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25: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体化设备市场发展

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应用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学科不断往对方的领域交叉、渗透式发展的趋向,由此也必将产生一些全新的学科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便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学科发展趋势下而产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工业设备不再只是纯机械的物品,它有效的在机械本体上融合了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等众多学科技术。通俗的讲,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一门使得机械设备的操控由“手动”变成“自动”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一个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该包括机械结构本体、驱动部分、检测传感部分、控制部分等等。在一个追求效益的经济社会中,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工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应用无疑会极大的解放生产力、提高人类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学者率先提出了“机电一体化”一词,并在大学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关联学科的深入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拥有了飞速发展的基础。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在向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1、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是机电一体化设备按照预先输入的控制指令、程序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动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智能化其实是人类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发号施令,说到底这些智能化的设备还是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并不是指他们具备完全自主的人类智能,例如工业机器人、仿真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当然,基于产品的实用性,制造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来代替人类完成危险程度高、复杂困难的工作才是人们对该类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真正诉求。所以目前来看,无论是基于市场或是技术水平、认知水平的限制,完全拥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还不可能出现。

2、模块化

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利益的向导,当前机电一体化产品市场呈现着“百花争放,百家齐鸣”的局面,众多企业、厂家都加入到这一行业的竞争中来,所以也必然会造成产品兼容性的矛盾。不同厂家制造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果没有很好的兼容性则会给用户的使用造成很大的不便,也会使得产品的价值大打折扣,如若任其肆意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将最终演变成阻碍机电一体化技术继续发展的重大因素。所以,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模块化发展,推广标准接口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上的应用,并且制定这方面的国际或国内标准才能有效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持续发展,规范其产品市场。

3、网络化

信息社会对于人们来说最大的诉求改变便是对便捷性的要求极大的提高,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突出成就可以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也给政治、军事、工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机遇,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来说同是如此。不难想象,人们日后可以通过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连接成以家用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系统,通过方便快捷的操作便可随时随地实时控制家用电器的运转,掌控家里的情况,毫无疑问会给人们带来最直接的分享高技术的快乐。

4、微型化

微型化简而言之就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向微观领域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机电一体化设备给人的印象都是大、重,但是由于微机械技术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设备有了向微米级甚至纳米级发展的可能。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医学上有重要的作用。

5、绿色化

当前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的严重损害已经越来越让人们尝到其恶果,环保问题已经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所以绿色化必然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不仅仅是说其能够做到在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报废后能回收利用,并且要尽量保证生产、包装过程中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做到“无死角”的绿色化。同时,绿色环保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机电一体化概念的普及,相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直接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来。同时,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改造和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机电一体化产品创造新的应用前景也是未来市场的必然要求。

1、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变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给工业生产力所带来的极大提升的见证。目前,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继续提升,数控机床主要朝着高精度、高速度、功能集成化、复合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

(1)高速度、高精度

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好坏与制作周期无疑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而这些都直接取决于机床的加工精度和速度。

数控机床精度的提升有众多措施,例如采用滚珠丝杠副、直线滚动导轨、磁浮导轨等部件可在硬件上大大降低机床误差,或是利用高分辨率的检测传感装置检查工件位置,然后综合利用各种误差补偿技术及时纠正工件位置等等。近些年来,普通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经提升到5um,精密加工中心则提高到1~1.5um,并且超精密加工已经步入了纳米级。同时随着近年来电主轴和直线电机在数控机床中得到推广应用,从而也使得数控机床的高速加工技术不断发展,车床、铣床等数控加工设备的主轴转速均较以往提升了数倍,进给加减速度可达到1~2g以上。

(2)功能集成化

传统的数控机床大多只能实现零件的单一加工程序,要完成一个完整的零件加工过程需经历数个机床合作。而在现代的数控机床中,自动换刀、自动交换工作台等装置已经使得一台数控机床能够集成多台单一机床的功能,实现工件自动装卸、自动定位、自动对刀、自动测量并且可进行车、铣、镗、磨、钻等等多道工序的一体化完整加工。

