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教育临床

医学教育临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25: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教育临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教育临床

第1篇

【关键词】:临床技能竞赛;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1000603【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1002

医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因此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医学生向一名合格临床医师转变的关键步骤。但在医疗环境的改变、体制的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机会逐渐减少。现今社会对临床医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已成为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医学部于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主题为“奉学道、尚医德、精医术、展风采”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引领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我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逐步规范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临床技能操作将起到推动作用[1]。该文结合西京医院参赛学员及教师的赛后总结,针对学校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实践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1我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空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同时,医学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导致临床实践资源相对不足。再加上医疗环境的改变,患者对实习医师的抵触态度,导致临床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也会受到冲击,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临床实习阶段约22.6%的学生潜心考研,71.6%的学生则忙于找工作[2],这样一来,实习时间明显被压缩,且实习专心程度也大打折扣,临床医学生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2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弊

2.1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处

2.1.1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临床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由于日常临床工作及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各院校、各学科的临床教师缺乏互相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这对医院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很大的阻碍。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各大高校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经验交流的平台。各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相互学习,进行教学方法与经验的交流,有助于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临床技能教学中去,推动了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2.1.2优化了教师自身教学水平,锻炼了教师队伍临床技能竞赛学生参赛的水平的高低凸显的是各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竞赛促使各院校对技能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对参加临床技能培训的所有教师学校严格选拔、集中培训以规范教师的临床技能操作。定期开展临床技能教学研讨会,运用多媒体教学、真人模拟、人机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训练、病房实践、角色互换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2.1.3可促进相对统一的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的形成由于国内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各院校的医疗操作标准差异较大。临床技能竞赛融合了各参赛院校技能操作的优缺点进行相互补充,有助于确立全国范围内同行普遍认可的针对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同时随着操作标准的确立,使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标准可依,对医学生打好临床基本技能的基础极为有利。2.1.4调整教学安排,重视实践教学以往各大院校只注重医学基本理论的教与学,对临床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考核形式化,以致于技能培训形同虚设。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医院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技能操作较为熟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机会。因此,重置课程安排,开设临床技能课程势在必行。很多院校编写临床技能教材,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对于临床技能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标准。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与提高,使学生对医学基本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1.5促进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技能竞赛不只是临床操作技能的比拼,更是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应急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全方面的考验。随着竞赛的开展,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贯穿技能操作的始终,这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促进了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2.2临床技能竞赛的弊端

2.2.1临床技能培训的推广受到限制由于参赛学生只占到应届毕业学生极少的比例,同时受到教学成本及投入资源等因素影响,导致为竞赛制定的大量、高强度的临床技能培训计划不能普及。另外,竞赛的性质可能会导致部分医学院校过分追求比赛名次,使临床技能培训成为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提高了极少部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但不能惠及全部医学生[3]。这与临床技能竞赛的初衷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质。因此,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并不能代表院校的整体真实水平。2.2.2模拟临床操作的限制性首先模拟临床操作与临床实际教学有较大差别,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等必须在床边进行培养,以培养其真正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模拟临床场景只能部分提高操作技能,与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有一定差别。其次,模拟临床操作是死板、机械化的,并不能表现真实的临床操作效果。由于每个考试环节时间紧张,考生只能快速地在各个得分点上进行操作,而其他非重要环节会有意识忽略,使得很多操作点到为止,与临床实际操作相差较大。

3对临床技能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3.1相对固定教师队伍,按周期进行人员更替

优秀的临床带教队伍对于临床技能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首先,应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搭建一支专业的临床技能教学团队。不断制定和完善培训相关奖励制度以保证其积极性和教学高质量运行。而教师也应及时学习新技术,与时俱进,优化自身教学能力。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周期性的人员更替,可考虑每个相关专业选择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年轻的高级职称临床医师作为教师,保证教学团队的质量和活力。其次,临床技能培训也是对教师队伍的锻炼,因此可固定周期进行人员更替。比如:每年每个专业更换一名教师,这样保证每年每个专业都有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和一名新教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可定期让新教师接受锻炼,逐步扩大临床医师参与的广度,最终提高整个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的实力。

