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25: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青少年 素质教育 作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2-02

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德、智、体、美、思维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音乐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作用,不断改进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观念的形成;音乐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欣赏并夹杂对音乐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喜欢并了解音乐。优美的音乐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可以陶冶情操,能够美化、激励青少年的精神,促进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正如荀子所言:“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只有正确的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树立自身的正义形象,逐渐融入社会大集体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

其次,音乐教学可以促进青少年正确信念的养成;通过音乐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能够促使学生们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念,学生往往会树立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如:《黄河大合唱》的学习,在了解创作背景之后,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欣赏并学习这首音乐,便能够感受到冼星海当时的心境,通过多种演唱形成,展现出了中华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明天会更好》通过歌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度。这些音乐都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坚强向上,勇往直前的信念。

再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音乐教学能够使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意识,能够使青少年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觉杜绝不良诱惑,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丰富青少年的情感,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阶段,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形成复杂的思想情感,此时,适时的欣赏优美的音乐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时,首先根据家庭情况的相似程度将学生分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起学习《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父亲》等歌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谈谈感受。

二、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实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同时,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联想能力,通过欣赏音乐,学生会不自主的联想音乐发生的情境以及其中人物的感彩,充分培养了青少年的想象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习动力。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把自身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身心,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使学生平心静气,能够培养学生反省自身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荷兰教育家赫伯特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通过音乐学习,学生们能够开阔思维,加强自身器官的结合,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欢乐颂》、《仲夏夜之梦》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氛围,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将联想到的东西和感受结合起来,谈谈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三、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外在素养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气质素养,而学习音乐或者是乐器的学生容易散发出一种自然的亲和力,美国调查发现,在美国中学生中,学习乐器的同学更容易获得老师学生的好评。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种从一而终的精神,在学生演出或者演奏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形成一种坚韧,有张力的外在素养。为此,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音乐教育。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的升学压力普遍较高,音乐教育要起到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同时,大课间公开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能够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消除疲劳提高下节课学习效率,在上学时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身体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音乐教学,教师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学校广播中播放中国传统音乐,在创造高雅的音乐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到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积极的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学生 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民办高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趋向以及人际道德观念的不断转变,给很多大学生在个性发展、就业取向以及人生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困惑和压力,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时期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凸显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表现

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很多民办高校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相关心理困惑与问题:

(一)自我认知严重失调

很多高校学生自我观念极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争强好胜,不服从管理和约束;有些学生心理发展异常,不良情绪宣泄方式极端冲动或消极,暴躁易怒,自傲浮躁,暴力攻击倾向严重,有的情感冷淡甚至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行为,存在明显的叛逆、攻击、自闭等不良心理。

(二)人际关系处理障碍

少数高校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与经验,自我封闭与渴望沟通的心理矛盾较为复杂,有些性格缺陷的学生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处事不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个别高校学生自私心理倾向严重,导致妒忌排斥的狭心理生成,影响着人际关系发展。

(三)生理情感矛盾困惑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生理发展的不稳定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在自身生理性征变化以及与异往的情感认识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困惑,性道德与观念过于开放或压抑,盲目追求情感释放,导致责任感缺失甚至情绪低迷,引起个性情感或者生理上的负疚消沉心理问题。

(四)生活挫折承受弱差

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生活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相当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由于家庭过于贫困、择业就业压力较大、情感失败等原因存在严重的自卑忧郁、紧张焦虑的心理负担;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往往个性张扬,虚荣攀比心理较强,狂妄自大,自傲浮躁心理严重。

二、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困惑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经济利益上的差距导致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办高校学生心理上的自我矛盾与困惑。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孤僻自卑等心理障碍的形成。

(三) 学校教育: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民办学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素质教育效果,轻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很多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枯燥和压抑的学习压力下,导致学生消极叛逆心理日益严重。

(四) 自身因素:很多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诱惑能力较弱,攀比虚荣心理严重,在心理上存在盲目从众,浮躁焦虑等心理负担,导致不能安心学习。

三、 新时期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 强化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于新时期人才资源发展的时代性需求,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强化民办高校学生教学服务理念,促进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二)优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在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功能。民办高校应立足于校园环境建设,积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体系,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条件,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 创新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诸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实施,民办高校要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发挥校园新闻媒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加强互动交往,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在集体实践活动中调整不良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四) 注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联合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动态化系统工程,社会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深远。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发动社会有关力量,共同参与和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实现联合教育功能。

结束语

总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阵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分析和探究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校园暴力之所以层出不穷,我觉得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就要把板子打到成人身上。成人世界的浮躁、功利,给了青少年极坏的榜样。今年5月3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司机卢女士被后方小车司机逼停后拖出车外,暴打至骨折甚至脑震荡……尽管男司机后来受到了刑事处罚,但舆论对女司机被打的“叫好声”竟然占据主导。近年来,带有报复社会性质的事件不时发生,恶化社会预期,这些事件给青少年的示范效应是明显的。

