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25: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科护理体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网上上报系统;PDA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00-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随着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提高护理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
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1.1 年轻护士技术差,经验不足:近年来,医院的床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护理人员数量缺编。医院新进大量的年轻护士, 年轻护士比例增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有限, 对疾病观察力不够,不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缺乏护理经验,技术操作不熟练,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大、家属要求高,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 家属不满意。
1.2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告知义务执行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风险意识差,不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性。因此,护士在每项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细节,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护士没有对特殊治疗,存在的护理风险让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写告知书。例如:跌倒坠床告知不到位,患者跌倒坠床。在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签写告知书。
1.3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按照护理常规执行操作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各种查对制度不严格、护士粗心大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未落实流于形式,不能检查出问题,例如:未让患者或家属说姓名而直接喊患者姓名,导致药物输入错误;发错口服药液; 采错标本;接送病人错误;医嘱执行错误;转抄医嘱错误;如将时间、剂量看错等。另外,儿科工作繁琐,患儿不配合核对,增加了出错的机率。
1.4 护士害怕处罚,不积极上报:我国医疗差错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3]。本护理单元是2010年5月新扩建的病房,护理人员以新分配为主,她们都想在新医院有个好起点,留下好印象,担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会影响其个人声誉,也担心被人知道会受到处罚,因而多数护士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如果患者不投诉、护士长不知道,往往采取隐瞒不报,导致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不同科室,不同的人身上重复发生,同时,事件的当事患者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因拖延而导致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管患者安全的主任及护士长、护理骨干30人组成院护理安全委员会,护理部主任担任委员会主任。科护士长及小组护士长、护理骨干10人组成科护理安全委员会, 小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4人组成病房护理安全委员会。实行三级负责制,在护理部主任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由护士长提出改进、防范措施, 护理部对改进、防范措施进行跟踪落实,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实行无惩罚原则,无惩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4]。鼓励护士对与护理相关的患者不良件的报告,不论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人员的差错。使护士自愿、主动上报,使护士长、护理部对某些特殊事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干预,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安抚。
2.2 健全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逐步制定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例如输血核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等;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如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停水和突然停水应急预案、泛水的应急预案、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患者自杀后的应急预案、患者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皮肤压疮应急预案等。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如皮肤压疮、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应急预案中,建立相应的护理评估表、床头设立相应的提示牌。其次,制定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3 做好年轻护士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多途径培训护理人员专科发展,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做好三基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非注册护士每半年一次,注册护士一年一次。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2年资以上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雾化吸入、鼻饲、导尿、灌肠、翻身叩背、洗头机洗头法;2年资以内的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吸氧、吸痰。病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两次,内容为专科护理知识及网上和杂志最新刊登的护理的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参加护理部每周五中午专科业务讲座6次。带领全体护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护士条例》等法律相关知识,在一切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做好告知义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依法施护,这样既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反过来说也是对护士的自我保护[5]。定期带领护士学习各种医疗纠纷和医疗警示录,提醒护士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2.4 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应用掌上电脑(PDA) 和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进行各种处置核对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system)的数据资源, PDA带有无线网卡和条形码扫描头病人专用的采用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记录了病人基本信息[6]。患者入院后,打印以住院号编码的条形码腕带,佩带于患者腕部作为身份标识。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用PDA对患者手上的腕带扫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确认。同时可确认患者给药单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PDA分类显示全科病人的所有用药医嘱信息,如:注射医嘱、输液医嘱、雾化吸入医嘱、灌肠医嘱、化验医嘱等;同时将处置的时间和处置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保存后所有信息即刻回传到HIS系统,医生下达医嘱输入HIS系统后,会即刻自动转移到PDA上, 可实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和执行人。