(3)复合加工

由于加工技术的限制,往往机械设计师们在设计零部件时不得不考虑种种因素,束手束脚,但是这一问题随着具有复合加工功能的数控机床的出现便可迎刃而解。此类复合加工机床通常采用多轴联动的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各类新颖、结构独特的机械零部件加工的实现。

(4)网络化

网络化是今后企业在针对数控机床进行生产管理的必然趋势,它使得生产管理者能对生产全程有一个很好的控制,使得远程编程、远程操作、远程监控及远程故障诊断成了可能,极大的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2、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由统一的控制系统、物料存储运输系统、数控加工设备组成,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它能根据加工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数控机床、机器人、搬运小车等等,并由控制系统进行调配,可完成多种工件的中、小批量生产。

3、快速零件制造技术(RPM)

所谓的快速零件制造技术即是由任意零件的三维模型直接生成实体的技术。由CAD设计出零件三维模型的电子模型,然后根据工艺要求将其按一定厚度进行分层离散化,并产生数控加工代码,这样就可以连续的加工出离散后的各个二维平面并最终将其堆积成零件的实体模型。RPM不仅仅可以制造任意复杂的零件、在制造过程中无需专用夹具,并且整个过程无需人的参与或较少参与。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其向前进的脚步,并且随着今后各学科技术不断的发展,其相互融合所能碰撞的火花必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来的提升上得到进一步彰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必将会不断扩大,将会更加深入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去。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体化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原煤炭部提出了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三个主体的指导方针,支持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开始起步。由于当时一体化发展大多没有形成经济规模,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国家每年投入30亿元煤炭多经发展资金形成的企业绝大多数以倒闭或转产告终。

之后,为解决煤、电、运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缓解运输压力,国家赋予了神华集团煤、电、路、港、油化一体化开发的职能,进行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探索和试点。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神华集团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

正是在神华集团这种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带动下,从2005年开始,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迅速推广和发展,其中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成为主流。2010年营业额排名前10的煤炭企业全部开发了煤化工项目;7家实施了煤电一体化;6家经营现代物流贸易;5家从事装备制造。同时,其它行业也大量进军煤炭业务,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投资经营煤炭开采的企业达到22家。涉煤央企的煤炭产量持续大幅增加,已由2005年的2.8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7.11亿吨。

分析当前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快速推广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部分行业实施价格管制,导致行业间利益差别拉大,上下游产业之间投资回报相差甚远。尤其是近年来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受到国家的管制,跟不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价格总体上涨,随着发电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利润差距的不断扩大,促使发电企业纷纷投向煤炭生产。

其次,运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其它行业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煤炭运输是制约我国煤炭供给的主要因素,到去年底煤炭运输已占到全国铁路总运量的60%左右,部分运煤通道如大秦、丰沙大、石太铁路等,能力利用已处于超饱和状态。运输资源的限制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一些煤电企业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掌握运输的主动权,纷纷投资兴建铁路以求获得更多的铁路运力。

再次,一体化经营的成功经验使更多行业尝试一体化经营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神华集团经过20多年纵向一体化的实践,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主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1年,煤炭销量已达5亿吨,电力装机4000多万千瓦,经济效益在央企中名列前茅。神华集团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受到国内外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成功,给其他企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使得其他行业企业积极尝试一体化发展,推动了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经营的发展。

同时,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同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作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国内各煤炭企业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从事一体化运营,煤电、煤运、煤化工等一体化成为主流。

