管部门、农产品经营单位和铁路、交通部门等可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手段了解掌握农产品运输、经营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组织农产品物流[6]。

4.5培育、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规模较小,服务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差。如何壮大物流主体实力,以应对国外物流企业冲击,是农产品物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为我国农产品同国外农产品相比生产成本高,如果流通成本也高,那么我国的农产品就根本不具备竞争力了。所以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应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本土农产品竞争力。因此鼓励“生产基地 +农户”、“加工企业 +农户”、“运销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发展,通过成立一体化贸工农企业进行农产品集中采购、 规模化物流 ,以服务优良、成本低廉的物流配送提高市场竞争力[7]。

4.6组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是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要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规范化与现代化建设。政府要加强建网工程的投入,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及社会商品流通构建网络信息系统,并及时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企业要对员工加强网络人才及物流配送技术的职业培训,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政府还要健全物流配送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督,从而确保配送中心能够充分体现优质、规范、高效以及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特征。

4.7推进农产品流通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将受到国际物流集团的分割和冲击。由于国内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应利用世贸组织协议,积极促进一些有条件的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外贸企业密切协作,借助于外资从事现代物流配送,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大市场”,进一步延伸物流链 ,增强核心能力,从而尽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4.8打造现代农产品SCM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包括从育苗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废弃物回收等所有流程,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因素影响着农产品供应链的始终。“市场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食品安全认证与标准化”模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该环节一般可分为产前物流、产中物流和产后收获物流三个阶段。“信息指导+种业公司+农业科技推广+农资连锁经营”是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前提,应鼓励农民成立生产协作小组,尝试实施整合型生产物流机制,将区域内的农作物耕作、田间管理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存储等作业形成的物流统筹由共同机制运作,引入HACCP和ISO14000系列标准等认证,确保食品安全,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链。

5.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产品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如何有效地为农产品开拓市场、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已成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加快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8]。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中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情况[N].中国商报,2002-02-26(8).

[2]兰丕武.吉小琴.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探析[J].中国合作经济,2005,(6):46~47

[3]赵春江.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5):41~44

[4]丁俊发.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J].中国供销合作经济,2002,(02).

[5]万寿桥等.农产品物流的改善[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08).

[6]贾卫丽等.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7]余平.请重视农产品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0).

第7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绿色施工;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步恶化,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了各项事业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多的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绿色理念等都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城市化的建设背景下,市政道路工程全面推进,但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新时期的建设者,应立足全局,环境、经济都要兼顾,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建设出来的绿色工程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市政道路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

一、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

市政工程包含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较为常见的市政给排水工程、市政园林工程、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等基础设施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可以很好的改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市政工程主要的投资方为政府,其建设的目的就是服务群众,这些工程的周期不长,但是工程内容繁杂,因而在具体的管理及施工中会存在些许的困难,再加上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市政工程施工中极易出现一些污染问题。为了更好的保障市政工程的有效施工,加强绿色技术的运用及环境保护管控力度都需要相关的部门予以重视。

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

通过对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现状分析,其施工期间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扬尘问题。市政道路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种类较多,长期的露天施工都极易引发较大的扬尘问题,特别大风天气下,这类问题尤为突出,再加上施工场地车辆来回运输、机械化施工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土方填筑、施工材料搬运、混凝土搅拌等都是必要的施工工序,长期处于较为恶劣的施工环境下,施工人员的健康问题得不到保障,施工工地周边的居民也会受到较大的困扰。

其次,噪音问题。现下的市政道路工程大都采用机械化施工,全天候的机械化操作及车辆运输都会造成引发较大的噪音问题,机械化设备使用中的碾压、振捣、浇灌等工作都会长时间的影响到群众的生活。

第三,污染问题。其包含两个方面:水污染与垃圾排放。这里的水污染不仅仅包含施工中的废水,同时也包含施工中渗漏的泥浆、下雨天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污染水,这些污染性较强的废水随意流淌会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各种垃圾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在缺乏清理与运输的前提下,这些垃圾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城市自身的形象。

三、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一)合理安排施工工作,加强文明施工

在市政道路绿色施工前期,施工单位应做好全方位的分析及准备,对施工中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结合实际的施工条件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提升全体参与者的文明施工意识。

市政道路施工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其施工的周期应尽可能的缩短,如此方可降低对周边群众工作生活的影响,同时,按照施工工序有序的安排设备进入工地,降低设备进出的频率,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效率。在规划新城区道路施工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绿化,对施工区域的地下公共工程进行详细的分析,避免因施工不当对这些工程造成破坏,影响群众的生活。结合市政给排水工程进行污水引流,施工的占地面积尽量缩减,施工期间的各种垃圾都要及时处理,不要肆意进行破坏和污染。

(二)科学选材及使用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需要用到较多的材料,部分材料在施工中会影响到周边的环境,因此,结合绿色施工的要求,施工人员应尽可能的选用一些可再生、无污染的施工材料,可优先选择污染性较小的环保型材料。施工期间的材料采购及管理也要专人进行,保障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及污染,全面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三)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针对扬尘问题的保护措施。扬尘问题的诱因较多,因此,针对该问题的处理应从细节着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工程出入口及时派人清理,车辆离开时进行冲洗,降低扬尘问题的发生机率;车辆运输中采用全覆盖式运输,避免运输中的全程污染问题;集中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及材料存放,缩小扬尘面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抑尘的方式来控制,或者建造挡风墙进行阻挡等。

2.针对噪音污染问题的保护措施。市政道路绿色施工中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执行,为了更好的降低施工中的噪音污染问题,可采用封闭式、分阶段施工的方式来进行,即按照与居民区的间距来选择施工时段,保障不影响群众的睡眠;尽可能的选用噪音污染较小的施工设备,及时保养,降低机械使用中的噪音等级;给工人发放安全保护装备;加大预制件的使用频率,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道路施工工程。

3.针对水污染问题的保护措施。市政道路工程中产生的污水主要包含生活污水与施工污水,施工中的污水需经过初步净化方可排放。可结合施工区域的污水排放标准来执行,只有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才可排放到市政管道中;加强地下水的保护,针对施工区域的水文状况进行地下水的使用,避免污染水的回灌,影响区域的水质。

4.针对大气污染的保护措施。由于改建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虽然是在专门的沥青拌和楼生产,但沥青在拌和、运输、摊铺时容易对大气造成污染,因而采取以下防治措施:沥青混凝土生产时控制合适的出厂温度,不得超出规定出厂温度,沥青拌和楼设在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不采用敞开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且要有粉尘回收设备;车辆运输应用篷布覆盖保温、防雨和防污染;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不宜采用人工摊铺,碾压要紧跟,慢而均匀,控制碾压速度,严格控制初压、复压、终压时机;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铺完后待自然冷却至低于50℃,方可开放交通。

5.针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市政工程经常会有拆除原有路面、人行道等工程内容,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进行分类。首先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拣,其中的废钢筋、铁丝、金属配件等可再生资源应重新利用。对于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如碎石类、混凝土类、土石方类,可在路基施工时作为地基填埋、路基加固以提高再利用率。对于不可回收垃圾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填埋处理。

四、结语

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的环境保护是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市政道路工程对群众生活的较大影响,在确保绿色施工的前提下,也应采用全程化的环境保护措施,力求将环境问题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针对施工中出现的扬尘、垃圾排放等问题,技术人员应加大二次利用的研究力度,将眼光放长远,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绿色施工任务,为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剑南.市政道路施工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