2.5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1]。我院充分利用HIS系统,建立自愿、非处罚性的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每个护士通过自动化办公网上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层层上报至护理部,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作出分析,帮助当事科室、当事人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类似的不安全因素,对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护理不良事件,立即指导、参与、帮助处理,力求将患者的损害减至最小。护理部审阅后实时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公示,事件的过程结果是公开的,但科室、责任者是保密的,只用来警示其他护理人员从事件中进行学习,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3 讨论
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杜绝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PDA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的查对,用PDA扫描病人腕带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 信息均通过HIS系统相关联,真正做到了“正确的对象、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杜绝了差错。这一优势在新生儿、精神障碍、昏迷或睡眠状态病人的护理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及时纠正了一些遗漏和差错,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避免多次医嘱转抄、录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 李春梅. 护理安全管理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9):2623-2624
[3] 袁晓丽,江智霞.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9,4(24):726-727
[4] 徐春,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护理与康复,2009,6(8):523-524
【关键词】留置针;临床应用;封管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81-0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以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柔韧性好,可随血管的形状弯曲,对血管刺激性小,操作简单,减少了反复穿刺从而减轻患儿痛苦及家长焦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在儿科已经广泛应用。现将我科使用留置针的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患者166例, 均为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患儿,其中新生儿69例,婴儿48例,幼儿33例,儿童16例。一次穿刺成功121例,由于血管原因导致留置失败的23例,由于穿刺水平导致失败的11例,由于患者不配合导致失败的6例,患儿自行拔除5例。留置部位头皮静脉125例,上肢静脉32例,下肢静脉9例。保留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平均3天。因导管堵塞拔针的18例,因液体外渗拔针的8例,患儿自行拔除5例,均无感染发生。
1.2选择合适的血管。根据不同的年龄、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长度适宜,容易固定的血管,避开神经、关节、静脉瓣、受伤、感染的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又便于保暖,故多数采用头皮静脉。头皮静脉可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其他部位静脉可选择手背静脉、前臂静脉、下肢内踝大隐静脉、足背静脉等。一般情况下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
1.3穿刺方法:先用注射器抽5ml生理盐水后接头皮针,直接插入套管针肝素帽中,排净空气备用。按常规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用右手拇指推外套管,用中指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血管为止,拔出针芯,缓慢推注生理盐水,若推注顺畅无阻力,表示穿刺成功,贴好留置针配套敷贴,再用3M胶布加固,注明穿刺日期与时间,然后用胶布固定好头皮针针柄,取下注射器,将与所准备的输液器相连接,调节输液速度。
1.4封管:(1)选择生理盐水或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封管。我科使用留置针患者大多数为危重或输液时间较近的患者,因此我们选择生理盐水进行封管。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对血管刺激性小,且具有范围广、不需要配液、免受污染等优点[1]。 患者也可以减少肝素钠的应用。(2)输液完毕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消毒肝素帽,将针头刺入肝素帽内,采取正压封管法,缓慢推注,边推封管液边退针,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快推注完毕后夹紧留置针活塞夹后拔针,留置针的活塞夹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留置针内引起堵塞。(3)抽取适量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用生理盐水10ml封管封管能降低堵管率[2]。封管液剂量太少不能冲净套管针内药液,可引起局部血液凝集,用力过猛会使血管内部压力骤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局部血管疼痛、红肿等。
2护理体会
2.1注意事项:(1) 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进行皮肤消毒时应保证足够的消毒面积及时间,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2)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次推注5~10ml生理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3)输液时应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再输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当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并在输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有计划的更换穿刺部位。(4)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5)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2.2并发症的预防:(1)导管堵塞 发生堵管时不能用注射器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入血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回抽。预防导管堵塞应采取正确的封管方法,选择适宜的封管液并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2)液体渗漏 由于血管选择不适当,技术操作不熟练,患儿不配合,固定不好均可导致。轻者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出现皮肤坏死。预防液体渗漏除加强业务水平外,还应该妥善固定留置针,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穿刺部位。(3)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病人个体差异、输入药物的酸碱性、渗透压和细菌感染等有关[3]常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较硬,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发热症状。预防静脉炎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要减慢滴速并有计划的更换血管。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局部抗炎能力。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拔除留置针停止在此处输液,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也可用25%硫酸镁热湿敷,以增加血液循环。
3小结
从护士角度来说,由于患儿年龄小, 不配合治疗,血管细,穿刺难度大;家长又要求护士输液时能"一针见血",因此护士职业压力很大。静脉留置针使用后,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了工作量,有效缓解了护士因反复给患儿穿刺所致的与家长的冲突;对患儿而言,静脉留置针使用后,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有效地保护了静脉血管,减轻患儿肉体上的痛苦及精神上的恐惧;对医院来讲,节省了人力资源和医院的成本。实践证明,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技术是一项值得提倡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张颖.神经外科病人静脉留置针应用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2):264.