一体化困境

能源企业多元化、一体化的迅速扩张,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从社会经济的整体角度来看,一体化过度扩张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过度一体化会导致专业化分工不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限制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过度的一体化经营使得企业广泛地将所涉及的产品和业务都放在企业内部进行运作,随着一体化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提供市场专业化服务的企业市场空间会变得越来越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不利于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从社会整体视角看,这是一种以较高投入获得较低产出的行为,也就是说,过度一体化会制约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目前有许多航运的上游企业,为延长自身的产业链,增加效益、扩大规模,凭借自身占有的货物资源(如煤炭)优势,纷纷进入沿海运输领域,自己或与其它企业一起经营船队。造成提供专业沿海运输服务的企业很难通过专业化扩大规模,提高生产率,结果每个经营沿海运输的企业都很难达到更大的规模经营,造成整个沿海运输行业服务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而如果沿海运输的业务都交由专业化企业来负责,那么专业化企业就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人才、改进设备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其次,过度的一体化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重复投入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广泛的一体化会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造成重复投资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前在许多煤炭企业从事坑口电厂建设,进行火电生产的同时,电力企业也通过一体化进入煤炭行业,从事煤炭生产。由于没有矿区的综合配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购置设备等方面。

统计数据表明,在已有选煤厂、装运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建设一座使用连续采煤机的中等规模的矿井,吨煤投资一般在100元以下;在这些基础设施均需新建的情况下,吨煤投资一般为160元左右;如果是建设一座同样规模煤矿,包括洗煤厂及其它所有地面设施时,吨煤投资将在200元以上。

再次,过度一体化会导致资源争夺和恶性竞争,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随着一体化范围的扩展和延伸,各类企业竞标资源热情高涨,资源的开发权争夺异常激烈,而后续资源开发的经济性却得不到保证。有的电力企业为了获得资源,进入煤炭行业,在对煤炭资源了解不清、煤炭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盲目、高价获得条件较差的煤田,致使进入两难境地,生产会亏损,不生产就要损失前期的固定投入,造成了恶性竞争,扰乱了资源的正常市场秩序。

跨行业安全管理经验不足还带来了安全生产的风险。煤矿生产是在不断移动和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时刻面临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和冲击地压的威胁,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难度非常大,必须要有大批专业人才,有相当的安全管理经验,并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而新进入煤炭行业的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管理人才和安全管理经验都十分欠缺,短时期内很难积累和完善起来。这就对煤矿一体化经营带来很大的安全生产风险。刚进入煤炭行业的宝钢集团,去年就发生了死亡十人的重大煤矿瓦斯事故。

一体化与边际成本

能源企业是选择一个行业以专业化为主的经营模式,还是选择多元化、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主要取决于边际交易费用和边际管理费用的大小:当边际管理费用大于边际交易费用时,也就是说企业新进入一个行业实现一体化而比专业化多付出的成本,大于由此节约的交易费用,企业就不会选择一体化;而当边际管理费用小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就会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而实现一体化,进入新的行业。因此,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会充分发挥作用,自动调节企业一体化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在企业获利的情况下,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体制不完善,尤其是一些产品的价格受到政府的直接管制,如电价。有些能源产品的价格虽是市场化的,但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按上述理论来决定是否一体化显然会出现偏颇,使得市场自动调节一体化范围和程度的能力减弱甚至失效。在完善的市场体制情况下,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应该是一致的,但目前并不都是这样。

从社会整体来看,某些一体化是一种高投入获得低产出的方式,本不应选择,而对于某一特定企业而言,收益都是大于成本的,该企业还是会选择实现一体化的。由此可见,企业虽然能做到对自身有利的合理决策,但这选择都不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企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选择出现了偏差。

如何一体化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使我国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得到健康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放开电价和煤价,让煤电价格由市场来确定。这样煤电企业都会集中资源提高生产率,努力寻求在自身专业领域做精做细,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会轻易进入上下游行业从事一体化。特别是大多数电力企业就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电力行业上,不会轻易进入他们不熟悉且竞争力不强的煤炭行业。

其次,政府对能源企业一体化经营的引导应适度,不能造成过度一体化。在目前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并不完全一致。过度鼓励企业选择一体化经营模式,必然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不能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当前特别要限制中小企业的一体化,提高一体化的门坎,一体化必须是在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前提下的一体化,不能再次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应进一步加大能源企业整合的力度,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基础上的一体化。对于现在已经一体化而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产业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整合,原来的电力企业从事少数煤炭生产的,要尽可能按市场办法将煤炭产业整合给专业化的煤炭大公司,原来的煤炭企业从事少数电力企业生产的,可将电厂整合到电力企业等。

