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25: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庭道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庭道德教育

第1篇

这是我在地铁的验票闸机看到的事。“弯下腰,低头钻过去,别让人看见了。”这是一位妈妈“教导”着自己的孩子如何逃票。

当前,家长“指导”儿童逃票的现象屡屡发生,而与这些贪图小利相对应的,是家长们不惜重金地将孩子送上“成才”的道路,张罗着为孩子安排五花八门的培训,让小小年纪的孩子“身兼数职”;钢琴班、书法班、奥数班里的孩子们数目不断增长、低龄化趋势明显……那么,家长培育孩子成才,又把最根本的道德和诚信放在哪里了呢?

孩子虽小,更应从小培养教育

有的孩子仿佛已经习惯了堂而皇之地不买票,无须家长“指导”,直接钻过闸机。一道闸机,考验的是大人们的诚信,也是给孩子们做的榜样。

诚信无价,“逃票”带给孩子什么?

在大人们眼里,给小孩“逃票”,大概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有些家长理直气壮地给孩子逃票,认为孩子总是接受正统教育,侥幸逃一次票,不算什么。可孩子虽然年纪尚小,却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被检票工作人员拦下后的“心里阴影”,怕是很久都不能愈合的。

儿童逃票,其实是家长的行为,有些孩子还小,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买票。家长们让孩子‘逃票’,最委屈的还是孩子。

请在买票的同时,给自己超过1米2的孩子也买一张。

5岁的亮亮身高已经在1米2以上,天真的说,“妈妈给我买票,说明我长大了,是大孩子了。”公共场合孩子都会提醒我们帮他买票,检票的时候他拿一张半价票在手上,很骄傲地给检票员看。在他没长到1米2的时候,我们就为他买票了,我们觉得花小钱买来孩子的自豪,非常值得。孩子小,别看他好像不懂事,遇到这样的情形,受伤害最深的其实是孩子。

1米2的购票线,只是乘客购票规则上的基准线,但对于孩子家长来说,他们心中的道德基线才是最重要。乘车卖票本是最寻常的小事情,但是提升到教育孩子的层面上讲,却是天大的“大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参照的最初“标准”,虽然,刚长到1米2的孩子们,心智尚没有形成和成熟,可在孩子们眼里,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在他们成长道路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们享受了物质上的“免费午餐”,却忘记了此举给孩子精神上造成的莫大的影响和伤害。

小小一张票,考验的是家长的道德天平。

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便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孩子降生人世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接触面也日益扩大。在父母的影响下,渐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过程也是孩子个性社会化的过程。孩子的处世态度、思想观念、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如何,总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庭环境中全部因素,包括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家庭成员结构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乃至家庭氛围等等均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孩子,夸美纽斯说过:“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因此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四、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2篇

《弟子规》又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著,文中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与规范,教导子弟要养成忠厚的家风与淳朴的民风,因此该文被当时的清代朝廷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幼学教学必读的教材。《弟子规》充分传承了先圣孔子的智慧与美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修养,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与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弟子规》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规》中讲述了孝、谨、信、泛爱众、而亲仁[1]。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实施起来却实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中,成年人都普遍养成了有悖于传统美德的品格与习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传达了家庭教育的信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家庭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人机关系,家是建立血缘与情感基础的桑田,孩子的性格与品行,会随着家庭这个环境慢慢改变。在环境中,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手足之爱、母子与父子之爱。很多出现人格障碍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孩子在家庭中因为没能感受到爱,使得其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而《弟子规》中讲述的孝道,对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品行都有较大的警示作用,这些行事规矩都有利于家庭形成“真实”、“诚信”、“孝顺”的品质。并且《弟子规》中倡导的秩序,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能够让孩子增强对家庭的认同,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与道德修养,养成勤奋学习、从小懂得尊重人。而从小养成的品德,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对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处世习惯,使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弟子规》中还十分讲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体现做人做事的先后顺序,教导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后才有诚心,继而发展为对众人的关爱,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随着在实践中相互依存,能够将孩子引入到一个正确发展的道路中。