【关键词】暴发流行;护理;1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 A 组 16 型( CoxA16 )、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疙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手足口病分五期:第 1 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疙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疮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2 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第 3 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 4 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 5 期(恢复期)。〔1〕手足口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4~8月为发病高峰期,每隔2~3年流行一次,患病人群以4~5岁以下小儿多见。在暴发流行期中,患儿急骤增加,护理工作量也随着增加,下面是暴发流行期间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2012年1~12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1542例, 4~6月份收治病人782例,占全年的51%。其中男902例,女640例,年龄最小5M,最大12岁。小于一岁101例,占6%;1~3岁874例,占57%;4~6岁378例,25%;大于6岁至小于12岁189例,占12%。发现2期(神经系统受累)手足口病11例,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病人均治愈出院,无后遗症及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患儿穿宽松棉质衣服,修剪指甲〔2〕。一岁以下婴幼儿,为防止抓破皮肤,可戴手袜。每日用温水沐浴。婴幼儿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干燥。保持床单清洁干躁,防止皮肤感染。皮疹未破溃者,每日给予涂炉甘石洗济,破溃的皮疹遵医嘱给予涂抗生素软膏。
2.2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温软无刺激流质、半流质,每日多饮温开水,饭后温水漱口或饮温开水,以保持口腔清洁。口腔疱疹破溃或有口腔溃疡的患儿,会有流涎,疼痛哭闹,不肯进食等。当患儿疼痛哭闹时,使用玩具,看电视等分散患儿注意力。鼓励患儿进食,保证营养的供给。每日遵医嘱用3%碳酸氢钠口腔护理三次,西瓜霜喷雾剂喷雾。口腔护理或西瓜霜喷雾之后,半小时内不进食及潄口,以保证疗效。
2.3 消毒隔离:手足口病患儿单独安置或安置在同一病房。在住院期间,患儿尽量不外出,不串病房,以防传染给其它患儿。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及床头柜,每晚紫外线灯管消毒半小时。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用过的玩具,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2.4 病情观察:1期手足口病5~7天可治愈出院,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很快进入2期、3期手足口病,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可致病人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所以要特别注意观察患儿有无以下现象:(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肢体抖动等;(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等;(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等。。(4)持续高热不退,体温高于39°C,且退热效果不佳的患儿。及时发现病情,及时转诊治疗,病人死亡率、后遗症均降低。
2.5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水份充足,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维持水电角质平衡和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忌食辛辣干硬生冷的食物。
2.6 降温处理:体温在38.5°C以下的患儿,嘱病人多饮水,用温水擦浴、冰冻输液等物理降温。38.5°C以上患儿,遵医嘱给予口服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等。患儿降温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以免引起受凉感冒。
2.7 心理护理:对患儿及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手足口病又有死亡病例报告,所以患儿家长很紧张。向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护理措施,让家长知道 1期手足口病是可以治愈的,重症手足口病及早发现,及时转诊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告知家长重症手足口病的观察要点,发现症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安抚患儿家属,不必过于紧张。对于年长的患儿,讲故事、看电视等尽量避免哭闹,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年龄小的患儿,家长经常拥抱、抚摸患儿,增加患儿的安全感,避免将焦虑等不良情绪传给患儿。
2.8 健康教育:在住院期间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吃生冷食物;家长接触患儿前后洗手;出院后不到人多聚集的公共场所;多晒太阳。出院回家后清洗家里的被褥玩具,晒干,避免再次接触感染。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0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14-01
