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电一体化教学

机电一体化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26: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机电一体化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中职院校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给予了其许多的帮助,尤其是在教学改革这一方面。目前开展的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借此来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对于中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教学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主要表现进行了四方面的思考、分析。

1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促进教学设备更新

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对于设备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一个中职院校如果想要参加这项比赛就需要做好前期的、大量的、充足的准备,而此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大量的、先进的机电设备,比如: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与气动设备、PLC可编程设备等,这些设备都是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所需要的基础设备[1]。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中职院校在设备的供给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院校总是再设备上克扣,要么是选择一些品牌差、质量低的设备,要么就是购买二手产品,可想而知,这样的设备又能够获得怎样的结果呢?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对于每个中职院校都是很重要的赛事,十分值得关注和参与,所以,对待此事件相关院校一定不会忽视。首先就是要保证设备的及时更新与供给,注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先进的、质量好的机电设备,保证学生的实际训练环境。设备的更新又能够很好地带动专业人员技能的派样,并且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也能够总结丰富的实战经验,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

2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能够提升教师队伍教学质量

教师的质量永远都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关键,在中职院校中往往存在一些老师,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无法实现知识的更新,所以在讲课方面难免会有所欠缺。或者是还有一部分教师觉得没有工作的动力,对待实际教学环节就十分懈怠。但是,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很好的提高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动力,在此动力的催动下,教师能够认识更多的新鲜的事物,开阔自己的眼界,自主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归纳。另外,教师也能够在参与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指导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实际训练以及教学水平,更好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融合。另外,我们在实际调查中也了解到了当下许多中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公信度,对于教师这一方面给了很大的重视,会定期的安排一些教师进行实训参观、会议指导,还有部分有条件的也会选择让一部分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观察、了解、掌握外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新技术。而产生此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开展,许多教师的目标都是在此赛事中获奖[2]。比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如果放在以前,很少有教师能够安装处或者是能够熟练的进行安装,但是如果让多次参与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教师来安装,那么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在探索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教师熟练地掌握先进设备,不断地积累实战经验,反复的应用于实践,这样一来,教师的整体水平自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改革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开展也能够很好地推动此方面的发展。我们了解到自从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开展以来就有许多的中职院校积极地开设特长班学习,每个专业都有对口的技能特长班,在平时业余时间进行技能培训。这就是在技能大赛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中职院校教学模式,一对一进行专门的辅导,将学生的优点进行放大,专攻某一技能区域。而实际也表明,这种方法的确有效,能够很好的加强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培养,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很好地检验了学校的师资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在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的影响下,更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校外企业上。据悉,多数中职院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工学对接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实际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实一体化发展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职院校的教学改革[3]。

4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实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将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进而提升自我水平。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是一项具有高技能含量的大赛,这项比赛实际要求一位选手要完成PLC控制程序,触摸屏控制程序和变频器的参数设置;除此之外还需要另一位选手的紧密配合,另一位需要完成机械手、传送带以及供料机构等的组装,同时也要做好传感器、开关、电磁阀磁性开关等的电路连接。最后就是要将所对应的程序下载到PLC以及触摸屏内,打开电路,对其整体设备进行联合调试,完成一个生产线的模拟生产加工过程。由此可知,这个大赛的难度十分高,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更是十分困难。该项比赛中涉及到的许多专业性的技能操作实际上许多教师也不清楚,不能够给学生准确的答复。但是这些却恰恰是企业实际生产环节中最常见到的设备,所以,这就能够说明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需要企业生产实践的支撑,学生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实际生产流程和技能。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给予中职院校改革的另一大思考就是要能够认识到企业的重要性,加强校企合作。所以,在此大赛影响下的中职院校教学必须要与当地企业加强合作,实现校企人才对接,让企业能够成为现实参与实际生产的一个重要平台[4]。定期的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的生产技工亲自到中职院校进行生产培训,为学生讲解实际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一点也可以安排本校教师到外国进行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技能,将相关的机电知识以及实训知识带到国内,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和拓展。通过以上几个主要方面的实际分析,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到当下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参考依据就是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要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能够深刻的分析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带给中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并及时的对实际改革方向进行调整。

5结束语

全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必须要及时的通过这项比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强教学改革。同时,通过这项比赛我们也能够意识到职业院校要想要发展就必须发展高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职院校要立足于新科技、高科技,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对教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当下中职教育发展受阻的境地,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中职院校教学的发展。

作者:王俊岭 单位: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高淑珍.职业技能大赛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意义与实践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19):263.