3.2注重平时本科基础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目前,大多数参赛院校对参赛学生的选拔是在实习之初,然后在培训过程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4人参赛队伍,队伍确定后再进行最后阶段的冲刺培训。这种选拔培训方式有违临床技能竞赛的初衷,未达到全面推动本科医学教育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应从本科医学基础教育、临床见习、临床实习这3个层面全面加强医学生的教育,使其不仅医学理论知识过硬,而且临床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不仅使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优中选优的选拔培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如留校及优先就业,等)以调动全校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和主动性。

3.3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医学院校可以以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另外,延长训练基地开放时间,使所有的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训练基地进行重复操作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纠正对方操作的不当,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

3.4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国医学教育往往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年轻医师在竞争中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难以胜任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心理素质在临床技能竞赛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发现,平时训练时思维敏捷、动作熟练的学生,在竞赛场这种紧张激烈的氛围下,会出现出汗、手抖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会出现操作的频频失误,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最终严重影响竞赛成绩。因此,在平时的培训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不仅能在竞赛时临阵不乱,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沉着稳重。

3.5开展电视转播,注重赛后总结

通过电视转播使没有机会到现场感受和观摩的人们也可以感受到赛场实况,使更多的师生对竞赛有直观的感受[4]。注重赛后的总结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及不足。优势该如何发扬,不足该如何弥补。我们还会在每次竞赛结束后,组织参赛学生进行临床操作视频的录制,用于第二年的竞赛前培训,从而保证了操作训练的标准性和一致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视频资料以后在全体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技能竞赛的开展利大于弊。其不仅可以促使医学院校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整体水平,提高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综合素质,最终推动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厉岩,郑竞力,彭义香,等.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558562

[2]王丽媛,谢咏梅,汪志凌,等.医学生敷衍临床实习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0110

[3]张津铭,刘春艳,刘文励,等.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4):8588

第2篇

第一条为建设并管理好各种临床教学基地,特制订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临床教学基地分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三种类型。

第三条承担一定教学任务是各级各类医疗单位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第二章附属医院

第四条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属医院”)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承担临床教学是附属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附属医院的设置、规模、结构及其工作水平,是对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条件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五条附属医院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

第六条附属医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综合性附属医院应有500张以上病床(中医院应有300张以上病床),科室设置应该齐全,其中内、外(中医含骨伤科)、妇、儿病床要占病床总数的70%以上。口腔专科医院应有80张以上病床和100台以上牙科治疗椅。

具有本、专科毕业学历的医师占医师总数的95%以上,其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占25%以上。

应具有必要的临床教学环境和教学建筑面积,包括教学诊室、教室、示教室、学生值班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

按全国医院分级标准,本科院校的附属医院应达到三级甲等水平,专科学校的附属医院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第七条附属医院病床总数应不低于在校学生人数与病床数1:0.5的比例。

附属医院的医疗卫生编制按病床数与职工1:1.7的比例配给。学校按教职工与学生1:6-7的比例配置附属医院教学编制。

第八条附属医院应保证对教学病种的需要,内、外、妇、儿各病房(区)应设2-4张教学病床,专门收治教学需要病种病人;在不影响危重病人住院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调整病房中的病种,多收容一些适合教学的患者住院治疗。

第三章教学医院

第九条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以下简称“教学医院”)是指经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的,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稳定教学协作关系的地方、部门、工矿、部队所属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承担高等医学院校的部分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第十条教学医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综合性教学医院应有500张以上病床(中医院应有300张以上病床),内、外、妇、儿各科室设置齐全,并有能适应教学需要的医技科室。专科性教学医院应具备适应教学需要的床位、设备和相应的医技科室。