近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院儿科将静脉留指针应用于大多数患儿,它不仅为患儿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了痛苦,保护了静脉,而且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工作量。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静脉留置针及血管的选择
1.1 我院儿科一般使用的是BD公司的24GA2型号。
1.2 尽量选择较粗直富有弹性的静脉,如手背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等,尽量选择避免靠近关节,静脉窦,受伤和感染的静脉。
2.操作方法
2.1 注射前按静脉输液法排气完毕,常规皮肤消毒(碘酊,乙醇)皮肤消毒范围>8厘米,取下针头保护帽,旋转松动针芯,进针角度以15度-30度为宜,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不再进入少许"应先用手固定再抽出针芯,后沿血管方向在向前平稳送软针少许,用力不可过猛,放开调节器,观察液体滴注是否良好,针头处不肿,用75%酒精棉球(将棉球摊成3-4厘米大小,厚约0.5厘米)放在针眼处。在用胶布常规固定(新生儿最好不用胶贴,就临床观察,用胶布配酒精棉球固定的静脉瘤指针保留时间>7天,未发生1例针眼处发红感染现象,而用胶贴易发生针眼处红肿,保留时间短)。调好滴数,记录留置日期,定期观察留置针使用情况。
2.2 封管液的配制:生理盐水250+肝素1250U,配成1:50的肝素液,每8-10小时封管一次或生理盐水每6-8小时一次。
2.3 封管方法:每次输液完毕取配好的肝素液或生理盐水5,从肝素帽处缓慢推注封管,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快速推注后再拔针,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压力趋于平衡,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可防止回血现象发生,起到抗凝作用,避免堵管。
3.并发症的预防
3.1 穿刺前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有无破损或过期。
3.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皮肤消毒范围比一般静脉穿刺要大,且要彻底,套管脱出部分切勿再送入血管。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2
新生儿黄疸好发于出生后28d内[1],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害在于其神经毒性, 严重时可致胆红素脑病,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2]。文献报道,当蓝光持续照射治疗4小时以上可使不溶于水的间接胆红素分解成可溶于水的直接胆红素并从尿中排出,从而可使胆红素脑病发生减少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后遗症的目的[3]。现我院产儿科合作开展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至 2017年4月在佛山市顺德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产科出生的黄疸新生儿及到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研究。医生已向家属详细告知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致新生儿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及注意事项,家属依从性良好。实验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24)天,平均(6.6±5.8)天,足月儿38例,早产儿12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9)天,平均(6.3±6.1)天,足月儿36例,早产儿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治疗组50例,进行间歇(8-12小时)蓝光照射治疗,即每次照射时间8-12小时,间隔3小时后再次照射。对照组50例,进行长时间(16-24小时)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即每次照射时间16-24小时,间隔6小时后再次照射。两组患者蓝光治疗过程均监护生命体征及测体温。以3-5d为一疗程,蓝光治疗时注意保护新生儿的双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行蓝光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采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若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指标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清胆红素分别为(284.3±24.2)umol/L、(283.9±25.4)umol/L,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145.3±15.9)umol/L、(136.5±16.2) umol/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患儿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蓝光治疗在国内外已运用数十年,技术成熟,治疗作用效果好,副作用小[4]。目前国内多数开设独立新生儿科的大医院多数实行长时间(16-24小时)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治疗效果好,但相应副作用也较大;文献报道早期开展间歇(8-12小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退黄效果与实施长时间(16-24小时)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一样可达到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目的[5]。据报道,持续蓝光照射可引起腹泻、脱水等不良反应[6]。