第3篇

1、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2、对我国外贸引资的作用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二、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

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三、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制定出我国总的发展对策之后,根据我国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应该做到:(1)发展对外投资,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2)扩大外贸出口,改善外贸结构。以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3)转移我国明显过剩的生产能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4)到境外利用外资,在当地利用直接、间接和政策性融资。(5)通过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获取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国际竞争,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面对这个国际大市场,我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本国生产力的提高,因而我国的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张燕生,毕吉耀,关秀丽,张一,张哲人.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2011

[2]袁桂林.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第4篇

关键词:矿山;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张盛钊(1986-),男,福建龙岩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矿山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矿山开采行业所采用的设备及工艺也得到了逐步的改良和精进,尤其是机电设备的一体化,不仅提高了矿产开采的效率,也使矿井作业的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帮助,因此,机电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领域中。

1机电一体化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中各种机械设备的研发和科技升级,机电一体化也到了空前的进步和完善。机电一体化起初主要指电子和机械的简单结合,设备功能简单,伴随微型处理器、光电元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步应用于机电产品中,机电一体化的涵意和内容也日渐丰富起来,不再单纯是电子装置与机械设备的简单组合和重装,是汇集了光学、电子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技术。目前,微电子技术的研发已日趋成熟并被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之中,使机电一体化拥有了更强大的功能[1]。矿山的机电一体化指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以及产品,技术机电一体化,是把该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目的是是制造出具备机电一体化性能的产品,而产品机电一体化,是指集光学、计算机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

2矿山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2.1产品制造技术落伍

统观国内矿山机电一体化生产技术比国外的技术水平落后很多。该技术以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作为技术基础,对其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将新型能源、材料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先进工艺融合其中,通过与创新的管理技术相结合,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及创新中,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获得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然而,国内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在这方面落后很多。

2.2自动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从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微处理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器设备和仪表中,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和仪表的可视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控制性,还实现了仪表物理体积和重量的明显减小,为结构设计降低了难度,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使得仪表更加精巧,仪表安装和使用的限制条件被大大减少,在矿山企业中广受好评。

2.3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就是将人脑的思维及行为方式通过机械仪器等进行模仿和操作,以代替人类进行某些具体脑力或者体力活动。由于经济成本以及管理难度的限制,该项技术目前尚未在矿山生产领域获得应用和实践。

3矿山机电一体化的创新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矿山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控制及造型等方面实施加以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和产品。

3.1创新产品造型

客户在选购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产品外在形象,对产品造型加以创新,使其外观得以优化的同时而不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产品造型创新的基本要求。要创造出新颖的产品造型,可以优先选择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方法,不仅设计成果可视,还能提高造型创新的效率[2]。

3.2创新产品功能

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功能创新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已有的产品进行功能创新和完善,这是对产品已有功能的扩充和延展,风险相当低,甚至可以忽略,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资金与技术就能实现产品功能的改造和完善;另一方面是从矿山开采的生产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使其功能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这一层面就需要企业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与技术,换个角度分析,也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技术的较量,成功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是企业快速、高效运转的强有力保障。

3.3创新产品结构

产品创新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结构的创新。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中进行结构创新,通常体现在物理机械结构、传动方式、动力装置以及周边设备的搭接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3.4创新产品材料

产品材料方面的创新大体分为:一是研发用于产品制造的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等;二是选用刚度强、重量和体积都偏小,并且具有抗震性、耐高温和耐腐蚀等优良性能的材料。

3.5创新控制和传感

一方面,机电产品性能直接影响着控制系统,如对执行机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的控制;另一方面,传感技术和传感仪器也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传感器的检测技术进行创新,研发性能更加优良的传感器,甚至是供矿山开采的专用型传感器,都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制胜法宝。当前,机电产品智能化尚处于低级阶段,加快微处理器的研发进度,使机电产品在模糊控制以及网络控制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是机电产品技术研发面临的重要课题。