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家庭教育以长期的封建体制与小农自然经济为导向。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智能居首位,将家庭视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及最终目的,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教育虽然能够有效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学现状却在限制其应用教育职能的发挥,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还出现负面效应与职能错位的问题[2]。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观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载着“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价值观念,出现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而另一方面又受现实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各种非原有道德的文化进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无意之间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响,让家庭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方向失衡与教育空白的问题,致使家庭成员畸形发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职能方面,家庭成员往往不能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而其传递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使得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发生变化;第三,由于当前社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约束体系,道德标准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往往会陷入一个茫然无措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家庭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职能的发挥;第四,受当前人才选拔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智能在不断下降,这增加了家庭成为利用消极态度甚至反文化的态度来尽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为影响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现存的家庭教育模式无论在教学观念、价值观以及教育职能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借助《弟子规》中所规范的标准与做人原则,进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对现阶段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

四、《弟子规》教学思想在当代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实施策略

《弟子规》在我国古代就被积极推广,其中所蕴含的通俗、易懂、易行的特点,正好弥补了孩子生性上理解不足的缺陷,并且内容中蕴含的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以及饮食起居规范,是规范孩子道德与品质的重要参考。当前,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的重要参考,使之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长与教育实践提供帮助。(一)在家庭中灌输蒙以养正、道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的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青少年能够逐渐养成重视伦理理法的优良品质[3]。另外,家庭教育还应懂得应用之道,因为只重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教育环境的。(二)教导孩子养成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养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的过程。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贯穿于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待人处世中。在这两种品德中,《弟子规》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逐步让孩子养成生活有序、讲究个人卫生与珍惜时间的习惯,并且珍惜时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孩子“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弟子规》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正确的生活习惯,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性。(三)让孩子多诵读经典,熏陶出良好品德。文学经典是我国先贤与先圣智慧的结晶,这种经典能够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必然有其独到以及价值所在,因此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与才艺之余,家长也应教导其诵读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学。孩子在诵读经典过程中,能够逐渐被其中的文化所熏陶,主动去思索与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观点,达到思维锻炼与品德发展的目的。选择文学经典,应选取那些百读不厌,对孩子终身受用的书,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先贤文学经典,辅助孩子学习,并让孩子的朗诵能力及记忆能力得到提高。(四)教导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在《弟子规》中,反复阐释了“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道德品质,其中“入则孝”属于感恩教育,“出则悌”属于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4]。孝是道德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在古代家庭思想中,提倡“百行孝为先”,这不仅是因为孝是一种基本的家庭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在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往往会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逐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多学生用着父母的钱,却对父母没有一丝的感激,这实则是家庭教育出现畸形,为使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应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

五、结语

总之,《弟子规》与当代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探索将其转化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剔除其中的糟粕,取精华,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心中萌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樊娅苹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1,(04).

[2]樊继轩.儒家“孝悌文化”与大学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06).

第3篇

关键词:家庭;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22-02

一、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发生作用的三个维度

人才的素质由德、识、才、学、体五要素构成。德,即道德,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于成才的关键时期,虽然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更多的是接受学校教育,但是家庭实施的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1. 为政治品德导航

政治品德在人才成长成功的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和精神支撑。没有过硬的政治品德,青年大学生的成才将无从谈起。家庭道德教育是青年大学生良好政治品德养成和保持的导航器,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及良好的家长作风为青年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政治品德保驾护航。一方面,关于涉及政治品德的问题,家长对子女的权威影响力会使青年大学生不自觉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即使离家万里,但是在心理上还是会有所顾忌家长的教导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轻易犯政治品德上的错误;另一方面,家长自身关于政治品德的行为方式会为青年大学生政治品德的形成起到“标榜”的作用。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年龄偏小,自我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及为人处事的准则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感情上对家长为人处世的标准还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家长在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政治品德的方式方法及态度渗透到自己的行动中。另外,家长对子女的道德理论教育也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品德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高素质的道德理论水平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较高的政治道德奠定基础。反之亦然。

2. 为伦理道德设标

伦理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青年大学生成才路上的必修课,也是其成才的有力支撑。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品行,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便没有了助推力。家庭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形成指明了坐标,设立了标准。首先,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家庭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竖起了最为起码的道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生命之间有互相尊重的义务和责任,任何一方没有权利去侵犯另一方。家庭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伦理道德观,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其次,家庭的良好德育氛围和习惯形成的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技巧和艺术,为青年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网奠定了基础。