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MD),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而导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其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1]。其病死率也较高,近年来,由于肺表面活性剂的广泛应用,患儿的存活率有了很大提高。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经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珂立苏(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本科经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珂立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胎龄28~35周,体重1050 g~2240 g。
诊断标准:①早产儿出生后6~12 h内进行性呼吸困难,伴,呼吸不规则,间有呼吸暂停;②肺呼吸音减低,吸气时可闻及细湿音。③胸部X线片示双肺野普遍性透亮度减低。④血气分析为pH值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减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碳酸氢根减低[2]。
对50例生后6 h内确诊为NRDS的早产儿,除经鼻塞氧气吸入、心电监护、静脉滴注氨溴索(30 mg/kg)外,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PS治疗。PS选用北京双鹤药业公司产牛肺表面活性剂(珂立苏,70 mg/支)。
结果:50例早产儿,经治疗后,治愈46例,死亡4例,成功率92%。
2 护理体会
2.1 应用PS前的护理
患儿入院后,给予保暖、经鼻塞氧气吸入、心电监护、静脉滴注氨溴索。同时开放气道,清除口鼻腔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痰,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布地奈德、氨溴索雾化吸入1次,地塞米松0.3 mg/kg静脉推注。
2.2 应用PS时的护理
首先给患儿选择合适的气管插管经口腔插管成功。珂立苏为70 mg/支的牛肺表面活性剂,且为PS粉剂,用2 ml注射用水将珂立苏融化,再应用5 ml注射器抽取全部PS液,接上头皮穿刺针。气管插管的顶部接球囊与氧气,后将头皮穿刺针斜插入气管插管的侧管壁上,缓慢将PS溶液注入气管插管内(3~5 min内完成),同时用球囊加压通气(频率30次/min),不需将患儿多个转换。因用球囊加压通气即可将PS液弥散分布于气管各处。PS液注射完毕后可用注射器推入2 ml空气以助于PS液更好的弥散,继续球囊加压通气2~3 min。术毕拔管。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与心电监护。
2.3 应用PS后的护理
术后继续心电监护、吸氧,注意监测经皮测血氧饱和度。摆放好舒适仰卧,6 h内禁止搬动患儿,禁止吸痰、拍背,禁饮食,避免由于重力引流造成PS在肺内分布不均或直接将注入的PS液从肺内吸出[3]。保证营养及水分供给,因6 h内禁饮食,通过静脉营养补液,补充足够的能量,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液,并予24 h内均匀输入,定时监测微量血糖,防治低血糖发生,准确记录24 h内出入量[4]。
2.4 做好基础护理 加强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医院感染,防止并发症。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净化空气2次。工作人员入室前洗手、消毒,戴口罩、帽子,换室内拖鞋,检查或护理患儿前用消毒液擦手,防止交叉感染。加强皮肤与脐部护理,预防皮肤溃烂、尿布皮炎与脐炎。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发生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有关,多发生于早产儿。PS覆盖在肺泡表面,降低其表面张力,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以保持功能残气量,稳定肺泡内压和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1]。由于早产儿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发育不完善,PS生成不足或由于缺氧、酸中毒、低温抑制早产儿生后PS的合成均可导致PS缺乏。PS缺乏导致充气后的肺泡重新萎陷,肺泡液吸收缓慢且不完全,肺泡两侧的巨大压力差使血浆进入肺泡内形成透明膜[5]。 肺泡萎陷形成肺不张,血流通过肺不张区形成肺内短路,引起低氧血症,发生酸中毒,出现肺水肿,相继出现肺小动脉痉挛,右心压力增高,动脉导管和卵圆孔再度开放,形成右向左分流,肺灌注不足[2]。缺氧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及周围血管收缩反应低下,血压降低。无氧代谢、乳酸堆积的代谢性酸中毒又加重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三者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上形成发绀、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气性[6]。
而国外许多国家儿童医院都将PS治疗NRDS作为常规用药[7]。国内由于经济与技术原因,许多家庭无法接受高额的药费而放弃治疗,基层医院开展该项目不力,从而造成不良后果,相当可惜。我科自2009年1月以来采用珂立苏治疗NRDS,结合良好、细心的护理,取得不错的疗效。为了更好的治疗早产儿NRDS,降低NRDS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值得在临床基层推广该技术项目。
参 考 文 献
[1] 薛辛东.儿科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9.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21427.
[3] 姜惠勤.鼻塞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23(8):748.
[4] 赵静,谭启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固尔速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28.