4发展方向的探讨

矿山机电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依托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发展趋势必将是越来越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和微型化。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程序开发和编写,使机电产品和设备拥有类似于人类的逻辑判断及思维能力,使产品和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将是矿山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相较而言,模块化就复杂得多,由于机电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厂商大量存在,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标准方面、电气接口以及环境接口等方面各有不同,模块化难度高,这将是产品和技术研发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网络技术在社会生产各行业中的普及,矿山开采行业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建设,就要充分利用局域网以及家电网络等网络控制模式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所谓微型化,机电产品的微型优化,几何尺寸在1cm3以下的微型产品在矿山开采行业中深受青睐,也必将在该领域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志刚.浅谈矿山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J].技术与市场,2014,21(10):63、65.

第5篇

自从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山东等一些地区率先采用了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经营方式以来,农业产业一体化逐渐在全国各地被采用、推广和普及。同时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和应用研究也引起了众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的热心关注。出现在报刊、杂志上成果尤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研

究和案例研究两类,后者主要关心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实例,而对于前者则众说纷纭,即使农业产业一体化内涵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1) (2)

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宏观、微观和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三种方向。宏观研究是以国家改造农业生产的现状,提高农业部门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为出发点。微观研究是以农业部门(包括食品加工、流通、机械等相关部门)内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主要目标。第三种方向是把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宏观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3)

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种方向。其实,在市场经济中,龙头企业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式与否,是企业自身选择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优先考虑企业本身能否从中获得利益,即经营理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提高,因此把农产业一体化的研究同企业的行为结合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4)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至今还未出现代表性学派和理论学说。

本文拟从经营理论出发研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内涵,应用前提,作用和局限性,并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和泰国的养鸡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实例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一体化作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战略手段具有名词的和动词的两种含义,名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用的经营组织形式,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同时从事连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动词的含义是指龙头企业采取的经营手段,即在一个或数个产品连续的生产和流通阶段上,龙头企业利用兼并或者增添新的设备介入其他阶段生产或流通活动。如果龙头企业介入生产投入要素,原材料的生产、流通阶段,称为“前向型”(For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反之,参与产品后道加工或流通阶段,称为“后向型”(Backward)的农业产业一体化。

动词性农业产一体业化属于龙头企业的合并或兼并活动,在英语中称为“Integration”,日语中被称为“统合”。这种活动是同社会分工相对立。社会分工是指在生产的连续阶段上,企业仅仅担任单一生产或流通机能;而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把作为分工的结果,由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调整的,属于企业外部活动的生产、流通内部化,由企业的计划生产、分配来取代。可以说农业产一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然而,不可忽视的前提是市场行为规范确立和企业内部管理能力提高。采用农业产一体业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节约产品在生产和流通阶段中的交易费用(The cost of transaction)来降低成本,增加一体化内部各方利益。(5)以下我们拟从市场构造的角度说明农业产一体业化通过什么方式降低产品交易费用的。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可以分为三类,(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市场和(3)不完全竞争市场。一般来说,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费用比完全竞争市场要高,而出售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的利润又比完全竞争市场要低,原因是:

(1)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厂商)不能够获得交易商品的市场价格,品质和特性有关的全部信息。因此必须经过市场调查,质量测试以后才能获得这些信息,由此增加费用。

(2)市场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交易数量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有可能买不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或卖不出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不能购买计划中的生产资料,就会造成开工不足,使设备搁置和人工费浪费。反之,企业为了确保生产不会受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囤积生产资料,又必须增加库房费用和银行利息。

(3)商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原材料的质量同产品的品质、企业声誉和利润有密切的联系。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在各家企业(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中同质的不多,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产品也有质量差异。生产企业往往会由于换用另一家厂商的原材料,而影响产品质量,减少经济效益。

(4)技术开发困难。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需要采用新型的原材料,因此必须要求生产原材料的企业也同时从事技术革新,产品开发和增添新的生产设备。可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在确定新产品有稳定销路之前,有可能拒绝合作。