3. 为个性心理品质护航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兴趣、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是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个性心理虽然更多的是在家庭从小对子女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并且这种影响在子女逐步升学的过程中会呈递减趋势,但是其不会消失。特别是对于当代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年大学生来讲,更不可能消失,因为家庭实施的道德教育为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提供了保证。一方面,当代的青年大学生逐渐由“80后”过渡到了“90后”,“90 后”的青年大学生有的易冲动、感情用事、容易受挫折、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特质,但是特质不是特权。生于90后的青年大学生要成才,必须克服时代带来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良好道德教育为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力,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和支持。另一方面,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和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减轻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紧张感和压力,增强抗打击力。青年大学生由于对社会一些现象认识不充分,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思想和行动上容易走极端。家庭和家长的适时引导和关怀,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影响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不良因素

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市场经济及西方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家庭在作为主体对青年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欠缺和局限。

1. 家庭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意识欠缺

一是家长认为子女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人才保险箱”,认为只要把子女送入高校,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或义务就已经完结,似乎可以一劳永逸了,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高校是青年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但是,当今的大学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入大学只是使子女有一

个提升素质和能力的机会,而不是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上好了万无一失的保险;二是家庭即使还存在对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孝”的层面,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其他方面。由于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家庭在教育子女特别是将成年或已成年的青年大学生时,更多的是要求青年大学生要逐渐对长辈尽 “孝道”,而忽略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关于政治品德、心理品格,特别是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教育。这种家庭道德教育中的误区和缺陷往往使青年大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和情况时,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使其思想和行动走上偏激,有时不但违反道德伦理的要求,而且还会严重违反法律,甚至走上害人害己的不归之路。

2. 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功利性教育倾向明显

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具有功利性倾向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只是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人们竞争意识增强的影响,这种功利性倾向有所加强而已。这种现象在以家庭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中也不例外。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一是重技能,轻道德。这种现象是我国教育的弊病,也是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面对我国没有多大改观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今天高校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外人才的大量引进,家长为了子女能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技高一筹,往往不惜花费精力和金钱支持青年大学生子女加入各种考证大军,而对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完全忽视。二是重体质,忽视心理品质的培育。家长之所以会重视青年大学生子女的体质健不健康,忽视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的培育,这与传统理念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向来关心孩子的温饱和体质健壮胜过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表明家长在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修养到实践活动都存在着不科学性。

3. 青年大学生与家庭联系稀疏

当代青年大学生与家庭联系稀疏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例如,离家远或家长工作繁忙等,但是更多的是主观原因。一是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性、叛逆心理逐渐增强,家长与青年大学生之间产生“代沟”。 青年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在精神上几乎是完全脱离了家长的束缚,犹如脱缰的野马,思想行动上无所忌惮。即使遇到挫折或心理问题也不会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及时发现、制止及进行有效地引导,这往往使初入校门的青年大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甚至走极端;二是家庭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家庭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有着权威性的影响,但是青年大学生离家求学,使家庭的道德教育处在了一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境地,这就大大削弱了本身就已经很弱的家庭道德教育。即使家长想了解子女在大学里的状况,除了通过同子女一周一次或多周一次的电话联系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在高校的大学生只有发生关乎生命的意外和犯特大错误,学校人员才会与家长联系。有数据显示,95%以上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四年中学校没有与家长主动联系过,几乎100%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四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过老师或辅导员,并且绝大多数家长除了子女的联系方式外,没有其他的相关联系方式,例如,辅导员或院系的联系方式。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家庭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的局限。

三、调控家庭道德教育中不良因素的有效途径

家庭在实施道德教育时不仅涉及家长,也涉及高校,更涉及青年大学生自身。对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局限进行可行性地、有效地调控,可以为青年大学生的成才提供有力保证和支撑。