[2]张盛勇.职业技能大赛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意义与实践研究[J].机械,2016(S1):12-14.

第2篇

关键词:递进式;教学体系;项目教学

一、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为主体的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

1、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分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递进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即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分解到四个学期即四个阶段,并制定各阶段的技能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即递进式。各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制定是围绕生产过程这条主线进行组织的.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不包括实验、见习和生产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作为最低层次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并要求学生达到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作为第二层次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由学院组织统一考核;将集中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作为最后阶段最高层次,由技能鉴定部门组织考核,让学生最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2、建立分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决定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形成高职教育特色的主要方面。实践教学质量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建立具有特色并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同时,如何监控、评价、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也是职业院校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保证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学校还必须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二、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1、要建立完善的分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一个独立于理论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生产(加工)过程为主线,学生技能培考核的学生充当起教师的角色,学生在心理上感觉比较新鲜,在考核时往往非常认真和细致,被考核者的任何操作失误也难逃他们的眼睛。这样,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但这种考核比较费日寸,要花两次操作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次相互考核。因此,建议一天安排一次相互考核,且尽量每天更换搭档,效果更好。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由于该专业技能训练的特点,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教师每天考核所有学生是无法做到的但教师考核学生的效果显然比前两种方式更明显,与真实的考核情境最为接近。因此在整个训练中。一定要安排几次正规的考核。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聘请学校的其他本专业教师充当评委,采用与考工相同的模式进行模拟考核。学生在这些考核中锻炼自己,不仅适应了考试的情景,增强了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考工中正常发挥自己的实力。

理论教学将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将有关知识和技能综合成公共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专门化方向技术课(技术应用)三大模块。以实践性环节为中心线索,串接这三大模块,使这三大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监控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四个部分,本文主要研究目标体系及内容体系。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并具职教特色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型实践教学日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按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T型模式构建的。

首先,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不少于24周的整周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了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教学体系设计体现职业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建设课堂学习加实践深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校内实训中心为重要载体,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日常生活中。不仅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且更强调职业素质训导。

第3篇

提高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效率要强化副科教学

想要提升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的效率,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明确课程的重要性,培训对于教师自身培训的力度,原因就在于过去传统的培训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自身机电综合技术等方面知识十分匮乏,如果想要让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综合性机电的知识,必须要使教师能够接受一种更加高效和严格的培训,能够采取多途径以及多层次培训的方式方法,比如说不断更新科研方式、强化业务知识以及实施在岗实践练习等等。实施脱产培训,有目的和有意图地进行机械类专业老师的挑选,使其能够学习电类的知识,进而更加方便为学生传授更加全面的知识。

在课本中,机械知识以及电工学知识大部分都是比较枯燥以及抽象的内容,因此,在教师进行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追求形象以及生动的教育教学技巧,将学生学习的激情进行充分调动,在特定的课程环节中,要求必须要适当举一些实际例子来将整个课堂气氛进行调动和活跃,使学生能够在放松以及自由的环境里面对那些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熟悉。

提高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效率要注重实践教学

伴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这已经成为了当前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主要的追求,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进行研究,从本质上讲学生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进行提升,此外,还要加强机电一体化实践教育教学。中职学生要在短期之内将自身所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使其能够高效应该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进而对那些理论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记忆。

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进行上岗实习,能够掌握更加高级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学生必须要依赖一定的理论知识来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找到故障,并且对解决问题最佳的方案进行积极思考。教师要在实施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及时将学生所遇到一系列专业的理论难题进行发现,在课堂巡回指导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十分耐心和悉心的指导,并且要帮助中职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在实施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巡回指导的过程中,课程结束性指导必须要设计到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第4篇

1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涉及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交叉学科[1]。该课涉及知识点量多面广,其内容融合了机电一体化相关概念、机械机构、执行元件、计算机技术、单片机和PLC控制技术、检测传感装置、可靠性设计、典型案例分析等诸多内容,是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的综合应用,其在培养学生的机电产品设计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许多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社会对机电一体化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故作为高校还需在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型技术人才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和探索。