有一支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具有本、专科毕业学历的医师占医师总数的70%以上。有适应教学需要的、医德医风良好、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包括承担临床课理论教学任务的具有相当于讲师以上水平的人员,直接指导临床见习的总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直接指导毕业实习的住院医师以上人员。

应具有必要的教室、阅鉴室、图书资料、食宿等教学和生活条件。

按照全国医院分级标准,教学医院应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第十一条教学医院的教师应能胜任临床课讲授、指导实习、进行教学查房、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组织病案讨论、考核等工作,并结合临床教学开展教学方法和医学教育研究。

第四章实习医院

第十二条高等医学院校的实习医院(以下简称“实习医院”)是学生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和接受医药卫生国情教育的重要基地。

实习医院是经学校与医院商定,与高等医学院校建立稳定教学协作关系的地方、部门、工矿、部队所属的医院,承担高等医学院校的部分学生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实习医院由学校分别向学校主管部门和医院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实习医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综合性实习医院一般应内、外、妇、儿各科设置齐全,并有能适应各种实习需要的医技科室。专科性实习医院要具备适应学生实习所必需的床位、设备和相应的医技科室。

有一支较强的卫生技术队伍,有一定数量的适应教学需要的技术骨干,能保证直接指导毕业实习的住院医师以上人员。进修医生不宜承担临床带教任务。

具备必要的图书资料、食宿等教学和学生生活条件。

第十四条实习医院的教师应能胜任指导毕业实习、进行教学查房、修改学生书写的病历、组织病案讨论等工作。

第五章管理

第十五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以下简称“三类医院”)必须坚持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医疗卫生的预防观念和群体观念教育,确保教学质量。

三类医院均必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加强领导,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三类医院中承担教学的医务人员应在品德修养、医德医风、钻研业务、尊重同道、团结协作诸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第十六条附属医院直属于高等医学院校领导与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卫生方面的业务指导。

第十七条附属医院数量不足的高等医学院校,各有关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根据具体情况,新建、划拨改建、或在不改变原有领导体制及经费渠道的情况下,选择一部分条件及水平较好的教学医院划为附属医院。

对目前尚未达到标准条件的附属医院,学校主管部门应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共同协商,予以充实完善,限期改进,或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附属医院的卫生事业经费(包括经费、基建费、设备费、维修费等)由学校的主管部、委或学校所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主管部门下拨,并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解决附属医院建设和发展所需的投资。

附属医院的一般教学仪器设备和按接纳每名学生8-10平方米核算的教学用建筑面积,由学校主管部门解决。

第十九条附属医院一般应实行系、院合一的管理体制。临床医学系(院)的主任(院长)、副主任(副院长)应兼任附属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并由学校任命。附属医院应没有专门的教学管理处、室,并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教学管理干部;医学院校的临床各科及医技各科教研室应设置在附属医院内,各教研室主任兼任临床科室或医技科室主任。

第二十条附属医院可根据教学情况,为具有各级医疗卫生职称的人员评定或报请相应的教学职称。

第二十一条非高等医学院校直接领导的附属医院,教学机构的设置、教学管理、职称评定等)参照附属医院领导与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被批准为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各医院,原隶属关系不变,医疗卫生、科研任务不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扶持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建设,并监督和检查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应有一名院领导负责教学工作,井设立教学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及兼职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的人员。

第二十四条被批准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张挂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院牌,并可在国内外的交流中使用此称号。

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与学校主管部门协商,优先选留优秀毕业生。

教学医院享有国家政策给予的在人员编制、经费补贴、师资培养和经学校办理教学设备免税进口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五条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应把教学工作列入医院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医院的收入,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补贴。

学校对教学医院中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根据应聘期间的教学能力及临床教学的情况,评审及晋升其兼职教学职称。