1. 家长走出教育误区,重新为家庭德育定位

家长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的重视体现在日常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是否能走出教育误区,重新为家庭德育定位,事关青年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质量,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是否走得久远。一要打破高校独立教育误区,重拾青年大学生德育的义务。家庭教育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家长要抛弃大学教育就是家庭“出资育人”,高校全权负责的偏颇观念,重新认清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年大学生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为子女的成功成才提供有益的物质和精神给养。一要走出功利性教育误区,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培育。重视子女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为在将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增加筹码,本来是对的。但是因过于重视而忽视子女的道德素质的培育和引导,这往往会造成致命的漏洞。因为道德是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即使将来青年大学生有一身技能,却没有过硬的道德素质修养,那么在成长的道路上犯罪犯法或承受不住挫折打击走入歧途是一种必然,甚至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家庭在重视培养子女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是一种必要。二要冲破狭隘家庭道德教育误区,完善青年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目前家庭对青年大学生在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狭隘,大多仅仅停留在孝道这一个层面,而关于政治、伦理以及心理品格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比较少,而且也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为了避免青年大学生在成才的关键路口犯错误,家庭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做有益引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错误的发生。

2. 高校引发联动作用,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

青年大学生德育素质的高低关乎高校教育的成败。如何有效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资源,用高校来引发高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联动作用,切实发挥家庭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创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家庭教育在子女进入高校后失去了中小学时的效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不了解学生的状况,与学校联系甚少,有也只是为了升学或找工作。为此,学校要利用网络平台,例如,建立辅导员博客、BBS论坛或QQ群和通过电话渠道主动向家长反映青年大学生的在校的学习和身心情况,同时,积极引导家长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道德教育和指引,并积极反馈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断提高家庭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反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试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不良影响。高校一向比较重视单一的主流教育教学的各项功能和内容,缺少对家庭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影响的足够重视,这造成了家庭道德教育负面影响对高校道德教育效果的冲击。要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就要主动地把对青年大学生有影响的家庭教育内容引入高校教学内容,指导青年大学生进行识别、判断和有取舍地吸收。例如,针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影响中形成的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要时常注意把他们置身于良好的集体之中。在集体这个大学生世界、社交生活的场所中学到自立、谦让、协作、服务等优良品德,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针对一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的弱点,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主体意识,采取有力措施限制不良家庭文化特别是浅层、低级家庭文化的影响,吸收积极因素,排斥消极因素,保证他们的主体意识有正确的导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追求,使青年大学生在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帮助下,形成有益于个人成才的道德素质。

3. 青年大学生积极回归家庭,提升家庭德育在自身成才中的功用

青年大学生要逐渐认识到,家庭不仅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经济后盾,也是自己成长成才路上的情感支撑和精神动力的主要来源,更是成才路上不可缺少的指南针。首先,青年大学生要学会与家长沟通。在沟通中增加对家长的了解,比如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在自己成长中付出的艰辛,同时,在沟通中也让家长了解了自己。例如,自己的能力水平、心理思想等。这样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家长对自己了解的基础上,对家长有偏颇的教育方式或教育内容,甚至是过高的期望,可以以合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争取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对家长的了解,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为人处世的良好方式方法。其次,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向家长寻求帮助。家庭在青年大学生身上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青年大学生的经济支持上,更多的是思想心理上的支持。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和关心程度远远胜过青年大学生对这种了解和关心的重视程度。所以,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有了障碍,要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寻求帮助,真正懂得父母是自己永远的老师,家庭是自己成才路上永远不会消失的驿站。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1.习惯行为和自控力差

很多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缺乏责任感,常常我行我素,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2.中职学生学习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差

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基础课普遍较差。进入职业学校后,对全新的专业课和技能课,学起来更加吃力。

3.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接受能力较弱

许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前途渺茫,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学习能力差,看不到希望,自暴自弃,情感冷淡,意志消沉,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

二、家庭教育对中职生道德教育产生的影响

造成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谓家庭教育?我认为是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就是让每个成员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决不仅仅是家长教育学生,学生需要向家长学习,家长也需要向孩子学习,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是互相的。教育的过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的自我成长,而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成长目标,不能功利化。这个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成“人”,二是成为“自己”,三是做最好的自己。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生目标的实现。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教育子女的前提。但这种前提也是家长要正确理解当前素质教育的方法、思考和实践。教育孩子是一门学科,家长要结合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的方向目标,确认家长应尽的责任,确立方向正确的教育观念,给子女以实际行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仅要管孩子的学习,还要管孩子的做人。