[5] 郭宇红,郑平,张雪芳.简易CPAP鼻塞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体会.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4):31.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儿科 护理
儿科护理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出生后至14岁前的儿童,由于这一时期的患儿在生长发育、理解认知能力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特殊性,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护理提出以人为本、根据不同的护理对象,在满足、理解、尊重护理对象的基础上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整体的要求[1]。2009年开展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推广,取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儿科患儿132例,男107例,女93例;年龄2.5~13岁,平均7.8岁;住院时间5~32天,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人性化护理组)66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6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及疾病类型方面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以利于统计对比。
人性化护理内容:①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由于患儿心智及认知功能的发育尚不完善,新环境的改变容易使得患儿在心理上产生恐惧和不适感。保持就诊环境的干净,通风,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可明显减少患儿在医院早期的抵触和紧张心理。②注重患儿沟通:儿童时期的精神系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速度减慢,随着对周围事物的接触周围机会增多,其智力进入迅速发育期。患儿生长及发育过程中的认知功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患儿的心理认知及接受事物的变化不仅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也需要护理工作的正确引导。通过微笑的表情,与患儿的亲密动作如拥抱、抚摸患儿可增加与患儿的情感交流,减少患儿的恐惧、不安心理。③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失误:高质量的护理水平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保证优秀护理队伍建设,提高临床护理影响力的关键。儿科由于患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临床护理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儿科从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的培养,熟悉临床输液的操作要领,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儿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在临床护理操作中,要做好三查七对,注意药物配伍要求及禁忌,注意配置液体时的无菌操作要求。在临床护理巡视中,要做到观察细致,不走形似,提前发现医护治疗中的安全隐患和护理工作中的失误。患儿由于表达能力缺乏,临床护理人员在输液及治疗过程中要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护理治疗工作的质量。儿童由于机体抵抗力及表达能力较弱,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护理工作,还要对患儿的病情及体征变化进行细心观察,如咳嗽、皮肤张力、精神状况、大小便情况等,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以利于临床治疗。掌握常见病的临床知识和病理变化,可正确评估病情变化,利于早期发现问题[2]。④注重患儿家长沟通:儿科护理的纠纷多数发生在医务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医患矛盾的关键。多数患儿在家中较为重视,患儿住院后家属对医护人员要求高,增加信任感能够更好地进行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3]。
疗效判断标准:对治疗结束后的患儿及家长意见进行综合评定,排除相关人为因素干扰。效果评价采用李克特量问卷调查表,分为5个级别进行效果评定: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最终进行总满意率的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在出院时对住院患儿及家长意见进行总体分析,按照评定标准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满意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人性化护理最早由美国人Watson首先提出,其主旨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需求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并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人性化护理的提出是护理工作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儿科护理工作不仅面临着患儿,同时还要通过家长的积极引导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临床治疗。患儿由于身心发育及认知功能较弱,对陌生环境和医护治疗存在着极大的恐惧和抵触情绪;同时患儿家长由于对患儿健康和痛苦过分关心和敏感,对医护的治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要求”和“零容忍”,这使得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显得尤其重要。
人性化的护理因为服务具体疾病人群不同,而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倡对生命的关爱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内容。本项研究表明,在经过人性化护理的患儿在临床护理满意率方面较常规护理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得到了广大患儿及家长的认同。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可帮助患儿完善自身身心发展,积极配合临床医护治疗,同时也能减少相关医疗纠纷和安全意外。人性化护理的工作从患儿自身需求出发,注重细节和人文关怀,临床护理满意度较高,可作为临床儿科护理的重要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红艳.儿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措施与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8,17(5):98-99.
[关键词] 儿童;肾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59-02
儿童肾内科的护理在医务护理工作中有其特殊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肾脏的病患不但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医院的陌生环境更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疑虑和恐惧,加上婴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给诊断和护理带来了一定难度。现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做好儿童肾内科的护理工作。