(5)欺骗性,由于市场道德没有完全确立、法制还没有健全,有些企业或个人从短期目标出发,以次充优,缺斤少量。甚至有些企业内部的经办人员为了贪图私利而在对外交易中损害企业的利益。(6)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取得原材料的交易费用,同样,在企业出售产品的时候也由于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和交易费用,减少收益。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前向性和后向性产业一体化来生产自家使用的原材料,或者对自家的产品进一步深加工,销售(包括契约生产和销售),从而避免由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龙头企业从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和采用产业一体化的主要原因。(7)

三、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类型

从经营的角度来考察农业产业一体化类型就是研究它内部的组织结构,即研究龙头企业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之间人事、物资、资金和信息联系方式(质)和紧密程度(量)。具体的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人事支配力量、生产控制力量、资金占有份额、信息掌握量和技术指导力量。

根据这四个方面,我们把农业产业一体化分为“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的三种类型。

“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全所有制形式,即龙头企业通过增添新的生产设备、流通设施,或50%以上参股的方式来参与原材料部门(前方)和产品加工部门(后方)的生产或流通活动。在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中、龙头企业拥有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本,掌握了企业的管理权、技术指导权和内部信息。特征是龙头企业拥有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在内的整个系统。有些内部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掌握了复数农产品的产供销活动。这种经营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采用多角型经营战略,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但也面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递减的问题。

“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部分所有制形式。龙头企业虽然没有直接地从事其它阶段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但是它也掌握被产业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的一部分资金,也在拥有一部分人事权,共享企业内部的信息和情报,共同参加新产品的技术开发活动。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特征是龙头企业通过掌握被一体化企业的少量的股份,参与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半内部化性质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可以使龙头企业和被产业化企业(包括农户)之间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协作,使得企业或农户能够安心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

“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是指龙头企业通过和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缔结长期或短期的契约合同,来确保生产资料的定期、定量、定质需求和供给的经营方式。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契约的约束来建立一种半计划性的,有一定控制权力的原材料和产品供求的内部市场。同从外部市场购买和销售原材料和产品相比,龙头企业可以避免市场变化、商品质量不确定以及欺骗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被一体化企业和农户在卖方市场中可以确保产品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优点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是参加双方共担风险的机制薄弱。

内部组织、中间组织和内部市场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区别在于龙头企业对被一体化企业或农户生产、流通的控制程度不同。应该看到,企业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只有在同外部市场构造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取得经济成效。内部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用高度成熟市场,中间组织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中等发达市场,内部市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对称的性质,这三种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有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并存。(8)

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局限性

农业产业一体化除了上述的积极作用以外,还具有各种局限性。首先必须注意到“企业规模效率递减”问题。采用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结果是龙头企业的管理范围扩大。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形式,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能力和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内部同外部的信息传递、处理能力,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相反还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以下试图用模型来说明企业规模和管理效益二者间的关系。设:

第6篇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 带来勃勃生机;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 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着。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建设"全域、清洁"为目标,按照"城乡一体、科学布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市城乡推进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运行一体化,推动"环卫装备智能化、环卫作业精细化、环卫管理数字化、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努力改善城乡环境。

二、工作目标

近期目标:年9月,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设施设备建设,并投入正常运行。全面开展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活动,将历年积存垃圾全部清运、处理。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建立规范、有效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运行体系,实现城乡环境面貌初见成效。

长期目标:年前,实现城乡垃圾全清扫、全收集、全域集中处理,持续提升城乡洁净水平,实现城乡环境面貌改善大见成效和城乡环境卫生服务均等化。

三、主要内容

(一)建设配置。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招标、统一配置、统一验收的"五统"要求,实施市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配置。

1、统一规划。由市城管部门委托规划设计单位统一编制《市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规划》,因地制宜规划中转站、垃圾收集点布点选址,科学配备环卫专业设施数量。

2、统一标准。根据规划,由市城管部门委托设计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设计和提供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收集点施工图纸;统一选定其它设施、设备型号及样式。各区、开发区、街办按照全市统一设计标准执行。