2.随着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来教育

家长要了解孩子,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开展教育。孩子在各种场合中的各种表现,父母都需要了解。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做好引导工作。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子女,全面深入地关心指导。全方面认识孩子的真实情况,肯定优点,克服缺点,找出成绩,提出差距。在了解掌握孩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动向和行为。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收到实效。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的途径

中职教育应以德育为核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育人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涉及学校、家庭教育的各个环节。

1.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换信息和意见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要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班主任的治班方针,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很难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轻孰重,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在家庭和学校直接对孩子实施教育影响的则是教师和家长。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学校多结合,可以使学校教育事半功倍,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2.建立家长学校机制,作为家长和学校联系的纽带

家长要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家长应该具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心,并为此付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监督孩子的学习,平时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多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班级和学校的情况。总之,做好自己身为家长应该做的事,协调好家长、孩子、学校的三方关系。

第5篇

梁启超在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机的群体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说,今天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

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中国是文明古国,古人特别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像“孟母三迁”、“孔融让梨” 这些道德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历史车轮驶至今日,具有优秀品质的青少年不乏其人,如:困境中坚持带妹求学的洪战辉,地震中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抗震本文由收集整理救灾英雄少年”。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道德教育源远流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又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

厉以宁教授认为:“道德的力量十分重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约束是最后一道防线。”闻名世界的摩托罗拉公司,录用员工不仅查看档案,还须向其前任公司进行信用调查。摩托罗拉这样注重管理的企业,亦注重员工人格的塑造。每年的员工培训中,有40小时的伦理教育时间,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

人们常常慨叹“世风日下”,人们常常困惑为什么物质改善了,却又开始怀旧起来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似乎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忘却了和谐相处之道。因为在追逐名利的狂潮中,我们忽视了道德建设,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凸显了我们道德的缺失。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在充分看到青少年成长进步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道德状况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学生信息来源的多元化,青少年道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诸如马加爵事件令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方方面面。可能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重智育轻德育;可能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过大的压力,导致孩子心理失常,也有的家长对子女疏于管教;同时,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加上媒体中有害信息的影响,也容易使青少年迷失方向。因此,全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有句俗话:“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最佳纠错时期。针对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道德教

育, 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人之初,性本善”,足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有多么大,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密切配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家庭教育要突出言传身教。2003年第17期《读者》发表了题为《父亲和女儿的“道德合同”》一文,其中就讲父母有责任有权利教育子女,制止子女的一切不成熟的言行举止,正确引导他们做人的标准。血浓于水的亲情让子女成了父母思想观念最忠实的“信徒”。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在孩子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家长要用高尚的行为影响子女,用真正的爱心感化子女,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子女,这样,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有这样一则报道:小孩发现扒手,正要大声疾呼,却被妈妈一把捂住嘴巴;还有一则报道:小孩在幼儿园哭了,老师哄不住,这时孩子的妈妈来了,说:“老师不知道你为什么哭,紧张极了,你快去安慰安慰老师吧!”看了之后,我相信很多人会被后者的宽容教育艺术所折服。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买书,但在选择上却是知识第一,忽略了道德。可以适当让小孩熟读背诵孔、孟等经典,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使他们受到文化与人格的熏陶,这将是他们一生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二、学校道德教育要细化。我们先来看看哈佛大学道德教育一例:哈佛每一个新生入学时拿到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都在非常显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体甚至套色印着这样的话:“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多年来,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普遍只注重“宏观”把握,拿小学来讲,就是空洞地宣讲《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认为像哈佛大学那样细化道德规范更易操作。此外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树立表率,用师德影响学生,所谓“爱屋及乌”, 学生敬佩老师,自然学习老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道德教育环境。要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引起青少年感情上的共鸣,总之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等等。

第6篇

一、以榜样为先导,做好家庭德育教育预设

现代家庭,普遍注重的是孩子的精神世界,而忽视现代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注重的是孩子物质是否丰富,而忽视传统德育观的培养。为此,笔者从教以来,尽量在开学之初,利用早检时间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培养;请有丰富班级管理经验的老师或教育理念先进的家长,传授自身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好的经验或做法。当今社会的家长无论在家庭背景、文化知识水平还是个人修养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孩子生活在较为糟糕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极易形成一种不合时宜,甚至与时代文明与发展格格不入的行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所老师,如果家长本身不清楚自身行为的对与错,那老师对学生所进行的德育很可能成为一纸空谈。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追本溯源,首先应解决家长在德育养成方面的缺失。只有得到众多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同,才能做好家庭德育教育的预设;只有让家长以身示范,重视孩子自身修养,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教育才能得以贯彻落实。