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人员,享有在高等医学院校借阅图书资料、进行科研协作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权利;可参与高等医学院校有关科室组织的教材与实习指导的编写工作,享有评定优秀教师、获得有关教材和教学资料的权利;教学医院的教师可享有教学休假。

第二十六条高等医学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拨给学校专项实习经费,以教学补贴费的形式统筹拨发教学医院,用以购置一般常用教学仪器、设备,学校按标准向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支付学生实习经费。

高等医学院校对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工作应加强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

高等医学院校有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进行人员培训、教学和医疗指导,安排专题讲座、示范性教学查房和教学交流活动,帮助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切实提高教学和医疗水平。

第二十七条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在基本建设中,应修建必要的教学专门用房(教学医院按每生4平方米、实习医院按每生2.5平方米核算),所需经费主要由高等医学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拨款解决,同时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投入。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教学、学生生活用房只能为教学专用。

现有教学用建筑面积不足者,应设法予以补足。

第六章三类医院的审定认可

第二十八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公布《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名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名册》。

第二十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局、教育厅(局)、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成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审定工作组。有关部委参加其所辖高等学校所在地的工作组。工作组的职责是:

负责所辖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管理的协调工作,指导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的发展建设

审定位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同时按医院类别抄报卫生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负责位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的审定工作,将审定意见及有关资料按医院类别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同时抄报国家教育委员会。

第三十条申报教学医院应与协作的高等医学院校先签署正式协议,待履行审定、备案手续后执行。解除协议亦要履行同样手续。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规定主要适用于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各专业,原则适用于医科类其他专业的临床实习基地的管理工作。

高等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建立的预防医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有关精神,由高等医学院校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协商解决。

预防医学类、法医学类、药学类等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亦可参照本规定的原则执行。

第3篇

(一)国外医学教育基本模式

国外的医学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传统学科式、以问题为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器官系统式(organsystem)。传统学科式是较系统完整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教学实施与管理。PBL教学模式进一步精简课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联系更紧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器官系统式是按照人体解剖结构中的某一器官系统把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减少课程间的重复,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结合的问题。

(二)早期临床实践的内涵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接受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在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和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实现学习目的的一种医学教育方式。早期临床实践的“早期”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临床实习期的前一阶段,通常是指医学教育的最初两年”,“临床实践经验”是指“在社会的或者临床的环境下与真正的(与模拟的相反)病人接触”,以增强对健康、疾病或者癌症和卫生专业角色的理解。(四)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早期临床实践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分为课程内和课程外两种主要形式。课程内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临床医学导论(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ICM)”课程,即在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学习完基础课程后即到医院进行相应课程的观摩,并且在节假日到医院进行“预见习”。课程外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教育,让低年级医学生在节假日到社区和医院进行观察,并且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搜集病历、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检测,以加强学生对疾病和病人的理解。

二、国内外早期临床实践的现状

(一)课程内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国内外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把早期临床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方式,如英国医学教育的临床阶段与基础理论的学习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医学院校开展不同的临床实践,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倡早期临床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许多院校还专门开设医学社会学、心理健康学等医学人文课程,早期使用模拟情景下重复操作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临床操作的熟练程度。通过早期接触临床,观察、了解基本医疗程序,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医学生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法国的医学生在入校第二学年即开始接触临床医疗工作,每周见习2~3个半天(通常在上午),大学第四学年开始学习临床课程至第六学年结束。香港的医学院校在学生一进入医学院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就让他们开始接触病人,其课程设置由综合课程、健康与疾病概论、系统课程和临床实习组成。在第一学期的健康与疾病概论中,以真实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学习和讨论;以临床访谈(clinicalvisit)和床旁教学为主要形式进行实地见习与实习;在专门的临床技能实验室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和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技能。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前一年,采用周末到门诊导诊、晨间到病房参与晨间护理的方法对174名护理本科生实施了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结果表明在护理本科生中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预实习模式切实可行,实现了理论教学、临床思维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于一体,缩短了临床实习的适应期,提高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二)课程外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一些院校也采用课程外的形式进行早期临床实践教育。重庆医科大学组织“萤火虫志愿者服务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医院正常诊疗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早期临床医疗工作中,进行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培养其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其人文关怀理念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选拔二三年级医学生成立实验组开展急救普及活动,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技能和沟通技能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活动的开展效果良好。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在“护理学专业现状与护士角色”课程中安排10个学时的临床见习,学生对护士角色的认知和认同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医科大学对部分新入学医学生开展入学后第一次接触临床、感知医学的实践教育活动,组织新生参观附属医院。并让二年级学生参加医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患者提供导诊、沟通、护送、取药、维持秩序、陪护等服务工作。使医学生提前了解医生日常工作环境,增进对培养良好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效果显著,受到医学生广泛欢迎。