3、统一招标。垃圾压缩机、转运车、收集车、洒水车、人力保洁车等机械、设备由市城管部门统一招标采购;垃圾桶、果皮箱、标志服等其他设备、装备由各区、开发区、街办按全市统一选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行配置;垃圾压缩中转站和收集点,由各区、开发区负责落实选址,并按照全市统一的设计图纸组织招标和实施建设。按照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各区、开发区、街办所负责的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的资金由当地财政承担,市级给予以奖代补。

4、统一配置。按照规划要求和实际需要,由市城管部门向各区、开发区、街办统一配发垃圾压缩机、转运车、收集车、洒水车、人力保洁车等机械、设备;其它设备、装备各地自行配发。

5、统一验收。设施建设完工、设备配发到位后,由市"清洁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对设施、设备数量、质量等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市级财政部门给予以奖代补。

(二)运行管理

按照"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方式,实施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运行管理。

1、统一调度。建立全市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数字指挥调度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对垃圾的收集、压缩、转运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监测和后控制管理,准确掌握各地垃圾的产量、流向、工作量和绩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2、分级负责。按照"市、区、乡镇、村组"四级负责机制,建立"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区级转运、市级处理"的运行模式。

(1)村组收集。农村村庄的清扫保洁由村组负责,按有机垃圾、可回收和建筑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菜叶、秸杆等有机垃圾进行堆肥、还田利用;塑料、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集中进行废品回收;废弃砖石瓦块等建筑垃圾由村组集中指定地点堆放,并定期清运处理,提倡资源再利用;其它不可回收的垃圾集中送至村组垃圾收集点。

(2)乡镇清运。各乡镇负责用配套的垃圾一级收集车将村组垃圾收集点的垃圾运送至就近压缩中转站进行压缩处理。

(3)区级转运。各区负责用配套的大型转运车将中转站垃圾转运至就近的垃圾场(厂)处理。

(4)市级处理。按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地的垃圾处理工艺,建设全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实行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在该厂建成前,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实行过渡期管理,鄂城区大部分乡镇的垃圾送至主城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葛店开发区和华容区的垃圾送至华容垃圾填埋场处理;花湖开发区和杨叶等地的垃圾就近送至黄石黄荆山垃圾焚烧厂处理;梁子湖区的垃圾按照环保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

3、市场运作。推行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市场化运作,对于一级清运、二级转运作业,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司运营,政府部门给予监管,实现以钱养事。

4、规范管理。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日常运行,实行"市级主导、区街主管、乡村主抓",以区、街、乡镇、村组基层单位为主体,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作用,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作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制定出合民意、适乡情、切实有效"清洁乡村、清洁家园"的管理办法。近期通过打――、――、――三条示范带,重点管理沿路、沿江、沿湖地区,逐步向纵深发展,实现全面规范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建立环卫管理组织体系,做到有人管事。建立市、区、镇(街道)、村的四级环卫管理组织体系,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工作。

(二)政策保障。市城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出台我市环卫行业规范、检查标准,细化量化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垃圾处理的工作质量标准;出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规范性文件。

(三)资金保障。遵循分级负担、多方筹资的原则,以各级财政预算为主,民间捐赠为辅的方式进行筹资。村组清扫保洁费由村组负担,一级清运费由乡镇负担,二级转运费由区负担,区级垃圾处理由区负担,主城区垃圾处理由市负担。鼓励引导村民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筹资筹劳,用以弥补资金的不足。年终市财政对区给予以奖代补。

(四)监管保障。由市"清洁乡村"办公室牵头,组织市目标办、监察、城管等相关部门成立专班,对各区、开发区、街办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各区、开发区、街办应明确具体部门,切实履行责任,对下辖各乡镇、社区、村定期开展例常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奖惩、市级以奖代补的重要依据。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研究和前期准备阶段。成立专班,召开会议,完成调查摸底、专业规划设计、项目申报、设施选址、设备选型和招投标等工作。

第8篇

关键词:纺织企业;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与完善,促进了纺织企业的不断发展,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坚持技术创新,才能够促进纺织企业机电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纺织企业需要不断的提高身缠水平、促进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这代表我国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代表我国纺织机电一体化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我国纺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特点