二、建立与家长联络的长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走形式、走过场上,它应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渐进的过程。家长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教师也应把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以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教师不可独揽其责,家庭德育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失一隅,学生品德的好与坏是其共同教育的结果,非受单一因素影响。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持续、健康地发展,在建班之初举行的家长会上,我便让家长留下联络方式,并设学生在校行为表现记实联络本,内容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上表现、卫生清扫、在校纪律、尊重他人等诸多小项。告知家长每周五此本由学生带回家,家长在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需如实填写学生在家的表现。这种沟通方式,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有效制约了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利于学生的品行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奠定了学生走向社会的成长之路。

三、设评德育优秀家长及学生,以点带面,推动德育工作有效展开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育教育也如此,为了让家长和学生有榜可循,有样可仿,强化家长与学生的慎独行为,使之成为自身良好行为修养的一部分。每学期末,我都要通过行为表现记实联络本的反馈情况及学生在校的真实表现,结合学生的民主评议,集中评选出德育优秀家长及学生。在期末开家长会时予以表彰鼓励,其目的是让家长和学生传承这种良好的品行,由外力强化转化为内在修养。虽然老师的劳动强度大,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品行始终处于一种转化与进步的状态,班级的偶发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减少了班主任的琐碎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以家访为契机,深化家庭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觉,尊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素、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持有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个别家长由于个人修养、文化程度、思想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往往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使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孩子不愿意接受其教育。这样,导致教师前期所作的大量德育工作前功尽弃,孩子也自暴自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教师来说是十分棘手的。为此,笔者充分利用家访这一有利契机,通过了解与沟通,逐渐转化学生与家长之间由于教育所产生的矛盾、对立情绪,既能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又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双重功效。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消费;伦理教育;可持续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6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人们主要消费场所的家庭也会在全球化浪潮中接受丰富的、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同时,也必将面临着许多道德选择的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与否将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家庭自身应该承担起责任,树立健康消费观念、制定合理的消费策略、规范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使我们每个家庭在物欲横流、各种非理性的个性化理念与价值观充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真正做到理性消费,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一、加强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消费教育,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既是长远大事,也是当务之急。日本学者小林实早就提出:“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贤明的消费者。今后在政策观点上要重视充实消费者教育,开展培育有良心的消费者运动”,“日本产业之所以能够从经营指导思想重视产品质量,是由于日本的消费者,特别是战后提高了教育水平的日本妇女具有识别商品的眼力”。[1]很多国家,特别是美、日等国,半个世纪以来,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纳入各级学校教育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近一二十年来,国民消费教育,已成为近几年全社会尤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些省市虽然搞了一些消费教育,但从全国来说,还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还没有转变为政府行为,把它纳入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之中,列入学校计划之中。而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筹划消费教育还未予以充分重视。著名学者卢嘉瑞认为:“所谓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2]。按照卢嘉瑞教授的理论,家庭消费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六有”的消费者:有消费经济学常识;有科学的正确的消费观念;有科学的消费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文明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有个人和群体的消费行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有能动的、强烈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家庭消费教育是国民消费教育的重头戏。实施国民消费教育要考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培育家庭形成一种文明、健康消费观念和行为,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内容

家庭消费教育的内容很广,覆盖面比较宽。但从总的来说,属于文化方面的教育,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方面的教育,具体包括消费观和消费道德教育、商品知识和消费知识以及消费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同时根据不同的家庭成员对象,确定主要内容和侧重点。