网络世界和影视产品的长期误导是第二个重要原因。各种暴力新闻事件在网络上图文并茂:电影电视中的镜头,比如扇耳光、拳打脚踢,让人看来非常轻松搞笑,其中的角色甚至被安排为偶像,能打就是“帅”,是“酷”。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主角大雄经常受到胖虎的欺负,然后找哆啦A梦帮忙;《流星花园》《我的野蛮女友》中存在不少暴力镜头;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更是“无暴力,不成剧”。

家长管理的缺位是孩子产生校园暴力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在外忙工作,在家忙消遣,一些家长喜欢采用强制教育手段,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一些家长热衷“奖励教育”,喜欢拿钱替代陪伴,拿物品冲抵关爱。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世界也变得功利而物质,甚至阴郁。

校园暴力的上升,不仅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对同学丧失信任、对社会产生恐惧,而且放大了社会丑陋,从教育的源头释放出负能量。更令人担忧的是,校园暴力滋长将是社会危害的地雷,没有及时得到纠正的暴力思维和习惯也会膨胀,最终结出仇视社会的恶果。

预防校园暴力,从哪些方面入手?首先,要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虽然“全面发展”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喜欢喊的口号,但是目前考试依然是检验教育成败的标准,并且是唯一标准。为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生的体育课被挤占了;为了安全,学生的春游、秋游被取消了……把孩子锻造成学习机器、压抑孩子天性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目的,否则,长期紧压的弹簧会报复性反弹。其次,要检讨、过滤我们的信息传播系统。文艺工作者、新闻媒体有着提示、警醒青少年的责任,对于充斥“暴力美学”的作品,应该减少或者禁止出现在大众传播平台,因为孩子缺少鉴别能力,他们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最后,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正确疏导。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家庭和睦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疏于管护、偏激教育会贻误孩子终身。学校除教育文化知识,也须兼顾教孩子适应社会,引导一些意志力和辨别力不强的同学回到健康轨道上,学会辨别是非,保护自己。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苗殿卿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市霍尔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李丽.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郑琰.广东省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4]宋志一.父母亲职业类型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学术探索,2002(4).

[5]陈带有.澳门中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08.

[6]郝秀香.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7]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导刊,2006(6).

[8]杨海珍.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

[9]余万超,刘栋梁.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为大力推进文明礼仪教育, 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构建社会文化软实力。

二、准备工作

成立校寒假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寒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1、校寒假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付强

副组长:常迎春

组员:汪孝飞 陈新峰赵志要及各年级组长

召开全校班主任“寒假工作专题”研讨会;全校学生“寒假生活”动员会;全校学生家长会;向全体家长发一份“告家长书”。使寒假工作做到“三明确”,教师明确、学生明确、家长明确。

三、活动目的 :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活动安排

1、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而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使他们的心性很不稳定,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叛逆行为,诸如斗殴、逃课等。这时期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正确的心理引导,需要合理的制度约束,需要真、善、美的东西来熏陶。在班主任教育的基础上,相应的德育指导老师再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目的性、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多样,可以是书面交流、可以是个别谈话、也可以是集体讲座。

2、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各班学生在家表现情况。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实现教育同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多面的。要想真正做好、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就应该通过家访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访过程中,指导老师要着重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督促;另外,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家做家务的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若遇到学生经常上网等不良行为,要及时与其进行思想沟通,并引导其家长加强监督力量。

3、假期各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引言

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是他们的未来与希望。家庭又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中学到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还是孩子的终生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家庭教养方式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在1967年,首次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目前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综合多种观点,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理解为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它是在父母和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在我国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多采用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1967,1991)的分法,具体表现如下:

民主型的父母认为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对孩子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适当的要求,并让他们知道这不是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意愿,而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同时也鼓励子女多与自己交流。

溺爱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总想给子女无限的爱和包容,给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但却忽略了子女自己成长的需要,使得子女日后步入社会心理极其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专制型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子女身上,不关心孩子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一切采取“包办”的态度,使孩子丧失了自,孩子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和温暖。

漠不关心型的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的原因对孩子采取忽视的态度,不注重在情感上给孩子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只是从物质上对孩子做出补偿。长此以往,孩子也享受不到本该有的家庭温暖。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我们发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直接成长的地方。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比如一般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长期得不到家庭关爱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的表现有非常大的差别。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青少年面临着各种考试、比赛的压力,学校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成为现在青少年在学校的主要目标。虽然现在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仍是直接忽视这一点,对全面发展的要求置若罔闻,各种考试接踵而至,压得青少年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学校主要是以学习成绩排名来衡量孩子的能力,这种不科学的衡量标准会对使很多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最终影响他们的成长。

