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7:58: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课堂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

课堂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表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引起学生一定的真实生活的语境体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获取某些英语知识和实用技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入或创设的情景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进行。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常伴随一定实际运用才有可能被理解和掌握,脱离了情景和运用,语言将难以被恰当地理解和表述,也无法发挥其交际活动的本质功能。比如克拉申就认为:“语言学习的输入必须是大量的,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换言之,只有在一定语境中学习语言,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交流,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戏剧表演教学法就具备语言学的这个理论特点,是就多种知识理念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加之理解和表达与生活中语境教学相结合,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并举,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具,从而促进了英语教学法的突破与改进。因此,这种教学法已在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特别是在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课堂表演通常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无道具描述表演。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根据课堂所学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小组当中的一名或两名学生表演一系列动作,让其同伴猜他在做什么,或者说出他的职业,或者用英语对他们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描述。这样既锻炼了描述学生的观察能力,也练习他们的口语表达。而听他们说的同学也通过他们描述判断是否正确练习了听力。(2)利用直观教具或实物,进行表演。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等,让他们根据实物设定情节进行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并对道具进行描述。这种表演由于有道具的辅助通常情况下能取得与上一种表演同样或者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利用实物的途径,学生可以最大程度上运用各种感官充分感知表演内容,以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再把所看到的实际情景与事物联系起来,可以对所学内容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判断。(3)把游戏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游戏也是课堂情境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因为游戏较其他的表演形式要更加地喜闻乐见,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游戏。学生们认为游戏不仅给他们带来快乐,而且他们会在游戏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智。例如当需要让学生记住所学的生词时,可让学生做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先叫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教师把一个东西比如是皮球交给一名同学,说出一个生词,这个同学马上说出用这个词最后一个字母开头的另一个词。以此类推,他们需迅速做出反应,如果有人做错了,下面的学生就会喊“...iswrong.”这样这个同学就要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学生们课堂上既紧张又活跃,在畅快的笑声中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地巩固了所学的生词,也使得之前的知识得以深化。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交替坐立,看起来有点乱,但比呆然正坐、面无表情,在教学效果上要好得多。(4)利用教材的内容安排学生设计表演情节。教材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其设计和编排都有其合理性,这其中不仅为学生提供单纯的语言、语法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第四册第一课B课文讲述了作者第一次被爸爸吩咐去杂货店赊账的经历。因为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对黑人还存在着严重的歧视,作者因此又紧张又担心,那种战战兢兢的感觉,作者用语言描述得非常复杂,学生很难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表演其中购物赊账那一段,通过几组学生的展示,表演的人一定会更加体会到当时的社会种族歧视的背景及名望的巨大力量。而观看的人也会体会,那些表演不仅仅是加深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感受到他们同学的学习态度,从而激发了他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兴趣、情景、活动,这三方面已密不可分。在英语课堂中,教师适当地设计运用以表演为主的情境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去感悟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倦情绪,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尽管如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实施课堂情境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其效果。

2情境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切勿脱离教材

教材是根据国家对该课程制定的教学大纲来编写的,而大纲是经过科学的论证之后制定的,它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符合培养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设计课堂情境教学,教师要改变以往手持课本的形象把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教材,而是要把握教材精髓,重点、难点都要体现在情境练习中。

2.2不可忽视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外语学习者要想真正地掌握该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文化的不同使得英语学习要更加认真仔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情境运用时正确地做出解释说明。因为语言在不同的语境当中会有不同作用,而人们在实际的交流往往会借助语言的言外之意或更深层次的含义来达到真正的交际目的。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不同文化下语言的不同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3因材施教,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自身的智力、能力、情感以及成长的背景不同,即使在一个班级的同学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情境时,一定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水平、情绪等这些可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教师应照顾到所有学生,让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英语情景课堂教学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第2篇

一般教学设计包含课程标准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评价与反馈等几个要素。每个要素都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理解课程标准,掌握新理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目前,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编写的内容与体例也不尽相同,但不管什么版本,教学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读懂《课程标准》,理解其精神宗旨,了解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及要求。