1.消费价值观和消费道德教育。价值观、消费观和消费道德,是家庭消费教育的极重要的内容。张梦霞教授曾在她的专著《女性价值观与购买行为》中,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构建了人的信仰和态度,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指导着个体行动和态度,是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仪,并直接指挥着个体决策系统。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种直接反映人的需求、欲望、物质和精神利益追求的特殊而具体行为,消费者对其购买行为的价值感知和判断会受到价值观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3]。比如,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道家文化价值观与佛家文化价值观为例,研究证明,消费者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特征越显著,越倾向于选择象征性消费模式(也称炫耀性消费);道家价值观越显著,就越倾向于选择绿色消费模式;而佛家价值观越显著就越倾向于选择实用性消费方式。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适度、科学的消费观念是家庭消费教育的核心。

2.商品知识与消费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当代,商品和劳务丰富多彩,特别是有些商品科技含量高。加之伪劣假冒,充斥市场,如果不具备丰富的现代商品知识和消费知识,就难以在商品的海洋中,选择自己最需要、效用最大化商品,更难以抉择其于社会的道德立场,甚至可能上当受骗。为此,家庭消费教育还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现代商品和劳务知识以及如何正确制定家庭消费方针的教育。让每个家庭在进行消费决策之前了解:商品和劳务是否对家庭成员身心健康有影响,对凡是有害于家庭成员健康的消费产品一概排斥,比如烟酒、黄色庸俗消费项目等;商品与劳务是否符合绿色消费原则,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对一切会破坏生态的消费品予以排斥。

3.消费政策和消费法规的教育。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如果不懂消费政策、法律、法规,就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甚至会影响消费质量的提高,造成一些非法的消费行为。有些甚至在消费的过程中,明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无法切实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有些服务性行业,误导消费者进行一些不良甚至非法消费,消费者常常是不知如何应对。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人员的非法消费行为是与他们法律知识的匮乏分不开的。因此,在开展家庭消费教育时,适当地向广大家庭宣传国家现时期的消费政策,以及消费法律与消费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4.根据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家庭成员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家庭消费心理和行为受收入差别、文化程度、传统习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各个家庭不仅存在共性,而且也会存在各自的特性。家庭消费教育应该特别注意家庭的共性和特性,以及不同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点,制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

三、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领域和渠道

如何把家庭消费教育的上述内容传授给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这些经验主要有:政府高度重视,如美国:用行政法规强化消费教育,如日本:将消费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开设消费教育的专门课程。日本是最初提出学校消费者教育重要性的国家,其次还有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教育研究和消费教育工作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差距还比较大。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发达的国家吸取有益的经验,拓展家庭消费教育的领域,多渠道的开展家庭消费教育。

1.家庭自觉开展消费伦理教育。家庭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再加上家庭中的一种特殊的亲情关系,更利于家庭消费教育收到成效。家庭的消费决策者除了自身应有科学合理消费的观念与行为之外,更负有对家庭成员进行随时的消费教育的义务。这就要求,作为家庭消费决策的家长,首先要做到率先垂范,杜绝一切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如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主义、“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的盲目攀比心理,以及黄赌毒等一些不法消费行为,做到节俭与合理消费相结合。其次,对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进行及时的健康消费教育,采取措施纠正存在的不良消费倾向。同时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节俭教育,以及金钱观教育。引导家庭成员合理消费,形成一种良好的家风,既有利于家庭成员健康人格的塑造,对社会的风气也会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2.学校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开展消费伦理教育。根据零点调查集团的一项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庭消费的许多领域,孩子对于家庭消费项目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家调查公司的研究人员还根据近年对城市少年儿童状况的若干调查结果,对当前青少年个人的消费能力的持续增长与少年儿童对家庭消费影响力比重相对偏高提出警告:随着三人之家群体已构成中国城市家庭的稳定形态,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约束机制尚不成熟,经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中青年群体的家长群体可用于家庭活动时间的减少,少年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高影响力会形成新形式的非理性化消费[4]。这批对家庭消费决策具有高影响力的青少年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把家庭消费教育延伸到学校,显得异常迫切。相当数量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处于一种不良状态,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甚至进行一些有害消费。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来看,因比吃比穿、讲享受、讲排场而发生的侵财案件,占到了80%以上。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教育是提高消费者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它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中国宣传消费观念、培养消费道德的主体。学校不仅应该提供基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包括节俭消费、健康消费理念、绿色消费理念以及理财知识等。

3.社会消费教育。社会消费教育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消费知识的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式进行:以各级消协组成全国性消费教育网络,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同时,向人们倡导一种正确积极的消费理念。其次,大众传媒是进行消费道德教育最持久、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利用各种传媒如电视台、电台、书籍、报刊及各种文艺形式经常性的开展家庭消费教育,或通过一些典型人物的报道,或通过一些理财专家的讲座形式,向社会受众传达科学合理的消费文化。

参考文献:

[1] [日]小林实.东亚产业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39.