(三)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

还有一些医学院校早期临床教育结合了课程内外的多种形式,例如美国的许多医学院校让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患者,学生被分散到各个诊所,学习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参观后定期交流心得体会。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渗透每周一次的临床实践课,为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做准备。

三、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与趋势

(一)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意义

传统医学教育忽视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缺少对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医学模式的不足,其优越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如避免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习积极性,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加强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医学生博爱、人道的职业责任感和同情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患,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医学生早期感知临床、熟悉医疗流程、体会患者感受,促使医学生增强医学人文素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二)早期临床实践活动的趋势

早期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内外的医学院已相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制定临床能力培养标准,规范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但是,我国目前各院校所进行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都只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并没有全面实施早期临床实践。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只在四五年级才让医学生接触临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我国需借鉴国外开展的各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三)开展早期临床实践活动可能的方式

第4篇

1.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目前,国内地方性医学院校管理运行体制多样,层次不齐,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甚至缺乏临床医学本科培养的经验,缺乏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下临床医学培养经验。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自身实际、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等认识不足,容易受到综合性大学总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理念的影响,甚至受到理、工、文等其他学科的影响,缺乏客观自评和调查分析,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定位不清。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表现为培养理念和发展思路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方向单一,没有各自特色和专业倾向,重复培养和不均衡培养,院校之间出现了不必要的竞争,发展不协调,不利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总体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各级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汲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把握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积极开展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研究。必须从学校性质、管理运行机制、自身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所处地区、学生来源和去向、临床医学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客观自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作为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倾向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别于部属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真正紧贴当地实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或)民族特色,这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保持发展优势和获得支持的首要保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资积极性,弥补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又可以促使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更积极更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办学方向。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避免临床医学教育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相脱节,也有利于地方性临床医学院校自身培养特色的形成,避免和部属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医学院校竞争,更有利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

2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彰显时代特色

2.1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属于“计划模式”,人才培养成本较低,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发展就业等方面缺乏客观调查分析,考评机制不合理,缺乏监督机制。随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部分医学院校引入了市场调查和学生就业理念,但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目前已经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平衡、省市地区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不平衡、专业方向之间不平衡等现象,影响了毕业生的合理就业,影响了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快速发展。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各地区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实际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2.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为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主要从事什么专业的学科研究和主要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确定。针对这个问题,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作为发展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设立科研基金,经常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卫生行政单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教学基层、街道社区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层次单位和个人对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意见与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科发展优势,本着以“学生和就业为中心”的原则,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一定创新精神”,有志服务于各级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级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在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地方需要、学校实际、发展趋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彰显时代特色。可以这样说,学生就业是地方性高校存在的基础,特色则是地方性高校快速发展的保证。

3革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

3.1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性医学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尚处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没有成功的实施经验可以借鉴。有学者通过调研,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对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并不认同,收益不大。主要表现为部分导师对职责不清楚,导致带教过程方向不明确;部分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充分,把导师的指导当成负担,以至于师生沟通不良;导师的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完全一致;导师带教人数过多,师生双方都不够主动,见面时间间隔太长;导师责、权、利不均衡,导师的积极性偏低,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更有甚者,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被其他文科、理科、工科院校所“同化”,忽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放弃了“严进严出”的考核标准,导致毕业生“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无形之中延长了毕业生的临床培养周期,增加了人才培养成本,造成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不满。