(二)做好学情分析,有的放矢,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一,加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是有地域差异的,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便是学情分析,先得清楚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让他们都充分参与教学。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中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依据。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教学目标则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课堂问题的有效调控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处理好了,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教学辅助手段的适时运用,会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紧凑性、流畅性,以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学习,从而保障学生在课堂内掌握知识的有效性。

(五)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问题引导法、情境创设法等。常用的学法包括小组讨论法、观察探究法、分析比较法等。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同时运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教法既有优点也有弊端。教法与学法的成功运用,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样,教师授予学生的就是“渔”而非“鱼”了。

(六)多元化的评价与反馈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

第3篇

关键词: 问题设计课堂提问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应避免单纯采用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也就是说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提问是英语知识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它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理念,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环节。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英语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高层建瓴,精心设计,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真正体现问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色表现。

2.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又如阅读教学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一般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导入新课来实现的,所设计问题应使学生既能轻松自如地复习旧知识,又能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如在教SEFC第三册Losson 34“Gymnastics”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

①Who is your favorite gymnast?

②In which type of exercises did he/she win a gold medal?

③How many types of exercises do you know?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再慢慢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Gymnastics上,这样既科学又自然,学生容易受感染。阅读中提问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并捕捉信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阅读后提问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向自然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学习,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不同的见解。

3.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既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又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故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就

会失去积极性而放弃深入问题情景。

4.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新颖是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中学生的求异心理特别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就应既考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面,又要抓住热点、关注焦点、把握兴奋点,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如在学习SBⅡ,Lesson 58―59A“Famous Detective”一文中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①Why was the young lady worried?

②Why was Holmes worried?

③Where was the red bell rope connected?

④Why did Holmes ask if her uncle kept pets?

⑤Why did Holmes and Wasten sit with the light on for half an hour?

And Why did they turn it off later?

⑥What did they find in the uncle’s room?

Which of them do you think are related to the murder?

⑦Can you make a description about how the uncle was killed?

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的问题能够“投石激浪”。但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决不可忽视问题的真实性,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甚至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中难点和重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流利的表达及言语习惯,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教师提问时,不仅要对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坡度、广度精心设计,而且要注意提问的时机、灵活性,适当地等待时间和追问,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开思维,踊跃地回答问题。

1.抓住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之初,学生的思维还没启动,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本堂课程有关的问题,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把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这时再巧妙设置新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转入新的学习内容。这样一环扣一环,不失时机地安排提问,就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2.提问时要有灵活性,及时调整对象。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选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教师判断失误,即原来认为某个对象能回答的问题,却问而不答。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绝不能言辞粗暴、横眉冷对,甚至埋怨学生说他在家没复习、上节课不注意听讲等。否则将损害学生自尊心,使他产生反感、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对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为了使提问快速进行,把提问都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把中、差学生变成“遗忘的角落”。为此,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风气,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还能使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

3.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4.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延伸、扩展的提问。

学生在回答部分趋异性问题时往往会缺少一定深度,这时教师应再追问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驱使他们进一步思考,提高学生阐明观点的能力。如:“Can you explain your idea more exactly?”“Why do you say so?”“Are you sure what you say?”等。当然,在追问中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思想程度、难易程度及学生个性,讲究提问的策略。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而不是为难学生。因此,追问要因人而异且不宜过多。适度的追问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长知识;过于简单、过于困难或过于频繁的追问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感到乏味。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扬,应该毫不吝惜地对学生说:“You are great!”“You are clever!”“Excellent!”

5.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讲民主、人权,让学生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可以设置错误问题,提示并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善于紧扣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进行解惑。这样学生不仅接受到来自教师的知识信息,同时还接收了来自同学间的知识信息。而学生自己的语言所传达的知识更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更容易被吸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而且通过质疑提问,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罗晓杰.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10).