[2] 卢嘉瑞,田学斌.论国民消费教育[J].消费经济,1999,(5).

第8篇

【关键词】道德行为 家庭教育 榜样 强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功在千秋的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国策,在中国正式普遍实施,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在生育观念方面的较大转变,与此同时,一个崭新的特殊人口群体,独生子女应运而生。如何有针对性的对在儿童阶段的独生子女进行品德教育,该从哪个方面做起和该怎么做也随之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和全社会的关注。笔者从心理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对部分独生子女的行为表现的认识思考,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品德,一个完整的结构体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等四种心理成分,简称为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的。所谓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对己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的能动表现,当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动的目标,凭借激活的动机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内外的困难,就能实现既定的目标,这种心理过程就是道德意志。一种道德认识一经确立并成为稳定的走向和驱动器,就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作用,人们往往不以外部环境的影响为转移,而以内部的道德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动。这时个体品德的形成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转化为由内向外的传导过程,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转化为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这时个体的品德及其修养就会达到了较高水平。道德行动则是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品德的具体表现。从品德结构可以看出,个人品德的形成可以有多种开端或从知始,或从行起,因此,品德教育也可以有多种开端。

二、家庭教育,塑造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殿堂

(一)父母的榜样力量

社会学习理论家如班杜拉和沃尔特-米施尔(Walter Mischel,1974)通过大量的实验说明了,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可以学习获得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习者具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的学习是相同的,通过强化和惩罚以及观察学习可以获得。在家庭、学校和课堂教学中,向孩子们提供何种榜样,直接影响着其品德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家长、教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良好榜样以及榜样人物的真实性、榜样行为的可操作性等,都是品德教育中应当重视的问题。布赖恩(M.M.Bryan,1972)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如果榜样将所有物分给别人,儿童也会与成人分享所有。如果他们看到榜样把自己参加比赛的奖品捐献给慈善团体的话,他们也会这样做;如果榜样不这样做,儿童自己就会留下奖品。研究还发现,诸如“你应该给……”,“给别人东西是好的”和“给人希望让人快乐”等等言词劝告,对儿童外显的亲社会行为没有什么影响。当榜样劝诫他人从善,而自己表现贪婪时,儿童的行为受其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受其口头表白的影响。这也充分验证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二)注重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及时强化

孩子在家里生活的时间远比在外生活的时间长,父母的一言一行对自己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态度学习的一种,社会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的学习中,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有重要的作用。强化理论认为,受到强化的行为出现的频率会增加,特别是受到正强化的行为,道德行为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如果和蔼且高接纳的父母能给孩子提供明确合理的标准,并且经常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那么即使是婴幼儿也可能会满足父母的期望,而且能在4、5岁时表现出很强的内化的道德感!同时,很多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儿童的惩罚,惩罚所达到的作用是暂时的;不适时宜的惩罚反而会削弱儿童积极行为的发生,不利于道德行为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固有限制,纯粹的道德认识与观念的灌输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使儿童开始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我们应切实可行地从儿童的道德行为入手,即我们应大力提倡养成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训练养成其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在以后日常的行为表现中逐渐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进行深化吸收。在这过程中父母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是行为的监督者更是行为的反馈者。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生活起居,都要靠家庭。孩子在家随父母生活的时间,至少占儿童自身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三分之二还要多。

人们对许多东西都有趋向、接受的内在倾向,即对这些东西具有积极的态度。但是,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必须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符合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念、信仰。这种克制就是抵制各种诱惑的意志努力。当一种道德行为无需意志努力时,我们就称这种道德行为已成为习惯了。在这一阶段中,应提供的条件是:适当的强化,榜样的选择和给予实践机会。因此对于家长而言,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培养形良好的道德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金北平.试论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的重要性[J].社科纵横,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