(三)自身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是其身体发育最迅速的阶段。男女发育成长特点的不同、身体迅速发展带来的好奇与不安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别是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想独立却又不能完全独立所产生的矛盾感,最易使青少年产生困惑。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中国式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以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交流,不注重理解孩子的内心。要想青少年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就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比如父母之间关系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对话、互相尊重,等等,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二)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长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容易浮躁、叛逆,其实都是自己对这一阶段的一种不安感的表现。父母这时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教育与关心,要做到真正地从内心上的关爱与呵护。如果父母能意识到针对每一年龄段、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对自己的教养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真正从内心理解自己的子女在成长中的各种需求,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样父母才能真正随孩子一起成长。

(三)全社会的力量

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增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为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心理的成长。

(四)因材施教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作为青少年家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家里有个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但是父母在教育自家子女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随大流,一定要多观察、多沟通,一定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父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

五、结语

每个青少年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为子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采取科学的、理性的教养方式,才能真正地理解子女、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父母要把握一个大前提,就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都要能体现温暖、关爱和理解。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个体更好地成长,还可以对整个社会的青少年的异常心理的预防和矫正起到警醒和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把握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及规律,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促使我们的青少年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更加茁壮地成长,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6.

[2]高茗等.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为家庭学校因素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45—1048.

[3]Nancy Darling & Laurence Steinberg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4]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92—94.

[5]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1):81—84.

第7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物理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者不应只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德育,潜移默化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整,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德育在教学中充分渗透。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思维能力已经开始超出了只感知具体事物能力,表现出了抽象思维能力,即从具体运算逐渐过渡到形式运算。在整个青少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处于绝对优势,学生开始能独立思考,并有逐渐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好时机。但这个时候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初二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渗透相结合是必然的。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青少年辩证思维发展的不完善容易影响他们看问题的态度方法,影响他们的思维全面性。这个时期青少年看问题存在片面性,只能局部的去思考问题,遇到事物只考虑表面现象,忽视了其内在本质。学生虽然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但由于存在片面思维,并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也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出来,并且这个时期的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也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重要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并且,中学生在初二阶段,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并且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忽视其他科目,从而导致产生偏科现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雪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有人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远大的、与社会实际意义相联系的,如争当社会先进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如想取得好成绩,考入好学校,有较浓学习兴趣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动机偏向于第二类,只有随着认识的深化第一种学习动机才会逐渐发展起来。

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态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新的时代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有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也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步伐,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理念,一种进步的教育价值取向,它体现了时展的特征,也顺应了世界文化的整体走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始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学的核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应当成为新时代教学的主流思想。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创新能力、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生思维,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愫、健全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J].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

[3]周晓军.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探究[J].载物理教学讨论第24卷2006年第七期(上半月)

[4]刘炳升、仲扣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第8篇

我不妨引用韩寒的一句经典话: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出全才,那么他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时代的不幸,现在时代是需要的是人才。

真的,去好好的体会一下这句话吧。尤其是那些高调的教育领导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但是,现在的少年都很悲惨,有的不是小时候父母的逼迫,去让他们去学这学那;有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爱好,但是又由于父母的思想及教育的观念,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永远都是不允许的,他们只有服从,好好的学习,这一类是属于好孩子。还有的孩子少小离家,踏上自己的寻梦只路,有的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有的在这座城市下面过一辈子。

我看过许多青春的书,像韩寒,郭敬明……写出的青春是如此的悲伤,叛逆。在城市的下面过上一悲子的人,我很为他们而感到可悲,但是有迫不得已,把自己的青春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也许,到老了,才会仰天长叹,为什么我的花样年华是这样的?然后潸然泪下,不禁会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现在的时代需要的是“人才”,是指那些有专长的人,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是什么全面发展。时代需要那些特别有特长的特长生,不是那些全面发展的全校第一的人,这样的人,我也会为他可悲,第一的人不是一定符合企业要求的人,不同的企业有自己的招聘条件,那些死读书的人是不是可以觉醒一下呢?我喜欢看央视的《绝对挑战》,我观察到很多的企业都是在考验其选手的能力,而不是在叫他们去做大学或者初中的选择题,实验题。

而是更多的去考他们对待事物的一种能力:团结协作,创新,开拓进取。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们更多的是面对的是那些应试,而不停的拼命的学习,做题。试问那些教育的工作者们,在应试的巨大压力之下,何谈素质教育。只不过素质的教育更侧重与小学,中学,大学只管一卷定终生。

回顾我们跨世纪的这几年,马加嚼杀人,以及着名大学伤熊事件,都暴露了教育的诸多问题,在重视成绩的时候,却忽视了对我们心理的教育。

考试压力过大更是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问题,现在在高考是换上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数,轻者对考试失去信心,重者自杀。没有办法,我们也很无能无力,我们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去培养更多在个方面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