[3]雷水蓉.关于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设计 文本理解 思维历程 主体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活动等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和预设性。尽管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能保证必定可以上出好的课,但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根本上就注定了无法上出好的课。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然而,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信息堆积、静态知识梳理、学生被工具化等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避免“信息堆积”而实现“文本理解”。避免“静态知识梳理”而实现“动态思维历程”,避免“视学生为工具”而实现“学生主体性回归”。

1 避免“信息堆积”,实现“文本理解”

信息堆积就是对所掌握信息的无结构化的处理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对教材所承载的信息的处理至少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要确认所给信息,其次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学习数学,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第二个阶段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无序、无结构化的特点,仅仅将所确认的信息进行无意义堆积,这样加工、设计教材信息的方式对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 避免“静态知识梳理”,实现“动态思维历程”

教材呈现的知识信息停留在文本之上,是静态的,于是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就变成了对静态数学知识的澄清和梳理,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把这些知识线条给学生讲清楚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甚少关注其他的内容,特别是数学思维的养成方面,这必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认为,对儿童进行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给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智力,教学的着重点是促进思维的质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对知识进行静态梳理外,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3 避免“视学生为工具”,实现“学生主体性回归”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笔者连续跟踪某小学数学教师数月,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进行出声思维,笔者进行全程录音,然后再转录成文字。通过对这些文字材料进行编码、登录、类属分析、寻找意义等过程,发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采取“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认为这节课是:我要做的一件事,为了使这件事情做得顺利,我必须调用所有可以控制的元素,包括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其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把学生视做自己所做某情的工具之一,漠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5篇

关键词:校本实际;板块三串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30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是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一所三星级高中,学生来自于常州市五个不同的区,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新课程实施初始,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一般采用的是过程性板块结构,如:“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归纳整理巩固提高”。这种过程性板块结构虽然能完整地反映一堂课的环节,但对于我校的学生难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学习任务,一节课下来学生难以形成本节课系统的知识体系。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一线化学教师在研究并实践着“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这种“问题”结构形式的教学设计,是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一种较有效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仍感觉到这种“问题”教学设计有其局限性,即它仅仅体现化学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而对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如何整体思考,对设计的每个问题,教师如何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活动后如何进行目标达成反馈等等,没有过多地去关注,未能体现出一堂高效化学课堂完整的设计结构。因此,基于我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

二、“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分两个层面:“板块设计”与“三串设计”。

“板块设计”是解决教学设计中如何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整体思考的逻辑结构设计。我们提出的板块设计是突出学生学习任务的板块结构,其模式如右图所示。这种以学习任务为逻辑的板块结构设计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和编排后形成的清晰的学习任务板块。

“三串设计”是针对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如何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分为:①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②针对每个问题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③针对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以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谈“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

1. 板块的设计

本节课课堂教学主要是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第二板块,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通过这两个板块的设计,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就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2. 问题串的设计

“有效问题串设计”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本节课第一板块“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通过五个问题展开化学教学活动。第一个问题:“在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加入锌粒有什么现象?请你写出离子方程式,用双线桥表示电子的得失。”主要是让学生回忆旧知,强化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第二个问题:“锌和稀硫酸的反应除了有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哪些其他变化?”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能量变化和电子转移测定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电子转移测定的欲望。后面三个问题是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围绕原电池的概念、电子转移方向、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展开。这五个问题是学生探究原电池原理的五个学习递进过程,是目标层次的逐步递升,它是学生探究原电池原理这一学习目标的具体分解与可操作化实施。因此,这里的问题串设计不仅能体现出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层次,同时,也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3. 活动串的设计

“有效活动串设计”是针对问题呈现后,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的设计。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常常忽视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导致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盲目及低效,导致整个课堂的低效。那么学生活动的设计如何能展示化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真正达成这种活动建构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设计时,针对每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是倾听,是独立思考,是同伴交流,是动手操作,还是小组合作等等。同时设计时要明确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能给予怎样的支持。