2课程存在问题

受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以前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现场,实践环节偏少;该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内容抽象苦涩难理解,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系统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在调查研究、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规律,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能力。该教学任务单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由于该课知识点量多面广、各章节连贯性差、知识跳跃性大,所以老师在理论课堂上,最好以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系统为指引,将不同章节有跨越的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否则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点很零散难以掌握。此外,该课程各章节内容又相对独立,有些内容学生在相关的课程中已学习,比如单片机、传感器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注意,讲课时仍不分轻重主次,所有内容一视同仁,这将给学生造成吃剩饭的感觉,甚至弄不明白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训练才是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不断压缩理论课时、提倡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体制下,短时间内要求学生获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训练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通过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3]。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选取优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一方面所选教材必须具有系统性,全面讲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不仅要有由易到难的入门引导,而且要兼顾总体内容的提升;另一方面,所选教材要紧跟时代步伐,能及时把最新技术和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材,要有新内容、新技术,这样学生自己会感受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能力为根本,制定面向实践的课程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内容量多面广而理论课时少的情况,故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而实现授课有据可依。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意首先必须对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体系结构等内容进行透彻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框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章节知识点主次要明确。量多面广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在如今压缩的短课时内若所有内容都依次展开介绍,必将导致所有内容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对内容的了解也只是走马观花。由于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已学过可编程控制器、微型机与单片机技术、接口技术和机械测试技术等机电方面的课,而机械方面相关知识则相对较弱,故在授课时重点要放在机械及机电结合的知识点以及典型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上,而机电系统电相关部分可简单介绍,以免重复介绍。另外,授课时要注意引入新技术、新发展、新应用等相关内容,把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等新产品应用要尽量穿插到课堂中,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内容抽象、综合性强这一大特点,我院新建立了FMS柔性加工制造系统实验室。该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教学设备由自动化立体仓库码垛机单元、工件检测及自动喷涂单元、自动化输送线系统单元、CCD形状颜色检测单元、上下料搬运机器人单元、数控车床加工单元、六轴并联加工单元、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分拣及装配单元及系统总控共9个单元。该系统涉及到工业现场的实践应用,几乎包含了机电和工控领域所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伺服驱动、PLC控制、传感检测等多种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机电产品学习环境。通过完成系统故障检测、站点间联网程序控制等,使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专业知识在这里得到全面认识、综合训练和相互提升,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现在国家每年都举办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以致用。通过搭建如机械人、智能硬币分拣器、智能车等机械模块,完成其电机驱动、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以及电路板的设计、制作、编程和调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且这将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理论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胜任当前就业需要的素质,更要有发挥潜力所需的能力。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科研训练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经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我院各专业自2010年开始实施专业导师制,每个学生均配备有专业导师,因此日常学习中,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书本内容,更要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坚持教学内容与培养科研素质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研理念,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学术科研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内容繁多、枯燥、抽象等特点[4],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式单一。比如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可采用实物展示、动画演示等形式。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系统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可用环环相扣的实例为诱饵,采用案例教学法,从系统观点出发,加入学生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并及时给予点评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可结合科研成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从方法和思路方面加以讲解,注重理论教学与机电工程应用相结合,并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那些工程领域和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机电新产品。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可建立课程学习网站提供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教学环境如慕课的引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宽知识,方便灵活不受时间限制,同时还可解决授课学时不足的问题。

5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单纯的理论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该课程经改革,采用如下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70%)+资格审核(20%)+平时作业(10%),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资格审核类似于课程设计,三人一组,一组一个题目,满分100分,资格审核成绩低于60分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资格审核的目的是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资格审核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采用本教学组两、三名教师组成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评审,资格审核的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结合评审组意见和各小组上交的书面报告最后给出。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并且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提高。

6结束语

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讨,在理论教学上采取制定面向实践的课程教学大纲,选取优质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采取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等相结合,多方位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从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贾茜,汪木兰,刘树青.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1):61-62.

[2]丁继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5,(12):32-33.

[3]赵江铭,杨杰伟,白国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25):168.