3.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无论是从职业教育、中国传统医学还是从科学发现来看,师徒制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师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把手”教学、个体化教学、现场和实物教学。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用性较强,十分适合“师徒式”教学,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为“师徒式”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临床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越分越细,这就对导师制和师徒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医学院校要牢记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淡化课程意识,适当进行课程整合或重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和时间浪费。引入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和师徒制教学,完善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新型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在思想生活、专业选课、学年规划、临床思维培养、临床技能培训、学位论文、科研方法、考研和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和“师徒”式教学。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关系,提高本科生导师的待遇。尽量选择责任心强、临床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不同专业的导师内作“双向选择”。例如,妇幼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作导师,以此类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采取分散式、个体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导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指导记录和学习记录,开展双向评价。学院加强监管,定期检查和考评,列入教师和学生年度考核指标,采取奖惩制度,年终总结,不断完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允许老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鼓励老师尽量采用现场和实物教学,利用教学模型、病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医院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临床意识,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争取做到边学边消化、现场掌握,毕业后就能上岗,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

4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1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医学专业教育而轻医学人文教育、重传统道德而轻职业态度和价值的现象,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所以,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纳入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另外,教学医院选择标准不严,缺乏制度建设和有力监管,教学医院普遍存在重医疗而轻教学的现象,见习实习流于形式。其三,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法律意识增强以及医院的自我保护意识等,限制了学生实习期间自主操作的机会。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下降,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格格不入,地方性医学院校教管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2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临床医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地方性医学院校既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要积极规避其他学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都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培养目标,时刻牢记医学的神圣性和临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既要注重专业教育,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又不能忽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医患关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临床实习、见习效果的好坏,院校教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通过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平台。学校在加强教学医院的建设的同时,同时加强对教学医院的监管,确保教学医院坚决贯彻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照各科实纲的要求,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加强出科考核的监管。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培训。例如内科实习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开医嘱、常见诊疗技术等。外科实习必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治疗操作和常见手术,包括清创、换药、包扎、止血、缝合、拆线、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等。加强临床教师的培训培养和继续再教育工作,建立一支医、教、研、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重视临床医生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带教医生待遇,奖惩分明,吸引更多的德高医精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5结语

第5篇

临床医学教育有两个重要属性:师承关系和实践教学,且二者紧密相关。实践教学是师承关系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师承关系又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师承关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而后者无疑是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追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学医就是跟着师傅做学徒。这种跟师带徒的教学方法对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地传承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种传统的跟师带徒教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其局限性,随着西方教育方法地传入和发展,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为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学分制所取代。在我国现代本科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师承关系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师承关系的消失,使得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得到“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机会越来越少,应该说这是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2导师制的起源和作用

导师制是十五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学报到后,学院就给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学习和生活;其最大特点: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先后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效仿,成为目前大学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学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增强了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④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人而教,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展现才能,为专业人才地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⑥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⑦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⑧有机会学习导师的专业特长。这种师承关系,在医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实践中尤为重要,并能在学生毕业后继续起到指导作用[3]。

3导师制和PBL教学法的关系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主要组织基础就是导师制。在临床医学PBL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5~10人的学习小组,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增加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机会,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讨论,寻求答案。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案例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施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在PBL教学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必须要完成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到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职业取向的指导者这种导师角色转变[5-6]。然而,国内现阶段PBL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医学理论,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而实践PBL教学如何进行,目前报道较少。笔者认为,可以从临床实践教学推行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

4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的导师制教学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在国内高校开始推行。许多医学院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开始试行导师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多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施[7-9],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采用导师制来加强医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导师制的教学平台上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坚定的专业志向、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0-13]。