1 重视对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护理也从以疾病为中心、以功能任务为基础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所以,护理工作既要重视患者的生理需要,又要注重其心理需要,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儿童护理[1]。
患儿由温暖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疑惧、不安,而亲眼目睹其他小朋友接受注射、输液、透析等治疗,更使他们产生了恐惧心理。护理工作者可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启发、疏导,消除他们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恐惧、不信任感,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检查、治疗,尽早康复。
1.1 婴儿
婴儿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怕生、易受惊吓,甚至对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会产生强烈的紧张心理。婴儿对外界事物还处于朦胧感知阶段,难以在语言、行动上配合医务人员。这时,护理工作者可以给予患儿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搂抱、抚摸等,让他们感受到护理工作者母亲般的关怀,有利于顺利开展护理工作。
1.2 幼儿
处于幼儿阶段的患儿,除了对医院这一陌生环境怀有恐惧心理外,还会对医护人员怀有不信任、违拗的心理。他们常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问话不理睬,拒绝检查、治疗,甚至反抗、逃跑。护理工作者可用亲切、主动的态度使他们尽快熟悉医院环境,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允许他们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到医院,甚至和他们一起玩耍的方式让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也可以其他患儿为示范、榜样,打消他们对治疗的恐惧。
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患者,护理工作者可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例如有的患儿胆小、有的好强、有的喜欢得到夸奖,护理工作者可以根据他们的特性、习惯,投其所好,采用不同的激励、抚慰方式。
1.3 学龄儿童
学龄儿童已经进入学校学习,有集体生活的体验,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他们在接受治疗期间,除了对医院怀有一定的恐惧感之外,还集中在担心自己的疾病会带来严重后果,如影响学习、与老师同学分离等。另外还可能因为害羞而不配合体检、不愿回答关于个人生理卫生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护理工作者可与他们耐心交流,用事实和道理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在治疗中,可向患儿交代目的及操作过程,使他们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在体检等操作中,要注意尊重患儿的隐私,维护其自尊心。取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会使治疗、护理工作更加顺利、有效。
2 腹膜透析的护理
透析是临床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透析的护理工作也是肾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儿童的血管管径较细,血透操作困难,但儿童单位体重腹膜面积相对成人较大,故大多数肾衰患儿都采取腹膜透析(PD)治疗。
2.1 做好准备工作
操作前要检查透析液有无混浊物、絮状物,是否破漏及透析液的有效日期,并将其放于恒温箱中加温至37.5℃左右,按医嘱于透析液中加入药物[2]。妥善固定好导管,检查导管有无裂口、是否通畅,注意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2.2 透析过程的护理
在透析过程中要保持透析液的进出速度均匀。对一般患儿应控制在30 min左右,透析速度过快常会使患儿感觉腹部刺激剧烈。透析液量通常为25~30 ml/kg,每次不超过1 000 ml。儿童大网膜相对较长,出液不宜过快,要防止大网膜顺液流流入透析管。如导管被大网膜包裹状况严重,应考虑对部分大网膜进行必要的手术切除。儿童的腹膜较为脆嫩,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透析过程中尽量避免牵拉导管,导管出口处要防止创伤。
2.3 认真观察、严格记录
可用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氧饱和度。严格记录透析次数、透析液出入量、超滤量及体内停留时间。对患儿的静脉入量、饮入量、尿量等也要作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腹透治疗期间,每2~3 天做1次血钾、尿素氮、肌酐和血气分析,每天做透出液常规检查,每周做透出液细菌培养。
2.4 并发症的预防
腹膜透析期间患儿的腹腔最易感染,在透析过程中要严格做到无菌操作。腹透液中可加抗生素预防感染,但要注意不能使用有损肾脏的药物。导管出口处应每日按规定方式清洗。另外应每日2次对透析室内空气进行消毒,认真观察透出液是否清亮、透明,有助于及早发现腹腔感染并发症。
此外,注意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低血钾、高血糖、低蛋白、水肿、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
3 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能帮助患儿建立健康行为,调动他们参与治疗的积极性,达到利于患儿康复、降低疾病发病率的效果。
护理工作者可根据患儿本人及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多形式的个体教育。主要可分为疾病知识教育、用药及治疗指导、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复诊指导等。如在用药方面要向患儿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服药种类、剂量、服用方法、注意事项与治疗目的,指导他们观察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不得随便增减药物。对重症患儿应建议卧床休息,轻者可以每天定量活动;对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患儿,可教会患儿和家长如何做透析,以便患儿能够自由活动,甚至上学,需要透析时即可在家中进行。
做好患儿及其家属心理指导也非常重要,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压力,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儿的出院指导应以书面形式给出,按需要告知他们定期复查,预防感冒,并互留联系方式。
4 做好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
护理工作者在与患儿沟通时要多微笑,多注意使用语言技巧,多采用激励性、保证性语言,消除患儿陌生、恐惧等不良心理,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由于儿童患者的身心发育未完全,语言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医护人员与患儿的沟通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护理工作者应体谅患儿家属的焦虑心情,认真倾听家属对患儿病症的描述,耐心向他们说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措施及必要性。当家属对某些治疗手段、用药、收费标准提出异议时,护理工作者应给予耐心、诚恳、合理的解释。有些患儿家属常常会将紧张、焦虑的情绪转化为对医护人员工作或医院环境的不满。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尽量灵活、诚恳地做出恰当的解释,不要急于反驳和批评。
[参考文献]
[1]孔令钦,魏杰,夏丽艳,等. 浅谈儿科患儿心理及护理[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 2005,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