[4]姜培刚,盖玉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对于机电类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但大部分学生即使努力学习了两年,也无法很好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原因如下。

1.机电一体化技术多且涉及面广

机电一体化涉及的相关设备有PLC、PLC外接模块、变频器、触摸屏、传感器、交直流电机、特种电机、步进系统、伺服系统、工业机器人系统、气动系统等,每种设备对应相应的使用技术。传统教学是由浅入深顺次学习,但学生学习两年后技术仍没学全,更谈不上组合在一起使用。

2.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

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操,理论讲的太深,实用性不强,而大部分实操以验证为核心,不是以使用为核心。这就导致了理论学习学生根本学不懂,信心受挫,学习兴趣全无,而实操与生产实践相差太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即使学过相关技术,也不会使用,且没掌握自学的方法,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3.机电一体化技术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

机电一体化所涉及的每一种技术都比较复杂,都可以单独称为一门学科。以传感器技术这本中职教材为例,书中介绍了传感器的定义、分类、测量误差及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可谓面面俱到,但传感器在生产实践中如何使用介绍的并不多。传感器技术只是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所占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可想而知要想面面俱到学全所有技术难度有多大。

4.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难上加难

机电一体化只有把相关技术组合在一起使用才有实际意义,只掌握单独某一种或少数几种技术,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还需根据实际补全所欠缺的部分,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这恰恰是中职学生的弱点。以PLC教学为例,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了PLC基本使用方法,对PLC的接线、编程有一定了解,但在生产实践中,PLC需要和编码器、传感器、步进驱动器、伺服放大器等配合使用,无论是接线还是编程,难度都提高了。这种技术岗位,学生无所适从,最后只能放弃。

二、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探索与研究,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依托模拟自动生产线教学

笔者采用的是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SX-815L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设备。该设备把PLC、PLC外接模块、变频器、触摸屏、传感器、交直流电机、特种电机、步进系统、伺服系统、气动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只需要掌握该设备一个生产流程,就可以初步学会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侧重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该设备采用的是模块化结构,可按照生产线运行过程,分阶段学习各个模块,只需要两个学期,基础中等的学生就可熟练运行这个模拟生产线,进而掌握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3.采用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以SX-815L环形传输分拣单元中的分拣过程为例,把整个上料分拣过程的教学分为若干个环节。(1)指导学生观察设备上料分拣的运行过程。通过观察设备分拣运行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通俗易懂,化繁为简,并融入互动环节,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问。(2)讲解相关设备及元件。从基础学起,为后续环节打下基础。讲解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问。讲解结束后,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相关设备及元件,也可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举例讲解接线。接线是教学中的重点,由教师举例详细讲解,学生理解后自行在纸上画出,再由教师逐个检查,帮学生改正错误,直至学生完全掌握为止。(4)学生验证接线。学生扒开线槽,查看电路和气路的连接方式,并使用万用表验证纸上的接线图,加深印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详细介绍上料过程。循序渐进,为讲解程序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师生互动解决问题。(6)讲解上料程序。教师讲解程序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学生理解后按照控制要求独立编程,遇到问题可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创新。(7)验证传感器与汽缸如何配合使用。此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8)详细介绍分拣过程。(9)讲解分拣程序。(10)学生分组练习。每套设备为一组,分配3~4人,每组都有一个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当组长,由这名学生带领其他组员练习,教师负责答疑。此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因人而异,整个上料分拣教学过程约为40学时。

三、教学效果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托模拟自动生产线教学﹢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编程过程中能够做到独立思考,所编写的程序既能够按照控制要求运行又与教师讲解的程序不一致,甚至优于教师讲解的程序,充分体现出了创新性。

四、教学反思

1.优势

(1)从兴趣入手,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传统教学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会主动学习,教师通过考核逼迫学生学习,可是学习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难度较大,完全靠考核的方式并不理想。从兴趣出发,学生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轻松,可谓一举两得。(2)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笔者观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会积极思考,尽可能独立解决问题。学生编写的程序起初很不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有的程序甚至要优于教师讲解的程序,学生看到设备按照控制要求流畅地运行,很有成就感。(3)教会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机电一体化相关设备品牌繁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难免要自学学校没有学过的设备,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学习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方法。每个品牌的设备使用方法虽不一致,但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学生掌握SX-815L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设备后就能做到“一理通,百理明”,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自学其他品牌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2.不足之处