     1.促进了变频调速技术的普及。

近年来,随着各个纺织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所有的纺织企业都不约而同的应用了交流异步电机变频技术,有的企业还运用了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技术,这对于纺织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纺织机械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纺织行业采用的变频调速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用变频器开环控制异步电机变频调速。这种方案的电机中,电路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一般运用于对调速精度要求不高的产品生产中,适用于该调速的机械如针织机械和染整机械等。

(2)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变频器控制异步电机变频调速。该方案的电机中,电路结构也是较为简单,具有较好的工作可靠性,一般适用于调速精度为0.5%-1.0%的纺织机械设备中。

(3)带速度反馈的矢量变频控制异步电机闭环变频调速。该方案中的电路结构则较为复杂,而且其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但是这种方案具有较强的调速性能,能够获得较高的转速,调速的范围也能够达到100:1的范围。另外,该方案具有较强的特定,这种特性对于转速要求较高的机械十分实用,比如整经、浆纱、热定型等机械。一般常用的传动电机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Y系列交流异步电机,另一种是交流变频专用异步电机。当前在我国普遍使用的变频器一般是日本或者德国生产的,近年来,我国国内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 国产的变频器也已经开始进入到纺织行业的生产活动中。相比国外的机械设备,国产的变频设备价格较低,而且性能也能够满足纺织机械生产的需要,只要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保证,则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国产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促进了智能化控制技术的使用。

当前,很多的纺织企业都普遍采用的PLC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化机械对生产进行控制,这样则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具体的体现有以下几点:

(1)针对机电设备的转速进行准确的控制,对于机械设备的协调运转以及其运转的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

(2)根据预先设定的生产要求的工艺曲线对各种机械和机件的运动轨道进行控制;

(3)根据预先设定的生产要求的操作工序以及加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4)PLC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不仅能够使一般的逻辑控制程序得到很好使用,同时也能够对各项数据的通信功能进行模拟,并且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分布式系统,对于系统内的各种控制要求都能够顺利的实现。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性价比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近年来PLC可编程控制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纺织机械中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纺织机械的结合,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特征,由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等关键技术组成。

     1.根据工艺应用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所具有的应用特征主要包括整体结构、工艺操作最佳化等几个方面,其中较为典型的如变频调速取代了传统的机械调速,将以往分散的功能零部件实现了几种控制,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实现了远距离同步控制;生产工艺柔性化管理实现了设备硬件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于调整的指令以及参数进行简单的变化则能够完成产品的生产;强大的设备功能实现了传统的机械工艺无法保留裁剪轨迹的要求;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生产系统的连续性生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用和自动检测系统的运用促进了系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另外,自动化系统的运用也促进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从整体上促进了纺织机电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2.根据机电一体化应用的功能

(1)调速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中一般包含有数字形式和模拟形式两种,数字形式中主要以单片机、PC机为主,而模拟形式则主要以私服调速系统和变频调速系统为主。

(2)电子自动测控系统。该系统抓哟是运用电子元件与不同的传感器执行结构进行组合,再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要求进行采样与监测,以此来实现对生产系统的控制。

(3)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同时也能够针对监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而且能够实现对分析结果的打印,同时具有决策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决策功能对生产管理活动进行智能化控制,同时根据该结果成立专家系统,实现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这也是纺织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3.根据机电一体化的控制方式

根据检测和控制的前后关系,一般分为三种回路形式:开环系统是检测位置在控制位置的前面,按系统扰动量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又称前馈控制;闭环系统是检测位置在控制位置的后面,按偏差进行调节,又称反馈控制;混合环系统是开环与闭环的混合形式。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纺织企业的机电一体化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与国外先进的技术相比,国内在纺织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水平和运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国内的科学研究学者不断的研究与分析,以此不断提高我国纺织机械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我国纺织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孝纲,赵世凯.我国的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J].纺织导报,2001(05).

[2]罗辑,杜柳青,袁冬梅,曾宇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机床与液压,2006(01).

[3]黄凤根,,陈瑞琪.机电一体化在纺织机械中的应用[J].国外纺织技术,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