本节课两个板块都是基于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第一板块“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采用师生共同随堂探究教学活动。①引出问题,明确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和驱动性的问题,或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本节课,通过问题“锌与硫酸反应除了物质上的变化,还有哪些变化?”来引发探究的问题,即电子的转移,从而明确了探究的目标。②提出假设,合理推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构思实验,提出某种假设,作出操作上、现象上、结论上的某些预测。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由单一的锌电极逐渐过渡到两个电极,再过渡到两电极间连接导线,最后引入灵敏电流计,通过合理的推测逐渐帮助学生构建原电池装置的雏形。③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可能的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边操作边记录现象和数据,直接掌握感性材料。同时,当学生在知识出现困惑时,教师及时介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电流方向的判断。④探究规律,作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的适时点拨有利于去伪存真,把探究目标引向深入。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第二板块“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采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自主探究活动。本节课,可以采用“六个一”来展开:

[看一看]主要是通过网上视频,学生获取必要的一些资料,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在实验探究时收集信息的一个途径。

[猜一猜]学生在对资料资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原电池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思考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教师主要是适当指导、提出建议。

[做一做]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主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教师进行巡视、个别交流指导。

[议一议]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实验探究的结果,对实验事实进行讨论、争辩,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对同学间的不同现象进行评析。

[悟一悟]学生通过对自己实验探究结果的分析,结合同学间的讨论,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试一试]主要设计是根据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装置是否能构成原电池。目的是巩固开拓,迁移发展。面对新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使刚学的新知识得以巩固提高,迁移发展。

4. 目标达成反馈串的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后,用什么样方式来检测活动效果的设计,即用何种反馈方式来观察学生学习效果。目前课堂中教师反馈方式大多采用较多的是一问一答反馈形式。其实,目标达成反馈形式多样,可一问一答,可教师巡视,并在巡视中及时帮助学生,可在巡视观察后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呈现学生各种学习情况进行资源分析,可采用同伴互助互评,还可由个别学生(或小组)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式生生交流等。在本节课第一板块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中,针对第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已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因此这里的反馈方式是只要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帮助学习一般的学生即可针对第二个问题,由于学生思考无序,因此选择教师巡视后,呈现学生在探求时的不同思考路径,进行分析反馈,帮助学生;对于第三个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后,采用由呈现思考结果并分析;对于第四个问题,它是一个归纳型问题,反馈形式是学生代表表述,教师及时归纳即可;针对第五个问题,可采用呈现教师在巡视中的不同结果并对其分析。只有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后的目标达成反馈方式才能真正及时关注学习效果。当然,在具体课堂教学实施时须关注反馈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关注追问艺术,同时及时归纳。

“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能反映出一个完整的且有效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的教学本质设计。

参考文献

[1]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有效教学方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当前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科学地整合教材,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早日享受到新的课程理念带来的优越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执行者向教材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转变,基于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而问题相当于数学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概念形成过程的问题设计

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教学涉及到概念的起源,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引进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一过程应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样不仅深刻领会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又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创新的火花。一般采用类比旧概念的方法设计问题,形成新概念。

二、定理、公式、法则发现过程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定理、公式、法则,熟练应用定理、公式、法则的同时,还应重视展示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形成过程,形成的思想方法及推理证明方法,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堂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发现知识的形成性。一般采用讨论、探究的问题设计,中间伴随一些动手操作等活动,在做中、在议中发现定理等等。

以八下《4。1多边形》的教学问题设计为例

1.认识四边形

(PPT出示三角形形状的风筝,回顾三角形知识)

问1:什么是三角形?

问2: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角?

问3: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性质?

(PPT出示四边形形状的风筝,得出四边形知识)

问4:参考三角形的定义,你能给出四边形的定义吗?

四边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形成的图形。(板书)

问5:四边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四边形的构成:四个顶点,四条边,四个内角。

2.探知四边形的内角和

师:由三角形熟悉的知识知道四边形的知识,这种方法叫类比的思想方法。

问6: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是否也和三角形一样有什么特殊性质?说说你的发现。

动手做一做:你能利用你手中的纸发现四边形内角和的特点吗?

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啊?