受成套教学设备的制约,电路及气路的布线工艺讲授和练习不够充分,以后笔者会继续探索弥补不足。

作者:王壮壮 单位:辽宁煤炭技师学院

第6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89-02

机电一体化,英文称作“Mechatronics”,是由Mechanics(机械学)和Electronics(电子学)两个单词组成的。从其构成就可以看出这一门技术包含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技术、现代医学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对现代机械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是目前高新机械设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机电一体化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从而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通过微电子技术和微计算机技术,使机械装置、动力设备能够成功地与信息、智能相结合,从而使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越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这门技术是其他许多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它本身的发展又依赖于其他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因此,为了迎合市场人才的需求,不少院校都增设了机电一体化这门课程。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相当广泛的知识,具有很大的知识容量,不但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困难,就连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常存在不少问题。

1 机电一体化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包含了不少学科的知识,而且涉及的概念和专业名词数量也相当多,而教学内容本身又十分抽象,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就将这门技术完全掌握。

机电一体化课程每一个章节所介绍的内容都包含着不同学科的内容,如上一章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的机械设计,下一章就开始讲解机电一体化的检测系统,而再下一章却变成了计算机控制和接口技术,等等。这就使得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变弱,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将不同的章节串联起来进行巩固复习,无法对这门课程形成一个总体概括的印象,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也难以理解,很容易产生每个章节只不过在复习以前学习的知识点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在进行每个知识点的实践时,学生可以很快地对每个单独的实验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如传感器实验、电机驱动实验等;但是一旦将这些实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每个实验之间到底有何关系,特别是如果给学生一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原理图时,学生无法联系实物和图纸,从而使实践课程失去原来的意义。

2 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各种图纸和文字,将知识更加快速地传递给学生,而且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够大幅度得到提升,而且也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丰富多彩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很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机电一体化的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对所涉及的每门学科进行细节性的讲解,而是对相关的学科进行总的概括,着重于这些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将以往难以用语言传达清楚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形象生动、简单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进行机械设计传动部分的授课时,可以通过不同动画展示来使学生对几种不同的传动形式进行区分和掌握,从而掌握更多的信息,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授课中,教师一般在课堂上按照知识结构进行授课,然后在理论教学后再进入实训的环节;而在进行实训教学时,一般会直接使用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来进行讲解,让学生按照实训指导书进行演示性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学生在进行综合知识的利用时也常常出现问题,很容易影响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有些学生为了省事甚至直接抄袭其他人编制的程序和实训报告,对知识点并没有真正掌握,这就使得学生很难符合将来社会的需求。

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的教学时,应该对学生使用的教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并且结合目前学校所能够提供的实验实训条件,将一个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分成若干个实验,并将这实验分布到看上去各不相干的章节中进行;在学生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总的了解后再进入到实训环节,再根据目前已有的实验条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如针对机电一体化的课程特点,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入MPS实训。MPS就是模块化生产系统,这个系统由六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工作站组成,分别是上料检测站、搬运站、加工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和分类站。这个实验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强柔韧性,每站都有一套独立的控制系统。在进行完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和实训后,还能将相邻的实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复杂的控制、编程、装配和调试系统。

由于该系统包含了机电一体化课程中所涉及的许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生能够在一个综合科技环境中对更多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和训练,使自己的技能能够不断得到提升。

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分配的任务和相关的原理图,自主进行机械零件的装配、连线、软件编程和调试,并查看最后运行的结果。这样学生可以在更加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创造,使学生不再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进行探索。教师也可以及时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解答,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寻找解决方法,并通过一些简单实例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4 改革考试形式

进行一门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通过考试,而学生在应付这些课程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虽然最后考的分数很高,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却出现问题。虽然课程需要记忆,但是这并不是最终考核的目的,它只能作为理解课程的基础,在平时的阶段性考查中进行即可。

该课程在进行考核时更加强调应用能力的测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来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或者提供相关的零件,让学生根据图纸进行产品的装配并进行某一个功能的程序调试,根据学生完成的熟练度和准确度来进行判断。同时对学生在平时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能力、调试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加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成绩应该按照平时综合测试和实训报告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的判定,对于一些表现优异、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5 提高师资水平

为了使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水平能够更好地提高,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骨干教师;同时安排教师定期去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形成一支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使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

6 结束语

在进行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课程的重点内容,根据机电一体化不断进步的实际技术和学校的实验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效果不断得到优化增强。

参考文献

[1]朱磊.基于实验教学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探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2]周军.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其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3(36):323.