第6篇

1.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著。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第7篇

一、国际现状

在临床基本教学问题上,国际现状呈现良好状态。它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过程里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对学生技能和素养的合力培养。为此,国际组织还就这一教学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品质都有要求。而且,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许多国家就临床基本技能这一块的完善力度走在国际前沿。像美国在很多年前就把技能培训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日本更是就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大的创新,让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具体实践活动使“教”和“学”同时进行。此外,还增加了很多考察项目,对学生的技能进行随时检验。

二、国内现状

我国对实践教学也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度。而且还将其过程中的要点归入到专门的法律法规中。外加新型人才辈出,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模式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新颖化。如利用网络等先进设备,对临床治疗进行模拟,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而且本身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危害到真实患者。由于都是模拟型的,治疗对象完全可以长时间接受实验,不存在不配合等实际问题。真实化的同时保证了一些客观问题的困扰。而且,对电子科技的灵活使用,可以直接给学生的临床基本能力给予评判分数,及时地为学生讲解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改正[2]。在对医学教育教材的编订上,不再遵循枯燥的灌输模式,而是有效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加大了教材的趣味性。然而,在临床基本技能改进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全球医学教育的竞争力大是其中一个原因,在对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很多细节化操作里也存在很多问题。

三、中国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困难

1.传统的教育模式较难改变。俗语有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跟性格相类似地,一个模式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改变也需要很长时间。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一直都存在着“以课本知识为主,实践能力为辅”的教育模式。即使是一直都在强调变革的今天,还是有很多医学院校、医学机构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材内容上缺乏创新,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出现失衡。这些都是实际过程里面临的困难。

2.实践操作中多种客观因素影响。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具体表现。临床基本技能的最终评定也一定是由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构成的。然而,由于学医的师生数量呈现越来大的差距即学生增多,教师减少,使得教学资源相对薄弱,对学生的指导程度就相对降低了。还有,随着医院相关制度更加完善,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相对增强。对临床教学的接受度就相对下降。间接导致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机会减少。能力降低。

3.忽视医德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教学只是教学,而忽视了整体医学领域里的思想提高。在临床基本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输送,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去做好一个医学领域里的人。当今社会,常有因为医生的职业价值倾向出现偏差的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医院乱收费现象的问题发生。也有因为医生的行为不规范,出现与患者发生口角争吵等问题。这些都是归根结底是因为总体医德不高。医德教育者应该牢抓学生思想,规范他们的正确意识,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四、我国就面临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1.敢于打破常规,健全教学思想。加大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新思想宣传力度。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理念。要敢于直面原有传统模式的弊端,从而进行改进。可以与国外的先进模式进行完美的融合,借鉴其优点,避开其缺点。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以理论为核心,技能提升为目标来开展教育。不能厚此薄彼,出现失衡。

2.注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在教学体系里,教育者起着榜样作用。而且学生都是处于一个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作为老师更要注重言传身教。对于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有明确的行为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教学思维应该寻求创新化[3],是的学生提高学习热情。个人也要注重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讲座竞赛等形式,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教育程度。采取必要的奖惩制度,提高思想对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度。

第8篇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著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要与时俱进。临床带教教师要强化法制观念,将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应当定期接受医疗法律法规以及医院规章制度的相关培训及检测,使临床带教教师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使各位带教教师都能充分了解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能够做到知法懂法。临床带教教师要从始至终的将法制意识贯穿于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着重落实临床工作规范,例如:医疗文书书写必须及时而且准确,以下行为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未经允许私自篡改病理、隐藏病理内容、伪造检查结果、未经允许销毁医疗文书材料、出具与本人执业范畴无关的医学证明文件。对患者进行医疗诊疗活动时,要详细告知利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并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患者以及其监护人确认签字,医疗文书的法律效力应当反复与学生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