例1 如图,四边形风筝的四个内角∠A,∠B,∠C,∠D的度数之比为1:1:0.6:1,求它的四个内角的度数。

【大显身手】

在四边形ABCD中,∠A+∠C=180埃B比∠D大15埃蟆B,∠D的度数。

【拓展提升】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85埃D=95埃?∠1的外角是70埃颉?=______,∠2=______。

问7:四边形有几个外角?你还能求出另外三个外角的度数吗?

问8:四个外角和为多少?这个结论对任意四边形都成立吗?

推论: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啊?

第7篇

1 情境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英语是一门语言,需要语言环境。直观祥实的画面、动人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声音和形象的结合,语言和情境的相互交融,一下子就将学生紧紧抓住了,从而使本节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上去。如在学习Where are you from?时,我先让几个学生戴上提前准备好的头饰,手里拿着不同国家的国旗——美国的、加拿大的、法国的、中国的、日本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提问——Where are you from?前面学生作答——I’m from……我趁此向其他同学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此时,真实的画面一下子就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想马上就知道到底他们在谈些什么?这种情境设疑式的导入设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 问题悬念导入,引发学生好奇心

问题悬念,也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设置一些问题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欲刨根问底的迫切心情。这种方式我多用于单词教学中,因为这样可以将零碎的单词融入在一个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天地中。如在学习My Family的时候,我用故事《THE STORY BETWEEN THREE LITTLE PIGS AND WOLF》导入引发悬念——What three brothers will do when they the wolf invade their families?(当狼来了侵犯他们家的时候,三猪兄弟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探究他们做法的合理性,从而正确理解家蕴含的真正含义。

3 音乐歌曲引入,丰富学生感受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它给人以丰富那感受,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如在Unite 3 My friends这一课时中,我先让学生欣赏《Friends》这一首歌,歌曲中那Friends are big. Friends are small. Friends play sports like basketball. Friends are cute. Friends are tall. We are friends, one and tall.美妙的音乐映衬在优美轻快的气氛,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笑声,整个教室洋溢着愉快的气氛,随着这美妙那音乐,学生轻松地步入了新课。

4 实物图画导入,增强直观效果

儿童的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使用实物、图画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东西,如学习水果单词时,展示香蕉、葡萄、苹果、西瓜等实物或用水果图片,学生在事物形象的展示中跃跃欲试,这种导入式可以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融入到课堂中来。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图画也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课堂图画的主要形式是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幻灯图片等。特别是简笔画,它能创设情景,有直观、方便、节省时间、幽默风趣之特点,一支粉笔在手,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形形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就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如在学习My Family时,我将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中Farther and Marther I Love You《有家就有责任》的广告画面,边说便用简笔画一幅幅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多变的活动画面随着老师生动的描绘、简洁清晰的寥寥几笔,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赏心悦目,精神焕发。这种导入式不但容易将全班的精神集中在一起,而且使学生从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5 趣味故事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爱听故事,故事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选择与课文内容情节紧密相关的知识性及趣味性故事,讲给学生听,以达到巧妙引入的目的。如学习Unite 3 My friends时,我用《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导入,小白兔怎样才能将大萝卜拔出拿回家呢?童话故事吸引着孩子们去探究,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小白兔怎样拔出萝卜并运回家的故事明白朋友的重要性,直接入题,并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此乃一举两得!由此,有趣的故事引领小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6 游戏活动导入,渗入竞争机制

第8篇

一、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堂好课往往是由多个环节决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就如同好的剧本对于影视剧一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某些教师对教学设计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下面就结合笔者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一堂课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教师围绕这些要素,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并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传统课堂的批判与反思,一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有教师提出课堂应突出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课堂教学要出于自然,减少人为的痕迹,要淡化课堂教学设计,甚至于取消。不可否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弱化教学设计的好课,但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质效的提升;反之,则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课堂质效。可见,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质效的关键要素之一。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更应当重视,而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淡化教学设计,也不能异化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形成“预设至上”的错误认识,过分夸大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静态化,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人胜的导人、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4.艺术求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