第7篇

一、高职机电类教育定性分析

1.机电类学生的学情分析

目前很多学者都注重对教育条件进行分析,包括教师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往往忽略对学生的分析。

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双方深入了解,做到完美互动配合,才能最大发挥交互作用。能够科学掌握学生的学情特性是高职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1]。据统计80%以上人士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素质低于在学科教育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如本科学生,因为他们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是高考成绩,任何工具都不能全面衡量事物利弊,应该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对200名机电专业学生就最喜欢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情况表,喜欢原理分析、结论推导和综合计算教学内容的学生人数(包括自主性和引导性学习方式)占22.5%,喜欢案例、现场实物和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学生人数(包括自主性和引导性学习方式)占77.5%,原理分析、结论推导和综合计算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现场实物和综合实践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喜欢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学生人数占28%,喜欢引导性学生方式的学生人数占72%。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学生比较善于利用形象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善于自主性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了解被教对象的学情特点后,以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为切入点,构建恰当的课程方案体系,因材施教,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机电专业的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的扩招造成高职教育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呈现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除去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因此高职学生学习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机电一体化具的综合性特征,往往此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的专业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要学习更多的专业课程,更加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性。

另外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同样的课程学生领悟程度也不尽相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专业设置上,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由于许多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加入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致使专业之间没有多大差异,甚至于学生到毕业也没有搞懂机电一体化专业到底以什么为主。

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不准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不清,影响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及课程模式的开发。课程设置主要是机械专业的部分课程与电类专业部分课程的简单叠加,且明显偏向于机械方面,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学生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处理问题,学生处于“孤岛”的地位,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体现机电一体化的本质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技术,实现知识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实现互补,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另外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

二、设置机电专业分层次教学主要措施

1.专业方向分层次设置

为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按照高职教育依托区域行业发展的办学方针,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设置专业方向。根据区域工业发展状况,结合社会机电行业的岗位需求量,例如,按照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数控维修与诊断、电梯安装、维修与维护三个专业发展方向编制班级。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教育时即可介绍不同专门方向的课程设置大致情况和与之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同时专业方向自愿选择,让学生及早明确对应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状况,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率,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理实教学权重比分层次设置

高职教育有别于中职教育,通过高职教育学生除了掌握熟练的实践技能之外,还需要学习一定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但是随着高职生源质量的逐年下降,理论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如果一味追求实践教学,又雷同于中职教育,没有发挥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通过调研,进入高职院的学生主要有两大类学生:

一类是高考失利,希望通过高职教育晋升到本科教育的学生以及学习潜力较大的学生;

一类是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学生以及学习潜力较弱的学生。因此教学任务理实权重应该合理设置,对于前类学生,考虑学生升学以及学习潜力大等情况,理论教学的比重可以大一些,对于后类学生,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大一些。不同理实权重的教学通过不同的班级实施,按照300人的招生计划,每个班级人数在30—40人,每个专业方向至少可以编制两个班级,划分为A类班级和B类班级。同样让学生入学初明确每类班级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自由选择。

3.课程体系分层次设置

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涵盖的领域广泛,造成课程设置多,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不强,通过专业方微电子向和教学班级的层次化设置,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知识应用水平具体,因此比较容易设置课程体系。高职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自动线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修方向可以设置PLC、现场总线、电动机、液压与气动、机械拆装等核心专业课程;数控维修与诊断可以设置数控、PLC、电气、加工工艺等核心课程;电梯安装、维修与维护可以设置PLC、单片机、机械传动、电动机等核心课程。高职教育主要服务地方企业,课程设置需要协同企业人员,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要求。据统计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后从事营销的比例较高,设置人际交往和营销课程也是必要的。

4.教学内容和目标分层次设置

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代替,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设置任务小组[2]。基于此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实现教学的进一步层次化。通过专业方向和教学班级的层次化设置消除了学生的主要差异性,但同一班级学生之间还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教学过程中设置工作任务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内容按照学生的层次分级。通过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设置,基本实现了学生个体的专项能力的层次化训练,克服了高职教育对象参差不齐的客观因素,对不同特点、不同职业取向的学生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因材施教。

三、优化机电专业的分层次教学的措施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性,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任何模式下的课程方案体系适合学生个体的程度永远达不到100%,为了弥补该模式下课程体系的不足,特提出以下五点策略。

1.为高职学生实现人生导师制,导师制一般是为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教师对学生个体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辅导,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学术人才。高职学生自信心和奋斗欲不强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为高职学生开展导师制,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实验室能采取多渠道、多手段的方法,丰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创新充分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3.为高职学生创建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科技竞赛活动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密切相关,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拓宽知识面,并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和重要举措之一[3],同时又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以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平台。

4.成立开放性实验室,充分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大便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5.定期邀请校内外教师以开展学生科技讲坛或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科技动态和前沿知识,活跃校园科技气氛,让学生有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机会,扩大学生的专业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

参考文献

[1]杨帅.浅析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9(21):20.

[2]薛岚.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凌阳单片机课程项目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0(17):26.

[3]杨帅,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J].科协论坛,2012(2):177—178.

第8篇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建设现状

从几年来高职院校所取得的效果来看,成果斐然。在课程改革设置上,人才培养模式下,有了更加积极有效的探索,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去关注。机电一体化是目前产品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过程。从现代的企业所要的人才来看,是除了要求原有的一些基础外,更关注的是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但是各个院校之间的办学水平是不一样的,在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上亟待解决。

1.专业设置模糊。在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上来看,基本上是要求学生既能够懂电,也能够会机,在于社会上一些企业的要求上不是很符合。其实这个专业的要求并不仅仅是上机操作和懂电路图。还要求的是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计算机技术,属于一种交叉融合的科目,内容也是特别的多和杂,在经过了三年的技术学习之后,会发现该懂的没有懂,没有懂的更是不懂的一个尴尬的局面,失去本身的特色还达不到目标和要求。

2.课程系统的落后。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需要的不是一个单一的人才,而是各种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是既能处理信息,又能会检测传感,还可以使用驱动新技术。那么这样的要求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看到的不是很多,换句话说,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已经在一定程度山脱节,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学生毕业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定位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和现状,在专业志愿上的定位已经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改变这种普适性不强的教学手段和目标。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首先的是以需求为主要的导向,调整整体专业设置结构和体系,学校可以跟着企业走,学生跟着专业要求走,立足现状,面向未来,成就自我。建立起机电一体化专业领域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机制;同时转化企业的优势来进行学校和企业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术的成长性培养和人才重点的培养,来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内容

1.立足基础,保证教学的先进性。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机电专业教育资源的建设状况和自身教学的目标,不同类型的企业也是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要合理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功能和结构,系统设计多类型,多种需求的人才,在以目前的职业高等院校来说,以小班的教学,还有实际训练时,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都是要考虑的点,以真刀实枪上阵,真实操作环境上机,真正实地完成目标要求,切实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新技术的出现,也需要认真的对待,没有一个对新技能学习的渴望是迟早要被淘汰掉的[1]。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作为一个支撑,确保了教学资源有目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企业院校合作,共创教学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整合整个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一些学生过去实践操作,在锻炼了学生的同时,还可以签下自己满意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养,成为自己企业的人才,在整个的资源库的背景下,按照规定的设计原则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面对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人才要求,在面对普通的机床和数控机床,还有电子智能机床等,学生们能够很好锻炼和学习,把典型的应用方案,放到不同机床的例子上,采用现实模拟技术,也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况下,进行一个设计、工作,还有不同视角的观察下,进行的有效、安全的训练。

3.重建专业体系中课程层次。在一般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都是要求学生的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内容,比如,要对接施工的现场,了解先进技术,反应典型工艺,教学为一体来实施教学。可以按照专业学习和实践项目结合,即理论加实践,在教育体系中寻求职业需要的平衡,疏通他们之间的关系,严格遵守明确课程质量标准,以实际的要求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和专业体系。形成一个多元化,适应性强,包容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知识、能力、项目、任务都是需要考虑到,按照实际的要求,建立机电一体技术专业培养和规划的过程。

4.构建一体化技能培训和考核体系。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行业标准,建立一个多方的平台,如培训环境、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等。在测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数控机床的连接,还有调试等,都是可以进行一个虚拟的在线考核,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理论的学习,在虚拟中,实践着理论的知识,构建一个学习、实践、考核的三方面的学习体系。这样的一个系统化的学习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人才,也为校外的人一个学习的平台。

四、结语